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汉魏晋南朝禅让的恶性循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4:43:52
汉魏晋南朝禅让的恶性循环

辽人有首《伎者歌》:百尺竿头望九州, 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
还有收人在后头。 以此诗比之汉末魏晋南朝的政局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自汉失其
鹿,天下共逐数百年,真正是王朝兴替如走马,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政权轮替并没有
采取革命的形式,而是和平交接,即所谓禅让。禅让虽然没有革命那样激烈,但其文
质彬彬的面具下同样充满了血泪。 在舜禹之后,其始作俑者应推西汉末年托古改制
的王莽。王莽慕古成痴,其改制内容不在此专论。这里就说他怎么让刘氏江山改姓为
王。西汉自大将军霍光辅政以后,政局就一直被外戚权臣所笼罩。等到王莽出任掌管
军政大权的大司马时,王氏一门已先后有十人封侯,其中五侯更是权焰熏天,轮番出
任可比拟摄政王的大司马。“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就是王家的
炙手可热。作为王家侄辈的王莽所以能从“一门俊彦”中冒出来,靠的就是他非凡的
做秀功夫。王莽的谦恭使他成为外戚中一朵亮丽的奇葩,以至获得了大学者桓谭和宗
室刘歆的推崇和拥戴。 王莽在经营权力多年以后,就不再满足权臣的名分,开始步
步紧逼,欲问汉鼎之轻重。他先毒杀了自己的女婿,那个还是孩子的平帝,立两岁的
宗室子弟为帝,并把他的名字改为孺子。立新帝使自己十六岁的女儿一跃而为太后,
改新帝名字是在向天下表白,自己只是在效法周公。周公当年辅政时,管、蔡二人就
曾散布流言,诬周公企图篡夺成王的的江山:“其将不利于孺子乎!”王莽此举意在
昭告天下,自己会像周公那样尽心辅佐孺子,最后功成身退,还政于天子。 当翟义
拥戴宗室刘信用武力向他提出抗议后,史载王莽闻之“惶惧不能食”,竟然“日抱孺
子祷郊庙”,会群臣时还满腹委屈:“昔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
,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并效法周公当年作《
大诰》讨伐管、蔡,也作《大诰》表明自己的正义和无私。 但他最后还是露出了狐
狸尾巴。权力的持续浸染使他不再满足于大司马,不再满足于摄政王和“九锡”的同
天子仪礼,甚至连假皇帝和摄皇帝名号也不足以餍其心。公元25年,他终于背弃了自
己对天下的庄重承诺,一日之间否定了自己半辈子的事业,废汉建立了自己的新朝。
“策命孺子为定安公,封以万户,地方百里;立汉祖宗之庙于其国,与周后并行其正
朔、服色。”可笑的是,此时他仍然做秀成癖,走下金銮殿,紧握孺子的手,老泪纵
横,泣不成声地说:“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并“哀叹良久”。意思是说,我本想以周公为楷模,辅佐你到亲政为止,无奈天命
不可违,上天一定要我代汉而治天下,其奈何!其奈何! 这 “皇天威命”就是当时
嚷嚷不休的图谶,所谓天降符瑞言称王莽将代汉而立。其实,这一切做作都是王莽或
者其追随者造出来的。不知道王莽是真相信这些图谶还是被自己人蒙骗了,反正他就
这样在人造假神话的迷乐声中走向了政治绝路。1890年后,袁克定也效法古之成例,
印假报纸伪造万民拥戴袁世凯称帝的民意,以欺骗其父,终使老袁走上了不归路。其
称帝也与王莽代汉一样成了一个历史大笑话。 同王莽受禅失败不同,后代的奸雄却
作出了不俗的成绩。他们从王莽的失败中得出了教训:靠女人可以得到荣华富贵,甚
至也可以权倾一时,但永远得不到江山。在宫廷内部经营的权力体系,就如空中楼阁
,看上去巍峨壮观,却由于没有根基,很容易在政治风雨中瓦解冰消。像王莽,其权
力取得全来自王氏家族的一个女人,虽然这个女人现在贵为太后。因此他的权威基本
上只局限在庙堂之上,并没有自己的权力基础。他能号令天下,全靠扛着汉朝廷这面
大旗和太后的支持,一旦没有了这个“橡皮图章”,其权力合法性的大厦马上就坍塌
了。所以他代汉自立,马上就遭到社会中上层的坚决抵制。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力基础
,树立自己的统治权威,他厉行新政,以上古圣贤的名义改革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
企图取悦中下层老百姓。可他在错误的时间进行了一场正确的改革,糜烂的政局和崩
溃了的经济,使任何改革都难以推行,所以他的每一项新政都遭到整个社会的抵制。
在一个错误之后,他又接着犯了另一个错误:他企图用暴力强行推行改革,结果使得
各种反对力量形成合流,以至政局鱼烂河决,终于不可收拾,其新朝也随着他被民军
所杀而夭折。 撇开其他原因,王莽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自己的权力基础。不是自己
一刀一枪挣来的,靠妇人女子九曲深院里的因缘际会去偷盗别人的江山,在“名不正
则言不顺”的儒家正统时代,天然地就缺乏合法性。所以,王莽之后,谋求禅让者多
