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军飞夺卢定桥的一点个人猜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42:43
http://www.cjdby.net/dispbbs.asp?boardID=15&ID=15112&page=6
本人曾多次到过卢定。通过实地观察,此桥的确险要无比!桥两旁山高入云,桥下浊水滔天,在我看来如果当年川军要是真的下定决心守卫卢定桥的话,红军要想从正面攻占此桥是相当困难的。绝不会只付出以长徒奔袭后的疲劳之师立即进攻,却只伤亡三人的极其轻微的代价就夺取了此天堑!那些说的什么川军战斗力是如何低下,装备是如何劣等都不可尽信。在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只要有一个连的兵力是绝对可以守住的。况且当时的红军又没什么象样的火力支援,川军的守桥部队要守住红军的正面突击坚持三天是绝对没问题的。而红军能顺利夺取此桥这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在我看来红军能顺利夺取此桥有三种可能性。
    一:川军故意放红军过江而不坚守此桥。统治四川的刘氏家族看到老蒋削藩之心不死,此次红军入川,薛岳指挥的中央军肯定也会借剿匪之名入川。而蒋介石肯定会命令川军打头阵,去和红军死拼,然后中央军则以逸待劳的将打得你死我活实力损耗大半的川红二军一举收之,以达到老蒋的一石二鸟之计。刘元塘在会理的作战则是为了全力阻止红军入川,将红军挡在云南,以保刘氏家族在川康的统治稳固,而非为了老蒋。但老毛领导下的红军岂是小小的刘元塘能阻止得了的。不过四川王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完全可以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反正中央军和红军入川已成定局,而且知道红军不可能在四川久留那我何不让中央军去和红军火并,我则消极剿共,坐观其斗。借中央军之手赶走在川的红军,又借红军之手削弱入川的中央军,然后再将疲惫的中央军赶出四川,顺便把残存的红军也彻底剿灭,我则继续统治川康地区。所以川军在红军攻打卢定桥的时候极有可能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当然,再消极还是要抵抗一下给老蒋看,不能和在会理的表现相差太大,所以就派部队草草抵抗一下了事,然后放红军过江。这种可能性极大。
    二:红军在安顺场过江的那支部队对守桥川军左翼的威胁实在太大,因害怕全军覆没,所以守桥部队在抵抗了一下后眼看情势不利,便跑掉了。这种可能性有,但如果刘文辉给守桥的川军下死命令固守待援(当时援军正在赶到的路上),那么就算川军守不住桥,但红军的伤亡人数也不会只有三个。
    三:则是我们多年来接受的教育啦。因为红军的英勇顽强,战术的高明,敌人的怯弱等等等等原因而夺取了此桥。此种可能性主观的感情因素太多,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客观分析。
    四:想想看,红军里有多少川籍将领,他们难道就没有利用自己在川的关系网从中周旋吗?刘氏兄弟和中央军的矛盾红军肯定看得出来,很有可能先期就派人去给四川王通了气,说明红军不会久留四川,然后两边合力演了一出戏.
      红军的确英勇无比,老毛的战术运用的确天下无敌,但他们是人而不是刀枪不入的神。二四式7点92毫米口径的马克沁机枪的射速是多少,射弹散布面积又是多少,如果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话再到卢定桥实地去走走看,你脑袋里就会对红军是怎样在飞夺卢定桥的时候只伤亡三人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说红军对守桥的川军进行火力压制,那仓促投入进攻的他们是怎样对已经预设阵地,做好战斗准备的守军进行火力压制的呢?就靠红军那少得可怜的几门迫击炮吗?况且红军是为了夺桥,就算有炮也不可能使用重火力压制,万一把桥上的铁链炸断了怎么办?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倾向于第一种可能。即川军消极抵抗,放红军过江。我想当时毛泽东大概也看到了川军有可能采取消极抵抗的策略,放红军入川去打老蒋的中央军,从而为川军火中取粟。不过毛泽东也是将计就计(我的第四个猜想),利用川军的消极抵抗迅速过江,来达到彻底摆脱中央军和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的战略目的(四渡赤水只是跳出包围圈,而没有彻底摆脱地方军阀和老蒋中央军的围追堵截)。
      至于当时川军为何不干脆炸掉卢定桥了事,那是因为卢定桥是四川和西康在大渡河上唯一的桥。而且其地势险要,炸掉重建的话工程浩大(去过卢定桥的人看过桥头的介绍就会对我们的先人在几百年前能造出如此的优质工程而感到自豪)。该桥又是川康两地贸易最为快捷的通道。作为经营川康多年的刘氏家族肯定不会毁了自己的经济大动脉。所以他们没炸掉此桥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均为我的一家之言,我在这里无意贬低红军的英勇顽强,只是想探讨一下有关飞夺卢定桥的史实到底如何。希望我的这些猜想作为他山之石,能攻出对这段史实有详尽资料的同好进来把自己所知道的给我们大家灌灌水,免得我们胡乱猜想

