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文胆陈布雷:为什么只有一个刘慈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05:59
这篇是给观察者网的投稿,发过来接受大家批评,文中的一些观点以前我也发过,可能会似曾相识。

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探讨刘慈欣写作历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小文《刘慈欣进化史》,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刘慈欣?”这句话的含义很简单,第一,为什么在中国能出现刘慈欣这样一个堪与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相比肩的科幻作家?第二,为什么能出现刘慈欣的中国科幻界现状并不让人满意,甚至需要让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拉到世界级水平”(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语)?

在论述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科幻作品。众所周知,科幻小说分为软硬两派。简单来说以现实中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较为合理的虚构一种尚未出现的新科技,并以这种新科技成果为核心展开想象的是硬科幻;小说中基于科学技术的幻想只用于辅助情节展开,着力表现社会现实、人性美丑的小说属于软科幻。软科幻强调的是科幻小说作为小说的普遍属性,硬科幻强调的则是科幻小说的本质属性。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二者兼备,在能够有一个基于科技的幻想硬核的前提之下,也能拥有优美的文笔、好看的故事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然则,这种既写出人文关怀又不乏科技意识的小说即便在整个科幻史上也是凤毛麟角。即便是那些科幻大师们的传世名作有时也只能偏重于一点: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写宇航员观察宇宙特别是木星极其卫星的场景何等神妙,简直宛如亲见,但说到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就只好算是乏善可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故事扣人心弦,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但要说有多少基于当今科技的幻想成果却也不见得。所以好的科幻大多只能侧重于某一方面——这也是软科幻和硬科幻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

在笔者看来,小说是表,科幻是里,二者都是无可或缺的。但是硬科幻也好,软科幻也好,科幻小说最起码的一个要求是必须有一个科学幻想的内核。简单来说,小说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不能跟故事脱节,也不能随意替换。比如说我写一篇主角是克隆人的软科幻,你可以写成这个克隆人存在感不多的言情故事,但是字里行间要留有这个克隆人才能有的特征。把这个克隆人换成机器人故事应该是不成立的。科幻作品的特点就是这样讲究“人无我有”,一个创意就可以支撑起一本小说。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幻作品随着尖端技术的进步而进步,作者至少要了解自己作品里的技术是什么。笔者甚至不愿把科幻仅仅当成一种文学的附庸,科幻应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它只是一种能与现代科技成果相切合的创意,体现的是非专业人员对尖端科技的敏感程度,没有必要给每个创意都加上一个小说的形式。

因为科幻有紧随尖端科技发展的特性,所以它几乎是唯一一种创作题材和内容随时代不断进步的艺术形式。科幻鼻祖威尔斯所在的时代,各种外星人几乎都来自于火星甚至月球,战争的主要方式还是巨炮乱轰,然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早已知道火星和月球都是一片荒漠,甚至整个太阳系内都不存在外星生命的踪迹,主流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只好迁移到其他的恒星系,作战方式也换成了光粒和二相箔。再比如,在20世纪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之前,科幻小说中改变生物性状的方式只有杂交,但之后关于转基因的科幻就陡然增多了。

同样的,读者对科幻的接受程度也和时代有关。一个科幻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时代必然也是一个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大众还能够对科技改变自己生活充满信心的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哪个时代也不可能例外。科幻发端于正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绝非偶然,凡尔纳、威尔斯成为第一代科幻大师则跟他们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伟大进程息息相关,而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希的出众当然也是因为他们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风口浪尖。

反过来说,最近十年欧美国家科幻逐渐式微,从根本上说也是欧美国家产业转移和去工业化的结果。我们已经许多年没有看见好莱坞拍摄的那种充满技术美感的科幻电影,而票房数字最好的科幻电影多数都是《阿凡达》这一类骨子里反对技术进步的。甚至出现了《超级战舰》里外星人被早已被地球主要国家淘汰的战列舰击败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两大奖项星云奖和雨果奖也已经许多年没有颁发给硬科幻作品。今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颁发给了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按理说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意义的大事。只是在笔者看来,其获奖的那篇《手中纸,心中爱》(又译《纸异兽》)在以情动人方面是够了,但无论如何也难称之为科幻小说——说是奇幻小说都勉强,因为其中的幻想元素不但跟科学技术毫无干系,也对推进剧情起不到多少作用。另外,现代科技越来越像魔法,普通民众根本无从了解其原理,更无法得窥科技的伟力,这也是当代世界奇幻小说更加盛行的原因之一。