是能将能相的权臣,其身边聚积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并网罗了各方面的人才。其夺得
天下虽然是通过禅让,却也经过多年甚至数代苦心经营,也是刀口舔血,出生入死而
来。 曹氏代汉而立就是这样。曹操靠收编黄巾残部起家,在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和
屯田的经济政策之下,再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谋略,终于荡平中原,打下
自己的一片基业。但他还有自己的道德包袱,还没有代汉的政治勇气,“使天命在吾
,吾其为周文王”。终其一生,曹操虽有“彼可取而代之”之心,但一直还是安安分
分地做着“周文王”,奉汉正朔,做着汉臣,在魏王和汉丞相的位子上死去新魏王曹
丕继位后,他要兑现其父要他做周武王的期权。其时,虽然有孙权、刘备的不断犯边
,但基本不成气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旧布新,建立新朝,已经是人心所
向。各种力量都在推动曹丕采取行动。而曹丕本人也没有乃父的道德包袱,年轻人的
勇气和虚荣心也在激荡着他朝皇帝的宝位冲击。那些曹氏部属也在设想着如何弹冠相
庆,如何分新朝一杯羹。于是自有小臣去逼去劝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
王。“率我唐典,敬逊尔位”,公元220年,曹丕终于逼迫汉献帝把帝位禅让于他,
建立魏朝,是为魏文帝。他追尊其父为魏武帝,封逊帝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
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之
珍,吾与山阳共之。”但刘协是不是共到所谓天下之珍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他后来
活到五十四岁死去。 不过刘协聊以自慰的是,那个逼他禅让的曹丕并不长寿,只活
了三十六岁就死了,其子魏明帝曹睿也只活了三十多岁就扔下了孤儿寡母,遗命司马
懿和宗室曹爽辅幼主曹芳继位。最高领导人频繁更迭,而且继位者年龄越来越小,这
就为权臣的诞生准备了现实条件。司马懿是曹操时的旧臣,辈分很高,是小年轻的曹
爽难以望其项背的,朝政大权很自然地就落到司马氏手上。 同曹操一样,司马懿也
有他的道德包袱。终其一生,他都是魏臣,并不遗余力地为魏东征西讨,顽强抗击西
蜀的军事冒进,并彻底地遏制住了诸葛亮的北伐努力,堪称魏朝的柱国之臣。但正如
后来唐末的一位诗人有感藩镇之祸所言: 中原莫遣生强盗, 强盗生时不可除。 一
盗既除群盗起, 功臣多是盗根株。 司马懿成为魏朝柱国之臣,多年手执兵符,统率
百万大军,屡屡打退外敌的侵犯,这奠定了他在魏朝廷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一个主弱
臣壮的政权来说这,并不是好事,其可怕远甚于强盗和外敌,事实上司马氏后来也确
实成了魏政权的掘墓人。生杀赏罚之权不再出于朝廷,而渐渐下移至司马氏之门,司
马氏在魏廷也渐渐获得了曹氏当初在汉朝廷的地位。
--------------------------
历史又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出戏,准确地说是演员照抄了前人的旧作。司马氏第二代司
马师开始主宰魏朝廷,甚至径行废立,竟然把乃父当年受命辅政的对象曹芳废为齐王
,立高贵乡公曹耄为帝。司马师后来疯疾暴死,继其位者是他弟弟司马昭。这个司马
昭表面上没有其兄那样霸气,骨子里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
皆知”,就是他名义上的皇上曹耄对他的切齿之言。
这个曹耄少年气盛,不忿司马氏专权,想做真正的皇帝。可除了身边的几个太监并无
一兵一卒,就是身边的太监也保不准是司马氏的耳目。这也不能怪他们,凡夫俗子总
是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为了生存也讲不了什么君君臣臣的大义了,何况你曹氏当初也
是不君不臣过来的。曹耄在发了一通不知死活的怨言后,竟然仗剑冲出后宫,摆出一
副与司马氏拼个鱼死网破的架势。可他的匹夫之勇碰到真匹夫就立马完蛋。司马氏的
人也挺剑迎上来。当大家还慑于君臣之义时,司马氏的鹰犬贾充高呼:司马家养你们
多日,就为的是今天!以至宫闱惊变,血溅宫墙,曹耄被当场刺死。这个贾充也算与
司马氏有一段孽缘,《晋书》“武帝纪”称他“贾充凶竖”,一个凶恶的小人。其女
后来嫁给晋朝的第二个皇帝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乱晋政的贾后。这个据说又矮又黑
的贾后精于权谋,又有政治野心,一手挑起了“八王之乱”,从而使短暂统一了全国
的晋朝,不得不在“五胡”的凌厉攻势下成为偏安江左的割据政权。这个惠帝就是天
下饥馑时问百姓“何不食肉麋”的那个蠢材皇帝。他们也算是一对门当户对、郎才女
貌的天成佳偶,或者叫一对真正的狗男女。当然,这是题外话。曹耄死后,满朝文武
,只有司马懿的弟弟、老臣司马孚抱尸痛哭。按说,就是要做做表面文章,司马昭最
