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政府正在发动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2:39:10
凤凰财经综合讯 据外媒报道,昨天,中国银行[-0.76% 资金 研报]间市场的交易参与者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一天:钱,从来没有这么贵过。

早盘,各大商业银行的同业市场交易部门开始以10%以上的利率吸纳存款,于是11点公布的隔夜利率和七天利率双双超过10%——创历史新高。短期资金近乎枯竭的情况下,场内场外的资金贩子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借钱,如同泥牛入海。中午11点左右,隔夜同业利率一度在25%的位置成交,而隔夜回购利率(repo)更一度达到30%。“把高利贷直接搬到同业市场了?”一位基金经理感叹。

与资金紧张相对应的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暴跌,国债、央票收益率急升,交易所部分企业债跌幅超过1%。《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位银行交易员说,多数机构早上只有一个任务:平仓。连中小投资者都开始用闲置资金参与国债逆回购——有的品种年化收益已经突破20%。

利率之高,吓到了所有参与者,托管银行不愿轻易结算。大额交易延迟,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券款对付(DVP)交易延迟,最后交易系统再次延迟半小时关闭,给银行提供时间找钱——这已经是一个月来的第三次。

高度紧绷的市场环境下,一点点流言蜚语也会让局势失去控制:中国当地媒体21世纪网爆出消息,称中国银行出现资金违约——作为银行间市场的出借方四大行之一,如果中行违约,其严重性将远远超过此前传闻的光大银行[1.38% 资金 研报]违约。

晚间21点,中国银行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否认违约,21世纪网接近12点时,撤回新闻并致歉,几乎同时,同在21报系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下午资金已经以低利率从工行或国开行流出,相信是在央行指导下“维稳”。

在恐慌,谣言和绝望中,银行间交易市场的20日这天过去了,对很多银行交易员来说,今天大笔资金以惊人的利率借入,这也意味着过往积累的利润可能已经灰飞烟灭。

这场“钱荒”是从初夏6月6日开端的——那天,被认为是中国基准利率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开始突然飙升,隔夜利率从6日的5.98%飙升到8.29%,七天利率升至6.66%。

三年以来,中国短期资金市场的利率飙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年末季末或者春节,各大商业银行总会因为存款考核或者季节原因出现资金紧张——但极少在资金原本并不紧张的6月出现。过去,每每遇到这样情境,中国央行都会投放资金,平抑利率。但是,事情开始起变化。

消息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在两个月前向各大银行吹风:“不仅要过好日子,还要过紧日子”。6月银行间资金开始紧张后,有关央行将恢复逆回购或动用SLO工具投放资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传闻不绝于耳,更传出“四大行逼宫央行投放资金”的消息,但央行依旧淡定的持续每日20亿央票发行(回笼资金)令所有期待“放水”的交易者开始绝望。

让利率飙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中国总理李克强两次讲话,6月8日和19日这位持有经济学博士的总理发表了“用好资金增量、盘活资金存量”观点——在讲话和随后官方媒体的解读中,明确传递出中国高层新的货币思路:放慢货币增长速率,迫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点评称:“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央行近期行为找到了高层依据。”

“央妈变成后妈了”——在这样的预期下,银行间市场的主要借款方:中小商业银行承受着最大压力,以高额利率吸纳资金,但在7月份会资金更加紧张的预期下,四大行也紧紧地捂住口袋,甚至进场争夺。即将到来的7月,将是银行转股分红、企业财政缴款之时。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如果央行继续“冷眼旁观”,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将会继续。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2013年初夏的银行间同业市场资金紧张,是央行有意为之无疑,但其形成的原因依旧有许多猜测和推论,中国管理层和央行试图进行哪种“中国式去杠杆化”,乃至进行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解释不一,可归纳为几点。

中国政府出手整顿论:在第一季度贸易出口畸形虚高,全世界都清楚背后通过贸易套利的作法后,中国外管局发20号文,严厉打击保税区和深圳香港的贸易资金套利,导致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大幅放缓,环比降七成,基础货币供应出现了下降。而上半年清查银行间市场债券违规,暂停丙类户的“债券风暴”,让银行间资金流动性再次趋紧。

