可重复使用模块化运载火箭新思路(纯属YY,供参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47:00


可重复使用模块化运载火箭新思路(纯属YY,供参考)。
(下面叙述比较啰嗦,省事可以看这段摘要:)

轨道器可重复使用采用类似航天飞机方式可靠性和经济性都不如意,当前发展的重点集中到了运载工具可重复使用,但当前的助推器和一级火箭回收方式都不容易实现。提出只回收发动机的思路,采用将给火箭发动机安装上折叠机翼和小型航空发动机方式来回收,火箭构型是发动机捆绑在燃料箱周围的方式来实现模块化和运力覆盖。由于回收的火箭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更容易实现,也更容易实现批量化生产,在模块化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因为这意味着低成本大规模应用,所以在这方面的探索可谓是前赴后继,但是的确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很多,成功的经验较少。不过,失败乃成功之母,在这些失败的基础上构思探索新的可能的成功之路,是一种可取的做法。个人在这方面有些思考,谈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已有的重复使用航天工具的情况:

目前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工具包括运载工具方面的重复使用和返回式工具的重复使用。下面就这两者分别来看曾经的探索和经验教训。

1、可载人返回工具的重复使用:

到目前为止,在重复使用方面的成功经验不多,教训却很多,最明显莫过于航天飞机。

不得不说,航天飞机从技术角度来讲是非常杰出的成就,但在经济上来看却没有达到重复使用所期望的效果,而在安全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灾难,五架中两架出事,带走了十四个杰出的生命,其结果是风光登场而黯然下课。

在航天飞机尚未暴露出如此多的问题之前,比老美小一号的航天飞机设计也是层出不穷,但随着老美航天飞机的没落,这些纸上的或者是模型的太空飞行器也都逐渐销声匿迹。

2、运载工具方面
运载工具方面,还是航天飞机走在前面,其重复使用的部分主要是固体助推器,可以说在这方面挺成功,但不得不说这个重复使用也挺麻烦,到大海上去打捞,也挺费时费力。另外,固体助推器并不便宜,重复使用方面除了老美外似乎没有看到第二家在用。

在可重复使用固体助推器之后,老美关于重复使用的探索多种多样,包括单级入轨的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简单火箭等,但都停留在验证阶段。最近的是私人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据说想实现可重复使用,但猎鹰9号本身尚未成功,可重复使用则遥遥无期。

而在可重复运载工具研制方面,原苏联也是个重要角色,但许多项目都还停留在纸上,尤其是能源号得重复使用,虽然很诱人,但却没有真正实现。后来要实现的重复使用助推器的安加拉运载火箭,不过到现在仍然不知道何时可用。

其他国家虽然也有这种可重复使用的研究,但仍然距离可试用较远。

总之,在可重复使用方面人类耗费的精力、财力和取得成功的经验实在是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多是对技术过于乐观的缘故,部分也与可重复使用方案的思路有关。

二、可重复使用思路探析

从前面的可重复使用的实际情况和探索方向来看,许多的思路都是着眼于全部重复使用,而且相当一部分是考虑可载入返回式的重复使用,尤其是众多的航天飞机类型的项目更是如此。从太空中高速返回面临的环境实在恶劣,由此造成重复使用的航天工具难度也非常高,从第一宇宙速度降低到300多公里左右的水平降落速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还要经过剧烈空气摩擦带来的高温考验,可谓是难度大大。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人类在估计这类技术难度方面一直偏乐观,而实际上这类工具的使用量在当今整个航天发展上的使用量并不大,占整个航天发射的次数并不多,为这种使用量并不大的东西发展可重复使用技术实在是显得投入产出比不高。长远来讲这方面的研制应该开展,但应该在材料技术、稀薄空气动力技术和控制技术有相当的突破后进行实用性研究更为可取。

个人认为重复使用还是应该将精力放在运载工具方面,因为运载工具的使用次数高,重复使用机会多,经济上更可取。实际上在崇福寺使用方面世界各国的思路都差不多,在航天飞机发展的同时和后期,也都在考虑各种其他可重复使用技术。

当前可重复使用运载工具方面,航天飞机助推器是个思路,但据说成本并不低,也不见得就是经济可用的办法。所以可后来的许多可重复使用都放在了液体火箭的可重复使用上。

在以液体为主的可重复使用运载上,空天飞机是个终极目标,但这在未来的十年乃至二十年似乎都不乐观,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的探索后这方面的东西几乎销声匿迹,可见其难度之大。后来就退而求其次,发展出传统火箭的可重复使用,在这方面美国的方案似乎还是偏乐观,譬如SpaceX的猎鹰9就希望实现第一级和第二级都重复使用,而俄罗斯的安加拉则选择的是助推器重复使用,这相对而言更容易一些。

在具体传统火箭或助推器回收方面,目前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降落伞回收,一种是给火箭装上翅膀和航空发动机让其飞回的回收。

降落伞回收很看似简单,一般是在火箭的助推器或者某个级的上端安装好降落伞和相应的开伞结构,在落回地面时设置一些缓冲结构,在降落的海上时估计还得设计一些防海水的结构。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问题不少:

首要问题是降落时容易受到风的影响,到处乱飘可不是什么好办法,尤其是在陆地上,被风刮飘到山头、山坡、大楼、输电塔……,会发现地面降落实在是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当然也可以选择某个固定的着陆地点,但这样会极大影响发射的轨道选择和运载能力。

