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风暴背后的群体污名化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5:21
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world/story20140318-322251


冯月季(中国燕山大学文学与新闻系副教授)

    中国正日益成长为世界一支重要的反恐力量,但充满戏剧色彩的是:反恐走出国门,却后院失火。从更早的2008年“拉萨 3·14暴乱”,2009年“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到2013年“北京10·28金水桥事件”,以至于刚刚发生的“昆明3·01火车站暴恐事件”,再有近来频繁发生在新疆、西藏地区的暴徒袭击警民事件,使得中国面临的反恐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暴徒们将屠刀伸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其行径冷血、残忍,必须予以打击和严惩,可以预料的是,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反恐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或许两会后,中国就将展开新一轮的防恐、反恐风暴。

    不过,在反恐风暴之下,一个群体污名化陷阱正越挖越深,提醒当局不得不加以提防。这个陷阱如下:“昆明3·01火车站暴恐事件” 刚刚发生后不久,就有多地网友爆料,当地加强了对新疆人的戒备,房东不租房子给新疆人,酒店以床位不足拒绝接待新疆人,在这些人看来,每个新疆人脸上都似乎刻着“恐怖”二字,随时会拿一把明晃晃的钢刀索了别人性命。这绝非夸大其词,在有藏族或维族同胞活动的城市,中国最勇武的城管都不敢轻易惹他们。

    官家尚如此,更何况平头百姓,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新疆人或西藏人很齐心,如果一人受到欺负,就会集群而上,且生性鲁猛,而汉人则如一盘散沙,即便与新疆人或西藏人发生矛盾,也只能忍辱退让。这也绝非杜撰,“切糕党”的诞生便是证明。于是自上而下的,便会形成一种对新疆人或西藏人的刻板印象,下意识将恐怖、暴乱等概念等同于新疆人或西藏人。

    如上文所述,这是一种非正常的社会学现象,叫做“群体污名化”。污名化现象并非现代才有,古希腊人就曾经在奴隶、罪犯或叛徒身上打上记号,以此向人示明:此人有污点,在祭祀仪式或公共场合当避免与之接触,以免受到玷污。现代社会文明大大进步,然而污名化现象却有增不减,如是观之,整个中国范畴内的社会群体,被污名了个遍:从叫兽(教授)到砖家(专家),从公知到大妈,从猿类(公务员)到灵道(领导),从变坏的老人到虐人的儿童,从全民学习的道德楷模到呼风唤雨的网络大V。一句话:好人去哪儿了?

    污名化存在着一个命名的过程,在施污者与受污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将污名定义为人际关系中“一种大大令人丢脸的特征。” 被污名化也就意味着名声不好,道德品质有问题,被排挤出社会正常范畴,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社会信任体系遭遇危机。污名化是一种社会身份定位,被污名化的一方,其真实和虚拟的社会身份之间产生了错位。这与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很相似,由于某些特定的因素,污名化的一方对被污名化的一方往往存在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里所言“特定的因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新疆人或西藏人的“恐怖、暴力”身份标识?有人说是媒体的报道,他们认为媒体不负责任地使用“新疆暴徒”或“西藏暴徒”的称呼,强化了受众对新疆人或西藏人的刻板印象。表面看来,确有道理,提出“刻板印象”概念的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还提出过“拟态环境”概念,即受众对社会的认知主要基于媒体的报道。

    不过,认为媒体是导致新疆人或西藏人被群体污名化的罪魁祸首,此种言论显然不能触及问题的机理。如果非要追究,则当局现行的差异化民族政策难辞其咎。本着保护少数民族同胞的初衷,给予少数民族同胞在教育、生育、经济等政策上的优惠,看起来合情合理,彰显了政府的人道主义关怀。然而现今来看,中国政府实行数十年的差异化民族政策问题多多。

    不妨先来做一个逆向思考,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各种优惠政策,假若是出于保护和关爱之意,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这里面存在着身份上的歧视——因为少数民族在智力上和文明开化上不及汉人,所以才给予特殊照顾。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传统:中央以远,蛮夷之地,民风彪悍,非怀柔政策才得以笼络人心。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也曾经是美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享受者,1951年,马丁·路德·金申请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的博士项目,提交了一份很低的GRE分数单,按照白人标准,肯定不会被录取。令人惊奇的是,他最后被录取了。当时的美国白人普遍认为:黑人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在标准化总体考试中的成绩一定会低于白人学生。