热钱流出论:这个难以证实的说法几乎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5月以来,巴西、印度和东南亚诸国的股债汇市都遭遇重挫,资金正在撤离新兴市场的说法喧嚣一片,彭博报道,过去4年来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了3.9万亿美元。在中国高层主动调整的信号下,华尔街唱空中国的声音再起和人民币继续升值预期减弱,为热钱撤离的说法创造了语境。

美国东部时间6月20日,伯南克首次公布了QE退出的潜在时间表,这对于全球流动性的收紧,显然也影响到了中国资金市场。

央行去杠杆论:这是昨天晚上被提及最多的说法:中国央行在敲打“影子银行”。在2008年之后,通过大大小小的融资平台,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大跃进。2010年,贷款风险被警示后,各大银行通过理财计划和买入返售持有了信托权益等资产,大量同业资金投入非标准化资产。央行这次收紧,是对这些银行的“敲打”,逼迫他们尽快将表外融资回表,降杠杆,去风险。

银行期限错配论:中国农业银行[-0.77% 资金 研报]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有些银行流动性管理出问题,热衷期限套利,造成了短期借来的钱,投入长期资产中,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被投入到长期资产中,而因为货币乘数效应,长期资产又没有足够对应货币存放在各大银行。


另一种猜测是,在中国银监会8号文后,银行被迫动用自营资金购买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恰逢这次资金紧张,于是陷入前所未有的资金紧缺。

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监管层发动了一次压力测试,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试图逼迫各大银行将从资金空转和不良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向实体经济中潜在的优质资产,以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不过“演习”参与者们的表现,恐怕要令人失望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存贷利率固定,但理财产品等民间融资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求利润,受到高利率吸引,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将信贷业务包装后投入高利率市场可能难以避免。发动一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会做出什么样的改革呢?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原题:中国政府正在发动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621/10011221_0.shtml

0dd44b5d7bd6759.jpg (21.9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6-21 14:36 上传

凤凰财经综合讯 据外媒报道,昨天,中国银行[-0.76% 资金 研报]间市场的交易参与者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一天:钱,从来没有这么贵过。

早盘,各大商业银行的同业市场交易部门开始以10%以上的利率吸纳存款,于是11点公布的隔夜利率和七天利率双双超过10%——创历史新高。短期资金近乎枯竭的情况下,场内场外的资金贩子们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借钱,如同泥牛入海。中午11点左右,隔夜同业利率一度在25%的位置成交,而隔夜回购利率(repo)更一度达到30%。“把高利贷直接搬到同业市场了?”一位基金经理感叹。

与资金紧张相对应的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暴跌,国债、央票收益率急升,交易所部分企业债跌幅超过1%。《华尔街日报》援引一位银行交易员说,多数机构早上只有一个任务:平仓。连中小投资者都开始用闲置资金参与国债逆回购——有的品种年化收益已经突破20%。

利率之高,吓到了所有参与者,托管银行不愿轻易结算。大额交易延迟,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券款对付(DVP)交易延迟,最后交易系统再次延迟半小时关闭,给银行提供时间找钱——这已经是一个月来的第三次。

高度紧绷的市场环境下,一点点流言蜚语也会让局势失去控制:中国当地媒体21世纪网爆出消息,称中国银行出现资金违约——作为银行间市场的出借方四大行之一,如果中行违约,其严重性将远远超过此前传闻的光大银行[1.38% 资金 研报]违约。

晚间21点,中国银行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否认违约,21世纪网接近12点时,撤回新闻并致歉,几乎同时,同在21报系旗下的《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下午资金已经以低利率从工行或国开行流出,相信是在央行指导下“维稳”。

在恐慌,谣言和绝望中,银行间交易市场的20日这天过去了,对很多银行交易员来说,今天大笔资金以惊人的利率借入,这也意味着过往积累的利润可能已经灰飞烟灭。

这场“钱荒”是从初夏6月6日开端的——那天,被认为是中国基准利率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开始突然飙升,隔夜利率从6日的5.98%飙升到8.29%,七天利率升至6.66%。

三年以来,中国短期资金市场的利率飙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年末季末或者春节,各大商业银行总会因为存款考核或者季节原因出现资金紧张——但极少在资金原本并不紧张的6月出现。过去,每每遇到这样情境,中国央行都会投放资金,平抑利率。但是,事情开始起变化。

