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梦碎点燃巴西骚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3:18:27
联合会杯东道主巴西队顺利进入半决赛,而2014年巴西世界杯即将开始一年倒计时,在这个巴西本应荣耀的日子里,更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却是巴西数周的街头抗议风潮。上百万人走上街头,他们大多是年轻人,经社交网络聚集在一起。他们都做着中产的梦,很多媒体和学者将他们的抗议称为“中产阶级”的觉醒、甚至“起义”。但一片混乱、主题纷杂的巴西骚乱真是“中产阶级”的诉求吗?

自2011年以来,巴西经济已困顿多时,物价节节攀升,建设则依旧落后。例如,里约热内卢的三星级酒店要200多美元,设施陈旧、落后;商店里的一包方便面也要接近4美元;大规模的堵车司空见惯;人工费用过高,买一台空调2000雷亚尔,安装要再收1000……这些都让“中产梦”迅速暗淡下去,直到示威爆发,很多人才发现巴西没有多少“中产”,只有一地“中产梦”的碎片。

“中产阶级”示威从头乱到底

巴西抗议活动已经造成多人伤亡,很多城市里都能见到点燃轮胎的火光。但示威爆发的最初原因平淡无奇——公交票价涨价0.2雷亚尔(约合0.56元人民币)。唯一的“亮点”在于最早抗议的“免票运动”(Fare Free Movement)组织的目标:争取所有公共交通免费!

“免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词汇,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公共服务的成本最终仍将分摊在每个人头上。即使要鼓励使用公交,或对涨价不满,也不意味着要“免费”,但那些年轻人就是这样主张的。

这个组织会提出动听的“免费”口号,也能跟上社交媒体的浪潮,不过依然默默无闻地活动了8年。他们这次“摊上大事”后,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29岁的Douglas Belome是该组织的成员之一。他说:“这令人吃惊。今年我们希望动员更多的人支持我们,但没有想过让10万人上街。”

年轻的Belome在银行工作,又乐于介入公车票价问题这样的公共事务,看似新生“中产阶级”的典范,但却“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对于这样的“免费主义”者,我想不出更贴切的形容了。

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有的不要世界杯要更好的教育,有的则要拿世界杯“换”医疗;有的要向腐败宣战,有的要进行政治改革;有的要控制物价,有的则要减税;有的要不堵车,有的要改变“向非洲看齐的公共服务”……

没有什么核心,没有统一的主旨,和平示威、桑巴舞狂欢、打砸抢烧同时在各地出现。讽刺的是,巴西政府也对这次全国抗议一头雾水。

在一周多后,有些人似乎恢复了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理应具备的思维水平,开始思考抗议活动该怎么继续下去。周二,一些抗议者来到里约热内卢的低收入社区。带头的Guilherme Boulos说:“我们觉得,那些对前几天抗议的内容最感兴趣的人,就住在这些社区里。”

这就是巴西的“中产阶级”

全世界的政治学家都在看着巴西这个“试验场”,检验社会运动、骚乱、乃至革命的理论。除了社交媒体,媒体和学者说的最多的就是“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大西洋月刊》还将巴西、土耳其、伊朗并举,称“全球中产阶级在政治上觉醒”。

诚然,巴西的抗议者与贫民窟中的同胞截然不同,与阿拉伯之春中颇受宗教诉求影响的部分民众更是天壤之别。但这远不能证明他们就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和“免费”一样具有魔力。巴西政府在好日子里,也紧盯着中产阶级的扩大。巴西政府通过补贴和鼓励消费,使很多人觉得实现了“中产梦”。

2011年,就在阿拉伯之春风起云涌之际,巴西政府公布数据说,1999年至2009年,巴西的“中产阶级”增加了3100万,总数达到9500万,为总人口的52%。这在经济危机中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看,我是中产阶级呢!”

然而,根据政府当时的标准,家庭月收入达到1000至4000雷亚尔(2011年,雷亚尔对美元年平均汇率为1.6742:1)的就是“中产阶级”。这怎么看都是“中等收入者”(middle/median incomer)的标准,但“中产阶级”无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中产阶级”的群体内部差异极大,这或许是抗议活动混乱的源头。

在这9500万“中产阶级”中,年轻人的比例较其他阶级中要高,达到9.3%,而在上层和下层群体中,年轻人都不到8%。黑人则从1999年的36%上升到48%。虽然90%的“中产阶级”是城市居民,但45%是在小城市里,48%集中在东南地区。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只有40%的“中产阶级”接受了8至11年的学校教育!

