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最想知道的日本史图解》,记下读后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5:50:09


看了一遍《我最想知道的日本史图解》,这本书其实是一部极简日本史。虽然是一部极简史,但是看过之后也想记下一点儿体会。看到德川家康和丰臣秀赖之间大阪之役,导致丰臣本家断绝这段,有些感触。
要说这大阪之役有两次,1614年10月的大阪冬之阵和1615年4—5月的大阪夏之阵,战争结果是丰臣秀赖和其母淀君自杀,丰臣秀赖的儿子,年仅8岁的丰臣国松被处死,丰臣本家血脉断绝。读到这段,我认为,丰臣本家的覆灭的主要原因,是丰臣秀赖和淀君错误的处理和德川家的关系。
这还要从1600年关原之战说起。在那次大战中,以丰臣家为首的西军败于以德川家为首的东军,丰臣家从此失去了对日本的统治地位。不过这次大战的失败怪不了丰臣秀赖,因为那时他才8岁。“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丰臣家虽然战败,失去统治地位,封地也被削减,但是仍然保留了65万石的封地,还有坚固的大阪城,还有官职,同时从日后两次大阪之阵,丰臣家都能召集10万军队与德川家对抗的情况来看,丰臣家仍然有很强的影响力,这都比丰臣秀吉刚出道时的环境要强得多。
德川家康虽然在关原之战中获胜,但是并没有将丰臣家“去根”,我想当时德川家康主要还是顾及天下舆论。德川家在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算是丰臣家的家臣,在丰臣秀吉死的时候,任命了5位大名为大老,5位心腹大臣为奉行,用以辅助幼主丰臣秀赖,其中德川家康为5大老之首。虽然之前丰臣家和德川家也曾兵戎相见,但是日本战国时代大名打打和和本是家常便饭,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表面上对德川家康也算不错,如果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后马上处死丰臣秀赖,恐怕天下就会议论,“家康这政辅得好呀,老主人刚死没多久,作为托孤之臣就把少主做掉了。”我估计对此德川家康不得不考虑。另外,当时德川家康立足未稳,丰臣家也还有些势力,所以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后对丰臣家的政策是“胡萝卜加大棒”,又打又拉,一面削减丰臣家封地,一面又把自己的孙女,德川秀忠的女儿千姬嫁给丰臣秀赖,用来巩固两家的关系。
其实这德川家和丰臣家也是有亲戚关系的,当年织田信长把自己的妹妹阿市嫁给了浅井长政,生下了小督、初、和淀君,后来小督嫁给了德川秀忠,淀君成了羽柴秀吉(即丰臣秀吉)的侧室,后来生下了丰臣秀赖。为了拉拢德川家康,羽柴秀吉又把自己的妹妹旭姬嫁给了德川家康,这次德川家康又把孙女嫁给丰臣秀赖,虽然这些都是政治联姻,到底多可靠、能维持多久,谁心里也没底,但不管怎么说也算沾亲带故,对关原之战后处于劣势的丰臣家,也算有一点点不可靠的安全保障。
因此,我认为,丰臣家虽然在关原之战输了把大的,但是还没有把老本儿赔光,丰臣家还没到山穷水尽,势不可为的地步。咱们中国历史上有卧薪尝胆,最后“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先例,日本战国时代大名、豪族衰落为其他大名的家臣,又从家臣崛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当时丰臣家采取的策略应该是接受德川家崛起,丰臣家式微的现实,臣服于德川家,利用德川家对丰臣家的怀柔政策,稳住德川家康,同时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或者起码应该稳住德川家康,努力自保。当然,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缺很困难,需要领导者具备非凡的政治才能。而当时丰臣秀赖和他的母亲淀君的做法却把事情彻底搞砸了。丰臣家虽然战败,但是淀君和渐渐长大的丰臣秀赖却总是表现出对德川家不服输的姿态,在其他大名纷纷臣服德川家的情况下,丰臣家仍然傲气不改。1605年,德川家康要求丰臣秀赖到京都祝贺德川秀忠就任征夷大将军,淀君对此极其愤怒,认为德川家不过是丰臣家的家臣而已,秀赖和家康德官职又相当,如果秀赖去京都祝贺,就等于承认丰臣家是德川家的家臣,所以坚决不去京都祝贺。此时仍这样认为,实在是有些不识时务了。这个很不明智的行为让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德川家康对丰臣家提高了警惕。丰臣秀赖不断长大,看过一本书上说丰臣秀赖身高197厘米,体重161公斤,体格壮硕,有圣贤风尚,再加上丰臣家一直表现出的不顺从的姿态,德川家康不得不重新评估丰臣家的威胁,最终决定灭掉丰臣家。