消息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在两个月前向各大银行吹风:“不仅要过好日子,还要过紧日子”。6月银行间资金开始紧张后,有关央行将恢复逆回购或动用SLO工具投放资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传闻不绝于耳,更传出“四大行逼宫央行投放资金”的消息,但央行依旧淡定的持续每日20亿央票发行(回笼资金)令所有期待“放水”的交易者开始绝望。

让利率飙升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中国总理李克强两次讲话,6月8日和19日这位持有经济学博士的总理发表了“用好资金增量、盘活资金存量”观点——在讲话和随后官方媒体的解读中,明确传递出中国高层新的货币思路:放慢货币增长速率,迫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管清友点评称:“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央行近期行为找到了高层依据。”

“央妈变成后妈了”——在这样的预期下,银行间市场的主要借款方:中小商业银行承受着最大压力,以高额利率吸纳资金,但在7月份会资金更加紧张的预期下,四大行也紧紧地捂住口袋,甚至进场争夺。即将到来的7月,将是银行转股分红、企业财政缴款之时。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如果央行继续“冷眼旁观”,中国银行间市场的“钱荒”将会继续。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2013年初夏的银行间同业市场资金紧张,是央行有意为之无疑,但其形成的原因依旧有许多猜测和推论,中国管理层和央行试图进行哪种“中国式去杠杆化”,乃至进行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解释不一,可归纳为几点。

中国政府出手整顿论:在第一季度贸易出口畸形虚高,全世界都清楚背后通过贸易套利的作法后,中国外管局发20号文,严厉打击保税区和深圳香港的贸易资金套利,导致5月份新增外汇占款大幅放缓,环比降七成,基础货币供应出现了下降。而上半年清查银行间市场债券违规,暂停丙类户的“债券风暴”,让银行间资金流动性再次趋紧。

热钱流出论:这个难以证实的说法几乎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5月以来,巴西、印度和东南亚诸国的股债汇市都遭遇重挫,资金正在撤离新兴市场的说法喧嚣一片,彭博报道,过去4年来流入新兴市场的资金外流了3.9万亿美元。在中国高层主动调整的信号下,华尔街唱空中国的声音再起和人民币继续升值预期减弱,为热钱撤离的说法创造了语境。

美国东部时间6月20日,伯南克首次公布了QE退出的潜在时间表,这对于全球流动性的收紧,显然也影响到了中国资金市场。

央行去杠杆论:这是昨天晚上被提及最多的说法:中国央行在敲打“影子银行”。在2008年之后,通过大大小小的融资平台,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大跃进。2010年,贷款风险被警示后,各大银行通过理财计划和买入返售持有了信托权益等资产,大量同业资金投入非标准化资产。央行这次收紧,是对这些银行的“敲打”,逼迫他们尽快将表外融资回表,降杠杆,去风险。

银行期限错配论:中国农业银行[-0.77% 资金 研报]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有些银行流动性管理出问题,热衷期限套利,造成了短期借来的钱,投入长期资产中,出现严重的期限错配,被投入到长期资产中,而因为货币乘数效应,长期资产又没有足够对应货币存放在各大银行。


另一种猜测是,在中国银监会8号文后,银行被迫动用自营资金购买投资非标准化资产,恰逢这次资金紧张,于是陷入前所未有的资金紧缺。

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监管层发动了一次压力测试,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试图逼迫各大银行将从资金空转和不良产能中释放出来,投向实体经济中潜在的优质资产,以解决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的资本错配问题。不过“演习”参与者们的表现,恐怕要令人失望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利率双轨制——存贷利率固定,但理财产品等民间融资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求利润,受到高利率吸引,通过各种途径办法将信贷业务包装后投入高利率市场可能难以避免。发动一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会做出什么样的改革呢?

