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二丙首秀风采依旧 老牌火箭如何“旧瓶”装“新酒” 实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2:26:01
长二丙首秀风采依旧 实践星再发仍担重任


来源: 中国航天报日期:2013/07/17
  老牌火箭如何“旧瓶”装“新酒”

  6月中旬,当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试验队员顶着烈日、穿着短袖从北京出发时,绝对想不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接他们的竟然是贵如油的雨水。当地人说,雨迎贵客,丰雨润物。也许这是戈壁滩向航天人发出的热情邀请。

  火箭装上“他山之石”

  几场雨过后,戈壁滩碧空白云,令人心旷神怡。但忙碌的试验队员们却无暇顾及美景,他们悬着的心一点都没有放松。

  在动员会上,长二丙火箭总指挥肖耘不断强调,对工作要常怀敬畏之心。总设计师杨建民也感慨道:“漫漫冗余十年路,成功就在一瞬间。”的确,这次任务是长二丙火箭控制系统冗余状态的首飞,虽然借鉴了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成熟技术,但对长二丙火箭来说,新的技术状态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此次任务还是今年长二丙火箭的首秀,因此,对整个试验队意义重大,每个队员都格外谨慎、认真。


  
火箭总检查
  谈起新的技术状态,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秦旭东介绍说,长二丙火箭的惯性器件以前采用平台的非冗余控制系统,为了提高控制系统固有可靠性,减少单点故障环节,控制系统借鉴成熟型号研制经验,采用产品化思路,惯性器件采用了与长三甲火箭一样的双激光惯组的系统级冗余方案,控制系统单点失效环节从2000多个减少到200多个,可靠性从0.973提升到0.985。

  “从经验来看,使用新技术在发射场出现十几个问题都是常见的,而对于服役多年的长二丙火箭来说,使用成熟的经验和技术的方式更为合适。实践证明,这次火箭在发射场出现的问题很少。”长二丙火箭副总指挥焦开敏补充道。

  精细管理启用时尚终端

  在此次火箭试验队工作中,一些类似ipad的平板终端出现在厂房中,岗位人员依据平板终端上的发射场流程要求的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每一项操作结束后,就在电子表格上做好记录。这个便携、时尚的平板叫做Spad,它和一台专门的服务器共同组成了发射场流程管理系统。

  这套系统是火箭发射试验队进一步推进量化控制和精细化质量管理的创新举措。试验队对此次任务发射场操作项目进行了梳理,制定了相关质量控制要求,提出了发射场易出错、难操作、难检测的项目及注意事项,并形成了有针对性的700多张电子检查确认表格。岗位人员在完成当天现场确认工作后,需要通过Spad终端,将确认记录表格导入服务器存档管理。

  本次任务中,一院一部马苏宏负责该系统的维护,他谈到了该系统最主要的两大优势:第一,电子表格的规范化能够促使队员操作规范化,相比较随意而且零散的纸质表格,电子表格更加规范可控;第二,电子表格便于数据积累,纸质材料不方便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归档和复查也较困难。现在,试验队要求队员每天填完表格后都要上传到服务器,所有数据汇总后可以进行比对,而且,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能够形成信息和知识的积累,会创造很大价值。

  马苏宏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例如,要把一个插头连接好,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插’的动作,首先要把插头拧到和标准线一致;其次,插上之后还要做一些防松、防热的操作,或者还要做更多的后续确认操作,而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提炼在这个流程管理系统的电子表格中,哪怕经验较少的新人,根据流程进行操作,就能避免很多操作问题。”

  这也是火箭发射试验队应用这套系统的初衷,电子表格化绝不是停留在打打钩的动作上,而是真正通过每个提示指导操作,更好地杜绝操作不到位、确认不到位的情况。“美国很早就用表格化进行管理,一个队员工作3年应该有一定的经验,但一份成熟的表格则可能凝聚了多年的经验积累。”焦开敏风趣地解释说,“现在即使在小餐厅就餐,服务员点菜都使用电子点菜器了,何况我们从事的是航天事业,就更要走在科技前沿。”据介绍,多媒体记录这一操作,以前是由专人拿相机进行拍摄,之后再对海量照片进行归类标识,现在这个终端可以在记录确认时直接选择拍照功能,并自动将照片与操作信息相关联,大大提高了多媒体记录的准确度和效率。

  
火箭吊装

  另外,除了操作流程的电子表格化,该系统还包含了各种简报、报告、任务节点安排、历次相关任务情况甚至班车时间等信息。这些信息的集合大大满足了无纸化办公的需求。也许,在以后的各种汇报会、评审会、动员会甚至每日例会上,每个人桌前那一摞摞厚厚的纸质报告材料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Spad和一份简单的使用指南。

  当然,对于该系统而言,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操作表格如何更符合岗位人员工作习惯和节奏,终端设备如何更便携等。

