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九号卫星完成所有规定试验 进入扩展试验阶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4:48:37
近一个月来,实践九号A/B卫星又有了新的任务——协助寻找马航失联飞机。作为我国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规划中的首发星,该星承担着“在太空做试验”的重任。如今,“它又被当成遥感卫星在使用”。

2012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实践九号卫星,旨在解决我国型号研制中的长期困惑。

在型号会上少不了听到这么一句话:“这项技术的关键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吃透。”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会在型号研制生产中层出不穷呢?有专家将之描述为“航天快速发展与技术储备之间出现了脱节”。

如何在卫星研制生产中破解这一难题,保持我国卫星的持久竞争力,这一命题受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高度关注。

“地上试验天上做”

在业内,实践九号卫星被称为“技术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长寿命高可靠、高精度高性能、国产核心元器件和卫星编队及星间测量与链路等试验,在轨验证我国卫星发展急需的新原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快技术应用转化,对提升我国航天产品国产化能力,推进我国卫星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都是在地面模拟太空环境进行试验,实践九号卫星直接在太空做试验。” 用户系统的副总指挥刘伟解释,最近,他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聊一聊,而这归功于实践九号卫星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规定试验,开始进入全面总结和扩展试验阶段。对于实践九号卫星的表现,谨慎的他还是给出了“超出预期”的评价。

实际上,我国对试验卫星的需求由来已久,尤其随着航天重大工程的快速推进,对新技术、新元器件、新材料等在轨测试显得迫在眉睫。集团公司有关专家也通过各种方式呼吁启动试验卫星的研制立项。

2006年,我国组织成立新技术试验卫星综合论证组,开展试验技术需求论证和项目遴选工作。2008年3月17日,实践九号卫星工程研制正式启动。

对于预研技术而言,实践九号卫星如同“久旱逢甘霖”,但是两颗卫星能够搭载的载荷毕竟有限,对此,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海选铺展开来。最终,25项关键技术被从300多项申请中挑选出来,这其中就包括霍尔型电推力器、氙离子电推力器、编队飞行等当前国际航天领域炙手可热的先进技术。经过在轨测试与试验,不少技术得到了有效验证,有些试验结果让专家们“感到惊喜”。

由于这25项技术分布在集团公司内外不同单位,为进行集中管理,国防科工局设立了用户系统项目办进行实践九号卫星的在轨管理,并将项目办落在了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这样,原来制造航天器的五院首次承担起了业务管理和使用卫星的职责。

管理好这两颗填补国内多个空白的卫星同样也是系统工程。对此,项目办以周为单元,为卫星在轨试验制定了周密的技术流程和计划流程,而每周的试验又形成一个闭环,这样既提高了测试效率,也摸索出了一套卫星在轨管理经验。

技术与管理的“双收益”

为进行25项技术试验而发射两颗卫星这是否经济?用户系统副总设计师宋政吉解释,卫星研制都会经历“战略规划——研究开发——型号应用”三个阶段,用试验卫星进行技术验证是航天领域的通行做法,当前人类发射的7000多颗卫星中,试验卫星就有600多颗。在航天领域走在前列的美国也通过“新盛世”等计划,确保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而这25项关键技术,解决的是我国卫星未来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不能用简单的金钱数字来衡量,并且,不少经过在轨验证的技术已经开始在其它型号上得到应用,而其带来的收益以及国家空间技术能力的提升,在短期内是无法用经济数据来衡量的。


作为五院管理使用的首颗卫星,实践九号卫星的在轨管理并不能完全借鉴传统经验。和其它卫星不同,作为工程与预研的结合,实践九号卫星在“出生”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婆家,如何使用?如何管理?按型号管理还是按预研管理?如何打通试验成果转化通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人员,宋政吉说,如何探索途径、机制,实现卫星效能的最大发挥,也需要全行业共同思考。

由于管理得当,实践九号卫星提前完成了规定试验,并完成了工程总结。他们也发现,实践九号卫星还能开展一些更有挑战性的扩展性试验,但是这些设计外的试验需要卫星承担一定的风险。如何在卫星安全风险,多出试验成果以及未来可能的图像等业务化运行效益之间建立最佳平衡也是项目办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试验卫星将在航天技术探索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五院还自主研制发射了新技术验证卫星,而如何科学规划试验卫星后续发展,健全管理模式等探索显得紧迫而有必要。(陈龙)
http://news.ifeng.com/a/20140404/40000814_0.shtml近一个月来,实践九号A/B卫星又有了新的任务——协助寻找马航失联飞机。作为我国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规划中的首发星,该星承担着“在太空做试验”的重任。如今,“它又被当成遥感卫星在使用”。

