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将士后人将聚首对谈 邓世昌第5代外孙现身(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03:07
甲午将士后人将聚首对谈 邓世昌第5代外孙现身(图)


2014-08-07 17:08:02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唐云云
2014年08月07日  来源:法制晚报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第五代外孙叶伟力
平远舰管带李和 第四代孙李默
广乙舰管带林国祥 第四代孙林其浩
  法制晚报讯(甲午遗证报道组 记者 蒋伊晋)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与将士后人面对面。”
  甲午战争120周年,不少甲午将士的后人在进入公众视野的同时,他们对媒体报道的关注也是异于常人的。
  《法制晚报》自7月25日起推出甲午遗证系列报道和纪录片后,也得到了多位在京的甲午将士后人热烈的反响。
  为回馈广大读者对本报甲午遗证系列报道的关注,法晚编辑部将邀请5位甲午将士后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读者见面会,畅谈史话,诚邀您的参与。
  本次活动由军事博物馆与法制晚报社联合主办。见面会定于本周日(10日)下午2时,在军事博物馆博兴大厦举行。出席见面会的将士后人有北洋海军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玄孙女刘琪、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第五代外孙叶伟力、平远舰管带李和第四代孙李默、广乙舰管带林国祥第四代孙林其浩、海军将士周维屏孙女周良屏。
  本报将为出席见面会的热心读者,每人送上一张《甲午遗证》12集纪录片的精美光碟。见面会后,军博再邀请您免费参观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近代史展区。
  “纪念日看到先祖指挥舰 很震撼”
  追剧一样期待《法制晚报》“甲午遗证”系列的叶伟力,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第五代外孙。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时提及在法晚报道中看到致远舰机关炮,在日本三笠公园被当作战利品展示。
  这一年对叶伟力来说,意义很特殊。百余年来,作为甲午海战中典型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受到褒奖无数。而作为一名影视人,叶伟力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先祖的敬意。
  “我更想在甲午战争120周年,让更多的甲午后人有机会讲出先辈的故事。”在叶伟力眼里,每一个在甲午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将士都是英雄。
  浏览叶伟力的微信朋友圈,宛若一部甲午战争“百科全书”。每天所更新的内容,都有他关注的“甲午新闻”,或是将士后裔接受采访,或是各地的纪念活动报道,还有各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下一期开始,每期报纸我都要买,用于珍藏。” 7月25日,本报“甲午遗证”系列报道和纪录片推出,没有买到当天报纸的叶伟力,遗憾之余立即向记者求助:“第一期电子版我已经下载,希望记者能给我留一份报纸。”
  而到了8月1日,“致远”舰机关炮的报道刊发后,因为担心到了报刊亭报纸已经卖完,叶伟力再次打来电话,希望能帮忙多留几份报纸。因为就在百余年前,其先祖邓世昌,身负重伤仍在“致远”舰上指挥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殒命。
  记者送去报纸时,他说起了自己的意外收获,“当天顺利买到报纸,还多买了几份分给家人看。”看到120年前自己的外高祖驾驶的战舰上的机关炮出现在报纸上,叶伟力的声音略显激动。
  “很震撼!因为8月1日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纪念日,建军节以及甲午战争中日正式宣战的日子。”叶伟力说,“‘致远’舰和邓世昌又被大家看作是甲午战争中的标志。看到法晚在当天刊登这篇报道,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很感谢!”