1614年,丰臣秀赖重修丰臣秀吉在京都建造的方广寺,铸造了梵钟,上有“国家安康,君臣丰乐”八个字。这本来是一句吉祥话,但是德川家康却有不同的解读。他认为前半句将“家”、“康”两字分开写,是对他德川家康的诅咒,而后半句则是祝愿丰臣家繁荣昌盛,有不臣之心。对于德川家康来说,丰臣秀赖到底是什么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借口。这种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没事找事,与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可谓如出一辙。德川家康就此提出要丰臣秀赖由大阪改封到别地并将淀君送到江户做人质。丰臣秀赖绝对不会接受,征集10万浪人为家臣,开始准备战争。
丰臣秀赖的行动给了德川家康绝好的开战借口,德川家康征集全国大名,调军20万征伐丰臣秀赖,围攻大阪城,即大阪冬之阵。大阪城为丰臣秀吉所建,坚固无比,德川军攻城不克,提出和谈,条件是填平大阪城外围壕沟,并拆除第三道城墙—“三之丸”,丰臣家居然同意了。在之前还有机会缓解两家关系的时候,桀骜不驯,轻起战端,如今战端已开,两家关系彻底破裂的时候,面对这种明显要自废武功的条件却表示接受,对此我始终无法理解,我总觉得这种情况已是兴亡在此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已经绝无和谈可能,这种情况下接受苛刻的条件和谈,只能是自取灭亡。结果德川军超额完成任务,不仅填平了外围壕沟,拆掉了“三之丸”,连“二之丸”外的壕沟也一起填平了。之后丰臣家发觉上当,又开始备战,至此我觉得丰臣家的阵脚完全乱了,战了又和,和了还战。虽然严格的说是德川家康违反和约在先,但德川家处于绝对优势,违反了又能怎样,而丰臣家的备战行为却又送给德川家康一个消灭丰臣家的借口,德川家康提出要改封丰臣秀赖到大和或伊势,并要丰臣家解散浪人,结果丰臣秀赖拒绝,大阪夏之阵开始。因为大阪城的防御工事被破坏殆尽,征集的浪人又缺乏组织和训练,丰臣家很快战败,丰臣秀赖“身死国灭”。
丰臣秀赖(当然还有他母亲淀君的影响)以比他父亲出道时好得多的环境,却导致丰臣本家断绝,其原因,我认为是他(还有他的母亲)缺乏隐忍和审时度势的能力,从而错误的处理了与德川家的关系。这与他的对手德川家康和他的父亲丰臣秀吉相比差的实在太多。至于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我觉得和他们不同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德川家康本姓松平,松平家算是是三河地区的豪族,但在第八代家主松平广忠时,家道已经衰落,不得不把那是名叫竹千代的德川家康送给今川家为人质,从而换取今川家的援助。后来广忠被织田家的刺客刺杀,松平家就变成了今川家的家臣。在去今川家做人质时,德川家康只有六岁,从小就在险恶的环境中生活,为了生存要学会察言观色、忍辱负重,逐渐培养了自己坚韧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即使借助桶狭间之战的机会独立,德川家康开始时也不过是三河地区一个小领主,在凶险的日本战国时代,为了生存下去并有所发展,德川家康懂得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懂得了为了达到最终目的,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懂得了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和欲望。像丰臣秀赖遇到的情况,德川家康也曾碰到过,那是在德川家康支持织田信雄与羽柴秀吉(即丰臣秀吉)争夺权位失败后,德川家康也曾经拒绝去大阪拜见羽柴秀吉,为了拉拢家康,羽柴秀吉不惜让自己已经出嫁的妹妹旭姬改嫁给德川家康,还把自己的母亲送到德川家为人质,德川家康面对这种情况,明智的选择了臣服羽柴秀吉,避免了在自己处于劣势时与羽柴秀吉的战争,同时静待时机。