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朝鲜战争与中国崛起(张文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49:14


       有人说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参见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页)。事实上,中国入朝参战对 于新中国崛起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
  中国双赢
  首先,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使美国人放弃了他们在雅尔塔秘密条约中对斯大林的“承诺”。 1952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他“将要求国会通过一项适当的联合决议 ,声明美国政府不承认过去与外国政府所达成的秘密谅解中所承担的任何容许这种奴役行为的义务”。这里所说的“秘密谅解”就是指雅尔塔协定。尽管美国国会没有通过这项提议,但在实 践中,《雅尔塔协定》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款已被毛泽东“体面”地废除。而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原因并不主要是1950年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苏联承诺,而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的实力 。
  第二,蒙古独立是斯大林落实雅尔塔协定并通过这个协定实现其将中国整个关外纳入苏联势力范围战略的关键步骤。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签订的《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 第一条规定“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这一条对苏联的战略意义,不仅是如斯大林告诉蒋经国的是出于西伯利亚铁路安全的需要,同时还有苏联控制中国东北和新疆的战略需 要。外蒙古独立从地缘政治上看,是在从新疆到东北的整个中国北方的中间地带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接踵而至的就是西进新疆和东进东三省,并对中国北京长期保持高压态势:一旦中国东北 或新疆出现不利于苏联的事态,苏方就会以最短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直插北京。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屯兵近百万,就曾对中国北方安全形成重大压力 。
  然而,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让斯大林利用蒙古独立中间突破中国这步“活棋”被变成了“死棋”。朝鲜战争前,蒙古可以利用掌握在苏联手中的中长铁路直达太平洋西岸,而朝鲜战争 后,苏联将中长铁路交还中国使蒙古被困在中苏“如来合掌”之中。失去大海,蒙古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蒙古的物流要与太平洋连接,就需要暖港,这样蒙古的发展便在朝鲜战争后与中国 产生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正如在朝鲜战争之前,蒙古的发展必然与掌控中长铁路的苏联产生天然联系的道理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并赢得胜利的结果,不仅彻底打碎了雅尔塔协定对中国的束缚,而且还在地缘政治上使斯大林在外蒙古的“中间突破”态势陷入困境: 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北方施加的安全压力从中国东北方向受到巨大的制约,如果再考虑到兰新铁路建成后中国东部各省与西部新疆的联系更为紧密的因素,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造成的安 全压力更是大为缓解。相反,外蒙古出海路线由苏联转到中国这一变化又使外蒙古的发展与中国产生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蒙关系的未来走向并必将产生有利于中国的重 大变化。
  最后,朝鲜战场的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朝鲜停火协定签订后不久即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美国的百般阻挠下,中国被邀参加有苏、美、英、法等大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主 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召开,中国被邀参加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 合作等问题。中国被邀参加这两次会议,在事实上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封锁,确立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又都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确定的。
  由此,中国参与朝战的结果是“双赢”:既赢了美国,也赢了苏联。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的不仅是道义——在1954年、1955年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苏美比较 ,更有丰厚的地缘政治利益。不管基辛格对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收获”如何虚饰,但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将军后来在回忆录中则有坦白交待,他说:“我获 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朝鲜战争的战略杠杆作用——苏联帝国的基石松动
