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败到解放:德国人对历史认知的转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34:34
10日,在纳粹“焚书”事件72周年之际,全德100多个城市数以万计的民众聚集到广场、街头、课堂、校园等各种场所,参加了“被焚作品”朗诵会。
1933年5月10日,在纳粹法西斯的强压之下,德国乃至世界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理论著作被付之一炬,在被焚烧的书籍中,有亨利希·曼、卡尔·马克思、布莱希特和弗洛伊德等等。
“欧洲被杀害犹太人纪念碑”10日在柏林正式开放。德国总统克勒、总理施罗德、联邦议会议长蒂尔泽和外长菲舍尔等德国政治家与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加了纪念碑的落成典礼。
1999年6月,德国联邦议会决定在柏林建造“欧洲被杀害犹太人纪念碑”,以缅怀在纳粹统治时期惨遭屠戮的数百万犹太牺牲者,表达战后德国勇于承认错误、正确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 本报驻慕尼黑记者严建卫摄影报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德国人与日本人截然不同。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清楚,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战前千百万人曾拥戴过希特勒、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人都上过战场、战后家家都失去亲人的民族来说,要深刻反省战争,正确认识历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国人曾忌谈“大屠杀”
○战争结束后最初几年,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主要还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内。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1951年9月就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但社会舆论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确实如此。我曾询问过许多经历了二战的老人。提起战后年代,他们个个都对自己的经历刻骨铭心。战争结束时,德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德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德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流民”,数百万原来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居民被驱逐出境……因此,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较少考虑本民族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多大伤害,也较少思考这场人类浩劫的因果关系。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人忌谈“大屠杀”,一些书刊甚至无视这个史实的存在,许多中学的历史教师也都对学生回避这个题目。
年轻一代开始提出疑问
○那么,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经历了怎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呢?
●可以历数一些重要事例:
1945年4月1日,驻魏玛美军组织当地一千多名居民参观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许多德国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们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家门口,曾发生过那么惨绝人寰的悲剧。
1945年至1946年,“纽伦堡国际战犯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了审判,德国举国关注。
1946年10月,德国导演沃尔夫冈·施陶特斯执导的影片《杀人犯就在我们中间》上映,该片首次反映了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德国建立了“追查纳粹罪行总部”,开始对数以10万计的案件进行调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全社会开始讨论自己的历史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70年代的两个事件,它对德国民族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华沙。在纳粹受害者纪念碑前,勃兰特突然双膝跪下。这一举动震撼了全世界。另一个事件是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在德国上映,引起了巨大反响。2000多万德国人含着热泪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部片子。由此,德国社会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我们每个普通人是不是也有罪责?德国年轻一代人开始提出疑问:我们的父母在纳粹时期干了些什么?
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德国社会真正意识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转折性的标志是,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飞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德国没有纳粹纪念物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它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态度也很明确,先后向波兰、俄罗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和受害的犹太民族进行了巨额赔偿。到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各阶层每年都要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的墓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提醒德国人不要忘记和忽视纳粹犯下的罪行。同时,政府还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修订历史教科书等方式教育青少年。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纳粹的死灰复燃。
1995年,德国政府在柏林市中心修建了“恐怖之地”战争纪念馆,专门揭露纳粹的种种暴行,今年又在柏林修建了大屠杀纪念碑和纪念馆。在德国境内的主要二战战场遗址,都有苏联红军、西方盟军的纪念碑和墓碑。每年德国领导人都会出席在这些地方举行的纪念活动,悼念当年在与德军作战中牺牲的英雄们。
而希特勒及其助手们在德国成为骂名,德国领土上没有他们的坟墓,也没有他们的任何纪念物。
彻底清算才能完全认罪
○德国的认罪态度为什么比较好?德国人为什么对二战能进行比较彻底的反省?