  如今,长二丙这个老牌火箭因为注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愈发显得“朝气蓬勃”。今年,它的首次登场表演虽然已经圆满谢幕,但试验队员与这片神奇戈壁的情结还在继续。

  在试验队里流传着一句话:“这边蚊子多,谁的身上没有几个包。”很多第一次到发射场的队员受不了当地的干燥,晚上睡觉,床旁边摆上接满水的脸盆,屋子里吊一根绳子,上面挂着滴水的毛巾,即使这样早上起来还是会流鼻血。有的人半夜因为口鼻干燥“干”醒了,洗一把脸,再接着睡,一晚上要这样折腾三四次。

  每次带领试验队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焦开敏望着茫茫戈壁,心中就会升腾起一种空旷寂寥之感,他会不由地吟诵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天,在塔架下工作,突然刮起了沙尘暴。他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天城沙雨风,一日春夏秋。戈壁孤岛绿,难覆荒漠天。晴晒转阴雨,风吹口目干。游人情境兴,美景亦艰难。只为航天梦,怀志赴边关。

  实践卫星创下准备周期最短纪录

  从6月16日实践十一号05星进场,到7月15号发射成功,在发射场的整个周期只有30天,也许卫星发射试验队队员还不清楚,正是他们创造了我国卫星发射史上发射场准备周期最短的纪录。

  回顾7月上旬举行的发射场卫星工作进展汇报会,原定一个小时的汇报时间,卫星发射试验队队长、项目执行总监袁仕耿只用了20分钟就把情况介绍完毕,并得到了在场领导的一致认可。

  接受采访时,袁仕耿把卫星进场后的进展情况归结为三句话:“单颗星任务量较少,与上一颗星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简化了一些进场后认为把握很大的操作环节。”简单的几句话背后,却包含着试验队及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强调发射场流程优化的不懈努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今年有多次宇航发射任务,每次任务如果都占用过多时间,有限的几个发射场就无法满足任务需求,而且在发射场占用的人员、资源过多,也会影响科研单位本身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因此,面对近年来高密度发射要求和预研、在研型号的不断增加,从集团公司到各院所都在探索如何更合理地分配发射场的时间和资源,如何实现发射场流程的优化。
  

  
星箭对接
  通常情况下,小卫星在发射场的发射周期为35天左右,而此次任务中,试验队又将卫星在发射前的准备周期缩短了5天,这宝贵的5天是通过哪些流程优化实现的呢?卫星发射试验队另一位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诠释。

  一方面,试验队继承了以往发射实践十一号卫星及高分一号卫星流程优化的成果,在此次任务中采取整颗卫星合板进场的方式。以前,卫星侧板在进场后还要拆开,进行技术状态的确认和其它测试项目的检查,而合板进场后,星内总装和技术状态确认的一些工作就简化了。卫星只进行无线状态下的功能检查测试,而减少了有线状态下的测试,电测时间减少约2天的时间。

  另一方面,此次任务在发射场简化了卫星检漏工作。检漏就是对管道的气密性进行检查。根据航天东方红公司近年来的经验和实践探索积累,逐渐简化了进场后的检漏工作,借助加注抽真空的过程,判断推进系统的密封性能。今年开始,简化检漏流程的规定被固化下来,这又为发射周期节省出约2天的时间。

  该负责人还补充道:“这次任务我们的规划周期就是30天,而实际操作中,我们比计划中的星箭对接时间还提前了一天。”

  
卫星吊装

  目前,卫星基本依靠飞机来运输,整个运输环境比较好,通过设计可以把运输条件控制在卫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对卫星的技术状态有多大影响。因此,卫星运输到发射场后的一些流程就前移在运输前完成,进场后就不用重复操作了。

  当然,流程优化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为此,航天东方红公司也做了大量工作和试验。首先,该公司对每次飞机运输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评价是否超出卫星的运输极限;其次,用真实卫星运输做试验,再进行各项测试,确认运输条件不会对卫星技术状态有影响;再次,经过专家评审,确保每一项流程优化都经过充分论证。

  “流程优化其实只是缩短发射场周期的举措之一,”面对近年来小卫星发射任务的持续增长,该公司总经理葛玉君介绍说,“我们一方面紧抓产品化工作,另一方面从顶层设计上梳理并统一了小卫星产品研制过程的标准和规范。这样做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发射场工作量,达到缩短发射场周期的目的。其中包括总装装配过程采用可视化系统管理、卫星测试工作采用自动化测试、远程测试等,而这些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尝试都大大减少了发射场占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吴琳)
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4/n206/n216/c468713/content.html长二丙首秀风采依旧 实践星再发仍担重任


来源: 中国航天报日期:2013/07/17  老牌火箭如何“旧瓶”装“新酒”

