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流传的笑话和传说,千万不要当真,伤了自己的民族自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38:41


本坛朋友昨天发了个辟谣贴,给大庆油田照片泄密事件和内蒙古夏令营事件说了自己的看法。类似于此的传说、笑话还有不少,我觉得已经有很多人误传成真了,一些还有政治性,再不纠正,恐怕危害不小。
一、日本化肥袋做裤子。

二、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一条虫;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54楼)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有笑话,有小说,还有报纸、甚至腾讯。

一个笑话:60年代末,某地非常贫困,没衣服穿。很多人将进口的化肥袋的内层缝制成裤子穿。有一对新人办完喜酒之后,晚上进洞房休息。新郎看见新娘的短裤上印着四个大字:“不宜久藏。”他非常高兴。而新娘看到新郎的短裤上的字以后,吓得晕过去了。原来上面写着:“净重25kg”!

一个网友说,我们如皋也多的是,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期都有这样的裤子,还有用化肥袋缝制的被子里子。

张贤亮的小说《青春期》中的一段描述:
“一次,她利用休假日将日本进口的尿素口袋拆开来当布料,缝制成小汗衫及裙子般的半长裤穿来上工,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 ”
“那时她穿着日本化肥袋做的半长裤在我眼中却非常滑稽,‘日本’两个字正好缝在她屁股蛋上,一边是‘日’,一边是‘本’,但她连‘旧本’两个字都不认识,显然不是有意的。她做时装表演的时候我发现了‘日本’而大笑她却以为我笑的是她屁股,便停下来弯下腰把屁股朝我面前一撅,笑道: ‘你看你看你看!让你把女人的屁股蛋看个够!’于是‘日本’在我眼前更大大地膨胀起来。”


一条化肥袋做的裤子
2008年09月17日
中国鄂州政府门户网>>网上办事>>市民关注           
.......
  不久,我在穿衣上有了一个飞跃,我那常年驻农村工作队的父亲托人给家里捎回了一件特殊的物品:两个日本化肥袋。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化肥还是稀罕之物,人们青睐的不仅仅是化肥,它的包装袋更使人情有独钟。 因为那种袋子布均是国内当时少见的化纤品,人们可用来做衣服,就像的确凉面料刚刚上市一样人见人爱。
  ........仔细观察屁股后面,还是会隐约地看出“尿素”的字样来,但我还是乐得屁颠屁颠的,同学们发现我穿了一条上面居然连一个补丁都没有的新裤子,有点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奇,纷纷围着我,死死地盯着我的东洋裤子,露出羡慕的目光来。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竭力装出平静的样子假充内行地说:进口的,小日本造,这种东西就是耐磨经穿
  后来我高中毕业刚下放农村时,听见当地有民谚说: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化肥裤。

网友文章:化肥裤
我的舅舅家在晋北的农村。

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裤裆里写着含氮量,隐约可见百分数。”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雁北农村流行的一首童谣,那里的孩子们都会唱。

三十多年前的晋北农村,许多有面子人家的女人,比如大队长、会计、文书的媳妇儿等等,都会将生产队里用的日本尿素袋子拿回家做成裤子,不花钱票,还是进口服装,别提有多风光。所以,有时只是为了袋子,不惜将白花花的尿素一通乱撒。

小日本进口的化肥袋子就是结实,里面用透明塑料袋包裹,外面一层用化学纤维织成,格外柔软细腻,比那黑粗布结实多了,做成裤子,经穿耐磨、笔挺好看。所以村里来了化肥,剩下的化肥袋子,就成了一宝,干部们私下里就偷着分了。

化肥袋都是白色的,上面的商标文字又多又显眼,用来做裤子必须把它染成棕色或黑色,才能盖住文字。也有些人未经染色就用来做裤衩,裤裆前后便分别有“净重50公斤”“含氮量45%”的醒目文字,成为笑谈。可那靛青染料,经雁北那苦涩的盐碱水一洗,屁股蛋子上“尿素”两个大字,就会慢慢地显现出来,成了童谣中唱的那样。那几年,只要屁股上清晰地看到尿素两个字的人,不用问,准是村干部。

经久耐用的化肥裤一般农民兄弟是穿不上的,只有羡慕的份儿。表哥那时在兴荣区矿上挖煤,听他说,直到1972年夏,经有关部门批准,当地供销社才开始向矿上干部、职工供应日本产的尼龙化肥袋,每人限购两条,每条0.7元,由单位造名册,经审批盖上公章后到指定地点统一购买。  两条化肥袋正好供成年人做一条长裤。所以那几年化肥裤成为矿区工人阶级的流行服装,令农民兄弟眼红。

在农村,因为这种化肥袋子多被社队干部弄走了,因此农民群众意见很大,说社队干部搞特权,意见反映到了大同市委,市委领导批评了开后门的事,决定化肥袋子公开定价在各公社的供销社销售,社员们可以自由购买,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最后,队长动情地说:“我再说一件小事:今年的化肥袋子,哪个大小队干部们也不准私下乱分,我们准备给春天上河的民工每人发一条,让我们大队上河的民工都穿上结实的裤子,这可是严肃的纪律问题,谁违反了这条,我就狠狠地收拾他!”

此后,大多数社员都能穿上化肥裤了,表哥也喜气洋洋地穿上新装出工。他的白衬衣是面粉袋改的,胸前胸后盖有几个“面粉厂专用”的紫色图章;裤子虽经染过,但裤腿上“株式会社”几个字仍清晰可见。

.....
化肥裤终于时兴起来了。小孩子穿上,大人再也不怕他们撒野磨坏了裤子。后生穿上,多脏的地里营生也不怕费裤子。尤其冬天套上化肥裤,腿上还挺暖和。但妇女夏天不愿意穿化肥裤,因裤子迎光一照,下身被描得清清楚楚。还有的化肥裤不容易染上色,白花花的,人穿着走,有点家里死了人的意思。

后来我也有幸从表哥那里得到两条化肥袋子,母亲把袋子洗了一遍又一遍,再用深颜色的染料一染,破天荒地给我做了一条裤子。我高兴的睡不着觉,第二天穿着去上班很是风光,师傅们发现我穿了一条上面居然连一个补丁都没有的新裤子,有点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奇,纷纷围着我,死死地盯着我的东洋裤子,露出羡慕的目光来。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竭力装出平静的样子说:进口的,小日本造,这种东西就是耐穿。

但也有个别同事用一种很鄙视的口气说:“这东西是走后门买来的,是日本鬼子的化肥袋子!”尤其是在太阳的照射下,我的裤子上还能隐隐约约地显示出什么“株式会社”的字样,有的人便背后冲我大喊“株式会社!”使我很生气,就回敬他们:“别眼红了,你想穿还没有呢!”惹得师傅们哄堂大笑。记得一个师傅问另一个师傅:“你说日本鬼子个子长得球高高,狗日的尿泡还真发达啊?咋日鬼的居然能尿那么多?能提炼出那么多尿素来?”

