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观察:谁还需要远程轰炸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4:56:12
<P>
</P>
<P>

中国轰-6型轰炸机[资料]</P>
<P>
美国B-29战略轰炸机[资料]

英国“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资料]

英国“火神”战略轰炸机[资料]
  飞机开始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而在侦察飞行的过程中,“抽空”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俄罗斯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 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 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一般来说,战略轰炸机都是远程轰炸机。不过作战半径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定义是不同的。文章开头提到的两种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就只有150千米左右。而在二战期间,航程在3 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例如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 620千米,原苏联的TB-3为3 225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 38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 200千米,B-29“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 200千米。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1、B-2,原苏联的图-160“海盗旗”,航程都达到了10 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或有条件)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现在,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 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而8 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 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 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 800千米。
  <b>远程轰炸机的全盛时期</b>
  在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 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 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试飞完。
  由于战争的需要,上述远程轰炸机虽然昂贵(B-17每架238 330美元,B-24每架366 000美元,B-29每架639 000美元,而P-51战斗机只需要50 985美元),但生产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轰炸机的总产量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飞)6 176架,“兰开斯特”(1941年首飞)7 366架,B-17(1935年首飞)12 731架,B-24(1939年首飞)18 481架,B-29(1942年首飞)3 967架。二战期间,轰炸德国及其盟国所投的炸弹量为:1942年47 122吨(全为英国轰炸机),1943年达到201 622吨(英、美两国的轰炸机),1944年达到914 518吨,1945年德国投降时为380 113吨。当时轰炸的重点是德国的关键军火生产基地以及燃料炼制厂、油田、水坝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属报复性的轰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轰炸机连续对德国最大城市汉堡的轰炸,共出动飞机3 000多架次,投弹约9 000吨,破坏区域77平方千米,完全烧光地区32平方千米,死亡达10万人。
  二战的经验表明,在陆上战场不处于优势,未能掌握制空权或没有打击远程目标的必要时,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确没有用处,它是一种十分昂贵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术的武器,研制时间很长。但一旦有条件使用时,则威力巨大。二战后期德国很多飞机因遭轰炸缺乏燃料不能起飞作战,日本受B-29轰炸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更不用说原子弹的破坏了。
 <b> 喷气式时代的远程轰炸机</b>
  50年代以后,只有英国、美国和原苏联仍在发展远程轰炸机。当时英国有三种喷气式机型都以字母V为首的名词命名,即“勇士”(Valiant)、“胜利者”(Victor)和“火神”(Vulcan,)。这些飞机重量都在60~70吨,航程7 000~9 000千米,载弹4.5吨,速度都是高亚音速,可挂配核弹头的导弹,但很难理解为何英国同时需要三种差不多的远程轰炸机。这些飞机在1992年前已全部淘汰。美国先后研制出B-47、B-52两种喷气式型号,前者与英国的轰炸机属同一级别,已于60年代初退役,而B-52则计划使用到2030年或更晚一些。原苏联的图-95是涡桨发动机飞机,最大起飞重量达185吨,载弹12吨,航程13 200千米。它的速度也不慢,高达870千米/小时。这型飞机可能用到2010年或更晚一些。
  80年代以后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只有美国和原苏联。机型共三种,即美国B-1、B-2和原苏联图-160。B-1和图-160是变后掠翼飞机,起飞重量分别为216吨和275吨,最大载弹量20吨以上,航程分别为12 000千米(B-1B型)和12 300千米。B-1最大速度1.25马赫,图-160则可达2.0马赫。B-2是亚音速的隐身轰炸机,航程11 600千米(载弹17吨),起飞重量181吨。所以,到21世纪前的20年,美国有三种在役的远程轰炸机,俄罗斯则有两种,而其它国家都没有这类武器(或者有而不能用,例如乌克兰)。 </P>

<P>


俄罗斯图-95“熊”战略战术轰炸机[资料]</P>
<P>
俄罗斯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资料]

美国B-1战略轰炸机[资料]

