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色柴捆 烽火朝鲜—— 序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24:04
赤色柴捆 烽火朝鲜
——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

戴卫阳 编著



序幕



“赤潮汹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胜利者在思想意识上再次发生冲突,
新的阵线迅速形成。

经过二战战火的考验后,
苏联经济虽然严重受损、百废待兴,
但是政治影响变得空前强大,
以其为首的无产阶级运动遍地开花,
在欧洲、亚洲,
马列社会主义东方阵营一度节节取胜。
欧洲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东德,
亚洲的中国、越南和朝鲜,
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47年9月22日~27日,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
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
在波兰举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出席会议的各国党之间交换经验和协同行动的决议》。

全球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民族解放战争风起云涌。

而国际反共势力在二战中遭受严重削弱,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垮,
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遍体鳞伤。

虽然世界新的翘楚美国迅速接掌西方阵营,
但资本主义势力在欧亚大陆仍然一度陷入恐慌。

1947年6月5日,美国为了稳住阵脚,
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
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
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说,
欧洲经济濒于崩溃,
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
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其支付能力。
如果没有大量的额外援助,
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

马歇尔呼吁,
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
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

1947年7月至9月,英、法 、意 、奥、比、荷、卢、瑞士 、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
决定接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建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

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宣布接受《对外援助法案》。

1949年4月4日,为了遏制苏联为首的欧洲共产党国家,
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

北约组织的宗旨是: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
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西风东风”


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了挽回反共颓势,
一度企图发动新的世界大战解决问题。

二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
新的战争的阴云又悄悄从废墟中升起。

而苏联作为东方阵营的绝对核心,
也在不断积蓄能量以图打破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由此,美国和苏联互为头号对手,
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
展开全方位的竞赛和全球性对抗。

双方互相防备、厉兵秣马、等待时机,
全球再次嗅到战争气息。



“决战战机”


东西方阵营全方位的对抗在军事科技上的表现,
就是美国和苏联都力图研制能够压倒对手的武器。

因此在军用作战飞机的研制上,
尤其是战斗机和轰炸机,
双方既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
同时又有惊人的一致性。

表现在战斗机方面,
就是大力发展和装备各种“决战型战斗机”。

“决战型飞机”的概念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空军大规模参战,
留给各主要交战国深深的烙印是:
一旦爆发大战,大多数的作战飞机都没有重复使用的机会。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参加大战的作战飞机不需要寿命很长,
关键是要在短期内拥有一定领先优势。

所以,“决战型飞机”的质量可靠性、使用寿命并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是要实现较为先进的性能,
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

美国和苏联在“决战型战斗机”方面对抗的结果是:
先后诞生了著名的F-86“Sabre”(“佩刀”)战斗机和米格-15“Fagot”(“柴捆”)驱逐机。



“佩刀出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陆军航空队(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USAAF)集各种新科技于一身的B-29 Super Fortress(超级堡垒)远程高空战略轰炸机,
凭借其惊人的载弹量、超长的航程、万米以上的实用升限、坚固的机体结构、强大的自卫火力,
给法西斯国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其强大的打击能力令世界为之瞩目。

1945年7月16日,波茨坦会议开幕。

同日,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试爆成功。

随着美国的毁灭性武器原子弹的实验成功,
远程战略轰炸机成为核武器的最佳运载工具。

1945年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
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
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美国决定使用远程战略轰炸机运载核武器投入实战。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远程战略轰炸机向日本广岛投掷一颗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美国B-29远程战略轰炸机向日本长崎投掷一颗代号“胖子”的原子弹。

美国B-29远程战略轰炸机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不仅彻底终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同时也向全人类展示了核武器的恐怖毁灭效果。

远程战略轰炸机和核武器的结合,
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有力资本,
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惊悚的恶梦。

空军部队由此一跃成为真正的“天之骄子”。
各国空军部队很快就从陆军航空队独立出来。

因此,大力发展航空武器成为军事工业的重中之重,
军用飞机的研制热潮顿时一浪高过一浪。

对于美国军事航空工业来说,
就是寻找一切措施以保持和扩大其绝对领先优势。

对于苏联军事航空工业来说,
就是竭尽全力加快追赶步伐和寻找任何对抗措施。

思想决定战略,
战略决定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中力量大获成功,
其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深度重视,
随后美国确定将空中力量作为战争的主要作战力量的军事思想。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
美国必然要采取空中攻势战略,
必然要继续发展远程进攻性军用飞机,
远程战略轰炸机必然要首当其冲,
并且要解决远程战略作战的相关配套问题,
即制空与护航。