低也应该弃车保帅杀贾充以谢他弑君之罪,从而维持君臣的起码体面。但司马昭连这
一点体面也不要了,贾充竟然什么事也没有。如果司马昭忍痛杀了贾充,恐怕就没有
后来晋惠帝时贾后专政的惨祸了,这也是人算不如天算。没办法,魏明帝的老婆、当
今太后只得下发诏书斥责高贵乡公曹耄,并将横死的皇帝贬为庶人,以民礼下葬。做
皇帝、做太后做到这个份上,真不知悲哀两个字怎么写了。只能说,前有行者,后就
有跟者;你做得初一,我就做得十五。恶的示范效应从来比善要来得快来得猛。
司马昭很快又立了另一个宗室子弟曹璜来当新傀儡,就像当年王莽为西汉最后一个皇
帝改名孺子一样,司马昭也把新君改名曹奂,其潜台词是取其光明、换新之意,要他
与前任曹耄划清界线。这个曹奂在司马昭手上基本上还挺过来了。等到司马昭一死,
其子司马炎继位为晋王,曹奂的皇帝日子也到头了。公元265年,司马炎效曹丕故例
,逼迫十五岁的曹奂禅位于他。于是夺汉天下的曹魏也在四十五年后被司马晋夺去了
天下,也算是“前人田土后人收”了。
但是,“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司马炎登上帝位十五年后灭了东吴,
统一了全国,从而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内战。但他在做了真正的中国大皇帝十年后就
一命呜呼。他死了以后,晋朝又落入权臣内斗的恶梦之中。司马衷继位后,皇后贾氏
与太后杨氏为干政事大打出手,在她们的背后分别是皇后父亲“凶竖”贾充和太后父
亲“豺狼”杨峻,这两个外戚权臣又联结着宗室亲王和朝中大臣。权力斗争很快发展
为生死之搏,亲王们都进行了军事动员,以至晋王朝陷入了近三十年的内乱,史称“
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在持续的“军阀混战”之后,晋朝中央政府的权威荡然
无存,以至被“五胡”所窥伺,长安、洛阳沦陷,晋室被迫南迁。中国在短暂统一后
再此陷入分裂。
晋室偏安江东,在淝水之战后顶住了胡人的南下攻势,但后来又几乎命丧权臣内乱,
最后靠刘裕击败了篡位的桓玄。但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一盗既除,更生一盗。而
这后进的虎,新生的盗就是当初驱狼之人和除盗功臣。刘裕就是晋室的驱狼之人和除
盗功臣,但他也自然地成为后进的虎,新生的盗。《资治通鉴》说刘裕在再造晋室之
后滋生了政治野心:
宋王〔刘裕〕欲受禅而难于发言,乃召宋臣宴饮,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
首唱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战,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
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
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亮出,已
夜,见长星竟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
刘裕想跟前辈受禅的曹丕、司马炎学习,却一时自己说不出口,所以他召集部属喝酒
,希望他们提出来。但他绕了个弯子,先说自己如何再造晋室,如果没有他,晋朝早
灭亡了,现在虽然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但位极人臣,恐怕不是好事,所以想辞去
晋朝廷的一切爵位,到京师养老去。刘裕向自己的部属暗示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
是,晋朝其实二十年前就已经灭亡了,是我刘裕让它又活了这么些年,就算我现在代
它而立,也不算盗取他人江山社稷;第二层意思是,我现在位极人臣,皇上已经赏无
可赏了,从来功高震主,当皇帝无可赏时,通常就意味着要杀了,我担心这样下去要
出大事;最后一层意思说得更直白,我刘裕不想再要晋室的爵位了,我想去京师养老
。从来戒慎恐惧的功臣功成身退都退归林下,惟恐离权力中心不远,岂有往政治漩涡
里去的道理?刘裕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无论从仁义还是自我保全的角度,我都要去京
师去皇宫度我的余年。可惜一干部属都不明白老刘的心思,只有傅亮喝完酒出门后被
风一吹,觉得刘裕好像话里有话。终于风吹酒醒,脑子灵光一闪,突然看出了端倪,
明白了刘裕绕这么个大弯子原来是想受禅当皇帝。他自觉立功的机会来了,就回头敲
门进去跟刘裕请假说要去京师走一趟。两人彼此心照不宣。傅亮出了刘家的门后,天
已经黑了,只见长星划过中天,傅亮认为这是天意显示,世间要有一番除旧布新了。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长星过天是改朝换代的神示。没有其他旁证证明这一天文现象,
这段神话很可能是出诸刘宋的官方正史,用意在证明刘裕的奉天承运,应天顺人。借
禅让主谋傅亮之口说出这段神示,还特意点明他本不信天人感应,目的是强调天要灭
晋,非刘裕之罪。
紧接着,傅亮去京城,带着起草好的禅位诏书去找晋恭帝,叫恭帝手抄一份。前朝逊
帝在这非常时刻总是哭哭啼啼,明知大势已去还要恋栈不已,结果徒然弄得正准备登