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





http://w-ww.eicp.net/bbshttp://www.cjdby.net/dispbbs.asp?boardID=15&ID=15112&page=6
本人曾多次到过卢定。通过实地观察,此桥的确险要无比!桥两旁山高入云,桥下浊水滔天,在我看来如果当年川军要是真的下定决心守卫卢定桥的话,红军要想从正面攻占此桥是相当困难的。绝不会只付出以长徒奔袭后的疲劳之师立即进攻,却只伤亡三人的极其轻微的代价就夺取了此天堑!那些说的什么川军战斗力是如何低下,装备是如何劣等都不可尽信。在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只要有一个连的兵力是绝对可以守住的。况且当时的红军又没什么象样的火力支援,川军的守桥部队要守住红军的正面突击坚持三天是绝对没问题的。而红军能顺利夺取此桥这肯定是有其他原因的。在我看来红军能顺利夺取此桥有三种可能性。
    一:川军故意放红军过江而不坚守此桥。统治四川的刘氏家族看到老蒋削藩之心不死,此次红军入川,薛岳指挥的中央军肯定也会借剿匪之名入川。而蒋介石肯定会命令川军打头阵,去和红军死拼,然后中央军则以逸待劳的将打得你死我活实力损耗大半的川红二军一举收之,以达到老蒋的一石二鸟之计。刘元塘在会理的作战则是为了全力阻止红军入川,将红军挡在云南,以保刘氏家族在川康的统治稳固,而非为了老蒋。但老毛领导下的红军岂是小小的刘元塘能阻止得了的。不过四川王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完全可以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反正中央军和红军入川已成定局,而且知道红军不可能在四川久留那我何不让中央军去和红军火并,我则消极剿共,坐观其斗。借中央军之手赶走在川的红军,又借红军之手削弱入川的中央军,然后再将疲惫的中央军赶出四川,顺便把残存的红军也彻底剿灭,我则继续统治川康地区。所以川军在红军攻打卢定桥的时候极有可能采取消极抵抗的政策。当然,再消极还是要抵抗一下给老蒋看,不能和在会理的表现相差太大,所以就派部队草草抵抗一下了事,然后放红军过江。这种可能性极大。
    二:红军在安顺场过江的那支部队对守桥川军左翼的威胁实在太大,因害怕全军覆没,所以守桥部队在抵抗了一下后眼看情势不利,便跑掉了。这种可能性有,但如果刘文辉给守桥的川军下死命令固守待援(当时援军正在赶到的路上),那么就算川军守不住桥,但红军的伤亡人数也不会只有三个。
    三:则是我们多年来接受的教育啦。因为红军的英勇顽强,战术的高明,敌人的怯弱等等等等原因而夺取了此桥。此种可能性主观的感情因素太多,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客观分析。
    四:想想看,红军里有多少川籍将领,他们难道就没有利用自己在川的关系网从中周旋吗?刘氏兄弟和中央军的矛盾红军肯定看得出来,很有可能先期就派人去给四川王通了气,说明红军不会久留四川,然后两边合力演了一出戏.
      红军的确英勇无比,老毛的战术运用的确天下无敌,但他们是人而不是刀枪不入的神。二四式7点92毫米口径的马克沁机枪的射速是多少,射弹散布面积又是多少,如果你知道这些数据的话再到卢定桥实地去走走看,你脑袋里就会对红军是怎样在飞夺卢定桥的时候只伤亡三人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说红军对守桥的川军进行火力压制,那仓促投入进攻的他们是怎样对已经预设阵地,做好战斗准备的守军进行火力压制的呢?就靠红军那少得可怜的几门迫击炮吗?况且红军是为了夺桥,就算有炮也不可能使用重火力压制,万一把桥上的铁链炸断了怎么办?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倾向于第一种可能。即川军消极抵抗,放红军过江。我想当时毛泽东大概也看到了川军有可能采取消极抵抗的策略,放红军入川去打老蒋的中央军,从而为川军火中取粟。不过毛泽东也是将计就计(我的第四个猜想),利用川军的消极抵抗迅速过江,来达到彻底摆脱中央军和地方军阀的围追堵截的战略目的(四渡赤水只是跳出包围圈,而没有彻底摆脱地方军阀和老蒋中央军的围追堵截)。
      至于当时川军为何不干脆炸掉卢定桥了事,那是因为卢定桥是四川和西康在大渡河上唯一的桥。而且其地势险要,炸掉重建的话工程浩大(去过卢定桥的人看过桥头的介绍就会对我们的先人在几百年前能造出如此的优质工程而感到自豪)。该桥又是川康两地贸易最为快捷的通道。作为经营川康多年的刘氏家族肯定不会毁了自己的经济大动脉。所以他们没炸掉此桥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上均为我的一家之言,我在这里无意贬低红军的英勇顽强,只是想探讨一下有关飞夺卢定桥的史实到底如何。希望我的这些猜想作为他山之石,能攻出对这段史实有详尽资料的同好进来把自己所知道的给我们大家灌灌水,免得我们胡乱猜想

