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学为本体,化西学为中体(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23:29
以中学为本体,化西学为中体
2013年10月13日 寒竹
传统与现代化转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几乎所有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迫卷入的,而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发展过程。几乎所有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都是把西方国家工业化以后的现代化社会模式直接嫁接到传统的农耕、渔猎或游牧社会上。所以,后发国家社会转型的历史跨度要比西方国家大得多,而转型的时间却短暂得多。
从发展的速度上看,后发国家借助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成就而快速转型,可以大大地缩短历史进程。但是,缩短历史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后发国家借助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成就可以后发先至,但是,巨大历史跨度下的急剧转型意味着历史传统在转型中极易断裂。而历史传统的断裂常常导致社会转型失败。
从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历史传统在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传统是一种在数百年或数千年中形成的信仰和行为规范。现代化进程虽然会打破旧的信仰和行为规范,但社会最终要重建新的信仰和行为规范,而新的信仰和行为规范不可能割断历史而凭空创造。
西方国家在启蒙时代曾经对其历史传统,特别是基督教大加挞伐,但从未割断历史。当今的西方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古罗马的共和思想和基督教文明。从世界范围内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通过割断传统的方式来完成社会转型。
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在20世纪经历了长时间的革命,并且最终以革命的形式完成现代建国。所以,中国事实上存在着两个有承继关系的传统。一个是在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代历史传统;另一个是在一百多年革命建国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传统。
无论今天的中国人对过去一百多年的革命如何评价,现代革命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中国的这两大传统既有联系,但又有很大差别。中国如何把这两个差异极大的传统熔冶于一炉,并且根据历史的需要最终冶炼出一个新型的中华文明,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也关乎中国现代化和转型的前景。
为“中学为体”辩护
19世纪以来,面对古老中国现代化这一历史难题,当时的政治和思想精英就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转型路径。
作为一思想立场或文化态度,“中学为体”本身并没有错。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只能以自己的传统为本,这是没有选择的。历史的基因已经渗透和积淀在中国社会、中国民众的灵魂之中,正如中国人无法通过漂白自己的皮肤而变为欧美人一样,中国人也无法清除自己思想中的中华之根。所以很难想象中国人能够以“非中国文化”为体。
针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立场,李泽厚先生曾提出“西体中用”,但他讲的“体”已非原来“中体西用”的“体”,而是指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因为现代社会的科技和工业进步来自西方,故称之为“西体”。李泽厚自己明确讲他是用“西化”这个概念来概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其实这个说法已经脱离了原来“体”、“用”之辩的原意,对今天思考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启发不大。
当19世纪的冯桂芬、郑观应、沈寿康和张之洞等人先后提出“中学为体”时,本是指中国赖以存在的思想精神,这跟今天常讲“民主宪政是立国之本”,或“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的意思大致一样。简而言之,这个“本”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核心。
但是,尽管“中学为体”无可非议,并且值得辩护,但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在他们界定的具体内涵上则是有严重缺陷的。
这个错误有两点。第一,体用不可分。这一点严复讲得很清楚:“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并立,合之则两亡。”体用不可分割,“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都只能是一些人的主观想象,而难以成为现实。
第二点更为关键。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学”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其内容和外延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洋务派讲的中学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是以儒家为核心的纲常伦理。这并不符合中华文化发展和演进的历史事实,也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汉代“独尊儒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力推“胡服骑射”,就已经彰显出中华文明对异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事实上,儒学并未一统天下,诸子百家中的许多流派仍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并不断融入儒学。儒学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孔孟之后,汉有董仲舒、宋有程朱理学,明末清初有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儒学的发展实际上从未停止。