美国B-2隐形轰炸机[资料]
  六七十年代东南亚战场的作战表明,美国轰炸越南北方战略目标时多用战术轰炸机F-105(图4),而配合越南南方作战,轰炸一些战术目标时却使用B-52“战略”轰炸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越南北方防空火力很强,用B-52将会遭到重大损失,而用从泰国起飞的F-105经过空中加油去袭击越南北方,飞机的损失少得多。1972年12月18~29日美空军连续轰炸越南河内地区,一共出动各种作战飞机1 783架次(B-52为663架次),B-52被击落34架(美方承认15架),战斗轰炸机被击落47架(美方承认6架)。B-52损失率高达5.1%(按美方数字为2.3%)已证明了这个判断。所以远程轰炸机是否一定用于攻击战略目标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远程轰炸机命运如何?</b>
  导弹出现以后,“要导弹不要作战飞机”的呼声很高。1957年英国国防部白皮书(说明政策的文件)明确表达过这种观点。受此影响,英国军用航空工业一蹶不振达25年之久。导弹对于远程轰炸机来说,有如中国古代汉朝的萧何。不需要远程轰炸机是由于有了导弹,而远程轰炸机能继续使用到2030年或更久也是因为有了导弹!
  主张取消远程轰炸机的人认为,地地导弹可以远程打击敌人,而且没有损失己方人员的危险。因此,可以用其代替轰炸机。但也正是由于有了导弹(指空地导弹),远程轰炸机可以距离目标上千千米即发射导弹,大大减少了自身被击落的危险。同时,在这样的距离发射的导弹命中精度要比远程导弹高得多。而且轰炸机使用灵活,在空中未发射武器前可以随时根据命令改变拟攻击的目标。所以,这种精确性和灵活性又促使军方保留和发展远程轰炸机。
  新的精确制导武器(如美国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与远程轰炸机结合作战效力成倍提高。轰炸机在目标区附近一次通过即可准确地炸中多个目标,或者投下许多炸弹全部命中一个小目标。1999年美国一架B-2轰炸机从本土出发飞行数千千米越洋轰炸我国驻南联盟使馆,所投的5枚JDAM从多角度全部命中。如果用洲际导弹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误差太大。现在美国拟再采购一些B-2轰炸机和大量的JDAM。
  当然地地导弹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它们的误差能减少到20~30米(射程几千千米),取消远程轰炸机的呼声有可能又高起来。要达到这样的精度,导弹上加上末端制导是可能的,但很不容易。目前只有射程1 000~2 000千米的巡航导弹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只限固定目标)。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远程轰炸机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军事是否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和发展战略判断远程轰炸机所能起的作用以决定是否“一定需要”或“最好拥有”这样的武器。二是经济能力是否可以支持。美国研制B-1B(B-1A只有4架)轰炸机100架,前后共10多年,耗资(含科研费和改进费)368亿美元;隐身轰炸机B-2共21架,耗时13年,耗资400多亿美元,至于以后25年的使用维护费一般与采购科研费之和相当或稍多一些。经费问题必须从全寿命费用角度考虑清楚,根据能否承担和是否值得来决定取舍。三是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够不够。远程轰炸机不仅是飞机本身的性能问题,更重要的是突防能力、自身防护能力和打击能力问题。配套的电子对抗设备、精确打击武器、自身防护武器、维修设备等,都要配套研制。否则一只没牙没爪又吃不饱、老挨饿的老虎是不起作用的(上述美国研制B-1、B-2的费用不包括研制配套武器等方面的费用)。研制这样的武器系统只有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虽然个别技术可以引进,但不能完全依靠国外。这三个问题如都有肯定的答复,远程轰炸机就可以起步研制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上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国家越来越少。
  据了解,俄罗斯在未来远程轰炸机的发展问题上已有了一些探索和最初步的设想,但似乎离实际行动还有一段距离。美空军1999年7月发表的《远程轰炸机未来现代化规划》白皮书认为,2015年前主要改进现役机型并使之服役到2040年左右,而称为“全球攻击平台”的新机型,拟在2013年立项,而在此之前支持预研及有关技术概念方面的研究。但可以想像,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内,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目前还很难说。到时研制出来的远程轰炸机叫什么名称,是什么样子,可能与现在的理解和概念完全不符了。来源:中国兵工学会 </P><P>
</P>
<P>

中国轰-6型轰炸机[资料]</P>
<P>
美国B-29战略轰炸机[资料]