  “有了去日本看一下这颗炮弹的心愿”
  李默是北洋海军“平远”舰管带李和的后人,和其他几位甲午将士后人一样,对于先祖军舰上的遗物遗落在日本的情况略知一二。“以前通过陈悦老师在网上发的文章,看到过两张照片”,李默告诉记者,至于这些遗物在日本详细的情况并不清楚。
  此前李默一直以为放置在福田海神社中的“平远”未爆炸炮弹,是一颗实心弹,“甲午遗证”报道和纪录片算是揭秘了——“原来这是颗前膛炮,还通过报道知道了炮弹上面的铁疙瘩是怎么回事。”李默好像有了重大发现一样讲述起来。
  “甲午遗证”系列报道和纪录片,李默看得特别仔细,甚至来回琢磨文字和视频,想弄清楚这颗炮弹是被“冷落”在一个什么样的小角落。他在视频中不仅看到记者发现的炮弹上结了蜘蛛网,还注意到有小蚂蚁在炮弹上爬来爬去,无人打理的场景让人心酸。
  这颗“平远”舰炮弹在日本的真实情况经报道后,李默有了一个心愿,就是去趟日本,亲自去看看这颗炮弹。
  “以后有机会去日本的话,不管其他人去不去,我一定会亲自去趟这个地方,我想去看看这颗炮弹。”李默说,他还详细地向记者询问到福田海神社的路线。
  “希望甲午遗证纪录片
  能在电视上播”
  接受记者采访前,林其浩又把法晚已经推出的八集“甲午遗证”纪录片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说实话,非常好!你们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提及这个专题,这位甲午海战中“广乙”号军舰管带林国祥的后人赞赏有加。
  他告诉记者,之前也在网上看过甲午战争中清军遗物遗留在日本的文章,不过,法晚推出的纪录片,更清楚明了地呈现了这些遗物在日本的情况,挖掘背后故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反思。“不光是让人们了解这些东西被掳到日本神社、寺庙,看个热闹,更要让人们感受到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以来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侵略历史,这很重要。”
  他认为,这也从侧面提示人们,准确认识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可惜你们的视频现在只能在网上观看。”在采访过程中,林其浩道出了自己的遗憾与难处。原来,不仅是林其浩本人,他在美国、加拿大、香港、广州等地的家族亲戚都非常关注甲午年。建立的家族微信群中,既有年轻的侄孙,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不过,他们的共同喜好就是即时分享与甲午有关的新闻。而林其浩是家族推举的信息收集“总联络官”。
  当他将“甲午遗证”纪录片以链接的形式发布到群里时,他七十多岁的叔叔着急了,因为不会操作电脑,视频总是看不成。他说,看电视是老人这一辈子了解信息的方式,于是他们就问是否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纪录片?林其浩则向家人们许诺,“一定跟《法制晚报》记者建议一下这个事儿”。
  “我要是把电视台播放的预告发到家族群里面,他们就会准时在电视前收看。”林其浩说。此外,他还受命将这些和甲午战争有关、和先辈林国祥相关的影片刻录成光盘,寄送给在海外的亲戚,当作家族资料,也用于教育后代。
  “年轻人现在都不注意这些东西,等他们到了我们现在的年纪就会关注了,到那时候至少我们有东西给他们看。”林其浩说。
  文/甲午遗证报道组 记者 蒋伊晋 制图/廖元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8-07/6471448.shtml


甲午将士后人将聚首对谈 邓世昌第5代外孙现身(图)


2014-08-07 17:08:02 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 责任编辑:唐云云
2014年08月07日  来源:法制晚报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第五代外孙叶伟力平远舰管带李和 第四代孙李默广乙舰管带林国祥 第四代孙林其浩  法制晚报讯(甲午遗证报道组 记者 蒋伊晋)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与将士后人面对面。”
  甲午战争120周年,不少甲午将士的后人在进入公众视野的同时,他们对媒体报道的关注也是异于常人的。
  《法制晚报》自7月25日起推出甲午遗证系列报道和纪录片后,也得到了多位在京的甲午将士后人热烈的反响。
  为回馈广大读者对本报甲午遗证系列报道的关注,法晚编辑部将邀请5位甲午将士后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读者见面会,畅谈史话,诚邀您的参与。
  本次活动由军事博物馆与法制晚报社联合主办。见面会定于本周日(10日)下午2时,在军事博物馆博兴大厦举行。出席见面会的将士后人有北洋海军定远舰管带刘步蟾玄孙女刘琪、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第五代外孙叶伟力、平远舰管带李和第四代孙李默、广乙舰管带林国祥第四代孙林其浩、海军将士周维屏孙女周良屏。
  本报将为出席见面会的热心读者,每人送上一张《甲午遗证》12集纪录片的精美光碟。见面会后,军博再邀请您免费参观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近代史展区。
  “纪念日看到先祖指挥舰 很震撼”
  追剧一样期待《法制晚报》“甲午遗证”系列的叶伟力,是“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的第五代外孙。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时提及在法晚报道中看到致远舰机关炮,在日本三笠公园被当作战利品展示。
  这一年对叶伟力来说,意义很特殊。百余年来,作为甲午海战中典型的民族英雄,邓世昌受到褒奖无数。而作为一名影视人,叶伟力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先祖的敬意。
  “我更想在甲午战争120周年,让更多的甲午后人有机会讲出先辈的故事。”在叶伟力眼里,每一个在甲午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将士都是英雄。
  浏览叶伟力的微信朋友圈,宛若一部甲午战争“百科全书”。每天所更新的内容,都有他关注的“甲午新闻”,或是将士后裔接受采访,或是各地的纪念活动报道,还有各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从下一期开始,每期报纸我都要买,用于珍藏。” 7月25日,本报“甲午遗证”系列报道和纪录片推出,没有买到当天报纸的叶伟力,遗憾之余立即向记者求助:“第一期电子版我已经下载,希望记者能给我留一份报纸。”
  而到了8月1日,“致远”舰机关炮的报道刊发后,因为担心到了报刊亭报纸已经卖完,叶伟力再次打来电话,希望能帮忙多留几份报纸。因为就在百余年前,其先祖邓世昌,身负重伤仍在“致远”舰上指挥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殒命。
  记者送去报纸时,他说起了自己的意外收获,“当天顺利买到报纸,还多买了几份分给家人看。”看到120年前自己的外高祖驾驶的战舰上的机关炮出现在报纸上,叶伟力的声音略显激动。
  “很震撼!因为8月1日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纪念日,建军节以及甲午战争中日正式宣战的日子。”叶伟力说,“‘致远’舰和邓世昌又被大家看作是甲午战争中的标志。看到法晚在当天刊登这篇报道,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很感谢!”