刘慈欣能够在中国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时代因素有关。他早期的作品如《欢乐颂》、《诗云》走克拉克一路宏大的描述一路,后期逐渐向阿西莫夫靠拢,更加注重故事情节。到《三体》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即以科幻创意搭建小说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连缀成血肉之躯,最后用哲学思考赋予小说灵魂。他的作品既是刘慈欣本人的成长进步的证明,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工业化进程,从建国之初的几无工业基础到如今的世界工厂,短短60几年就走过了欧美国家三次工业革命的一百多年历程,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特别是近十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前提下,中国的工业化大发展显得更加光辉璀璨。从钢产量、原煤产量、发电量的数字看,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工业国。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科学技术缔造的奇迹正在被创造出来,身处其中的普通中国人不可能对身边发生的这些奇迹一无所感,刘慈欣朴实刚健的叙述性笔调和他笔下奇迹般的大场面恰好就拨到了潜藏在人们心底的这根弦上。

笔者不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说一句,中国科幻界没能在当代中国这个科学技术受到空前尊重的时代把科幻事业发展成全民族的热点,进而缔造出一种工业化时代的新文学形式,无疑是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其使命的。当然也不应该只说科幻界如何,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在这工业大发展的十年可曾拿出过一部基调昂扬向上,反映时代精神长篇小说或者电影作品?好像没有吧。特别是主流文学界的孤芳自赏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一说中国主流作家,还是贾平凹、莫言、陈忠实等人,所写的题材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封闭山村黄土地上那些事儿——而且还要美其名曰现实主义题材。当然我不是说不应该写农村、写农民,只是在这个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城镇居民即将过半的现实中国,文学界的注意力明显是不足的。这样的现实,从根本来说源自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过了上层建筑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断裂。

我们这里只说科幻。笔者认为,中国科幻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是科幻从业者缺少必要的科学素养。科幻不是奇幻,它不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基于显示科技基础的想象力。这就需要科幻作家了解科技、热爱科技。历史上的科幻名家中,凡尔纳是博物学家,阿西莫夫长期从事科普写作,克拉克甚至是航空航天方面的开创性专家。刘慈欣的学术水准不见得有多高,但他是实实在在的理工科出身,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长期在一线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对科技界前沿的信息也一直关注,按照宋晓军老师的说法,他的思维方式是“工业党”的,而不是“情怀党”的。所以尽管他笔下有不少科学幻想天马行空甚至奇诡绝伦,但总能写的似模似样,让人看完觉得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相比之下,国内其他的科幻名家如王晋康、何夕、韩松等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明显不足,写小说时需要使用某种科学技术术语时只能一笔带过,无法给读者详细解释——因为一解释就露馅儿了。这样造成的情况就是中国科幻小说很难用硬科幻还是软科幻来区分,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软的,甚至是只有一点点科幻残渣的“稀饭科幻”,披着科幻皮的《读者》《知音》段子而已。更可悲的是大多数科幻小说作家不但不懂科技而且鄙视科技,一说起写作便大谈“人文关怀”。在他们的笔下,量子效应也好,克隆人也好,时间机器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一种道具,只需要提一下名字就能混进科幻圈来吃上一口。当然我并不是说科幻不能有人文关怀,好的科幻作品自然也不应该缺少人文内涵,但是没有“科”只剩下“幻”,甚至连“幻”也没有的科幻小说,又怎么能称作科幻呢?