听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总统蓬皮杜曾经去大同云冈石窟参观,途中他还顺便去附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访问,为了给中国人民长志气,上级还专门提前给那个农村拨去了大批的化肥袋子,供乡亲们做裤子用。蓬先生作何感想不得而知,但随访的新华社记者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我们开始惊异于这个村庄的富足,因为社员们的穿戴非常整齐,后来走近了仔细一看,才知道裤子都是用化肥袋子改的。他感叹地说:伟大领袖提出的“洋为中用”的号召,终于在这个地方得以实现了。

网友文章:

日本尿素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经历了几十年的冷淡关系以后,以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为标志,全面恢复了外交关系。经过战后短短20年的飞速发展,日本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虽然在个别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连年政治运动,人民的生活和50年代初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善。也许是日本为了补偿战争年代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吧,中日建交以后开始大规模地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援助的物资中就包括大批地称为“尿素”的帮助农作物生长的化学肥料。

   那时我大约十一二岁,跟随父母住在河南省宜阳县的盐镇(就是《半夜鬼叫》一文中的盐镇),妈妈在盐镇小学教书,爸爸在盐镇公社当干部。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带回了几个白色的口袋,比当时装面粉的布口袋要大一些。他告诉妈妈“你看看这布料做衣服好不好?”妈妈接过来一看,惊喜地说“这是什么啊,这么软?”爸爸说是公社机关发的,每人两个,是日本进口的东西。妈妈把口袋平摊到桌之上,发现上面的印有黑色的字,不禁念到“日本尿素, XX株式会社,尿素,尿素是什么啊?”

   原来爸爸拿回的口袋,是日本援助中国的袋装化肥的外包装袋子。当时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控制和分配,到了农村,由“供销社”经营,负责分配到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大队再分到生产小队。日本的化肥到了供销社,工作人员立刻发现日本的化肥外包装很特别。那时候中国的化肥只有“碳酸氢铵”,用塑料袋子包装。而日本的尿素先用一层防潮的牛皮纸袋包装,外面再包一层质地柔软,非常结实的布料(后来大家才知道这种布料叫尼龙)。工作人员一看,马上就意识到“这不是可以用来做衣服吗?”于是,消息立刻传开了。

    现在的人经常说在毛泽东时代没有腐败,干部如何如何清廉等等,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的。日本尿素口袋可以做衣料的消息被农村的基层干部得知后,立刻被他们控制起来。公社书记下一道命令到供销社,所有尿素口袋一律扒下来,有公社统一分配(好像是1元钱一个销售)。这样一来,我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干部,也买到了两个。
   没过多久,穿日本尿素口袋做成的衣服竟然成了一种时尚,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日本尿素的包装袋是洁白的尼龙布,非常结实,薄而柔软,手感特别舒服,看上去就像真丝绸子一样。可惜的是,日本的印刷技术太厉害了。“日本”、“尿素” 等字样无论如何洗都无法去掉。于是人们缝裤子时把这种袋子染成黑色或其它深色。但即便染成了黑色,原来印上去的文字仍然依稀可见。
   “大干部、小干部、个个穿的尼龙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干部见干部,都穿尼龙裤,前面印有日本产,后面补的是尿素,左边看见含氮量,右边写着百分之七十五。”       

腾讯历史:让国人永远悲催的尿素裤

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
  “尿素裤”风靡大江南北

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的村民侯双喜,许多年后回忆说:“屁股上写着净重50公斤,裤裆里写着含氮量80%,你想想是什么感觉?”但是,即便是尿素袋子,当年也只是村里的干部能穿,一般社员还穿不起。“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个尼龙裤,有黑的,有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这首当年在巷道地头的小孩口中流传的童谣,侯双喜至今仍背诵如流。

河南作家周熠在他的《散文自选集》里忆及尿素裤:“公社革委会孙主任一上台亮相,便激起了人民发亮的目光和窃窃私语。……特别善于发现美的女人们终于有了新的发现,透过那轻轻淡淡的青蓝裤色,先是在孙主任的膝盖上方的裤脸上认出了‘日本’二字,继之又在后臀下隐约看到‘尿素’两个黑体字。很快就证实,这条卓尔不群的‘超丝绸’夏裤,是用两只进口的四十公斤装的日本尿素的外包装拆洗、染缝而成。孙主任的少夫人在县供销社工作……”

湖南作家王跃文在《我的堂哥》里描述:“我上大学几年,每次放假回来,都听说很多通哥的事情。想不到阳秋萍同他离婚了,跟了幸福。村里人说得难听,幸福用三条尿素袋子,就把阳秋萍睡了。……通哥看见阳秋萍新做了条尿素袋子的裤子,问是哪里来的,阳秋萍讲是幸福给的……通哥起了疑心……”

山东平阴县的董宪云,70年代是当地宣传队的成员,这个身份让她有幸获得了一条“尿素裤”:“宣传队的领导非常体谅我们的心情和难处,也想让我们穿得体面些,他们脸上也有光……也不知道找的哪位领导,走的什么关系,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弄到一批日本尿素尼龙袋子,到济南印染厂染成浅灰色,在县被服厂一人拼接了一条裤子……由于尼龙袋子上的字是黑色的,染色盖不住黑色,平阴县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宣传队不害羞,穿着尼龙袋子满街溜,后边是‘日本产’,前边是‘尿素’,裤裆里还夹着‘含氮26%’。今天每当想起这个顺口溜,心里就酸酸的。”

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出现“尿素裤”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双方互设大使馆。随后,一系列的贸易、航运、海运、渔业、文化交流的协定相继签署,其中就包括日本尿素的进口。

由此催生了”尿素裤“。

但也不是所有”尿素裤“的原材料都取自日本,当时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尿素裤。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因为当时也从加拿大进口尿素,一条尿素袋不够做条裤子,得用两个国家的尿素袋拼起来。
本文资料来源:《吕日周自选集》,吕日周/著,红旗出版社/出版;《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陈明远/著,文汇出版社/出版;《周熠散文自选集》,周熠/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董宪云《话说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载《启蒙行动》,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70年代的童谣》,载《天涯》杂志等。(附注:很遗憾,编辑多方搜求,亦未能找到“尿素裤"的历史照片,特此向众网友求助,若您有相关照片并愿意与众网友共享,请附件发送至历史频道邮箱)


-------------------
看到这里,你是否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呢?我来给你解惑。

首先,所有的故事都是尿素,同志们,假设化肥袋能做裤子,那么为什么一定是尿素化肥袋呢?

氮肥有很多种,主要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长效氮肥。    
铵态氮肥——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液氨
硝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钠等。
酰胺态氮肥——主要品种是尿素。是固态肥料含氮最高的。尿素CO(NH2)2含氮(N)46%,
长效氮肥(略)

难道我们进口的日本化肥,全是尿素?


尿素是不是臭的,有骚味?

尿素学名碳酰二胺,又叫脲。分子式CO(NH2)2,是人工合成的第一个有机物。外观是白色晶体或粉末。纯净的尿素,即使是农用尿素,都是没有气味的。根本不臭,更没有骚味。(肥料有气味的是碳铵。因为碳铵分解产生氨气。可惜的是很多人一闻到刺激性的肥料,立马断定是尿素,其实完全错了,实际上是碳铵。)

人们为什么会误会呢?就是名字的误导,因为人体的尿液中含有这种东东,所以发现后就叫尿素。但尿素常温下是不会分解的,稳定的很。
尿、汗里面都含有尿素和铵根离子,排出体外后,尿素是不分解的,铵根离子会逸出氨气。氨气很具有刺激味,也就是臭味。搞怪的是氨气,尿素只不过名字取的暧昧,背负骂名而已。

面膜,护手膏等等都会添加少量尿素。根本不臭。

所以,在这一点上说,张贤亮这些作家都是胡乱瞎写,凭着想象,连尿素有骚味都写出来了。


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简直胡扯!

这个段子的核心,就是尿素 ,利用人们对尿素的鄙视和误解,来笑话当年的村干部。
--------------------------------------------
中国何时开始进口日本化肥?