  “有了去日本看一下这颗炮弹的心愿”
  李默是北洋海军“平远”舰管带李和的后人,和其他几位甲午将士后人一样,对于先祖军舰上的遗物遗落在日本的情况略知一二。“以前通过陈悦老师在网上发的文章,看到过两张照片”,李默告诉记者,至于这些遗物在日本详细的情况并不清楚。
  此前李默一直以为放置在福田海神社中的“平远”未爆炸炮弹,是一颗实心弹,“甲午遗证”报道和纪录片算是揭秘了——“原来这是颗前膛炮,还通过报道知道了炮弹上面的铁疙瘩是怎么回事。”李默好像有了重大发现一样讲述起来。
  “甲午遗证”系列报道和纪录片,李默看得特别仔细,甚至来回琢磨文字和视频,想弄清楚这颗炮弹是被“冷落”在一个什么样的小角落。他在视频中不仅看到记者发现的炮弹上结了蜘蛛网,还注意到有小蚂蚁在炮弹上爬来爬去,无人打理的场景让人心酸。
  这颗“平远”舰炮弹在日本的真实情况经报道后,李默有了一个心愿,就是去趟日本,亲自去看看这颗炮弹。
  “以后有机会去日本的话,不管其他人去不去,我一定会亲自去趟这个地方,我想去看看这颗炮弹。”李默说,他还详细地向记者询问到福田海神社的路线。
  “希望甲午遗证纪录片
  能在电视上播”
  接受记者采访前,林其浩又把法晚已经推出的八集“甲午遗证”纪录片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说实话,非常好!你们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提及这个专题,这位甲午海战中“广乙”号军舰管带林国祥的后人赞赏有加。
  他告诉记者,之前也在网上看过甲午战争中清军遗物遗留在日本的文章,不过,法晚推出的纪录片,更清楚明了地呈现了这些遗物在日本的情况,挖掘背后故事的同时,还提醒人们反思。“不光是让人们了解这些东西被掳到日本神社、寺庙,看个热闹,更要让人们感受到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以来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侵略历史,这很重要。”
  他认为,这也从侧面提示人们,准确认识甲午战争这段历史的重要性。
  “可惜你们的视频现在只能在网上观看。”在采访过程中,林其浩道出了自己的遗憾与难处。原来,不仅是林其浩本人,他在美国、加拿大、香港、广州等地的家族亲戚都非常关注甲午年。建立的家族微信群中,既有年轻的侄孙,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不过,他们的共同喜好就是即时分享与甲午有关的新闻。而林其浩是家族推举的信息收集“总联络官”。
  当他将“甲午遗证”纪录片以链接的形式发布到群里时,他七十多岁的叔叔着急了,因为不会操作电脑,视频总是看不成。他说,看电视是老人这一辈子了解信息的方式,于是他们就问是否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纪录片?林其浩则向家人们许诺,“一定跟《法制晚报》记者建议一下这个事儿”。
  “我要是把电视台播放的预告发到家族群里面,他们就会准时在电视前收看。”林其浩说。此外,他还受命将这些和甲午战争有关、和先辈林国祥相关的影片刻录成光盘,寄送给在海外的亲戚,当作家族资料,也用于教育后代。
  “年轻人现在都不注意这些东西,等他们到了我们现在的年纪就会关注了,到那时候至少我们有东西给他们看。”林其浩说。
  文/甲午遗证报道组 记者 蒋伊晋 制图/廖元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8-07/64714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