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污名化台商的老把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13:08
<p>台湾苹果日报</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國在兩岸經貿關係上宣示「戒急用忍」已屆10年,政府與台商之間似乎存在著「政治人講政治話、生利人講生利話」各彈各的調。而隨著政黨輪替,「戒急用忍」的基調並無多大改變,政商間的互動關係也愈趨緊繃,2005年底引爆聯電曹興誠登報向政府嗆聲,也因「和艦案」被起訴;2006年元旦,阿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更掀起不小的論戰。10多年來,每當兩岸經貿掀波,台商企業儼然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政府的政治操作所帶給國人對台商的負面觀感,台商的污名化,凸顯政府在兩岸經貿上管理的無能與半吊子。</p><p>過度政治語言沒幫助</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管是「戒急用忍」、「四不一沒有」、「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或「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府無非都是在強調維護台灣的主體性與國家的整體利益;然而宣示歸宣示,政府對台商的管理卻是「新戲碼老手法」,除了規勸、懲處外,就是把企業污名化。這樣的政商關係,難道就是政府所說的是在維護台灣主體性與國家整體利益嗎?以「殺雞儆猴」的政治操作邏輯,難道就是建立台灣主體性與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嗎?這種過度政治語言的管理,對實際的政商關係良性發展與所謂的維護台灣主體性與國家整體利益發展,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或許,我們先不論「台商無國界論」、「台商赴大陸經貿投資的趨勢論」是對或錯、是必然且必要或必然但不必要,我們檢視台灣當局對兩岸經貿投資的顧忌或理由,無非是深怕台商過度投資貿易產生過度依賴,進而危及台灣當局統治的主體性,並且擔心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然而,10多年來,「禁」也好,「限制」也罷,台灣當局對兩岸經貿投資是朝「保守開放」的路子走,整體而論都是不斷成長的;據大陸商務部統計顯示,台灣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是大陸,順差累計達3323.49 億美元,同時也是大陸的第二大進口市場;截至2005年底,台灣實際投資已高達417.6億美元。在這種兩岸政治發展緊繃、兩岸經濟活絡的政經發展不對稱的理路下,台灣當局豈能再以「殺雞儆猴」式的管理邏輯,來鞏固其對內與對外統治的正當性與主體性。</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筆者於2003年參訪大陸台商工廠,台商認為不管兩岸關係是好是壞,他們只覺得大陸當局對他們愈來愈好,相對的,台灣當局對台商在大陸的發展並沒有提供協助,台商大多靠自己建立人脈,處理建廠擴廠事務。當然,大陸的意圖很難排除台灣當局認為的「以商逼政」或「以經濟拖垮台灣」的可能;可是,近年來因國內朝野傾軋、政治動盪導致國內投資生利環境不佳,國際招商卻步,難道對幾個台商大企業動手腳,就可以免除產業空洞化或者說是維護了國家整體利益嗎?</p><p>政府應建構可行政策</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此,筆者以為台灣當局是否可能再以經濟部、財政部、中央銀行、法務部或陸委會,聯合對違規廠商開鍘或抽銀根是一回事,甚至查了幾間、又要追查幾間違規企業,都不是問題核心;最重要的是,政府不是一味地污名化台商,卻毫無實質而實際成功「根留台灣」的作為或可行的轉移貿易投資的政策,否則,政府在管理兩岸經貿投資上「空嘴薄舌」的作風,才是危害台灣主體性,衝擊國家整體利益的最大元兇。</p><p><br/>邱德宏<br/>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p><p>台湾苹果日报</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國在兩岸經貿關係上宣示「戒急用忍」已屆10年,政府與台商之間似乎存在著「政治人講政治話、生利人講生利話」各彈各的調。而隨著政黨輪替,「戒急用忍」的基調並無多大改變,政商間的互動關係也愈趨緊繃,2005年底引爆聯電曹興誠登報向政府嗆聲,也因「和艦案」被起訴;2006年元旦,阿扁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更掀起不小的論戰。10多年來,每當兩岸經貿掀波,台商企業儼然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政府的政治操作所帶給國人對台商的負面觀感,台商的污名化,凸顯政府在兩岸經貿上管理的無能與半吊子。</p><p>過度政治語言沒幫助</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不管是「戒急用忍」、「四不一沒有」、「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或「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府無非都是在強調維護台灣的主體性與國家的整體利益;然而宣示歸宣示,政府對台商的管理卻是「新戲碼老手法」,除了規勸、懲處外,就是把企業污名化。這樣的政商關係,難道就是政府所說的是在維護台灣主體性與國家整體利益嗎?以「殺雞儆猴」的政治操作邏輯,難道就是建立台灣主體性與維護國家整體利益嗎?這種過度政治語言的管理,對實際的政商關係良性發展與所謂的維護台灣主體性與國家整體利益發展,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或許,我們先不論「台商無國界論」、「台商赴大陸經貿投資的趨勢論」是對或錯、是必然且必要或必然但不必要,我們檢視台灣當局對兩岸經貿投資的顧忌或理由,無非是深怕台商過度投資貿易產生過度依賴,進而危及台灣當局統治的主體性,並且擔心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然而,10多年來,「禁」也好,「限制」也罷,台灣當局對兩岸經貿投資是朝「保守開放」的路子走,整體而論都是不斷成長的;據大陸商務部統計顯示,台灣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是大陸,順差累計達3323.49 億美元,同時也是大陸的第二大進口市場;截至2005年底,台灣實際投資已高達417.6億美元。在這種兩岸政治發展緊繃、兩岸經濟活絡的政經發展不對稱的理路下,台灣當局豈能再以「殺雞儆猴」式的管理邏輯,來鞏固其對內與對外統治的正當性與主體性。</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筆者於2003年參訪大陸台商工廠,台商認為不管兩岸關係是好是壞,他們只覺得大陸當局對他們愈來愈好,相對的,台灣當局對台商在大陸的發展並沒有提供協助,台商大多靠自己建立人脈,處理建廠擴廠事務。當然,大陸的意圖很難排除台灣當局認為的「以商逼政」或「以經濟拖垮台灣」的可能;可是,近年來因國內朝野傾軋、政治動盪導致國內投資生利環境不佳,國際招商卻步,難道對幾個台商大企業動手腳,就可以免除產業空洞化或者說是維護了國家整體利益嗎?</p><p>政府應建構可行政策</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因此,筆者以為台灣當局是否可能再以經濟部、財政部、中央銀行、法務部或陸委會,聯合對違規廠商開鍘或抽銀根是一回事,甚至查了幾間、又要追查幾間違規企業,都不是問題核心;最重要的是,政府不是一味地污名化台商,卻毫無實質而實際成功「根留台灣」的作為或可行的轉移貿易投資的政策,否則,政府在管理兩岸經貿投資上「空嘴薄舌」的作風,才是危害台灣主體性,衝擊國家整體利益的最大元兇。</p><p><br/>邱德宏<br/>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