更大的差异在于“老中产”与催生出来的“新中产”。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分歧严重。新中产在新政中得到补贴与就业而受益,但老中产认为税收过高。

老中产没钱享受私人医疗服务,但也不愿同“新中产”一样去医院排队。同时,老中产更为关心教育。在经合组织的国际测试(OECD’s PISA)中,巴西15岁学生的成绩是倒数的。而“新中产”则往往质问政府,投入到扶贫中的资金还没有举办世界杯的多。

难以统计在巴西的抗议者中,有多少是老中产,多少是“新中产”;在学生中,多少有望成为老中产,多少只能通过补贴被政府塑造为“新中产”。但他们观念上的种种分歧无疑加剧了抗议中的混乱。

由于被“中产”者过多,从总体上看,巴西“中产阶级”的能力与实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政府鼓励消费,使“被中产”者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

今年3月,莱昂德罗·玛卡多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描绘了自己4年前的“中产梦想”:“开通有线电视;享受宽带无与伦比的快乐(我当时是拨号上网);在壁橱里置备3双以上运动鞋。如果情况允许的话,购买一辆拥有真皮座椅、中控锁和电动车窗的汽车。”

至于其近况,他写道:“我最近刚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位(即脱离贫困,曾享受政府助学金在私立大学学习),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地区用自己的钱轻易买到所有这些东西。”

“我刚分期付款购买了一辆掀背车,零首付,还减税,这是政府出台的激励举措,鼓励我和其他中产阶级不断消费,支撑全国经济。这种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个‘魔法棒’实现的:信用卡。”

汽车似乎是“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但这样透支、补贴得来的“中产”地位,显然毫无成色。

他还说:“此外,没有人费力想过这一问题:我和本地区其他26.8万居民现在都有了汽车,但大家用的还是同一条支路,结果就是40分钟的堵车。”

3个月后,事实证明,不只他一个人在想那些五花八门的、阻碍其“中产阶级”享受的社会问题……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Cen-Shao-Yu/2013_06_27_154035.shtml

6350792034206974391.jpg (60.6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6-28 17:56 上传

联合会杯东道主巴西队顺利进入半决赛,而2014年巴西世界杯即将开始一年倒计时,在这个巴西本应荣耀的日子里,更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却是巴西数周的街头抗议风潮。上百万人走上街头,他们大多是年轻人,经社交网络聚集在一起。他们都做着中产的梦,很多媒体和学者将他们的抗议称为“中产阶级”的觉醒、甚至“起义”。但一片混乱、主题纷杂的巴西骚乱真是“中产阶级”的诉求吗?

自2011年以来,巴西经济已困顿多时,物价节节攀升,建设则依旧落后。例如,里约热内卢的三星级酒店要200多美元,设施陈旧、落后;商店里的一包方便面也要接近4美元;大规模的堵车司空见惯;人工费用过高,买一台空调2000雷亚尔,安装要再收1000……这些都让“中产梦”迅速暗淡下去,直到示威爆发,很多人才发现巴西没有多少“中产”,只有一地“中产梦”的碎片。

“中产阶级”示威从头乱到底

巴西抗议活动已经造成多人伤亡,很多城市里都能见到点燃轮胎的火光。但示威爆发的最初原因平淡无奇——公交票价涨价0.2雷亚尔(约合0.56元人民币)。唯一的“亮点”在于最早抗议的“免票运动”(Fare Free Movement)组织的目标:争取所有公共交通免费!

“免费”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词汇,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公共服务的成本最终仍将分摊在每个人头上。即使要鼓励使用公交,或对涨价不满,也不意味着要“免费”,但那些年轻人就是这样主张的。

这个组织会提出动听的“免费”口号,也能跟上社交媒体的浪潮,不过依然默默无闻地活动了8年。他们这次“摊上大事”后,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29岁的Douglas Belome是该组织的成员之一。他说:“这令人吃惊。今年我们希望动员更多的人支持我们,但没有想过让10万人上街。”

年轻的Belome在银行工作,又乐于介入公车票价问题这样的公共事务,看似新生“中产阶级”的典范,但却“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对于这样的“免费主义”者,我想不出更贴切的形容了。

在社交媒体的帮助下,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有的不要世界杯要更好的教育,有的则要拿世界杯“换”医疗;有的要向腐败宣战,有的要进行政治改革;有的要控制物价,有的则要减税;有的要不堵车,有的要改变“向非洲看齐的公共服务”……