其次,降落伞降落不见得能够保证火箭和发动机不受损坏。要知道,即便是助推器,其长度和体积也都是十几米以上,这样的庞然大物飘飘荡荡降落时不能保证与地面不会磕碰,而磕碰之后还能有多少东西能用实在是个问题。至于火箭的第一级,那直径和体积更为巨大,基本是在二十米以上,想象一下,一个直径堪比波音767机身的二十米巨大物体从空而降,要保证没有损坏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再次,运输问题不好解决,这样的庞然大物降落不受控制的落到哪里算哪里,如何运回再重新使用真的是个大问题。

最后,可选的办法是降落到海上,毕竟有海水缓冲,另外还可以靠船舶运输,似乎都比陆上回收更为有利,但是,液体发动机和火箭箭体被海水浸泡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将所有东西拆开都清晰一遍工作量也不小,同时也不见得就没有问题,更何况还有很多电子控制设备时万万见不得海水的。

总之,降落伞回收看上去很美很简单,但似乎并入容易达到想要的而结果。

相对而言,安加拉的给助推器装上航空发动机和折叠机翼反而是个不错的办法,毕竟无人飞机降落技术成熟,折叠机翼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术,发射后自动飞回来避免了磕碰和防腐问题,同时也非常便于回收利用,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不过,说归说,具体实现可不见得是件容易的事情,俄罗斯多次在国际航展上展出,但更多的是钓鱼,现在非重复使用的安加拉火箭尚没有首飞,可重复使用则更是遥遥无期了。

综合上面这些可重复使用方案来看,个人认为其指定的目标都太高,许多超过了当前的技术能力范围,从而造成了各种问题:太空中返回重复使用面临的问题最多,也不是最值得的;退而求其次选择运载工具重复使用,但希望整个都重复使用,由于体积大重量大,其难度也不见得小。所以应该更退而求其次选择回收最有价值的东西,与这个思路类似的是国内也有人曾经设想过这样的办法,具体内容可以查找国内论文。不过,国内论文内容采用的是降落伞回收,同时对发动机如何与火箭箭体如何脱离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原因在于真正可回收实际上会对当前火箭设计也有影响,需要总体上考虑,不进行这样的思路转变,是不容易拿出更为合理思路的。

简单总结一下:当前的可重复使用的目标都订得太高,这使得各种重复使用面临的困难重重,但可重复使用并非不可实现,需要转变思路,从总体上重新思考整个可重复使用的思路来实现突破。

三、俺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方案及整体火箭布局设计

前面分析得知将巨大箭体和发动机一起返回回收的技术并不容易实现,因为体积大、重量大就一定会面临问题,所以回收火箭发动机是个较好的方案。但是,火箭发动机该如何回收,难道采用类似火箭一二级分离的技术来让火箭发动机与火箭箭体之间实现脱离这样的办法吗?个人认为这样并不可取,因为这个分离技术的难度和几乎只能靠降落伞回收都不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个人提出的建议是:

火箭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组成的带折叠机翼的小飞机与带有大量燃料的箱体组成模块化的运载火箭第一级系统,来实现重复使用。

简单来说,火箭整体结构类似当前模块化运载火箭,但不是芯级捆绑助推器,而是燃料箱捆绑发动机。这样的结构可以看做是航天飞机结构的变形版,都是抛掉低值燃料箱回收更昂贵的东西,不同的是技术难度差别很大,更容易实现而已。


这种火箭发动机重复使用并不难实现,因为返回的小飞机上只有火箭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以及必要的航空发动机燃料,折叠机翼和降落装置,整体体积要比安加拉助推器的飞回要小且轻,折叠机翼结构也小,整体结构也更短,所以实现起来更容易。另外,多个重复使用小飞机也需要考虑空中分离后碰撞的问题,显然更小的体积更容易避免碰撞的问题发生。

这种火箭构型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比当前模块化结构更灵活,因为所谓的芯级简化为燃料箱,那么第一级需要多大的推力和推多长时间,完全就是捆绑几个发动机和选择多长和多大直径燃料箱体的问题,具有更灵活的任务适应性。

四:基于上述可重复使用思路的畅想

   当前模块化火箭设计大行其道的原因是通过模块化组合实现运载能力覆盖,从而达到批量化生产部件来降低成本。上述可重复使用思路在实现运载能力覆盖上,的确是有一定的缺点,因为火箭发动机在燃料的侧面使得火箭发动机的数量上至少是2个发动机起步,因为只有这样才好实现平衡。那么采用同样发动机来覆盖小推力火箭需求就不容易满足。那么,可选的办法就是开发出至少两种推力的火箭发动机,同时发展推力调节技术,实现不同推力的覆盖,从而满足推力范围覆盖。

  理想情况下,发展出两个型号推力的火箭发动机为好,一个是100-200吨级别的,一个400-500吨级别的。至于燃料箱直径和长度,则看需要来确定。

  采用这样的火箭发动机,实际上基本上需要制造出两种类型的小飞机,分别装不同的火箭发动机而已。仍然能够达到批量生产的目的。在推力覆盖上,可以从200吨起步,实现200吨、300吨、400吨、600吨、800吨、1000吨、1200吨、1600吨、2000吨、3000吨等的推力覆盖,覆盖发射小卫星、大型卫星、空间站建设和载人登月的需求。

最后总结一下:新的回收思路带来新的火箭结构设计,但仍然能够实现批量生产,技术上难度在某种程度上比当前方案更容易实现,个人认为是一种可取的思路。






可重复使用模块化运载火箭新思路(纯属YY,供参考)。
(下面叙述比较啰嗦,省事可以看这段摘要:)

