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削减与全面核裁军的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6:12:34
国际研究中的一股主要力量,集中于为核武器削减与最终全面核裁军提供技术核查手段,这是因为核弹头nuclear warhead本身的尺寸大大小于核投送系统delivery system,当前基于成像卫星的条约核查手段(委婉语:“国家技术工具NTM“)将无法有效监督一个“核武器全面削减条约”的实行



而一个没有可靠核查系统的裁军条约,是无法得到各国批准的。所以目前所有的美苏/美俄核军控条约都是仅限于战略武器投送系统,而不涉及核弹头,也不涉及核弹头的销毁。




核投送系统的代表B-52:

核弹头的代表B-61核航弹:

所以很多核裁军研究的重点是开发一种能够核查核弹头销毁的技术,用来为全面核裁军搭建核查与信心的平台。可惜这些研究面临的种种严重困难,比如说:

1,核弹头本身体积很小,稍加环境控制,几乎可以在任何秘密地点稳定保存很长一段时间。

2,有些国家可以秘密瞒报、漏报核弹头的数量,成功秘藏一批核弹头。

3,由于各国核武器材料生产能力的巨大历史差异,以及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差,导致了总量基线建立极其困难:美国与英国武器级钚生产的总量如此之大,导致其审计中不可避免的误差量接近于中国的所有武器级钚产量(也就是说,即使是美英这种严格材料审计的武器生产国,都存在“误报”导致秘藏一整个中国钚弹头武库的可能性,更不用说苏联/俄罗斯这个“为了完成指标而随意改动上报生产量”的国家)。

4,核弹头没有外部特征,需要进行高度入侵性的扫描,了解其内部结构,才能确认是一枚“真实的核弹头”,而不是一枚假弹头。但是这种高入侵性的扫描,很可能会泄露弹头设计的关键信息,这是各国“不愿意在核裁军中援助他国制造先进核弹”的关切所在。有设计”信息屏障“,阻挡扫描的具体信息,仅仅显示出”绿灯-确认为核弹“,”红灯-不是核弹“这种无害信息的;却又碰上“如何定义核弹头”的难题,更有“定义核弹头后,如何安全地将该定义储存起来”的难题。


但是在核裁军核查技术研究的如火如荼之时,不能忘记核武器本身的军事特性,以及”为什么各国需要拥有核武器“。世界军事历史上,许多老旧的武器系统都是自动退出舞台的,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核查机制,甚至不需要稳定的和平环境(可以想想,历史上有多少武器正是在大战中就自然被取代了)。如果核武器特殊的军事任务可以完全由其他武器系统来代替,自然也就不需要核武器来执行了,核武器在国防战略中的地位自然会下降



1,核武器具有一系列内在特性,使其特别适合于“战略威慑”;目前这些特性还没有办法被取代,导致核武器在一些国家的安全战略中,仍然占据重要/终极的地位,这在可预见的未来是无法改变的。这也就是核裁军无法深入展开的原因。


核武器能在小质量、小体积条件下,释放巨大的破坏力。这使得核武器具备了近似“不可拦截性”、“不可防护性”、“大规模杀伤性”的内在特性。这些特性是超越于战略轰炸机-防空系统、弹道导弹-反导系统的效能竞赛之上的。

例如:1946年2月编成的《绝对武器》一书,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对核武器的战略/政策后果进行深度思考的文章,网上可下载到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五角大楼收藏的内部传阅版的扫描件。
https://www.osti.gov/opennet/servlets/purl/16380564-wvLB09/16380564.pdf...