与德川家康同时代的强大大名,今川义元、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丰臣秀吉等皆一个一个死去,只有德川家康顽强的活到最后,从最初今川家的人质,一步步爬上征夷大将军的位置,开创德川幕府。丰臣秀赖的父亲丰臣秀吉18岁在织田信长手下供职时连姓氏都没有,就是个日本战国“屌丝青年”,也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从基层摸爬滚打,逐渐壮大势力,力压群雄,一统天下并成为关白。丰臣秀吉最初是“屌丝”,但他让他的儿子成了“富二代”,丰臣秀赖应该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在他出生时,他爸已经是关白,8岁时他就继承了丰臣秀吉的位置,虽然关原之战后丰臣家衰落,势力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有封地65万石的大名,丰臣秀赖从小应该没有受过什么磨难,意志和政治能力与饱经风霜的德川家康根本无法相比。再加上丰臣秀赖受他妈妈淀君的影响应该很大,淀君不愿意丰臣家臣服于德川家,在丰臣秀赖小时候,淀君肯定会向他讲述丰臣家往日的辉煌,向他灌输他本应是日本之主的观念,这很可能会使丰臣秀赖产生了复兴家业的责任感,也使他形成对德川家高傲的态度,而这在丰臣家弱,德川家强的形势下是非常危险的。总之,这种成长环境很难使丰臣秀赖具备隐忍和审时度势的能力,也造成了丰臣本家断绝的结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强弱之势本就是不断变化的,汉高祖时有白登之围,汉孝武时就封狼居胥。一时失败,居于劣势,本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劣势,是韬光养晦,静待时机,还是不识时务,盲目出击,或是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这就看领导者的意识和能力了。当然,最终能否走出困境,也要受到当时的形势和对手的能力的影响,但是像关原之战后到大阪之役前的丰臣家这样,明明有缓解危机,保住家业,甚至还可能有翻盘的机会,却采取错误的方式应对,导致“身死国灭”,我觉得实在不可取。


看了一遍《我最想知道的日本史图解》,这本书其实是一部极简日本史。虽然是一部极简史,但是看过之后也想记下一点儿体会。看到德川家康和丰臣秀赖之间大阪之役,导致丰臣本家断绝这段,有些感触。
要说这大阪之役有两次,1614年10月的大阪冬之阵和1615年4—5月的大阪夏之阵,战争结果是丰臣秀赖和其母淀君自杀,丰臣秀赖的儿子,年仅8岁的丰臣国松被处死,丰臣本家血脉断绝。读到这段,我认为,丰臣本家的覆灭的主要原因,是丰臣秀赖和淀君错误的处理和德川家的关系。
这还要从1600年关原之战说起。在那次大战中,以丰臣家为首的西军败于以德川家为首的东军,丰臣家从此失去了对日本的统治地位。不过这次大战的失败怪不了丰臣秀赖,因为那时他才8岁。“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丰臣家虽然战败,失去统治地位,封地也被削减,但是仍然保留了65万石的封地,还有坚固的大阪城,还有官职,同时从日后两次大阪之阵,丰臣家都能召集10万军队与德川家对抗的情况来看,丰臣家仍然有很强的影响力,这都比丰臣秀吉刚出道时的环境要强得多。
德川家康虽然在关原之战中获胜,但是并没有将丰臣家“去根”,我想当时德川家康主要还是顾及天下舆论。德川家在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算是丰臣家的家臣,在丰臣秀吉死的时候,任命了5位大名为大老,5位心腹大臣为奉行,用以辅助幼主丰臣秀赖,其中德川家康为5大老之首。虽然之前丰臣家和德川家也曾兵戎相见,但是日本战国时代大名打打和和本是家常便饭,丰臣秀吉活着的时候表面上对德川家康也算不错,如果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后马上处死丰臣秀赖,恐怕天下就会议论,“家康这政辅得好呀,老主人刚死没多久,作为托孤之臣就把少主做掉了。”我估计对此德川家康不得不考虑。另外,当时德川家康立足未稳,丰臣家也还有些势力,所以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后对丰臣家的政策是“胡萝卜加大棒”,又打又拉,一面削减丰臣家封地,一面又把自己的孙女,德川秀忠的女儿千姬嫁给丰臣秀赖,用来巩固两家的关系。
