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41:59


2014国家科技奖揭晓 此前已有24位专家获此殊荣


2015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9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9日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揭晓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在奖项中,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公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流程,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其评选流程为: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据了解,为确保最高科技奖的公正,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实施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到会委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算有效。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人情况简介
  2000年度获奖人
  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
  黄 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 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
  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
  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
  2005年度获奖人
  叶笃正(1916.02~2013.10)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
  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度获奖人
  闵恩泽(1924.02~) 男,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吴征镒(1916.06~2013.06) 男,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度获奖人
  王忠诚(1925.12~2012.09) 男,神经外科专家,生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徐光宪(1920.11~) 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9年度获奖人
  谷超豪(1926.05~2012.06)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孙家栋(1929.04~)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2010年度获奖人
  师昌绪(1920.11~2014.11) 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义(1924.11~) 男,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2011年度获奖人
  谢家麟(1920.8~)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等职,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11项奖励。
  吴良镛(1922.5~)男,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参与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的创建工作。
  2012年度获奖人
  王小谟(1938.11~)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雷达领域的“先锋”,领衔研发的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国产预警机,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获得近30项重大发明专利,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
  郑哲敏(1924.10~)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2013年度获奖人
  张存浩(1928.2~)男,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中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称,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成果。
  程开甲(1918.8~)男,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在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1-09/6952312.shtml

2014国家科技奖揭晓 此前已有24位专家获此殊荣


2015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9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9日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揭晓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在奖项中,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此前已有24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公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流程,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其评选流程为: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据了解,为确保最高科技奖的公正,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实施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到会委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算有效。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人情况简介
  2000年度获奖人
  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
  黄 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 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
  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
  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
  2005年度获奖人
  叶笃正(1916.02~2013.10)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
  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度获奖人
  闵恩泽(1924.02~) 男,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吴征镒(1916.06~2013.06) 男,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度获奖人
  王忠诚(1925.12~2012.09) 男,神经外科专家,生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徐光宪(1920.11~) 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9年度获奖人
  谷超豪(1926.05~2012.06)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孙家栋(1929.04~)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2010年度获奖人
  师昌绪(1920.11~2014.11) 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义(1924.11~) 男,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2011年度获奖人
  谢家麟(1920.8~)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等职,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11项奖励。
  吴良镛(1922.5~)男,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参与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的创建工作。
  2012年度获奖人
  王小谟(1938.11~)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雷达领域的“先锋”,领衔研发的空警2000、空警200两型国产预警机,突破100余项关键技术,获得近30项重大发明专利,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
  郑哲敏(1924.10~)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力学家,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2013年度获奖人
  张存浩(1928.2~)男,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有中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称,长期从事催化、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成果。
  程开甲(1918.8~)男,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国内率先开展系统的热力学内耗理论研究,在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1-09/6952312.shtml
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5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 张素)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
  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于敏院士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4位科学家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吴文俊、袁隆平、黄昆、王选、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张存浩、程开甲。(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1-09/6952267.shtml
7外籍科学家和1外国组织获2014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15年01月0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9日电(记者 张素)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新西兰、泰国等国的7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俄罗斯半导体物理学家若列斯·伊·阿尔费罗夫是异质结构物理学的创立者,曾在2000年问鼎诺贝尔物理奖。他先后担任前苏联科学院副院长、俄罗斯科学 院副院长,享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称号。2005年他被聘为北京邮电大学首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学术大师和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倡 导创立并领导了“阿尔费罗夫中俄联合实验室”,中方合作研究团队的创新能力得以迅速提升。
  加拿大燕麦育种专家弗农·道格拉斯·布罗斯是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终身教授,曾获“加拿大国家勋章”、中国“友谊奖”等。他从事燕麦品种改良与应用 研究近50年,1998年开始与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开展中加燕麦科技合作,累计育成了11个新品种、带动中国其他研究单位育成20个新品种,既提高了中国 燕麦生产能力和品质,还改善了燕麦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
  美国化学工程专家黎念之是膜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液体膜技术的发明者,累计出版专著20部、拥有专利50余件,享有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等称号,曾获国际化工终身成就奖等,其研究成果在化工、环保、资源再生利用等领域获广泛应用。30余年来,他热心于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担任北京低碳清洁 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等职,已积极促成举办7届中美化学工程学术大会,扩大中国化工与能源领域的国际影响。
  新西兰草业科学专家菲尔·罗尔斯顿在草地农学、牧草种子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曾获新西兰科技奖3项、中国“友谊奖”等。他自1983年以来参与实施了中 国草地与畜牧业相关项目30余项,把新西兰等国的草地畜牧业先进理论与中国具体情况结合,解决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草地土壤改良等技术难题,还曾指导建设 中国南方首个放牧型奶牛场。此间他为中国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了草地农业生产。
  泰国育种科学家披沙拉·斯乃文任泰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他先后访华38余次,足迹遍及27个省市,在豆类优质资源引进评价与鉴定、抗病虫分子育种 技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极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保障中国食用豆的安全和稳定生产做出了贡献。他还推举多位中国学者在国际食用豆组织中担任要 职。
  澳大利亚矿床地质学家和矿产勘查专家富兰克·马尔科·佩诺拉是目前国际上H指数最高的的矿床学家之一,长期从事区域构造、矿床地质和矿产资源勘查工 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填制区域地质图20余幅。近20年来,他与中国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及中国科学院等专家合作,帮助解决野外勘查疑难问题,提升 了中国矿床研究与勘探水平,在国际上与中方合作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
  荷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专家尼克·伦格斯,曾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主席。近十年来,他结合欧洲理论经验,帮助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中国的地质灾害 风险评价与防控体系,产生巨大的减灾效益。他曾联合指导和培养了10余名中青年教师、20余名研究生,在他的举荐下,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秘书处落户中 国,并由中国学者担任秘书长和副主席,提升了中国工程地质在国际学界的地位。
  始建于1941年的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专门从事癌症治疗、研究、教育和预防,每年接诊逾11万位癌症患者,培训专科住院医师1100 人。2003年,该中心“姐妹医院”网络吸纳了中国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累计为中山大学40余名科研人员提供赴美培训机会。十余年来,双方合作开展多项 临床、转化及基础研究项目,已获专利4项、共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此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其帮助下建成中国首家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机构,已有 11项研究成果在国际推广使用。(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1-09/6952332.shtml
年龄,唉                        
只有一人在70岁以前获奖。不知道有几人获奖后仍有高水平科技贡献。几乎等于是“盖棺论定奖”。
于敏院士的贡献远远不是区区500万元能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