  关于这场战争的深远意义,目前不为人注意的还有,它最先撬动了苏联(遑论美国)帝国的松动。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也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的内容与1905年的沙俄军事失利暴露出的农业发展不足以继续支撑工业高速增长的问题相似,尽管程度上远轻于1905年的沙皇 俄国,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也从农业开始。1950年苏联提前9个月超额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工业,尤其重工业产量达到新的高度,苏联生产率提高了36%,按工人人均产量增长约50%左右。另外 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从战败的德国及其盟国那里获得了赔偿,这有力地支持了苏联财政。例如,在1947年,苏联3/4的进口来自东欧国家和德国的苏联占领区,据估计价值200亿美元 以上。从1951年始,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一直到1955年。与其他五年计划一样,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工业领域,尤其是航空、军工和原子能等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伏尔加运河也得 到开通。但与此相反,支持苏联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却日益不堪负重,出现相对萎缩。
  据统计,直至1953年苏联农业谷物产量仍未达到1940年的水平。由于战争破坏的原因,在1940~1953年间,1945年的谷物产量比1940年下跌50%,到1946年则进一步下跌至58%。此后谷物产量 开始大幅上升,至1952年已接近1940年的水平,但到朝鲜战争即将结束的1953年又大幅下跌,一年之内,跌幅达11%。1953年10月20日呈报给赫鲁晓夫并被标有“绝密”字样的“苏联农业部和 苏共中央农业局关于国内粮食收购计划完成情况的报告”对此有如下披露:“截至1953年10月20日国内收购粮食16.849亿普特。此外,被列为收购计划的其他产品数量约合粮食产量5940万普 特,完成计划的92.8%。去年同期收购粮19.494亿普特,完成计划的99.5%。今年粮食收购减少了2.56亿普特。”
  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的基础。1950年农业在苏联整个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38.4%,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在总劳动人数中所占比例却高达54%。农业的萎缩导致苏联居民粮食消费不足。 1953年9月19日,米高扬收到标有“绝密”字样的关于苏联消费水平的报告,该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苏联粮食消费数量尚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和1940年的水平:
  上述资料表明:从二战结束后到朝鲜战争结束之间,苏联支撑扩张政策的经济基础已出现萎缩。与之相随的是斯大林与罗斯福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共谋并经过与丘吉尔在“百分比协议”中 认可,最终通过苏联红军流血争得的庞大帝国及其势力范围——比如东欧和远东中国关外地区——建立之初就在其边缘地带出现松动。
  苏联帝国的第一次松动出现在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极为重要,但又为苏联战略能力所不及的极限地带——巴尔干半岛,即1948年苏联与南斯拉夫党和国家之间发生的争执与冲突。1948年3月中 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6月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 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对南共的外交高压反倒说明,苏联对南斯拉夫的离经叛道无可奈何;苏联及 东欧国家完全断绝与南的关系也表明,苏联帝国边缘地带首次出现坍塌。尽管1955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南,对苏、南关系遭到破坏表示遗憾,双方签署了《贝尔格莱德宣言》,两 国关系正常化。这也不过是苏联在事后对这种坍塌事实的变相承认。
  我们知道,斯大林与丘吉尔在1944年月10月达成的关于东欧势力范围划分的“百分比协议”是南斯拉夫各占50%,这实际上是丘吉尔对苏联和英国历史较量中形成的各自力量极限和底线做出的 评估结果。这个结果大体也符合双方力量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而南苏冲突及其最终表现出的不和不分的结果也正好是丘吉尔斯大林判断准确性的客观印证:南斯拉夫之所以能够成功摆脱 斯大林的控制,其原因就在于南斯拉夫位于俄罗斯国家力量的极限地带。
  斯大林建立的苏联帝国发生的第二次松动,是在苏南冲突五年后,其松动地点恰好也是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极为重要,但也为苏联力所不及的极限地带——中国东北。它具体表现为苏联在 1945年通过促成外蒙古独立已形成了控制中国关外的有利地缘政治态势,在朝鲜战争后反转为有利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态势;原来在苏联手中的对中国东北的实际控制权,在战争结束后则转到 中国手中。1955年,就在赫鲁晓夫访南的同一年,苏联宣布将旅顺海军基地交还中国,这表明苏联将斯大林在雅尔塔秘密协议中获得的对中国东北控制权的正式放弃。
  接踵而至的就是1956年发生于波兰、匈牙利和1968年发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脱离苏联的运动。