为了确保远程战略轰炸机顺利飞抵作战目的地,
必须研制能够夺取空中优势、具有较大续航能力的制空护航战斗机。

1944年下半年,美国陆军航空队颁布一个中等航程昼间制空护航驱逐机规格需求竞标项目,
要求飞机以制空护航为主,兼顾俯冲轰炸使用,最大飞行速度不低于965公里/小时。

1944年11月22日,美国北美(North American)飞机制造公司向美国陆军航空队提交竞标方案。

根据夺取空中优势的格斗空战经验,
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在设计竞标方案时,
特别强调新型驱逐机在中低空的水平机动能力,
以获得空战格斗中最主要的尾后占位攻击优势。

1945年5月18日,美国陆军航空队与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签定合同设计制造3架新型驱逐机原型机XP-86。

XP-86安装一具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公司的TG-180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军用编号J35)。

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相对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而言,
技术先进、结构复杂、效率更高。

1945年6月20日,平直翼的XP-86模型通过审核。

风洞测试表明:
平直翼方案无法达到竞标要求的飞行速度。

因此,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决定进行重大改动,
采用获得的德国最新后掠翼气动研究成果改进机翼。

后掠翼的好处是延迟了飞机近音速飞行时激波的产生,
并且在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

1945年9月,风洞测试证实:
后掠翼布局在高亚音速飞行时阻力降低效果显著。

随后,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将XP-86的后掠翼构型布局提交给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5年11月1日,美国陆军航空队核准XP-86的后掠翼构型布局提议。

1946年2月28日,后掠翼的XP-86模型通过审核。

1946年8月,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开始试制XP-86原型机。

1946年12月20日,由于飞机预期性能令人满意,
美国陆军航空队决定跳过服役测试阶段,
直接与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签下33架生产型P-86A的合同。
生产型P-86A决定安装推力大幅提升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TG-190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军用编号J47)。

1947年8月8日,第一架XP-86原型机在工厂下线。
安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J35-C-3涡轮喷气发动机(海平面最大静态推力1815千克)。

1947年9月18日,美国空军(United States Air Force,USAF)正式成立。
美国空军的任务是通过空中武力保护美国及其利益。

1947年10月1日,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第一架新型驱逐机原型机XP-86首飞。

1947年10月16日,美国空军(USAF)正式批准33架P-86A固定价格合同。
北美飞机制造公开始生产首批33架P-86A-1-NA。

1947年10月19日,第一架XP-86原型机在高速俯冲时达到1.02马赫。

虽然XP-86原型机在俯冲时能超过音速,
但是在7620米高度以下会产生滚转倾向。

生产型出于安全考虑,
在7620米以下最大允许俯冲速度被限制在0.95马赫。

1947年12月初,进行部分改进后的XP-86原型机由美国空军开始了第2阶段试飞。

XP-86原型机的最大速度超过1046公里/小时,
但由于J35发动机最大推力不足,
爬升率只有1219米/分。

1948年5月20日,第一架生产型P-86A-1-NA首飞。
安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J47-GE-1涡轮喷气发动机(海平面最大静态推力2200千克)。

1948年6月,美国空军决定将所有驱逐机(Pursuit)改称战斗机(Fighter),
机型首个字母代号P改为F。

原因是驱逐机不仅能驱逐敌方的飞机,
而且同样能完成其他战斗任务。

因此,XP-86改称XF-86,P-86改称F-86。

虽然F-86A-1-NA的空重由原型机的4413千克增加到4570千克,
但由于J47-GE-1发动机的推力大幅提升,
海平面最大速度达到1083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从12558米增加到14020米,
初始爬升率几乎是XP-86的2倍。

1948年9月15日,F-86A-1-NA在3公里航线飞行中创造570英里/小时(1079.61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平均飞行高度30米)。