基的人心里不痛快。这个人不痛快,别人还能痛快得了?马上要退位的皇帝又怎么能
痛快得了?这个晋恭帝倒不像他的前辈,他不但痛痛快快地答应禅让,而且还说早该
禅让了。刘裕碰到这么个知趣的人,少不得要多浮几大白。这个达观的逊帝高高兴兴
地誊写了一遍傅亮起草的禅让诏书,还对身边的人说:“当年桓玄作乱时,晋已经失
去了天下,我家的江山能延续二十年,都是刘公所赐。今天我把天下禅让给刘公,我
心甘情愿。”刘裕受禅后改国号为宋,史称南朝刘宋。晋的末代皇帝晋恭帝被封为零
陵王,所有待遇比照晋初。
这个晋恭帝也算一个看透时势的现实主义者,如果不是生不逢时,一定也是个权谋高
手。当此之时,如果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发泄自己的悲愤和仇恨,岂不扫了人家的
兴?虽然人家能理解,那对你今后的人生又有何益?晋恭帝此番言辞的效果简直可以
同那个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媲美。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嘲笑刘禅不知亡国之恨,嘲笑他“
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却不知道这可能是他在司马氏的恐怖之下自保的一种手段
,是故意示愚和养晦,从而借此保其天年。否则以其当初对诸葛亮如对仲父的姿态,
虽然昏聩,却也不至于说出这种让对手鄙视的童真之言。晋恭帝也算顺时随命,与时
俱进,用一句惠而不费的漂亮话,换来后半生的平安,说起来还有很大赚头。用现在
的国与国间的外交辞令来说就是,在被迫签订这份不平等条约时,晋恭帝通过外交手
腕最大化地争取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可是刘宋的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就没有晋恭
帝这份从容。不过刘准还是十三岁的孩子。
他在权臣萧道成的鹰视虎眈之下,在帝位上待着的最后时刻,被萧的杀机所镇慑,几
之魂不附体。当萧道成的大臣王敬则逼他出宫时,小皇帝—
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
,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
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
哭。
可怜惊吓过度的刘准害怕被抓走杀害,竟然躲到慈悲菩萨的塑像下面不肯出来。但太
后知道,他们孤儿寡母的生死只在对手的一念之间,如果惹恼了他们怎么得了!太后
赶紧领着太监把小皇帝找出来了。即使在知道不会被杀之后,这个小皇帝还是说出了
千古亡国之君的伤心欲绝:希望后世转世投胎再也不要生在帝王家!在刀斧面前,十
三岁的宋顺帝下了最后一道诏书,禅位于齐。萧道成也像宋顺帝的祖先刘裕一样受禅
登上了帝位,史称南朝萧齐,从而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短命王朝。
历史之轮很快就转到萧齐的末代。大司马萧衍崛起,统领大军的他心中也萌生了受禅
的想法。其追随者沈约察言观色,就进行劝进:
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士大夫攀龙附凤,皆望有尺寸之功。今童儿牧竖皆知齐
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记又复炳然,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历数所在
,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沈约关于天道人心的漂亮说辞,无非是要打消行将篡夺者
的最后一丝君臣之义的顾虑。萧衍终于改元称帝,当时合法的皇帝不在京城,所以萧
梁是称帝在先,受禅在后。过了些日子才由齐之末代太后颁令,使改朝换代合法化。
太后令说:“西诏至(时齐和帝在建业之西还未回京),帝(指齐和帝)宪章前代,
敬禅神器于梁,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玺绂,未亡人归于别宫。”—齐太后说,齐和帝
效法前代旧例,要把天下禅让给梁,请梁派个特使来,明天我这个齐的寡妇就把传国
玉玺送给你。
萧衍是为梁武帝,他奉齐和帝为巴陵王,优崇之礼,皆仿齐初。
梁末的权臣陈霸先也照葫芦画瓢,他派手下带兵入宫,把梁敬帝带走,把事先起草好
的禅让诏书让末帝手抄一遍。陈霸先建立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国号为陈,他奉梁
敬帝为江阳王。可他这个王朝比他的前辈差多了,在其子陈叔宝手上就被北朝崛起的
大隋所灭。
自汉末黄巾以来,至此已经四百多年,中间虽然有晋的短暂统一,但分裂和动乱一直
连绵不绝。在这险恶重重的政治黑夜中,人性阴暗的一面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历史
从来没有像这样填满了无休无止的征战和杀戮,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模一样的阴谋和
篡夺。