  但是,帝国的动荡并未在波兰和匈牙利就此打住,它经过短暂停顿后进一步从帝国的边缘向中心推进。1968年1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脱离苏联的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 克领导下的捷克斯洛伐克60年代下半叶越来越显示出强烈的脱离苏联的独立倾向,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尽管杜布切克的“改革”并不像1956年匈 牙利改革那样激烈,但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8月20日,深夜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武装进入捷克,为时半年的动荡才被平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辛辛苦苦建立的苏联帝国,就这样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就出现了由表及里的松动。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帝国的东欧部分松动与远东部分还是有区别的。与朝鲜战争造成的后果不同,帝国的东欧部分的松动并不是在西方外力干预下出现的。从南斯拉夫脱离苏联到1968年苏联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段时间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除了舆论谴责外,对东欧的上述事件基本采取1948年斯大林对希腊共产党武装斗争一样的态度。鉴于西方国家没有动摇罗斯福、丘吉尔与斯 大林曾达成的战后势力范围划分的默契,并没有出兵对苏联军队进行直接阻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看做是基于苏联帝国的内部矛盾而产生的松动。在这些变化中,处于苏联帝国国力 极限最边缘地带的南斯拉夫最早脱离苏联的控制,而处于苏联国力极限之内的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脱离苏联的运动则遭到失败。正因为失败,笔者才称之为“松动”,不然就是解体— —正如我们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看到的东欧发生的那样。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撬动苏联帝国东欧部分松动的真正杠杆并不在巴尔干的南斯拉夫,而是在朝鲜战场;而造成苏联帝国在远东松动的地方并不在朝鲜战场而是在中国东北。中国不仅将 美国抵御到三八线以南,同时也使苏联看到中国军事力量的不可战胜,从而放弃了在雅尔塔秘密条约中获得的并为蒋介石承认了的在中国东北的铁路和港口利益。这场战争的结局并没有改变 美国与苏联在远东的势力划分,而是与东欧一样改变了苏联帝国内部的控制结构:在斯大林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原本属于苏联势力范围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已完全 和平友好地转入中国手中。换言之,1953年朝鲜战争使中国东北从苏联控制中脱离并转入中国手中。1953年1月,就在朝鲜战争即将签订停战条约的前夕,苏联同意将从满洲里经哈尔滨最终至 大连港的这条贯穿俄国远东关键利益线的中东铁路移交给中国。此举不仅将中国北方的有效边界——在蒋介石时期的中国北方有效边界一直游移于山海关一线——大幅北推,更重要的是,它 也使独立不久的外蒙古通往海参崴和辽东半岛的陆上出海通道从苏联控制区转入中国手中。
  斯大林对此看得明白,他曾私下对当时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凡?杰拉斯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 不是这样。”也正是朝鲜战争的结果使斯大林认定作为苏联势力范围的东北将转入中国之手,只不过与南斯拉夫事件不同的是,这样的结果是在斯大林的“邀请”下出现的,而且这时的斯大 林也因接近生命的尽头而无力回天。可以想象,从巴尔干南斯拉夫到中国东北脱离苏联控制的地缘政治变动,对以彼得大帝自喻并刚将彼得大帝像请入自己办公室的斯大林来说,是非常难以 接受的。
  朝鲜战争对中国崛起的意义
  由上可见朝鲜战争对于新中国的崛起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如果认识和理解了这些意义,我们就对中国入朝参战会有更深的理解,就对毛泽东为了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两次——1949年打过长 江统一全中国、1951年在金日成的同意下决定停战于三八线——顶住了斯大林的压力,为中国的国家利益作出历史性和极为杰出的贡献表现极大的敬意。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会轻率地将中国抗美援朝的决定看作是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毛泽东在欣喜之余产生了支援世界革命的更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期而遇的朝鲜战争和初 战胜利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美国军队意外地‘不堪一击’以及苏联空军的及时参战使毛泽东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而对战争总体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更不会轻率得出毛泽东作 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是由于“苏联、朝鲜施加的压力使他无法在眼见的成功面前打退堂鼓”,“刚从山沟走进大城市的中国领导人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经验和知识”等想当然的因而是极轻 浮的结论(关于这些结论,可参阅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页)。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50928.html