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佛教发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最终与儒道合流而形成儒道释合一的新传统。结果,佛教在其本土发源地不断衰落,但在中国却不断发扬光大,影响遍及东亚。以禅宗出现为标志,佛教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尤其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中迅速中国化,成为中国现代建国的意识形态根基。从现实上看,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今天讲“中学”,必然不能不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以,唯有把“中学”理解为一个流动发展,自我更新的概念,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学”,才能理解“中学为体”。如果仅仅把传统儒学理解为“中学”,那就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恰恰是背弃了兼容并包,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化西学为中体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西学既不能仅仅为“用”,也不能为中国发展之“体”,因为“体”、“用”不能分。对待西学最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做法是“化西学为中体”。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应当努力学习西方社会的一切先进事物,无论是西方器物层面的先进东西,还是精神层面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理论,都需要尽可能引进到中国社会。但这些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并不仅仅是作为“用”,也不能取代中华文化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体”。这些来自西方社会的先进西学只有融入中华文化,最终成为中学的一部分,这才是唯一的正途。
要理解“化西学为中体”,必须要理解“中国化”这个重要概念。“中国化”在中文里面是一个内化的概念,它是指把非中国的外部文明中有价值的东西吸取到自身内部,从而使中华文明自身不断更新。每一个文明都有吸取外部先进文化的能力,有的还相当出色。但是,为什么说“中国化”是中国一个独特的能力?原因有二。
第一,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原生性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是三千年左右。在世界历史上,中国代表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原生性的古老文明,这种文明的概念远远超过了当今民族国家的含义。中华文明就像过去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一样,其外延和内涵均不同于今天的民族国家。除了中华文明,其他古代文明都已经湮灭或因长时期的中断而失去传承。唯有中华文明,经过无数次凤凰涅槃,至今生生不息。
第二,即使在中华民族遭到异族征服的时候,中华民族也能够凭借自身的文明反过来从文化上同化外部敌人,最终使自己成为主体而把外部入侵者融入自身。比如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最终被中华文明同化,成为中国历史和疆域的一部分。
发源于东亚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与一神教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就是对其他文明兼收并蓄的能力。任何主义、任何思潮、任何典章制度,中国人都可以把它拿来“中国化”。今天中国社会中的两个重要基础性要素,社会主义和现代自由市场都来自西方,但这两种要素都已经中国化了。
四川菜是最为道地的中国传统菜系,但作为川菜之魂的辣椒却是来自海外,所以中国人也把辣椒称为“海椒”,是从国外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但是四川菜把来自异域的辣椒化为川菜之魂,这说明中华文明拥有同化异质要素的强大能力。
琵琶和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两个主要乐器。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独奏表现力最丰富的乐器之一,同时也在民族乐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琵琶是在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最终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核心乐器。二胡也是中国民族乐队中的核心乐器,中国民族音乐中有许多著名的曲子都是由二胡演奏的。在历史上,二胡也是在唐宋之际从北方游牧部落传入的。
从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历史看,中国学习和容纳异质文明的脉络非常清楚。鸦片战争失败,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开始虚心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甲午战败,开始学习西方的典章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开始虚心学习美法两国的共和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濒临解体,中国又开始以俄为师,用共产主义理论来发动下层劳工大众进行平民革命;用红色革命建国后又发现“不断革命”是一条走不通的乌托邦之路,于是开始引入西方的现代市场经济。
这当中,中国走的每一步,都是希望用其他民族或其他文明中的进步因素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主题,就是试图通过向西方世界学习来完成自己的民族复兴。今天中国的道路,就是这种开放、兼容并包的发展模式促成的。

http://m.guancha.cn/hanzhu/2013_10_13_177241以中学为本体,化西学为中体
2013年10月13日 寒竹
传统与现代化转型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几乎所有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在全球化浪潮中被迫卷入的,而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发展过程。几乎所有后发国家的社会转型,都是把西方国家工业化以后的现代化社会模式直接嫁接到传统的农耕、渔猎或游牧社会上。所以,后发国家社会转型的历史跨度要比西方国家大得多,而转型的时间却短暂得多。