美国第一代核战略家的代表之一Bernard Brodie举1944年8月28日德国V-1飞弹袭击伦敦为例,当天101枚V-1巡航导弹发射向伦敦,其中97枚被击落,而如果剩下的4枚是原子弹头的话,如此高的拦截成功率也是无法保住伦敦市的。考虑到对现代战略轰炸机与弹道导弹的拦截成功率大大低于二战时的水平,如果使用核武器,意味着仅需少量突防弹头,就可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破坏。



2,核武器巨大的破坏力,使其极其适合于“摧毁城市”这一任务。虽然现代军事概念中不认为“快速、大规模摧毁城市”是一个合理的任务,而且核武器的其他任务几乎都已经被常规武器取代(除了“快速摧毁城市”以外,另一个军事上目前无法取代的任务是“摧毁深埋加固的地下设施”),但是核武器仍然具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城市”这一个目标聚集了现代国家运行和军事作战需要的绝大多数资源与机制。“彻底摧毁城市”几乎是确保摧毁敌人抵抗能力的必胜方法,而少量核武器就可以实现这个任务。


虽然说针对城市中的各种机能,都已经有了相应的常规打击手段,但是“不可拦截/不可防护”的摧毁方式,而且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的,而且不需要依赖各种情报信息的,仍然是战略核打击。


即使我们完全销毁了核武器,“核威慑”不存在了,“威慑”还是存在的,我们还是可以用严重后果与反击带来的毁伤,吓阻并遏制住敌人的行动————这就是一直存在的“威慑”。之所以在广岛与长崎前,“威慑”的概念不广为人知,在于“严重后果与反击带来的毁伤”必须先击败敌人的军队,才能实现:敌人入侵国土后,我方军队必须先击溃敌军,然后攻入敌人国境,击败其境内守军,才能对其高价值目标进行毁伤,制造惩罚。敌人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输才会铤而走险,我们也往往不需要制造惩罚,仅需要制止敌人的越境。但核武器与战略投送工具出现,紧密结合后,我们可以越过敌人军队,直接打击其高价值目标;由于核武器的“不可拦截/不可防护性”,其受到的惩罚不仅是确定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极其迅速的。这就是“核武器能在小质量、小体积条件下,释放巨大的破坏力”带来的战略后果————你纵然再战场上胜仗连连,也无法保护自己的城市,甚至无法降低自己被摧毁的速度,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身为如此确定的威慑手段,核武器目前也就不会从各国安全战略中的“终极保障/最后手段”地位上走下来了。虽然很少有国家承认其核武器是用来实现“大规模/快速摧毁城市”任务的。

假如368枚核弹头就可以在中国制造3亿人左右的伤亡(各项损失大大超过八年抗战),而300枚核弹头就可以在北约国家各大城市制造1.9亿人的伤亡————这300来枚弹头又是很容易隐藏的,为什么不把核武器留做“终极保障/最后手段”呢?





3,核武器生产基础设施的特性导致,一旦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军事核工业架构,就可以相当快地生产出大量的毁伤能力来————也许在0的基础上,更容易确保无核世界,但是在向下削减的过程中,要恢复有意义的核军事能力是相当快的,特别是有隐藏武器级核材料的时候。




4,随着防御技术的不断提高,防空系统、反导系统的日益进步,核武器的“不可拦截性”实际上是凸显出来了——————如果你能突防的战略弹道导弹数量越来越少,你会选择装载什么弹头呢?常规弹头?核弹头?


上述核武器具有的一系列内在特性,要求全面的/稳定的/不可逆转的核裁军,只能在“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效果已经可以承受”或是“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效果已经被替代”两种条件有一实现的时候,可能实现。否则所有的核裁军只是一个危险的幌子:一旦大国战争爆发,双方就开始用先进的常规武器摧毁对方的潜在核工业能力,却惊奇(意料之中地)发现对方已经在安全的地方隐藏了武器级核材料,仅需要少量新造核武器,就可以制造先进常规武器无法比拟的巨大损害,双方依赖先进的防御系统进行拦截,却总是有几颗核武器漏网。当然,也有可能双方重新建立起核威慑关系。







----------------------------------------
附:

•投送工具本身确实会影响核武器的“不可拦截性/不可防护性”,但是“核武器能在小质量、小体积条件下,释放巨大的破坏力”的特点,大大减轻了投送工具突防的压力,毕竟只需要投送少量弹头,就可以完成快速摧毁城市的任务。