       有人说中国在朝鲜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参见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页)。事实上,中国入朝参战对 于新中国崛起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
  中国双赢
  首先,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使美国人放弃了他们在雅尔塔秘密条约中对斯大林的“承诺”。 1952年2月2日,艾森豪威尔在其“国情咨文”中宣布他“将要求国会通过一项适当的联合决议 ,声明美国政府不承认过去与外国政府所达成的秘密谅解中所承担的任何容许这种奴役行为的义务”。这里所说的“秘密谅解”就是指雅尔塔协定。尽管美国国会没有通过这项提议,但在实 践中,《雅尔塔协定》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款已被毛泽东“体面”地废除。而能够实现这一点的原因并不主要是1950年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苏联承诺,而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表现出的实力 。
  第二,蒙古独立是斯大林落实雅尔塔协定并通过这个协定实现其将中国整个关外纳入苏联势力范围战略的关键步骤。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三国签订的《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 第一条规定“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这一条对苏联的战略意义,不仅是如斯大林告诉蒋经国的是出于西伯利亚铁路安全的需要,同时还有苏联控制中国东北和新疆的战略需 要。外蒙古独立从地缘政治上看,是在从新疆到东北的整个中国北方的中间地带撕开了一个大缺口,接踵而至的就是西进新疆和东进东三省,并对中国北京长期保持高压态势:一旦中国东北 或新疆出现不利于苏联的事态,苏方就会以最短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直插北京。20世纪60、7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期,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屯兵近百万,就曾对中国北方安全形成重大压力 。
  然而,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让斯大林利用蒙古独立中间突破中国这步“活棋”被变成了“死棋”。朝鲜战争前,蒙古可以利用掌握在苏联手中的中长铁路直达太平洋西岸,而朝鲜战争 后,苏联将中长铁路交还中国使蒙古被困在中苏“如来合掌”之中。失去大海,蒙古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蒙古的物流要与太平洋连接,就需要暖港,这样蒙古的发展便在朝鲜战争后与中国 产生了天然的依存关系,这正如在朝鲜战争之前,蒙古的发展必然与掌控中长铁路的苏联产生天然联系的道理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中国介入朝鲜战争并赢得胜利的结果,不仅彻底打碎了雅尔塔协定对中国的束缚,而且还在地缘政治上使斯大林在外蒙古的“中间突破”态势陷入困境: 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北方施加的安全压力从中国东北方向受到巨大的制约,如果再考虑到兰新铁路建成后中国东部各省与西部新疆的联系更为紧密的因素,苏联通过外蒙古对中国造成的安 全压力更是大为缓解。相反,外蒙古出海路线由苏联转到中国这一变化又使外蒙古的发展与中国产生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蒙关系的未来走向并必将产生有利于中国的重 大变化。
  最后,朝鲜战场的胜利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朝鲜停火协定签订后不久即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美国的百般阻挠下,中国被邀参加有苏、美、英、法等大国参加的日内瓦会议,主 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召开,中国被邀参加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 合作等问题。中国被邀参加这两次会议,在事实上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外交封锁,确立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而这一切又都是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确定的。
  由此,中国参与朝战的结果是“双赢”:既赢了美国,也赢了苏联。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的不仅是道义——在1954年、1955年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苏美比较 ,更有丰厚的地缘政治利益。不管基辛格对美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收获”如何虚饰,但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将军后来在回忆录中则有坦白交待,他说:“我获 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朝鲜战争的战略杠杆作用——苏联帝国的基石松动
