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战略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42:40
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们的国家将要再次冲击海洋的制高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我国的海洋战略。600年前的伟大航迹只能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继续存在,而一个优秀的民族不能永远沉溺于昨日的辉煌之中。我们面对的毕竟不是600年前的世界,而是郑和下西洋600年后的世界。


    郑和的确带给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那么,郑和就仅仅只带来了民族精神?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郑和还指出一条海洋战略。这条海洋战略以前大家没有足够的重视。人们对于郑和的下西洋更多停留在表面。似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就是郑和下西洋更多是象征意义。可是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的。郑和下西洋到了那么多个地方绝对不仅仅是扬威立信那么简单。就算古代的人没有办法去把实力逻辑理论化,但自然不自然他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实力逻辑来办事。这也就是说,当年的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历史壮举也不能例外。【转自环球纵横 http://www.globbs.com】


    的确,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海权就开始了衰落。而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更多是和别的国家友好往来而非征服。也就是说,郑和代表着大明帝国采取了一种怀柔的政策,其核心思维是以德服人。在郑和下西洋的一百年后,欧洲开始了他们的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的思维就是征服,不断地征服。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以求得发展。西方的这种海洋战略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以海洋为单向桥梁不断寻求新的奴役群体。开拓在他们眼里成了掠夺的代名词,而航海则变得鲜血淋漓,船只似乎都是漂浮在红色的血液而非蓝色的大海之上。经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一个个殖民帝国出现在了世界上,而更多的人则走向了被奴役的生活。没有对错,只有利益。西方远航给欧洲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却给世界带来了浩劫。亚洲、非洲、美洲、大洋州都没有逃过这场劫难。西方则宣称这是他们在为人类文明做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当然,我们无法否认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对于世界历史的推动作用。可是那并不是主观行为,而是客观结果。就比如说一个人故意杀了一个强盗,当时却不知道那是强盗,只不过厌恶别人而已,这难道能说他就是对的么?中国的郑和远航,没有奴役,而是交流。这被人们认为是错过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是被儒教文化毒害。整个的远航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没有让统治阶级看到财富,并最终导致统治阶级放弃了远航。有这种想法的人显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当时的状况。并非统治阶级没有看到利益而放弃了远航,而是因为统治阶级本来就不是为眼前利益而远航,当短视的统治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之后,远航的被放弃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了。然而,远航的被放弃并不能抹杀远航本身的历史功绩。而我们这些生活在远航之后600年的人们则更加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再次回味当年的远航。