只要一个政权内忧外患不断,就离不开权臣,尤其是军事强人。一旦这个军事强人长
期手绾兵符,甚至父子相传,而不幸的皇室又为孤儿寡母时,那君臣易位就是迟早的
事。特别是在乱世,纲常的约束力衰微,篡夺和阴谋就无时无刻不在窥伺。禅让不过
是强附在这之上的一层涂色,半遮半掩,欲盖弥彰。汉魏晋南朝禅让的恶性循环

辽人有首《伎者歌》:百尺竿头望九州, 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
还有收人在后头。 以此诗比之汉末魏晋南朝的政局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自汉失其
鹿,天下共逐数百年,真正是王朝兴替如走马,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政权轮替并没有
采取革命的形式,而是和平交接,即所谓禅让。禅让虽然没有革命那样激烈,但其文
质彬彬的面具下同样充满了血泪。 在舜禹之后,其始作俑者应推西汉末年托古改制
的王莽。王莽慕古成痴,其改制内容不在此专论。这里就说他怎么让刘氏江山改姓为
王。西汉自大将军霍光辅政以后,政局就一直被外戚权臣所笼罩。等到王莽出任掌管
军政大权的大司马时,王氏一门已先后有十人封侯,其中五侯更是权焰熏天,轮番出
任可比拟摄政王的大司马。“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就是王家的
炙手可热。作为王家侄辈的王莽所以能从“一门俊彦”中冒出来,靠的就是他非凡的
做秀功夫。王莽的谦恭使他成为外戚中一朵亮丽的奇葩,以至获得了大学者桓谭和宗
室刘歆的推崇和拥戴。 王莽在经营权力多年以后,就不再满足权臣的名分,开始步
步紧逼,欲问汉鼎之轻重。他先毒杀了自己的女婿,那个还是孩子的平帝,立两岁的
宗室子弟为帝,并把他的名字改为孺子。立新帝使自己十六岁的女儿一跃而为太后,
改新帝名字是在向天下表白,自己只是在效法周公。周公当年辅政时,管、蔡二人就
曾散布流言,诬周公企图篡夺成王的的江山:“其将不利于孺子乎!”王莽此举意在
昭告天下,自己会像周公那样尽心辅佐孺子,最后功成身退,还政于天子。 当翟义
拥戴宗室刘信用武力向他提出抗议后,史载王莽闻之“惶惧不能食”,竟然“日抱孺
子祷郊庙”,会群臣时还满腹委屈:“昔成王年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畔
,今翟义亦挟刘信而作乱。自古大圣犹惧此,况臣莽之斗筲!”并效法周公当年作《
大诰》讨伐管、蔡,也作《大诰》表明自己的正义和无私。 但他最后还是露出了狐
狸尾巴。权力的持续浸染使他不再满足于大司马,不再满足于摄政王和“九锡”的同
天子仪礼,甚至连假皇帝和摄皇帝名号也不足以餍其心。公元25年,他终于背弃了自
己对天下的庄重承诺,一日之间否定了自己半辈子的事业,废汉建立了自己的新朝。
“策命孺子为定安公,封以万户,地方百里;立汉祖宗之庙于其国,与周后并行其正
朔、服色。”可笑的是,此时他仍然做秀成癖,走下金銮殿,紧握孺子的手,老泪纵
横,泣不成声地说:“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
”并“哀叹良久”。意思是说,我本想以周公为楷模,辅佐你到亲政为止,无奈天命
不可违,上天一定要我代汉而治天下,其奈何!其奈何! 这 “皇天威命”就是当时
嚷嚷不休的图谶,所谓天降符瑞言称王莽将代汉而立。其实,这一切做作都是王莽或
者其追随者造出来的。不知道王莽是真相信这些图谶还是被自己人蒙骗了,反正他就
这样在人造假神话的迷乐声中走向了政治绝路。1890年后,袁克定也效法古之成例,
印假报纸伪造万民拥戴袁世凯称帝的民意,以欺骗其父,终使老袁走上了不归路。其
称帝也与王莽代汉一样成了一个历史大笑话。 同王莽受禅失败不同,后代的奸雄却
作出了不俗的成绩。他们从王莽的失败中得出了教训:靠女人可以得到荣华富贵,甚
至也可以权倾一时,但永远得不到江山。在宫廷内部经营的权力体系,就如空中楼阁
,看上去巍峨壮观,却由于没有根基,很容易在政治风雨中瓦解冰消。像王莽,其权
力取得全来自王氏家族的一个女人,虽然这个女人现在贵为太后。因此他的权威基本
上只局限在庙堂之上,并没有自己的权力基础。他能号令天下,全靠扛着汉朝廷这面
大旗和太后的支持,一旦没有了这个“橡皮图章”,其权力合法性的大厦马上就坍塌
了。所以他代汉自立,马上就遭到社会中上层的坚决抵制。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力基础
,树立自己的统治权威,他厉行新政,以上古圣贤的名义改革土地制度和货币制度,
企图取悦中下层老百姓。可他在错误的时间进行了一场正确的改革,糜烂的政局和崩
溃了的经济,使任何改革都难以推行,所以他的每一项新政都遭到整个社会的抵制。
在一个错误之后,他又接着犯了另一个错误:他企图用暴力强行推行改革,结果使得
各种反对力量形成合流,以至政局鱼烂河决,终于不可收拾,其新朝也随着他被民军
所杀而夭折。 撇开其他原因,王莽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自己的权力基础。不是自己
一刀一枪挣来的,靠妇人女子九曲深院里的因缘际会去偷盗别人的江山,在“名不正
则言不顺”的儒家正统时代,天然地就缺乏合法性。所以,王莽之后,谋求禅让者多
是能将能相的权臣,其身边聚积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并网罗了各方面的人才。其夺得