  关于这场战争的深远意义,目前不为人注意的还有,它最先撬动了苏联(遑论美国)帝国的松动。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苏联也进入了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的内容与1905年的沙俄军事失利暴露出的农业发展不足以继续支撑工业高速增长的问题相似,尽管程度上远轻于1905年的沙皇 俄国,但赫鲁晓夫的改革也从农业开始。1950年苏联提前9个月超额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工业,尤其重工业产量达到新的高度,苏联生产率提高了36%,按工人人均产量增长约50%左右。另外 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从战败的德国及其盟国那里获得了赔偿,这有力地支持了苏联财政。例如,在1947年,苏联3/4的进口来自东欧国家和德国的苏联占领区,据估计价值200亿美元 以上。从1951年始,第五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一直到1955年。与其他五年计划一样,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工业领域,尤其是航空、军工和原子能等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伏尔加运河也得 到开通。但与此相反,支持苏联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却日益不堪负重,出现相对萎缩。
  据统计,直至1953年苏联农业谷物产量仍未达到1940年的水平。由于战争破坏的原因,在1940~1953年间,1945年的谷物产量比1940年下跌50%,到1946年则进一步下跌至58%。此后谷物产量 开始大幅上升,至1952年已接近1940年的水平,但到朝鲜战争即将结束的1953年又大幅下跌,一年之内,跌幅达11%。1953年10月20日呈报给赫鲁晓夫并被标有“绝密”字样的“苏联农业部和 苏共中央农业局关于国内粮食收购计划完成情况的报告”对此有如下披露:“截至1953年10月20日国内收购粮食16.849亿普特。此外,被列为收购计划的其他产品数量约合粮食产量5940万普 特,完成计划的92.8%。去年同期收购粮19.494亿普特,完成计划的99.5%。今年粮食收购减少了2.56亿普特。”
  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的基础。1950年农业在苏联整个国民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38.4%,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在总劳动人数中所占比例却高达54%。农业的萎缩导致苏联居民粮食消费不足。 1953年9月19日,米高扬收到标有“绝密”字样的关于苏联消费水平的报告,该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1952年苏联粮食消费数量尚不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13年和1940年的水平:
  上述资料表明:从二战结束后到朝鲜战争结束之间,苏联支撑扩张政策的经济基础已出现萎缩。与之相随的是斯大林与罗斯福在德黑兰和雅尔塔会议共谋并经过与丘吉尔在“百分比协议”中 认可,最终通过苏联红军流血争得的庞大帝国及其势力范围——比如东欧和远东中国关外地区——建立之初就在其边缘地带出现松动。
  苏联帝国的第一次松动出现在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极为重要,但又为苏联战略能力所不及的极限地带——巴尔干半岛,即1948年苏联与南斯拉夫党和国家之间发生的争执与冲突。1948年3月中 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6月南斯拉夫被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 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对南共的外交高压反倒说明,苏联对南斯拉夫的离经叛道无可奈何;苏联及 东欧国家完全断绝与南的关系也表明,苏联帝国边缘地带首次出现坍塌。尽管1955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南,对苏、南关系遭到破坏表示遗憾,双方签署了《贝尔格莱德宣言》,两 国关系正常化。这也不过是苏联在事后对这种坍塌事实的变相承认。
  我们知道,斯大林与丘吉尔在1944年月10月达成的关于东欧势力范围划分的“百分比协议”是南斯拉夫各占50%,这实际上是丘吉尔对苏联和英国历史较量中形成的各自力量极限和底线做出的 评估结果。这个结果大体也符合双方力量的实际情况和历史经验,而南苏冲突及其最终表现出的不和不分的结果也正好是丘吉尔斯大林判断准确性的客观印证:南斯拉夫之所以能够成功摆脱 斯大林的控制,其原因就在于南斯拉夫位于俄罗斯国家力量的极限地带。
  斯大林建立的苏联帝国发生的第二次松动,是在苏南冲突五年后,其松动地点恰好也是对苏联地缘政治利益极为重要,但也为苏联力所不及的极限地带——中国东北。它具体表现为苏联在 1945年通过促成外蒙古独立已形成了控制中国关外的有利地缘政治态势,在朝鲜战争后反转为有利于中国的地缘政治态势;原来在苏联手中的对中国东北的实际控制权,在战争结束后则转到 中国手中。1955年,就在赫鲁晓夫访南的同一年,苏联宣布将旅顺海军基地交还中国,这表明苏联将斯大林在雅尔塔秘密协议中获得的对中国东北控制权的正式放弃。
  接踵而至的就是1956年发生于波兰、匈牙利和1968年发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脱离苏联的运动。
  但是,帝国的动荡并未在波兰和匈牙利就此打住,它经过短暂停顿后进一步从帝国的边缘向中心推进。1968年1月5日,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脱离苏联的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 克领导下的捷克斯洛伐克60年代下半叶越来越显示出强烈的脱离苏联的独立倾向,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尽管杜布切克的“改革”并不像1956年匈 牙利改革那样激烈,但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8月20日,深夜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武装进入捷克,为时半年的动荡才被平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辛辛苦苦建立的苏联帝国,就这样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就出现了由表及里的松动。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帝国的东欧部分松动与远东部分还是有区别的。