    的确,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国家错过了当年的殖民时代的确是错过了一个大大的机会。而且这种错过的结果看起来还比较严重。然而,郑和并没有错,实质上是短视的统治阶级停止了对海洋的探索并最终禁海才导致了我们当时没有获得足够的海洋发展空间而最终错过了那个从海洋获取暴利的时代。郑和根据明成祖的意思所采取的和平外交实际上只是一种不同的海洋开发战略。他是不同于西方殖民理念的海洋开发战略。而此种战略的前瞻性也是很强的。和平外交的海洋开发战略与中国的民族文化不可分割,但更多地却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如果我们继续海洋的探索,加大海洋贸易,那么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历史无法假设,但现实却值得我们思考。而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的历史则更是我们必须深思的。如果当年我们能够建立一种芬兰模式的机制的同时扩大对外贸易,那情况就可以想象了。我们还记得,二战之后,东欧国家大多被苏联完全控制,而位于北欧的芬兰则出现了另外一种模式,那就是考虑苏联的感受的政治模式。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机制,但的确是一种可以有效避免内部崩溃的机制。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苏联不是盲目地占领东欧,而是在东欧国家中也建立芬兰模式,那很可能就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因为苏联的解体的原因集中体现为美苏对抗,而对抗的焦点又是在欧洲。如果能够避免欧洲的对抗显然对于苏联的战略压力会大大减小。外部战略压力的减小就可以让苏联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内部问题的解决上。苏联的最终解体恰恰是由于外部问题最终作用于内部,从而导致内部实力结构体系的崩溃。那是不是说苏联对于东欧国家采取芬兰模式就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了呢?显然不是这样。苏联最终在东欧国家那里获得了多少利益?或许苏联自己采取了那种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合理性,最终解体本身存在着诸多因素。可是我们要看到,他盲目的让东欧国家古板地跟随自己的国家战略来走这是一个巨大的决策错误。东欧国家从此在国家发展策略的确定上显得僵化而没有前途。苏联的国情和那些东欧国家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终,由于发展策略的失败,而本身实力又不如苏联,所以那些东欧国家的内部失衡比前苏联来得更快。为了继续保有这些卫星国家,苏联不得不大范围的投入自身的力量来稳固其在东欧的统治。也就是说,苏联以自身所需要的内部投入去支援了别的国家,而自身内部的问题却被搁置。这最终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苏联解体!恰恰是芬兰方向,苏联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感到压力。因为芬兰的行为必须要考虑到苏联的感受,这是一个芬兰心理上的压力。如果不考虑苏联的感受显然就是授人以柄。以当时苏联的力量,摧毁芬兰是易如反掌的。采取了芬兰模式的东欧就会自立更生。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来看,价值规律决定了这些国家会采取一种发展苏联所欠缺的经济成分的经济发展方针。这样的话,苏联的内部结构失衡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缓和甚至解决。通过那些东欧国家,苏联也可以寻求到间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的途径。由于这些国家对于苏联武力的顾虑,他们也很明显不可能会去允许苏联的敌人以自己为基地或者通过自己的领土去打击苏联。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显然也很难做出未经当事国授权直接踏过东欧国家领土去打击苏联的决定。那么,冷战的一个最大的热点地区的有效缓和的附带利益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和平的经济竞争导致苏联解体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并不否认对抗的存在,但这种对抗明显更理性,也更加有利于共同发展。事实上,当年的大明帝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朝贡体制,已经接近了理想中的芬兰模式。周边的大多数国家在决定问题的时候都会考虑到中国的感受,而中国在决定问题的时候也会照顾到这些国家的感受。这样的话,实际上建立起的是一种基于大国力量的协商体制。基于中国的力量,周边国家不得不考虑中国的利益,而同样基于保持稳定的周边环境考虑,中国也考虑到了他们的利益的存在。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显然周边国家的政府在正常情况下都会比较理智,而不至于产生强烈的抵触,从而排除掉导致整个体系内部崩溃的诱因。建立了这样的体系之后,作为经济贸易往来,这些国家都会首先考虑到中国的需要,而经济上依附于中国,从政治上的合作变成了基于实际利益的合作,从理想走向现实。而当年的大明帝国的衰落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为重农轻商的思想导致的。由于对于贸易的不重视,我们并没有能够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坚定地走下去。而没有把这最后一步走下去也就直接导致了远航的经济意义的大大降低,并从某种角度上决定了远航的最终被取消。也就是说,郑和远航实际上前面的战略都走对了,只是在最后由于国内统治阶级以及文化积淀的问题才最终导致了所获取的利益不大。最终建立的模式并非理想中的芬兰模式,而是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显然是一种没有多少实际利益可言,更多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满足的模式。这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最大败笔了。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郑和能决定的,远航本身也说明了中国人探索创新的精神,只不过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走有不足的地方,而那个不足导致了几百年后的中国百年屈辱。