不得不说何夕是这方面的典型,首先得承认他的作品是非常好看的小说,但究竟是不是科幻小说值得商榷。比如公认最为感人的《伤心者》,主角做出来的那个大统一方程代换成一首古朴雄浑的音乐作品,一幅优美绚烂的图画,我想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是特别大影响的。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硬核并不是科幻,而是其他的东西。刘慈欣早期的小说如《乡村教师》、《朝闻道》等名作其实也是类似的东西,科技和幻想在里面只是一种调料,主题是其他的一些东西——只是刘慈欣后来进步了,何夕没有。

王晋康十几年前有过不少好作品,很多思想是之前在别人那里没看到的,故事也相当好看,像《斯芬克斯之谜》、《水星播种》、《七重外壳》等今天看都是神作。但他虽是理工科出身,思想却缺少必要的科学思维,掺杂了太多的民科甚至宗教和神秘学的东西。感觉他不像刘慈欣是从现实科技中推导出幻想的东西,而是先幻想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再用一些强强附会的理论加以解释,特别是近年来的几部作品更是让他在神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新一代科幻作者中其实并不缺少理工科出身的八零后年轻人,他们或许并不缺少必备的科学素养,但在写作中仍是把虚无飘渺的“人文精神”放到了第一位。这些人里面笔者最可惜的是北大物理系本科出身的夏笳,她出道的那篇《关妖精的瓶子》文笔、灵气乃至对科学的认识都不缺乏,倘能一直延续这种风格必成大器,然则她之后的创作却徒留下一篇篇文字优美却让人看不懂的东西。长铗或许是他们中间唯一尚有希望达到刘慈欣水平的科幻作者,他的小说不管故事写得有多糟,至少能在创意上带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而且并不故弄玄虚唬人。长铗的问题是他的故事总是讲不太鲜活,他的东西给人一种凭空臆造的、书斋里出来的感觉。

事实上不接地气也是大多数中国科幻作家的通病,这些人或是尚未毕业的学生群体,或是常年埋头书斋的老雕虫,极少有人能像刘慈欣一样写好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在科幻场景下的生活。笔者对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张援朝、杨晋文一对老邻居印象深刻,作者把这两个普通人在巨大危机面前的表现写得如在眼前,这样的手笔没有与同类型人物的长期接触,没有充分的生活积淀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跟刘慈欣长期在基层单位工作有关,也跟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关。最起码的,他知道普通人想要的是什么,知道“历史从来不简单,世界何尝会温柔。”反观之下,像韩松、钱莉芳这些科幻作家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一个世界里的,他们认为中国一切问题乃至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可以归咎于体制,只要中国改弦易张,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们不去研究社会的复杂,不去了解普通人的需求,只凭着自己的想象去写作,这就造成了他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心理扭曲的变态或者是心智不成熟的中二病患者。

其实中国科幻小说读者要求并不高,他们只需要作品能够完完整整的讲好一个有点新意的故事而已。但问题是现在的中国大多数科幻作家既没有写硬科幻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思维,又缺乏对社会、对底层百姓的基本了解,他们写出来的科幻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把中国科幻无法崛起的原因只归咎于从业者自身的素质能力上也是不客观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出版行业管理者思维较为僵化的国度,科幻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还并不为人所广泛接受,在很多人眼里科幻还只是一种面向中学生的东西。只有随着世纪初看着《科幻世界》长大这批人成长起来以后,全社会对科幻的认识才稍有所改观。

科幻和奇幻本质上是一种梦,一种让普通人也可以在梦里体验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精彩刺激的文艺形式。只是讲究逻辑的科幻比奇幻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素养而已。尽管当前中国科幻的现状并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国科幻特别是中国硬科幻的未来是光明的。道理很简单,我们这个工业化初成的社会需要科幻,科幻也需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刘慈欣的成功至少表明现今体制对科幻文化的阻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在新一代科幻作者中出现又一个刘慈欣的时间还会长吗?
http://www.c*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158这篇是给观察者网的投稿,发过来接受大家批评,文中的一些观点以前我也发过,可能会似曾相识。

笔者之前写过一篇探讨刘慈欣写作历程和思想发展轨迹的小文《刘慈欣进化史》,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刘慈欣?”这句话的含义很简单,第一,为什么在中国能出现刘慈欣这样一个堪与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相比肩的科幻作家?第二,为什么能出现刘慈欣的中国科幻界现状并不让人满意,甚至需要让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拉到世界级水平”(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语)?

