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辞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6:33:3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08:17 竞报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因病于7月6日16时1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生平:读名校,交名友,出名气
  黄昆的一生,似乎可以用“名”来概括。从燕京大学到西南联大,从布里斯托大学求学到利物浦大学任教,再到北京大学;先后师从吴大猷、莫特、玻恩三位大师(后两位先后摘取了诺贝尔奖),和大师同行,使他在30岁前后就成绩斐然,创造性地提出了“黄漫射”、“黄理论”、“黄方程”;吴大猷、莫特、玻恩、杨振宁等人都对黄昆的一生有过或多或少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末,黄昆能够重新走上科研岗位,也是因为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多次过问,这段经历甚至写进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为人:朴素低调谦虚和善
  和黄昆一生的“名”相比,黄老在做人方面显得非常低调。
  黄昆为大众知晓主要是因为他在2001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在中关村住了50多年的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胡亚东,回忆黄昆获奖之后在中关村街上见到他的情形。绒线圆帽、蓝布中山装、破布鞋,还是那一身。就住在街边的胡亚东有时候还能看到黄昆和他的英国老伴一起出来遛弯儿。黄昆的老伴穿得比他更朴素,也是一双破布鞋。俩人都80多岁了,还时不时自己走到菜市场到小摊前买菜。
  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黄昆却喜欢自己动手。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一般人都会送到修理部去,他却自己卷起袖子修。
  2001年黄昆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发明奖,奖金500万元。谈到500万元怎么花的问题,黄昆首先想到的却是:“司机希望能够解决汽车更新的问题,汽车最近老出毛病。据司机了解可以这么用,是合法的。我曾经在几年前得过何梁何利奖,对生活有很大帮助。从个人来讲,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的钱。”
  个性:爱较真儿出了名
  黄昆爱较真儿在圈内早就出了名,有时甚至让人下不了台。
  黄昆的学生朱邦芬现在已是中科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他告诉记者,老师黄昆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最开始肯定要把自己昨天在家中或者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形成的一个思路对着同事或者学生讲一遍。这在他有两个好处,一可以让自己重新整理那些偶然一现的思路,二也可以促成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给自己挑刺。朱邦芬说,通常的情形,黄昆一番陈述结束的时候就是办公室里一天争论的开始。辩论双方不会放过彼此思路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瑕疵。辩论的结果呢?有时候我赢,朱邦芬说,但常常第二天又被他找出什么漏洞给扳回去。而研究的问题就在这否定之否定中渐渐清楚了。
  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小他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头,总是喜欢纵论天下,相互顶牛。而黄昆往往都将话题引向极端,引发无休止的争论。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们从白天一直讨论到晚上,最后是上床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权威资料来解决争论。“正是这些争论,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觉。”杨振宁说。
  自我评价: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
  黄昆曾坦言,“我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像我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太大的天赋也能做出很好的工作。过去教学时,大家评论我课上得还不错,我也认为是下了工夫的,但就是对一个个学生不太关心。因为我认为上课也是培养人,讲课是我的责任,我尽了我自己很大的努力。”
  黄昆谈起了自己的“缺点”:“我过去曾经迷信天才,水平跟我差不多的,我觉得他勉强能做物理工作;比我差的,就认为一钱不值;比我好的,就觉得不得了。”
  生活:异国伉俪相濡以沫
  1951年黄昆回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黄昆在利物浦大学期间,结识了英国女同事A·里斯(Rhys),并建立了诚挚深厚的友谊。1952年4月,里斯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后也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
  对小他7岁的夫人,黄昆打出了“90”的高分。“凡是和她接触过的人对她的品格都有很高的评价,她不仅是个好人,而且很有能力。”的确,青年时代屡有斩获的黄昆背后,一直有这位异国贤内助的默默奉献,著名的“黄理论”实际上是“黄-里斯理论”,是夫妻二人智慧的共同结晶。黄昆先生去世前身患帕金森病,他曾说过,“我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90%的事情靠她去做。”