英国“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资料]

英国“火神”战略轰炸机[资料]
  飞机开始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而在侦察飞行的过程中,“抽空”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俄罗斯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 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 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一般来说,战略轰炸机都是远程轰炸机。不过作战半径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定义是不同的。文章开头提到的两种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就只有150千米左右。而在二战期间,航程在3 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例如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 620千米,原苏联的TB-3为3 225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 38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 200千米,B-29“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 200千米。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1、B-2,原苏联的图-160“海盗旗”,航程都达到了10 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或有条件)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现在,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 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而8 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 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 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 800千米。
  <b>远程轰炸机的全盛时期</b>
  在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 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 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试飞完。
  由于战争的需要,上述远程轰炸机虽然昂贵(B-17每架238 330美元,B-24每架366 000美元,B-29每架639 000美元,而P-51战斗机只需要50 985美元),但生产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轰炸机的总产量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飞)6 176架,“兰开斯特”(1941年首飞)7 366架,B-17(1935年首飞)12 731架,B-24(1939年首飞)18 481架,B-29(1942年首飞)3 967架。二战期间,轰炸德国及其盟国所投的炸弹量为:1942年47 122吨(全为英国轰炸机),1943年达到201 622吨(英、美两国的轰炸机),1944年达到914 518吨,1945年德国投降时为380 113吨。当时轰炸的重点是德国的关键军火生产基地以及燃料炼制厂、油田、水坝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属报复性的轰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轰炸机连续对德国最大城市汉堡的轰炸,共出动飞机3 000多架次,投弹约9 000吨,破坏区域77平方千米,完全烧光地区32平方千米,死亡达10万人。
  二战的经验表明,在陆上战场不处于优势,未能掌握制空权或没有打击远程目标的必要时,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确没有用处,它是一种十分昂贵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术的武器,研制时间很长。但一旦有条件使用时,则威力巨大。二战后期德国很多飞机因遭轰炸缺乏燃料不能起飞作战,日本受B-29轰炸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更不用说原子弹的破坏了。
 <b> 喷气式时代的远程轰炸机</b>
  50年代以后,只有英国、美国和原苏联仍在发展远程轰炸机。当时英国有三种喷气式机型都以字母V为首的名词命名,即“勇士”(Valiant)、“胜利者”(Victor)和“火神”(Vulcan,)。这些飞机重量都在60~70吨,航程7 000~9 000千米,载弹4.5吨,速度都是高亚音速,可挂配核弹头的导弹,但很难理解为何英国同时需要三种差不多的远程轰炸机。这些飞机在1992年前已全部淘汰。美国先后研制出B-47、B-52两种喷气式型号,前者与英国的轰炸机属同一级别,已于60年代初退役,而B-52则计划使用到2030年或更晚一些。原苏联的图-95是涡桨发动机飞机,最大起飞重量达185吨,载弹12吨,航程13 200千米。它的速度也不慢,高达870千米/小时。这型飞机可能用到2010年或更晚一些。
  80年代以后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只有美国和原苏联。机型共三种,即美国B-1、B-2和原苏联图-160。B-1和图-160是变后掠翼飞机,起飞重量分别为216吨和275吨,最大载弹量20吨以上,航程分别为12 000千米(B-1B型)和12 300千米。B-1最大速度1.25马赫,图-160则可达2.0马赫。B-2是亚音速的隐身轰炸机,航程11 600千米(载弹17吨),起飞重量181吨。所以,到21世纪前的20年,美国有三种在役的远程轰炸机,俄罗斯则有两种,而其它国家都没有这类武器(或者有而不能用,例如乌克兰)。 </P>

<P>


俄罗斯图-95“熊”战略战术轰炸机[资料]</P>
<P>
俄罗斯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资料]

美国B-1战略轰炸机[资料]