    可是,今天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了,因为我们已经是生活在600年后的人。可以这么说,一百年相对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我们今天更应该看到的郑和远航所提示我们的战略,那个接近芬兰模式的机制。以海洋为纽带,以海洋贸易为基础,以和平互利为准则的长期海洋战略也是郑和留下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的东西。今天的中国已经解决了造成百年屈辱的民族文化的那个巨大积弊,我们有了新的世界观。我们对生存、发展、繁荣问题看的更加透彻了。我们也有了认识实力逻辑基本原理的知识基础了。因此,我们不会再出现轻视贸易的情况,反而会对其倍加重视。贸易模式本身对国家战略是一个体现。那么,我们的贸易模式是不是要采取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今天的模式?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这样。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到今天仍然还在采取一种类似纯粹掠夺的贸易模式。他们的贸易过程中并不在乎那些贸易对象国,只追求眼前贸易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导致了一种类似只砍树不栽树的非持续发展贸易战略。这种战略的结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了。“9.11”事件就是一种对于美国压榨的强势反弹。而这次的“7.7”事件又给西方国家敲响了警钟。这代表了美国的贸易模式的两次重大失败。虽然现在这种失败还不明显,但是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可能最终到达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美国体系如果最终因为他的贸易模式而崩溃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能够不衰落?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王朝能够有效控制颠覆势力。国家武力的强大却并不能阻止内部的颠覆。因为内部颠覆过程中武装力量往往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外强中干可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用语,而是有着其深刻的现实内涵的。经济崩溃,种族矛盾等等问题都可以导致一个貌似强大的国家从内部垮掉。而在一般情况下,从内部跨掉的一个重要原因又是压制反弹力量导致自身实力的透支。从美国的运作模式上来看,美国的军事力量之强大的确短期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战胜之。可是,这却并不意味着美国就很安全。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实际上美国经济崩溃的内在诱因也很充足,现在只不是处于一种引而不发的状态。如果有一天达到临界点了,美国经济的神话和美国时代都将随风而去。那么,作为人类文明史中能够在最长时间内稳坐世界第一宝座的中国,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她是有自己的一套运作机制的。而她的海洋运作机制也无疑是整个国家战略的体现。中国讲求一种利益的长期化。一个国家的政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在提高别人的同时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合适的战略意图。这样的战略意图的确立能够让一个国家在体系中树立好自己形象——软实力最终作用于硬实力,使得贸易双方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共荣。海洋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成为双向桥梁,而非单向桥梁,是沟通的渠道而非单纯掠夺的手段。芬兰模式的理想海洋战略本身就是基于实力基础。也就是说,这种海洋战略早已超脱了理念文化的范畴而傲然站立在实力文化的颠峰。一种真正的长远实力文化的收益是我们今天难以预料的。


    博爱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只不过我们需要的是灵活的博爱,睿智的博爱,现实的博爱。在爱别人的同时也让别人爱我们。不是单向付出利益或者掠夺利益,而是共同地发展,最终寻找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以求得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合作。郑和的确看得很远,只不过历史的局限性对于任何人同样存在,即使那个人是郑和也不例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中国崛起的世纪,也是一个中国冲击海洋的世纪,更是一个中国拥抱世界的世纪。中国和美国海洋战略以至国家战略的差异将作用于两个国家在这个世纪中较量的结果,并产生深远的影响。郑和的航迹,留下的不仅仅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也留下了后人可以实践的未来海洋战略的雏形。或许在将来,“郑和战略”会成为一种指导海洋博爱行为的战略,并最终成为各个国家努力学习的中华文明的一个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自环球纵横 http://www.globbs.com】
    在我们感叹郑和精神的同时请记住那不是经常接触却同样指引我们前进的郑和战略——一种前瞻性的长期海洋战略。伟大航迹背后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我们今天对于郑和带给我们的海洋战略的讨论无疑对于郑和以及他未尽的事业是一个莫大的安慰。踏者前人的足迹,我们一起向前!


    海洋——沟通的桥梁——中国人的海洋战略!