1948年秋,F-86A由于采用的J-47-GE-1发动机(最大推力21.6千牛/2200千克)出现问题导致生产暂停。

1948年12月,F-86A使用J47-GE-7发动机(最大推力23.7千牛/2420千克)恢复全速生产。

1949年2月,美国空军第1战斗截击机联队第94中队率先开始换装F-86A-5-NA战斗机(原装备F-80)。

1949年3月4日,F-86A战斗机被正式命名为“佩刀”(Sabre)。

1949年5月底,83架F-86A-5-NA战斗机正式装备美国空军第1战斗机大队,担负防空任务。

1949年11月15日,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开始F-86A白昼型战斗机的改进工作(军用编号F-86E)。

改进型采用新的全动平尾,
舵面效应更大,
改善了水平尾翼在跨音速时效率大降的特性,
同时改出超音速俯冲容易得多,
并且不会对飞机结构造成破坏。
性能和F-86A-5-NA基本类似。

1950年1月17日,美国空军和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签订购买111架F-86E的合同。



“柴捆腾空”


由于美国空军在远程战略轰炸机和原子弹投放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苏联空军基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守势战略。

1946年,为了对付美国可能发动的空中战略纵深打击,
尤其是核攻击的威胁,
苏联空军要求国家下属各飞机实验设计局,
研制一种主要以对付高空战略轰炸机为主的前线单座驱逐机,
主要作战对象是:
美国现役的B-29 Super Fortress(超级堡垒)和最新研制的B-36 Peacemaker(和平缔造者)战略轰炸机,
主要技术要求是:
作战火力要强,
爬升率要高,
一万米以上机动性要好。

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简称米格设计局,ОКБ-155,155实验设计局)开始设计新型前线驱逐机参加竞标。

为了使飞机获得更高的飞行速度,
米格设计局决心在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所的帮助下,
采用德国空气动力学的最新科技成果后掠翼技术。

后掠翼技术延迟了激波在机翼、尾翼出现的时间,
提高了飞机的临界M数。

不过,发动机问题却成为米格设计局的最大困扰。

起初,米格设计局准备采用尚在研制之中由РД-10(德国尤莫004的仿制品)轴流式发动机发展的新型发动机,
最大推力预计2000公斤至2700公斤,
但是由于新型发动机研制风险大,
因此,存在项目失败的可能。

随后,为尽快解决发动机问题,
米高扬、克里莫夫和基什宁前往喷气发动机技术最先进的英国,
考察Rolls-Royce(罗尔斯·罗伊斯)公司,
并商谈采购性能先进、技术成熟的“Nene”(“尼恩”)和“Derwent”(“德温特”)离心式发动机。

英国执政的左派工党政府批准了出售“尼恩”发动机的请求。

1946年9月,英国出售给苏联“尼恩”发动机10台。

“尼恩”发动机代表了离心式喷气发动机的最高水平,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推力。
而且,最重要的是发动机工作稳定可靠,
因此对新型前线驱逐机的研制成败至关重要。

米格设计局立即向苏联政府提议修改原设计,安装“尼恩”发动机的计划。

1947年3月,英国出售给苏联“尼恩”Ⅰ发动机(推力2230公斤)15台和“德温特”发动机(推力1600公斤)15台。

1947年3月11日,苏联政府批准米格设计局修改新型前线驱逐机原来结构设计、装上“尼恩”发动机的计划。

1947年4月15日,米格设计局正式开始研制新型前线驱逐机。

1947年12月30日,使用“后掠翼”和“尼恩”Ⅰ发动机(最大推力2230千克)的新型前线驱逐机第一架原型机И-310(С-01)首飞。

1948年3月,苏联政府决定将И-310命名为米格-15投产,命令在5月10日前交付空军开始作战试飞。

1948年5月27日,使用“后掠翼”和“尼恩”Ⅱ发动机(最大推力2270千克)的新型前线驱逐机第二架原型机И-310(С-02)出厂交付空军。

新型前线驱逐机的作战试飞结果表明飞机技术战术指标可以达到空军预期的作战要求。

空军发现了一些小问题,
其中之一是尾喷管太长,
因此建议截短0.3米,以减少喷气损失。

米格设计局接受了空军的建议,
由此形成米格-15特有的垂尾后半部分“悬空”的式样。

1948年8月23日,苏联政府决定在进行一定完善后批量制造和装备米格设计局研制的新型前线驱逐机。

米格设计局最终在新型前线驱逐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948年12月30日,新型前线驱逐机第三架原型机И-310(С-03)首飞。