与朝鲜战争造成的后果不同,帝国的东欧部分的松动并不是在西方外力干预下出现的。从南斯拉夫脱离苏联到1968年苏联 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这段时间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除了舆论谴责外,对东欧的上述事件基本采取1948年斯大林对希腊共产党武装斗争一样的态度。鉴于西方国家没有动摇罗斯福、丘吉尔与斯 大林曾达成的战后势力范围划分的默契,并没有出兵对苏联军队进行直接阻拦,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它们看做是基于苏联帝国的内部矛盾而产生的松动。在这些变化中,处于苏联帝国国力 极限最边缘地带的南斯拉夫最早脱离苏联的控制,而处于苏联国力极限之内的国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脱离苏联的运动则遭到失败。正因为失败,笔者才称之为“松动”,不然就是解体— —正如我们后来在20世纪90年代初看到的东欧发生的那样。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撬动苏联帝国东欧部分松动的真正杠杆并不在巴尔干的南斯拉夫,而是在朝鲜战场;而造成苏联帝国在远东松动的地方并不在朝鲜战场而是在中国东北。中国不仅将 美国抵御到三八线以南,同时也使苏联看到中国军事力量的不可战胜,从而放弃了在雅尔塔秘密条约中获得的并为蒋介石承认了的在中国东北的铁路和港口利益。这场战争的结局并没有改变 美国与苏联在远东的势力划分,而是与东欧一样改变了苏联帝国内部的控制结构:在斯大林非常不情愿的情况下,原本属于苏联势力范围的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权,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已完全 和平友好地转入中国手中。换言之,1953年朝鲜战争使中国东北从苏联控制中脱离并转入中国手中。1953年1月,就在朝鲜战争即将签订停战条约的前夕,苏联同意将从满洲里经哈尔滨最终至 大连港的这条贯穿俄国远东关键利益线的中东铁路移交给中国。此举不仅将中国北方的有效边界——在蒋介石时期的中国北方有效边界一直游移于山海关一线——大幅北推,更重要的是,它 也使独立不久的外蒙古通往海参崴和辽东半岛的陆上出海通道从苏联控制区转入中国手中。
  斯大林对此看得明白,他曾私下对当时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凡?杰拉斯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 不是这样。”也正是朝鲜战争的结果使斯大林认定作为苏联势力范围的东北将转入中国之手,只不过与南斯拉夫事件不同的是,这样的结果是在斯大林的“邀请”下出现的,而且这时的斯大 林也因接近生命的尽头而无力回天。可以想象,从巴尔干南斯拉夫到中国东北脱离苏联控制的地缘政治变动,对以彼得大帝自喻并刚将彼得大帝像请入自己办公室的斯大林来说,是非常难以 接受的。
  朝鲜战争对中国崛起的意义
  由上可见朝鲜战争对于新中国的崛起有着极其伟大的意义。如果认识和理解了这些意义,我们就对中国入朝参战会有更深的理解,就对毛泽东为了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两次——1949年打过长 江统一全中国、1951年在金日成的同意下决定停战于三八线——顶住了斯大林的压力,为中国的国家利益作出历史性和极为杰出的贡献表现极大的敬意。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会轻率地将中国抗美援朝的决定看作是由于“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毛泽东在欣喜之余产生了支援世界革命的更为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期而遇的朝鲜战争和初 战胜利为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美国军队意外地‘不堪一击’以及苏联空军的及时参战使毛泽东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而对战争总体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更不会轻率得出毛泽东作 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是由于“苏联、朝鲜施加的压力使他无法在眼见的成功面前打退堂鼓”,“刚从山沟走进大城市的中国领导人缺乏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经验和知识”等想当然的因而是极轻 浮的结论(关于这些结论,可参阅沈志华著:《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7页)。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50928.html
沉下去了,顶起来。本来以为这篇文章有些多余,但看起来还是很有必要。
沈的研究很有意思
这个好像是有共识的吧,抗美援朝一战的胜利,给兔子带来的机会真是太好了,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
朝鲜战争,首先是抗美,援朝嘛,不乏有加上去顺口的意思在里面……
好文章,顶起来~~~
这个要顶
前段时间,看了个纪录片,里面就说到朝鲜战争,是斯大林主动或者说是 顺手下的一个套。目的就是 ,为了达到控制满大铁路,长期驻军东北。
太祖建国后,第一次苏联 ,就向苏联提出收回,满大铁路和旅顺港的要求。
这个无需多说,抗美援朝的胜利对中国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的,凡是否定抗美援朝重大意义的人不是居心叵测就是政治、历史白痴,懒得是和他们辩论
蒙古这一段写得稀奇古怪,朝鲜战争和中长铁路的交还有什么关系?莫非朝鲜不打,铁路就不还了?不可能的。
张老爷子的文章很值得看
这场战争撬动了苏联帝国的松动?!晕,这文章不看也罢
F靓靓 发表于 2013-7-27 20:50
蒙古这一段写得稀奇古怪,朝鲜战争和中长铁路的交还有什么关系?莫非朝鲜不打,铁路就不还了?不可能的。
人家不想还,就能给你找事;有些事情是没有捷径的,只能硬闯
gohorse 发表于 2013-7-27 20:57
人家不想还,就能给你找事;有些事情是没有捷径的,只能硬闯
硬闯什么?