氮肥的进口数量从1964年的40万吨增长到1965年的50万吨,1966年是60万吨。
1967年,欧洲复合肥协会供给中国320万吨硫化氨,中国又从日本那里买了150万吨硫化氨。

忆六、七十年代化肥对日贸易
2010-03-20     来源:(中化)集团公司
离退休干部部 于志远

  上世纪60、70年代是世界化肥生产、消费状况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比如1960年—1961年年度化肥(氮肥)的生产量为1019万吨,而到了1969年—1970年度已涨到3122.8万吨,猛增了三倍。这个时候的世界化肥产量已经远远地供过于求。由于化肥生产上的严重过剩,引起化肥(氮肥)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化肥市场一片混乱。........世界上主要的化肥生产商特别是日本的生产商天天给公司来电报,要求到北京谈判。记得那时日本厂商报500万吨的氮肥供量,这个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在当时国际化肥市场供大于求,生产厂商有求于我国,同时反华势力猖獗的情况下,我们制定了对日本化肥谈判的策略和原则,即以我为主,首先满足政治友好的商社和团体;其次尽量分散订购满足小厂商,孤立、排斥一些大垄断商社和集团。于是,我们对那些暗中帮助佐藤政府反华的大集团公司,从中日贸易名单中排除出去。

  于是在60、70年代的化肥对日贸易中,我们既订购到国家所需要的、价格合理的化肥,又团结了日本中、小企业和商社,尽量孤立、排斥一些大垄断商,对日本佐藤政府反华也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1970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国际贸促会代表团和松村谦三访华团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日贸易四原则”,其中特别强调经济要服从政治。周总理的讲话,对日本贸易界震动很大,加之大企业集团在对我国的贸易中尝到了闭门羹的滋味。于是,1970年5月11日,日本贸易界三井、三菱、住友等六大公司宣布接受周总理提出的四原则。


    所以说,既然在1964年已经开始进口欧洲各日本的化肥,而且这种化肥袋能做裤子,有什么理由1965年左右的人们不首先使用这种袋子来做裤子,而非要等到1970年以后呢?

我怀疑这是当年编出来嘲笑1970年后的对外开放和农村的。否则不可能如此集中地使用”尿素“这个笑点,而从来没见过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的。而关于含氮量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还有75%,80%的。明明尿素只有46%嘛。

最可笑的是那个笑话:新郎看见新娘的短裤上印着四个大字:“不宜久藏。”他非常高兴。而新娘看到新郎的短裤上的字以后,吓得晕过去了。原来上面写着:“净重25kg”!难道他们只能看到对方裤子上的字,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这不明摆着调侃嘛。

---------------------

陈世高:穿“尿素裤”的特权
2010-11-19 作者:陈世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农村基层的区委工作,那时,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用品,极为缺乏。粮食、食油、棉花、布匹等许多日用生活用品,实行定量凭票供应。
  为了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国家从日本进口化肥,都是“尿素”,都是用化纤布袋子装的。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一丈五尺五寸布票,农村人更是少得可怜,城乡居民衣服都不够穿,城镇居民有穿打补丁的衣服,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所以,用完后的尿素袋子就成了当时农村的宝物,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就是“日本”“尿素”这几个汉字任凭你怎样染,总是染不掉。
  就是这种尿素袋子,也只有社队干部才能享受到,穿着这种裤子,前面是“尿素”、后面是“日本株式会社”制造。那时,农村流行有一首讽刺农村干部的顺口溜,提到了中国农民最早知道的日本产品:“来个社干部,穿的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这种尿素袋子,社队干部开后门才能弄到,为此,农民群众意见很大,说社队干部搞特权,意见反映到了区委,区委领导批评了开后门的事,并跟供销社黄主任讲:尿素袋子定价公开在各公社的供销社门市部公开销售,让社员自由购买,严禁开后门。

 此事已过去几十年了,至今想起,心中仍然一阵酸楚。

来源:《炎黄春秋》2010年第7期

{:soso_e113:} 中国人特别傻,村干部不识字还是怎的,凡是用化肥袋做裤子,必定是尿素袋,不用别的化肥袋。
凡是做裤子,必定把尿素、日本放在显眼处。呵呵。傻到没救了。

(最后说一句,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传说不可尽信,至于有没有一个、两个人,或者干部,拿化肥袋做衣服,这个我不好说,或许有呢?)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明显地拿尿素两个字来搞笑的段子,不要再当做真的去传吧。

开始的时候,大家在笑话村干部,笑话文蛤,时间长了,连作家们都用来做素材了。 再这样瞎传,就是在伤害我们中国人的自尊心了。


本坛朋友昨天发了个辟谣贴,给大庆油田照片泄密事件和内蒙古夏令营事件说了自己的看法。类似于此的传说、笑话还有不少,我觉得已经有很多人误传成真了,一些还有政治性,再不纠正,恐怕危害不小。
一、日本化肥袋做裤子。

二、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一条虫;一个日本人一条虫,三个日本人一条龙。(54楼)

2.JPG (88.6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12 15:42 上传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有笑话,有小说,还有报纸、甚至腾讯。

一个笑话:60年代末,某地非常贫困,没衣服穿。很多人将进口的化肥袋的内层缝制成裤子穿。有一对新人办完喜酒之后,晚上进洞房休息。新郎看见新娘的短裤上印着四个大字:“不宜久藏。”他非常高兴。而新娘看到新郎的短裤上的字以后,吓得晕过去了。原来上面写着:“净重25kg”!

一个网友说,我们如皋也多的是,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期都有这样的裤子,还有用化肥袋缝制的被子里子。

张贤亮的小说《青春期》中的一段描述:
“一次,她利用休假日将日本进口的尿素口袋拆开来当布料,缝制成小汗衫及裙子般的半长裤穿来上工,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 ”
“那时她穿着日本化肥袋做的半长裤在我眼中却非常滑稽,‘日本’两个字正好缝在她屁股蛋上,一边是‘日’,一边是‘本’,但她连‘旧本’两个字都不认识,显然不是有意的。她做时装表演的时候我发现了‘日本’而大笑她却以为我笑的是她屁股,便停下来弯下腰把屁股朝我面前一撅,笑道: ‘你看你看你看!让你把女人的屁股蛋看个够!’于是‘日本’在我眼前更大大地膨胀起来。”


一条化肥袋做的裤子
2008年09月17日
中国鄂州政府门户网>>网上办事>>市民关注           
.......
  不久,我在穿衣上有了一个飞跃,我那常年驻农村工作队的父亲托人给家里捎回了一件特殊的物品:两个日本化肥袋。
  在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化肥还是稀罕之物,人们青睐的不仅仅是化肥,它的包装袋更使人情有独钟。 因为那种袋子布均是国内当时少见的化纤品,人们可用来做衣服,就像的确凉面料刚刚上市一样人见人爱。
  ........仔细观察屁股后面,还是会隐约地看出“尿素”的字样来,但我还是乐得屁颠屁颠的,同学们发现我穿了一条上面居然连一个补丁都没有的新裤子,有点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奇,纷纷围着我,死死地盯着我的东洋裤子,露出羡慕的目光来。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竭力装出平静的样子假充内行地说:进口的,小日本造,这种东西就是耐磨经穿
  后来我高中毕业刚下放农村时,听见当地有民谚说: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化肥裤。

网友文章:化肥裤
我的舅舅家在晋北的农村。

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裤裆里写着含氮量,隐约可见百分数。”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雁北农村流行的一首童谣,那里的孩子们都会唱。