●首先,较之日本,战后德国法西斯主义受到了比较彻底的清算。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这是德国能够彻底否定纳粹、完全认罪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盟国吸取了一战之后未能铲除德国军国主义祸根使之死灰复燃的历史教训,主张对德国进行彻底的“非纳粹化”改造。不仅解除了德国的武装,对战犯进行了严厉的制裁,改造了国家机器,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禁止宣传纳粹思想。
○有个统计:战后盟军起诉德国战犯7万人,其中3.6万人被定罪,对大批所谓胁从者则予以解职。其结果是,“第三帝国”的高官全部被清除出了军队和政府部门。
●可以这样认为。德国一家报刊最近有一篇分析说:战后,德国和日本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都是战败国,都被战争打得一败涂地,后来都被异国占领,又都在一片瓦砾中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并创造出经济奇迹。但是有一点,德国与日本有明显区别:德国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而在日本,美国出于其在亚洲利益的需要,保留了日本最高的国家代表——天皇,也容忍了不少有历史污点的日本政客重登政治舞台。美国当年的实用主义态度是造成今天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麻烦甚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家具有远见卓识
●再者,德国政治领导人在解决历史问题上具有远见卓识。战后,德国领导人认真地吸取了历史教训。他们认识到,数百年来,德国与邻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带来的只有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别国数千万人的牺牲,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
○是啊,在惨烈的现实面前,绝大多数的德国人意识到,战火是再也不能玩了。
●战后,德国被宿敌所包围,德意志民族要想重新自立、生存和发展,首要前提是要实现与欧洲各国的睦邻友好。为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实际行动化解了德国与法、英之间的世仇,与以色列建立了正常关系,了清了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历史积怨。正是因为德国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了勇气和智慧,使德国赢得了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信任,也使德国在欧洲合作的框架下,“突出重围”,重新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
○当年勃兰特的下跪,对德国人民的反省,进而走出耻辱,走进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以致有人说:“德国总理跪下去,德国人民站起来。”
●正是在德国政治家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正确的历史观在德国民众中拥有广泛基础。如今,反对种族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言行一旦出现,就会形成群起攻之、人人喊打的局面。
反思依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德国一些地区的极右势力甚至还有抬头之势。就在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一些右翼组织还在游行。看来,即便在德国,“正确对待历史”依然是任重道远的课题。
●不错。有人把今年的纪念活动看作是一次“告别纪念”。下一个十年大庆,恐怕所有的见证人都不在人世了。于是有人提出: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德国人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
德国《明星》杂志有一篇文章说,近来,德国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想德国在战争中的罪行越来越少,而想自己遭轰炸、被驱赶、以及在战后年代饱受离散和惊吓之苦的经历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对反复讲历史问题感到厌烦,他们期望尽快对历史问题有个最终的“了结”。
对此,德国许多人士特别是纳粹时期的受害者深感忧虑。他们担心,如果将来历史的见证人都不在了,人们有可能很快忘记历史。他们指出,不断回忆过去,反思历史,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本报驻慕尼黑记者严建卫○本报记者徐海清)(来源:文汇报)10日,在纳粹“焚书”事件72周年之际,全德100多个城市数以万计的民众聚集到广场、街头、课堂、校园等各种场所,参加了“被焚作品”朗诵会。
1933年5月10日,在纳粹法西斯的强压之下,德国乃至世界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理论著作被付之一炬,在被焚烧的书籍中,有亨利希·曼、卡尔·马克思、布莱希特和弗洛伊德等等。
“欧洲被杀害犹太人纪念碑”10日在柏林正式开放。德国总统克勒、总理施罗德、联邦议会议长蒂尔泽和外长菲舍尔等德国政治家与各界人士1000余人参加了纪念碑的落成典礼。
1999年6月,德国联邦议会决定在柏林建造“欧洲被杀害犹太人纪念碑”,以缅怀在纳粹统治时期惨遭屠戮的数百万犹太牺牲者,表达战后德国勇于承认错误、正确对待历史的严肃态度。 本报驻慕尼黑记者严建卫摄影报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德国人与日本人截然不同。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清楚,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战前千百万人曾拥戴过希特勒、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人都上过战场、战后家家都失去亲人的民族来说,要深刻反省战争,正确认识历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国人曾忌谈“大屠杀”
○战争结束后最初几年,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主要还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内。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1951年9月就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但社会舆论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确实如此。我曾询问过许多经历了二战的老人。提起战后年代,他们个个都对自己的经历刻骨铭心。战争结束时,德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德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德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流民”,数百万原来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居民被驱逐出境……因此,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较少考虑本民族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多大伤害,也较少思考这场人类浩劫的因果关系。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人忌谈“大屠杀”,一些书刊甚至无视这个史实的存在,许多中学的历史教师也都对学生回避这个题目。
年轻一代开始提出疑问
○那么,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经历了怎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呢?
●可以历数一些重要事例:
1945年4月1日,驻魏玛美军组织当地一千多名居民参观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许多德国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们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家门口,曾发生过那么惨绝人寰的悲剧。
1945年至1946年,“纽伦堡国际战犯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了审判,德国举国关注。
1946年10月,德国导演沃尔夫冈·施陶特斯执导的影片《杀人犯就在我们中间》上映,该片首次反映了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德国建立了“追查纳粹罪行总部”,开始对数以10万计的案件进行调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全社会开始讨论自己的历史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70年代的两个事件,它对德国民族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华沙。在纳粹受害者纪念碑前,勃兰特突然双膝跪下。这一举动震撼了全世界。另一个事件是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在德国上映,引起了巨大反响。2000多万德国人含着热泪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部片子。由此,德国社会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我们每个普通人是不是也有罪责?德国年轻一代人开始提出疑问:我们的父母在纳粹时期干了些什么?