在论述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好的科幻作品。众所周知,科幻小说分为软硬两派。简单来说以现实中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较为合理的虚构一种尚未出现的新科技,并以这种新科技成果为核心展开想象的是硬科幻;小说中基于科学技术的幻想只用于辅助情节展开,着力表现社会现实、人性美丑的小说属于软科幻。软科幻强调的是科幻小说作为小说的普遍属性,硬科幻强调的则是科幻小说的本质属性。最好的情况当然是二者兼备,在能够有一个基于科技的幻想硬核的前提之下,也能拥有优美的文笔、好看的故事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然则,这种既写出人文关怀又不乏科技意识的小说即便在整个科幻史上也是凤毛麟角。即便是那些科幻大师们的传世名作有时也只能偏重于一点: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写宇航员观察宇宙特别是木星极其卫星的场景何等神妙,简直宛如亲见,但说到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就只好算是乏善可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故事扣人心弦,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但要说有多少基于当今科技的幻想成果却也不见得。所以好的科幻大多只能侧重于某一方面——这也是软科幻和硬科幻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

在笔者看来,小说是表,科幻是里,二者都是无可或缺的。但是硬科幻也好,软科幻也好,科幻小说最起码的一个要求是必须有一个科学幻想的内核。简单来说,小说中所涉及的科学技术不能跟故事脱节,也不能随意替换。比如说我写一篇主角是克隆人的软科幻,你可以写成这个克隆人存在感不多的言情故事,但是字里行间要留有这个克隆人才能有的特征。把这个克隆人换成机器人故事应该是不成立的。科幻作品的特点就是这样讲究“人无我有”,一个创意就可以支撑起一本小说。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幻作品随着尖端技术的进步而进步,作者至少要了解自己作品里的技术是什么。笔者甚至不愿把科幻仅仅当成一种文学的附庸,科幻应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它只是一种能与现代科技成果相切合的创意,体现的是非专业人员对尖端科技的敏感程度,没有必要给每个创意都加上一个小说的形式。

因为科幻有紧随尖端科技发展的特性,所以它几乎是唯一一种创作题材和内容随时代不断进步的艺术形式。科幻鼻祖威尔斯所在的时代,各种外星人几乎都来自于火星甚至月球,战争的主要方式还是巨炮乱轰,然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们早已知道火星和月球都是一片荒漠,甚至整个太阳系内都不存在外星生命的踪迹,主流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只好迁移到其他的恒星系,作战方式也换成了光粒和二相箔。再比如,在20世纪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之前,科幻小说中改变生物性状的方式只有杂交,但之后关于转基因的科幻就陡然增多了。

同样的,读者对科幻的接受程度也和时代有关。一个科幻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时代必然也是一个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大众还能够对科技改变自己生活充满信心的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哪个时代也不可能例外。科幻发端于正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绝非偶然,凡尔纳、威尔斯成为第一代科幻大师则跟他们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伟大进程息息相关,而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希的出众当然也是因为他们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风口浪尖。

反过来说,最近十年欧美国家科幻逐渐式微,从根本上说也是欧美国家产业转移和去工业化的结果。我们已经许多年没有看见好莱坞拍摄的那种充满技术美感的科幻电影,而票房数字最好的科幻电影多数都是《阿凡达》这一类骨子里反对技术进步的。甚至出现了《超级战舰》里外星人被早已被地球主要国家淘汰的战列舰击败这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场面。世界科幻界最重要的两大奖项星云奖和雨果奖也已经许多年没有颁发给硬科幻作品。今年的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颁发给了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按理说这是一件非常具有突破意义的大事。只是在笔者看来,其获奖的那篇《手中纸,心中爱》(又译《纸异兽》)在以情动人方面是够了,但无论如何也难称之为科幻小说——说是奇幻小说都勉强,因为其中的幻想元素不但跟科学技术毫无干系,也对推进剧情起不到多少作用。另外,现代科技越来越像魔法,普通民众根本无从了解其原理,更无法得窥科技的伟力,这也是当代世界奇幻小说更加盛行的原因之一。