从发展的速度上看,后发国家借助西方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成就而快速转型,可以大大地缩短历史进程。但是,缩短历史进程是一把双刃剑。后发国家借助先发国家的现代化成就可以后发先至,但是,巨大历史跨度下的急剧转型意味着历史传统在转型中极易断裂。而历史传统的断裂常常导致社会转型失败。
从所有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历史传统在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传统是一种在数百年或数千年中形成的信仰和行为规范。现代化进程虽然会打破旧的信仰和行为规范,但社会最终要重建新的信仰和行为规范,而新的信仰和行为规范不可能割断历史而凭空创造。
西方国家在启蒙时代曾经对其历史传统,特别是基督教大加挞伐,但从未割断历史。当今的西方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古罗马的共和思想和基督教文明。从世界范围内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通过割断传统的方式来完成社会转型。
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在20世纪经历了长时间的革命,并且最终以革命的形式完成现代建国。所以,中国事实上存在着两个有承继关系的传统。一个是在两千多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古代历史传统;另一个是在一百多年革命建国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传统。
无论今天的中国人对过去一百多年的革命如何评价,现代革命已经成为今天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中国的这两大传统既有联系,但又有很大差别。中国如何把这两个差异极大的传统熔冶于一炉,并且根据历史的需要最终冶炼出一个新型的中华文明,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也关乎中国现代化和转型的前景。
为“中学为体”辩护
19世纪以来,面对古老中国现代化这一历史难题,当时的政治和思想精英就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转型路径。
作为一思想立场或文化态度,“中学为体”本身并没有错。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只能以自己的传统为本,这是没有选择的。历史的基因已经渗透和积淀在中国社会、中国民众的灵魂之中,正如中国人无法通过漂白自己的皮肤而变为欧美人一样,中国人也无法清除自己思想中的中华之根。所以很难想象中国人能够以“非中国文化”为体。
针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立场,李泽厚先生曾提出“西体中用”,但他讲的“体”已非原来“中体西用”的“体”,而是指现代社会的物质基础,因为现代社会的科技和工业进步来自西方,故称之为“西体”。李泽厚自己明确讲他是用“西化”这个概念来概括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其实这个说法已经脱离了原来“体”、“用”之辩的原意,对今天思考中学和西学的关系启发不大。
当19世纪的冯桂芬、郑观应、沈寿康和张之洞等人先后提出“中学为体”时,本是指中国赖以存在的思想精神,这跟今天常讲“民主宪政是立国之本”,或“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的意思大致一样。简而言之,这个“本”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核心。
但是,尽管“中学为体”无可非议,并且值得辩护,但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口号,在他们界定的具体内涵上则是有严重缺陷的。
这个错误有两点。第一,体用不可分。这一点严复讲得很清楚:“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并立,合之则两亡。”体用不可分割,“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都只能是一些人的主观想象,而难以成为现实。
第二点更为关键。很少有人注意到,“中学”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其内容和外延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洋务派讲的中学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是以儒家为核心的纲常伦理。这并不符合中华文化发展和演进的历史事实,也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汉代“独尊儒术”,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力推“胡服骑射”,就已经彰显出中华文明对异质文化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汉武帝虽然“独尊儒术”,但事实上,儒学并未一统天下,诸子百家中的许多流派仍在民间流传和发展,并不断融入儒学。儒学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孔孟之后,汉有董仲舒、宋有程朱理学,明末清初有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儒学的发展实际上从未停止。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也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佛教发源于印度,但传入中国后最终与儒道合流而形成儒道释合一的新传统。结果,佛教在其本土发源地不断衰落,但在中国却不断发扬光大,影响遍及东亚。以禅宗出现为标志,佛教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20世纪以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等西方思潮先后传入中国,也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在一起。尤其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中迅速中国化,成为中国现代建国的意识形态根基。从现实上看,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今天讲“中学”,必然不能不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以,唯有把“中学”理解为一个流动发展,自我更新的概念,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学”,才能理解“中学为体”。