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伐謀 中日伐交 中越伐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36:39
透視鏡:中美伐謀 中日伐交 中越伐兵-牛白羽 中美政治學者
[00:03] 09/06/2014
在談到軍事外交鬥爭的策略選擇時,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對此有過精當表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將曠日持久容易造成國力損耗的內傷性「攻城」舉措放到最後,將容易造成大量戰鬥人員死傷的外傷性「伐兵」舉措放到倒數第二,在此之上,「伐謀」又優於「伐交」。 「伐謀」、「伐交」、「伐兵」、「攻城」的先後擺佈,折射出中國古人的鬥爭智慧和和平主義思想。當我們用這樣的尺度來度量今天中美、中日、中越關係時,會很有意思的發現其中的貼合之處。

中美之間「伐謀」味濃。美國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是「伐謀」,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主張也是「伐謀」,「亞太再平衡」戰略和「新型大國關係」主張從根本上說,就是兩國在整體謀略上的較量。

美國藉「亞太再平衡」戰略將資源收縮性調整到中國周邊的亞太地區,在軍事上增強存在、經濟上提出TPP主張、外交上借助於日菲等國為戰略支點構築針對中國的戰略圍困。在從軍事、經濟到外交的每一方面,美國都不直接和中國對抗,但是每一個動作後面的戰略思想又無不針對中國。中國的「新型大國關係」提出了不衝突、不對抗,合作共贏等主張,但是誰都知道,「新型大國關係」實際上蘊含著中國人高明的韜光養晦思想,其意圖被很多人解讀為是要消弭美國人對中國崛起的敵意,試圖悄悄的、和平的完成中國在亞太的戰略佈局,將美國人擠出西太平洋區域。中國在最近提出的主場外交思想、亞洲事務應該由亞洲國家主導等主張,實際上都是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延伸,具有非常明顯的戰略指向。

中美最近在各個領域的激烈爭吵,就是這種戰略較量的具體體現,是雙方在「伐謀」思想落地過程中的碰撞。中美關係的危險性在於,如果任由這種戰術層面的爭吵對抗蔓延升級,導致雙方高層在戰略層面的「伐謀」定力出現搖晃或者發生誤判,雙邊關係就可能從「伐謀」滑向「伐交」,再從「伐交」滑向「伐兵」。如果這樣,對中美和整個亞太,乃至世界而言,都會是很大的災難。中美雙方必須要在「伐謀」的同時培養戰略互信,管控戰略分歧,控制戰術層面的爭吵對抗,強化雙方在經貿等領域的共同利益,分擔在區域及世界範圍內需要共同承擔的人道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美關係「鬥而不破」,「伐謀」不會滑向「伐交」或「伐兵」。\r

中日之間更多的是「伐交」。所謂「伐交」是指雙方在外交戰線上的較量。中日雙方在日本單方面發起所謂「購島」行動以來,雙方的在外交層面的攻伐就已經開始,自安倍晉三內閣成立以來,「伐交」進入高潮。幾年來,日本積極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同時也為了搭上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順風車實現成為「正常國家」的夢想,賣力遏制中國崛起,致力於對中國構築外交包圍。

中日雙方在外交領域激烈爭奪,使得環繞中國周邊的亞太和南亞國家成為爭奪焦點。在過去幾年,安倍晉三利用雙邊或多邊場合在東南、南亞各國不止一次的宣揚中國威脅,號召東盟和南亞各國與日美一道同中國保持距離,並和菲律賓、越南等親密互動,試圖在中國周邊打造反華聯盟,在外交上孤立中國。對此,中國也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應,不久前在新加坡召開的香格里拉安全會議就是中日「伐交」爭奪的集中投射。