刘慈欣能够在中国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也跟时代因素有关。他早期的作品如《欢乐颂》、《诗云》走克拉克一路宏大的描述一路,后期逐渐向阿西莫夫靠拢,更加注重故事情节。到《三体》三部曲才走出自己的一条独特道路,即以科幻创意搭建小说骨架,再以好看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连缀成血肉之躯,最后用哲学思考赋予小说灵魂。他的作品既是刘慈欣本人的成长进步的证明,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工业化进程,从建国之初的几无工业基础到如今的世界工厂,短短60几年就走过了欧美国家三次工业革命的一百多年历程,这样的发展速度让人瞠目结舌。特别是近十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前提下,中国的工业化大发展显得更加光辉璀璨。从钢产量、原煤产量、发电量的数字看,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最大工业国。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刻都有科学技术缔造的奇迹正在被创造出来,身处其中的普通中国人不可能对身边发生的这些奇迹一无所感,刘慈欣朴实刚健的叙述性笔调和他笔下奇迹般的大场面恰好就拨到了潜藏在人们心底的这根弦上。

笔者不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说一句,中国科幻界没能在当代中国这个科学技术受到空前尊重的时代把科幻事业发展成全民族的热点,进而缔造出一种工业化时代的新文学形式,无疑是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其使命的。当然也不应该只说科幻界如何,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在这工业大发展的十年可曾拿出过一部基调昂扬向上,反映时代精神长篇小说或者电影作品?好像没有吧。特别是主流文学界的孤芳自赏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一说中国主流作家,还是贾平凹、莫言、陈忠实等人,所写的题材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封闭山村黄土地上那些事儿——而且还要美其名曰现实主义题材。当然我不是说不应该写农村、写农民,只是在这个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城镇居民即将过半的现实中国,文学界的注意力明显是不足的。这样的现实,从根本来说源自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过了上层建筑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断裂。

我们这里只说科幻。笔者认为,中国科幻发展现状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是科幻从业者缺少必要的科学素养。科幻不是奇幻,它不仅需要想象力,更需要基于显示科技基础的想象力。这就需要科幻作家了解科技、热爱科技。历史上的科幻名家中,凡尔纳是博物学家,阿西莫夫长期从事科普写作,克拉克甚至是航空航天方面的开创性专家。刘慈欣的学术水准不见得有多高,但他是实实在在的理工科出身,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长期在一线工厂从事技术工作,对科技界前沿的信息也一直关注,按照宋晓军老师的说法,他的思维方式是“工业党”的,而不是“情怀党”的。所以尽管他笔下有不少科学幻想天马行空甚至奇诡绝伦,但总能写的似模似样,让人看完觉得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相比之下,国内其他的科幻名家如王晋康、何夕、韩松等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积累明显不足,写小说时需要使用某种科学技术术语时只能一笔带过,无法给读者详细解释——因为一解释就露馅儿了。这样造成的情况就是中国科幻小说很难用硬科幻还是软科幻来区分,因为绝大多数都是软的,甚至是只有一点点科幻残渣的“稀饭科幻”,披着科幻皮的《读者》《知音》段子而已。更可悲的是大多数科幻小说作家不但不懂科技而且鄙视科技,一说起写作便大谈“人文关怀”。在他们的笔下,量子效应也好,克隆人也好,时间机器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一种道具,只需要提一下名字就能混进科幻圈来吃上一口。当然我并不是说科幻不能有人文关怀,好的科幻作品自然也不应该缺少人文内涵,但是没有“科”只剩下“幻”,甚至连“幻”也没有的科幻小说,又怎么能称作科幻呢?