如果仅仅把传统儒学理解为“中学”,那就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恰恰是背弃了兼容并包,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化西学为中体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西学既不能仅仅为“用”,也不能为中国发展之“体”,因为“体”、“用”不能分。对待西学最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做法是“化西学为中体”。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应当努力学习西方社会的一切先进事物,无论是西方器物层面的先进东西,还是精神层面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理论,都需要尽可能引进到中国社会。但这些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并不仅仅是作为“用”,也不能取代中华文化而成为中国社会的“体”。这些来自西方社会的先进西学只有融入中华文化,最终成为中学的一部分,这才是唯一的正途。
要理解“化西学为中体”,必须要理解“中国化”这个重要概念。“中国化”在中文里面是一个内化的概念,它是指把非中国的外部文明中有价值的东西吸取到自身内部,从而使中华文明自身不断更新。每一个文明都有吸取外部先进文化的能力,有的还相当出色。但是,为什么说“中国化”是中国一个独特的能力?原因有二。
第一,中国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原生性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是三千年左右。在世界历史上,中国代表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原生性的古老文明,这种文明的概念远远超过了当今民族国家的含义。中华文明就像过去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一样,其外延和内涵均不同于今天的民族国家。除了中华文明,其他古代文明都已经湮灭或因长时期的中断而失去传承。唯有中华文明,经过无数次凤凰涅槃,至今生生不息。
第二,即使在中华民族遭到异族征服的时候,中华民族也能够凭借自身的文明反过来从文化上同化外部敌人,最终使自己成为主体而把外部入侵者融入自身。比如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但最终被中华文明同化,成为中国历史和疆域的一部分。
发源于东亚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与一神教文明完全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就是对其他文明兼收并蓄的能力。任何主义、任何思潮、任何典章制度,中国人都可以把它拿来“中国化”。今天中国社会中的两个重要基础性要素,社会主义和现代自由市场都来自西方,但这两种要素都已经中国化了。
四川菜是最为道地的中国传统菜系,但作为川菜之魂的辣椒却是来自海外,所以中国人也把辣椒称为“海椒”,是从国外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但是四川菜把来自异域的辣椒化为川菜之魂,这说明中华文明拥有同化异质要素的强大能力。
琵琶和二胡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两个主要乐器。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独奏表现力最丰富的乐器之一,同时也在民族乐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琵琶是在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最终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中的核心乐器。二胡也是中国民族乐队中的核心乐器,中国民族音乐中有许多著名的曲子都是由二胡演奏的。在历史上,二胡也是在唐宋之际从北方游牧部落传入的。
从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转型的历史看,中国学习和容纳异质文明的脉络非常清楚。鸦片战争失败,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开始虚心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甲午战败,开始学习西方的典章制度;戊戌变法失败,开始虚心学习美法两国的共和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濒临解体,中国又开始以俄为师,用共产主义理论来发动下层劳工大众进行平民革命;用红色革命建国后又发现“不断革命”是一条走不通的乌托邦之路,于是开始引入西方的现代市场经济。
这当中,中国走的每一步,都是希望用其他民族或其他文明中的进步因素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主题,就是试图通过向西方世界学习来完成自己的民族复兴。今天中国的道路,就是这种开放、兼容并包的发展模式促成的。

http://m.guancha.cn/hanzhu/2013_10_13_177241
中国人失去自信心了吗?
当今的西方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古罗马的共和思想和基督教文明。
除了中华文明,其他古代文明都已经湮灭或因长时期的中断而失去传承。
========================
这前后两句,是不是有点矛盾?
当今的西方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古罗马的共和思想和基督教文明。
除了中华文明,其他 ...
文艺复兴不过是“借古讽今”。当然,最后结果很好,导出了一个先是文化然后是政治上的全新的局面。但是,这个局面和古希腊、古罗马大概只有那么一毛钱的关系。
lz,你走火入魔了。诚心劝你少看点这些扯淡的东西,多看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自从上次中西方哲学的争论就看出你走火入魔了。
阿魏 发表于 2013-10-13 18:42
lz,你走火入魔了。诚心劝你少看点这些扯淡的东西,多看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自从上次中西方哲学的争论就 ...
从儒家进化到百家,不算走火入魔,算是逐步清醒
lz,你走火入魔了。诚心劝你少看点这些扯淡的东西,多看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自从上次中西方哲学的争论就 ...
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它们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是只看“自然科学”的!
从儒家进化到百家,不算走火入魔,算是逐步清醒
说点实质性的东西吧!