天下虽然是通过禅让,却也经过多年甚至数代苦心经营,也是刀口舔血,出生入死而
来。 曹氏代汉而立就是这样。曹操靠收编黄巾残部起家,在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和
屯田的经济政策之下,再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谋略,终于荡平中原,打下
自己的一片基业。但他还有自己的道德包袱,还没有代汉的政治勇气,“使天命在吾
,吾其为周文王”。终其一生,曹操虽有“彼可取而代之”之心,但一直还是安安分
分地做着“周文王”,奉汉正朔,做着汉臣,在魏王和汉丞相的位子上死去新魏王曹
丕继位后,他要兑现其父要他做周武王的期权。其时,虽然有孙权、刘备的不断犯边
,但基本不成气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旧布新,建立新朝,已经是人心所
向。各种力量都在推动曹丕采取行动。而曹丕本人也没有乃父的道德包袱,年轻人的
勇气和虚荣心也在激荡着他朝皇帝的宝位冲击。那些曹氏部属也在设想着如何弹冠相
庆,如何分新朝一杯羹。于是自有小臣去逼去劝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
王。“率我唐典,敬逊尔位”,公元220年,曹丕终于逼迫汉献帝把帝位禅让于他,
建立魏朝,是为魏文帝。他追尊其父为魏武帝,封逊帝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
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之
珍,吾与山阳共之。”但刘协是不是共到所谓天下之珍就不得而知了,只知道他后来
活到五十四岁死去。 不过刘协聊以自慰的是,那个逼他禅让的曹丕并不长寿,只活
了三十六岁就死了,其子魏明帝曹睿也只活了三十多岁就扔下了孤儿寡母,遗命司马
懿和宗室曹爽辅幼主曹芳继位。最高领导人频繁更迭,而且继位者年龄越来越小,这
就为权臣的诞生准备了现实条件。司马懿是曹操时的旧臣,辈分很高,是小年轻的曹
爽难以望其项背的,朝政大权很自然地就落到司马氏手上。 同曹操一样,司马懿也
有他的道德包袱。终其一生,他都是魏臣,并不遗余力地为魏东征西讨,顽强抗击西
蜀的军事冒进,并彻底地遏制住了诸葛亮的北伐努力,堪称魏朝的柱国之臣。但正如
后来唐末的一位诗人有感藩镇之祸所言: 中原莫遣生强盗, 强盗生时不可除。 一
盗既除群盗起, 功臣多是盗根株。 司马懿成为魏朝柱国之臣,多年手执兵符,统率
百万大军,屡屡打退外敌的侵犯,这奠定了他在魏朝廷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一个主弱
臣壮的政权来说这,并不是好事,其可怕远甚于强盗和外敌,事实上司马氏后来也确
实成了魏政权的掘墓人。生杀赏罚之权不再出于朝廷,而渐渐下移至司马氏之门,司
马氏在魏廷也渐渐获得了曹氏当初在汉朝廷的地位。
--------------------------
历史又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出戏,准确地说是演员照抄了前人的旧作。司马氏第二代司
马师开始主宰魏朝廷,甚至径行废立,竟然把乃父当年受命辅政的对象曹芳废为齐王
,立高贵乡公曹耄为帝。司马师后来疯疾暴死,继其位者是他弟弟司马昭。这个司马
昭表面上没有其兄那样霸气,骨子里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
皆知”,就是他名义上的皇上曹耄对他的切齿之言。
这个曹耄少年气盛,不忿司马氏专权,想做真正的皇帝。可除了身边的几个太监并无
一兵一卒,就是身边的太监也保不准是司马氏的耳目。这也不能怪他们,凡夫俗子总
是以生存为第一要义,为了生存也讲不了什么君君臣臣的大义了,何况你曹氏当初也
是不君不臣过来的。曹耄在发了一通不知死活的怨言后,竟然仗剑冲出后宫,摆出一
副与司马氏拼个鱼死网破的架势。可他的匹夫之勇碰到真匹夫就立马完蛋。司马氏的
人也挺剑迎上来。当大家还慑于君臣之义时,司马氏的鹰犬贾充高呼:司马家养你们
多日,就为的是今天!以至宫闱惊变,血溅宫墙,曹耄被当场刺死。这个贾充也算与
司马氏有一段孽缘,《晋书》“武帝纪”称他“贾充凶竖”,一个凶恶的小人。其女
后来嫁给晋朝的第二个皇帝惠帝司马衷,就是那个乱晋政的贾后。这个据说又矮又黑
的贾后精于权谋,又有政治野心,一手挑起了“八王之乱”,从而使短暂统一了全国
的晋朝,不得不在“五胡”的凌厉攻势下成为偏安江左的割据政权。这个惠帝就是天
下饥馑时问百姓“何不食肉麋”的那个蠢材皇帝。他们也算是一对门当户对、郎才女
貌的天成佳偶,或者叫一对真正的狗男女。当然,这是题外话。曹耄死后,满朝文武
,只有司马懿的弟弟、老臣司马孚抱尸痛哭。按说,就是要做做表面文章,司马昭最
低也应该弃车保帅杀贾充以谢他弑君之罪,从而维持君臣的起码体面。但司马昭连这
一点体面也不要了,贾充竟然什么事也没有。如果司马昭忍痛杀了贾充,恐怕就没有
后来晋惠帝时贾后专政的惨祸了,这也是人算不如天算。没办法,魏明帝的老婆、当
今太后只得下发诏书斥责高贵乡公曹耄,并将横死的皇帝贬为庶人,以民礼下葬。做
皇帝、做太后做到这个份上,真不知悲哀两个字怎么写了。只能说,前有行者,后就
有跟者;你做得初一,我就做得十五。恶的示范效应从来比善要来得快来得猛。