不得不说何夕是这方面的典型,首先得承认他的作品是非常好看的小说,但究竟是不是科幻小说值得商榷。比如公认最为感人的《伤心者》,主角做出来的那个大统一方程代换成一首古朴雄浑的音乐作品,一幅优美绚烂的图画,我想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是特别大影响的。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硬核并不是科幻,而是其他的东西。刘慈欣早期的小说如《乡村教师》、《朝闻道》等名作其实也是类似的东西,科技和幻想在里面只是一种调料,主题是其他的一些东西——只是刘慈欣后来进步了,何夕没有。

王晋康十几年前有过不少好作品,很多思想是之前在别人那里没看到的,故事也相当好看,像《斯芬克斯之谜》、《水星播种》、《七重外壳》等今天看都是神作。但他虽是理工科出身,思想却缺少必要的科学思维,掺杂了太多的民科甚至宗教和神秘学的东西。感觉他不像刘慈欣是从现实科技中推导出幻想的东西,而是先幻想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再用一些强强附会的理论加以解释,特别是近年来的几部作品更是让他在神棍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新一代科幻作者中其实并不缺少理工科出身的八零后年轻人,他们或许并不缺少必备的科学素养,但在写作中仍是把虚无飘渺的“人文精神”放到了第一位。这些人里面笔者最可惜的是北大物理系本科出身的夏笳,她出道的那篇《关妖精的瓶子》文笔、灵气乃至对科学的认识都不缺乏,倘能一直延续这种风格必成大器,然则她之后的创作却徒留下一篇篇文字优美却让人看不懂的东西。长铗或许是他们中间唯一尚有希望达到刘慈欣水平的科幻作者,他的小说不管故事写得有多糟,至少能在创意上带给人一种全新的体验,而且并不故弄玄虚唬人。长铗的问题是他的故事总是讲不太鲜活,他的东西给人一种凭空臆造的、书斋里出来的感觉。

事实上不接地气也是大多数中国科幻作家的通病,这些人或是尚未毕业的学生群体,或是常年埋头书斋的老雕虫,极少有人能像刘慈欣一样写好普通老百姓,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在科幻场景下的生活。笔者对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里的张援朝、杨晋文一对老邻居印象深刻,作者把这两个普通人在巨大危机面前的表现写得如在眼前,这样的手笔没有与同类型人物的长期接触,没有充分的生活积淀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跟刘慈欣长期在基层单位工作有关,也跟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有关。最起码的,他知道普通人想要的是什么,知道“历史从来不简单,世界何尝会温柔。”反观之下,像韩松、钱莉芳这些科幻作家是活在自己臆想的一个世界里的,他们认为中国一切问题乃至自己的一切不幸遭遇都可以归咎于体制,只要中国改弦易张,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他们不去研究社会的复杂,不去了解普通人的需求,只凭着自己的想象去写作,这就造成了他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或者是心理扭曲的变态或者是心智不成熟的中二病患者。

其实中国科幻小说读者要求并不高,他们只需要作品能够完完整整的讲好一个有点新意的故事而已。但问题是现在的中国大多数科幻作家既没有写硬科幻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思维,又缺乏对社会、对底层百姓的基本了解,他们写出来的科幻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把中国科幻无法崛起的原因只归咎于从业者自身的素质能力上也是不客观的,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出版行业管理者思维较为僵化的国度,科幻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还并不为人所广泛接受,在很多人眼里科幻还只是一种面向中学生的东西。只有随着世纪初看着《科幻世界》长大这批人成长起来以后,全社会对科幻的认识才稍有所改观。

科幻和奇幻本质上是一种梦,一种让普通人也可以在梦里体验到比现实生活更加精彩刺激的文艺形式。只是讲究逻辑的科幻比奇幻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素养而已。尽管当前中国科幻的现状并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国科幻特别是中国硬科幻的未来是光明的。道理很简单,我们这个工业化初成的社会需要科幻,科幻也需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刘慈欣的成功至少表明现今体制对科幻文化的阻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在新一代科幻作者中出现又一个刘慈欣的时间还会长吗?
http://www.c*m.com.cn/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0158
刘慈欣不比王晋康更牛叉。刘慈善欣不神棍?不装神弄鬼?估计作者没看〈三体〉三。
求一本科幻小说:
应该是八十年代的科幻吧? 以前家里的一本旧书,小时候看过,但名字忘了。
只记得几个情节: 有一个人提前伪装潜入五层门的保密区,穿了隐身衣藏在密室里,等待目标到来,然后杀了他,等别人在进入密室门开后偷跑。
后开有个人用热像仪发现有人停留的痕迹,追到几百层的楼上,那个人纵身跳下........然后打开微型飞行器逃走.
书中多次出现这个隐身人的描写不好对付,还有仿人型机器人,被发现抓住后立刻自爆。