新型前线歼击机第三架原型机И-310(С-03)被正式赋予МиГ-15(米格-15)的型号。
主要区别是安装了АСП-1Н瞄准具、С-13照相枪,还可携带2枚ΦАБ-100炸弹。

1949年1月,И-310(С-03)被优先交付给新组建的国土防空军使用。
专门用来拦截高空入侵的敌方轰炸机。

1949年初,米格-15驱逐机配套的国产化РД-45Φ(仿制“尼恩”Ⅱ)离心式喷气发动机通过过国家鉴定。

随后,批生产型米格-15(图纸代号СБ)问世,
发动机改为“尼恩”Ⅱ的仿制型РД-45Φ,
后机身两侧加装了减速板,
换装了新型瞄准具АСП-3Н和НР-23机炮,
机载设备也有改进。

1949年5月,米格-15(СБ)开始进行批量生产。

1949年5月14日,苏联决定米格设计局使用最新的РД-45Φ发展型(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ВК-1)引擎升级米格-15驱逐机。
ВК-1发动机比РД-45Φ发动机推力增加了20%以上,可以提高飞机的飞行特性。

1949年7月5日,米高扬设计局批准使用ВК-1发动机的米格-15改进型的整体设计。

1949年7月,由于战备任务非常紧迫,
使用ВК-1发动机的米格-15改进型还没开始飞行测试,
工厂就开始进行改进型大规模生产的准备。

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在哈萨克草原试爆成功。

苏联终于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两个超级大国的核竞争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1949年9月13日,使用ВК-1发动机的米格-15改进型(图纸代号СД)开始试飞。

根据试飞结果,米格设计局继续对飞机进行改进。

1949年底,米格-15开始交付苏联空军前线驱逐机部队。

1950年6月10日,苏联决定批量制造和装备米格-15改进型,
改进型被命名为МиГ-15Бис(米格-15比斯)驱逐机。

米格-15比斯的主要改进是:
加强了机翼等部位的结构;
换装了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ВК-1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26.46千牛;
在副翼操纵系统加装了БУ-1液压助力器,改善了横侧操纵性能;
机翼下加挂2个250升的副油箱;
武器和机载设备也有改进。

米格-15比斯的最大飞行速度和续航能力都有提高。

米格-15系列飞机被西方赋予绰号“柴捆”。



“后掠双雄”


F-86“Sabre”(“佩刀”)战斗机和米格-15“Fagot”(“柴捆”)驱逐机的共同点是:
都在吸取德国先进的后掠翼技术的基础上研制;
机翼都采用35度后掠角;
发动机台架最大静推力都相当;
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主力战机。

然而,两种战机的作战目标和战术技术设计思想却存在着显著不同,
F-86为夺取空中优势并为轰炸机护航而生,
米格-15为从前线机场起飞截击轰炸机问世;
F-86注重水平机动性能,
米格-15注重垂直上升性能;
F-86注重中低空性能,
米格-15注重高空性能;
F-86注重火力精准度,
米格-15注重火力杀伤力。

那么,当“佩刀”遇见“柴捆”,
究竟会“鹿死谁手”?







赤色柴捆 烽火朝鲜
——纪念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

戴卫阳 编著



序幕



“赤潮汹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胜利者在思想意识上再次发生冲突,
新的阵线迅速形成。

经过二战战火的考验后,
苏联经济虽然严重受损、百废待兴,
但是政治影响变得空前强大,
以其为首的无产阶级运动遍地开花,
在欧洲、亚洲,
马列社会主义东方阵营一度节节取胜。
欧洲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东德,
亚洲的中国、越南和朝鲜,
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1947年9月22日~27日,在斯大林和铁托的倡议下,
苏联、南斯拉夫、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意大利等9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
在波兰举行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出席会议的各国党之间交换经验和协同行动的决议》。

