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房地产进入人为冬天 市场萎缩开发商疾呼救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43:49
房地产进入人为冬天 市场萎缩开发商疾呼救市
2005-06-13 11:31:25   中国经营报

  6月2日北京,建设部召开“2005房地产市场形势与调控政策报告会”,各地开发商老总到会听讲,官方重申当前任务是稳定房价不是打压房价;6月5日深圳,国内颇负盛名的房地产商民间组织——中城联盟数十家会员单位的老总聚首万科总部,研讨当前形势和对策;6月6日上海,国内另一有影响力的房地产商民间组织——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的成员召开座谈会,主题是“房地产企业自律、诚信”,矛头却直指中央调控对楼市的有压无保导致行业“入冬”。开发商维权、行业“救市”成主旋律。

  短短4天,行业组织纷纷行动,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在房地产业内散播开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威力大释放,连续两个月的市场低迷,资金链越绷越紧的开发商坐不住了,并不希望市场大起大落的政府也着急了。“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的一句定论似乎成了双关语。

  买家观望 市场急剧萎缩

  尽管中央此轮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主旨明确——稳定住宅价格、打击投机购房者、保护消费者改善住房需求。在各项调控手段共同作用下,在一些倾向化舆论的引导下,中央最不希望出现的市场信心受挫还是出现了。

  建设部的监控数据显示,很多城市5月份商品住房日平均交易量比4月份明显下降,其中上海、杭州、北京、南昌、厦门等城市日交易量下降20%以上。全国各地楼市观望气氛非常浓厚。

  而据当地一些开发商反映,在调控的重点城市上海,供求同时大量萎缩,交易量下滑到极点,一手房销售量从3月份的每天1000多套锐减到现在的两三百套。北京建委刚刚发布的商品住宅5月份预售登记统计情况显示,北京5月份的期房交易量比4月锐减了48%,几近一半。在西安,新近有30个楼盘上市,交易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副会长卢铿,在房地产界打拼17载历经风雨,面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急转直下,在6月6日的座谈会上慨言:“这一次确实是惊涛骇浪!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的微观调控的介入,市场已经进入了人为的冬天。”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聂梅生认为,中央这一轮调控是让地产承担国家金融风险,让房地产当了“敢死队”。

  专家担心“冻结效应”蔓延

  针对当前楼市出现的状况,聂梅生在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组织的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最可怕的不是泡沫问题,而是围绕房地产泡沫制定的行政和经济的政策引发的“冻结效应”。

  “冻结效应”的蔓延会是很严重的一件事,它体现的就是市场当中交易量急剧下降后,持币待购成为主流,大家不会再去投资性买房,很多人还会提前还贷(居民的消费方面也可能出现冻结效应),部分开发商也会持币待购,一些土地可能流拍。“如果大量开发企业投资方向转移、老百姓的投资性买房需求普遍消失,就会影响到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了。”聂梅生说。

  “房地产行业如果引导不正确的话,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且这些负面影响之大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卢铿分析。他指出,现在可能出现的几个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一是国外基金大量涌入,低价接盘成为政策市的获益者;二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压力,一些发展商过去本来不想做也不能做的事情,最后可能会不得不做;第三个是由于房地产是拉动经济最广泛的行业,所以可能有几十个行业受到关联影响。“从保护全社会的广泛利益来讲,当务之急不应该是压房价而是‘救市’!”卢铿称。

  潘石屹面对自家在售项目进入4月份后交易量的锐减和周围一些高档项目的类似状况,惋惜地说:“今天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来之不易,大家都该珍惜。”他也向记者表露了对市场走向的担心:“市场低迷的状态如果再持续两三个月,恐怕就会出大问题了。有些资金紧张的企业可能就会率先降价卖房,但是越降老百姓越不敢买。因为现在主要是期房销售,买房的人会担心项目烂尾,到头来钱房两空。楼市一旦崩盘,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危及金融系统风险和国内整个经济安全。”

  房价升降变成“数字游戏”

  官方当前用来证明调控效果的主要是从统计部门拿来的一些数字。顺驰董事局主席汪浩拿着上海分公司做的一份研究报告告诉记者:当前统计的上海商品房均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并不能全面反映市场真实价格水平。他说,这个均价反映的主要是外环线附近的新房的价格水平,因为进入调控期后,四五月份上海的新房成交量较之前快速下降一半多,内环线的房产交易萎缩最厉害,买家基本进入观望状态。