轨道器可重复使用采用类似航天飞机方式可靠性和经济性都不如意,当前发展的重点集中到了运载工具可重复使用,但当前的助推器和一级火箭回收方式都不容易实现。提出只回收发动机的思路,采用将给火箭发动机安装上折叠机翼和小型航空发动机方式来回收,火箭构型是发动机捆绑在燃料箱周围的方式来实现模块化和运力覆盖。由于回收的火箭发动机体积小重量轻,更容易实现,也更容易实现批量化生产,在模块化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可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因为这意味着低成本大规模应用,所以在这方面的探索可谓是前赴后继,但是的确到目前为止在这方面面临的问题很多,成功的经验较少。不过,失败乃成功之母,在这些失败的基础上构思探索新的可能的成功之路,是一种可取的做法。个人在这方面有些思考,谈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已有的重复使用航天工具的情况:

目前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工具包括运载工具方面的重复使用和返回式工具的重复使用。下面就这两者分别来看曾经的探索和经验教训。

1、可载人返回工具的重复使用:

到目前为止,在重复使用方面的成功经验不多,教训却很多,最明显莫过于航天飞机。

不得不说,航天飞机从技术角度来讲是非常杰出的成就,但在经济上来看却没有达到重复使用所期望的效果,而在安全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灾难,五架中两架出事,带走了十四个杰出的生命,其结果是风光登场而黯然下课。

在航天飞机尚未暴露出如此多的问题之前,比老美小一号的航天飞机设计也是层出不穷,但随着老美航天飞机的没落,这些纸上的或者是模型的太空飞行器也都逐渐销声匿迹。

2、运载工具方面
运载工具方面,还是航天飞机走在前面,其重复使用的部分主要是固体助推器,可以说在这方面挺成功,但不得不说这个重复使用也挺麻烦,到大海上去打捞,也挺费时费力。另外,固体助推器并不便宜,重复使用方面除了老美外似乎没有看到第二家在用。

在可重复使用固体助推器之后,老美关于重复使用的探索多种多样,包括单级入轨的重复使用,可重复使用简单火箭等,但都停留在验证阶段。最近的是私人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据说想实现可重复使用,但猎鹰9号本身尚未成功,可重复使用则遥遥无期。

而在可重复运载工具研制方面,原苏联也是个重要角色,但许多项目都还停留在纸上,尤其是能源号得重复使用,虽然很诱人,但却没有真正实现。后来要实现的重复使用助推器的安加拉运载火箭,不过到现在仍然不知道何时可用。

其他国家虽然也有这种可重复使用的研究,但仍然距离可试用较远。

总之,在可重复使用方面人类耗费的精力、财力和取得成功的经验实在是不成正比。究其原因,很多是对技术过于乐观的缘故,部分也与可重复使用方案的思路有关。

二、可重复使用思路探析

从前面的可重复使用的实际情况和探索方向来看,许多的思路都是着眼于全部重复使用,而且相当一部分是考虑可载入返回式的重复使用,尤其是众多的航天飞机类型的项目更是如此。从太空中高速返回面临的环境实在恶劣,由此造成重复使用的航天工具难度也非常高,从第一宇宙速度降低到300多公里左右的水平降落速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还要经过剧烈空气摩擦带来的高温考验,可谓是难度大大。在某种程度上来看,人类在估计这类技术难度方面一直偏乐观,而实际上这类工具的使用量在当今整个航天发展上的使用量并不大,占整个航天发射的次数并不多,为这种使用量并不大的东西发展可重复使用技术实在是显得投入产出比不高。长远来讲这方面的研制应该开展,但应该在材料技术、稀薄空气动力技术和控制技术有相当的突破后进行实用性研究更为可取。

个人认为重复使用还是应该将精力放在运载工具方面,因为运载工具的使用次数高,重复使用机会多,经济上更可取。实际上在崇福寺使用方面世界各国的思路都差不多,在航天飞机发展的同时和后期,也都在考虑各种其他可重复使用技术。

当前可重复使用运载工具方面,航天飞机助推器是个思路,但据说成本并不低,也不见得就是经济可用的办法。所以可后来的许多可重复使用都放在了液体火箭的可重复使用上。

在以液体为主的可重复使用运载上,空天飞机是个终极目标,但这在未来的十年乃至二十年似乎都不乐观,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的探索后这方面的东西几乎销声匿迹,可见其难度之大。后来就退而求其次,发展出传统火箭的可重复使用,在这方面美国的方案似乎还是偏乐观,譬如SpaceX的猎鹰9就希望实现第一级和第二级都重复使用,而俄罗斯的安加拉则选择的是助推器重复使用,这相对而言更容易一些。

在具体传统火箭或助推器回收方面,目前有两种方案,一种是降落伞回收,一种是给火箭装上翅膀和航空发动机让其飞回的回收。

降落伞回收很看似简单,一般是在火箭的助推器或者某个级的上端安装好降落伞和相应的开伞结构,在落回地面时设置一些缓冲结构,在降落的海上时估计还得设计一些防海水的结构。但是仔细分析却发现问题不少:

首要问题是降落时容易受到风的影响,到处乱飘可不是什么好办法,尤其是在陆地上,被风刮飘到山头、山坡、大楼、输电塔……,会发现地面降落实在是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当然也可以选择某个固定的着陆地点,但这样会极大影响发射的轨道选择和运载能力。