三十多年前的晋北农村,许多有面子人家的女人,比如大队长、会计、文书的媳妇儿等等,都会将生产队里用的日本尿素袋子拿回家做成裤子,不花钱票,还是进口服装,别提有多风光。所以,有时只是为了袋子,不惜将白花花的尿素一通乱撒。

小日本进口的化肥袋子就是结实,里面用透明塑料袋包裹,外面一层用化学纤维织成,格外柔软细腻,比那黑粗布结实多了,做成裤子,经穿耐磨、笔挺好看。所以村里来了化肥,剩下的化肥袋子,就成了一宝,干部们私下里就偷着分了。

化肥袋都是白色的,上面的商标文字又多又显眼,用来做裤子必须把它染成棕色或黑色,才能盖住文字。也有些人未经染色就用来做裤衩,裤裆前后便分别有“净重50公斤”“含氮量45%”的醒目文字,成为笑谈。可那靛青染料,经雁北那苦涩的盐碱水一洗,屁股蛋子上“尿素”两个大字,就会慢慢地显现出来,成了童谣中唱的那样。那几年,只要屁股上清晰地看到尿素两个字的人,不用问,准是村干部。

经久耐用的化肥裤一般农民兄弟是穿不上的,只有羡慕的份儿。表哥那时在兴荣区矿上挖煤,听他说,直到1972年夏,经有关部门批准,当地供销社才开始向矿上干部、职工供应日本产的尼龙化肥袋,每人限购两条,每条0.7元,由单位造名册,经审批盖上公章后到指定地点统一购买。  两条化肥袋正好供成年人做一条长裤。所以那几年化肥裤成为矿区工人阶级的流行服装,令农民兄弟眼红。

在农村,因为这种化肥袋子多被社队干部弄走了,因此农民群众意见很大,说社队干部搞特权,意见反映到了大同市委,市委领导批评了开后门的事,决定化肥袋子公开定价在各公社的供销社销售,社员们可以自由购买,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

最后,队长动情地说:“我再说一件小事:今年的化肥袋子,哪个大小队干部们也不准私下乱分,我们准备给春天上河的民工每人发一条,让我们大队上河的民工都穿上结实的裤子,这可是严肃的纪律问题,谁违反了这条,我就狠狠地收拾他!”

此后,大多数社员都能穿上化肥裤了,表哥也喜气洋洋地穿上新装出工。他的白衬衣是面粉袋改的,胸前胸后盖有几个“面粉厂专用”的紫色图章;裤子虽经染过,但裤腿上“株式会社”几个字仍清晰可见。

.....
化肥裤终于时兴起来了。小孩子穿上,大人再也不怕他们撒野磨坏了裤子。后生穿上,多脏的地里营生也不怕费裤子。尤其冬天套上化肥裤,腿上还挺暖和。但妇女夏天不愿意穿化肥裤,因裤子迎光一照,下身被描得清清楚楚。还有的化肥裤不容易染上色,白花花的,人穿着走,有点家里死了人的意思。

后来我也有幸从表哥那里得到两条化肥袋子,母亲把袋子洗了一遍又一遍,再用深颜色的染料一染,破天荒地给我做了一条裤子。我高兴的睡不着觉,第二天穿着去上班很是风光,师傅们发现我穿了一条上面居然连一个补丁都没有的新裤子,有点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奇,纷纷围着我,死死地盯着我的东洋裤子,露出羡慕的目光来。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竭力装出平静的样子说:进口的,小日本造,这种东西就是耐穿。

但也有个别同事用一种很鄙视的口气说:“这东西是走后门买来的,是日本鬼子的化肥袋子!”尤其是在太阳的照射下,我的裤子上还能隐隐约约地显示出什么“株式会社”的字样,有的人便背后冲我大喊“株式会社!”使我很生气,就回敬他们:“别眼红了,你想穿还没有呢!”惹得师傅们哄堂大笑。记得一个师傅问另一个师傅:“你说日本鬼子个子长得球高高,狗日的尿泡还真发达啊?咋日鬼的居然能尿那么多?能提炼出那么多尿素来?”

听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法国总统蓬皮杜曾经去大同云冈石窟参观,途中他还顺便去附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访问,为了给中国人民长志气,上级还专门提前给那个农村拨去了大批的化肥袋子,供乡亲们做裤子用。蓬先生作何感想不得而知,但随访的新华社记者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我们开始惊异于这个村庄的富足,因为社员们的穿戴非常整齐,后来走近了仔细一看,才知道裤子都是用化肥袋子改的。他感叹地说:伟大领袖提出的“洋为中用”的号召,终于在这个地方得以实现了。

网友文章:

日本尿素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和日本经历了几十年的冷淡关系以后,以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为标志,全面恢复了外交关系。经过战后短短20年的飞速发展,日本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虽然在个别领域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连年政治运动,人民的生活和50年代初相比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善。也许是日本为了补偿战争年代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吧,中日建交以后开始大规模地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援助的物资中就包括大批地称为“尿素”的帮助农作物生长的化学肥料。

   那时我大约十一二岁,跟随父母住在河南省宜阳县的盐镇(就是《半夜鬼叫》一文中的盐镇),妈妈在盐镇小学教书,爸爸在盐镇公社当干部。有一天爸爸下班回来,带回了几个白色的口袋,比当时装面粉的布口袋要大一些。他告诉妈妈“你看看这布料做衣服好不好?”妈妈接过来一看,惊喜地说“这是什么啊,这么软?”爸爸说是公社机关发的,每人两个,是日本进口的东西。妈妈把口袋平摊到桌之上,发现上面的印有黑色的字,不禁念到“日本尿素, XX株式会社,尿素,尿素是什么啊?”

   原来爸爸拿回的口袋,是日本援助中国的袋装化肥的外包装袋子。当时的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控制和分配,到了农村,由“供销社”经营,负责分配到生产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大队再分到生产小队。日本的化肥到了供销社,工作人员立刻发现日本的化肥外包装很特别。那时候中国的化肥只有“碳酸氢铵”,用塑料袋子包装。而日本的尿素先用一层防潮的牛皮纸袋包装,外面再包一层质地柔软,非常结实的布料(后来大家才知道这种布料叫尼龙)。工作人员一看,马上就意识到“这不是可以用来做衣服吗?”于是,消息立刻传开了。

    现在的人经常说在毛泽东时代没有腐败,干部如何如何清廉等等,其实并不都是这样的。日本尿素口袋可以做衣料的消息被农村的基层干部得知后,立刻被他们控制起来。公社书记下一道命令到供销社,所有尿素口袋一律扒下来,有公社统一分配(好像是1元钱一个销售)。这样一来,我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干部,也买到了两个。
   没过多久,穿日本尿素口袋做成的衣服竟然成了一种时尚,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日本尿素的包装袋是洁白的尼龙布,非常结实,薄而柔软,手感特别舒服,看上去就像真丝绸子一样。可惜的是,日本的印刷技术太厉害了。“日本”、“尿素” 等字样无论如何洗都无法去掉。于是人们缝裤子时把这种袋子染成黑色或其它深色。但即便染成了黑色,原来印上去的文字仍然依稀可见。
   “大干部、小干部、个个穿的尼龙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干部见干部,都穿尼龙裤,前面印有日本产,后面补的是尿素,左边看见含氮量,右边写着百分之七十五。”       