  黄昆的学生赵汝光回忆:“黄先生的夫人是英国人,但他和夫人经常与我们一起劳动,什么事情都做。‘文革’时他是二级教授,每个月有285元钱,他把200元交了党费。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在学术上却要求很高。评职称时,他就对某些人相当不客气,有时让人下不来台。一次,一位副教授评教授职称,大多数学术委员同意,他却说,给他个副教授就不寒碜了。这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的表现。”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 08:17 竞报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因病于7月6日16时1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生平:读名校,交名友,出名气
  黄昆的一生,似乎可以用“名”来概括。从燕京大学到西南联大,从布里斯托大学求学到利物浦大学任教,再到北京大学;先后师从吴大猷、莫特、玻恩三位大师(后两位先后摘取了诺贝尔奖),和大师同行,使他在30岁前后就成绩斐然,创造性地提出了“黄漫射”、“黄理论”、“黄方程”;吴大猷、莫特、玻恩、杨振宁等人都对黄昆的一生有过或多或少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末,黄昆能够重新走上科研岗位,也是因为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多次过问,这段经历甚至写进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为人:朴素低调谦虚和善
  和黄昆一生的“名”相比,黄老在做人方面显得非常低调。
  黄昆为大众知晓主要是因为他在2001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500万元。在中关村住了50多年的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胡亚东,回忆黄昆获奖之后在中关村街上见到他的情形。绒线圆帽、蓝布中山装、破布鞋,还是那一身。就住在街边的胡亚东有时候还能看到黄昆和他的英国老伴一起出来遛弯儿。黄昆的老伴穿得比他更朴素,也是一双破布鞋。俩人都80多岁了,还时不时自己走到菜市场到小摊前买菜。
  虽然是理论物理学家,但黄昆却喜欢自己动手。家里的电视机坏了,一般人都会送到修理部去,他却自己卷起袖子修。
  2001年黄昆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发明奖,奖金500万元。谈到500万元怎么花的问题,黄昆首先想到的却是:“司机希望能够解决汽车更新的问题,汽车最近老出毛病。据司机了解可以这么用,是合法的。我曾经在几年前得过何梁何利奖,对生活有很大帮助。从个人来讲,现在已经不需要这么多的钱。”
  个性:爱较真儿出了名
  黄昆爱较真儿在圈内早就出了名,有时甚至让人下不了台。
  黄昆的学生朱邦芬现在已是中科院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他告诉记者,老师黄昆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来到办公室,最开始肯定要把自己昨天在家中或者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形成的一个思路对着同事或者学生讲一遍。这在他有两个好处,一可以让自己重新整理那些偶然一现的思路,二也可以促成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给自己挑刺。朱邦芬说,通常的情形,黄昆一番陈述结束的时候就是办公室里一天争论的开始。辩论双方不会放过彼此思路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瑕疵。辩论的结果呢?有时候我赢,朱邦芬说,但常常第二天又被他找出什么漏洞给扳回去。而研究的问题就在这否定之否定中渐渐清楚了。
  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小他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头,总是喜欢纵论天下,相互顶牛。而黄昆往往都将话题引向极端,引发无休止的争论。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们从白天一直讨论到晚上,最后是上床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权威资料来解决争论。“正是这些争论,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觉。”杨振宁说。
  自我评价: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
  黄昆曾坦言,“我自己对自己影响最大。”“像我这样考虑问题,没有太大的天赋也能做出很好的工作。过去教学时,大家评论我课上得还不错,我也认为是下了工夫的,但就是对一个个学生不太关心。因为我认为上课也是培养人,讲课是我的责任,我尽了我自己很大的努力。”
  黄昆谈起了自己的“缺点”:“我过去曾经迷信天才,水平跟我差不多的,我觉得他勉强能做物理工作;比我差的,就认为一钱不值;比我好的,就觉得不得了。”
  生活:异国伉俪相濡以沫
  1951年黄昆回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黄昆在利物浦大学期间,结识了英国女同事A·里斯(Rhys),并建立了诚挚深厚的友谊。1952年4月,里斯来到中国,与黄昆结婚后也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工作。
  对小他7岁的夫人,黄昆打出了“90”的高分。“凡是和她接触过的人对她的品格都有很高的评价,她不仅是个好人,而且很有能力。”的确,青年时代屡有斩获的黄昆背后,一直有这位异国贤内助的默默奉献,著名的“黄理论”实际上是“黄-里斯理论”,是夫妻二人智慧的共同结晶。黄昆先生去世前身患帕金森病,他曾说过,“我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90%的事情靠她去做。”
  黄昆的学生赵汝光回忆:“黄先生的夫人是英国人,但他和夫人经常与我们一起劳动,什么事情都做。‘文革’时他是二级教授,每个月有285元钱,他把200元交了党费。他在生活上要求很低,在学术上却要求很高。评职称时,他就对某些人相当不客气,有时让人下不来台。一次,一位副教授评教授职称,大多数学术委员同意,他却说,给他个副教授就不寒碜了。这是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他人的表现。”
国宝级的人物啊,致敬!!
国宝啊,也致敬。
伟大的人[em05]
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