其实这德川家和丰臣家也是有亲戚关系的,当年织田信长把自己的妹妹阿市嫁给了浅井长政,生下了小督、初、和淀君,后来小督嫁给了德川秀忠,淀君成了羽柴秀吉(即丰臣秀吉)的侧室,后来生下了丰臣秀赖。为了拉拢德川家康,羽柴秀吉又把自己的妹妹旭姬嫁给了德川家康,这次德川家康又把孙女嫁给丰臣秀赖,虽然这些都是政治联姻,到底多可靠、能维持多久,谁心里也没底,但不管怎么说也算沾亲带故,对关原之战后处于劣势的丰臣家,也算有一点点不可靠的安全保障。
因此,我认为,丰臣家虽然在关原之战输了把大的,但是还没有把老本儿赔光,丰臣家还没到山穷水尽,势不可为的地步。咱们中国历史上有卧薪尝胆,最后“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先例,日本战国时代大名、豪族衰落为其他大名的家臣,又从家臣崛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当时丰臣家采取的策略应该是接受德川家崛起,丰臣家式微的现实,臣服于德川家,利用德川家对丰臣家的怀柔政策,稳住德川家康,同时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或者起码应该稳住德川家康,努力自保。当然,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缺很困难,需要领导者具备非凡的政治才能。而当时丰臣秀赖和他的母亲淀君的做法却把事情彻底搞砸了。丰臣家虽然战败,但是淀君和渐渐长大的丰臣秀赖却总是表现出对德川家不服输的姿态,在其他大名纷纷臣服德川家的情况下,丰臣家仍然傲气不改。1605年,德川家康要求丰臣秀赖到京都祝贺德川秀忠就任征夷大将军,淀君对此极其愤怒,认为德川家不过是丰臣家的家臣而已,秀赖和家康德官职又相当,如果秀赖去京都祝贺,就等于承认丰臣家是德川家的家臣,所以坚决不去京都祝贺。此时仍这样认为,实在是有些不识时务了。这个很不明智的行为让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德川家康对丰臣家提高了警惕。丰臣秀赖不断长大,看过一本书上说丰臣秀赖身高197厘米,体重161公斤,体格壮硕,有圣贤风尚,再加上丰臣家一直表现出的不顺从的姿态,德川家康不得不重新评估丰臣家的威胁,最终决定灭掉丰臣家。
1614年,丰臣秀赖重修丰臣秀吉在京都建造的方广寺,铸造了梵钟,上有“国家安康,君臣丰乐”八个字。这本来是一句吉祥话,但是德川家康却有不同的解读。他认为前半句将“家”、“康”两字分开写,是对他德川家康的诅咒,而后半句则是祝愿丰臣家繁荣昌盛,有不臣之心。对于德川家康来说,丰臣秀赖到底是什么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借口。这种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没事找事,与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可谓如出一辙。德川家康就此提出要丰臣秀赖由大阪改封到别地并将淀君送到江户做人质。丰臣秀赖绝对不会接受,征集10万浪人为家臣,开始准备战争。
丰臣秀赖的行动给了德川家康绝好的开战借口,德川家康征集全国大名,调军20万征伐丰臣秀赖,围攻大阪城,即大阪冬之阵。大阪城为丰臣秀吉所建,坚固无比,德川军攻城不克,提出和谈,条件是填平大阪城外围壕沟,并拆除第三道城墙—“三之丸”,丰臣家居然同意了。在之前还有机会缓解两家关系的时候,桀骜不驯,轻起战端,如今战端已开,两家关系彻底破裂的时候,面对这种明显要自废武功的条件却表示接受,对此我始终无法理解,我总觉得这种情况已是兴亡在此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已经绝无和谈可能,这种情况下接受苛刻的条件和谈,只能是自取灭亡。结果德川军超额完成任务,不仅填平了外围壕沟,拆掉了“三之丸”,连“二之丸”外的壕沟也一起填平了。之后丰臣家发觉上当,又开始备战,至此我觉得丰臣家的阵脚完全乱了,战了又和,和了还战。虽然严格的说是德川家康违反和约在先,但德川家处于绝对优势,违反了又能怎样,而丰臣家的备战行为却又送给德川家康一个消灭丰臣家的借口,德川家康提出要改封丰臣秀赖到大和或伊势,并要丰臣家解散浪人,结果丰臣秀赖拒绝,大阪夏之阵开始。因为大阪城的防御工事被破坏殆尽,征集的浪人又缺乏组织和训练,丰臣家很快战败,丰臣秀赖“身死国灭”。