腾讯历史:让国人永远悲催的尿素裤

干部见干部,比比尿素裤,前头“日本产”,后头是“尿素”。
  “尿素裤”风靡大江南北

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五组的村民侯双喜,许多年后回忆说:“屁股上写着净重50公斤,裤裆里写着含氮量80%,你想想是什么感觉?”但是,即便是尿素袋子,当年也只是村里的干部能穿,一般社员还穿不起。“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个尼龙裤,有黑的,有蓝的,就是没有社员的。”这首当年在巷道地头的小孩口中流传的童谣,侯双喜至今仍背诵如流。

河南作家周熠在他的《散文自选集》里忆及尿素裤:“公社革委会孙主任一上台亮相,便激起了人民发亮的目光和窃窃私语。……特别善于发现美的女人们终于有了新的发现,透过那轻轻淡淡的青蓝裤色,先是在孙主任的膝盖上方的裤脸上认出了‘日本’二字,继之又在后臀下隐约看到‘尿素’两个黑体字。很快就证实,这条卓尔不群的‘超丝绸’夏裤,是用两只进口的四十公斤装的日本尿素的外包装拆洗、染缝而成。孙主任的少夫人在县供销社工作……”

湖南作家王跃文在《我的堂哥》里描述:“我上大学几年,每次放假回来,都听说很多通哥的事情。想不到阳秋萍同他离婚了,跟了幸福。村里人说得难听,幸福用三条尿素袋子,就把阳秋萍睡了。……通哥看见阳秋萍新做了条尿素袋子的裤子,问是哪里来的,阳秋萍讲是幸福给的……通哥起了疑心……”

山东平阴县的董宪云,70年代是当地宣传队的成员,这个身份让她有幸获得了一条“尿素裤”:“宣传队的领导非常体谅我们的心情和难处,也想让我们穿得体面些,他们脸上也有光……也不知道找的哪位领导,走的什么关系,用非常便宜的价格,弄到一批日本尿素尼龙袋子,到济南印染厂染成浅灰色,在县被服厂一人拼接了一条裤子……由于尼龙袋子上的字是黑色的,染色盖不住黑色,平阴县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宣传队不害羞,穿着尼龙袋子满街溜,后边是‘日本产’,前边是‘尿素’,裤裆里还夹着‘含氮26%’。今天每当想起这个顺口溜,心里就酸酸的。”

70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之后,出现“尿素裤”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了中国。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双方互设大使馆。随后,一系列的贸易、航运、海运、渔业、文化交流的协定相继签署,其中就包括日本尿素的进口。

由此催生了”尿素裤“。

但也不是所有”尿素裤“的原材料都取自日本,当时还有这样的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一人一条尿素裤。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因为当时也从加拿大进口尿素,一条尿素袋不够做条裤子,得用两个国家的尿素袋拼起来。
本文资料来源:《吕日周自选集》,吕日周/著,红旗出版社/出版;《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陈明远/著,文汇出版社/出版;《周熠散文自选集》,周熠/著,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董宪云《话说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载《启蒙行动》,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70年代的童谣》,载《天涯》杂志等。(附注:很遗憾,编辑多方搜求,亦未能找到“尿素裤"的历史照片,特此向众网友求助,若您有相关照片并愿意与众网友共享,请附件发送至历史频道邮箱)


-------------------
看到这里,你是否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呢?我来给你解惑。

首先,所有的故事都是尿素,同志们,假设化肥袋能做裤子,那么为什么一定是尿素化肥袋呢?

氮肥有很多种,主要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和长效氮肥。    
铵态氮肥——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氨水、液氨
硝态氮肥——硝酸铵、硝酸钠等。
酰胺态氮肥——主要品种是尿素。是固态肥料含氮最高的。尿素CO(NH2)2含氮(N)46%,
长效氮肥(略)

难道我们进口的日本化肥,全是尿素?


尿素是不是臭的,有骚味?

尿素学名碳酰二胺,又叫脲。分子式CO(NH2)2,是人工合成的第一个有机物。外观是白色晶体或粉末。纯净的尿素,即使是农用尿素,都是没有气味的。根本不臭,更没有骚味。(肥料有气味的是碳铵。因为碳铵分解产生氨气。可惜的是很多人一闻到刺激性的肥料,立马断定是尿素,其实完全错了,实际上是碳铵。)

人们为什么会误会呢?就是名字的误导,因为人体的尿液中含有这种东东,所以发现后就叫尿素。但尿素常温下是不会分解的,稳定的很。
尿、汗里面都含有尿素和铵根离子,排出体外后,尿素是不分解的,铵根离子会逸出氨气。氨气很具有刺激味,也就是臭味。搞怪的是氨气,尿素只不过名字取的暧昧,背负骂名而已。

面膜,护手膏等等都会添加少量尿素。根本不臭。

所以,在这一点上说,张贤亮这些作家都是胡乱瞎写,凭着想象,连尿素有骚味都写出来了。


满身散发着尿似的骚味,简直胡扯!

这个段子的核心,就是尿素 ,利用人们对尿素的鄙视和误解,来笑话当年的村干部。
--------------------------------------------
中国何时开始进口日本化肥?

氮肥的进口数量从1964年的40万吨增长到1965年的50万吨,1966年是60万吨。
1967年,欧洲复合肥协会供给中国320万吨硫化氨,中国又从日本那里买了150万吨硫化氨。

忆六、七十年代化肥对日贸易
2010-03-20     来源:(中化)集团公司
离退休干部部 于志远

  上世纪60、70年代是世界化肥生产、消费状况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比如1960年—1961年年度化肥(氮肥)的生产量为1019万吨,而到了1969年—1970年度已涨到3122.8万吨,猛增了三倍。这个时候的世界化肥产量已经远远地供过于求。由于化肥生产上的严重过剩,引起化肥(氮肥)价格大幅度下跌,国际化肥市场一片混乱。........世界上主要的化肥生产商特别是日本的生产商天天给公司来电报,要求到北京谈判。记得那时日本厂商报500万吨的氮肥供量,这个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在当时国际化肥市场供大于求,生产厂商有求于我国,同时反华势力猖獗的情况下,我们制定了对日本化肥谈判的策略和原则,即以我为主,首先满足政治友好的商社和团体;其次尽量分散订购满足小厂商,孤立、排斥一些大垄断商社和集团。于是,我们对那些暗中帮助佐藤政府反华的大集团公司,从中日贸易名单中排除出去。

  于是在60、70年代的化肥对日贸易中,我们既订购到国家所需要的、价格合理的化肥,又团结了日本中、小企业和商社,尽量孤立、排斥一些大垄断商,对日本佐藤政府反华也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1970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来访的日本国际贸促会代表团和松村谦三访华团时,旗帜鲜明地提出“对日贸易四原则”,其中特别强调经济要服从政治。周总理的讲话,对日本贸易界震动很大,加之大企业集团在对我国的贸易中尝到了闭门羹的滋味。于是,1970年5月11日,日本贸易界三井、三菱、住友等六大公司宣布接受周总理提出的四原则。


    所以说,既然在1964年已经开始进口欧洲各日本的化肥,而且这种化肥袋能做裤子,有什么理由1965年左右的人们不首先使用这种袋子来做裤子,而非要等到1970年以后呢?