最近兩年,中日「伐交」又進一步在全球範圍延伸。 2014年1月安倍晉三訪問一向並不被日本重視的非洲。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倍訪問非洲之前和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先後對非洲進行了系列訪問。對此,中國駐非盟代表,同時也是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的解曉光表示,安倍訪非的本質目的是試圖阻止中國在非洲的外交影響力。今年3月24日至4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了歐洲四國,習近平主席剛剛離開不久,安倍晉三就立馬對歐洲六國進行了外事訪問。距離中日兩國有萬里之遙的非洲和歐洲,已經成為中日「伐交」的海外主戰場。

中日雙方的「伐交」舉措還體現在兩國的直接交往領域。雙方政界高層已經多年沒有進行互訪,在多邊外交場合也避免互相溝通。日本在外交上玩陰陽兩手,一面聲稱要和中國改善關係,一邊在釣魚島、侵略歷史等問題上刺激中國。對此,中國也開始以兩手應對,一面繼續在政治上和日本保持距離,對安倍政府施加壓力,一面又派出民間或卸任官員到日本民間示意,不久前胡德平訪問日本,以及此次唐家璇的日本之行,就體現了中國對日「伐交」的戰略思想。

如果說中美兩國是「伐謀」層面的角力、中日兩國是「伐交」層面的爭奪,那麼中越兩國則是「伐兵」層面的交鋒。

中越之所以在「伐兵」層面直接交鋒,主要是由中越關係的特殊性質和實力對比所決定。中越關係和中美不同,中美兩個都是世界性大國,都是核武器國家,經濟上的互相依存度又很高,至少在目前為止,雙方還都承擔不起「伐兵」的代價。中越關係和中日關係也不一樣,中日之間軍力差距不大,互相「伐兵」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日本背後有《日美安保條約》的庇佑,中日如果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也會積極介入,這就決定了中日雙方雖然在從領土爭端到歷史問題到東亞主導地位爭奪上都有激烈爭奪,但是雙方關係卻很難從「伐交」跌落到「伐兵」的地步。

相對於中美、中日關係,中越關係要簡單得多,實力差距更是極為懸殊。而且中越之間的領海爭端是兩國之間的爭端,和美國、日本等國無關。中越兩國如果「伐兵」,中國既不用擔心美國的軍力介入,更有充分的信心能以可以承受的外交壓力或經濟、軍力等代價來戰胜對手,同時還能有效轉移國內矛盾,增強執政者的國內政治地位。也正因為此,中越之間的矛盾衝突有很大可能會升級為局部軍事衝突,中越雙方艦船在爭議海域的碰撞,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突然擦槍走火,打上一場小規模海戰。有不少人也許認為,中越「伐兵」,中國會有以強欺弱的嫌疑,但事實可能就是這麼殘酷,烏克蘭事件告訴我們,國際政治的叢林規則並沒有改變。一個小國恰好處在一個崛起的大國身邊,如果不想挨打,那就不要太讓大國鬧心。
http://cn.on.cc/cn/bkn/cnt/comme ... 0609_05411_001.html透視鏡:中美伐謀 中日伐交 中越伐兵-牛白羽 中美政治學者
[00:03] 09/06/2014
在談到軍事外交鬥爭的策略選擇時,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對此有過精當表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將曠日持久容易造成國力損耗的內傷性「攻城」舉措放到最後,將容易造成大量戰鬥人員死傷的外傷性「伐兵」舉措放到倒數第二,在此之上,「伐謀」又優於「伐交」。 「伐謀」、「伐交」、「伐兵」、「攻城」的先後擺佈,折射出中國古人的鬥爭智慧和和平主義思想。當我們用這樣的尺度來度量今天中美、中日、中越關係時,會很有意思的發現其中的貼合之處。

中美之間「伐謀」味濃。美國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是「伐謀」,中國提出的「新型大國關係」主張也是「伐謀」,「亞太再平衡」戰略和「新型大國關係」主張從根本上說,就是兩國在整體謀略上的較量。