  建设部总经济师兼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也承认,结构的不合理,中低价位商品房的比重太低,是平均房价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需要改进价格的统计和分析办法,现在不仅存在平均数掩盖结构问题的情况,还有数据滞后的问题。

  汪浩用戏谑的口吻说:“目前日子最难过的应该是各地的统计局局长。”他说,开发企业可以通过两方面的调整——放慢工程速度和发展速度(少拿地、少开新项目)渡过眼前的难关,统计局局长要交上去的数字却不好算。新批的中低价位商品房要形成市场上的真正供应至少需要9个月时间,眼前平均房价涨幅缺少下降的因素,但降不下来的数字又让顶着紧急政治任务的市长没法过中央的关。
“对房地产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的纠正与调控应该是一个长时期的工作,而不是一场运动”,卢铿如是说。

  “救市”先明确舆论导向

  面对楼市的颓势,中央主管部门和开发企业都很着急。建设部日前召开“2005房地产市场形势与调控政策报告会”,除了向开发商们介绍市场状况、重申调控意义,也在努力引导正确舆论。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建设部总经济师兼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一再解释,中央此次调控是要“稳定房价”而不是“打压房价”,政府不希望房价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政府对市场采取的也是有保有压的政策,“保”的是普通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压”体现在通过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政策遏制投机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控制拆迁带来的被动性需求。

  事实上,让楼市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诸多政策连续出台后一些媒体对中央指令的误读及对一些城市房价动态的不实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房价涨跌的心理预期,使得多数人进入持币待购的观望状态。

  建设部官员和开发商都在不同场合对部分传媒的不实新闻提出批评,谢家瑾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说:“我认为,现在一些不实信息和报道也助长了观望心态。比如,一些媒体说上海房价每平方米降了3000元,这是不了解情况造成的。我们应该鼓励居民到已经开通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网上去查阅相关的房价信息。”

  卢铿在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近期在上海举办的座谈会上也提出,很多媒体在特殊的形势下发表的意见是有倾向性的,这样就使得一段时间内产生大量对这个行业不利的媒体语言。汪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委婉指出,舆论导向对市场走向、消费者信心的影响非常大,希望记者们能够实事求是、客观报道市场和企业,认真领会中央政策精神。

  连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在一个公开场合发言前都有如下道白:“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舆论,似乎谁说房价要降就代表了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谁说房价要保持稳定,就是和开发商一起来欺骗消费者,这种时候讲真话是非常困难的。”潘石屹的感受和刘洪玉很接近,他说有的记者似乎认定只有房价跌了才证明宏观调控成功,才代表民众意愿。

  谢家瑾说:房价的大落对老百姓没有好处,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房产,房价大落,许多家庭就会出现负资产,对社会稳定没有好处,特别会对金融安全带来威胁。

    机制缺失将

  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轮值主席冯仑认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一定要明确,不能每调控一次就扩大一次政策权力,这样市场经济很快就会被制约住。

  在冯仑看来,宏观调控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央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但是缺乏调控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和机制。

  “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如果方向错了,谁来纠正?举例说,因为你用行政的手段干预市场就会出现微观管理,政府要管到微观层面,犯错误的概率就大了,政府犯了错,谁来纠正?所以,需要建立纠错机制。纠正宏观政策错误的,可以是中央,也可以是媒体、商会、普通老百姓的民意,应允许所谓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合法表达,这些表达都有可能变成对每一个宏观调控政策的检验。”冯仑如是说。

  曾经经历过上一轮宏观调控考验的万科高层判断,这一轮调控的影响不会短期内结束,对2006年的影响可能更大。他们告诫同行:对市场景气的逆转,要做好两年左右的准备。更多的企业老总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房地产的牛市真的要在2005年被人为地改变吗?房地产进入人为冬天 市场萎缩开发商疾呼救市
2005-06-13 11:31:25   中国经营报