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同样的,读者对科幻的接受程度也和时代有关。一个科幻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时代必然也是一个科学技术成果在社会上广泛应用,大众还能够对科技改变自己生活充满信心的时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哪个时代也不可能例外。科幻发端于正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绝非偶然,凡尔纳、威尔斯成为第一代科幻大师则跟他们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伟大进程息息相关,而美国科幻黄金时代三巨头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希的出众当然也是因为他们正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风口浪尖。

反过来说,最近十年欧美国家科幻逐渐式微,从根本上说也是欧美国家产业转移和去工业化的结果。

尽管当前中国科幻的现状并不理想,但我依然相信中国科幻特别是中国硬科幻的未来是光明的。道理很简单,我们这个工业化初成的社会需要科幻,科幻也需要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刘慈欣的成功至少表明现今体制对科幻文化的阻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在新一代科幻作者中出现又一个刘慈欣的时间还会长吗?

其实俺觉得这几段话写得很好
大刘写的三体出来好几年我才注意到,惭愧,不过也只看了第一部,简直和以前判若云泥,就凭这一部也可成“家”,确实不逊于三巨头
好多年没再看科幻小说了,很感慨啊
满满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思路啊
你去找出第二个大刘来,绝对是潜科学事件
夏茄,当年高中时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很惊艳,见到真人后更惊艳,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科幻作家,懵懂时期的YY对象啊,可惜后来上了工科就不关注科幻文学了。


比科幻三巨头还差得远,即使是三巨头,境界也是不一样的。阿瑟克拉克作品看得少不评价,阿西莫夫科普写得好,并且最出色的作品灵感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是未来版本的帝国衰亡史,故事发展逻辑不比中国历史高明。机器人系列除了著名的三原则以外,故事并不怎么精彩,有时候甚至略显愚蠢,短篇也是如此,不过可读性依然一流。
最牛比的还是海茵莱茵,可读性一流,故事精彩,软硬都在行,并且影响非常非常深远,已经超越科幻小说的影响力。缺点就是太自负。
即使是现在的科幻小说家,也很难比肩三巨头。
比如同样写老人回光返照,《垂暮之战》就不如《彩虹尽头》,《彩虹尽头》就不如海茵莱茵饱受批评的《时间足够你爱》。
由于他有在海军多年服役的经历,他写那些舰队、太空战争什么的很有思路,集中表现在《星船伞兵》中,比阿西莫夫那种倾向于政治或者说战略层面的要丰满的多。

再说大刘的作品,只能说还好,中国科幻容易随大溜,永远是那几个国外流行的题材,反而忽视中国特有的元素。
反而是华裔作家进行了探索,以文字为题材写科幻故事,让人不禁联想到汉字的博大精深,这位华裔就是特德姜。
大刘的黑暗森林确实想表达一些东西,但是只能说大多浅尝辄止,这方面应该像海茵莱茵这类大师学习啊!大刘有潜力。

其他中国科幻作家也不错,经常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但就像上文所说,太多随大溜。
随口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多重宇宙投影》可读性不错,《星云6掉线》也不错,少有的朋克佳作,当然也还是随《真实姓名》的溜,没什么突破。还有一部忘记名字了,讲在飞机上生活的故事,作者很大胆,元素很多。

比科幻三巨头还差得远,即使是三巨头,境界也是不一样的。阿瑟克拉克作品看得少不评价,阿西莫夫科普写得好,并且最出色的作品灵感来自罗马帝国衰亡史,是未来版本的帝国衰亡史,故事发展逻辑不比中国历史高明。机器人系列除了著名的三原则以外,故事并不怎么精彩,有时候甚至略显愚蠢,短篇也是如此,不过可读性依然一流。
最牛比的还是海茵莱茵,可读性一流,故事精彩,软硬都在行,并且影响非常非常深远,已经超越科幻小说的影响力。缺点就是太自负。
即使是现在的科幻小说家,也很难比肩三巨头。
比如同样写老人回光返照,《垂暮之战》就不如《彩虹尽头》,《彩虹尽头》就不如海茵莱茵饱受批评的《时间足够你爱》。
由于他有在海军多年服役的经历,他写那些舰队、太空战争什么的很有思路,集中表现在《星船伞兵》中,比阿西莫夫那种倾向于政治或者说战略层面的要丰满的多。