丰臣秀赖(当然还有他母亲淀君的影响)以比他父亲出道时好得多的环境,却导致丰臣本家断绝,其原因,我认为是他(还有他的母亲)缺乏隐忍和审时度势的能力,从而错误的处理了与德川家的关系。这与他的对手德川家康和他的父亲丰臣秀吉相比差的实在太多。至于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我觉得和他们不同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德川家康本姓松平,松平家算是是三河地区的豪族,但在第八代家主松平广忠时,家道已经衰落,不得不把那是名叫竹千代的德川家康送给今川家为人质,从而换取今川家的援助。后来广忠被织田家的刺客刺杀,松平家就变成了今川家的家臣。在去今川家做人质时,德川家康只有六岁,从小就在险恶的环境中生活,为了生存要学会察言观色、忍辱负重,逐渐培养了自己坚韧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即使借助桶狭间之战的机会独立,德川家康开始时也不过是三河地区一个小领主,在凶险的日本战国时代,为了生存下去并有所发展,德川家康懂得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懂得了为了达到最终目的,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懂得了如何控制自己情绪和欲望。像丰臣秀赖遇到的情况,德川家康也曾碰到过,那是在德川家康支持织田信雄与羽柴秀吉(即丰臣秀吉)争夺权位失败后,德川家康也曾经拒绝去大阪拜见羽柴秀吉,为了拉拢家康,羽柴秀吉不惜让自己已经出嫁的妹妹旭姬改嫁给德川家康,还把自己的母亲送到德川家为人质,德川家康面对这种情况,明智的选择了臣服羽柴秀吉,避免了在自己处于劣势时与羽柴秀吉的战争,同时静待时机。与德川家康同时代的强大大名,今川义元、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丰臣秀吉等皆一个一个死去,只有德川家康顽强的活到最后,从最初今川家的人质,一步步爬上征夷大将军的位置,开创德川幕府。丰臣秀赖的父亲丰臣秀吉18岁在织田信长手下供职时连姓氏都没有,就是个日本战国“屌丝青年”,也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从基层摸爬滚打,逐渐壮大势力,力压群雄,一统天下并成为关白。丰臣秀吉最初是“屌丝”,但他让他的儿子成了“富二代”,丰臣秀赖应该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在他出生时,他爸已经是关白,8岁时他就继承了丰臣秀吉的位置,虽然关原之战后丰臣家衰落,势力大不如前,但是仍然是有封地65万石的大名,丰臣秀赖从小应该没有受过什么磨难,意志和政治能力与饱经风霜的德川家康根本无法相比。再加上丰臣秀赖受他妈妈淀君的影响应该很大,淀君不愿意丰臣家臣服于德川家,在丰臣秀赖小时候,淀君肯定会向他讲述丰臣家往日的辉煌,向他灌输他本应是日本之主的观念,这很可能会使丰臣秀赖产生了复兴家业的责任感,也使他形成对德川家高傲的态度,而这在丰臣家弱,德川家强的形势下是非常危险的。总之,这种成长环境很难使丰臣秀赖具备隐忍和审时度势的能力,也造成了丰臣本家断绝的结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强弱之势本就是不断变化的,汉高祖时有白登之围,汉孝武时就封狼居胥。一时失败,居于劣势,本没什么大不了,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应对劣势,是韬光养晦,静待时机,还是不识时务,盲目出击,或是意志消沉一蹶不振,这就看领导者的意识和能力了。当然,最终能否走出困境,也要受到当时的形势和对手的能力的影响,但是像关原之战后到大阪之役前的丰臣家这样,明明有缓解危机,保住家业,甚至还可能有翻盘的机会,却采取错误的方式应对,导致“身死国灭”,我觉得实在不可取。
LZ是初次接触那段历史吧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19:50
LZ是初次接触那段历史吧
何以见得?
看了你的读后感,感觉有很多常识错误。不管是不是原书作者误导了你,都说明你不了解那段历史。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1:37
看了你的读后感,感觉有很多常识错误。不管是不是原书作者误导了你,都说明你不了解那段历史。