全球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民族解放战争风起云涌。

而国际反共势力在二战中遭受严重削弱,
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垮,
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遍体鳞伤。

虽然世界新的翘楚美国迅速接掌西方阵营,
但资本主义势力在欧亚大陆仍然一度陷入恐慌。

1947年6月5日,美国为了稳住阵脚,
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
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
提出援助欧洲经济复兴的方案(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说,
欧洲经济濒于崩溃,
粮食和燃料等物资极度匮乏,
而其需要的进口量远远超过其支付能力。
如果没有大量的额外援助,
就会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危机。

马歇尔呼吁,
欧洲国家采取主动共同制订一项经济复兴计划,
美国则用其生产过剩的物资援助欧洲国家。

1947年7月至9月,英、法 、意 、奥、比、荷、卢、瑞士 、丹、挪、瑞典、葡、希、土、爱尔兰、冰岛16国的代表在巴黎开会,
决定接受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
建立欧洲经济合作委员会,
提出了要求美国在4年内提供援助和贷款224亿美元的总报告。

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执行。

1948年4月,德国西部占领区和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宣布接受《对外援助法案》。

1949年4月4日,为了遏制苏联为首的欧洲共产党国家,
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
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

北约组织的宗旨是:
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共同努力,
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
促进欧洲-大西洋地区的民主、法治和福利,保卫成员国的自由与安全。



“西风东风”


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为了挽回反共颓势,
一度企图发动新的世界大战解决问题。

二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
新的战争的阴云又悄悄从废墟中升起。

而苏联作为东方阵营的绝对核心,
也在不断积蓄能量以图打破美国的绝对优势地位。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由此,美国和苏联互为头号对手,
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
展开全方位的竞赛和全球性对抗。

双方互相防备、厉兵秣马、等待时机,
全球再次嗅到战争气息。



“决战战机”


东西方阵营全方位的对抗在军事科技上的表现,
就是美国和苏联都力图研制能够压倒对手的武器。

因此在军用作战飞机的研制上,
尤其是战斗机和轰炸机,
双方既有十分明确的针对性,
同时又有惊人的一致性。

表现在战斗机方面,
就是大力发展和装备各种“决战型战斗机”。

“决战型飞机”的概念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空军大规模参战,
留给各主要交战国深深的烙印是:
一旦爆发大战,大多数的作战飞机都没有重复使用的机会。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参加大战的作战飞机不需要寿命很长,
关键是要在短期内拥有一定领先优势。

所以,“决战型飞机”的质量可靠性、使用寿命并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是要实现较为先进的性能,
并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

美国和苏联在“决战型战斗机”方面对抗的结果是:
先后诞生了著名的F-86“Sabre”(“佩刀”)战斗机和米格-15“Fagot”(“柴捆”)驱逐机。



“佩刀出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陆军航空队(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USAAF)集各种新科技于一身的B-29 Super Fortress(超级堡垒)远程高空战略轰炸机,
凭借其惊人的载弹量、超长的航程、万米以上的实用升限、坚固的机体结构、强大的自卫火力,
给法西斯国家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其强大的打击能力令世界为之瞩目。

1945年7月16日,波茨坦会议开幕。

同日,美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沙漠试爆成功。

随着美国的毁灭性武器原子弹的实验成功,
远程战略轰炸机成为核武器的最佳运载工具。

1945年7月26日,美国、英国和中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宣言”,
敦促日本迅速无条件投降,
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美国决定使用远程战略轰炸机运载核武器投入实战。

1945年8月6日,美国B-29远程战略轰炸机向日本广岛投掷一颗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美国B-29远程战略轰炸机向日本长崎投掷一颗代号“胖子”的原子弹。

美国B-29远程战略轰炸机向日本投掷原子弹,
不仅彻底终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同时也向全人类展示了核武器的恐怖毁灭效果。

远程战略轰炸机和核武器的结合,
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有力资本,
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惊悚的恶梦。