  6月中旬,当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试验队员顶着烈日、穿着短袖从北京出发时,绝对想不到,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迎接他们的竟然是贵如油的雨水。当地人说,雨迎贵客,丰雨润物。也许这是戈壁滩向航天人发出的热情邀请。

  火箭装上“他山之石”

  几场雨过后,戈壁滩碧空白云,令人心旷神怡。但忙碌的试验队员们却无暇顾及美景,他们悬着的心一点都没有放松。

  在动员会上,长二丙火箭总指挥肖耘不断强调,对工作要常怀敬畏之心。总设计师杨建民也感慨道:“漫漫冗余十年路,成功就在一瞬间。”的确,这次任务是长二丙火箭控制系统冗余状态的首飞,虽然借鉴了长征三号甲火箭的成熟技术,但对长二丙火箭来说,新的技术状态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此次任务还是今年长二丙火箭的首秀,因此,对整个试验队意义重大,每个队员都格外谨慎、认真。


  
火箭总检查
  谈起新的技术状态,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秦旭东介绍说,长二丙火箭的惯性器件以前采用平台的非冗余控制系统,为了提高控制系统固有可靠性,减少单点故障环节,控制系统借鉴成熟型号研制经验,采用产品化思路,惯性器件采用了与长三甲火箭一样的双激光惯组的系统级冗余方案,控制系统单点失效环节从2000多个减少到200多个,可靠性从0.973提升到0.985。

  “从经验来看,使用新技术在发射场出现十几个问题都是常见的,而对于服役多年的长二丙火箭来说,使用成熟的经验和技术的方式更为合适。实践证明,这次火箭在发射场出现的问题很少。”长二丙火箭副总指挥焦开敏补充道。

  精细管理启用时尚终端

  在此次火箭试验队工作中,一些类似ipad的平板终端出现在厂房中,岗位人员依据平板终端上的发射场流程要求的步骤和规范进行操作,每一项操作结束后,就在电子表格上做好记录。这个便携、时尚的平板叫做Spad,它和一台专门的服务器共同组成了发射场流程管理系统。

  这套系统是火箭发射试验队进一步推进量化控制和精细化质量管理的创新举措。试验队对此次任务发射场操作项目进行了梳理,制定了相关质量控制要求,提出了发射场易出错、难操作、难检测的项目及注意事项,并形成了有针对性的700多张电子检查确认表格。岗位人员在完成当天现场确认工作后,需要通过Spad终端,将确认记录表格导入服务器存档管理。

  本次任务中,一院一部马苏宏负责该系统的维护,他谈到了该系统最主要的两大优势:第一,电子表格的规范化能够促使队员操作规范化,相比较随意而且零散的纸质表格,电子表格更加规范可控;第二,电子表格便于数据积累,纸质材料不方便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归档和复查也较困难。现在,试验队要求队员每天填完表格后都要上传到服务器,所有数据汇总后可以进行比对,而且,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能够形成信息和知识的积累,会创造很大价值。

  马苏宏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例如,要把一个插头连接好,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插’的动作,首先要把插头拧到和标准线一致;其次,插上之后还要做一些防松、防热的操作,或者还要做更多的后续确认操作,而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提炼在这个流程管理系统的电子表格中,哪怕经验较少的新人,根据流程进行操作,就能避免很多操作问题。”

  这也是火箭发射试验队应用这套系统的初衷,电子表格化绝不是停留在打打钩的动作上,而是真正通过每个提示指导操作,更好地杜绝操作不到位、确认不到位的情况。“美国很早就用表格化进行管理,一个队员工作3年应该有一定的经验,但一份成熟的表格则可能凝聚了多年的经验积累。”焦开敏风趣地解释说,“现在即使在小餐厅就餐,服务员点菜都使用电子点菜器了,何况我们从事的是航天事业,就更要走在科技前沿。”据介绍,多媒体记录这一操作,以前是由专人拿相机进行拍摄,之后再对海量照片进行归类标识,现在这个终端可以在记录确认时直接选择拍照功能,并自动将照片与操作信息相关联,大大提高了多媒体记录的准确度和效率。

  
火箭吊装
  另外,除了操作流程的电子表格化,该系统还包含了各种简报、报告、任务节点安排、历次相关任务情况甚至班车时间等信息。这些信息的集合大大满足了无纸化办公的需求。也许,在以后的各种汇报会、评审会、动员会甚至每日例会上,每个人桌前那一摞摞厚厚的纸质报告材料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Spad和一份简单的使用指南。

  当然,对于该系统而言,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操作表格如何更符合岗位人员工作习惯和节奏,终端设备如何更便携等。

  如今,长二丙这个老牌火箭因为注入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式愈发显得“朝气蓬勃”。今年,它的首次登场表演虽然已经圆满谢幕,但试验队员与这片神奇戈壁的情结还在继续。

