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西方媒体的体制化偏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47:43
西方媒體的體制化偏見
2005-4-20

【大公網訊】許多人都熟悉「從一粒砂看見世界/在一朵野花里見到天堂」這個詩的名句。
它出自英國畫家詩人兼當時最勇猛的社會批評家布萊克( William Blake, 1757-1827 )的長詩《天真之兆》的起首句。在這首長詩里,它的結尾句也同樣擲地有聲﹕
我們被引導去相信謊言
當我們看卻不經過雙眼﹔
它在黑暗里生也在黑暗里滅
當靈魂在光照里卻沉睡。
在這里,「我們被引導去相信謊言」之句,最可以用來當做今天「媒體批判」的指針。我們通常都習慣的相信媒體是「公正」、「客觀」的在呈現事實。這種媒體的客觀性當然不能完全否認,但在許多事情上,媒體也確實在政治操縱下,扮演偏見和歧視擴大再生產的功能。這也就是當代美國異議思想領袖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所謂的「必要的假象」。他在《必要的假象﹕民主社會的思想控制》一書里,就如此說道﹕「簡言之,主要的媒體乃是一個個公司,它們之目的,就是要把少數特權人物的觀點推銷給別人。媒體的集中與壟斷相當嚴重,而且還在日益強化中。此外,媒體的管理階層也同樣來自特權階層,他們反映了該階層利益所需要的知覺和立場。因此,新聞記者進入這個體系,除非他們向那種意識形態壓力屈服,內化成自己的價值,否則即無法生存。那些不屈服的,即會被掃地出門。」
日前,「美國百人會」委託「國際佐格比民調公司」所做的民意調查,它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個有趣的例證。那就是,美國一般公民對中國有好感,已由 1994 年的 46 %,增至目前的 59 %﹔認為中國有經濟威脅的僅佔 24 %,認為有軍事威脅的則只有 15 %。但到了美國國會議員這個政治階層,數字卻全反了,對中國有好感的僅佔 19 %,認為有經濟威脅的佔 54 %,認為有軍事威脅的,則為 36 %。
這種政治階層與平民階層的巨大差異,只能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政治階層更接近美國的「政經軍產業複合體」,因而有更強的獵巫及尋找假想敵之傾向,使它們對中國有更強的敵對性。而這種敵對性並非始於今日。它早已經由媒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價值被扭曲的選擇性敘事邏輯。最近這段期間,南韓及中國,甚至華人地區對日本表達不滿的抗議事件,西方媒體有些報道及評論的角度,其惡意實在讓人無法恭維。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今天的德國不斷增加軍事預算﹔或者它的政府或國會,認為當年的納粹並沒有什麼不對,希特勒不過是要像浴血鳳凰一樣,讓歐洲重生而已﹔而後基於這樣的觀點修改教科書,藉以恢復德國人民的驕傲感,不必再像現在一樣,活在罪惡意識之下,則不但美國會罵成一團,甚至還不無可能以此為名目,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
但這種事情發生在日本身上,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媒體,卻變得完全不一樣了。它們不去談日本近年來的擴軍,不談日本殖民侵略時代留下的領土糾紛,不談日本首相的朝拜靖國神社,不談日本的修改教科書,而只是把抗議事件簡單的說成是具有貶義的「反日」事件。南韓對日本態度強硬,這些媒體不去追究是非,卻只強調這是盧武鉉為了國會改選而使出的招式及策略。在這種奇怪的報道敘述邏輯下,南韓反倒似乎成了不理性的一方。媒體可以透過報道的角度、使用的語言及詮釋方式,讓是非顛倒、黑白混淆,這就是證明。
而更離譜的,乃是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群眾抗議活動時的那種惡意扭曲了。
我們都知道,近代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群眾事件,早已不明言的分成兩種,中國群眾向他們的政府表達不滿,由於這符合西方的政治利益,因而不管這種事件合理或不合理,西方媒體都會唯恐天下不亂的大力讚揚。但中國的群眾事件和任何其他國家一樣,也有所謂的「愛國主義」的類型。例如,美國的「誤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美國的南海軍機「誤撞」事件,這種與「外侮」有關的事件,在任何國家也都必然出現,但在西方媒體的報道里,卻千篇一律的會將這種群眾事件「去合法化」。它們會宣稱這種事件都是官方控制的。在它們的邏輯里,中國人儼然已成了一種不會對它們憤怒的奴隸。任何會表達這種憤怒的,都被矮化成官方的工具。這是一種奇特的切割術和分類法,它使得中國內部許多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由於怕被貼上「工具」的標籤,在面對這種談基本利益的大綱大節問題時,反而變得畏首畏尾。這是扭曲中的扭曲,它造成了一批對美國不敢說不的「意見領袖」,這種領袖由於缺乏了大綱大節問題上的擔當,當然不會得到中國人民的信賴。
在這次對日本的群眾事件里,由於日本的所為符合了美國的政治利益,因而美國媒體在報道時,皆宣稱這種事件有官方支持,媒體甚至還會找一兩個人來談話,做為證明。美國所支持的事情,不容許有人說不,媒體的這種惡意里,其實已濃縮出了國家的惡意。