其次,降落伞降落不见得能够保证火箭和发动机不受损坏。要知道,即便是助推器,其长度和体积也都是十几米以上,这样的庞然大物飘飘荡荡降落时不能保证与地面不会磕碰,而磕碰之后还能有多少东西能用实在是个问题。至于火箭的第一级,那直径和体积更为巨大,基本是在二十米以上,想象一下,一个直径堪比波音767机身的二十米巨大物体从空而降,要保证没有损坏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再次,运输问题不好解决,这样的庞然大物降落不受控制的落到哪里算哪里,如何运回再重新使用真的是个大问题。

最后,可选的办法是降落到海上,毕竟有海水缓冲,另外还可以靠船舶运输,似乎都比陆上回收更为有利,但是,液体发动机和火箭箭体被海水浸泡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将所有东西拆开都清晰一遍工作量也不小,同时也不见得就没有问题,更何况还有很多电子控制设备时万万见不得海水的。

总之,降落伞回收看上去很美很简单,但似乎并入容易达到想要的而结果。

相对而言,安加拉的给助推器装上航空发动机和折叠机翼反而是个不错的办法,毕竟无人飞机降落技术成熟,折叠机翼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技术,发射后自动飞回来避免了磕碰和防腐问题,同时也非常便于回收利用,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不过,说归说,具体实现可不见得是件容易的事情,俄罗斯多次在国际航展上展出,但更多的是钓鱼,现在非重复使用的安加拉火箭尚没有首飞,可重复使用则更是遥遥无期了。

综合上面这些可重复使用方案来看,个人认为其指定的目标都太高,许多超过了当前的技术能力范围,从而造成了各种问题:太空中返回重复使用面临的问题最多,也不是最值得的;退而求其次选择运载工具重复使用,但希望整个都重复使用,由于体积大重量大,其难度也不见得小。所以应该更退而求其次选择回收最有价值的东西,与这个思路类似的是国内也有人曾经设想过这样的办法,具体内容可以查找国内论文。不过,国内论文内容采用的是降落伞回收,同时对发动机如何与火箭箭体如何脱离并没有更好的办法。原因在于真正可回收实际上会对当前火箭设计也有影响,需要总体上考虑,不进行这样的思路转变,是不容易拿出更为合理思路的。

简单总结一下:当前的可重复使用的目标都订得太高,这使得各种重复使用面临的困难重重,但可重复使用并非不可实现,需要转变思路,从总体上重新思考整个可重复使用的思路来实现突破。

三、俺的可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方案及整体火箭布局设计

前面分析得知将巨大箭体和发动机一起返回回收的技术并不容易实现,因为体积大、重量大就一定会面临问题,所以回收火箭发动机是个较好的方案。但是,火箭发动机该如何回收,难道采用类似火箭一二级分离的技术来让火箭发动机与火箭箭体之间实现脱离这样的办法吗?个人认为这样并不可取,因为这个分离技术的难度和几乎只能靠降落伞回收都不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个人提出的建议是:

火箭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组成的带折叠机翼的小飞机与带有大量燃料的箱体组成模块化的运载火箭第一级系统,来实现重复使用。

简单来说,火箭整体结构类似当前模块化运载火箭,但不是芯级捆绑助推器,而是燃料箱捆绑发动机。这样的结构可以看做是航天飞机结构的变形版,都是抛掉低值燃料箱回收更昂贵的东西,不同的是技术难度差别很大,更容易实现而已。

方案一只返回火箭发动机.JPG (25.2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5:01 上传



这种火箭发动机重复使用并不难实现,因为返回的小飞机上只有火箭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以及必要的航空发动机燃料,折叠机翼和降落装置,整体体积要比安加拉助推器的飞回要小且轻,折叠机翼结构也小,整体结构也更短,所以实现起来更容易。另外,多个重复使用小飞机也需要考虑空中分离后碰撞的问题,显然更小的体积更容易避免碰撞的问题发生。

这种火箭构型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比当前模块化结构更灵活,因为所谓的芯级简化为燃料箱,那么第一级需要多大的推力和推多长时间,完全就是捆绑几个发动机和选择多长和多大直径燃料箱体的问题,具有更灵活的任务适应性。

四:基于上述可重复使用思路的畅想

   当前模块化火箭设计大行其道的原因是通过模块化组合实现运载能力覆盖,从而达到批量化生产部件来降低成本。上述可重复使用思路在实现运载能力覆盖上,的确是有一定的缺点,因为火箭发动机在燃料的侧面使得火箭发动机的数量上至少是2个发动机起步,因为只有这样才好实现平衡。那么采用同样发动机来覆盖小推力火箭需求就不容易满足。那么,可选的办法就是开发出至少两种推力的火箭发动机,同时发展推力调节技术,实现不同推力的覆盖,从而满足推力范围覆盖。

  理想情况下,发展出两个型号推力的火箭发动机为好,一个是100-200吨级别的,一个400-500吨级别的。至于燃料箱直径和长度,则看需要来确定。

  采用这样的火箭发动机,实际上基本上需要制造出两种类型的小飞机,分别装不同的火箭发动机而已。仍然能够达到批量生产的目的。在推力覆盖上,可以从200吨起步,实现200吨、300吨、400吨、600吨、800吨、1000吨、1200吨、1600吨、2000吨、3000吨等的推力覆盖,覆盖发射小卫星、大型卫星、空间站建设和载人登月的需求。

最后总结一下:新的回收思路带来新的火箭结构设计,但仍然能够实现批量生产,技术上难度在某种程度上比当前方案更容易实现,个人认为是一种可取的思路。




可以先追求部分重复使用,但是每次要把那么多(数十万吧)零部件再重新组装.....现在的电子元件的寿命没那么强把,不懂乱说的
部分重复成本很高,还不如大批量生产一次性的火箭.