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





http://w-ww.eicp.net/bbs
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万岁!!!
顶,不得不顶
实地考察加深入分析
硬是要得
有你这么一说。不过历史上我军利用敌军内部矛盾达成战术目的的也有很多,都没有这个宣传的厉害,这是为何?
有没有当时对岸防守的川军的伤亡资料,这个应该很说明问题。如果红军伤亡3人,川军也只是伤亡少许,则说明可能没有正经抵抗。
不过还有一说:当时由于红军进军神速,川军根本没有料到,因此布防还未完全到位(据说炸药尚未安置好),也是仓促之中应战,而并非以逸待劳的严防死守。再加上人心涣散,作战意志极差,听到枪炮声腿早软了,一个比一个耸,结果可想而知。
我也觉得 川军打得真丢人!把铁链炸了得了!
泸定是当时唯一的交通桥梁,不会被炸毁的。
有独到的见解,分析有据有实
ZT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五十到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大约都熟知“十八勇士飞夺铁索桥”的故事,“铁索桥”也就是“泸定桥”。歌剧《长征组歌》还有专门一节表现这次英勇的壮举。那时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几乎无不钦佩十八勇士。
   不过当时我曾经有些不解:十八个人从九条直通通的铁索上爬过去,对岸的敌人怎么就打不到他们呢?这些人至多只能一只手举着手枪往前冲——不,只能是往前爬,战斗力肯定是大打折扣,他们究竟是怎样过桥的呢?可是在当时,仅有这种想法就是犯罪,近乎反革命了,所以我即没有和别人说起,自己也不敢再往下想。上中学的男孩心底下都相信超人,反正我认定这十八个人武艺超群就是了。
   事隔多年,腰缠万贯的富豪们代替了战场上的英雄,我对“飞夺泸定桥”的传奇也不再琢磨了,可一个偶然的事情,居然让我看到了传奇的新版本,而且这新的说法让我大为震惊。
   要说这偶然也实在是偶然。一天晚饭前我有事出门,顺便进了新华书店,竟然还买了两本书。近来是很少买书了,那天买了两本书,心中有几分得意,一到家马上给太太看,以显示本人的文化修养。不料太太看后马上嘲笑说:这两本书她已买回家了,我居然不知道,可见是个买书不看装样子的人。我急忙到书架前一看,果然两本一样的书早放在上面了,而且是在同一个书店买的。
   急忙吃完饭,拿上先后买的四本书直奔书店,好在离家不远,加上吃饭时间,前后不过半个小时。说了退书要求后,两个小姐拿着四本书左看右看,估计找不出什么拒退理由,就直接了当地说:书买了就不能退。这令我十恼怒,想不到斯文的新华书店也这样霸道。问她们什么道理,她们说账已经入电脑了,不能改。真让人哭笑不得,科技的进步竟然成了无理的依据。
   然后两位小姐说退是不能退,可是可以换同价钱的书。这年头,有点权的都想当霸王,反霸王条款的斗争对他们来说正好可以偷艺。
   憋了一肚子气,重找了两本书,一算帐还要多交五元。再次来到收银台,正好一位半老者也在交钱,他大约是给孙子买什么教材,很薄的一本要三块大洋。半老者忿忿不平,说她们是吸小孩的血,于是我很解气的称她们为“吸血鬼”。小姐也不生气,笑眯眯的吸血——收了我们的钱。  
   回家后翻看新买的书,其中一本书名《两个人的长征》,是两个英国人写的。这两个英国小伙子突发奇想,要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走一遍。他们果然走了一遍,这本书就是当时的日记。书里的事情很有意思,然而让我震惊的是其中一章:历史高于传奇。
   两个英国小伙走到了泸定桥,他们每到一地都要和当地百姓闲谈(他们的中文水平不低),这次也不例外。我把有关的地方摘录下来:  
   “我跑到后面的山上。”86岁的李国秀站在桥上指着西面说:“他们早上8点开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我们躲在山头上,看见22个红军过桥,前面带路的七八个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枪毙了,几个被击中的老百姓掉进了河里。”
   爱德(作者之一)问她:“红军有22个过泸定桥,你看到他们怎么过的了吗?”
   “看到了。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他们不知道怎么过桥,桥上没有木板,只挂着铁链。过了河的老百姓都被枪毙了。”
   李国秀就住在大渡河的西岸,一直没有搬过家。现在的房子已经整修过了,是砖木结构。1935年时她家的房子全是木头做的,但拆下很多木板给红军做新的桥板。
   假如李国秀的回忆没有失实,“飞夺泸定桥”这一事件就少了些传奇色彩——在当时的环境下,红军伤亡如此之少的确令人难以置信。历史书籍和电影都没有提到这些带路的村民,恐怕是不愿让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然而正是那些无名百姓做出的大无畏的牺牲使得整个事件更具光辉。
     这里有两点让人吃惊,一是守桥的国民党部队根本不像以前说的那样残忍,不然那几个在前面的老百姓早被乱枪打死了。至于过桥后被枪毙,那应该是当官的命令。
   其二,也是最让人吃惊的是,居然让“老百姓在前面带路”。当时的双方都知道,那是一场生死之战,这时把老百姓顶在前面,实在无法解释。“带路”肯定说不通,走在一座桥上还会迷路不成?