来源:福布斯中文网

原题:中国政府正在发动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621/10011221_0.shtml


山雨欲来风满楼

山雨欲来风满楼
2013-6-21 14:48 上传

嘿嘿,美联储都该拖出去枪毙五分钟{:soso_e113:}
紫水晶788 发表于 2013-6-21 14:44
山雨欲来风满楼
几成仓位?
这是在给影帝的四万亿擦屁股吧。
凤凰财经综合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近日刊文分析中国银行业“钱荒”问题,中国央行的袖手旁观,看似一言不发,实则道出不少信号:货币政策风向开始翻转,“李克强经济学”的货币一端初露端倪。以下是文章摘要: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临近年中,关于中国金融危机的种种猜测日复一日,银行间市场转而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我们在6月可谓见证了一次市场畸变甚至历史一页。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一直是流动性的风向标之一,6月20日隔夜利率一举创下历史新高,高达13.444%,而这一指标在今年早些时候尚徘徊于3%之下;1周利率也达11.004%,突破10%大关。一时之间,消息暴走,从银行违约到央行投放,辟谣声明与小道消息齐飞,愁云惨雾与幸灾乐祸同在。

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会一夜之间变脸,银行间市场极度的资金饥渴胡为来哉?全球最大央行冷眼旁观全球资金最为雄厚的中国银行[-1.14% 资金 研报]业迈入“钱荒”行列,造就交易员不少段子之余,到底揭示了什么现象?中国央行的袖手旁观,看似一言不发,实则道出不少信号:货币政策风向开始翻转,“李克强经济学”的货币一端初露端倪。

中国总理李克强近期强调“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表态各有解读,但控制货币增长速度成为共识。这一提法显然不乏深厚的群众基础,从民众最为熟悉的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M2/GDP)来看,中国去年年末为188%,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同侪,而且还在增长之中,M2今年超越百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5月已达99.31万亿元,经济却难以再度“保八”。

广义货币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最初被作为金融深化的指标,在中国一方面广为人知,另一方面却也误读重重,最为典型表现之一,这一指标被视为通胀高企或滥发货币的常见解释。

所谓激活存量,用意似乎在于希望管控新增信贷之余,能够让庞大的M2有更多用武之地。愿望美好,现实冷酷,货币并非凭空催生,也许看起来货币数字很大,其中不少似乎没有用于实体经济,但是它们确实已经存在于实体经济之间,与实体经济运行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存量并非市场中无用静止的“存量”,而是各类交易中的有效流动的“存量”。

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都是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有效运作对于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在利率没有市场化的情况之下,银行间市场必然充满各种诱人机会——这一点,利率和大部分商品并没有本质区别,如不彻底市场化,必然存在各类黑市买卖与套利交易。过去一两年债市的火红行情曾经让不少人眼红,如今债市的状况也让不少人觉得幸灾乐祸。问题在于,即使存在监管套利,那么受到指责的应该是制度设计者而不是套利双方。

也正因此,央行对于银行间市场的无动于衷,或许有意无意间在呼应“激活货币信贷存量”,但却并不符合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的定位:流动性紧张时需要注入流动性,流动性旺盛时需要收紧流动性,这是央行的分内之事。一个平稳、正常的银行间市场,是银行执行其金融信贷功能的前提。


更进一步,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今天的收紧不过是过去宽松货币政策的补救。过去的宽松货币政策或许是一个错误,但是如果今天罔顾市场呼声而继续收紧,那么就是以一个错误修正另一个错误。今日债市风波可谓一面镜子,揭示中国宏观调控与金融市场之间千丝万缕的纠结关系,宏观经济的政策调控目标不可能以制造银行间市场的紊乱作为实施路径,流动性危机也绝非控制信贷增速的最佳方法,宏观经济的固有症结更难以依靠对金融市场的简单粗暴约束而解决。

多年前,英国财经编辑白芝浩为英国央行确立的原则至今适用,即在恐慌期间央行应为有需求的银行提供充分的、高利率水平的流动性。央行的讳莫如深,也会引发更多小道消息以及市场动荡,该出手时应出手。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徐瑾http://finance.ifeng.com/a/20130621/10011085_0.shtml
张军:李克强为什么按兵不动?2013年06月20日 09:14
来源:财经网
分享到:         更多 16人参与4条评论
至少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的减速趋势还没有得到扭转。世界银行刚刚出版的《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把中国今年的增长率从之前的8.4下调到了7.7。而国家统计局(NBS)上周公布的5月份信贷数据也显示,贷款的增加也不尽人意,仅为6670多亿人民币,比4月还是减少了1200亿元之多。当然,即使新增贷款增加到8000亿甚至更高的水平,也未必意味着经济放缓的态势真正在改变,因为在2008年以来贷款的巨量扩张使得中国的贷款规模迅速扩大到接近GDP两倍的情况下,新增贷款的增加很可能更多的是为了偿还旧债而非为用于投资。所以真正要关注的不是贷款流量的变化,而应是存量变动,即是贷款余额是否在持续增长。但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上,这两年多来,由于中央政府在宏观上采取收缩的政策,特别是房地产政策的调控层层加码,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已经明显回落。在2008年之前,投资的年增长总是会超过25%,而现在已经下降到不足20%,而东部地区的投资增速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回落,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回落的就更快了。在正常年份,工业增加值平均每年保持25%的增长率,而2010-2012年的增长率则下降到了不足10%。今年第一季度更是只有7.8%。这无疑是导致经济放缓的直接原因,因为在中国的GDP中,工业增加值占了几乎一半。