没有什么核心,没有统一的主旨,和平示威、桑巴舞狂欢、打砸抢烧同时在各地出现。讽刺的是,巴西政府也对这次全国抗议一头雾水。

在一周多后,有些人似乎恢复了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理应具备的思维水平,开始思考抗议活动该怎么继续下去。周二,一些抗议者来到里约热内卢的低收入社区。带头的Guilherme Boulos说:“我们觉得,那些对前几天抗议的内容最感兴趣的人,就住在这些社区里。”

这就是巴西的“中产阶级”

全世界的政治学家都在看着巴西这个“试验场”,检验社会运动、骚乱、乃至革命的理论。除了社交媒体,媒体和学者说的最多的就是“中产阶级”(middle class),《大西洋月刊》还将巴西、土耳其、伊朗并举,称“全球中产阶级在政治上觉醒”。

诚然,巴西的抗议者与贫民窟中的同胞截然不同,与阿拉伯之春中颇受宗教诉求影响的部分民众更是天壤之别。但这远不能证明他们就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和“免费”一样具有魔力。巴西政府在好日子里,也紧盯着中产阶级的扩大。巴西政府通过补贴和鼓励消费,使很多人觉得实现了“中产梦”。

2011年,就在阿拉伯之春风起云涌之际,巴西政府公布数据说,1999年至2009年,巴西的“中产阶级”增加了3100万,总数达到9500万,为总人口的52%。这在经济危机中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看,我是中产阶级呢!”

然而,根据政府当时的标准,家庭月收入达到1000至4000雷亚尔(2011年,雷亚尔对美元年平均汇率为1.6742:1)的就是“中产阶级”。这怎么看都是“中等收入者”(middle/median incomer)的标准,但“中产阶级”无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中产阶级”的群体内部差异极大,这或许是抗议活动混乱的源头。

在这9500万“中产阶级”中,年轻人的比例较其他阶级中要高,达到9.3%,而在上层和下层群体中,年轻人都不到8%。黑人则从1999年的36%上升到48%。虽然90%的“中产阶级”是城市居民,但45%是在小城市里,48%集中在东南地区。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只有40%的“中产阶级”接受了8至11年的学校教育!

更大的差异在于“老中产”与催生出来的“新中产”。他们在很多问题上分歧严重。新中产在新政中得到补贴与就业而受益,但老中产认为税收过高。

老中产没钱享受私人医疗服务,但也不愿同“新中产”一样去医院排队。同时,老中产更为关心教育。在经合组织的国际测试(OECD’s PISA)中,巴西15岁学生的成绩是倒数的。而“新中产”则往往质问政府,投入到扶贫中的资金还没有举办世界杯的多。

难以统计在巴西的抗议者中,有多少是老中产,多少是“新中产”;在学生中,多少有望成为老中产,多少只能通过补贴被政府塑造为“新中产”。但他们观念上的种种分歧无疑加剧了抗议中的混乱。

由于被“中产”者过多,从总体上看,巴西“中产阶级”的能力与实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但政府鼓励消费,使“被中产”者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

今年3月,莱昂德罗·玛卡多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描绘了自己4年前的“中产梦想”:“开通有线电视;享受宽带无与伦比的快乐(我当时是拨号上网);在壁橱里置备3双以上运动鞋。如果情况允许的话,购买一辆拥有真皮座椅、中控锁和电动车窗的汽车。”

至于其近况,他写道:“我最近刚刚获得了中产阶级地位(即脱离贫困,曾享受政府助学金在私立大学学习),可以在自己居住的地区用自己的钱轻易买到所有这些东西。”

“我刚分期付款购买了一辆掀背车,零首付,还减税,这是政府出台的激励举措,鼓励我和其他中产阶级不断消费,支撑全国经济。这种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个‘魔法棒’实现的:信用卡。”

汽车似乎是“中产阶级”的标志之一,但这样透支、补贴得来的“中产”地位,显然毫无成色。

他还说:“此外,没有人费力想过这一问题:我和本地区其他26.8万居民现在都有了汽车,但大家用的还是同一条支路,结果就是40分钟的堵车。”

3个月后,事实证明,不只他一个人在想那些五花八门的、阻碍其“中产阶级”享受的社会问题……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Cen-Shao-Yu/2013_06_27_154035.shtml
巴西的消费驱动和去工业化走向穷途

巴西政府扶助弱势群体无可厚非,但为“鼓励消费”渐渐偏离正常的轨道。不久前,罗塞夫推出“我更好的家”计划,准备发放187亿雷亚尔的低息贷款,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购置家具和电器。各种福利政策让巴西政府的开支接近GDP的40%!