我怀疑这是当年编出来嘲笑1970年后的对外开放和农村的。否则不可能如此集中地使用”尿素“这个笑点,而从来没见过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的。而关于含氮量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还有75%,80%的。明明尿素只有46%嘛。

最可笑的是那个笑话:新郎看见新娘的短裤上印着四个大字:“不宜久藏。”他非常高兴。而新娘看到新郎的短裤上的字以后,吓得晕过去了。原来上面写着:“净重25kg”!难道他们只能看到对方裤子上的字,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这不明摆着调侃嘛。

---------------------

陈世高:穿“尿素裤”的特权
2010-11-19 作者:陈世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农村基层的区委工作,那时,无论生产资料,还是生活用品,极为缺乏。粮食、食油、棉花、布匹等许多日用生活用品,实行定量凭票供应。
  为了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国家从日本进口化肥,都是“尿素”,都是用化纤布袋子装的。当时中国城里人,一人一年只有一丈五尺五寸布票,农村人更是少得可怜,城乡居民衣服都不够穿,城镇居民有穿打补丁的衣服,乡村农民更是衣衫褴褛,困难得没有裤子穿。所以,用完后的尿素袋子就成了当时农村的宝物,染一染,正好做一条裤子,就是“日本”“尿素”这几个汉字任凭你怎样染,总是染不掉。
  就是这种尿素袋子,也只有社队干部才能享受到,穿着这种裤子,前面是“尿素”、后面是“日本株式会社”制造。那时,农村流行有一首讽刺农村干部的顺口溜,提到了中国农民最早知道的日本产品:“来个社干部,穿的化肥裤,前面是‘日本’,后面是‘尿素’”。
  这种尿素袋子,社队干部开后门才能弄到,为此,农民群众意见很大,说社队干部搞特权,意见反映到了区委,区委领导批评了开后门的事,并跟供销社黄主任讲:尿素袋子定价公开在各公社的供销社门市部公开销售,让社员自由购买,严禁开后门。

 此事已过去几十年了,至今想起,心中仍然一阵酸楚。

来源:《炎黄春秋》2010年第7期

{:soso_e113:} 中国人特别傻,村干部不识字还是怎的,凡是用化肥袋做裤子,必定是尿素袋,不用别的化肥袋。
凡是做裤子,必定把尿素、日本放在显眼处。呵呵。傻到没救了。

(最后说一句,这种经过艺术加工的传说不可尽信,至于有没有一个、两个人,或者干部,拿化肥袋做衣服,这个我不好说,或许有呢?)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明显地拿尿素两个字来搞笑的段子,不要再当做真的去传吧。

开始的时候,大家在笑话村干部,笑话文蛤,时间长了,连作家们都用来做素材了。 再这样瞎传,就是在伤害我们中国人的自尊心了。
‘化肥袋做裤’是否真实? 俺不清楚;
但楼主在反驳中,称袋装尿素没有气味,显然是没有生活经验,犯这样的错误,对楼主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很不利的...


这篇有多真不知道

不过我知道类似的回忆化肥袋做裤子,80年代老杂志里就有

比起这个当年还有沉痛反思解放几十年有的地方一家只有一条裤子的文章

要是觉得当年就是到处的谣言,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这篇有多真不知道

不过我知道类似的回忆化肥袋做裤子,80年代老杂志里就有

比起这个当年还有沉痛反思解放几十年有的地方一家只有一条裤子的文章

要是觉得当年就是到处的谣言,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楼主,拍脑袋写文章很难受吧。化肥袋子做裤子我外公就穿过,这么揭穿你是不是会给我扣个美分的帽子啊。
没见过。我们家倒是有降落伞布做的被面,貌似比村干部高大上。
楼主,拍脑袋写文章很难受吧。化肥袋子做裤子我外公就穿过,这么揭穿你是不是会给我扣个美分的帽子啊。
扣帽子要吃牌,如今流行的是拿出小本本在著名ID里加上你的名字
副食本上抹上蜡,字迹可以刮去,然后可以投机取巧多买颗白菜,这个大城市里做过的就多了

为什么要大城市呢?因为有的小城市有时候国营菜店里就没蔬菜可卖

当然了孔老湿一贯说他从来不缺肉和菜
as215 发表于 2014-5-12 21:50
楼主,拍脑袋写文章很难受吧。化肥袋子做裤子我外公就穿过,这么揭穿你是不是会给我扣个美分的帽子啊。
你外公穿的时候,把尿素两个字放得恰到好处了吗?
Walter.Bishop 发表于 2014-5-12 21:45
这篇有多真不知道

不过我知道类似的回忆化肥袋做裤子,80年代老杂志里就有
我也说了嘛,不排除有人确实这么做了。
我家里人那时候还拿 剧毒农药瓶洗干净了灌酒呢,拿消防队的软布水管剪了做鞋垫。呵呵。

我是说,拿尿素和日本两个概念来作为讽刺点。

如果真的有人经历过,能不能给点详细的?
另外,尿素真会骚臭吗?明明我查的资料说,尿素不臭的!冬天用的尿霜也是不臭的!


回错了,删掉

回错了,删掉

明月照大江 发表于 2014-5-12 21:51
没见过。我们家倒是有降落伞布做的被面,貌似比村干部高大上。


这个好像听说过。降落伞的面料还是很好的呢。

早期的降落伞是丝绸的?
明月照大江 发表于 2014-5-12 21:51
没见过。我们家倒是有降落伞布做的被面,貌似比村干部高大上。


这个好像听说过。降落伞的面料还是很好的呢。

早期的降落伞是丝绸的?
扣帽子要吃牌,如今流行的是拿出小本本在著名ID里加上你的名字
小民一个从不出名。。。。。
雪国列车 发表于 2014-5-12 22:09
这个好像听说过。降落伞的面料还是很好的呢。

早期的降落伞是丝绸的?
尼龙的吧,对面料不懂,肯定不是丝。
雪国列车 发表于 2014-5-12 22:05
我也说了嘛,不排除有人确实这么做了。
我家里人那时候还拿 剧毒农药瓶洗干净了灌酒呢,拿消防队的软布 ...
你自己看你转的

笑话、小说、网友文章、散文

鲁迅写的《阿Q正传》是不是谣言?因为没有Q这个姓?

你知道为什么会有化肥味道这个说法么?

尿素经常一股氨水味道,至于尿素软膏为什么没味道,我也不知道,我不是学化学的
雪国列车 发表于 2014-5-12 22:09
这个好像听说过。降落伞的面料还是很好的呢。

早期的降落伞是丝绸的?
降落伞的就早了吧。
貌似二战就有说美国大兵拿几尺降落伞面给法国女郎换一夜的。

Walter.Bishop 发表于 2014-5-12 22:12
你自己看你转的

笑话、小说、网友文章、散文


轻松识别假尿素

三闻;正规厂家的尿素正常情况下无挥发性气味,只是在受潮高温后才能生产氨味。若正常情况下挥发味较强,则尿素中含有杂质。

所以,像作家写的,做成裤子,还一股骚味,我觉得是假的。

用水洗洗不就没了?

尿素没有味道 ,加到香烟里增加香味的呢,根本不会使香烟变臊


Walter.Bishop 发表于 2014-5-12 22:12
你自己看你转的

笑话、小说、网友文章、散文


轻松识别假尿素

三闻;正规厂家的尿素正常情况下无挥发性气味,只是在受潮高温后才能生产氨味。若正常情况下挥发味较强,则尿素中含有杂质。

所以,像作家写的,做成裤子,还一股骚味,我觉得是假的。

用水洗洗不就没了?