铁路的交还协议是50年签的,52年还,什么是硬闯?
张文木的文章一向都是如此精辟入木三分,都是好文章。
这篇文章还是很有深度的,把地缘政治分析的很透彻,但是,木有说清楚为何苏联失去了中东铁路和旅顺军港带来的后果。
F靓靓 发表于 2013-7-27 21:02
硬闯什么?

铁路的交还协议是50年签的,52年还,什么是硬闯?
是啊,所以毛子就挑动北棒子去打南棒子,招致美国干涉,你东北危急怎么办?要是不打,还想着收铁路?
别那么天真,协议顶个屁
gohorse 发表于 2013-7-27 22:13
是啊,所以毛子就挑动北棒子去打南棒子,招致美国干涉,你东北危急怎么办?要是不打,还想着收铁路?
别 ...
你只能说收铁路是出兵的条件之一,是的,有这个可能。协议将这种可能合法化,并得到实施。

不过这里面有什么硬闯么,何着斯大林为了保住铁路,不想太祖出兵,而太祖非要去打?

你的意思,斯大林是故意牺牲掉北棒子,故意把美国迎来,就是为了让美国占领半岛压制东北,这样毛就永远有求于我,我苏俄就可以永远拥有这条铁路???而斯大林牺牲掉一个GCD政权,丢掉整个朝鲜半岛桥头堡就是为了这条铁路?就是为了让蒙古人民能看到海?
得东北者得东亚
很有深度的帖子。
F靓靓 发表于 2013-7-27 23:19
你只能说收铁路是出兵的条件之一,是的,有这个可能。协议将这种可能合法化,并得到实施。

不过这里面 ...
很大的可能就是毛子失去铁路,为了找补,所以想在朝鲜得到代替物,结果引发朝鲜战争。

这种战争并非中国所欢迎,但是能不能避免呢?那就不是我们能做主的了。

而有些人一门心思想通过莫名其妙的协议吃白食,却不知毛子为何那么爽快退出东北。真以为天上掉馅饼
gohorse 发表于 2013-7-28 13:28
很大的可能就是毛子失去铁路,为了找补,所以想在朝鲜得到代替物,结果引发朝鲜战争。

这种战争并非中 ...
你扯这些以为人不知道么?我问你你的硬闯是什么。

你是说太祖识破了斯大林引美帝来占领朝鲜半岛从而可以驻军东北的诡计,坚决出兵力挺朝鲜,阻止了美帝。而美帝被太祖打败,占领朝鲜不果,斯大林诡计落空,只得撤离东北。

你只说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你只能说收铁路是出兵的条件之一,是的,有这个可能。协议将这种可能合法化,并得到实施。

不过这里面 ...
从沙俄时代起,俄国人的海洋战略一直是获取一个不冻港做太平洋舰队的基地。所以苏联人折腾一圈,最后的着眼点就是保住旅顺军港和中东铁路,最终实现黄色俄罗斯计划。
几百字就可以说明白的,偏偏写了几万字
F靓靓 发表于 2013-7-28 14:16
你扯这些以为人不知道么?我问你你的硬闯是什么。

你是说太祖识破了斯大林引美帝来占领朝鲜半岛从而可 ...
你的意思不就是可以坐着吃白食么?不打点儿硬仗,谁知道你几斤几两?