美國藉「亞太再平衡」戰略將資源收縮性調整到中國周邊的亞太地區,在軍事上增強存在、經濟上提出TPP主張、外交上借助於日菲等國為戰略支點構築針對中國的戰略圍困。在從軍事、經濟到外交的每一方面,美國都不直接和中國對抗,但是每一個動作後面的戰略思想又無不針對中國。中國的「新型大國關係」提出了不衝突、不對抗,合作共贏等主張,但是誰都知道,「新型大國關係」實際上蘊含著中國人高明的韜光養晦思想,其意圖被很多人解讀為是要消弭美國人對中國崛起的敵意,試圖悄悄的、和平的完成中國在亞太的戰略佈局,將美國人擠出西太平洋區域。中國在最近提出的主場外交思想、亞洲事務應該由亞洲國家主導等主張,實際上都是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戰略延伸,具有非常明顯的戰略指向。

中美最近在各個領域的激烈爭吵,就是這種戰略較量的具體體現,是雙方在「伐謀」思想落地過程中的碰撞。中美關係的危險性在於,如果任由這種戰術層面的爭吵對抗蔓延升級,導致雙方高層在戰略層面的「伐謀」定力出現搖晃或者發生誤判,雙邊關係就可能從「伐謀」滑向「伐交」,再從「伐交」滑向「伐兵」。如果這樣,對中美和整個亞太,乃至世界而言,都會是很大的災難。中美雙方必須要在「伐謀」的同時培養戰略互信,管控戰略分歧,控制戰術層面的爭吵對抗,強化雙方在經貿等領域的共同利益,分擔在區域及世界範圍內需要共同承擔的人道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美關係「鬥而不破」,「伐謀」不會滑向「伐交」或「伐兵」。\r

中日之間更多的是「伐交」。所謂「伐交」是指雙方在外交戰線上的較量。中日雙方在日本單方面發起所謂「購島」行動以來,雙方的在外交層面的攻伐就已經開始,自安倍晉三內閣成立以來,「伐交」進入高潮。幾年來,日本積極配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同時也為了搭上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順風車實現成為「正常國家」的夢想,賣力遏制中國崛起,致力於對中國構築外交包圍。

中日雙方在外交領域激烈爭奪,使得環繞中國周邊的亞太和南亞國家成為爭奪焦點。在過去幾年,安倍晉三利用雙邊或多邊場合在東南、南亞各國不止一次的宣揚中國威脅,號召東盟和南亞各國與日美一道同中國保持距離,並和菲律賓、越南等親密互動,試圖在中國周邊打造反華聯盟,在外交上孤立中國。對此,中國也進行了針鋒相對的回應,不久前在新加坡召開的香格里拉安全會議就是中日「伐交」爭奪的集中投射。

最近兩年,中日「伐交」又進一步在全球範圍延伸。 2014年1月安倍晉三訪問一向並不被日本重視的非洲。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倍訪問非洲之前和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先後對非洲進行了系列訪問。對此,中國駐非盟代表,同時也是中國駐埃塞俄比亞大使的解曉光表示,安倍訪非的本質目的是試圖阻止中國在非洲的外交影響力。今年3月24日至4月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了歐洲四國,習近平主席剛剛離開不久,安倍晉三就立馬對歐洲六國進行了外事訪問。距離中日兩國有萬里之遙的非洲和歐洲,已經成為中日「伐交」的海外主戰場。

中日雙方的「伐交」舉措還體現在兩國的直接交往領域。雙方政界高層已經多年沒有進行互訪,在多邊外交場合也避免互相溝通。日本在外交上玩陰陽兩手,一面聲稱要和中國改善關係,一邊在釣魚島、侵略歷史等問題上刺激中國。對此,中國也開始以兩手應對,一面繼續在政治上和日本保持距離,對安倍政府施加壓力,一面又派出民間或卸任官員到日本民間示意,不久前胡德平訪問日本,以及此次唐家璇的日本之行,就體現了中國對日「伐交」的戰略思想。