空军部队由此一跃成为真正的“天之骄子”。
各国空军部队很快就从陆军航空队独立出来。

因此,大力发展航空武器成为军事工业的重中之重,
军用飞机的研制热潮顿时一浪高过一浪。

对于美国军事航空工业来说,
就是寻找一切措施以保持和扩大其绝对领先优势。

对于苏联军事航空工业来说,
就是竭尽全力加快追赶步伐和寻找任何对抗措施。

思想决定战略,
战略决定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中力量大获成功,
其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深度重视,
随后美国确定将空中力量作为战争的主要作战力量的军事思想。

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
美国必然要采取空中攻势战略,
必然要继续发展远程进攻性军用飞机,
远程战略轰炸机必然要首当其冲,
并且要解决远程战略作战的相关配套问题,
即制空与护航。

为了确保远程战略轰炸机顺利飞抵作战目的地,
必须研制能够夺取空中优势、具有较大续航能力的制空护航战斗机。

1944年下半年,美国陆军航空队颁布一个中等航程昼间制空护航驱逐机规格需求竞标项目,
要求飞机以制空护航为主,兼顾俯冲轰炸使用,最大飞行速度不低于965公里/小时。

1944年11月22日,美国北美(North American)飞机制造公司向美国陆军航空队提交竞标方案。

根据夺取空中优势的格斗空战经验,
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在设计竞标方案时,
特别强调新型驱逐机在中低空的水平机动能力,
以获得空战格斗中最主要的尾后占位攻击优势。

1945年5月18日,美国陆军航空队与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签定合同设计制造3架新型驱逐机原型机XP-86。

XP-86安装一具美国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公司的TG-180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军用编号J35)。

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相对离心式涡轮喷气发动机而言,
技术先进、结构复杂、效率更高。

1945年6月20日,平直翼的XP-86模型通过审核。

风洞测试表明:
平直翼方案无法达到竞标要求的飞行速度。

因此,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决定进行重大改动,
采用获得的德国最新后掠翼气动研究成果改进机翼。

后掠翼的好处是延迟了飞机近音速飞行时激波的产生,
并且在超音速飞行时产生的激波强度比平直翼小得多。

1945年9月,风洞测试证实:
后掠翼布局在高亚音速飞行时阻力降低效果显著。

随后,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将XP-86的后掠翼构型布局提交给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5年11月1日,美国陆军航空队核准XP-86的后掠翼构型布局提议。

1946年2月28日,后掠翼的XP-86模型通过审核。

1946年8月,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开始试制XP-86原型机。

1946年12月20日,由于飞机预期性能令人满意,
美国陆军航空队决定跳过服役测试阶段,
直接与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签下33架生产型P-86A的合同。
生产型P-86A决定安装推力大幅提升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TG-190轴流式涡轮喷气发动机(军用编号J47)。

1947年8月8日,第一架XP-86原型机在工厂下线。
安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J35-C-3涡轮喷气发动机(海平面最大静态推力1815千克)。

1947年9月18日,美国空军(United States Air Force,USAF)正式成立。
美国空军的任务是通过空中武力保护美国及其利益。

1947年10月1日,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第一架新型驱逐机原型机XP-86首飞。

1947年10月16日,美国空军(USAF)正式批准33架P-86A固定价格合同。
北美飞机制造公开始生产首批33架P-86A-1-NA。

1947年10月19日,第一架XP-86原型机在高速俯冲时达到1.02马赫。

虽然XP-86原型机在俯冲时能超过音速,
但是在7620米高度以下会产生滚转倾向。

生产型出于安全考虑,
在7620米以下最大允许俯冲速度被限制在0.95马赫。

1947年12月初,进行部分改进后的XP-86原型机由美国空军开始了第2阶段试飞。

XP-86原型机的最大速度超过1046公里/小时,
但由于J35发动机最大推力不足,
爬升率只有1219米/分。

1948年5月20日,第一架生产型P-86A-1-NA首飞。
安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J47-GE-1涡轮喷气发动机(海平面最大静态推力2200千克)。

1948年6月,美国空军决定将所有驱逐机(Pursuit)改称战斗机(Fighter),
机型首个字母代号P改为F。

原因是驱逐机不仅能驱逐敌方的飞机,
而且同样能完成其他战斗任务。

因此,XP-86改称XF-86,P-86改称F-86。

虽然F-86A-1-NA的空重由原型机的4413千克增加到4570千克,
但由于J47-GE-1发动机的推力大幅提升,
海平面最大速度达到1083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从12558米增加到14020米,
初始爬升率几乎是XP-86的2倍。