尿素没有味道 ,加到香烟里增加香味的呢,根本不会使香烟变臊

hhffcc 发表于 2014-5-12 22:17
降落伞的就早了吧。
貌似二战就有说美国大兵拿几尺降落伞面给法国女郎换一夜的。
那时候是真丝的。厉害。

你的知识点很多啊。
以前的小说里提到过化肥袋子做衣服。没啥奇怪的。那时候穷啊。
做的化肥裤子不知道有木有‘
但尿素袋子洗几次就没味道了,还用来装粮食
俺是个矮穷挫农民
雪国列车 发表于 2014-5-12 22:30
那时候是真丝的。厉害。

你的知识点很多啊。
怎么可能是真丝的,应该是尼龙的。
不知道哪个是原创,那个是山寨。

我记得保洁西平说过,凯申公转进宝岛早期,农村用美援的面粉袋还是什么袋做裤子,前面“中美”,后面“友好”,之后还说了些小娃娃上课虫子从PP眼里跑出来,都钻出到中美友好裤外面了,让后排小盆友大吃一斤。
hhffcc 发表于 2014-5-12 23:40
怎么可能是真丝的,应该是尼龙的。
貌似真是真丝的    家里有   以前用来做被面凉飕飕的
1、纯净的尿素常态下真没什么味道。
2、降落伞布是聚丙稀纤维,我国也叫丙纶。以前曾拿来做护袖。尼龙弹性太大,不适合做降落伞,而且那价格狗大户都肉痛。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小时候穿过露屁股的裤子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撸主以学术论文的态度对待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小说,真是滑稽。

平流层2.1 发表于 2014-5-13 01:53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撸主以学术论文的态度对待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小说,真是滑稽。


内蒙古夏令营那事情,也是事实加上想象,作者给它加工了一下嘛。搞得几千万中国少年抬不起头来。
据说这化肥袋子做裤子,我也说了,那时候物资奇缺,可能有人这么干。但是传得那么邪乎,什么村干部一人一套,普通村民没得穿,编顺口溜啊;什么左屁股是尿素,右屁股是日本啊,这些估计都是添油加酱。

这种东西居然都上报纸了!

梧州日报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一条化肥袋做的裤子
卢延任
  中秋国庆前夕,老伴清理房间,从衣柜里清出一大堆半新半旧的衣服。老伴把这些衣服往袋里装好,说:“反正不会再穿,丢掉算了!”我思量片刻,表示同意。但其中一条用化肥袋做的裤子,我却紧紧拿在手里,舍不得丢掉。

  那条裤子,是“文革”期间我被造反派批斗并被放逐到大黎山区时,用日本进口的尿素化肥袋做的。我1959年农校毕业,分配到藤县农业局工作。由于表现出色,1965年被破格提升为藤县示范繁殖农场场长。1967年5月,自治区在灌阳召开全区示范繁殖农村工作会议,我和农场职工卢吕金一同出席。由于我弟弟卢延淮在广西师院读书,散会时便取道桂林,到师院和亲弟一聚。当时正值“422”造反派组织夺权,我们经过桂林时贪兴买了两张用蜡纸刻印的《广西日报》来看,回到藤城后又与个别亲友谈论起途经桂林时的见闻,竟然惹起大祸。回藤第二天,我就被一张号称“专揪卢延任战斗兵团”的大字报“炮轰”。1968年6月2日,还被造反派从农场押解出县城批斗,之后挂牌游街、罚做重活,1969年8月才宣布“解放”。

  “解放”后,造反派非常害怕,担心我会对他们“打击报复”。于是,便把我赶逐到大黎山区。按他们的说法,这叫做“流放西伯利亚”,“永世不得翻身”。我赶回家和父母妻儿短暂一聚,然后肩挑行李,徒步赶到大黎。来到大黎,公社书记叶北荣热情和我谈心,叫我放下包袱,大胆工作,还邀我一起下乡,踏遍大黎的山山水水。

  调到大黎不久,大黎供销社处理一大批从日本进口的尿素化肥袋,这种化肥袋是用尼龙布料做的,每四个袋就可做一张被单,一个袋可做一条裤子,大部分在供销社门市公开出售,少部分交公社机关内部分配。在那每人每年只发三四尺布票的年代,能买到一个布袋做条裤子,简直是天大的荣幸。公开拍卖尼龙化肥袋这天,供销社门前排起了三四百人的长队,一人一个直至卖完为止。在公社内部处理分配的,则论资排辈:长期下乡蹲点被窝烂了的,供应四个袋子;其余则每人一个,以便做条大裤。因我9月底才调到大黎,名字排在最后,轮到我的时候尼龙袋早已售完。还好一个上街排队的好友给了我一个,还帮我做成裤子。我们到山上采回一种叫山柿的野果,把野果捣烂,把尼龙裤子浸沤一个晚上,洗净晾干,便染成了均匀的灰色,穿起来既耐磨又凉快。但仔细辨认,原来印在布袋上的“尿素”和“含氮量”等字仍隐约可见。于是,便在群众中流传起一首既诙谐又可笑的顺口溜:“一只袋,针条裤;前边含氮量,后面出尿素!”
  就这样,我穿着这样一条用尼龙化肥袋做成的裤子,伴随着叶北荣书记,踏遍了云蒸雾霭的大黎飞播林区,走遍了山青水秀的大黎村寨,后来“全国造林先进单位”、“全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的取得,都曾流下我的汗水。1973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1973年5月,组织重新调我回县城工作,由于职位变化,那条用尼龙化肥袋做成的裤子已难登大雅之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好转,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商场里上好的衣物琳琅满目,谁还会再穿化肥袋做的裤子?于是这条裤子便被闲置在衣柜里,一晃尘封了四十年,在清理房间时才被老伴发现。但回想起来,它毕竟见证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一段辛酸历史。可惜我个人没能力设置一个家庭博物馆,否则像这样一条并不简单的裤子,是应该作为教育下一代的历史教材,妥善地保存下来的。

  按照这位作者的说法,这事情发生在1969年9月到1973年3月间,地点在广西藤县大黎镇。化肥袋是尼龙做的。

按照常理来说,我觉得不可信。因为那个年代广西那边的群众讲普通话的不多,编个顺口溜还按普通话押韵,是很奇怪的。而且,笑点又是尿素,怎么就没有其他的化肥呢?
再说,1970年时的尼龙还算是比较好的材料,日本人那么傻啊,有便宜的材料不用,非要用好的材料?

然后我去搜索下,现在的日本人用什么装肥料?

原来现在他们也在用蛇皮袋、塑料袋。


而且用来装米的都是纸袋、蛇皮袋,没有用到纺织面料级的。


我就不懂,1970年时的日本,才刚刚经济腾飞,哪来那么阔气,用可以做服装的面料去做化肥袋啊?

谁有当年化肥袋照片的,晒晒?

平流层2.1 发表于 2014-5-13 01:53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撸主以学术论文的态度对待作为艺术形式之一的小说,真是滑稽。


内蒙古夏令营那事情,也是事实加上想象,作者给它加工了一下嘛。搞得几千万中国少年抬不起头来。
据说这化肥袋子做裤子,我也说了,那时候物资奇缺,可能有人这么干。但是传得那么邪乎,什么村干部一人一套,普通村民没得穿,编顺口溜啊;什么左屁股是尿素,右屁股是日本啊,这些估计都是添油加酱。

这种东西居然都上报纸了!