上点安加拉火箭助推器重复使用的图。











上点安加拉火箭助推器重复使用的图。

1.jpg (23.9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4:14 上传


2.jpg (29.2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4:14 上传


3.jpg (35.6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4:14 上传


4.jpg (24.6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4:14 上传


5.jpg (17.6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4:14 上传


6.jpg (33.8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4:14 上传


7.jpg (47.65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4:14 上传


8.jpg (58.7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4:14 上传


9.jpg (44.1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4:14 上传


怪蜀黍 发表于 2011-11-2 09:20
部分重复成本很高,还不如大批量生产一次性的火箭.
从制造成本上来看,个人估计火箭发动机的价格占整个造价比重会很大,因为其他部分基本上就是个壳体和管道,所以把最贵的重复使用仍然能显著降低成本。


补充另外一个思路:

顶楼提出的是只回收发动机,好处是回收设备体积小,但是抛掉的燃料箱还是挺大的。

现在提出另外一个思路,将煤油贮藏箱放在可返回结构上,抛掉的只是液氧贮藏箱的结构。这样的好处是:燃料输送接口减少一半,中间结构简化,重复使用设备更多。



补充另外一个思路:

顶楼提出的是只回收发动机,好处是回收设备体积小,但是抛掉的燃料箱还是挺大的。

现在提出另外一个思路,将煤油贮藏箱放在可返回结构上,抛掉的只是液氧贮藏箱的结构。这样的好处是:燃料输送接口减少一半,中间结构简化,重复使用设备更多。

方案二返回煤油贮藏箱和火箭发动机.JPG (27.8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2 15:03 上传

伞降回收更靠谱。现代液体火箭发动机推重比极大,RD-180这样的大家伙才5吨多,与阿波罗指令舱差不多,而阿波罗海上溅落的成功先例可以借鉴。另外火箭发动机的高成本中电子部件所占比例不会大,海水腐蚀不应该成为考虑因素(这个是我自己脑补的,不一定对)

最终越简单越可靠的方案越有可能被采用,所以降落伞被广泛研究不是没有原因的
看安加拉火箭的回收方案觉得非常靠谱,比楼主的方案看起来更容易实现。
人工费比造新的还贵就没必要了。
如过年时的两响是不考虑回收的。
这就是航天飞机方案,鉴定完毕。




LZ的想法是这意思吗?

另外,老毛子的贝加尔助推器似乎也没完全放弃




LZ的想法是这意思吗?

另外,老毛子的贝加尔助推器似乎也没完全放弃
TSQ 发表于 2011-11-2 14:39
补充另外一个思路:

顶楼提出的是只回收发动机,好处是回收设备体积小,但是抛掉的燃料箱还是挺大的。
可回收版的质子?

guanlong 发表于 2011-11-2 20:02
伞降回收更靠谱。现代液体火箭发动机推重比极大,RD-180这样的大家伙才5吨多,与阿波罗指令舱差不多,而阿波 ...
航天设备降落伞回收目前也只有一次性飞船使用,当前使用较多的是小型无人飞机使用降落伞,另外还有空降车辆的应用,这些应用中降落设备要么轻型,要么飞船耐冲击,而且在降落时降落区域都是选定好的。对于火箭发射,由于轨道不同射向不同,最终降落的地点千变万化,而且其高度很高,速度很快,增加了太多不确定因素,并不见得比飞行回收更有利。

降落伞回收比较可行的是海上回收,但从降落后到船开到位置和吊装到位,需要的时间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这样防止海水进入就是个不小的难题。另外,打捞上来后,需要清洗,甚至是分解清洗,其难度远比当前固体火箭清洗难度大。

实际上,降落伞降落适应的范围较小,反而是机翼式返回在适应范围广,因为机翼意味着更多的主动性,所以降落伞能够降落的东西和机翼能够降落的东西重量差距非常大,降落伞降落轻型装甲车都算很了不起,其重量也就在十几吨或者二十来吨,而飞机重量最大已经到600吨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安加拉和后续的许多重复使用方案中,机翼式降落方案更多。
Ferrite 发表于 2011-11-2 21:10
看安加拉火箭的回收方案觉得非常靠谱,比楼主的方案看起来更容易实现。
降落伞回收只是安加拉火箭回收中的一种,其实还有机翼式回收方案,不过其回收的物的体积较大,是把整个助推级都回收。

对于降落伞回收大物体,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直观感受,包括俺自己。不过可以设想一些其中的技术难度:一个高度为7层或者8层楼高的十几吨到几十吨的东西在空中飘荡降落,这玩意掉到地上时还要尽量避免磕碰,另外倾倒后会怎样,如果降到一个斜坡上会不会滚下去,或者降落到森林中,挂到了什么东西之类,想想都会非常复杂。所以,在体积和重量达到相当程度后,就需要考虑更多自主控制的东西,而给这个东西按上翅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需要指出的是,spaceX的猎鹰9上尝试过伞降,但到目前为止都是失败的。而机翼飞回则又现实案例,就是航天飞机。不过航天飞机返回速度高度都很高,而一级火箭的发动机采用同样方式返回根本不需要那么麻烦,更不会面临高速挑战,所以其难度更小。




liute78 发表于 2011-11-2 23:53
人工费比造新的还贵就没必要了。
如过年时的两响是不考虑回收的。
目前重复使用方面的一直在研究探索,说明这是个有利可图的东西。
acoustics 发表于 2011-11-3 01:41
这就是航天飞机方案,鉴定完毕。
总结的很好,就是把航天飞机缩小到只有发动机、机翼、起落架和控制设施,去掉复杂货仓、驾驶舱、生命控制系统和放热结构,然后让其在分离后返回。

从技术上来讲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就看如何实现了。
纸飞机 发表于 2011-11-3 09:40
LZ的想法是这意思吗?