1948年9月15日,F-86A-1-NA在3公里航线飞行中创造570英里/小时(1079.61公里/小时)的世界纪录(平均飞行高度30米)。

1948年秋,F-86A由于采用的J-47-GE-1发动机(最大推力21.6千牛/2200千克)出现问题导致生产暂停。

1948年12月,F-86A使用J47-GE-7发动机(最大推力23.7千牛/2420千克)恢复全速生产。

1949年2月,美国空军第1战斗截击机联队第94中队率先开始换装F-86A-5-NA战斗机(原装备F-80)。

1949年3月4日,F-86A战斗机被正式命名为“佩刀”(Sabre)。

1949年5月底,83架F-86A-5-NA战斗机正式装备美国空军第1战斗机大队,担负防空任务。

1949年11月15日,北美飞机制造公司开始F-86A白昼型战斗机的改进工作(军用编号F-86E)。

改进型采用新的全动平尾,
舵面效应更大,
改善了水平尾翼在跨音速时效率大降的特性,
同时改出超音速俯冲容易得多,
并且不会对飞机结构造成破坏。
性能和F-86A-5-NA基本类似。

1950年1月17日,美国空军和北美飞机制造公司签订购买111架F-86E的合同。



“柴捆腾空”


由于美国空军在远程战略轰炸机和原子弹投放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苏联空军基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采取守势战略。

1946年,为了对付美国可能发动的空中战略纵深打击,
尤其是核攻击的威胁,
苏联空军要求国家下属各飞机实验设计局,
研制一种主要以对付高空战略轰炸机为主的前线单座驱逐机,
主要作战对象是:
美国现役的B-29 Super Fortress(超级堡垒)和最新研制的B-36 Peacemaker(和平缔造者)战略轰炸机,
主要技术要求是:
作战火力要强,
爬升率要高,
一万米以上机动性要好。

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简称米格设计局,ОКБ-155,155实验设计局)开始设计新型前线驱逐机参加竞标。

为了使飞机获得更高的飞行速度,
米格设计局决心在苏联中央流体动力研究所的帮助下,
采用德国空气动力学的最新科技成果后掠翼技术。

后掠翼技术延迟了激波在机翼、尾翼出现的时间,
提高了飞机的临界M数。

不过,发动机问题却成为米格设计局的最大困扰。

起初,米格设计局准备采用尚在研制之中由РД-10(德国尤莫004的仿制品)轴流式发动机发展的新型发动机,
最大推力预计2000公斤至2700公斤,
但是由于新型发动机研制风险大,
因此,存在项目失败的可能。

随后,为尽快解决发动机问题,
米高扬、克里莫夫和基什宁前往喷气发动机技术最先进的英国,
考察Rolls-Royce(罗尔斯·罗伊斯)公司,
并商谈采购性能先进、技术成熟的“Nene”(“尼恩”)和“Derwent”(“德温特”)离心式发动机。

英国执政的左派工党政府批准了出售“尼恩”发动机的请求。

1946年9月,英国出售给苏联“尼恩”发动机10台。

“尼恩”发动机代表了离心式喷气发动机的最高水平,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推力。
而且,最重要的是发动机工作稳定可靠,
因此对新型前线驱逐机的研制成败至关重要。