转自环球军事纵横论坛http://www.globbs.com/bbs/plus_adv_get.asp?get=3正值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我们的国家将要再次冲击海洋的制高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审视我国的海洋战略。600年前的伟大航迹只能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继续存在,而一个优秀的民族不能永远沉溺于昨日的辉煌之中。我们面对的毕竟不是600年前的世界,而是郑和下西洋600年后的世界。


    郑和的确带给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那么,郑和就仅仅只带来了民族精神?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郑和还指出一条海洋战略。这条海洋战略以前大家没有足够的重视。人们对于郑和的下西洋更多停留在表面。似乎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就是郑和下西洋更多是象征意义。可是事实上绝对不是这样的。郑和下西洋到了那么多个地方绝对不仅仅是扬威立信那么简单。就算古代的人没有办法去把实力逻辑理论化,但自然不自然他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实力逻辑来办事。这也就是说,当年的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历史壮举也不能例外。【转自环球纵横 http://www.globbs.com】


    的确,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的海权就开始了衰落。而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更多是和别的国家友好往来而非征服。也就是说,郑和代表着大明帝国采取了一种怀柔的政策,其核心思维是以德服人。在郑和下西洋的一百年后,欧洲开始了他们的大航海时代。欧洲人的思维就是征服,不断地征服。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以求得发展。西方的这种海洋战略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以海洋为单向桥梁不断寻求新的奴役群体。开拓在他们眼里成了掠夺的代名词,而航海则变得鲜血淋漓,船只似乎都是漂浮在红色的血液而非蓝色的大海之上。经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一个个殖民帝国出现在了世界上,而更多的人则走向了被奴役的生活。没有对错,只有利益。西方远航给欧洲带来的巨大的财富,却给世界带来了浩劫。亚洲、非洲、美洲、大洋州都没有逃过这场劫难。西方则宣称这是他们在为人类文明做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当然,我们无法否认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对于世界历史的推动作用。可是那并不是主观行为,而是客观结果。就比如说一个人故意杀了一个强盗,当时却不知道那是强盗,只不过厌恶别人而已,这难道能说他就是对的么?中国的郑和远航,没有奴役,而是交流。这被人们认为是错过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是被儒教文化毒害。整个的远航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没有让统治阶级看到财富,并最终导致统治阶级放弃了远航。有这种想法的人显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当时的状况。并非统治阶级没有看到利益而放弃了远航,而是因为统治阶级本来就不是为眼前利益而远航,当短视的统治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之后,远航的被放弃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了。然而,远航的被放弃并不能抹杀远航本身的历史功绩。而我们这些生活在远航之后600年的人们则更加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来再次回味当年的远航。