传统哲学的很多概念按现代哲学观点来看都是含糊不清的,比如体和用。比如本文虽然洋洋洒洒的写了很多,很用心,逻辑上也基本说的过去,但你能解释的清楚你说的“体”到底是社么吗?这个“体”说不清楚的话,文章的理论基础就有问题。儒家的体就是伦理纲常。这和西哲中的本体i还不同,儒家的体更多的是指一种伦理关系,所有的用的层面都得服从这个关系。而在这个关系中,并不侧重于追究君或者臣谁是根本。而西哲中的本体或者实体有根本----本源的意味,其他都是由这个本体产生的,所以西方的政治哲学总是追究社会实体合理性或存在的根本出自哪里,而儒家哲学总是说不清楚谁是根本,而侧重于均恒的社会关系。那么按文章的立意来看,这个文中的“体”到底是那一种思路呢?具体的内容又是社么呢?
列兵7 发表于 2013-10-13 17:32
当今的西方国家都无一例外地继承了古希腊的民主思想、古罗马的共和思想和基督教文明。
除了中华文明,其他 ...
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是日耳曼民族,那可是古罗马当年的敌人。。。
阿魏 发表于 2013-10-13 18:42
lz,你走火入魔了。诚心劝你少看点这些扯淡的东西,多看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东西。自从上次中西方哲学的争论就 ...
没有人文科学的控制,自然科学搞下去可能就会到处杀戮。。。
都什么年代了还西学中学的,那出国留学咱还叫"师夷长技以制夷"?跨国经商是为国家赚外汇?已然融合的东西非要生硬的拆开,这不就是穷折腾么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3-10-13 22:18
传统哲学的很多概念按现代哲学观点来看都是含糊不清的,比如体和用。比如本文虽然洋洋洒洒的写了很多,很用 ...
而儒家哲学总是说不清楚谁是根本,
——这里讲的体,不是哲学意义的本体,我觉得简单理解是自己国家的文化底子。
    再说了历史传统不仅仅是儒家传统,文章提到了儒道释。。。
新左翼 发表于 2013-10-13 22:29
而儒家哲学总是说不清楚谁是根本,
——这里讲的体,不是哲学意义的本体,我觉得简单理解是自己国家的文 ...
儒家传统其实就是儒释道传统,宋明理学就是儒家融合了释道两家,甚至佛家最终也走向儒化的方向,以至于有
佛家中的儒家一说。体的说法就是源自儒家哲学概念。政治学的很多概念都是源自哲学,这二者密不可分。文化的底子一说还是个模糊概念,总得有个核心的明确内容。否则还不是说不清楚。
文人吃饱没事就喜欢写这种看了屁用也没的文章。
假文人吧,公布他的深度欠缺和线条紊乱,但不至于太不堪。

“中国化”是对的,但只能在加上“马克思主义”前缀或后缀的情况下,
“化西学为中体”深入下去,就会发现泛泛的“西学”,就是抽象理性主义,这个你化不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无条件守规矩,扪心自问做得到吗?

传统,是指民族大量人群一贯的根本态度,是指思维的倾向性,由语言的先验逻辑图形的倾向性决定,
简单说,西方,倾向抽象,中国,倾向具体,这个不是“信仰和行为规范”层面的东西,
传统,贯穿历史地展开的人民生活,并活在当下,并决定指向未来的意义体的内涵外延。

中华民族的传统,只在感性的社会生活中找到根基,坚拒抽象理性的至高地位,并否定人的自我分裂,
这个与马克思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代表的西方趋势是合的,而外在的教皇或内心的上帝不可能扎根(宗教,成其为信仰的前提是符合思维倾向,即语言自我证明并达到不言而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正在涌动,其学术论述声音不大,
中国化抽象理性主义冲动满地都是,但是镜花水月。政治企图、利益企图再大,没法做到,西方的实质“抽象化和超越性”你做不到,强行只会戕害生活,倾覆政权。
lz,给你个建议,普通人不要看哲学,也不要思考哲学问题,选择一个学派信就可以了。哥研究过哲学,发现一点走火入魔的苗头,立刻打住,老老实实研究自然科学吧。
lz别介意,你的哲学还没有入门,处在混沌阶段,感觉有些人说得有道理,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只好盲信,又经不住别人的批判,很是苦恼。
因为lz还没有掌握一门强大的武器,科学思想。 科学理论三大特征:自恰,可证伪,预见性。用这三个特征去检验这种狗屁文章,尤其是自恰,立马让这些文章露出马脚。哲学中,除了世界本源是意识还是物质的问题不能被证伪以外,其他的问题基本都能符合这三个特征,不符合的一律都是扯淡。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3-10-13 22:38
儒家传统其实就是儒释道传统,宋明理学就是儒家融合了释道两家,甚至佛家最终也走向儒化的方向,以至于有 ...