如果說中美兩國是「伐謀」層面的角力、中日兩國是「伐交」層面的爭奪,那麼中越兩國則是「伐兵」層面的交鋒。

中越之所以在「伐兵」層面直接交鋒,主要是由中越關係的特殊性質和實力對比所決定。中越關係和中美不同,中美兩個都是世界性大國,都是核武器國家,經濟上的互相依存度又很高,至少在目前為止,雙方還都承擔不起「伐兵」的代價。中越關係和中日關係也不一樣,中日之間軍力差距不大,互相「伐兵」都沒有必勝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日本背後有《日美安保條約》的庇佑,中日如果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也會積極介入,這就決定了中日雙方雖然在從領土爭端到歷史問題到東亞主導地位爭奪上都有激烈爭奪,但是雙方關係卻很難從「伐交」跌落到「伐兵」的地步。

相對於中美、中日關係,中越關係要簡單得多,實力差距更是極為懸殊。而且中越之間的領海爭端是兩國之間的爭端,和美國、日本等國無關。中越兩國如果「伐兵」,中國既不用擔心美國的軍力介入,更有充分的信心能以可以承受的外交壓力或經濟、軍力等代價來戰胜對手,同時還能有效轉移國內矛盾,增強執政者的國內政治地位。也正因為此,中越之間的矛盾衝突有很大可能會升級為局部軍事衝突,中越雙方艦船在爭議海域的碰撞,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突然擦槍走火,打上一場小規模海戰。有不少人也許認為,中越「伐兵」,中國會有以強欺弱的嫌疑,但事實可能就是這麼殘酷,烏克蘭事件告訴我們,國際政治的叢林規則並沒有改變。一個小國恰好處在一個崛起的大國身邊,如果不想挨打,那就不要太讓大國鬧心。
http://cn.on.cc/cn/bkn/cnt/comme ... 0609_05411_001.html
上攻伐谋的过时理论土共早就不用了,有军事专家总结过中国历史上就是重谋轻力导致很多政权灭亡。现在土共无疑是把实力放在第一位
土鳖不管和日本伐什么都是看和美帝的实力对比……单说日本不妥…
尼克曼克尼 发表于 2014-6-10 10:56
上攻伐谋的过时理论土共早就不用了,有军事专家总结过中国历史上就是重谋轻力导致很多政权灭亡。现在土共无 ...
那是对上兵伐谋的误解,真正的上兵伐谋是以实力为后盾,能不动刀兵为最佳选择,而不是靠打嘴炮。
上攻伐谋的过时理论土共早就不用了,有军事专家总结过中国历史上就是重谋轻力导致很多政权灭亡。现在土共无 ...
此言差亦,实力是基础谋略是手段。前苏联谋不及人空有实力为人做嫁衣裳,可悲
古人有些东西是生命之后的总结,但。。。

中欧伐什么?中俄又伐什么?

当然,想硬套也是有公式的,只不过有些牵强罢了。

与时俱进吧!
碰碰船而已
我认为楼主也比较客观!
作者的这种观察我觉得还是很新颖也很有道理的。
上攻伐谋的过时理论土共早就不用了,有军事专家总结过中国历史上就是重谋轻力导致很多政权灭亡。现在土共无 ...
选择发展实力本身就是一种谋略。
透视镜:中美伐谋 中日伐交 中越伐兵-牛白羽 中美政治学者
[00:03] 09/06/2014
在谈到军事外交斗争的策略选择时,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对此有过精当表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将旷日持久容易造成国力损耗的内伤性「攻城」举措放到最后,将容易造成大量战斗人员死伤的外伤性「伐兵」举措放到倒数第二,在此之上,「伐谋」又优于「伐交」。 「伐谋」、「伐交」、「伐兵」、「攻城」的先后摆佈,折射出中国古人的斗争智慧和和平主义思想。当我们用这样的尺度来度量今天中美、中日、中越关系时,会很有意思的发现其中的贴合之处。

中美之间「伐谋」味浓。美国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伐谋」,中国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主张也是「伐谋」,「亚太再平衡」战略和「新型大国关系」主张从根本上说,就是两国在整体谋略上的较量。