  6月2日北京,建设部召开“2005房地产市场形势与调控政策报告会”,各地开发商老总到会听讲,官方重申当前任务是稳定房价不是打压房价;6月5日深圳,国内颇负盛名的房地产商民间组织——中城联盟数十家会员单位的老总聚首万科总部,研讨当前形势和对策;6月6日上海,国内另一有影响力的房地产商民间组织——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的成员召开座谈会,主题是“房地产企业自律、诚信”,矛头却直指中央调控对楼市的有压无保导致行业“入冬”。开发商维权、行业“救市”成主旋律。

  短短4天,行业组织纷纷行动,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在房地产业内散播开来。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威力大释放,连续两个月的市场低迷,资金链越绷越紧的开发商坐不住了,并不希望市场大起大落的政府也着急了。“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的一句定论似乎成了双关语。

  买家观望 市场急剧萎缩

  尽管中央此轮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主旨明确——稳定住宅价格、打击投机购房者、保护消费者改善住房需求。在各项调控手段共同作用下,在一些倾向化舆论的引导下,中央最不希望出现的市场信心受挫还是出现了。

  建设部的监控数据显示,很多城市5月份商品住房日平均交易量比4月份明显下降,其中上海、杭州、北京、南昌、厦门等城市日交易量下降20%以上。全国各地楼市观望气氛非常浓厚。

  而据当地一些开发商反映,在调控的重点城市上海,供求同时大量萎缩,交易量下滑到极点,一手房销售量从3月份的每天1000多套锐减到现在的两三百套。北京建委刚刚发布的商品住宅5月份预售登记统计情况显示,北京5月份的期房交易量比4月锐减了48%,几近一半。在西安,新近有30个楼盘上市,交易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副会长卢铿,在房地产界打拼17载历经风雨,面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急转直下,在6月6日的座谈会上慨言:“这一次确实是惊涛骇浪!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地方的微观调控的介入,市场已经进入了人为的冬天。”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聂梅生认为,中央这一轮调控是让地产承担国家金融风险,让房地产当了“敢死队”。

  专家担心“冻结效应”蔓延

  针对当前楼市出现的状况,聂梅生在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组织的座谈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最可怕的不是泡沫问题,而是围绕房地产泡沫制定的行政和经济的政策引发的“冻结效应”。

  “冻结效应”的蔓延会是很严重的一件事,它体现的就是市场当中交易量急剧下降后,持币待购成为主流,大家不会再去投资性买房,很多人还会提前还贷(居民的消费方面也可能出现冻结效应),部分开发商也会持币待购,一些土地可能流拍。“如果大量开发企业投资方向转移、老百姓的投资性买房需求普遍消失,就会影响到房地产支柱产业的地位了。”聂梅生说。

  “房地产行业如果引导不正确的话,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而且这些负面影响之大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卢铿分析。他指出,现在可能出现的几个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一是国外基金大量涌入,低价接盘成为政策市的获益者;二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压力,一些发展商过去本来不想做也不能做的事情,最后可能会不得不做;第三个是由于房地产是拉动经济最广泛的行业,所以可能有几十个行业受到关联影响。“从保护全社会的广泛利益来讲,当务之急不应该是压房价而是‘救市’!”卢铿称。

  潘石屹面对自家在售项目进入4月份后交易量的锐减和周围一些高档项目的类似状况,惋惜地说:“今天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来之不易,大家都该珍惜。”他也向记者表露了对市场走向的担心:“市场低迷的状态如果再持续两三个月,恐怕就会出大问题了。有些资金紧张的企业可能就会率先降价卖房,但是越降老百姓越不敢买。因为现在主要是期房销售,买房的人会担心项目烂尾,到头来钱房两空。楼市一旦崩盘,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危及金融系统风险和国内整个经济安全。”

  房价升降变成“数字游戏”

  官方当前用来证明调控效果的主要是从统计部门拿来的一些数字。顺驰董事局主席汪浩拿着上海分公司做的一份研究报告告诉记者:当前统计的上海商品房均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并不能全面反映市场真实价格水平。他说,这个均价反映的主要是外环线附近的新房的价格水平,因为进入调控期后,四五月份上海的新房成交量较之前快速下降一半多,内环线的房产交易萎缩最厉害,买家基本进入观望状态。

  建设部总经济师兼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也承认,结构的不合理,中低价位商品房的比重太低,是平均房价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需要改进价格的统计和分析办法,现在不仅存在平均数掩盖结构问题的情况,还有数据滞后的问题。