    这在中国的教育界更为普遍,少数民族考生所享受的加分、减免学费等各种优惠条件令汉族学生极为羡慕,同时也催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不平等。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一部分人可以免费享受优质商品服务,另一部分人则需要出高价购买,这对于日渐萌生平等意识的中国人来说,颇为不爽!这不也是传说中的“特权”么?

    但是,新疆人或西藏人对此“特权”买账不?吴迪3月5日在《联合早报》上撰言:汉人大量涌入新疆或西藏,垄断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少数民族参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严重不足,于是,我们又看到,在新疆或西藏地区,汉人成为了某种程度的“特权者”。在维族人或藏人观念中,汉人成为了领地的非法入侵者,其背后必定得到了政府的默认,汉人也被群体污名化了。

双向的群体污名化,与政府所主导的“外圣内王”的少数民族政策有莫大干系。直接导致了对立双方都认为:对方攫取了自己本应得的利益。于是衍生了一种非常可怕的后果,被污名化的一方不仅仅像戈夫曼所说的只是丢脸那么简单,敌视、敌对的情绪不断蔓延。一旦到了临界点,被污名化的一方就会以激进行为予以回应,这既是对施污者的反叛,也是对自己被污名化身份的自我确认。譬如,同性恋者被戴上不正常、反人类的标签,激进的同性恋者就会在公开场合光鲜地招摇过市,并且炫耀说:我是同性恋,你奈我何?

    换言之,汉人与维族人、藏人之间的双向群体污名化,何尝不隐藏着暴力的隐忧呢?有时候,情绪上的暴力更可怕。双方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暴力的根源在于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因而出现激进的越轨行为毫不奇怪。就像戈夫曼在《污名》这本书中开头所引《寂寞芳心小姐》的自白一样:当那些正常人用侮辱人的口气嘲笑我的心智缺陷……不是说笑,我真想把他们掐死!

    本着保护少数民族同胞的初衷,给予少数民族同胞在教育、生育、经济等政策上的优惠,看起来合情合理,彰显了政府的人道主义关怀。然而现今来看,中国政府实行数十年的差异化民族政策问题多多。
http://www.zaobao.com/forum/views/world/story20140318-322251


冯月季(中国燕山大学文学与新闻系副教授)

    中国正日益成长为世界一支重要的反恐力量,但充满戏剧色彩的是:反恐走出国门,却后院失火。从更早的2008年“拉萨 3·14暴乱”,2009年“乌鲁木齐7·5暴力事件”,到2013年“北京10·28金水桥事件”,以至于刚刚发生的“昆明3·01火车站暴恐事件”,再有近来频繁发生在新疆、西藏地区的暴徒袭击警民事件,使得中国面临的反恐局势骤然紧张起来。

    暴徒们将屠刀伸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其行径冷血、残忍,必须予以打击和严惩,可以预料的是,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反恐成为一项重要的议题,或许两会后,中国就将展开新一轮的防恐、反恐风暴。

    不过,在反恐风暴之下,一个群体污名化陷阱正越挖越深,提醒当局不得不加以提防。这个陷阱如下:“昆明3·01火车站暴恐事件” 刚刚发生后不久,就有多地网友爆料,当地加强了对新疆人的戒备,房东不租房子给新疆人,酒店以床位不足拒绝接待新疆人,在这些人看来,每个新疆人脸上都似乎刻着“恐怖”二字,随时会拿一把明晃晃的钢刀索了别人性命。这绝非夸大其词,在有藏族或维族同胞活动的城市,中国最勇武的城管都不敢轻易惹他们。

    官家尚如此,更何况平头百姓,在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新疆人或西藏人很齐心,如果一人受到欺负,就会集群而上,且生性鲁猛,而汉人则如一盘散沙,即便与新疆人或西藏人发生矛盾,也只能忍辱退让。这也绝非杜撰,“切糕党”的诞生便是证明。于是自上而下的,便会形成一种对新疆人或西藏人的刻板印象,下意识将恐怖、暴乱等概念等同于新疆人或西藏人。