•先进常规武器的发展趋势,完全没有走“替代核武器大规模摧毁城市任务”的方向;当代常规兵器智能化/人道化的趋势,更是加重了核武器“终极保障/最后手段”的地位。


•现代城市与现代国家的相互联系与脆弱性大增,加上核武器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带上了神秘的灭世色彩;这使得“秘藏少量核武器即可达到战略效果”日益可行,也就增强了全面核裁军的难度。


•下面四条推演中的任意一条出现崩溃,可能导致有意义的全面核裁军
[A]“终极保障/最后手段”=大规模摧毁敌国城市
[B]核武器=可以快速、高确定性地“大规模摧毁敌国城市”
[C]核武器=“终极保障/最后手段”
[D]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仍然有可能出现全面升级,导致需要动用“终极保障/最后手段”
国际研究中的一股主要力量,集中于为核武器削减与最终全面核裁军提供技术核查手段,这是因为核弹头nuclear warhead本身的尺寸大大小于核投送系统delivery system,当前基于成像卫星的条约核查手段(委婉语:“国家技术工具NTM“)将无法有效监督一个“核武器全面削减条约”的实行



而一个没有可靠核查系统的裁军条约,是无法得到各国批准的。所以目前所有的美苏/美俄核军控条约都是仅限于战略武器投送系统,而不涉及核弹头,也不涉及核弹头的销毁。




核投送系统的代表B-52:

af318fa5027bd8a88d423d2da32b80c2_b.jpg (74.03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5 20:52 上传


核弹头的代表B-61核航弹:

0891dcc28838de2f7e16fc45395c9a7f_b.jpg (150.7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5 20:52 上传


所以很多核裁军研究的重点是开发一种能够核查核弹头销毁的技术,用来为全面核裁军搭建核查与信心的平台。可惜这些研究面临的种种严重困难,比如说:

1,核弹头本身体积很小,稍加环境控制,几乎可以在任何秘密地点稳定保存很长一段时间。

010a760bd5532965e2e5fed27aaa6b74_b.jpg (74.4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5 20:52 上传


2,有些国家可以秘密瞒报、漏报核弹头的数量,成功秘藏一批核弹头。

3,由于各国核武器材料生产能力的巨大历史差异,以及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误差,导致了总量基线建立极其困难:美国与英国武器级钚生产的总量如此之大,导致其审计中不可避免的误差量接近于中国的所有武器级钚产量(也就是说,即使是美英这种严格材料审计的武器生产国,都存在“误报”导致秘藏一整个中国钚弹头武库的可能性,更不用说苏联/俄罗斯这个“为了完成指标而随意改动上报生产量”的国家)。

4,核弹头没有外部特征,需要进行高度入侵性的扫描,了解其内部结构,才能确认是一枚“真实的核弹头”,而不是一枚假弹头。但是这种高入侵性的扫描,很可能会泄露弹头设计的关键信息,这是各国“不愿意在核裁军中援助他国制造先进核弹”的关切所在。有设计”信息屏障“,阻挡扫描的具体信息,仅仅显示出”绿灯-确认为核弹“,”红灯-不是核弹“这种无害信息的;却又碰上“如何定义核弹头”的难题,更有“定义核弹头后,如何安全地将该定义储存起来”的难题。


但是在核裁军核查技术研究的如火如荼之时,不能忘记核武器本身的军事特性,以及”为什么各国需要拥有核武器“。世界军事历史上,许多老旧的武器系统都是自动退出舞台的,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核查机制,甚至不需要稳定的和平环境(可以想想,历史上有多少武器正是在大战中就自然被取代了)。如果核武器特殊的军事任务可以完全由其他武器系统来代替,自然也就不需要核武器来执行了,核武器在国防战略中的地位自然会下降



1,核武器具有一系列内在特性,使其特别适合于“战略威慑”;目前这些特性还没有办法被取代,导致核武器在一些国家的安全战略中,仍然占据重要/终极的地位,这在可预见的未来是无法改变的。这也就是核裁军无法深入展开的原因。