   “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他们不知道怎么过桥,桥上没有木板,”当地老人的说法也解释不通。几万人的性命悠关,选出的十八个人连铁索都不会爬岂不是笑话。再说让老百姓做示范也莫名其妙,桥上平时都是有木板的,日常生活中过桥,肯定不会爬铁索,也就是说没有木板的铁索桥,老百姓同样不知怎么走。退一百步说,即使做示范,一两个人就够了,何必七八个人一起做示范;退一千步说,真是需要七八个人一起做集体过桥示范,那么爬一段也就应该让人家回来,为什么要人家一直爬过去?对面就是敌方的军队,老百姓又没有自卫能力,爬过去必死无疑。
   打死老百姓,说起来不好听,可在当时的情况,尤其在中国,即使换成红军肯定也会这样做的。而且不会等他们爬过桥,红军一定会毫不手软的把这些碍事的老百姓从桥上打落水中。
   所谓“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我想是不说自明的。
   最后,李国秀的回忆有没有失实呢?我想,八十多岁的农村老人不会信口开河。究竟当时有几个老百姓在前面,又有几个被击中“掉进了河里”,数字可能错,但“老百姓在前面带路”是不会错的。
   一定会有不少人质问 “怎么可能?这是日本人才干的事!”可战争就是战争,取胜是第一位的,包括利用平民百姓。有一个旁证,曾经出过一本书叫《血白血红》,写林彪指挥四野在东北作战的事,作者是部队的人,基本可以肯定他言出有据。当年林彪围困了四平,但是久攻不下,后来就下了一道命令,不许放城中的平民百姓出城,目的是让老百姓去和守城部队争粮食,从而制造混乱。于是,那些因为饥饿,或是要躲避炮火而逃出的平民百姓,出城后迎来的不是生的希望,而是解放军的子弹。更惨的是他们想退回去时,城中的守军又关了城门,这些人只好惊恐万状的在两军交战的中间地带乱跑。  
   有关“飞夺泸定桥”传奇的新版本,解释了我多年前的疑问。守桥部队顾忌前面的村民,不能疯狂地(用以前习惯的形容词)向过桥的红军扫射,遂使十几个红军通过了毫无遮拦的铁索桥。关于守桥部队有另一种说法,说那不是国民党的正规军,而是地方部队,或者干脆就是民团。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好解释了。地方部队有不少士兵是当地人,民团更是由当地人组成,而所谓“带路的村民”极可能有人和他们认识,从而更难以下手。
   十八勇士享受了极高的荣誉,民间传说十八个人中活下来的由毛亲自发了免死牌。现在看来这是不实之说,但也可见他们的地位之高。而带路的村民却从无人提起,两个英国人都替他们打抱不平。在英国人看来,之所以不提这些村民,“恐怕是不愿让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外国人毕竟不了解中国国情,事情不会这样简单。
   长期以来,我们的宣传一直是“军民一条心,打败蒋匪军”(当然,现在不一样了。“蒋匪”不在了,“连爷爷”又过来了),如果几个从未受过训练的村民,自觉自愿的和红军一起冒死夺桥,那是不会给“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的,相反还会大力宣传的。
   不提那些“带路”的老百姓,一定有另外的原因。现在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没有或是极少有人自愿在两军交火时,走在一方前面充当挡箭牌。用枪口逼着人家“带路”,自然不好再提;进一步,如果守军是地方军或是民团,那所谓“带路的老百姓”,更有可能就是守军的家属,因此就更不能提。这其中的微妙,恐怕只有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才能体会。
这年头恶心的人还真不少~
泸定桥是当时唯一的桥梁,承载着当地的经济,不能炸
[B]以下是引用[I]无声呐喊[/I]在2005-6-2 15:41:00的发言:[/B][BR]ZT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五十到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大约都熟知“十八勇士飞夺铁索桥”的故事,“铁索桥”也就是“泸定桥”。歌剧《长征组歌》还有专门一节表现这次英勇的壮举。那时的学生尤其是男生,几乎无不钦佩十八勇士。
   不过当时我曾经有些不解:十八个人从九条直通通的铁索上爬过去,对岸的敌人怎么就打不到他们呢?这些人至多只能一只手举着手枪往前冲——不,只能是往前爬,战斗力肯定是大打折扣,他们究竟是怎样过桥的呢?可是在当时,仅有这种想法就是犯罪,近乎反革命了,所以我即没有和别人说起,自己也不敢再往下想。上中学的男孩心底下都相信超人,反正我认定这十八个人武艺超群就是了。
   事隔多年,腰缠万贯的富豪们代替了战场上的英雄,我对“飞夺泸定桥”的传奇也不再琢磨了,可一个偶然的事情,居然让我看到了传奇的新版本,而且这新的说法让我大为震惊。
   要说这偶然也实在是偶然。一天晚饭前我有事出门,顺便进了新华书店,竟然还买了两本书。近来是很少买书了,那天买了两本书,心中有几分得意,一到家马上给太太看,以显示本人的文化修养。不料太太看后马上嘲笑说:这两本书她已买回家了,我居然不知道,可见是个买书不看装样子的人。我急忙到书架前一看,果然两本一样的书早放在上面了,而且是在同一个书店买的。
   急忙吃完饭,拿上先后买的四本书直奔书店,好在离家不远,加上吃饭时间,前后不过半个小时。说了退书要求后,两个小姐拿着四本书左看右看,估计找不出什么拒退理由,就直接了当地说:书买了就不能退。这令我十恼怒,想不到斯文的新华书店也这样霸道。问她们什么道理,她们说账已经入电脑了,不能改。真让人哭笑不得,科技的进步竟然成了无理的依据。
   然后两位小姐说退是不能退,可是可以换同价钱的书。这年头,有点权的都想当霸王,反霸王条款的斗争对他们来说正好可以偷艺。
   憋了一肚子气,重找了两本书,一算帐还要多交五元。再次来到收银台,正好一位半老者也在交钱,他大约是给孙子买什么教材,很薄的一本要三块大洋。半老者忿忿不平,说她们是吸小孩的血,于是我很解气的称她们为“吸血鬼”。小姐也不生气,笑眯眯的吸血——收了我们的钱。  
