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座大山"压顶 自主或迎"十连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34:12
据中汽协6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8.06万辆,环比下降2.7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6.51%,占有率比上月下降0.5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92个百分点。而我们估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本月发布的数据中,自主品牌或将遭遇“十连降”。

    表面上看,自主品牌面临合资品牌的下探和消费升级,暴露出品牌竞争力不足的软肋。实际上,自主品牌对于消费升级的预期滞后,产品力的提升难以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是目前自主品牌形势严峻的主因。几家传统自主品牌车企悉数遭遇滑铁的背后所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则是自主品牌依然习惯于过去简单粗放的增长模式,没有在体系能力上实现国际化的接轨。由于,具体的产品和车型是消费者与品牌最重要的接触点,那么自主品牌集体倒退其背后的根源则是以产品开发为中心的全面的体系能力的欠缺。

    如今主要几家自主品牌车企几乎都倒在了由50万辆冲击100万辆的路上,集体遭遇50万辆魔咒。“中国的自主品牌做到30万-50万规模,再往上就会乱,原来的流程方式和管理思路是不适合的。从50万-100万级别,做事的方式完全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管理体系的提升。如果转型能成功,则会支撑自主品牌上百万级别,这又是一个台阶。”据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高管称。由此看来,弥补过去缺失的课程,全面提升体系能力,以体系造车才是自主品牌蓄势突围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过去吉利三个品牌齐头并进,还是奇瑞“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战略战术及后来试图以瑞麒、威麟品牌发力自主高端,抑或是近期哈弗H8的二度回炉,长城自曝其在高端产品的研发、技术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以及红旗H7横空出世之后,拓展私人市场更加不利,导致的红旗品牌复兴的再度折戟。实质上反映的均是自主品牌缺乏一条清晰的品牌发展思路,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套科学完备的产品开发体系。表面上看似乎国人普遍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和对于自主品牌天生的排斥是品牌力的不足,而实际上依然是消费者对于这一品牌旗下产品的不信任。包括对于该品牌旗下产品的产品品质、售后服务、用户价值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不信任和不认可,因而不甘愿承受风险。因此,从深层次来看,品牌力的不足只是自主品牌当下困境的表象,关键还是体系能力的不足。这个体系能力是以产品开发为中心的,在打造好产品的基础上还包括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整套价值链,涉及用户对于该品牌的每一个接触点,只要其中哪一个环节还存在明显的短板,都将难以支撑其品牌的高端形象。



    聚焦体系造车能力,自主品牌苦练内功,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许多正能量的案例,看到了自主品牌再度崛起的希望。如奇瑞重回一个奇瑞之后,在技术奇瑞的品牌背书下,全面梳理产品线和研发流程,在全新V字形开发流程下孕育出的艾瑞泽7、瑞虎5等全新一代产品,在产品品质和感官质量等方面确实有了脱胎换骨之感,带来的是奇瑞由以往QQ、风云等系列为主的低质低价的品牌形象,跃升至单车平均售价7.7万元的水平,销量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是品牌明显升级和蜕变。而吉利虽然眼下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正处于转型的深水区,由三个品牌回归一个品牌之后,以更加轻盈的步伐前进,在一个吉利的框架下未来借助吉利欧洲研发中心和沃尔沃的产品开发能力,快步实现国际化,通过共用的模块化平台所推出的全新一代产品同样前景可期。同样自主品牌中厚积薄发的长安汽车,在五国九地的研发架构下,以引进海归成熟人才带动自主人才的培养,形成以我为主的自主研发体系,并在MPV、SUV和轿车领域接连取得累累硕果。

    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还有短板很多,在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逐步掌握之后,对于研发体系的梳理和持续性的投入以及强化测试和验证能力,带来产品品质和感官质量的提升,以扎扎实实的好产品让消费者以全新的目光品牌来重新审视自主品牌。以引进成熟人才带动自主团队的培养,以产品力说话带动销量提升,提升全员士气和经销商信心,再促进营销服务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全面的正向循环,带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审视当下的自主品牌而言,短板还有许多,而未来面临合资更加严密的封锁和围堵,留给自主的时间已然不多,世界车坛波诡云谲,通用、丰田、大众等巨头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年。尚且稚嫩的自主品牌未来要和这些百年品牌过招,必须翻越横亘在面前的“研发、人才、品牌、品质、服务”这五座大山,必须拿出当年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骁勇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气魄,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虽然现有长处和竞争优势还远远不足以与合资企业全面抗衡,但补齐短板,避免将软肋暴露在对手面前,“止痛”、“回血”显然比强健胫骨更为紧迫。

    品牌的提升是伴随着好产品所积淀的市场口碑自然而来的,以体系之力造出好产品再到品牌实现跃升,这是一个水到渠成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在其他领域,这样的成功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了,如Vivo、华为和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在产品力全面比肩达到标杆产品之后,自主品牌汽车还何愁市场份额下滑,何愁品牌上不去呢?
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14626.html#pvareaid=101515据中汽协6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8.06万辆,环比下降2.7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6.51%,占有率比上月下降0.5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2.92个百分点。而我们估计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本月发布的数据中,自主品牌或将遭遇“十连降”。