美国藉「亚太再平衡」战略将资源收缩性调整到中国周边的亚太地区,在军事上增强存在、经济上提出TPP主张、外交上借助于日菲等国为战略支点构筑针对中国的战略围困。在从军事、经济到外交的每一方面,美国都不直接和中国对抗,但是每一个动作后面的战略思想又无不针对中国。中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了不衝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等主张,但是谁都知道,「新型大国关系」实际上蕴含著中国人高明的韬光养晦思想,其意图被很多人解读为是要消弭美国人对中国掘起的敌意,试图悄悄的、和平的完成中国在亚太的战略佈局,将美国人挤出西太平洋区域。中国在最近提出的主场外交思想、亚洲事务应该由亚洲国家主导等主张,实际上都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延伸,具有非常明显的战略指向。

中美最近在各个领域的激烈争吵,就是这种战略较量的具体体现,是双方在「伐谋」思想落地过程中的碰撞。中美关系的危险性在于,如果任由这种战术层面的争吵对抗蔓延升级,导致双方高层在战略层面的「伐谋」定力出现摇晃或者发生误判,双边关系就可能从「伐谋」滑向「伐交」,再从「伐交」滑向「伐兵」。如果这样,对中美和整个亚太,乃至世界而言,都会是很大的灾难。中美双方必须要在「伐谋」的同时培养战略互信,管控战略分歧,控制战术层面的争吵对抗,强化双方在经贸等领域的共同利益,分担在区域及世界范围内需要共同承担的人道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美关系「斗而不破」,「伐谋」不会滑向「伐交」或「伐兵」。\r

中日之间更多的是「伐交」。所谓「伐交」是指双方在外交战线上的较量。中日双方在日本单方面发起所谓「购岛」行动以来,双方的在外交层面的攻伐就已经开始,自安倍晋三内阁成立以来,「伐交」进入高潮。几年来,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时也为了搭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顺风车实现成为「正常国家」的梦想,卖力遏制中国掘起,致力于对中国构筑外交包围。

中日双方在外交领域激烈争夺,使得环绕中国周边的亚太和南亚国家成为争夺焦点。在过去几年,安倍晋三利用双边或多边场合在东南、南亚各国不止一次的宣扬中国威胁,号召东盟和南亚各国与日美一道同中国保持距离,并和菲律宾、越南等亲密互动,试图在中国周边打造反华联盟,在外交上孤立中国。对此,中国也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应,不久前在新加坡召开的香格里拉安全会议就是中日「伐交」争夺的集中投射。

最近两年,中日「伐交」又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延伸。 2014年1月安倍晋三访问一向并不被日本重视的非洲。值得注意的是在安倍访问非洲之前和之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先后对非洲进行了系列访问。对此,中国驻非盟代表,同时也是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的解晓光表示,安倍访非的本质目的是试图阻止中国在非洲的外交影响力。今年3月24日至4月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了欧洲四国,习近平主席刚刚离开不久,安倍晋三就立马对欧洲六国进行了外事访问。距离中日两国有万里之遥的非洲和欧洲,已经成为中日「伐交」的海外主战场。

中日双方的「伐交」举措还体现在两国的直接交往领域。双方政界高层已经多年没有进行互访,在多边外交场合也避免互相沟通。日本在外交上玩阴阳两手,一面声称要和中国改善关系,一边在钓鱼岛、侵略历史等问题上刺激中国。对此,中国也开始以两手应对,一面继续在政治上和日本保持距离,对安倍政府施加压力,一面又派出民间或卸任官员到日本民间示意,不久前胡德平访问日本,以及此次唐家璇的日本之行,就体现了中国对日「伐交」的战略思想。