  汪浩用戏谑的口吻说:“目前日子最难过的应该是各地的统计局局长。”他说,开发企业可以通过两方面的调整——放慢工程速度和发展速度(少拿地、少开新项目)渡过眼前的难关,统计局局长要交上去的数字却不好算。新批的中低价位商品房要形成市场上的真正供应至少需要9个月时间,眼前平均房价涨幅缺少下降的因素,但降不下来的数字又让顶着紧急政治任务的市长没法过中央的关。
“对房地产行业存在的许多问题的纠正与调控应该是一个长时期的工作,而不是一场运动”,卢铿如是说。

  “救市”先明确舆论导向

  面对楼市的颓势,中央主管部门和开发企业都很着急。建设部日前召开“2005房地产市场形势与调控政策报告会”,除了向开发商们介绍市场状况、重申调控意义,也在努力引导正确舆论。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建设部总经济师兼房地产业司司长谢家瑾一再解释,中央此次调控是要“稳定房价”而不是“打压房价”,政府不希望房价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政府对市场采取的也是有保有压的政策,“保”的是普通居民的改善性住房需求,“压”体现在通过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政策遏制投机性需求、抑制投资性需求、控制拆迁带来的被动性需求。

  事实上,让楼市陷入僵局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诸多政策连续出台后一些媒体对中央指令的误读及对一些城市房价动态的不实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房价涨跌的心理预期,使得多数人进入持币待购的观望状态。

  建设部官员和开发商都在不同场合对部分传媒的不实新闻提出批评,谢家瑾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说:“我认为,现在一些不实信息和报道也助长了观望心态。比如,一些媒体说上海房价每平方米降了3000元,这是不了解情况造成的。我们应该鼓励居民到已经开通的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网上去查阅相关的房价信息。”

  卢铿在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近期在上海举办的座谈会上也提出,很多媒体在特殊的形势下发表的意见是有倾向性的,这样就使得一段时间内产生大量对这个行业不利的媒体语言。汪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曾委婉指出,舆论导向对市场走向、消费者信心的影响非常大,希望记者们能够实事求是、客观报道市场和企业,认真领会中央政策精神。

  连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在一个公开场合发言前都有如下道白:“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舆论,似乎谁说房价要降就代表了广大群众的长远利益,谁说房价要保持稳定,就是和开发商一起来欺骗消费者,这种时候讲真话是非常困难的。”潘石屹的感受和刘洪玉很接近,他说有的记者似乎认定只有房价跌了才证明宏观调控成功,才代表民众意愿。

  谢家瑾说:房价的大落对老百姓没有好处,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拥有自己的房产,房价大落,许多家庭就会出现负资产,对社会稳定没有好处,特别会对金融安全带来威胁。

    机制缺失将

  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轮值主席冯仑认为,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一定要明确,不能每调控一次就扩大一次政策权力,这样市场经济很快就会被制约住。

  在冯仑看来,宏观调控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中央用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但是缺乏调控宏观经济政策的手段和机制。

  “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如果方向错了,谁来纠正?举例说,因为你用行政的手段干预市场就会出现微观管理,政府要管到微观层面,犯错误的概率就大了,政府犯了错,谁来纠正?所以,需要建立纠错机制。纠正宏观政策错误的,可以是中央,也可以是媒体、商会、普通老百姓的民意,应允许所谓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合法表达,这些表达都有可能变成对每一个宏观调控政策的检验。”冯仑如是说。

  曾经经历过上一轮宏观调控考验的万科高层判断,这一轮调控的影响不会短期内结束,对2006年的影响可能更大。他们告诫同行:对市场景气的逆转,要做好两年左右的准备。更多的企业老总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房地产的牛市真的要在2005年被人为地改变吗?
房地产价格不降下来,整个经济都会倒大退。必须坚决执行现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支持!!!!!!!!!!!!!!!!!!!!!!!!!
这些开发商太黑了
“人为改变房地产牛市”?