司马昭很快又立了另一个宗室子弟曹璜来当新傀儡,就像当年王莽为西汉最后一个皇
帝改名孺子一样,司马昭也把新君改名曹奂,其潜台词是取其光明、换新之意,要他
与前任曹耄划清界线。这个曹奂在司马昭手上基本上还挺过来了。等到司马昭一死,
其子司马炎继位为晋王,曹奂的皇帝日子也到头了。公元265年,司马炎效曹丕故例
,逼迫十五岁的曹奂禅位于他。于是夺汉天下的曹魏也在四十五年后被司马晋夺去了
天下,也算是“前人田土后人收”了。
但是,“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司马炎登上帝位十五年后灭了东吴,
统一了全国,从而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内战。但他在做了真正的中国大皇帝十年后就
一命呜呼。他死了以后,晋朝又落入权臣内斗的恶梦之中。司马衷继位后,皇后贾氏
与太后杨氏为干政事大打出手,在她们的背后分别是皇后父亲“凶竖”贾充和太后父
亲“豺狼”杨峻,这两个外戚权臣又联结着宗室亲王和朝中大臣。权力斗争很快发展
为生死之搏,亲王们都进行了军事动员,以至晋王朝陷入了近三十年的内乱,史称“
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在持续的“军阀混战”之后,晋朝中央政府的权威荡然
无存,以至被“五胡”所窥伺,长安、洛阳沦陷,晋室被迫南迁。中国在短暂统一后
再此陷入分裂。
晋室偏安江东,在淝水之战后顶住了胡人的南下攻势,但后来又几乎命丧权臣内乱,
最后靠刘裕击败了篡位的桓玄。但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一盗既除,更生一盗。而
这后进的虎,新生的盗就是当初驱狼之人和除盗功臣。刘裕就是晋室的驱狼之人和除
盗功臣,但他也自然地成为后进的虎,新生的盗。《资治通鉴》说刘裕在再造晋室之
后滋生了政治野心:
宋王〔刘裕〕欲受禅而难于发言,乃召宋臣宴饮,言曰:“桓玄篡位,鼎命已移。我
首唱大义,兴复帝室,南征北战,平定四海,功成业著,遂荷九锡。今年将衰暮,崇
极如此,物忌盛满,非可久安;今欲奉还爵位,归老京师。”群臣惟盛称功德,莫谕
其意。日晚,坐散,中书令傅亮还外,乃悟。而宫门已闭,亮叩扉请见……亮出,已
夜,见长星竟天,拊髀叹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验矣。”……
刘裕想跟前辈受禅的曹丕、司马炎学习,却一时自己说不出口,所以他召集部属喝酒
,希望他们提出来。但他绕了个弯子,先说自己如何再造晋室,如果没有他,晋朝早
灭亡了,现在虽然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但位极人臣,恐怕不是好事,所以想辞去
晋朝廷的一切爵位,到京师养老去。刘裕向自己的部属暗示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
是,晋朝其实二十年前就已经灭亡了,是我刘裕让它又活了这么些年,就算我现在代
它而立,也不算盗取他人江山社稷;第二层意思是,我现在位极人臣,皇上已经赏无
可赏了,从来功高震主,当皇帝无可赏时,通常就意味着要杀了,我担心这样下去要
出大事;最后一层意思说得更直白,我刘裕不想再要晋室的爵位了,我想去京师养老
。从来戒慎恐惧的功臣功成身退都退归林下,惟恐离权力中心不远,岂有往政治漩涡
里去的道理?刘裕的意思很明显,就是无论从仁义还是自我保全的角度,我都要去京
师去皇宫度我的余年。可惜一干部属都不明白老刘的心思,只有傅亮喝完酒出门后被
风一吹,觉得刘裕好像话里有话。终于风吹酒醒,脑子灵光一闪,突然看出了端倪,
明白了刘裕绕这么个大弯子原来是想受禅当皇帝。他自觉立功的机会来了,就回头敲
门进去跟刘裕请假说要去京师走一趟。两人彼此心照不宣。傅亮出了刘家的门后,天
已经黑了,只见长星划过中天,傅亮认为这是天意显示,世间要有一番除旧布新了。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长星过天是改朝换代的神示。没有其他旁证证明这一天文现象,
这段神话很可能是出诸刘宋的官方正史,用意在证明刘裕的奉天承运,应天顺人。借
禅让主谋傅亮之口说出这段神示,还特意点明他本不信天人感应,目的是强调天要灭
晋,非刘裕之罪。
紧接着,傅亮去京城,带着起草好的禅位诏书去找晋恭帝,叫恭帝手抄一份。前朝逊
帝在这非常时刻总是哭哭啼啼,明知大势已去还要恋栈不已,结果徒然弄得正准备登
基的人心里不痛快。这个人不痛快,别人还能痛快得了?马上要退位的皇帝又怎么能
痛快得了?这个晋恭帝倒不像他的前辈,他不但痛痛快快地答应禅让,而且还说早该
禅让了。刘裕碰到这么个知趣的人,少不得要多浮几大白。这个达观的逊帝高高兴兴
地誊写了一遍傅亮起草的禅让诏书,还对身边的人说:“当年桓玄作乱时,晋已经失
去了天下,我家的江山能延续二十年,都是刘公所赐。今天我把天下禅让给刘公,我
心甘情愿。”刘裕受禅后改国号为宋,史称南朝刘宋。晋的末代皇帝晋恭帝被封为零
陵王,所有待遇比照晋初。
这个晋恭帝也算一个看透时势的现实主义者,如果不是生不逢时,一定也是个权谋高
手。当此之时,如果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发泄自己的悲愤和仇恨,岂不扫了人家的
兴?虽然人家能理解,那对你今后的人生又有何益?晋恭帝此番言辞的效果简直可以