如果说中美两国是「伐谋」层面的角力、中日两国是「伐交」层面的争夺,那麽中越两国则是「伐兵」层面的交锋。

中越之所以在「伐兵」层面直接交锋,主要是由中越关系的特殊性质和实力对比所决定。中越关系和中美不同,中美两个都是世界性大国,都是核武器国家,经济上的互相依存度又很高,至少在目前为止,双方还都承担不起「伐兵」的代价。中越关系和中日关系也不一样,中日之间军力差距不大,互相「伐兵」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日本背后有《日美安保条约》的庇佑,中日如果发生军事衝突,美国也会积极介入,这就决定了中日双方虽然在从领土争端到历史问题到东亚主导地位争夺上都有激烈争夺,但是双方关系却很难从「伐交」跌落到「伐兵」的地步。

相对于中美、中日关系,中越关系要简单得多,实力差距更是极为悬殊。而且中越之间的领海争端是两国之间的争端,和美国、日本等国无关。中越两国如果「伐兵」,中国既不用担心美国的军力介入,更有充分的信心能以可以承受的外交压力或经济、军力等代价来战胜对手,同时还能有效转移国内矛盾,增强执政者的国内政治地位。也正因为此,中越之间的矛盾衝突有很大可能会升级为局部军事衝突,中越双方舰船在争议海域的碰撞,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突然擦枪走火,打上一场小规模海战。有不少人也许认为,中越「伐兵」,中国会有以强欺弱的嫌疑,但事实可能就是这麽残酷,乌克兰事件告诉我们,国际政治的丛林规则并没有改变。一个小国恰好处在一个掘起的大国身边,如果不想挨打,那就不要太让大国闹心。
http://cn.on.cc/cn/bkn/cnt/comme ... 0609_05411_001.html
------------
替楼主转化为简体,繁体真心看着累
此言差亦,实力是基础谋略是手段。前苏联谋不及人空有实力为人做嫁衣裳,可悲
苏联输在经济实力
尼克曼克尼 发表于 2014-6-10 10:56
上攻伐谋的过时理论土共早就不用了,有军事专家总结过中国历史上就是重谋轻力导致很多政权灭亡。现在土共无 ...
国内政治经济学早就认同21世纪大国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实力是基础,谋略是手段,除非实力强到可以随意碾压任何对手的程度,不然谋略始终不会过时
其实楼主用这个比喻不好
楼主应该用田忌赛马
准军事组织压制越南
军事组织压制日本
经济活动绑架美帝
diver18 发表于 2014-6-10 11:02
古人有些东西是生命之后的总结,但。。。

中欧伐什么?中俄又伐什么?
中欧是竞合关系,但合作远大于竞争
中俄是合纵连横的关系,抱团取暖,各取所需
苏联输在经济实力
表现为经济,实质复杂的多:中苏交恶,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
此文看问题角度独特、新颖,赞一个!

说得很贴切,这孙子,又说中了
风雨江城 发表于 2014-6-10 11:52
中欧是竞合关系,但合作远大于竞争
中俄是合纵连横的关系,抱团取暖,各取所需
中欧、中俄之间未在"兵伐"状态,所以没有伐什么一说。

这是最后的斗争!!!
赶快伐个结果吧,有生之年真的太短。
diver18 发表于 2014-6-10 11:02
古人有些东西是生命之后的总结,但。。。

中欧伐什么?中俄又伐什么?
相交可伐,相伐也可以相交。
远古叫循环,当今叫相对,这个世界没有永恒。
尼克曼克尼 发表于 2014-6-10 10:56
上攻伐谋的过时理论土共早就不用了,有军事专家总结过中国历史上就是重谋轻力导致很多政权灭亡。现在土共无 ...
汉武帝调节南越国与东瓯国纠纷的时候,想派兵却没有虎符。虎符掌握在程不识也就是窦太后手里。
汉武帝问程不识,怎么样才能实现不战而却人之兵。
程不识答:末将戎马一生,未见不战而能屈人之兵者。
于是汉武帝心领神会,让卫青持节去会稽调兵。
这就是汉武帝执政的开始——窦太后发现,孙子长大了。

文子容 发表于 2014-6-10 11:49
苏联输在经济实力
战略失策导致经济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