核武器能在小质量、小体积条件下,释放巨大的破坏力。这使得核武器具备了近似“不可拦截性”、“不可防护性”、“大规模杀伤性”的内在特性。这些特性是超越于战略轰炸机-防空系统、弹道导弹-反导系统的效能竞赛之上的。

例如:1946年2月编成的《绝对武器》一书,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对核武器的战略/政策后果进行深度思考的文章,网上可下载到艾森豪威尔将军在五角大楼收藏的内部传阅版的扫描件。
https://www.osti.gov/opennet/servlets/purl/16380564-wvLB09/16380564.pdf...

1308bb33c364d77d683674a746eae859_b.jpg (67.3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5 20:52 上传



8b997cd4080451ff9d2671871cff499e_b.jpg (45.59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5 20:52 上传



美国第一代核战略家的代表之一Bernard Brodie举1944年8月28日德国V-1飞弹袭击伦敦为例,当天101枚V-1巡航导弹发射向伦敦,其中97枚被击落,而如果剩下的4枚是原子弹头的话,如此高的拦截成功率也是无法保住伦敦市的。考虑到对现代战略轰炸机与弹道导弹的拦截成功率大大低于二战时的水平,如果使用核武器,意味着仅需少量突防弹头,就可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破坏。

bf7e51a7d29691ce61686f1df08c18b3_b.jpg (153.95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5 20:52 上传




2,核武器巨大的破坏力,使其极其适合于“摧毁城市”这一任务。虽然现代军事概念中不认为“快速、大规模摧毁城市”是一个合理的任务,而且核武器的其他任务几乎都已经被常规武器取代(除了“快速摧毁城市”以外,另一个军事上目前无法取代的任务是“摧毁深埋加固的地下设施”),但是核武器仍然具有吸引力。这是因为“城市”这一个目标聚集了现代国家运行和军事作战需要的绝大多数资源与机制。“彻底摧毁城市”几乎是确保摧毁敌人抵抗能力的必胜方法,而少量核武器就可以实现这个任务。


虽然说针对城市中的各种机能,都已经有了相应的常规打击手段,但是“不可拦截/不可防护”的摧毁方式,而且能在极短时间内实现的,而且不需要依赖各种情报信息的,仍然是战略核打击。


即使我们完全销毁了核武器,“核威慑”不存在了,“威慑”还是存在的,我们还是可以用严重后果与反击带来的毁伤,吓阻并遏制住敌人的行动————这就是一直存在的“威慑”。之所以在广岛与长崎前,“威慑”的概念不广为人知,在于“严重后果与反击带来的毁伤”必须先击败敌人的军队,才能实现:敌人入侵国土后,我方军队必须先击溃敌军,然后攻入敌人国境,击败其境内守军,才能对其高价值目标进行毁伤,制造惩罚。敌人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输才会铤而走险,我们也往往不需要制造惩罚,仅需要制止敌人的越境。但核武器与战略投送工具出现,紧密结合后,我们可以越过敌人军队,直接打击其高价值目标;由于核武器的“不可拦截/不可防护性”,其受到的惩罚不仅是确定的,而且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是极其迅速的。这就是“核武器能在小质量、小体积条件下,释放巨大的破坏力”带来的战略后果————你纵然再战场上胜仗连连,也无法保护自己的城市,甚至无法降低自己被摧毁的速度,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身为如此确定的威慑手段,核武器目前也就不会从各国安全战略中的“终极保障/最后手段”地位上走下来了。虽然很少有国家承认其核武器是用来实现“大规模/快速摧毁城市”任务的。

假如368枚核弹头就可以在中国制造3亿人左右的伤亡(各项损失大大超过八年抗战),而300枚核弹头就可以在北约国家各大城市制造1.9亿人的伤亡————这300来枚弹头又是很容易隐藏的,为什么不把核武器留做“终极保障/最后手段”呢?