这样看起来答案就非常清楚了。如果允许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速再次回到25%或更高的水平,那么,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势头就可以迅速得到制止和扭转。毕竟,2008年在“四万亿刺激计划“下扩张起来的产能(包括迅速积累的房地产和其它资产的规模与泡沫)绝大多数是唾手可得的。所以,一旦中央政府再次启动新一轮的刺激计划,这些产能就会迅速被利用起来,将中国经济的增长率再次推高到9%,的确也不是一件多难的事。上个月,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一次演讲活动中被问及增长率是否还能回到8%以上时,我就这么说了。那么,紧接着的问题就自然是,中国的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是否会再次启动新一轮的保增长计划呢?我最近去香港和新加坡,这也是一个必然被问起的问题。坦诚地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也不是没有答案。我的答案是,这要看李克强在未来几年里能容忍的最低增长率是多少了,是7.8%,7.5%还是7%?

的确,尽管中国经济放缓的局面没有明显的改观迹象,但今年“两会”以来李克强总理和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并没有就改变宏观经济政策发表任何公开的言论,这难免让外界倾向于相信李克强在未来几个月里改变现有经济政策的概率几乎为零。有的经济分析师甚至从李克强最近关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几次讲话中判断,李克强能容忍的最低增长率已经从7.5%下降到了7%。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需要问一下,北京为什么不采取行动?是什么让李克强按兵不动?直到上周习近平主席在加州庄园与奥巴马会面,答案才露出水面。习主席对奥巴马说,我们其实是可以让经济增长得更快的,但是我们把增长目标调低了,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压低增长率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习主席的这段话直截了当,不仅道出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当前经济减速的最明确的看法,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最高领导人对经济的放缓趋势至今保持沉默和不断的容忍。

习主席的这个说法很可能代表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一个共识。如果这样,那么意味着,李克强政府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清算在2008-2010年“四万亿刺激计划”下产能过快扩张的遗产。我相信李克强总理支持这样的看法,如果2008年以来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形成的膨胀的产能和扭曲的结构得不到真正的压缩和矫正,接下来的信贷放松就会迅速再利用起它们。看上去,虽然经济增速短期内会加快,但肯定并不利用中长期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不可否认的是,2008-2010年的温家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刺激计划拖延了中国经济升级的步伐。本来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到来之前,中国经济在2005年的汇率冲击下已经开始累积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从其它东亚高增长的经济体的经历来看,汇率冲击并不是很坏的事情,因为对于一个具有长期增长潜能的经济体,外部的冲击往往是政府和企业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的催化剂,而汇率升值往往就扮演这样的角色。但不幸的是,在中国,汇率升值推动的这个结构调整的进程刚刚开始就被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终止了。在政府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下(2009年的投资增长率高达32%),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仅被干扰扭曲,而且那些在结构调整中会被逐步压缩和淘汰的产能反而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与扩张。

因此,李克强的策略似乎应该是,要让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再回到08年之前,继续开启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窗口,就需要痛苦地清算过去5年投资扩张的遗产,去压缩那些阻碍结构调整的产能和矫正被扭曲的投资结构。而要做到这些,中央政府必须能够容忍经济增长的持续放缓,维持偏紧的宏观政策基本不变,从而给地方政府和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持续增压,让他们别无选择,唯有寻找新的增长源泉和增长方式方能实现进一步的经济增长。