   回家后翻看新买的书,其中一本书名《两个人的长征》,是两个英国人写的。这两个英国小伙子突发奇想,要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走一遍。他们果然走了一遍,这本书就是当时的日记。书里的事情很有意思,然而让我震惊的是其中一章:历史高于传奇。
   两个英国小伙走到了泸定桥,他们每到一地都要和当地百姓闲谈(他们的中文水平不低),这次也不例外。我把有关的地方摘录下来:  
   “我跑到后面的山上。”86岁的李国秀站在桥上指着西面说:“他们早上8点开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我们躲在山头上,看见22个红军过桥,前面带路的七八个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枪毙了,几个被击中的老百姓掉进了河里。”
   爱德(作者之一)问她:“红军有22个过泸定桥,你看到他们怎么过的了吗?”
   “看到了。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他们不知道怎么过桥,桥上没有木板,只挂着铁链。过了河的老百姓都被枪毙了。”
   李国秀就住在大渡河的西岸,一直没有搬过家。现在的房子已经整修过了,是砖木结构。1935年时她家的房子全是木头做的,但拆下很多木板给红军做新的桥板。
   假如李国秀的回忆没有失实,“飞夺泸定桥”这一事件就少了些传奇色彩——在当时的环境下,红军伤亡如此之少的确令人难以置信。历史书籍和电影都没有提到这些带路的村民,恐怕是不愿让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然而正是那些无名百姓做出的大无畏的牺牲使得整个事件更具光辉。
     这里有两点让人吃惊,一是守桥的国民党部队根本不像以前说的那样残忍,不然那几个在前面的老百姓早被乱枪打死了。至于过桥后被枪毙,那应该是当官的命令。
   其二,也是最让人吃惊的是,居然让“老百姓在前面带路”。当时的双方都知道,那是一场生死之战,这时把老百姓顶在前面,实在无法解释。“带路”肯定说不通,走在一座桥上还会迷路不成?
   “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他们不知道怎么过桥,桥上没有木板,”当地老人的说法也解释不通。几万人的性命悠关,选出的十八个人连铁索都不会爬岂不是笑话。再说让老百姓做示范也莫名其妙,桥上平时都是有木板的,日常生活中过桥,肯定不会爬铁索,也就是说没有木板的铁索桥,老百姓同样不知怎么走。退一百步说,即使做示范,一两个人就够了,何必七八个人一起做示范;退一千步说,真是需要七八个人一起做集体过桥示范,那么爬一段也就应该让人家回来,为什么要人家一直爬过去?对面就是敌方的军队,老百姓又没有自卫能力,爬过去必死无疑。
   打死老百姓,说起来不好听,可在当时的情况,尤其在中国,即使换成红军肯定也会这样做的。而且不会等他们爬过桥,红军一定会毫不手软的把这些碍事的老百姓从桥上打落水中。
   所谓“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的真实含义是什么?我想是不说自明的。
   最后,李国秀的回忆有没有失实呢?我想,八十多岁的农村老人不会信口开河。究竟当时有几个老百姓在前面,又有几个被击中“掉进了河里”,数字可能错,但“老百姓在前面带路”是不会错的。
   一定会有不少人质问 “怎么可能?这是日本人才干的事!”可战争就是战争,取胜是第一位的,包括利用平民百姓。有一个旁证,曾经出过一本书叫《血白血红》,写林彪指挥四野在东北作战的事,作者是部队的人,基本可以肯定他言出有据。当年林彪围困了四平,但是久攻不下,后来就下了一道命令,不许放城中的平民百姓出城,目的是让老百姓去和守城部队争粮食,从而制造混乱。于是,那些因为饥饿,或是要躲避炮火而逃出的平民百姓,出城后迎来的不是生的希望,而是解放军的子弹。更惨的是他们想退回去时,城中的守军又关了城门,这些人只好惊恐万状的在两军交战的中间地带乱跑。  
   有关“飞夺泸定桥”传奇的新版本,解释了我多年前的疑问。守桥部队顾忌前面的村民,不能疯狂地(用以前习惯的形容词)向过桥的红军扫射,遂使十几个红军通过了毫无遮拦的铁索桥。关于守桥部队有另一种说法,说那不是国民党的正规军,而是地方部队,或者干脆就是民团。如果是这样,那就更好解释了。地方部队有不少士兵是当地人,民团更是由当地人组成,而所谓“带路的村民”极可能有人和他们认识,从而更难以下手。
   十八勇士享受了极高的荣誉,民间传说十八个人中活下来的由毛亲自发了免死牌。现在看来这是不实之说,但也可见他们的地位之高。而带路的村民却从无人提起,两个英国人都替他们打抱不平。在英国人看来,之所以不提这些村民,“恐怕是不愿让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外国人毕竟不了解中国国情,事情不会这样简单。
   长期以来,我们的宣传一直是“军民一条心,打败蒋匪军”(当然,现在不一样了。“蒋匪”不在了,“连爷爷”又过来了),如果几个从未受过训练的村民,自觉自愿的和红军一起冒死夺桥,那是不会给“红军的英雄形象打折扣”的,相反还会大力宣传的。
   不提那些“带路”的老百姓,一定有另外的原因。现在可以说,中国的老百姓,没有或是极少有人自愿在两军交火时,走在一方前面充当挡箭牌。用枪口逼着人家“带路”,自然不好再提;进一步,如果守军是地方军或是民团,那所谓“带路的老百姓”,更有可能就是守军的家属,因此就更不能提。这其中的微妙,恐怕只有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中国人才能体会。