[em06][em06][em06][em06]
期房销售本来就是要冒风险的,要为所造成的风险负主要责任的是房产商而不是国家。所谓降价会导致房产会变负资产的说法只对炒楼者有效,对购房自住者根本不是大问题,即使是对按揭买房自住者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走错路往回走不是好事,继续走一定是大错特错!
[B]以下是引用[I]kjjcn[/I]在2005-6-14 10:50:00的发言:[/B][BR]房地产进入人为冬天 市场萎缩开发商疾呼救市
2005-06-13 11:31:25   中国经营报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聂梅生认为,中央这一轮调控是让地产承担国家金融风险,让房地产当了“敢死队”。

骗钱越多风险越大,哪有自己捞钱,别人承担风险的,活该
[em16][em16]
活该!开发商自找的。
希望房价快降吧
BS,还要大叫救市,就只知道自己赚钱,根本就没想到过我们这些贫苦大众。。。。
贪得无厌!!!!!!
[em16][em16][em16][em16][em16][em16]
[em09]
"房价回落远未达到理性回归境界"
看看各个媒体的权威评论吧!!
  工人日报——和谐社会支撑中原奋力崛起
  从3月下旬到5月上旬,“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在中央12家新闻媒体同时展开,历时近两个月的第一轮报道在全国掀起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高潮。从6月中旬开始,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再次分赴各地,拉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主题宣传活动的第二轮报道,从今天起,中央各大媒体都为此轮报道开辟了专栏,首先关注的中部崛起。工人日报今天的开篇报道《和谐社会支撑中原奋力崛起》,介绍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实践对民承诺所收到的良好效果。
  法制日报——还我中原碧波绿水
  法制日报今天关注的中部地区几条河流治污的成果。据报道,通过近十年的治理,淮河上最大的支流——水颖河,由一条臭不可闻的污水河,变成了“具有工业和农业价值”、鱼虾再现的绿水河。报道说,统筹各方力量,靠法治实现绿水青山,是水颖河治污成功的关键,也是中部地区治理水污染都应该汲取的经验。
  科技日报——孟州“村村通”世界
  落实科学发展·中部崛起,科技日报今天关注的是河南省孟州市的“村村通”世界。报道说,去年4月,一个被称为“村村通”的科技网络,开始覆盖孟州的每一个行政村。有了电脑,有了网络的农民,学科技靠网络,卖产品网络,网络正在改变当地农民的生活。
  经济日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经济日报今天发表评论员文章,从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角度,论述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问题。文章说,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不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牢牢抓住提高利用效率这相核心,紧紧把握发展循环经济这个重点,采取综合措施,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
  经济参考报——房价回落远未达到理性回归境界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至5月份,全国商品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比1至4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房价增幅的变化,可以说是中央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效果初现的一个缩影。不过今天经济参考报的报道说,即使如此,目前房价回落远未达到理性回归境界,专家担心:宏观调控一旦半途而废,房价将迅速上涨。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基本平稳,呈现出一些积极变化,但是面对供应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现状,有关部门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改革报——驻马店“盐官”集体住别墅 职工无房住
