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主义与历史天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6:56:51
● 伟达
两年前,美国布什政府不顾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及国内民意的两极分化,执意攻打了主权国家伊拉克,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对于布什发动对伊战争的真正动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美国政府声称开战是因为“反恐需要”及“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国际舆论指责美国是为了获取伊拉克的石油资源。有国际问题专家从地缘政治角度,将此次战争解析为美国争取全球霸业的新一轮冒险。
也有心理分析家或小报记者认为,布什不过是公报私愤。因为萨达姆曾谋划暗杀老布什,而老布什也曾因为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没有对萨达姆政权乘胜追击而在美国国内饱受指责。
现在看来,确实不能排除布什对伊战争的动机拥有上述因素,但如果把其主要动机仅局限于此,又不免有些“低估”甚至“庸俗化”了布什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其实,布什在2001年首次总统就职演说时就宣称:美国要向世界传播自由。但这番话可能被当作共和党及美国主流政治的典型陈腔滥调,而没有引起足够的广泛注意。直至今年1月布什在连任演说中又反复强调了一通“自由”时,世界已经感受到“布什主义”的实质与影响。
作为正统虔诚的基督徒及美国保守势力与思想的代言人,布什及其主义除功利因素外,也不乏理想化的成分及据此所制订的国家战略。
布什主义的核心,是继承了里根主义的强烈意识形态,并把目标从应对前苏联集团,转变成应对世界上一切美国认为“非自由”的国家和地区。更甚者,应对的过程是不择手段的,只求有效和有利即可。由此看来,发动对伊战争只是布什主义大格局上的一步棋而已,尽管这步棋走得甚为凶险。
<b>第二任内使命将延续</b>
布什主义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战略前瞻,是认为世界现存的“非自由”板块很难自我化解演变,反倒可能对美国形成“九一一事件”那样的威胁,所以美国应不惜用强力打开一个突破口,以充分震撼现存的世界政治结构,并顺势积极推动区域以至全球范围内自由的传播和美国的影响。
于是伊拉克被选择作为了意识形态上的突破口,这也就更充分解释了为何两年前布什政府决心甫定,便成驷马难追,绝不动摇。
在占领伊拉克后的两年中,尽管美军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美国依旧坚持按时举行该国的大选,并把在这前后中东地区如黎巴嫩与埃及等国内政局的某些演化,归功于伊拉克这个突破口使然。美国还以“反恐”的名义,大力推进原苏联集团国家政治的进一步西方化或称自由化,这其中已包括了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等等。
于是布什政府在第一届任期以“打开突破口”为己任并照此实施后,其第二任的使命必定是沿着此突破口顺水推舟,以更多实现其“普及自由”的意识形态目标。当然,其第二任使命由于战略部署规定及现实情形的限制,一般应不会再以大规模直接投入武力为主,而主要会以外交攻势辅以对有关政治反对派的辅助支持为切入点。
<b>掉入“乌托邦”式的怪圈</b>
从历史长程角度看,要求更为制度化法制化的政治环境,同时拥有公平政治竞争和参与的空间和机会,遏制减少滥用权力和腐败,增加国家政治运作的透明度和言论宽松程度,确是现代世界发展的人心所向和根本潮流。
但布什主义的赌注和误区是:认为美国的模式就应是世界的模式,美国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终极意识形态,是最好及无法替代的,于是美国是可以“替天行道”的,在“普及自由”的操作中还能同时满足美国的实际利益要求,即在需要时把“民主”变成一种操纵和控制他国的工具。
从哲学上审视,这无疑是令美国掉入了“决定论”和类似“乌托邦”式的怪圈,并在实践中持续妖魔化民主和自由的正面形象,导致其将不断碰壁。与此同时,这也误导了世界上其他某些人,幼稚地认为只要照搬美国模式,自己国家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圆满解决,到头来发现自己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沦为了美国控制的工具。
低估或忽略了实践的“非终极性”和人性弱点与卑劣的限制,是布什主义思想与实践的致命伤。
目前布什政府不顾伊拉克局势的恶化和巨大代价,执意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历史的天平自然会向自己倾斜。在世界还没有充分开发出“美国模式”之外的民主自由系统与实践之前,还不能说布什主义是绝对无机可乘。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类对社会与自然探索的无止境无终极性,及对外界与自我的把握注定不断地螺旋上升,所谓“美国模式”终究要被赶超甚至取代,而且这也将是世界和人类发展进步的真正趋势和轨道。历史的天平最终会偏向“和谐共处”,而非“妄自尊大”。