米格设计局立即向苏联政府提议修改原设计,安装“尼恩”发动机的计划。

1947年3月,英国出售给苏联“尼恩”Ⅰ发动机(推力2230公斤)15台和“德温特”发动机(推力1600公斤)15台。

1947年3月11日,苏联政府批准米格设计局修改新型前线驱逐机原来结构设计、装上“尼恩”发动机的计划。

1947年4月15日,米格设计局正式开始研制新型前线驱逐机。

1947年12月30日,使用“后掠翼”和“尼恩”Ⅰ发动机(最大推力2230千克)的新型前线驱逐机第一架原型机И-310(С-01)首飞。

1948年3月,苏联政府决定将И-310命名为米格-15投产,命令在5月10日前交付空军开始作战试飞。

1948年5月27日,使用“后掠翼”和“尼恩”Ⅱ发动机(最大推力2270千克)的新型前线驱逐机第二架原型机И-310(С-02)出厂交付空军。

新型前线驱逐机的作战试飞结果表明飞机技术战术指标可以达到空军预期的作战要求。

空军发现了一些小问题,
其中之一是尾喷管太长,
因此建议截短0.3米,以减少喷气损失。

米格设计局接受了空军的建议,
由此形成米格-15特有的垂尾后半部分“悬空”的式样。

1948年8月23日,苏联政府决定在进行一定完善后批量制造和装备米格设计局研制的新型前线驱逐机。

米格设计局最终在新型前线驱逐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948年12月30日,新型前线驱逐机第三架原型机И-310(С-03)首飞。

新型前线歼击机第三架原型机И-310(С-03)被正式赋予МиГ-15(米格-15)的型号。
主要区别是安装了АСП-1Н瞄准具、С-13照相枪,还可携带2枚ΦАБ-100炸弹。

1949年1月,И-310(С-03)被优先交付给新组建的国土防空军使用。
专门用来拦截高空入侵的敌方轰炸机。

1949年初,米格-15驱逐机配套的国产化РД-45Φ(仿制“尼恩”Ⅱ)离心式喷气发动机通过过国家鉴定。

随后,批生产型米格-15(图纸代号СБ)问世,
发动机改为“尼恩”Ⅱ的仿制型РД-45Φ,
后机身两侧加装了减速板,
换装了新型瞄准具АСП-3Н和НР-23机炮,
机载设备也有改进。

1949年5月,米格-15(СБ)开始进行批量生产。

1949年5月14日,苏联决定米格设计局使用最新的РД-45Φ发展型(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ВК-1)引擎升级米格-15驱逐机。
ВК-1发动机比РД-45Φ发动机推力增加了20%以上,可以提高飞机的飞行特性。

1949年7月5日,米高扬设计局批准使用ВК-1发动机的米格-15改进型的整体设计。

1949年7月,由于战备任务非常紧迫,
使用ВК-1发动机的米格-15改进型还没开始飞行测试,
工厂就开始进行改进型大规模生产的准备。

1949年8月29日,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在哈萨克草原试爆成功。

苏联终于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两个超级大国的核竞争站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1949年9月13日,使用ВК-1发动机的米格-15改进型(图纸代号СД)开始试飞。

根据试飞结果,米格设计局继续对飞机进行改进。

1949年底,米格-15开始交付苏联空军前线驱逐机部队。

1950年6月10日,苏联决定批量制造和装备米格-15改进型,
改进型被命名为МиГ-15Бис(米格-15比斯)驱逐机。

米格-15比斯的主要改进是:
加强了机翼等部位的结构;
换装了克里莫夫设计局研制的ВК-1离心式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26.46千牛;
在副翼操纵系统加装了БУ-1液压助力器,改善了横侧操纵性能;
机翼下加挂2个250升的副油箱;
武器和机载设备也有改进。

米格-15比斯的最大飞行速度和续航能力都有提高。

米格-15系列飞机被西方赋予绰号“柴捆”。



“后掠双雄”


F-86“Sabre”(“佩刀”)战斗机和米格-15“Fagot”(“柴捆”)驱逐机的共同点是:
都在吸取德国先进的后掠翼技术的基础上研制;
机翼都采用35度后掠角;
发动机台架最大静推力都相当;
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主力战机。

然而,两种战机的作战目标和战术技术设计思想却存在着显著不同,
F-86为夺取空中优势并为轰炸机护航而生,
米格-15为从前线机场起飞截击轰炸机问世;
F-86注重水平机动性能,
米格-15注重垂直上升性能;
F-86注重中低空性能,
米格-15注重高空性能;
F-86注重火力精准度,
米格-15注重火力杀伤力。

那么,当“佩刀”遇见“柴捆”,
究竟会“鹿死谁手”?







为了金家白眼狼 伤亡中华好儿郎  冤!
序幕就这么长篇, 拜读..
一场真正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战争。2楼哈儿,真正的大国,都不会等战火烧到自己国家才出手的。
肥羊远古体
序幕就这么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