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德国社会真正意识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转折性的标志是,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飞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德国没有纳粹纪念物
●德国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它在战争赔偿问题上态度也很明确,先后向波兰、俄罗斯、原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和受害的犹太民族进行了巨额赔偿。到2002年,德国赔偿金额达到1040亿美元,它每年还继续向10万受害者赔偿6.24亿美元的养老金。
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各阶层每年都要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的墓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提醒德国人不要忘记和忽视纳粹犯下的罪行。同时,政府还采取积极措施,通过修订历史教科书等方式教育青少年。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在法律上限制了纳粹的死灰复燃。
1995年,德国政府在柏林市中心修建了“恐怖之地”战争纪念馆,专门揭露纳粹的种种暴行,今年又在柏林修建了大屠杀纪念碑和纪念馆。在德国境内的主要二战战场遗址,都有苏联红军、西方盟军的纪念碑和墓碑。每年德国领导人都会出席在这些地方举行的纪念活动,悼念当年在与德军作战中牺牲的英雄们。
而希特勒及其助手们在德国成为骂名,德国领土上没有他们的坟墓,也没有他们的任何纪念物。
彻底清算才能完全认罪
○德国的认罪态度为什么比较好?德国人为什么对二战能进行比较彻底的反省?
●首先,较之日本,战后德国法西斯主义受到了比较彻底的清算。反法西斯同盟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这是德国能够彻底否定纳粹、完全认罪的基础。
二战结束后,盟国吸取了一战之后未能铲除德国军国主义祸根使之死灰复燃的历史教训,主张对德国进行彻底的“非纳粹化”改造。不仅解除了德国的武装,对战犯进行了严厉的制裁,改造了国家机器,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禁止宣传纳粹思想。
○有个统计:战后盟军起诉德国战犯7万人,其中3.6万人被定罪,对大批所谓胁从者则予以解职。其结果是,“第三帝国”的高官全部被清除出了军队和政府部门。
●可以这样认为。德国一家报刊最近有一篇分析说:战后,德国和日本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相似:二者都是战败国,都被战争打得一败涂地,后来都被异国占领,又都在一片瓦砾中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并创造出经济奇迹。但是有一点,德国与日本有明显区别:德国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而在日本,美国出于其在亚洲利益的需要,保留了日本最高的国家代表——天皇,也容忍了不少有历史污点的日本政客重登政治舞台。美国当年的实用主义态度是造成今天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上麻烦甚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治家具有远见卓识
●再者,德国政治领导人在解决历史问题上具有远见卓识。战后,德国领导人认真地吸取了历史教训。他们认识到,数百年来,德国与邻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带来的只有灾难。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别国数千万人的牺牲,而且也使德意志民族遭受了灭顶之灾。
○是啊,在惨烈的现实面前,绝大多数的德国人意识到,战火是再也不能玩了。
●战后,德国被宿敌所包围,德意志民族要想重新自立、生存和发展,首要前提是要实现与欧洲各国的睦邻友好。为此,战后德国历届政府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实际行动化解了德国与法、英之间的世仇,与以色列建立了正常关系,了清了与东欧各国之间的历史积怨。正是因为德国政治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了勇气和智慧,使德国赢得了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信任,也使德国在欧洲合作的框架下,“突出重围”,重新成为世界上一个有影响的国家。
○当年勃兰特的下跪,对德国人民的反省,进而走出耻辱,走进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以致有人说:“德国总理跪下去,德国人民站起来。”
●正是在德国政治家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正确的历史观在德国民众中拥有广泛基础。如今,反对种族主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煽动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言行一旦出现,就会形成群起攻之、人人喊打的局面。
反思依然任重道远
○近年来,德国一些地区的极右势力甚至还有抬头之势。就在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之际,德国一些右翼组织还在游行。看来,即便在德国,“正确对待历史”依然是任重道远的课题。
●不错。有人把今年的纪念活动看作是一次“告别纪念”。下一个十年大庆,恐怕所有的见证人都不在人世了。于是有人提出:在对待历史的问题上,德国人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
德国《明星》杂志有一篇文章说,近来,德国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即:想德国在战争中的罪行越来越少,而想自己遭轰炸、被驱赶、以及在战后年代饱受离散和惊吓之苦的经历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人对反复讲历史问题感到厌烦,他们期望尽快对历史问题有个最终的“了结”。
对此,德国许多人士特别是纳粹时期的受害者深感忧虑。他们担心,如果将来历史的见证人都不在了,人们有可能很快忘记历史。他们指出,不断回忆过去,反思历史,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本报驻慕尼黑记者严建卫○本报记者徐海清)(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