另外,老毛子的贝加尔助推器似乎也没完全放弃
谢谢你的图,与上面两种方案各有区别。

方案一类似图上第一种方案,只不过回收方式是机翼飞回降落,不是降落伞回收。另外每个小飞机上安装的火箭发动机的数量较少,建议1-2台,不超过3台。

方案二与安加拉的贝加尔回收也有点类似,但也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只包括煤油贮藏箱而没有液氧。如此构思的原因是煤油无需压力容器,密度也较大,所以比较适合异型结构,也更有利于飞机的整体设计,包括设置机翼油箱等,把液氧储藏罐加上就复杂了。
纸飞机 发表于 2011-11-3 09:45
可回收版的质子?
与质子结构不同,俺的图可能画的容易引起误会。

其实相当于捆绑几个助推器,分离时也是几个助推器分离的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主要目的是便于模块化形成不同运力覆盖。

TSQ 发表于 2011-11-3 10:53
与质子结构不同,俺的图可能画的容易引起误会。

其实相当于捆绑几个助推器,分离时也是几个助推器分离 ...
这恐怕不好办,如果说标准型是6个助推,那装3个助推的时候芯级氧化剂罐岂不是只装半罐?
纸飞机 发表于 2011-11-3 11:12
这恐怕不好办,如果说标准型是6个助推,那装3个助推的时候芯级氧化剂罐岂不是只装半罐?
芯级的氧化剂罐是一次性的,可以根据需要来制造出合适长度。
TSQ 发表于 2011-11-2 14:23
从制造成本上来看,个人估计火箭发动机的价格占整个造价比重会很大,因为其他部分基本上就是个壳体和管道 ...
你这很像质子的发动机复用版。
emellzzq 发表于 2011-11-3 13:14
你这很像质子的发动机复用版。
谢谢!
求质子发动机复用方案。
楼主首先要明白的是火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本来就不长,想重复使用数十次的话最好还是使用氢氧发动机,就算是这样每次使用之后还是要花很多时间来保养。另外楼主设想的火箭其助推器返回高度还是很高的。隔热还是问题。
TSQ 发表于 2011-11-3 13:42
谢谢!
求质子发动机复用方案。
理解错了,是说你的方案很像。
夏风 发表于 2011-11-3 14:02
楼主首先要明白的是火箭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本来就不长,想重复使用数十次的话最好还是使用氢氧发动机,就算是 ...
火箭发动机当然不能与航空发动机来比寿命,这点俺还是知道的。不过火箭发动机也不是仅仅只够满足一次飞行所用,所以一次使用就抛弃还是有不少浪费,这就是为什么当前考虑重复使用的原因。
至于重复使用氢氧发动机还是煤油液氧发动机,个人认为看实现难度和具体条件。原则上重复使用煤油液氧发动机更容易实现,这主要与火箭构型有关,因为传统上下面级采用的都是推力大的发动机和燃料系统,上面级采用比冲更高的氢氧系统,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效率。如果整个火箭都采用氢氧发动机,在下面级需要大推力并不合适,另外整个发射费用也比较高昂,所以几乎见不到这类型的火箭(除了日本的H-2火箭外),多数是用煤油或固体来充当助推或者第一级来实现,达到较好的综合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回收非常重要的助推或者一级发动机也是合理的思路。

至于煤油液氧火箭发动机是否容易重复的问题,个人认为当前这个问题应该已经得到解决,记得看到过类似报道,讲俄罗斯保密,但国内已经解决,关键就是捅破一个技术上窗户纸。
TSQ 发表于 2011-11-3 16:22
火箭发动机当然不能与航空发动机来比寿命,这点俺还是知道的。不过火箭发动机也不是仅仅只够满足一次飞行 ...
假设火箭的构型是两级的话。如果第一级用氢氧发动机那第二级的压力会小很多。如果用煤油发动机的话,那第二级打GTO的压力就很大了。氢氧发动机推力小不是大问题,你可以在一个助推器上装两到三台发动机。用两个这样的助推器也能能得到很大的LEO运载能力。
假设火箭的构型是两级的话。如果第一级用氢氧发动机那第二级的压力会小很多。如果用煤油发动机的话,那第 ...
原则上可以,但现实中全氢痒的确不多。
2011-11-4 12:35 上传

我觉得,航天飞机贵就贵在可重复使用的发动机上了~~~~而如果把火箭的发动机也搞成可重复使用的话~~~那美国还退役航天飞机干什么~~~火箭用重复使用的发动机,造价直线上升~~而且用完一次,也和航天飞机一样,要花大价钱维修~~~~~那还是把航天飞机留下把~~这样外太空组装无动力构件就没有断代的危险了~~~~~~~~~~
夏风 发表于 2011-11-3 16:56
假设火箭的构型是两级的话。如果第一级用氢氧发动机那第二级的压力会小很多。如果用煤油发动机的话,那第 ...
这个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思路再调整:

第一级的可飞回的带有火箭发动机小飞机调整为2架,为什么有如此调整,这是考虑到小飞机自身设计、整体结构效率和返回难度等综合后的结果。
在返回的综合难度上,返回过程首先是减速,然后是自主飞行。采用折叠机翼在自主飞行前需要考虑机翼展开,这个并不容易实现,个人认为固定式机翼更好。另外固定式机翼还可以设计成油箱,这对整个体积减小进而减少阻力也都有好处。

接下来看小飞机设计,以前设想采用折叠机翼,应该说折叠机翼体积会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折叠机翼增加了结构复杂性,当然不是不能实现,但多一个环节总比少一个环节好。折叠机翼的好处是安装到火箭上的体积小,可以设置4个或者更多的小飞机,但不得不指出的时,这么多的小飞机,机翼、尾翼在安装好后之间是否互相干涉都有问题,在分离时似乎也并不便于解决。为了避免复杂的折叠机翼,最好是固定机翼,由于火箭发动机只能在尾部,火箭发动机重量又比较重,所以机翼和整体布局上只能选择大后掠三角翼,这样也便于高速飞行。如此一来每次第一级也就只能是两架小飞机,再多飞机机翼互相干涉,只有一架的话也不容易实现推力平和。

再看结构效率:结构效率上,俺目前倾向方案二的实现方式,即小飞机只有煤油贮藏箱,液氧放在芯级,这样做的好处是返回物的体积能够尽量缩小,同时从整个第一级来看,只有一个液氧罐,两个煤油贮藏箱,这比当前安加拉的贝加尔的结构效率要高,贝加尔两个助推器加芯一级,就需要3个液氧和3个煤油存储罐,如果是四个助推器,那么这个数量要增加到5个液氧和5个储藏罐。这个方案只比单纯的只返回发动机多了一个贮藏设备,但好处是芯一级的体积和长度能够压缩,另外减少了2个煤油管道接口,降低接口难度和分离难度。

综合衡量这些后,个人目前倾向于固定机翼结构,发动机推力调节则选择不同的小飞机来实现。

起飞推力由安装不同数量的多个小飞机系列来完成,具体实现方式是:

发动机系列:2类:100-200吨,400-500吨。
可飞回小飞机:
安装100-200吨发动机:
小飞机安装火箭推力:1发,一级火箭推力调节范围(两架飞机):200-400吨
小飞机安装火箭推力:2发,一级火箭推力调节范围(两架飞机):400-800吨
小飞机安装火箭推力:3发,一级火箭推力调节范围(两架飞机):600-1200吨
安装400-500吨发动机:
小飞机安装火箭推力:2发,一级火箭推力调节范围(两架飞机):推力调节范围:1600-2000吨

这样一来需要制造4种飞机来实现上述目标,似乎不如前面只有2种小飞机(即每种小飞机只带一个类型的发动机),但这个减小了火箭组装的难度,未必不是好的办法。

其实,长五的推力调节中有3.35米和2.25米直径的助推器,俺的这个设想的思路就与这个类似,不同的是数量更多。

当然,从飞机的研制难度上来看,当然飞机的数量越少越好,但如果折叠结构难点不容易解决,飞机气动布局类似放大结构尺寸来满足要求也未必不可以,毕竟这类飞机要求不会像传统战斗机和民用飞机那样需要复杂全面的设计,基本上能够满足返回要求即可。
“可回收”这个题目叫很久了,有实际应用吗?美国人的航天飞机叫的最响,可是除了航天飞机本身,那个助推火箭,那个燃料筒真的重复使用了吗?请业内人士提供点真实“证据”吧,新闻报道就免了。
当时我没有惊呆 发表于 2011-11-4 12:43
我觉得,航天飞机贵就贵在可重复使用的发动机上了~~~~而如果把火箭的发动机也搞成可重复使用的话~~~那美国还 ...
这个可回收重复使用的难度与航天飞机是无法相比的。
航天飞机是从外太空返回,经受了超高速和超高温的考验。
这个返回没有这个过程,相对而言尚未像航天飞机那样达到材料的极限。

对于俺设想的可返回设备,可参照航天飞机和能源号助推器来类比。

航天飞机轨道器长37.24米,翼展23.79米,货仓直径4.5米(机身直径估计得5米多了)。
能源号助推器能源号助推器长度32米,直径4米。

俺设想的可返回小飞机相比能源号助推器,没有液氧罐,只有煤油,而液氧罐的体积和重量明显超过煤油,加上煤油可以布置到机翼上,所以机身直径是4米的话,机身长度就只有不到能源助推器的一半,即16米左右。考虑到机翼油箱,助推器的长度不变的话机身直径还可以缩小。总之,其体积和返回物大小都远远小于航天飞机。

对于重复使用中的费用,航天飞机高昂的原因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隔热需要检查。另外,航天飞机结构太复杂了,尤其是载人方面的考虑非常多,这些检查工作一点都不能减少。而对于俺设想的这种重复使用,检查主要是发动机方面,其他方面虽然也需要,但显然没有航天飞机那么多。

借用中科院院士王希季在《重复使用的并不都是经济的》中的话,“对于在一次性使用航天硬件的基础上发展的重复使用航天硬件,如塑料回收助推级的能源号运载火箭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设想的重复使用座舱的载人非常,从下面分析看,一般可以获得经济上的好处”。