一看此文就知道是个民运狗或者轮子猪写的。
呵呵,看来这的人最擅长的就是扣帽子,一顶大帽子扣上完事。[em01]
请注明出处好么?
[B]以下是引用[I]无声呐喊[/I]在2005-6-6 9:48:00的发言:[/B][BR]呵呵,看来这的人最擅长的就是扣帽子,一顶大帽子扣上完事。[em01]

谁叫你们这样的家伙太多了呢?
你们造谣,信口胡掰一下就出来了;可我们要拿证据来反驳你就必须花大功夫去找资料,谁有这个耐性啊?毕竟我们干这个可是没工资的,不像你们
所以就没办法,你冒出一个来我们就一顶帽子扣上了事,批量处理
类似的文章太多了,现在已经骗不了人了,你们还是省省吧~
红军的目的是夺去泸定桥,泸定桥就在大渡河岸边,红军的行军路线就是沿大渡河,需要带路么?一昼夜徒步行进120公里,带路的人走得动么?就算有,到了还需要让老百姓走在前面么?挡子弹?P,掉下去了怎么挡?
我一直认为写这种东西是培养弱智的,不过任何傻瓜都会有更大的傻瓜为他鼓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8 10:50:31编辑过]
支持楼上的,不相信现实的人肯定在上学时是个乖娃娃、政治成绩也特别好,当他发现现实情况与他学到的不一样时,就会惊慌失措无所适从。那两个英国小伙子还上了央视说这个内容的,主持人是崔永元还有两位老红军,难道央视和老红军也是民运狗和轮子猪??
做人要理智,当看到湾湾的舆论宣传与史实相勃时我们就会说它们打胡乱说,睁起眼睛说瞎话,可我们的宣传工具何尝不是一样呢?难道我们说自己的不是?君不见现在连89事件都只字不提吗?要知道此事件是我们与西方国家交恶的主要原因,我想封口的原因就是想从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记忆里把这事抹掉,让下一代人也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对国民道歉了,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欲盖弥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8 16:53:27编辑过]
你问的问题文中已经回答了,自己看去吧,虽然你的理解能力差点,但应该能看得懂。

   如果真看不懂的话,那只能说你小学语文没有学好,那也不怪你,可能是先天的问题。不过你放心,大家不会因此歧视你的,但你也不能说你傻就流鼻涕呀,呵呵。

[em05]
小学水平的作文
如果猛士能重走长征路,相信你会发现许多史实与教科书有出入,你也许会对现实绝望!但请你理解这也是对外宣传所必需的美化……

节选自《两个人的长征》作者:李爱德、马普安
十三章 历史高于传奇第287~311天2003年7月30日~8月22日日记选摘,马普安,泸定,2003年8月7日 ……
旅店老板完全正确。从磨杠岭山顶走到泸定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前提是40多公里的路程对你来说不算什么。我们晚上9点才到上田坝,晚了大约13个小时。
  “现在我知道了,”杨肖说,“飞夺泸定桥不是开玩笑。不是吹牛。”
  历史书没有夸张。书上说“飞夺泸定桥”战役全程经过120公里,跟我们的测量差不多。
  我们还多走了1公里,那就是7月29日从泸定县城境内的大渡河到我们住处之间的距离。从田湾到上田坝,杨成武的军队共走了73至78公里,用了25个小时。
  但到泸定这段路程还是相对轻松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更加传奇。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白天过泸定桥。桥的主体是13根长度100米的铁索,每根都有拳头那么粗,连接着两个粉刷一新的木岗楼。
  其中九条铁链在脚底下,上面铺着木板,左右两侧还各有两条充当护栏,但根本不起什么作用。中间的人行道有1米宽,木板铺得很密。人行道两边的木板就稀松多了,两片之间有大约8厘米的间隙,透过去可以看到脚下湍急的水流。当农民挑着担子从爱德身边一颠一颠经过时,爱德必须紧紧抓住最上面的铁链来保持平衡。威廉·林塞10年前经过这里时曾亲眼看见一个妇女掉进水里淹死了 。
  但是我们还是情不自禁地感到失望,因为在我们的想象中,一座铁桥悬在高高的两山之间,离河面至少有100米高,下面的水流湍急汹涌,桥上几乎没有木板。实际上,这桥距水面最多只有5米的距离。当地人说如果发洪水,站在桥上伸脚下去就能碰到水面。但只有傻子才这么做,因为河里的水流变幻无常,一不小心人就可能被卷走。
  当年红军先遣队到达泸定的时候,桥上的木板已经全被拆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铁链。
  这全是国民党守军干的。
  杨成武在他的文集里对“泸定桥传奇”有这样的描写: “当全团数十名司号员组成的司号队同时吹响冲锋号时,我方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枪弹像旋风般地刮向敌人阵地,一片喊杀之声犹如惊涛裂岸,山摇地动。这时,22名经过精选的突击队员,包括从三连抽调来的支部书记刘金山、刘梓华,他们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在队长廖大珠同志的率领下,如飞箭离弦,冒着对岸射来的枪弹,扶着桥边的栏杆,踩着摇晃的铁索,向敌人冲去。”
  “……我忽地从桥头一跃而起,带着三连在22个勇士后面一边铺桥板,一边向桥东冲去。”
  “……我们的突击队爬完最后一节铁索,几乎就要接近敌人的桥头了。突然,西城门燃起熊熊烈火,火光冲天……他们为了防止我们攻进城去,把桥上抽下来的木板集中在城外,然后浇上煤油,一旦用水挡不住我们,就用火来拦阻我们。”
  “……廖大珠同志突然一跃而起,在同志们的口号声中,带头冲进火海。他头上的帽子着火了,身上衣服着火了,然而,他仍旧不顾一切地向火里扑去。” 在杨成武的描述中,22名红军突击队员都活了下来。但根据桥上纪念匾的官方记载,只有18个人成功冲破了封锁线,另外4个牺牲了。而泸定县红军长征纪念馆馆长祝太兵告诉我们,人们对于此事始终说法不一。一些目睹这场战役的老人说,只有5名战士突击成功,其他人都落入河里牺牲了。
“我跑到后面的山上。”86岁的李国秀站在桥上指着西边说,“他们早上8点开始打仗,打了一天一夜。我们躲在山头,看见22个红军过桥,前面带路的七八个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枪毙了,几个被击中的老百姓掉进了河里。”