儒家传统其实就是儒释道传统?
——乱玩文字游戏,有意思吗?
文化的底子一说还是个模糊概念,总得有个核心的明确内容。
——核心的内容包括了儒释道,怎么模糊啦?
而在这个关系中,并不侧重于追究君或者臣谁是根本。而西哲中的本体或者实体有根本----本源的意味,其他都是由这个本体产生的,
——你的意思是,西方的哲学侧重于追究君或者臣谁是根本?谁是根本啊?
文人吃饱没事就喜欢写这种看了屁用也没的文章。
比如马克思?
新左翼 发表于 2013-10-14 00:04
儒家传统其实就是儒释道传统?
——乱玩文字游戏,有意思吗?
文化的底子一说还是个模糊概念,总得有个 ...
奇了怪了,难道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儒家不是指宋明的新儒家?新儒家三教合一你总不至于没听说过吧?这叫玩文字游戏吗?貌似是常识。
楼主所说的体,他自己解释说是超出传统的体的概念的,但又没说这个体是社么?我认为这是模糊的,有何错误?指教。
西哲的本体指的是本原,我所举得君臣是指儒家的思路,即儒家学说重视关系,而西哲重视作为本原的实体,这都是泛指两种学说的思路,并不是说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你不能理解吗?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3-10-14 00:14
奇了怪了,难道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儒家不是指宋明的新儒家?新儒家三教合一你总不至于没听说过吧?这叫玩 ...
奇了怪了,难道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儒家不是指宋明的新儒家?新儒家三教合一你总不至于没听说过吧?
——现在的新儒家可不是所谓的三教合一,出世入世概念现在分得很清。

文化的底子一说还是个模糊概念,总得有个核心的明确内容。
——核心的内容已经说出来了,儒释道,没所谓的模糊。

这都是泛指两种学说的思路,并不是说机械的一一对应关系,
——不是我一一对应,而是你先硬要把儒家思想老往西哲方向去套,不伦不类。。。

阿魏 发表于 2013-10-13 23:00
lz别介意,你的哲学还没有入门,处在混沌阶段,感觉有些人说得有道理,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只好盲信,又经 ...


我不介意,我哲学上的水平确实很低。但是我要指出的是,任何学科研究到深处不免都要进行哲学上的思辩。所以,历史上所有的大科学家同时也都是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家。
当然,我的层次远远没有到那个水平。与君共勉!
阿魏 发表于 2013-10-13 23:00
lz别介意,你的哲学还没有入门,处在混沌阶段,感觉有些人说得有道理,但是又说不出所以然。只好盲信,又经 ...


我不介意,我哲学上的水平确实很低。但是我要指出的是,任何学科研究到深处不免都要进行哲学上的思辩。所以,历史上所有的大科学家同时也都是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家。
当然,我的层次远远没有到那个水平。与君共勉!
所谓新儒学,不过是否定老马的变通做法而已。
所谓西学,跟所谓国学一样,不是死死的一块,都是依循各自倾向有变化有转折的,
“轴心期”(雅斯贝尔斯)很重要,确定了倾向性,以至于走出中世纪时也以所谓“文艺复兴”来称呼,即精神上一脉相承,
从本体论视角看,以笛卡尔-康德一线,完成古希腊宇宙本体论(本源)到理性本体论(自由)的转折,而自马克思主义开始,进一步转向性灵本体论(存在),这一步,是向中国传统的靠拢。
然而西方极端不可能实践地确立起性灵本体,陷于虚无,所以,汤因比对中国传统的发扬光大寄予厚望,否定了他自己“统一教会缔造第三代文明”的论断,海德格尔晚年,更是将《老子》的道推向最高。
中国回头去走西方抽象理性主义道路是反动的,死路一条,有关错误必将厘清,有关干扰没什么力量,有关错误倾向及其具体衍生必将被否定,中国的使命是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开出新路,不是复古,不是西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并完成实证是大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