要求苏联必须交还中长铁路,是毛索回外蒙不得后为将来留下的胜负手。

斯大林表面上同意两年后交还铁路,在这期间背地里唆使北韩南下并拒不支援。就连中国被迫参战过了很久,苏联才姗姗来迟给了一点援助。斯大林的目的非常明显。韩战爆发后,中国被迫又“主动”请求苏联在满州延期驻扎三年。

老毛辗转反侧一夜后,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参加韩战。换句话说,没有毛这样的狂人领导,中国不可能有后来近乎历史极限速度的全面复苏。后来人包括猫总都和他老人家要差一大截。三百年才能诞生一个的巨人中的巨人。

要求苏联必须交还中长铁路,是毛索回外蒙不得后为将来留下的胜负手。

斯大林表面上同意两年后交还铁路,在这期间背地里唆使北韩南下并拒不支援。就连中国被迫参战过了很久,苏联才姗姗来迟给了一点援助。斯大林的目的非常明显。韩战爆发后,中国被迫又“主动”请求苏联在满州延期驻扎三年。

老毛辗转反侧一夜后,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参加韩战。换句话说,没有毛这样的狂人领导,中国不可能有后来近乎历史极限速度的全面复苏。后来人包括猫总都和他老人家要差一大截。三百年才能诞生一个的巨人中的巨人。
LS说的好。包括当时签订的援助项目,也是在志愿军入朝后才正式开始的,之前只是停在协议层面。这些援助项目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lhr817 发表于 2013-7-28 14:22
从沙俄时代起,俄国人的海洋战略一直是获取一个不冻港做太平洋舰队的基地。所以苏联人折腾一圈,最后的着 ...
我认为斯大林的计划很大,铁路和旅顺港他要,所以太祖索回,他相当不爽。他要金日成进攻韩国,因为他要整个朝鲜桥头堡,他要釜山港。

这两个都是斯大林想要的,都是苏俄的计划。并不是他要不到铁路了,所以才搞个后手去打韩国。
奥黑说:那场战争并非平手,而是韩国赢了。当5000万韩国人生活在自由、强劲的民主与世界最蓬勃的经济体之一时,朝鲜的镇压与贫穷与韩国形成强烈对比,这就是胜利,这就是前人留下的遗泽。

gohorse 发表于 2013-7-28 14:28
你的意思不就是可以坐着吃白食么?不打点儿硬仗,谁知道你几斤几两?
签协议是吃白食啊,我可没这么说。这是中苏博弈讨价还价的结果,协议只是履行个手续,怎么会是吃白食。
好文章,顶起来
F靓靓 发表于 2013-7-28 18:12
签协议是吃白食啊,我可没这么说。这是中苏博弈讨价还价的结果,协议只是履行个手续,怎么会是吃白食。
真奇怪,太祖去苏联谈判的时候,过程极其复杂,毛子是很不甘心的。
还博弈?你就用你那张嘴博弈?
dadao6757 发表于 2013-7-28 18:07
奥黑说:那场战争并非平手,而是韩国赢了。当5000万韩国人生活在自由、强劲的民主与世界最蓬勃的经济体之一 ...
什么时候美国联邦政府宣布破产
奥黑说:那场战争并非平手,而是韩国赢了。当5000万韩国人生活在自由、强劲的民主与世界最蓬勃的经济体之一 ...
朝鲜战争之后,韩国继续长期处于独裁状态
韩国的民主化与朝鲜战争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历史事实,要想否定,可自行发明历史。
沈志华铅笔一个。这种货色的书只配地摊。
策行天下 发表于 2013-7-28 22:27
朝鲜战争之后,韩国继续长期处于独裁状态
韩国的民主化与朝鲜战争没有任何关系
这是历史事实,要想否定 ...
现在呢?两边对比一下。
现在呢?两边对比一下。
现在韩国享受着独裁的遗产,而朝鲜的独裁明显还不够
前段时间,看了个纪录片,里面就说到朝鲜战争,是斯大林主动或者说是 顺手下的一个套。目的就是 ,为了达到 ...
刚建国,太祖就跑过去了,还呆了很久啊
蒙古这一段写得稀奇古怪,朝鲜战争和中长铁路的交还有什么关系?莫非朝鲜不打,铁路就不还了?不可能的。
少年,没看到你的实力不还你怎样啊,
几百字就可以说明白的,偏偏写了几万字
擦,你几百字说出来,别人就说你没论据,别人详细论政你就吐槽
几百字就可以说明白的,偏偏写了几万字
擦,你几百字说出来,别人就说你没论据,别人详细论证你就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