3,核武器生产基础设施的特性导致,一旦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军事核工业架构,就可以相当快地生产出大量的毁伤能力来————也许在0的基础上,更容易确保无核世界,但是在向下削减的过程中,要恢复有意义的核军事能力是相当快的,特别是有隐藏武器级核材料的时候。




4,随着防御技术的不断提高,防空系统、反导系统的日益进步,核武器的“不可拦截性”实际上是凸显出来了——————如果你能突防的战略弹道导弹数量越来越少,你会选择装载什么弹头呢?常规弹头?核弹头?


上述核武器具有的一系列内在特性,要求全面的/稳定的/不可逆转的核裁军,只能在“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效果已经可以承受”或是“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效果已经被替代”两种条件有一实现的时候,可能实现。否则所有的核裁军只是一个危险的幌子:一旦大国战争爆发,双方就开始用先进的常规武器摧毁对方的潜在核工业能力,却惊奇(意料之中地)发现对方已经在安全的地方隐藏了武器级核材料,仅需要少量新造核武器,就可以制造先进常规武器无法比拟的巨大损害,双方依赖先进的防御系统进行拦截,却总是有几颗核武器漏网。当然,也有可能双方重新建立起核威慑关系。







----------------------------------------
附:

•投送工具本身确实会影响核武器的“不可拦截性/不可防护性”,但是“核武器能在小质量、小体积条件下,释放巨大的破坏力”的特点,大大减轻了投送工具突防的压力,毕竟只需要投送少量弹头,就可以完成快速摧毁城市的任务。


•先进常规武器的发展趋势,完全没有走“替代核武器大规模摧毁城市任务”的方向;当代常规兵器智能化/人道化的趋势,更是加重了核武器“终极保障/最后手段”的地位。


•现代城市与现代国家的相互联系与脆弱性大增,加上核武器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带上了神秘的灭世色彩;这使得“秘藏少量核武器即可达到战略效果”日益可行,也就增强了全面核裁军的难度。


•下面四条推演中的任意一条出现崩溃,可能导致有意义的全面核裁军
[A]“终极保障/最后手段”=大规模摧毁敌国城市
[B]核武器=可以快速、高确定性地“大规模摧毁敌国城市”
[C]核武器=“终极保障/最后手段”
[D]国家之间的武装冲突仍然有可能出现全面升级,导致需要动用“终极保障/最后手段”
吃饱撑的。
核武库的限制必须有对全人类的负责的决心才能完成。然而现在这个世界,太荒诞了


就算核武器全部销毁世界也不会安全,冷兵器时代发生了不知多少次屠城,搞南京大屠杀时的日军也没有什么高精尖的武器
威胁源于人类的心理,而不是什么武器
我倒是觉得正是有了核武器,人类之间的大规模互相残杀反而受到了抑制

就算核武器全部销毁世界也不会安全,冷兵器时代发生了不知多少次屠城,搞南京大屠杀时的日军也没有什么高精尖的武器
威胁源于人类的心理,而不是什么武器
我倒是觉得正是有了核武器,人类之间的大规模互相残杀反而受到了抑制


防各类敏感类技术的扩散才是应该讨论的重点

防各类敏感类技术的扩散才是应该讨论的重点
网络启智 发表于 2015-12-5 23:56
就算核武器全部销毁世界也不会安全,冷兵器时代发生了不知多少次屠城,搞南京大屠杀时的日军也没有什么高精尖 ...
兔子要是没有那点核家当,估计被毛子和鹰酱虐了不知几回了。
如果没有核武器  世界大战早都打了几回了
只要没人偷出来卖给KB分子,暂时还不是那么所谓。
闲得蛋痛,想搞核裁军等联合国有强制执法能力再来吧
好帖没人看,发到航天版吧
全面核裁军?小行星来了怎么办?
这是熊和鹰的事情,跟兔子没关系
所谓核裁军不过是米俄对过期核武器的一次清理销毁而已,不要真以为流氓会自废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