梧州日报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一条化肥袋做的裤子
卢延任
  中秋国庆前夕,老伴清理房间,从衣柜里清出一大堆半新半旧的衣服。老伴把这些衣服往袋里装好,说:“反正不会再穿,丢掉算了!”我思量片刻,表示同意。但其中一条用化肥袋做的裤子,我却紧紧拿在手里,舍不得丢掉。

  那条裤子,是“文革”期间我被造反派批斗并被放逐到大黎山区时,用日本进口的尿素化肥袋做的。我1959年农校毕业,分配到藤县农业局工作。由于表现出色,1965年被破格提升为藤县示范繁殖农场场长。1967年5月,自治区在灌阳召开全区示范繁殖农村工作会议,我和农场职工卢吕金一同出席。由于我弟弟卢延淮在广西师院读书,散会时便取道桂林,到师院和亲弟一聚。当时正值“422”造反派组织夺权,我们经过桂林时贪兴买了两张用蜡纸刻印的《广西日报》来看,回到藤城后又与个别亲友谈论起途经桂林时的见闻,竟然惹起大祸。回藤第二天,我就被一张号称“专揪卢延任战斗兵团”的大字报“炮轰”。1968年6月2日,还被造反派从农场押解出县城批斗,之后挂牌游街、罚做重活,1969年8月才宣布“解放”。

  “解放”后,造反派非常害怕,担心我会对他们“打击报复”。于是,便把我赶逐到大黎山区。按他们的说法,这叫做“流放西伯利亚”,“永世不得翻身”。我赶回家和父母妻儿短暂一聚,然后肩挑行李,徒步赶到大黎。来到大黎,公社书记叶北荣热情和我谈心,叫我放下包袱,大胆工作,还邀我一起下乡,踏遍大黎的山山水水。

  调到大黎不久,大黎供销社处理一大批从日本进口的尿素化肥袋,这种化肥袋是用尼龙布料做的,每四个袋就可做一张被单,一个袋可做一条裤子,大部分在供销社门市公开出售,少部分交公社机关内部分配。在那每人每年只发三四尺布票的年代,能买到一个布袋做条裤子,简直是天大的荣幸。公开拍卖尼龙化肥袋这天,供销社门前排起了三四百人的长队,一人一个直至卖完为止。在公社内部处理分配的,则论资排辈:长期下乡蹲点被窝烂了的,供应四个袋子;其余则每人一个,以便做条大裤。因我9月底才调到大黎,名字排在最后,轮到我的时候尼龙袋早已售完。还好一个上街排队的好友给了我一个,还帮我做成裤子。我们到山上采回一种叫山柿的野果,把野果捣烂,把尼龙裤子浸沤一个晚上,洗净晾干,便染成了均匀的灰色,穿起来既耐磨又凉快。但仔细辨认,原来印在布袋上的“尿素”和“含氮量”等字仍隐约可见。于是,便在群众中流传起一首既诙谐又可笑的顺口溜:“一只袋,针条裤;前边含氮量,后面出尿素!”
  就这样,我穿着这样一条用尼龙化肥袋做成的裤子,伴随着叶北荣书记,踏遍了云蒸雾霭的大黎飞播林区,走遍了山青水秀的大黎村寨,后来“全国造林先进单位”、“全国群众性体育运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的取得,都曾流下我的汗水。1973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1973年5月,组织重新调我回县城工作,由于职位变化,那条用尼龙化肥袋做成的裤子已难登大雅之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好转,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商场里上好的衣物琳琅满目,谁还会再穿化肥袋做的裤子?于是这条裤子便被闲置在衣柜里,一晃尘封了四十年,在清理房间时才被老伴发现。但回想起来,它毕竟见证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一段辛酸历史。可惜我个人没能力设置一个家庭博物馆,否则像这样一条并不简单的裤子,是应该作为教育下一代的历史教材,妥善地保存下来的。

  按照这位作者的说法,这事情发生在1969年9月到1973年3月间,地点在广西藤县大黎镇。化肥袋是尼龙做的。

按照常理来说,我觉得不可信。因为那个年代广西那边的群众讲普通话的不多,编个顺口溜还按普通话押韵,是很奇怪的。而且,笑点又是尿素,怎么就没有其他的化肥呢?
再说,1970年时的尼龙还算是比较好的材料,日本人那么傻啊,有便宜的材料不用,非要用好的材料?

然后我去搜索下,现在的日本人用什么装肥料?

原来现在他们也在用蛇皮袋、塑料袋。

2009042014105151864.jpg (26.1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13 08:33 上传

DSC_1147.JPG (362.9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13 08:33 上传



而且用来装米的都是纸袋、蛇皮袋,没有用到纺织面料级的。

kome_01.jpg (33.0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13 08:33 上传

0000000001212.jpg (189.9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5-13 08:33 上传



我就不懂,1970年时的日本,才刚刚经济腾飞,哪来那么阔气,用可以做服装的面料去做化肥袋啊?

谁有当年化肥袋照片的,晒晒?
为什么尿素袋子正反都有字?
archerfish1127 发表于 2014-5-13 01:07
貌似真是真丝的    家里有   以前用来做被面凉飕飕的
二战以前的降落伞倒是有用真丝的,但是估计没什么人能弄到吧。
CJSWL 发表于 2014-5-13 01:29
1、纯净的尿素常态下真没什么味道。
2、降落伞布是聚丙稀纤维,我国也叫丙纶。以前曾拿来做护袖。尼龙弹性 ...
聚丙稀纤维大致要到60年代才有工业化的生产。
hhffcc 发表于 2014-5-12 23:40
怎么可能是真丝的,应该是尼龙的。
当时伞面是丝绸的,我们家旁边就是做降落伞的厂。
或许是真得 尿素还是化肥 有一种刺鼻的味道,农村的孩子都应该熟悉!
为什么尿素袋子正反都有字?
布薄 印透了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十一章末尾描写一个叫杨
立孝的公社文书:“他那件白衬衫是进口化肥口袋改裁
的,尽管不知洗了多少遍,上面还隐隐约约看见“日本产
尿素”几个字。”
callmeK 发表于 2014-5-13 11:42
布薄 印透了
果然是好料子
Walter.Bishop 发表于 2014-5-12 22:12
你自己看你转的

笑话、小说、网友文章、散文
阿Q

这是过去的拼音法,和清华 Tsinghua 是一个道理。

Quei,或说姓桂,或说名字里面有桂或贵字。

callmeK 发表于 2014-5-13 11:43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二十一章末尾描写一个叫杨
立孝的公社文书:“他那件白衬衫是进口化肥口袋改裁 ...
我就是在问这件事情:

为什么所有的拿化肥袋做裤子,都是尿素袋?
而且绝大多数是日本?

而且做成裤子,还非得让人看见日本、尿素这两个喷点?

估计路遥也是艺术加工。我上面贴的日本现在的化肥袋,你看了没有?我觉得那质地和纺织面料差得远呢。

或许是真得 尿素还是化肥 有一种刺鼻的味道,农村的孩子都应该熟悉!

农村孩子保证洗干净就没有了味道了
仰望天堂 发表于 2014-5-13 13:16
农村孩子保证洗干净就没有了味道了
应该是没有那么重的味的,更没有尿骚味。

因为尿素是溶于水的,不然,放田里没法发挥作用。

而尿素在常温下不能分解出氨气,也就不会有臭味。

所以,即使残留一点尿素在化肥袋上,用水可以洗去;即使洗不到非常干净,也不该会有氨气的骚臭味。

当然,这只是我们理论上的推断。但是这个尿字,是喷点啊,换了硫酸铵,碳酸氢铵,就没那么好笑和讽刺效果了。
果然是好料子
那种布现在经常用来包布匹
滑溜溜的像绸子
文艺描写,如果不是蓄意丑化,本身不算错误。

出问题的环节是有人要利用文艺描写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文艺当证据,这才是矛盾的核心。

你认真追究证据不成立,他们就说文艺虽然夸张,但基本的事实是存在的。没人认真追究时,他们当证据使用可从来不会自觉申明这是夸张的文艺描写。他们只强调这是对历史真相的客观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