    如上文所述,这是一种非正常的社会学现象,叫做“群体污名化”。污名化现象并非现代才有,古希腊人就曾经在奴隶、罪犯或叛徒身上打上记号,以此向人示明:此人有污点,在祭祀仪式或公共场合当避免与之接触,以免受到玷污。现代社会文明大大进步,然而污名化现象却有增不减,如是观之,整个中国范畴内的社会群体,被污名了个遍:从叫兽(教授)到砖家(专家),从公知到大妈,从猿类(公务员)到灵道(领导),从变坏的老人到虐人的儿童,从全民学习的道德楷模到呼风唤雨的网络大V。一句话:好人去哪儿了?

    污名化存在着一个命名的过程,在施污者与受污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将污名定义为人际关系中“一种大大令人丢脸的特征。” 被污名化也就意味着名声不好,道德品质有问题,被排挤出社会正常范畴,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社会信任体系遭遇危机。污名化是一种社会身份定位,被污名化的一方,其真实和虚拟的社会身份之间产生了错位。这与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很相似,由于某些特定的因素,污名化的一方对被污名化的一方往往存在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里所言“特定的因素”是什么,换句话说,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新疆人或西藏人的“恐怖、暴力”身份标识?有人说是媒体的报道,他们认为媒体不负责任地使用“新疆暴徒”或“西藏暴徒”的称呼,强化了受众对新疆人或西藏人的刻板印象。表面看来,确有道理,提出“刻板印象”概念的李普曼(Walter Lippmann)还提出过“拟态环境”概念,即受众对社会的认知主要基于媒体的报道。

    不过,认为媒体是导致新疆人或西藏人被群体污名化的罪魁祸首,此种言论显然不能触及问题的机理。如果非要追究,则当局现行的差异化民族政策难辞其咎。本着保护少数民族同胞的初衷,给予少数民族同胞在教育、生育、经济等政策上的优惠,看起来合情合理,彰显了政府的人道主义关怀。然而现今来看,中国政府实行数十年的差异化民族政策问题多多。

    不妨先来做一个逆向思考,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各种优惠政策,假若是出于保护和关爱之意,我们也可以将之理解为这里面存在着身份上的歧视——因为少数民族在智力上和文明开化上不及汉人,所以才给予特殊照顾。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传统:中央以远,蛮夷之地,民风彪悍,非怀柔政策才得以笼络人心。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也曾经是美国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享受者,1951年,马丁·路德·金申请波士顿大学神学院的博士项目,提交了一份很低的GRE分数单,按照白人标准,肯定不会被录取。令人惊奇的是,他最后被录取了。当时的美国白人普遍认为:黑人学生和少数族裔学生,在标准化总体考试中的成绩一定会低于白人学生。

    这在中国的教育界更为普遍,少数民族考生所享受的加分、减免学费等各种优惠条件令汉族学生极为羡慕,同时也催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心理不平等。在教育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一部分人可以免费享受优质商品服务,另一部分人则需要出高价购买,这对于日渐萌生平等意识的中国人来说,颇为不爽!这不也是传说中的“特权”么?

    但是,新疆人或西藏人对此“特权”买账不?吴迪3月5日在《联合早报》上撰言:汉人大量涌入新疆或西藏,垄断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机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少数民族参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严重不足,于是,我们又看到,在新疆或西藏地区,汉人成为了某种程度的“特权者”。在维族人或藏人观念中,汉人成为了领地的非法入侵者,其背后必定得到了政府的默认,汉人也被群体污名化了。

双向的群体污名化,与政府所主导的“外圣内王”的少数民族政策有莫大干系。直接导致了对立双方都认为:对方攫取了自己本应得的利益。于是衍生了一种非常可怕的后果,被污名化的一方不仅仅像戈夫曼所说的只是丢脸那么简单,敌视、敌对的情绪不断蔓延。一旦到了临界点,被污名化的一方就会以激进行为予以回应,这既是对施污者的反叛,也是对自己被污名化身份的自我确认。譬如,同性恋者被戴上不正常、反人类的标签,激进的同性恋者就会在公开场合光鲜地招摇过市,并且炫耀说:我是同性恋,你奈我何?