因此,最近這段期間,看到外國媒體對中韓群眾事件那種扭曲的、避重就輕的,甚或惡意的報道,這除了證明系統化誤導式說謊的可惡外,但換個角度看,它們會對德日採取雙重標準來對待,這也反映出亞洲人還不夠努力,所以才會蒙受到這種雙重標準的待遇。日本無法變成德國,乃是亞洲缺乏了讓它變成德國的力量。這一點或許才是參加抗戰的群眾應自省的吧﹗
/南方朔 《亞洲週刊》主筆西方媒體的體制化偏見
2005-4-20

【大公網訊】許多人都熟悉「從一粒砂看見世界/在一朵野花里見到天堂」這個詩的名句。
它出自英國畫家詩人兼當時最勇猛的社會批評家布萊克( William Blake, 1757-1827 )的長詩《天真之兆》的起首句。在這首長詩里,它的結尾句也同樣擲地有聲﹕
我們被引導去相信謊言
當我們看卻不經過雙眼﹔
它在黑暗里生也在黑暗里滅
當靈魂在光照里卻沉睡。
在這里,「我們被引導去相信謊言」之句,最可以用來當做今天「媒體批判」的指針。我們通常都習慣的相信媒體是「公正」、「客觀」的在呈現事實。這種媒體的客觀性當然不能完全否認,但在許多事情上,媒體也確實在政治操縱下,扮演偏見和歧視擴大再生產的功能。這也就是當代美國異議思想領袖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所謂的「必要的假象」。他在《必要的假象﹕民主社會的思想控制》一書里,就如此說道﹕「簡言之,主要的媒體乃是一個個公司,它們之目的,就是要把少數特權人物的觀點推銷給別人。媒體的集中與壟斷相當嚴重,而且還在日益強化中。此外,媒體的管理階層也同樣來自特權階層,他們反映了該階層利益所需要的知覺和立場。因此,新聞記者進入這個體系,除非他們向那種意識形態壓力屈服,內化成自己的價值,否則即無法生存。那些不屈服的,即會被掃地出門。」
日前,「美國百人會」委託「國際佐格比民調公司」所做的民意調查,它所得到的結果,就是個有趣的例證。那就是,美國一般公民對中國有好感,已由 1994 年的 46 %,增至目前的 59 %﹔認為中國有經濟威脅的僅佔 24 %,認為有軍事威脅的則只有 15 %。但到了美國國會議員這個政治階層,數字卻全反了,對中國有好感的僅佔 19 %,認為有經濟威脅的佔 54 %,認為有軍事威脅的,則為 36 %。
這種政治階層與平民階層的巨大差異,只能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政治階層更接近美國的「政經軍產業複合體」,因而有更強的獵巫及尋找假想敵之傾向,使它們對中國有更強的敵對性。而這種敵對性並非始於今日。它早已經由媒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價值被扭曲的選擇性敘事邏輯。最近這段期間,南韓及中國,甚至華人地區對日本表達不滿的抗議事件,西方媒體有些報道及評論的角度,其惡意實在讓人無法恭維。
我們可以設想,如果今天的德國不斷增加軍事預算﹔或者它的政府或國會,認為當年的納粹並沒有什麼不對,希特勒不過是要像浴血鳳凰一樣,讓歐洲重生而已﹔而後基於這樣的觀點修改教科書,藉以恢復德國人民的驕傲感,不必再像現在一樣,活在罪惡意識之下,則不但美國會罵成一團,甚至還不無可能以此為名目,對德國採取軍事行動。
但這種事情發生在日本身上,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媒體,卻變得完全不一樣了。它們不去談日本近年來的擴軍,不談日本殖民侵略時代留下的領土糾紛,不談日本首相的朝拜靖國神社,不談日本的修改教科書,而只是把抗議事件簡單的說成是具有貶義的「反日」事件。南韓對日本態度強硬,這些媒體不去追究是非,卻只強調這是盧武鉉為了國會改選而使出的招式及策略。在這種奇怪的報道敘述邏輯下,南韓反倒似乎成了不理性的一方。媒體可以透過報道的角度、使用的語言及詮釋方式,讓是非顛倒、黑白混淆,這就是證明。
而更離譜的,乃是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群眾抗議活動時的那種惡意扭曲了。
我們都知道,近代西方媒體對中國的群眾事件,早已不明言的分成兩種,中國群眾向他們的政府表達不滿,由於這符合西方的政治利益,因而不管這種事件合理或不合理,西方媒體都會唯恐天下不亂的大力讚揚。但中國的群眾事件和任何其他國家一樣,也有所謂的「愛國主義」的類型。例如,美國的「誤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美國的南海軍機「誤撞」事件,這種與「外侮」有關的事件,在任何國家也都必然出現,但在西方媒體的報道里,卻千篇一律的會將這種群眾事件「去合法化」。它們會宣稱這種事件都是官方控制的。在它們的邏輯里,中國人儼然已成了一種不會對它們憤怒的奴隸。任何會表達這種憤怒的,都被矮化成官方的工具。這是一種奇特的切割術和分類法,它使得中國內部許多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由於怕被貼上「工具」的標籤,在面對這種談基本利益的大綱大節問題時,反而變得畏首畏尾。這是扭曲中的扭曲,它造成了一批對美國不敢說不的「意見領袖」,這種領袖由於缺乏了大綱大節問題上的擔當,當然不會得到中國人民的信賴。
在這次對日本的群眾事件里,由於日本的所為符合了美國的政治利益,因而美國媒體在報道時,皆宣稱這種事件有官方支持,媒體甚至還會找一兩個人來談話,做為證明。美國所支持的事情,不容許有人說不,媒體的這種惡意里,其實已濃縮出了國家的惡意。
因此,最近這段期間,看到外國媒體對中韓群眾事件那種扭曲的、避重就輕的,甚或惡意的報道,這除了證明系統化誤導式說謊的可惡外,但換個角度看,它們會對德日採取雙重標準來對待,這也反映出亞洲人還不夠努力,所以才會蒙受到這種雙重標準的待遇。日本無法變成德國,乃是亞洲缺乏了讓它變成德國的力量。這一點或許才是參加抗戰的群眾應自省的吧﹗
/南方朔 《亞洲週刊》主筆
好文章
不过好象是旧闻了
[em01][em01]
其实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