这东西写出来一个也是因为读书后有所体会,为了以后如果有新的认识可以看看自己的思想有何变化,反正也是为了交流,如果不辛苦的话,请指出错误之处,也可以相互参考学习一下
说句玩笑话,你的读后感应该进行的是挑对,玩笑玩笑

我也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

就像你说的,等你读了更多书以后就明白了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2:29
说句玩笑话,你的读后感应该进行的是挑对,玩笑玩笑

我也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
哇,您这个好像----,怎么说呢?如果您现在没时间,可以一条一条的挑,总之大家也是为了交流吗。既然都是业余爱好者,就何必担心有错漏呢,其实就是历史学家,历史博士生导师也不敢说自己什么历史都知道,从不会出疏漏。总之我还是希望您能帮助指出错漏,也好供大家学习提高。
如果可以的话,你能否把你的读后感再压缩一下,一段话,看看我们能否有共识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2:44
如果可以的话,你能否把你的读后感再压缩一下,一段话,看看我们能否有共识
这个我不是太明白,能不能直接谈谈您的理解呢?
用一段话概括你的读后感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2:44
如果可以的话,你能否把你的读后感再压缩一下,一段话,看看我们能否有共识
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也没看到如果您读到这段是怎么理解的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2:49
用一段话概括你的读后感
我很想了解一下您是怎样理解的。
对你的读后感吗?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2:56
对你的读后感吗?
对这段历史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2:56
对你的读后感吗?
当然对读后感也行,主要是为了交流吗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2:56
对你的读后感吗?
就像您说的,如果有哪些您认为是错漏的,也请辛苦一并指出,为了大家讨论学习交流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2:56
对你的读后感吗?
回帖可以点击每个帖子下的恢复按钮,这样可以提醒对方有人恢复。
个人认为,丰臣家的败亡首要原因是,猴子在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死心的情况下,突然有了儿子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3:03
个人认为,丰臣家的败亡首要原因是,猴子在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死心的情况下,突然有了儿子
收到,您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段历史,我会留作参考的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3:03
个人认为,丰臣家的败亡首要原因是,猴子在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死心的情况下,突然有了儿子
如果有空的化,再帮忙指指错漏,多谢了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1 23:03
个人认为,丰臣家的败亡首要原因是,猴子在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死心的情况下,突然有了儿子
大野修理亮路过
图解日本史系列 还是推荐台湾枫书林翻译出版的那两本日本学研社的

一本图解日本史(通史) 一本图解日本史(古代篇)

淘宝上有售
隼鹰 发表于 2014-1-22 22:07
图解日本史系列 还是推荐台湾枫书林翻译出版的那两本日本学研社的

一本图解日本史(通史) 一本图解日本 ...