同那个乐不思蜀的刘阿斗媲美。千百年来人们都在嘲笑刘禅不知亡国之恨,嘲笑他“
此间乐,不思蜀”的名言,却不知道这可能是他在司马氏的恐怖之下自保的一种手段
,是故意示愚和养晦,从而借此保其天年。否则以其当初对诸葛亮如对仲父的姿态,
虽然昏聩,却也不至于说出这种让对手鄙视的童真之言。晋恭帝也算顺时随命,与时
俱进,用一句惠而不费的漂亮话,换来后半生的平安,说起来还有很大赚头。用现在
的国与国间的外交辞令来说就是,在被迫签订这份不平等条约时,晋恭帝通过外交手
腕最大化地争取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可是刘宋的末代皇帝宋顺帝刘准就没有晋恭
帝这份从容。不过刘准还是十三岁的孩子。
他在权臣萧道成的鹰视虎眈之下,在帝位上待着的最后时刻,被萧的杀机所镇慑,几
之魂不附体。当萧道成的大臣王敬则逼他出宫时,小皇帝—
不肯出,逃于佛盖之下,王敬则勒兵殿庭,以板舆入迎帝。太后惧,自帅阉人索得之
,敬则启譬令出,引令升车。帝收泪谓敬则曰:“欲见杀乎?”敬则曰:“出居别宫
耳,官先取司马家亦如此。”帝泣而弹指曰:“愿后身世世勿复生天王家!”宫中皆
哭。
可怜惊吓过度的刘准害怕被抓走杀害,竟然躲到慈悲菩萨的塑像下面不肯出来。但太
后知道,他们孤儿寡母的生死只在对手的一念之间,如果惹恼了他们怎么得了!太后
赶紧领着太监把小皇帝找出来了。即使在知道不会被杀之后,这个小皇帝还是说出了
千古亡国之君的伤心欲绝:希望后世转世投胎再也不要生在帝王家!在刀斧面前,十
三岁的宋顺帝下了最后一道诏书,禅位于齐。萧道成也像宋顺帝的祖先刘裕一样受禅
登上了帝位,史称南朝萧齐,从而又开辟了一个新的短命王朝。
历史之轮很快就转到萧齐的末代。大司马萧衍崛起,统领大军的他心中也萌生了受禅
的想法。其追随者沈约察言观色,就进行劝进:
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物。士大夫攀龙附凤,皆望有尺寸之功。今童儿牧竖皆知齐
祚已终,明公当承其运,天文谶记又复炳然,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苟历数所在
,虽欲谦光,亦不可得已。沈约关于天道人心的漂亮说辞,无非是要打消行将篡夺者
的最后一丝君臣之义的顾虑。萧衍终于改元称帝,当时合法的皇帝不在京城,所以萧
梁是称帝在先,受禅在后。过了些日子才由齐之末代太后颁令,使改朝换代合法化。
太后令说:“西诏至(时齐和帝在建业之西还未回京),帝(指齐和帝)宪章前代,
敬禅神器于梁,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玺绂,未亡人归于别宫。”—齐太后说,齐和帝
效法前代旧例,要把天下禅让给梁,请梁派个特使来,明天我这个齐的寡妇就把传国
玉玺送给你。
萧衍是为梁武帝,他奉齐和帝为巴陵王,优崇之礼,皆仿齐初。
梁末的权臣陈霸先也照葫芦画瓢,他派手下带兵入宫,把梁敬帝带走,把事先起草好
的禅让诏书让末帝手抄一遍。陈霸先建立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国号为陈,他奉梁
敬帝为江阳王。可他这个王朝比他的前辈差多了,在其子陈叔宝手上就被北朝崛起的
大隋所灭。
自汉末黄巾以来,至此已经四百多年,中间虽然有晋的短暂统一,但分裂和动乱一直
连绵不绝。在这险恶重重的政治黑夜中,人性阴暗的一面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历史
从来没有像这样填满了无休无止的征战和杀戮,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模一样的阴谋和
篡夺。
只要一个政权内忧外患不断,就离不开权臣,尤其是军事强人。一旦这个军事强人长
期手绾兵符,甚至父子相传,而不幸的皇室又为孤儿寡母时,那君臣易位就是迟早的
事。特别是在乱世,纲常的约束力衰微,篡夺和阴谋就无时无刻不在窥伺。禅让不过
是强附在这之上的一层涂色,半遮半掩,欲盖弥彰。
三国时期流传一句话“三马同槽,牛继马后”曹操因此到处抓姓马的人,认为三马是马腾马超马岱父子,还不惜开战。谁知是司马氏,司马掌权,又抓姓牛的,大将牛金无辜处死。谁知多少年后皇后与牛姓男子私通,生了个儿子,八王之乱后这位私生子南渡江南,成为东晋创立国君。牛继马后成为现实。
退位者最后的下场不一样的,王莽没有杀孺子婴。只不过给软禁起来,不与外界接触,长大后成为生活白痴,最后大约死于更始帝时候的一场混乱中。
汉献帝得到善终。死前在他的封国内(他好像被奉为山阳公)一切礼仪规章按照汉朝旧制,可以说给与很高的待遇,死后曹魏给极高的葬礼,坟墓称为禅陵。
曹魏的末代皇帝与汉献帝的待遇一样,司马家按照先例,属于善有善报。
从这以后,凡是通过所谓禅让的退位皇帝的下场几乎无一例外,退位后的待遇名义上与汉献帝等一样,但是不到一年,最长不过两年,都迅速的死掉,怎么死的不用说了,一般是食物中毒,还有闷死的,等等,这包括皇族内部争斗后所谓的禅让者。死掉后,受禅让者都会很“悲痛”,葬礼到不错。直到五代十国的后周的恭帝(柴进的儿子),宋朝没有难为他,让其善终,而且柴氏的后代在宋朝一直地位比较尊贵,宋朝这点做得让人称道
他们全是沙,自私自利的沙,能称尊处就称尊,而且每一粒都是皇帝的.[em05]
皇帝轮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