    表面上看,自主品牌面临合资品牌的下探和消费升级,暴露出品牌竞争力不足的软肋。实际上,自主品牌对于消费升级的预期滞后,产品力的提升难以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是目前自主品牌形势严峻的主因。几家传统自主品牌车企悉数遭遇滑铁的背后所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则是自主品牌依然习惯于过去简单粗放的增长模式,没有在体系能力上实现国际化的接轨。由于,具体的产品和车型是消费者与品牌最重要的接触点,那么自主品牌集体倒退其背后的根源则是以产品开发为中心的全面的体系能力的欠缺。

    如今主要几家自主品牌车企几乎都倒在了由50万辆冲击100万辆的路上,集体遭遇50万辆魔咒。“中国的自主品牌做到30万-50万规模,再往上就会乱,原来的流程方式和管理思路是不适合的。从50万-100万级别,做事的方式完全不同。这个时候需要管理体系的提升。如果转型能成功,则会支撑自主品牌上百万级别,这又是一个台阶。”据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高管称。由此看来,弥补过去缺失的课程,全面提升体系能力,以体系造车才是自主品牌蓄势突围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过去吉利三个品牌齐头并进,还是奇瑞“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战略战术及后来试图以瑞麒、威麟品牌发力自主高端,抑或是近期哈弗H8的二度回炉,长城自曝其在高端产品的研发、技术管理上存在的不足以及红旗H7横空出世之后,拓展私人市场更加不利,导致的红旗品牌复兴的再度折戟。实质上反映的均是自主品牌缺乏一条清晰的品牌发展思路,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套科学完备的产品开发体系。表面上看似乎国人普遍的崇洋媚外的心理和对于自主品牌天生的排斥是品牌力的不足,而实际上依然是消费者对于这一品牌旗下产品的不信任。包括对于该品牌旗下产品的产品品质、售后服务、用户价值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不信任和不认可,因而不甘愿承受风险。因此,从深层次来看,品牌力的不足只是自主品牌当下困境的表象,关键还是体系能力的不足。这个体系能力是以产品开发为中心的,在打造好产品的基础上还包括品牌营销和售后服务的整套价值链,涉及用户对于该品牌的每一个接触点,只要其中哪一个环节还存在明显的短板,都将难以支撑其品牌的高端形象。



    聚焦体系造车能力,自主品牌苦练内功,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许多正能量的案例,看到了自主品牌再度崛起的希望。如奇瑞重回一个奇瑞之后,在技术奇瑞的品牌背书下,全面梳理产品线和研发流程,在全新V字形开发流程下孕育出的艾瑞泽7、瑞虎5等全新一代产品,在产品品质和感官质量等方面确实有了脱胎换骨之感,带来的是奇瑞由以往QQ、风云等系列为主的低质低价的品牌形象,跃升至单车平均售价7.7万元的水平,销量结构的变化反映出的是品牌明显升级和蜕变。而吉利虽然眼下面临较大的困难,但正处于转型的深水区,由三个品牌回归一个品牌之后,以更加轻盈的步伐前进,在一个吉利的框架下未来借助吉利欧洲研发中心和沃尔沃的产品开发能力,快步实现国际化,通过共用的模块化平台所推出的全新一代产品同样前景可期。同样自主品牌中厚积薄发的长安汽车,在五国九地的研发架构下,以引进海归成熟人才带动自主人才的培养,形成以我为主的自主研发体系,并在MPV、SUV和轿车领域接连取得累累硕果。

    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还有短板很多,在动力总成核心技术的逐步掌握之后,对于研发体系的梳理和持续性的投入以及强化测试和验证能力,带来产品品质和感官质量的提升,以扎扎实实的好产品让消费者以全新的目光品牌来重新审视自主品牌。以引进成熟人才带动自主团队的培养,以产品力说话带动销量提升,提升全员士气和经销商信心,再促进营销服务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全面的正向循环,带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审视当下的自主品牌而言,短板还有许多,而未来面临合资更加严密的封锁和围堵,留给自主的时间已然不多,世界车坛波诡云谲,通用、丰田、大众等巨头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三五年。尚且稚嫩的自主品牌未来要和这些百年品牌过招,必须翻越横亘在面前的“研发、人才、品牌、品质、服务”这五座大山,必须拿出当年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骁勇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气魄,要“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虽然现有长处和竞争优势还远远不足以与合资企业全面抗衡,但补齐短板,避免将软肋暴露在对手面前,“止痛”、“回血”显然比强健胫骨更为紧迫。

    品牌的提升是伴随着好产品所积淀的市场口碑自然而来的,以体系之力造出好产品再到品牌实现跃升,这是一个水到渠成和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在其他领域,这样的成功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了,如Vivo、华为和小米等国产手机品牌,在产品力全面比肩达到标杆产品之后,自主品牌汽车还何愁市场份额下滑,何愁品牌上不去呢?
http://shuoke.autohome.com.cn/article/14626.html#pvareaid=1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