多谢,找机会找来看看
错误很多。建议LZ方便的话,下载大河剧,什么“葵三代”之类的看看。
第六人 发表于 2014-1-23 14:20
错误很多。建议LZ方便的话,下载大河剧,什么“葵三代”之类的看看。
说错误很多,为何就没人指出呢?这恐怕很难让人信服呀,大家没时间吗?电视剧可以作为依据吗?
第六人 发表于 2014-1-23 14:20
错误很多。建议LZ方便的话,下载大河剧,什么“葵三代”之类的看看。
我还是喜欢有话明说,本就是为了交流,都别怕有错误,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看看吗,可别绕来绕去就绕出一句话来。
如果您方便的化,还是希望指出错处。
有没有图片啊?
wanghywanghy 发表于 2014-1-23 18:31
有没有图片啊?
在这个帖子里
http://lt.cjdby.net/thread-1772214-1-2.html
不要浮躁,古人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就看了一本书,多看看就会有更全面的思想

没有人欠你什么
不破光三 发表于 2014-1-23 19:28
不要浮躁,古人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就看了一本书,多看看就会有更全面的思想

没有人欠你什么
别激动,这跟欠不欠没什么关系。浮躁这个有点过虑了,听你的意思觉得您应该了解很多,所以特别想多听听你的看法。再说你怎么就知道我只看了一本书呢?
要说学习,自己看书是一种方式,和其他人交流也是一种方式,不知你能否有时间多谈谈。
jzsz 发表于 2014-1-23 16:11
我还是喜欢有话明说,本就是为了交流,都别怕有错误,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看看吗,可别绕来绕去就绕出一 ...
因为你的错太多了,而且这不是历史区,这里是杂志区,你想讨论,建议你把你这篇文章再发到历史区去。11区的动漫和大河剧都很不错,大河剧绝对不是CCAV那种历史剧,最大限度的接近史实。
就先说你一个错误,关原之战不是以丰臣家的西军和以德川家为首的东军之间的战争。不管东军西军,都打着丰臣家的旗帜,都指对方为背叛丰臣的逆贼。东军,因为德川秀忠的指挥失误,德川主力精锐部队根本没有赶到战场,主力参战部队,都是猴子培养出来的武将,例如福岛正则,加藤正虎等等,都是猴子收养并培养的大名。
你如果非要分派,你可以大体上认为是反德川派和拥护德川派,反德川派以石田三成为代表的,认为德川要篡位,他们是最积极的,但他们只是其中一部分。西军名义上的统帅,毛利家,参加西军是为了争权得利,这种不少,包括最后临阵叛变的小早川,能被石田拉出来,也是石田他们给了小早川一个承诺,那就是让他在丰臣秀赖成年前,当上关白,可以说是硬拉进来的。例如岛津家,他加入西军非常戏剧,他本来是亲德川的,并且应德川家康之请,要进伏见城帮助守城,但因为德川家的守城的将领(名字忘了)没收到德川家康的告知,认为是来赚城的,放枪驱逐,岛津一怒之下,加入了西军。
至于东军,不可否认,要团结很多,基本上都是拥护德川家康的,但请记住,拥护是拥护,但不是臣服。而且其中很多人拥护德川家康,是因为反对甚至痛恨石田为首的文官。他们当时臣服的都是丰臣家。
可以这么说,如果当时丰臣家能够支持西军,旗帜出现在西军中,关原之战不用打了,以福岛正则,加藤正虎为首的丰臣家臣,就算不反戈杀向德川家康,也会立马收拾行装,退出战场的。而且德川家康也不敢在当时就进攻丰臣家,也会立即退出的。
总而言之,你的错误很多,你愿意讨论,发到历史区讨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