  爱德问她:“红军有22个过泸定桥,你看到他们怎么过的了吗?”

  “看到了。老百姓在前面带路,红军跟在后面。他们不知道怎么过桥,桥上没有木板,只挂着铁链。过了河的老百姓都被枪毙了。”

  李国秀就住在大渡河的西岸。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李国秀无法抑制激动的情绪。她哭诉道:“当时生活很苦,现在好了,可我也老了。那时候国民党把我们弄到监狱里,一顿就给我们一小碗饭,后边还有人押着,让我们老百姓给他们背东西。”

  李国秀一直没有搬过家。现在的房子已经整修过,是砖和水泥结构。1935年时她家的房子全是木头做的,但拆下很多木板给红军做新的桥板。

  假如李国秀的回忆没有失实,“飞夺泸定桥”这一事件就少了些传奇色彩———在当时的环境下,红军伤亡如此之少的确令人难以置信。历史书籍和电影都没有提到这些带路的村民。然而正是那些无名百姓作出的大无畏的牺牲,使得整个事件更具光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9 8:04:01编辑过]
尤其在中国,即使换成红军肯定也会这样做的。而且不会等他们爬过桥,红军一定会毫不手软的把这些碍事的老百姓从桥上打落水中。”

说实话,俺想了半天,为什么要加上这句“尤其在中国”呢?想不通,难道该文作者有什么证据显示,那些民主国家比中国更不擅于利用平民吗
真是人如其名啊!难道赶了几天几夜路的红军马上就想到和做到了用木板重新辅设桥面的办法??要知道当时老百姓是可以过桥的,被枪弊的也是带红军过桥幸存的被国民党枪弊的,再说如地道战、地雷战都证明了GCD是打的人民战争,老百姓愿意为它牺牲又怎么了?看来你们应该向中央反映及投诉中央电视台了,因为它居然成了民运和轮子的喉舌!哈哈


[em01][em01][em01]
真是人不如其名!

有什么理由认为赶了几天几夜的路,红军便不会想到这种方法?难道想到这种方法需要爱因斯坦一样的智商吗?

老百姓可以过桥可以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有他们带路,国军就不会开枪?

被枪毙了说明什么?说明了是国军家属可能性几乎没有。

GCD是打的人民战争,老百姓愿意为它牺牲。没错!但那篇文章你有没有好好看过呢,他影射的是什么?好好看看:

“中国的老百姓,没有或是极少有人自愿在两军交火时,走在一方前面充当挡箭牌。用枪口逼着人家“带路”,自然不好再提!”

央视请了英国人,请了老人上节目,可没请这个作者上节目?无凭无据,咱可不敢投诉!
赶了几天几夜的路,难道红军还能在国军的眼皮底下现去砍树做木板,有这么多的闲功夫?难道不能证明是当地的老百姓准备的?国军肯定是在得到情报知道共军马上要过河的情况下才拆掉木板的,这点我想不会有什么疑问吧?小学的课本上也有讲到。老百姓可以过桥是因为在红军没有赶到的时候泸定桥是对外开放的,完全有可能红军叫老百姓利用这个机会上去辅设木板,到了对岸后被国民党发现才会被枪毙。
在我国目前所有电视、电影都需严格审察的大环境下,央视敢公开播出刊有与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所教内容相违背及丑化中国人民解放军书籍的节目时,你大可向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国家安全局等国家相关主管部委反映情况。
都是瞎猜,还有楼上的,89年事件你亲身经历过吗?
你听到的基本都是西方的报道,难道又有多少可信的?不要告诉我说西方媒体说的都是真话,看看伊拉克战争,老美电视台还不是为自己国家服务啊,放的和我们放的根本两回事
哈哈,我都不知道跟你讲什么?我什么时候否认了老百姓帮忙,你讲了那么大一堆干什么呀?