2012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实践九号卫星,旨在解决我国型号研制中的长期困惑。

在型号会上少不了听到这么一句话:“这项技术的关键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吃透。”为什么这样的现象会在型号研制生产中层出不穷呢?有专家将之描述为“航天快速发展与技术储备之间出现了脱节”。

如何在卫星研制生产中破解这一难题,保持我国卫星的持久竞争力,这一命题受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高度关注。

“地上试验天上做”

在业内,实践九号卫星被称为“技术试验卫星”,主要用于卫星长寿命高可靠、高精度高性能、国产核心元器件和卫星编队及星间测量与链路等试验,在轨验证我国卫星发展急需的新原理、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快技术应用转化,对提升我国航天产品国产化能力,推进我国卫星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都是在地面模拟太空环境进行试验,实践九号卫星直接在太空做试验。” 用户系统的副总指挥刘伟解释,最近,他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聊一聊,而这归功于实践九号卫星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规定试验,开始进入全面总结和扩展试验阶段。对于实践九号卫星的表现,谨慎的他还是给出了“超出预期”的评价。

实际上,我国对试验卫星的需求由来已久,尤其随着航天重大工程的快速推进,对新技术、新元器件、新材料等在轨测试显得迫在眉睫。集团公司有关专家也通过各种方式呼吁启动试验卫星的研制立项。

2006年,我国组织成立新技术试验卫星综合论证组,开展试验技术需求论证和项目遴选工作。2008年3月17日,实践九号卫星工程研制正式启动。

对于预研技术而言,实践九号卫星如同“久旱逢甘霖”,但是两颗卫星能够搭载的载荷毕竟有限,对此,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海选铺展开来。最终,25项关键技术被从300多项申请中挑选出来,这其中就包括霍尔型电推力器、氙离子电推力器、编队飞行等当前国际航天领域炙手可热的先进技术。经过在轨测试与试验,不少技术得到了有效验证,有些试验结果让专家们“感到惊喜”。

由于这25项技术分布在集团公司内外不同单位,为进行集中管理,国防科工局设立了用户系统项目办进行实践九号卫星的在轨管理,并将项目办落在了集团公司五院总体部。这样,原来制造航天器的五院首次承担起了业务管理和使用卫星的职责。

管理好这两颗填补国内多个空白的卫星同样也是系统工程。对此,项目办以周为单元,为卫星在轨试验制定了周密的技术流程和计划流程,而每周的试验又形成一个闭环,这样既提高了测试效率,也摸索出了一套卫星在轨管理经验。

技术与管理的“双收益”

为进行25项技术试验而发射两颗卫星这是否经济?用户系统副总设计师宋政吉解释,卫星研制都会经历“战略规划——研究开发——型号应用”三个阶段,用试验卫星进行技术验证是航天领域的通行做法,当前人类发射的7000多颗卫星中,试验卫星就有600多颗。在航天领域走在前列的美国也通过“新盛世”等计划,确保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而这25项关键技术,解决的是我国卫星未来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不能用简单的金钱数字来衡量,并且,不少经过在轨验证的技术已经开始在其它型号上得到应用,而其带来的收益以及国家空间技术能力的提升,在短期内是无法用经济数据来衡量的。


作为五院管理使用的首颗卫星,实践九号卫星的在轨管理并不能完全借鉴传统经验。和其它卫星不同,作为工程与预研的结合,实践九号卫星在“出生”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婆家,如何使用?如何管理?按型号管理还是按预研管理?如何打通试验成果转化通道?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人员,宋政吉说,如何探索途径、机制,实现卫星效能的最大发挥,也需要全行业共同思考。

由于管理得当,实践九号卫星提前完成了规定试验,并完成了工程总结。他们也发现,实践九号卫星还能开展一些更有挑战性的扩展性试验,但是这些设计外的试验需要卫星承担一定的风险。如何在卫星安全风险,多出试验成果以及未来可能的图像等业务化运行效益之间建立最佳平衡也是项目办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试验卫星将在航天技术探索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五院还自主研制发射了新技术验证卫星,而如何科学规划试验卫星后续发展,健全管理模式等探索显得紧迫而有必要。(陈龙)
http://news.ifeng.com/a/20140404/40000814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