    的确,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国家错过了当年的殖民时代的确是错过了一个大大的机会。而且这种错过的结果看起来还比较严重。然而,郑和并没有错,实质上是短视的统治阶级停止了对海洋的探索并最终禁海才导致了我们当时没有获得足够的海洋发展空间而最终错过了那个从海洋获取暴利的时代。郑和根据明成祖的意思所采取的和平外交实际上只是一种不同的海洋开发战略。他是不同于西方殖民理念的海洋开发战略。而此种战略的前瞻性也是很强的。和平外交的海洋开发战略与中国的民族文化不可分割,但更多地却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维。如果我们继续海洋的探索,加大海洋贸易,那么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历史无法假设,但现实却值得我们思考。而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的历史则更是我们必须深思的。如果当年我们能够建立一种芬兰模式的机制的同时扩大对外贸易,那情况就可以想象了。我们还记得,二战之后,东欧国家大多被苏联完全控制,而位于北欧的芬兰则出现了另外一种模式,那就是考虑苏联的感受的政治模式。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机制,但的确是一种可以有效避免内部崩溃的机制。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苏联不是盲目地占领东欧,而是在东欧国家中也建立芬兰模式,那很可能就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因为苏联的解体的原因集中体现为美苏对抗,而对抗的焦点又是在欧洲。如果能够避免欧洲的对抗显然对于苏联的战略压力会大大减小。外部战略压力的减小就可以让苏联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内部问题的解决上。苏联的最终解体恰恰是由于外部问题最终作用于内部,从而导致内部实力结构体系的崩溃。那是不是说苏联对于东欧国家采取芬兰模式就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了呢?显然不是这样。苏联最终在东欧国家那里获得了多少利益?或许苏联自己采取了那种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合理性,最终解体本身存在着诸多因素。可是我们要看到,他盲目的让东欧国家古板地跟随自己的国家战略来走这是一个巨大的决策错误。东欧国家从此在国家发展策略的确定上显得僵化而没有前途。苏联的国情和那些东欧国家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终,由于发展策略的失败,而本身实力又不如苏联,所以那些东欧国家的内部失衡比前苏联来得更快。为了继续保有这些卫星国家,苏联不得不大范围的投入自身的力量来稳固其在东欧的统治。也就是说,苏联以自身所需要的内部投入去支援了别的国家,而自身内部的问题却被搁置。这最终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苏联解体!恰恰是芬兰方向,苏联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没有感到压力。因为芬兰的行为必须要考虑到苏联的感受,这是一个芬兰心理上的压力。如果不考虑苏联的感受显然就是授人以柄。以当时苏联的力量,摧毁芬兰是易如反掌的。采取了芬兰模式的东欧就会自立更生。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来看,价值规律决定了这些国家会采取一种发展苏联所欠缺的经济成分的经济发展方针。这样的话,苏联的内部结构失衡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缓和甚至解决。通过那些东欧国家,苏联也可以寻求到间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的途径。由于这些国家对于苏联武力的顾虑,他们也很明显不可能会去允许苏联的敌人以自己为基地或者通过自己的领土去打击苏联。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显然也很难做出未经当事国授权直接踏过东欧国家领土去打击苏联的决定。那么,冷战的一个最大的热点地区的有效缓和的附带利益之大是难以想象的。和平的经济竞争导致苏联解体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并不否认对抗的存在,但这种对抗明显更理性,也更加有利于共同发展。事实上,当年的大明帝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朝贡体制,已经接近了理想中的芬兰模式。周边的大多数国家在决定问题的时候都会考虑到中国的感受,而中国在决定问题的时候也会照顾到这些国家的感受。这样的话,实际上建立起的是一种基于大国力量的协商体制。基于中国的力量,周边国家不得不考虑中国的利益,而同样基于保持稳定的周边环境考虑,中国也考虑到了他们的利益的存在。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显然周边国家的政府在正常情况下都会比较理智,而不至于产生强烈的抵触,从而排除掉导致整个体系内部崩溃的诱因。建立了这样的体系之后,作为经济贸易往来,这些国家都会首先考虑到中国的需要,而经济上依附于中国,从政治上的合作变成了基于实际利益的合作,从理想走向现实。而当年的大明帝国的衰落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为重农轻商的思想导致的。由于对于贸易的不重视,我们并没有能够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坚定地走下去。而没有把这最后一步走下去也就直接导致了远航的经济意义的大大降低,并从某种角度上决定了远航的最终被取消。也就是说,郑和远航实际上前面的战略都走对了,只是在最后由于国内统治阶级以及文化积淀的问题才最终导致了所获取的利益不大。最终建立的模式并非理想中的芬兰模式,而是朝贡体制。朝贡体制显然是一种没有多少实际利益可言,更多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满足的模式。这可以说是当时的一个最大败笔了。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并不是郑和能决定的,远航本身也说明了中国人探索创新的精神,只不过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走有不足的地方,而那个不足导致了几百年后的中国百年屈辱。