除了靠补贴催生“中产阶级”,巴西还大肆提升服务业比重,让大批贫困人口进入服务业,毕竟,搞搞服务业比发展工业容易得多。目前75%的巴西就业人口在从事服务业。

巴西在完成工业化前就过早增加服务业比重,影响了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2011年,巴西制造业从1980年占GDP的27%下降到现在的15%,仿佛进入了“去工业化”进程。

巴西政府虽然也希望发展工业,但不得其法。保护民族工业的措施反而使工业部门竞争弱化。例如,巴西电子通信产品更新换代慢,价格高昂。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率低等,都制约了工业的发展,但巴西政府对这些关键问题却束手无策。

过度的贸易保护不仅损害了工业,也影响到服务业。巴西国内航线被两家大型航空公司垄断,每逢节日和大型活动,就将票价提高一倍多。今年2月的狂欢节,航空公司与酒店联手推出三日游,费用高达1万美元。虽然获利巨大,可实际上缺乏竞争力。

这种“繁荣”脆弱不堪。2011年以来,消费驱动导致国内投资动力不足,加之外部需求减弱,巴西经济猛然下滑。2010年巴西经济增长率高达7.25%,2011年竟骤降至2.7%,去年则仅为0.9%,按发展中国家的标准看,可以说几乎停滞。

巴西基于消费而不是投资的增长模式已经山穷水尽,过度发展服务业的迷途也难以折回。

现实唤醒巴西“中产”迷梦

虽说民主的巴西尚不是“良政”的典范,但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

例如,尽管部分民众抗议腐败,但2012年巴西在“透明国际”的清廉排行榜中列第69位,在发展中国家里并不算差。

在扶贫问题上,巴西劳工党执政十年间,17%的人摆脱了贫困。至2011年,极度贫困的人从2001年的14%下降到4.2%。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也在增加,小学就学率上升,文盲率下降。

“被中产”的群体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还很粗糙,有各种过于急切的想法,但这些问题本就是痼疾,所带来的不满还不足以让他们上街。

然而,经济不景气导致“中产梦”破灭,最终引发骚乱。

2012年,巴西经济增幅仅0.9%,今年依旧低迷。5月底,巴西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仅增长0.6%,工业甚至缩水0.3%!年化通货膨胀率则为6.46%。

由于被殖民的历史,巴西饮食颇有地中海风情,西红柿是最重要的蔬菜之一。但通货膨胀和天气恶劣,导致今年西红柿价格涨了两倍。

当那些“被中产”群体为了西红柿而放弃汽车和iPad时,通货膨胀与生活水平下降不再只是威胁,而是夺走美梦的现实,因而,公交涨价这样的小事也能使所谓的“中产阶级”歇斯底里起来。

财政和外部账户恶化,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的困顿,都使现总统罗塞夫没有回旋的余地。而在消费增长模式中催生的“中产梦”和“被中产”阶级则在透支享受过后,毫无悬念地对政府反戈一击。

如果巴西有更多“像样”的“中产阶级”,他们就会找到更合理的政治渠道推动改革,使巴西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跟上“中产阶级”的步伐,而不是上街进行混乱的抗议。

反过来说,如果巴西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经济增长将受到阻碍,也就不可能培育出真正成熟的“中产阶级”。

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和建设的改善、“中产阶级”的形成相辅相成。巴西虽然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成为金砖国家之一,但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只有在消费增长模式中,做着“中产梦”的“中等收入者”。

不过,根据部分媒体和学者的用语惯例,“中产阶级”是与“民主”相联系的,而更符合实际的“中等收入”只能与“陷阱”相联系。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巴西研究所(Brazil Institute)所长在《金融时报》撰文论述“巴西人为何走上街头”。他在结尾中说:“在政治体制发生改变之前,传统的调停方式不管用,直接民主成了唯一选择。”

毫无疑问,“直接民主”是和“免费”“中产阶级”一样有魔力的词汇。然而,这些诉求各异、做着“中产梦”,但缺乏基本政治素养,对社会问题本质缺乏了解的人,在街头进行所谓“直接民主”,根本不可能达成一致。即使政府听取他们的意见进行改革,在轻重缓急上也无所适从。

所以,请不要再说什么巴西的“中产阶级”起义了,不要再抹黑“中产阶级”和“民主”了,也不要再鼓吹用消费来“倒逼”出“中产阶级”了。

嘻嘻,非典型性颜色革命
【巴西基于消费而不是投资的增长模式已经山穷水尽】这句话也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