再说大刘的作品,只能说还好,中国科幻容易随大溜,永远是那几个国外流行的题材,反而忽视中国特有的元素。
反而是华裔作家进行了探索,以文字为题材写科幻故事,让人不禁联想到汉字的博大精深,这位华裔就是特德姜。
大刘的黑暗森林确实想表达一些东西,但是只能说大多浅尝辄止,这方面应该像海茵莱茵这类大师学习啊!大刘有潜力。

其他中国科幻作家也不错,经常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故事,但就像上文所说,太多随大溜。
随口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多重宇宙投影》可读性不错,《星云6掉线》也不错,少有的朋克佳作,当然也还是随《真实姓名》的溜,没什么突破。还有一部忘记名字了,讲在飞机上生活的故事,作者很大胆,元素很多。
求一个科学画报还是什么的月刊上的科幻小说 一个小孩问他父亲太空的问题 父亲回答他有空间就有国家占据 比如美国太空 苏联太空 中国太空 然后小孩自己偷偷上太空船带着狗出发了
其实何夕的六道众生也还不错啊,普朗克常量的六个稳定解,想法还可以呢。但是好像只有这一部有比较坚实的科幻内核……
其实何夕的六道众生也还不错啊,普朗克常量的六个稳定解,想法还可以呢。但是好像只有这一部有比较坚实的科 ...
我也一直很喜欢何夕,似乎这几年没什么作品了?
刘慈欣不比王晋康更牛叉。刘慈善欣不神棍?不装神弄鬼?估计作者没看〈三体〉三。
科幻到了一定程度~揍是往神棍路线发展~
“笔者不妨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说一句,中国科幻界没能在当代中国这个科学技术受到空前尊重的时代把科幻事业发展成全民族的热点,进而缔造出一种工业化时代的新文学形式,无疑是辜负了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其使命的。当然也不应该只说科幻界如何,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界在这工业大发展的十年可曾拿出过一部基调昂扬向上,反映时代精神长篇小说或者电影作品?好像没有吧。特别是主流文学界的孤芳自赏和固步自封尤其令人痛心,这么多年过去了,一说中国主流作家,还是贾平凹、莫言、陈忠实等人,所写的题材仍是几十年不变的封闭山村黄土地上那些事儿——而且还要美其名曰现实主义题材。当然我不是说不应该写农村、写农民,只是在这个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城镇居民即将过半的现实中国,文学界的注意力明显是不足的。这样的现实,从根本来说源自于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大大快过了上层建筑的更新换代,从而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断裂。”

你的这个观点简直就是说到我心里去了  我们的父辈的时代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还能出一些类似“人到中年”这样的优秀作品  但是在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城镇化”   我们的作家却找不到素材去写一部反映当代的优秀作品  确实让人感慨   写来写去还是那"一亩三分地“  还是那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琐事  还是那些村妇村姑们的“丰乳肥臀”  哎  
有扯到体制吗?
不光是科幻,整个文学界都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说实话现在有几个所谓作家踏踏实实的和普通人生活在一起,去了解社会现实问题存在的原因和。
Walter.Bishop 发表于 2014-1-1 23:55
你去找出第二个大刘来,绝对是潜科学事件
对了,以后生活条件好了,外部环境稳定了会不会出一大批能用的作家呢?
另我总是感觉潜科学更像是小圈子里面传播的事儿,不像是大庭广众说的事儿(中间有个接受程度的原因吧~)
旅行者1号 发表于 2014-1-2 00:26
夏茄,当年高中时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很惊艳,见到真人后更惊艳,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科幻作家,懵懂时期 ...
不是夏笳嘛?
其实何夕的六道众生也还不错啊,普朗克常量的六个稳定解,想法还可以呢。但是好像只有这一部有比较坚实的科 ...
呵呵,10年前登在科幻世界的吧。确实好看,那是俺还在上初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