什么到了对岸被枪毙,没看到那老人讲在桥上就有人被击中,还掉了下去吗?好好看完文章再讲话好不好,你说的那个情形倒是有可能,但与书中所讲就不符了。

还有你讲的什么“央视敢公开播出刊有与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所教内容相违背及丑化中国人民解放军书籍的节目”根本莫名其妙吗?哦,两个英国人讲了那几句话就叫丑化中国人民解放军了?

麻烦回贴前看清别人的贴子再好好理会,我讲的作者可不是书的作者,而是下面那篇自诩理性的贴子,真搞不懂你把央视掺和进来干吗?
89年我在重庆,重庆街上的动静也不小,反正当时我在家是窗子也不敢开。
我听的不是西方的报道,我是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央视的那次谈话节目我相信有不少人都看到过的,英国的那两位作者和两位老红军总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下说谎吧?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做事情还是想问题上都不要太偏激,要在客观的事实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就像你说的一样,任何国家的舆论报道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的,所以要兼听则明,不要被强灌的内容所误导,要在综合国内国外的信息之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看待问题。好,我不想再争了,求同存异!
你还真能掰,麻烦你找一找,这里谁讲英国人撒谎了?

叫你看清别人的贴子,你偏不!看都不看清楚,你怎么“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看待问题”?
[B]以下是引用[I]重庆人[/I]在2005-6-11 22:48:00的发言:[/B][BR]89年我在重庆,重庆街上的动静也不小,反正当时我在家是窗子也不敢开。
我听的不是西方的报道,我是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央视的那次谈话节目我相信有不少人都看到过的,英国的那两位作者和两位老红军总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下说谎吧?我想说的是不论是做事情还是想问题上都不要太偏激,要在客观的事实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就像你说的一样,任何国家的舆论报道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的,所以要兼听则明,不要被强灌的内容所误导,要在综合国内国外的信息之上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看待问题。好,我不想再争了,求同存异!

要多听多看,才能相对来说做到客观
[B]以下是引用[I]大愤青099[/I]在2005-6-11 22:54:00的发言:[/B][BR]你还真能掰,麻烦你找一找,这里谁讲英国人撒谎了?

叫你看清别人的贴子,你偏不!看都不看清楚,你怎么“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看待问题”?


这么说来你认为英国人说的都是真话咯?那么你最前面为什么不相信别人说的?楼主都是引用英国作者描述的,还上纲上线的说别人是民运、轮子?真的是前后矛盾,难自圆其说,多读读书吧!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最后就让这贴子沉了吧,再争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的。
[B]以下是引用[I]重庆人[/I]在2005-6-11 23:51:00的发言:[/B][BR]?

这么说来你认为英国人说的都是真话咯?那么你最前面为什么不相信别人说的?楼主都是引用英国作者描述的,还上纲上线的说别人是民运、轮子?真的是前后矛盾,难自圆其说,多读读书吧!开阔一下自己的眼界。最后就让这贴子沉了吧,再争论下去也不会有结果的。


睁开你的眼睛,你所说的“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看待问题”,就是这样的无中生有还是臆测,你这种人也配读书,好话不懂得听,非得人家骂你吗,麻烦你去把我讲楼主是民运、轮子的话找出来,麻烦你把我说不相信英国人讲的话找出来。

如果你找不出来的话,麻烦你自己捏造一个,然后“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吃下去,就你这料也配用“重庆人”三个字!呸!
尤其在中国,即使换成红军肯定也会这样做的。而且不会等他们爬过桥,红军一定会毫不手软的把这些碍事的老百姓从桥上打落水中。”

说实话,俺想了半天,为什么要加上这句“尤其在中国”呢?想不通,难道该文作者有什么证据显示,那些民主国家比中国更不擅于利用平民吗

[em01][em01][em01]
多的我不想多说了,不知是谁写得断断续续词不达意的,作为一名有文化、有素质的中国人,请不要采取人身攻击!
嘿嘿,你这理解能力实在可观!

看来所谓“加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看待问题”对你来说也是不大可能,你这种人我骂都懒得骂
尤其在中国,即使换成红军肯定也会这样做的。而且不会等他们爬过桥,红军一定会毫不手软的把这些碍事的老百姓从桥上打落水中。”

说实话,俺想了半天,为什么要加上这句“尤其在中国”呢?想不通,难道该文作者有什么证据显示,那些民主国家比中国更不擅于利用平民吗

这是我发言里第一次出现“民运、轮子”的第一段话,麻烦你用你可怜的脑瓜想想我引用的这段话是哪里的?是英国人,还是楼主,还是央视?
再一次郑重提醒你:请不要人身攻击!不尊重对方也是对自己的侮辱,骂人谁不会,请你拿出一个中国男人应有的素质和心胸,不要一回贴就拿对方的人来说事,请你表现出你是一个男人,对事不对人!
论点详细,好文
[B]以下是引用[I]重庆人[/I]在2005-6-13 0:04:00的发言:[/B][BR]再一次郑重提醒你:请不要人身攻击!不尊重对方也是对自己的侮辱,骂人谁不会,请你拿出一个中国男人应有的素质和心胸,不要一回贴就拿对方的人来说事,请你表现出你是一个男人,对事不对人!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现在摆出道貎岸然的样子来了?
希望大家都冷静讨论   大愤青099 朋友 你确实应该尊重些对方 当然其他人也应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