考虑到现实中实际使用中需要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10-30吨,那么发展安装1-2台发动机100-200吨发动机的小飞机就可以,然后再利用未来成熟的长征5号助推器调整推力,如此就可以满足近地轨道大部分运载任务,从而在经济上获得好处。
退休军工 发表于 2011-11-4 14:37
“可回收”这个题目叫很久了,有实际应用吗?美国人的航天飞机叫的最响,可是除了航天飞机本身,那个助推火 ...
助推火箭是重复使用的,使用过程是,助推火箭通过降落伞落到大海中,然后派船把火箭打捞回来,重新清洗后使用,重复使用次数据说20-30次。燃料外储箱不能重复使用,使用后抛弃。

相对而言,个人目前想实现的是部分重复使用,重复使用的部分是发动机和煤油贮藏箱,比全部回收体积小,只抛弃液氧罐也能节省部分费用。

关于航天飞机助推固体火箭回收,参见下面来自百度内容(虽然不一定准确,但能说明问题)。

降落和回收
  发现号执行STS-116任务时抛弃的助推器,漂浮在离卡纳维拉尔角240公里的大西洋海面。分离前,轨道器向SRB发出指令开启回收逻辑系统。同时发出指令开启三个端头罩推力器(以便展开引导伞和降落伞),锥体环起爆器(以便展开主降落伞),断开主降落伞连接。   回收序列从高空空压开关运行开始,触发端头罩推力器,抛除端头罩,放出引导伞。端头罩分离预定高度4786米,约在SRB分离218秒后。直径3.5米的引导伞拉动连接切割刀的系索,切断减速伞的固定环带。引导伞拉出减速伞包悬挂带,使之从原位置展开。十二根长32米的悬挂带伸开后,直径16.5米的减速伞打开。减速伞可承受约143吨重量,自重544kg。   减速伞展开后,SRB呈尾端在下状态。在预定高度1676米,SRB分离243秒后,低空空压开关打开,锥台体分离,减速伞将锥台体拉离SRB。主伞悬索从位于锥台内展开,全长62米,接着三个主伞展开,一段时间延迟后,主伞收束绳断开,主伞张开至原始尺寸。每个伞直径45米,承重88吨,自重988kg。锥台体分离20秒后,喷管延伸部分离。   SRB分离279秒后,以23m/s的速度溅落海面。溅落点约离佛罗里达州东海岸240公里(130海里)。由于SRB是喷管先入水,空气已充满内部,使得SRB漂浮,前端露出水面9米。   STS-114任务使用的SRB被回收运回卡纳维拉尔角目前的设计是保留主伞至溅落。盐水活化释放设备(SWAR)集成到主伞总力管中,以简化回收工作,并减小对SRB的损伤。   特别打造的NASA回收船,Freedom Star和Liberty Star,前往回收SRB及相关设备。助推器被定位后,潜水员将潜水运作设备(DOP)放入喷管中,向发动机壳体内注入空气,使SRB变为水平漂浮以便拖运。随后回收船将SRB及其它组件拖回肯尼迪航天中心。
TSQ 发表于 2011-11-4 15:16
助推火箭是重复使用的,使用过程是,助推火箭通过降落伞落到大海中,然后派船把火箭打捞回来,重新清洗后 ...
对不起,你还是“据说”,我想看看有没有真凭实据,因为我觉得老美很多东西是忽悠人的,把门槛修高,不让别人跟进,这些都是讲怎么回收的,并没有“再用”的资料。估计只有那个桶还能再用,发动机很难。
退休军工 发表于 2011-11-4 15:34
对不起,你还是“据说”,我想看看有没有真凭实据,因为我觉得老美很多东西是忽悠人的,把门槛修高,不让 ...
下面这个链接中有非常详细的资料。

http://www.9ifly.cn/thread-1441-1-1.html

另外,上面链接的第36楼有非常详细的英文资料的链接。

个人认为,虽然老美许多工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其大的方面他们还是必须公开的。不能怀疑一切,什么都不相信。
TSQ 发表于 2011-11-4 15:42
下面这个链接中有非常详细的资料。

http://www.9ifly.cn/thread-1441-1-1.html
你说的那些都是设计、原理之类,我关心的是它是否真的做到“再利用”了;你说的没错,美国公开的比我们多得多,但是我真就没看到哪怕是一个新闻报道,说这次发射用的助推火箭是某次回收的;
退休军工 发表于 2011-11-4 15:55
你说的那些都是设计、原理之类,我关心的是它是否真的做到“再利用”了;你说的没错,美国公开的比我们多 ...
的确很少看到这类型报道,因为在航天飞机的飞行任务中这个东西实在太小,不是重点。

下面是一些回收图片资料:

http://bzhang.lamost.org/website/archives/recovery_ship
http://csyilao.blog.163.com/blog/static/208488620113199207134/
下面是回收视频资料:
http://war.news.163.com/video/2010/9/T/7/V6GM31PT7.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NDE0NDg0.html
www.56.com/u72/v_NTU1MTUzODk.html
纸飞机 发表于 2011-11-4 13:12
这个说法有什么根据吗?
现在不少打GTO轨道的新式火箭是用二级半构型的,如果造可部份重复使用的火箭,那两级火箭无疑是最好的,第二级最好是只用一台氢氧发动机,这样相对省钱些。所又第一级的任务是尽量给第二级更高的速度。这样才方便第二级飞到更高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