·作者在美国从事学术工作 来源:联合早报● 伟达
两年前,美国布什政府不顾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及国内民意的两极分化,执意攻打了主权国家伊拉克,并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对于布什发动对伊战争的真正动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美国政府声称开战是因为“反恐需要”及“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国际舆论指责美国是为了获取伊拉克的石油资源。有国际问题专家从地缘政治角度,将此次战争解析为美国争取全球霸业的新一轮冒险。
也有心理分析家或小报记者认为,布什不过是公报私愤。因为萨达姆曾谋划暗杀老布什,而老布什也曾因为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没有对萨达姆政权乘胜追击而在美国国内饱受指责。
现在看来,确实不能排除布什对伊战争的动机拥有上述因素,但如果把其主要动机仅局限于此,又不免有些“低估”甚至“庸俗化”了布什的政治抱负和理想。
其实,布什在2001年首次总统就职演说时就宣称:美国要向世界传播自由。但这番话可能被当作共和党及美国主流政治的典型陈腔滥调,而没有引起足够的广泛注意。直至今年1月布什在连任演说中又反复强调了一通“自由”时,世界已经感受到“布什主义”的实质与影响。
作为正统虔诚的基督徒及美国保守势力与思想的代言人,布什及其主义除功利因素外,也不乏理想化的成分及据此所制订的国家战略。
布什主义的核心,是继承了里根主义的强烈意识形态,并把目标从应对前苏联集团,转变成应对世界上一切美国认为“非自由”的国家和地区。更甚者,应对的过程是不择手段的,只求有效和有利即可。由此看来,发动对伊战争只是布什主义大格局上的一步棋而已,尽管这步棋走得甚为凶险。
<b>第二任内使命将延续</b>
布什主义在伊拉克问题上的战略前瞻,是认为世界现存的“非自由”板块很难自我化解演变,反倒可能对美国形成“九一一事件”那样的威胁,所以美国应不惜用强力打开一个突破口,以充分震撼现存的世界政治结构,并顺势积极推动区域以至全球范围内自由的传播和美国的影响。
于是伊拉克被选择作为了意识形态上的突破口,这也就更充分解释了为何两年前布什政府决心甫定,便成驷马难追,绝不动摇。
在占领伊拉克后的两年中,尽管美军为此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美国依旧坚持按时举行该国的大选,并把在这前后中东地区如黎巴嫩与埃及等国内政局的某些演化,归功于伊拉克这个突破口使然。美国还以“反恐”的名义,大力推进原苏联集团国家政治的进一步西方化或称自由化,这其中已包括了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等等。
于是布什政府在第一届任期以“打开突破口”为己任并照此实施后,其第二任的使命必定是沿着此突破口顺水推舟,以更多实现其“普及自由”的意识形态目标。当然,其第二任使命由于战略部署规定及现实情形的限制,一般应不会再以大规模直接投入武力为主,而主要会以外交攻势辅以对有关政治反对派的辅助支持为切入点。
<b>掉入“乌托邦”式的怪圈</b>
从历史长程角度看,要求更为制度化法制化的政治环境,同时拥有公平政治竞争和参与的空间和机会,遏制减少滥用权力和腐败,增加国家政治运作的透明度和言论宽松程度,确是现代世界发展的人心所向和根本潮流。
但布什主义的赌注和误区是:认为美国的模式就应是世界的模式,美国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终极意识形态,是最好及无法替代的,于是美国是可以“替天行道”的,在“普及自由”的操作中还能同时满足美国的实际利益要求,即在需要时把“民主”变成一种操纵和控制他国的工具。
从哲学上审视,这无疑是令美国掉入了“决定论”和类似“乌托邦”式的怪圈,并在实践中持续妖魔化民主和自由的正面形象,导致其将不断碰壁。与此同时,这也误导了世界上其他某些人,幼稚地认为只要照搬美国模式,自己国家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圆满解决,到头来发现自己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还沦为了美国控制的工具。
低估或忽略了实践的“非终极性”和人性弱点与卑劣的限制,是布什主义思想与实践的致命伤。
目前布什政府不顾伊拉克局势的恶化和巨大代价,执意认为只要坚持下去,历史的天平自然会向自己倾斜。在世界还没有充分开发出“美国模式”之外的民主自由系统与实践之前,还不能说布什主义是绝对无机可乘。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人类对社会与自然探索的无止境无终极性,及对外界与自我的把握注定不断地螺旋上升,所谓“美国模式”终究要被赶超甚至取代,而且这也将是世界和人类发展进步的真正趋势和轨道。历史的天平最终会偏向“和谐共处”,而非“妄自尊大”。
·作者在美国从事学术工作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