    可是,今天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问题了,因为我们已经是生活在600年后的人。可以这么说,一百年相对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根本就算不了什么。我们今天更应该看到的郑和远航所提示我们的战略,那个接近芬兰模式的机制。以海洋为纽带,以海洋贸易为基础,以和平互利为准则的长期海洋战略也是郑和留下的值得我们去学习去研究的东西。今天的中国已经解决了造成百年屈辱的民族文化的那个巨大积弊,我们有了新的世界观。我们对生存、发展、繁荣问题看的更加透彻了。我们也有了认识实力逻辑基本原理的知识基础了。因此,我们不会再出现轻视贸易的情况,反而会对其倍加重视。贸易模式本身对国家战略是一个体现。那么,我们的贸易模式是不是要采取以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今天的模式?我个人认为,不应该这样。美国和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到今天仍然还在采取一种类似纯粹掠夺的贸易模式。他们的贸易过程中并不在乎那些贸易对象国,只追求眼前贸易的利益最大化。这也就导致了一种类似只砍树不栽树的非持续发展贸易战略。这种战略的结果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了。“9.11”事件就是一种对于美国压榨的强势反弹。而这次的“7.7”事件又给西方国家敲响了警钟。这代表了美国的贸易模式的两次重大失败。虽然现在这种失败还不明显,但是如果不及时纠正,很可能最终到达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美国体系如果最终因为他的贸易模式而崩溃这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一个王朝能够不衰落?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王朝能够有效控制颠覆势力。国家武力的强大却并不能阻止内部的颠覆。因为内部颠覆过程中武装力量往往是难以发挥作用的。外强中干可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用语,而是有着其深刻的现实内涵的。经济崩溃,种族矛盾等等问题都可以导致一个貌似强大的国家从内部垮掉。而在一般情况下,从内部跨掉的一个重要原因又是压制反弹力量导致自身实力的透支。从美国的运作模式上来看,美国的军事力量之强大的确短期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完全战胜之。可是,这却并不意味着美国就很安全。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实际上美国经济崩溃的内在诱因也很充足,现在只不是处于一种引而不发的状态。如果有一天达到临界点了,美国经济的神话和美国时代都将随风而去。那么,作为人类文明史中能够在最长时间内稳坐世界第一宝座的中国,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她是有自己的一套运作机制的。而她的海洋运作机制也无疑是整个国家战略的体现。中国讲求一种利益的长期化。一个国家的政府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果在提高别人的同时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合适的战略意图。这样的战略意图的确立能够让一个国家在体系中树立好自己形象——软实力最终作用于硬实力,使得贸易双方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共荣。海洋在这个时候就应该成为双向桥梁,而非单向桥梁,是沟通的渠道而非单纯掠夺的手段。芬兰模式的理想海洋战略本身就是基于实力基础。也就是说,这种海洋战略早已超脱了理念文化的范畴而傲然站立在实力文化的颠峰。一种真正的长远实力文化的收益是我们今天难以预料的。


    博爱本身并不是一种错误,只不过我们需要的是灵活的博爱,睿智的博爱,现实的博爱。在爱别人的同时也让别人爱我们。不是单向付出利益或者掠夺利益,而是共同地发展,最终寻找双方的利益共同点,以求得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合作。郑和的确看得很远,只不过历史的局限性对于任何人同样存在,即使那个人是郑和也不例外。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中国崛起的世纪,也是一个中国冲击海洋的世纪,更是一个中国拥抱世界的世纪。中国和美国海洋战略以至国家战略的差异将作用于两个国家在这个世纪中较量的结果,并产生深远的影响。郑和的航迹,留下的不仅仅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也留下了后人可以实践的未来海洋战略的雏形。或许在将来,“郑和战略”会成为一种指导海洋博爱行为的战略,并最终成为各个国家努力学习的中华文明的一个不可磨灭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自环球纵横 http://www.globbs.com】
    在我们感叹郑和精神的同时请记住那不是经常接触却同样指引我们前进的郑和战略——一种前瞻性的长期海洋战略。伟大航迹背后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我们今天对于郑和带给我们的海洋战略的讨论无疑对于郑和以及他未尽的事业是一个莫大的安慰。踏者前人的足迹,我们一起向前!


    海洋——沟通的桥梁——中国人的海洋战略!

转自环球军事纵横论坛http://www.globbs.com/bbs/plus_adv_get.asp?get=3
没有国力一切都是空谈
那是一个冒险和征服的年代
而大明朝为了追查前朝遗帝行踪,散播天朝皇威七下南洋仅仅留下一些纪念的意义而已
我不否认郑和七下西洋的壮观和勇气,但我总觉得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活动却是由一个太监(有人考证了明代的阉割制度,郑和是只被割掉阴茎,睾丸还在,所以还很有英武之气。)来完成的,这本身就很有一点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