  在试验队里流传着一句话:“这边蚊子多,谁的身上没有几个包。”很多第一次到发射场的队员受不了当地的干燥,晚上睡觉,床旁边摆上接满水的脸盆,屋子里吊一根绳子,上面挂着滴水的毛巾,即使这样早上起来还是会流鼻血。有的人半夜因为口鼻干燥“干”醒了,洗一把脸,再接着睡,一晚上要这样折腾三四次。

  每次带领试验队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焦开敏望着茫茫戈壁,心中就会升腾起一种空旷寂寥之感,他会不由地吟诵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天,在塔架下工作,突然刮起了沙尘暴。他有感而发,赋诗一首:天城沙雨风,一日春夏秋。戈壁孤岛绿,难覆荒漠天。晴晒转阴雨,风吹口目干。游人情境兴,美景亦艰难。只为航天梦,怀志赴边关。

  实践卫星创下准备周期最短纪录

  从6月16日实践十一号05星进场,到7月15号发射成功,在发射场的整个周期只有30天,也许卫星发射试验队队员还不清楚,正是他们创造了我国卫星发射史上发射场准备周期最短的纪录。

  回顾7月上旬举行的发射场卫星工作进展汇报会,原定一个小时的汇报时间,卫星发射试验队队长、项目执行总监袁仕耿只用了20分钟就把情况介绍完毕,并得到了在场领导的一致认可。

  接受采访时,袁仕耿把卫星进场后的进展情况归结为三句话:“单颗星任务量较少,与上一颗星技术状态基本一致,简化了一些进场后认为把握很大的操作环节。”简单的几句话背后,却包含着试验队及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一直以来强调发射场流程优化的不懈努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今年有多次宇航发射任务,每次任务如果都占用过多时间,有限的几个发射场就无法满足任务需求,而且在发射场占用的人员、资源过多,也会影响科研单位本身的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因此,面对近年来高密度发射要求和预研、在研型号的不断增加,从集团公司到各院所都在探索如何更合理地分配发射场的时间和资源,如何实现发射场流程的优化。
  

  
星箭对接
  通常情况下,小卫星在发射场的发射周期为35天左右,而此次任务中,试验队又将卫星在发射前的准备周期缩短了5天,这宝贵的5天是通过哪些流程优化实现的呢?卫星发射试验队另一位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诠释。

  一方面,试验队继承了以往发射实践十一号卫星及高分一号卫星流程优化的成果,在此次任务中采取整颗卫星合板进场的方式。以前,卫星侧板在进场后还要拆开,进行技术状态的确认和其它测试项目的检查,而合板进场后,星内总装和技术状态确认的一些工作就简化了。卫星只进行无线状态下的功能检查测试,而减少了有线状态下的测试,电测时间减少约2天的时间。

  另一方面,此次任务在发射场简化了卫星检漏工作。检漏就是对管道的气密性进行检查。根据航天东方红公司近年来的经验和实践探索积累,逐渐简化了进场后的检漏工作,借助加注抽真空的过程,判断推进系统的密封性能。今年开始,简化检漏流程的规定被固化下来,这又为发射周期节省出约2天的时间。

  该负责人还补充道:“这次任务我们的规划周期就是30天,而实际操作中,我们比计划中的星箭对接时间还提前了一天。”

  
卫星吊装
  目前,卫星基本依靠飞机来运输,整个运输环境比较好,通过设计可以把运输条件控制在卫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不会对卫星的技术状态有多大影响。因此,卫星运输到发射场后的一些流程就前移在运输前完成,进场后就不用重复操作了。

  当然,流程优化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为此,航天东方红公司也做了大量工作和试验。首先,该公司对每次飞机运输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评价是否超出卫星的运输极限;其次,用真实卫星运输做试验,再进行各项测试,确认运输条件不会对卫星技术状态有影响;再次,经过专家评审,确保每一项流程优化都经过充分论证。

  “流程优化其实只是缩短发射场周期的举措之一,”面对近年来小卫星发射任务的持续增长,该公司总经理葛玉君介绍说,“我们一方面紧抓产品化工作,另一方面从顶层设计上梳理并统一了小卫星产品研制过程的标准和规范。这样做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发射场工作量,达到缩短发射场周期的目的。其中包括总装装配过程采用可视化系统管理、卫星测试工作采用自动化测试、远程测试等,而这些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尝试都大大减少了发射场占用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资源。”(吴琳)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4/n206/n216/c468713/content.html
瓶子是次要的,只要里面装的是茅台
空气加湿器那么便宜,为啥基地不给配备一些?
为嘛用2C呢。
sap233 发表于 2013-7-27 13:05
为嘛用2C呢。
卫星不大,用2C运力正合适,2D和4B、4C都有浪费。
控制系统单点失效环节从2000多个减少到200多个
-----------------------------------------------------------------
怪不得成本高呢,等于啥都搞了冗余。
那个SPad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