美国B-2隐形轰炸机[资料]
  六七十年代东南亚战场的作战表明,美国轰炸越南北方战略目标时多用战术轰炸机F-105(图4),而配合越南南方作战,轰炸一些战术目标时却使用B-52“战略”轰炸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越南北方防空火力很强,用B-52将会遭到重大损失,而用从泰国起飞的F-105经过空中加油去袭击越南北方,飞机的损失少得多。1972年12月18~29日美空军连续轰炸越南河内地区,一共出动各种作战飞机1 783架次(B-52为663架次),B-52被击落34架(美方承认15架),战斗轰炸机被击落47架(美方承认6架)。B-52损失率高达5.1%(按美方数字为2.3%)已证明了这个判断。所以远程轰炸机是否一定用于攻击战略目标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b>“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远程轰炸机命运如何?</b>
  导弹出现以后,“要导弹不要作战飞机”的呼声很高。1957年英国国防部白皮书(说明政策的文件)明确表达过这种观点。受此影响,英国军用航空工业一蹶不振达25年之久。导弹对于远程轰炸机来说,有如中国古代汉朝的萧何。不需要远程轰炸机是由于有了导弹,而远程轰炸机能继续使用到2030年或更久也是因为有了导弹!
  主张取消远程轰炸机的人认为,地地导弹可以远程打击敌人,而且没有损失己方人员的危险。因此,可以用其代替轰炸机。但也正是由于有了导弹(指空地导弹),远程轰炸机可以距离目标上千千米即发射导弹,大大减少了自身被击落的危险。同时,在这样的距离发射的导弹命中精度要比远程导弹高得多。而且轰炸机使用灵活,在空中未发射武器前可以随时根据命令改变拟攻击的目标。所以,这种精确性和灵活性又促使军方保留和发展远程轰炸机。
  新的精确制导武器(如美国的“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与远程轰炸机结合作战效力成倍提高。轰炸机在目标区附近一次通过即可准确地炸中多个目标,或者投下许多炸弹全部命中一个小目标。1999年美国一架B-2轰炸机从本土出发飞行数千千米越洋轰炸我国驻南联盟使馆,所投的5枚JDAM从多角度全部命中。如果用洲际导弹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误差太大。现在美国拟再采购一些B-2轰炸机和大量的JDAM。
  当然地地导弹的精度也在不断提高。如果它们的误差能减少到20~30米(射程几千千米),取消远程轰炸机的呼声有可能又高起来。要达到这样的精度,导弹上加上末端制导是可能的,但很不容易。目前只有射程1 000~2 000千米的巡航导弹能达到这样的精度(只限固定目标)。
  一个国家是否需要远程轰炸机必须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国家军事是否需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和发展战略判断远程轰炸机所能起的作用以决定是否“一定需要”或“最好拥有”这样的武器。二是经济能力是否可以支持。美国研制B-1B(B-1A只有4架)轰炸机100架,前后共10多年,耗资(含科研费和改进费)368亿美元;隐身轰炸机B-2共21架,耗时13年,耗资400多亿美元,至于以后25年的使用维护费一般与采购科研费之和相当或稍多一些。经费问题必须从全寿命费用角度考虑清楚,根据能否承担和是否值得来决定取舍。三是科研、生产技术水平够不够。远程轰炸机不仅是飞机本身的性能问题,更重要的是突防能力、自身防护能力和打击能力问题。配套的电子对抗设备、精确打击武器、自身防护武器、维修设备等,都要配套研制。否则一只没牙没爪又吃不饱、老挨饿的老虎是不起作用的(上述美国研制B-1、B-2的费用不包括研制配套武器等方面的费用)。研制这样的武器系统只有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虽然个别技术可以引进,但不能完全依靠国外。这三个问题如都有肯定的答复,远程轰炸机就可以起步研制了。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世界上研制远程轰炸机的国家越来越少。
  据了解,俄罗斯在未来远程轰炸机的发展问题上已有了一些探索和最初步的设想,但似乎离实际行动还有一段距离。美空军1999年7月发表的《远程轰炸机未来现代化规划》白皮书认为,2015年前主要改进现役机型并使之服役到2040年左右,而称为“全球攻击平台”的新机型,拟在2013年立项,而在此之前支持预研及有关技术概念方面的研究。但可以想像,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内,科学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目前还很难说。到时研制出来的远程轰炸机叫什么名称,是什么样子,可能与现在的理解和概念完全不符了。来源:中国兵工学会 </P>
[em01]
我们需要啊
轰炸机和坦克一样好像已经慢慢淡出了
还是需要这种战略打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