    换言之,汉人与维族人、藏人之间的双向群体污名化,何尝不隐藏着暴力的隐忧呢?有时候,情绪上的暴力更可怕。双方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暴力的根源在于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因而出现激进的越轨行为毫不奇怪。就像戈夫曼在《污名》这本书中开头所引《寂寞芳心小姐》的自白一样:当那些正常人用侮辱人的口气嘲笑我的心智缺陷……不是说笑,我真想把他们掐死!

    本着保护少数民族同胞的初衷,给予少数民族同胞在教育、生育、经济等政策上的优惠,看起来合情合理,彰显了政府的人道主义关怀。然而现今来看,中国政府实行数十年的差异化民族政策问题多多。
深以为然            
楼主说得有理,所谓的优待政策就是隐含着岐视。
给少民加分,潜在台词就是少民很笨,加点分补其智商的不足。
给两少一宽,暗示少数民族品行低劣,根本无法达到正常人类的道德水准。
给经济补贴,意味着少民生产力低下,即使在同一地区也比汉族的创造力低下。
因为少数民族在智力上和文明开化上不及汉人,所以才给予特殊照顾。

教授就这水平?特殊照顾是因为当地经济水平不行,从而导致教育水平跟不上,无法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公平竞争。教授能歪到智力上,不是水平差就是别有用心。
xds3 发表于 2014-4-29 16:08
因为少数民族在智力上和文明开化上不及汉人,所以才给予特殊照顾。

教授就这水平?特殊照顾是因为当地经 ...
如果看别人都有问题,那是自己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特殊照顾是因为当地经济水平不行,从而导致教育水平跟不上,无法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公平竞争?
那发达地区的少民享受加分,是因为教育水平跟不上?
山东地区的回汉教育条件有多大差别?宁夏汉回教育条件有多大差别?
不要忘记了,高考是以省为位分招生计划的。清华北大在山东和宁夏录取的分数一样么?

落后地区的汉民教育水平不行,是否应当加分?
那就按地区加分就行了。
xds3 发表于 2014-4-29 16:08
因为少数民族在智力上和文明开化上不及汉人,所以才给予特殊照顾。

教授就这水平?特殊照顾是因为当地经 ...
有少民加分,有落后地区加分么?
fbizn 发表于 2014-4-29 17:02
如果看别人都有问题,那是自己出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大。
特殊照顾是因为当地经济水平不行,从而导致教育水 ...
偶错了。
第一反应是边穷地区的少民,忘了还有相当的少民和我们一起生活来着(偶周围熟人没啥少民)。
因为少数民族在智力上和文明开化上不及汉人,所以才给予特殊照顾。

教授就这水平?特殊照顾是因为当地经 ...
断章取义了。
zzzbki 发表于 2014-4-29 19:17
断章取义了。
不是断章取义,是直接反应到按地区加分了。
PS:前面认错了。
不是断章取义,是直接反应到按地区加分了。
PS:前面认错了。
仔细看他的文章,他批的就是政府给予少民的特殊化。

kyha123 发表于 2014-4-29 17:04
有少民加分,有落后地区加分么?


有,不同地区同一院校录取的分数就不一样。这与加分没有什么区别。北京等分低,只能呵呵了。
kyha123 发表于 2014-4-29 17:04
有少民加分,有落后地区加分么?


有,不同地区同一院校录取的分数就不一样。这与加分没有什么区别。北京等分低,只能呵呵了。
zzzbki 发表于 2014-4-29 19:23
仔细看他的文章,他批的就是政府给予少民的特殊化。
说了第一反应是想到边穷地区了,所以才有教育落后一说。
前面有TX指出教育发达地区的少民也是享受加分政策的,所以偶认错了。
说了第一反应是想到边穷地区了,所以才有教育落后一说。
前面有TX指出教育发达地区的少民也是享受加分政 ...
所以他批的就是无区别的照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