  河南省驻马店市盐业公局领导和几名职工,在黄金地段集体建造豪华别墅,还动用局保卫科的4名职工,24小时为他们“守家护院”。这些人何以住进豪华别墅,纪检部门已经立案调查。其中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别墅所在地的土地使用权人为一家公司,而这家公司股东正是别墅的主人,也就是盐业局的19名干部职工。而按照相关规定,党员干部是不准个人经商、办企业的。对此,驻马店市盐业局的领导解释说,他们同时是当地盐业公司的领导,按规定就可以办企业增收。中国改革报今天在报道此事的同时,发表言论说,驻马店市盐业局和盐业公司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的盐业管理体制,是盐业行业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说,“卖盐的管盐、管盐的卖盐”应该改改了。
  中国企业报——谁能承受145亿元的“失误”之重
  审计署的报告指出,2004年度10户中央企业对外投资、借款、担保等造成损失145亿元。主要原因是由于不按程序决策、违规决策和管理不善造成的。今天的中国企业报质问说,这样一笔巨额损失,应该由谁来承受?因为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企业亏损、国有资产流失,一句“决策失误”就交待了,但是真正的责任人却很难找到。即使追究到决策失误者个人的责任,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决策失误始于非民主、非科学的个人权利滥用和一意孤行。与其事后再追究责任人,不如从程序上规范官员决策的自由裁量权。
  中国国土资源报——政府怎能亏着农民
  陕西省宝鸡市凤太公路连接的凤县和太白县发布的公告说,公路建设用地为无偿划拨使用,一律不予补偿。两县政府还擅自在协议书中列出了应付征地拆迁补偿费用的数额,但实际上却没有支付。今天的中国国土资源报说,这不仅是明着违法,而且公然造假。修路本是为了改善交通、促进经济发展,是为群众谋取利益、提供方便的,现在却让老百姓吃了亏,甚至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去年以来,中央明令禁止挤占、挪用农民征地补偿款,损害农民利益。但是仍有领导干部或明修栈道,或暗度陈仓,法律意识之淡薄,让人吃惊。
  中国产经新闻——一盒抗生素药的价值链
  药品从生产到出售到患者手里,药价上的价值比例究竟是怎样的?今天的《中国产经新闻》以一盒抗生素的价格构成为例进行了分析。文章说,这盒抗生素在世面上是170元一针,医院真实的进货价格是104元,不需要纳税,纯利润66元,而药厂给予销售商的底价一般才12元。这中间的差价流向了一些医生开处方的回扣,流向了开发医院的销售费用,流向了营业证的公开交易者,流向了一切暗箱操作的环节。
  财经时报——韩国地下钱庄 北京生意兴隆
  按照有关规定,国际间正规渠道的汇款都需要一定的手续,而且有一定的限额。这种限制给一些跨国地下钱庄制造了不少可乘之机。据《财经时报》的暗访调查报道说,有一些跨越中韩的地下钱庄,在北京和韩国都开办一些门面作为掩护和接应,秘密进行韩币与人民币之间的非法汇兑,从中收取一定的外汇差价作为赢利。报道说,这种汇兑对于韩国而言相当于外汇流出,而不少违法犯罪活动也利用地下钱庄洗钱或者逃税,给金融秩序以及社会治安都造成了危害,目前,警方正在大力侦察,捣毁这些地下钱庄。
  中国金融家——揭开地下钱庄的面纱
  对于地下钱庄的泛滥,打击和取缔是一方面,治本之策还是要在于疏导民间金融活动,帮助民间资金寻找合法而高效的运用渠道。《中国金融家》的专题报道说,地下金融体系的存在,即使是银行系统高度发达的美国也未能禁绝,因此,我们治理地下钱庄的关键还是监管部门要制定一个合理的转换条件。近年来,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全国选择了8家农村信用社进行浮动利率的早期试点,对民间资本起到了不少引导作用。同时,还举办了个人委托信贷的义务,对借贷双方彼此信任愿意发生借贷行为的,可以通过银行办理合法借贷。这些都对地下钱庄起到了瓦解分化的作用。
  中国企业报——产品退市岂能一退了之
  2003年,奥克斯集团公司高调进军汽车业,然而不到两年时间又悄然退市。今天的中国企业报文章说,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作出退市的决策无可厚非,然而之前卖出的2000辆汽车却一夜之间成了孤儿。汽车是大宗耐用特殊商品,奥克斯汽车最多用了1年多,现在却面临着奥克斯集团爱莫能助、专卖店神秘失踪、特约维修商拒绝提供维修服务的尴尬局面,这对消费者来说太不公平了。奥克斯集团只是退出汽车市场,但是并没有注销或者破产,作为法人,企业还是应当承担其投资带来的法律责任,履行其售后服务的义务。奥克斯集团作为知名企业,更应该做出表率。
这群奸商,小心有命赚黑心钱没命花!!
中央在救你们呢,还不知好歹!!
奸商的小伎俩!据中央的高级经济师分析,近年来房地产的暴利已使开发商赚足了银子,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不错的人脉,就算三年不卖一间房子也不会跨。为了继续抬高房价,现在的开发商都是在囤积房产,据某市与去年开盘的数量来比是大幅下降,去年共开盘近二百家,今年则不足五家,奸商打的算盘就是奇货可居,并根据与政府的特殊关系不断向政府吹风,还形成一些不大不小的开发商联盟,与政府、老百姓搞对抗的丑恶脸嘴昭然若揭!真是有命赚没命花的奸商!!!还请持币观望者继续观望,坚决打击房产价格虚高!
呵呵,全当开发商聚在一起学狗叫罢了
当年在炒房炒地运动中,谁受益最多?!谁站在食物链的最高端?他们凭什么站在那里?[em03]
赫赫,重庆人说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