东亚的经验表明,产业的升级,企业的转型多为应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的必然回应。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工资上涨,特别是2008年的外部冲击发生以来,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的中国沿海地区的压力已经最大,加之国内经济的放缓,那里的加工制造业向内陆省份的转移必然加快了,而沿海发达地区更是要寻求以更大的开放政策和更市场化的改革来推动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升级。这就是为什么在深圳前海特区方案之后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计方案能很快获批的原因。


如果这样的解释顺理成章,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认为李克强对经济增长放缓的这一忍耐没有限度呢?过去我们一直用自行车的平衡原理作比喻说,中国政府是不能容忍经济增长低于8%的,因为较快的经济增长有助于缓解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与矛盾。相反,低速的经济增长将带来更多的问题,引发社会不稳。而今天的经济增长率已经持续在8%之下运行而李克强还能按兵不动,一个解释当然是,与10年前相比,在总量上,今天中国的就业压力已经大大缓解。这可以从最低工资普遍上涨的事实中得到佐证。如果中国今天面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那种失业冲击和就业压力的话,现在经济的持续放缓就会让政府十分被动。而且真是那样的话,想必李克强总理早已出手挽回局面了。

很容易理解,工资的上涨趋势和就业压力的变小是中国经济中那些长期结构因素随经济发展而变化的结果。在当前面对外部冲击和内部压力的节骨眼上,出现工资上涨和就业压力的缓解这一趋势对打造李克强总理的所谓中国经济升级版其实相当有利,这该是幸运。如果真能稳住了这个局面,并能积极布局和推进中长期的全面改革方案,那么,我们就应该对中国经济未来巨大增长潜力的实现保持乐观,就像习近平主席对奥巴马总统所说的那样,“中国完全能够在不断战胜困难和挑战中继续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zjgc/20130620/8149435.shtml
我选择相信央行这个行动还是正常的,参见今天的欧元牌价!
今天我算是开眼了,谁能想到银行间市场居然会崩掉!关于中国经济在今年出现危机的说法,网上更是满天飞。但在我看来,万事虽有可能,但今年要发生经济崩盘事件,可能性极小。原因在于两个,这次央行货币紧缩,是针对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定点打击,是蓄谋已久的行为,绝不可能是央行吃错药发癫,要商业银行陪着它一起裸奔。

这与其说是经济现象不如说是政治现象,这和企业新班子上马当年的业绩必然亏损一个道理——以前和今后可能的烂帐一次性亏到位,俗称洗大澡,然后若干年后的业绩才会逐步稳步走高,不然前任烂帐曝光露馅,这责任到底算谁的?此其一,其二,中国经济崩盘第一信号是房地产崩盘,其他领域地雷引爆,只能叫短期调整,不能构成三四年之久的衰退或者大萧条。为什么呢?因为房地产投资占据中国社会储蓄资源的三成以上资源,中国是全球房屋自有率最高的国家,同时目前城市居民家庭资产的七成以上都在房地产上。一旦房地产崩盘,就意味着中国最大行业领域的资源被错误配置了,相关上下行游业会因此倒下一大片,而同时中国人一夜之间都变穷了,自发缩减开支,这时,真正的信用紧缩周期来临了。

现在是老大们有意挤脓包,洗大澡,搞爆几个理财产品,让几家银行亏死,最终目的就是让地方上那些乱七八糟说不清道不明的基建项目停下来。逼着银行向中小企业信贷,别一个劲的对地方政府抛眉眼而已。这有效吗?短期内可能有效,以三五年左右时间的周期看,几乎不可能达到目的——除非财政体制改革。

这话怎么说呢?大家必须明白一点,就是地方融资平台大多数都是公共服务项目,本应该属于财政支出范畴,结果地方政府财政没钱,却从银行圈钱去乱折腾。这里面乱七八糟胡来的不少,譬如陶冬就说他亲眼看见信托公司融资的海南风电项目全是扯淡,因为海南那块压根就没风能,但信托公司却从中大发利市,连扫地阿姨年终奖都百万——这信托公司老大口味真重啊。但我们不能却因此认定,中国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都是这么操蛋。其实大部分都是地方五年规划里面早就筹划好的公共服务项目,本来是五年十年慢慢来搞,只不过这几年就着积极财政的东风,提前大干特干而已。譬如大家都说不厚督阵重庆,大搞特搞基建工程,是劳民伤财大跃进,但还得说句公道话,那钱大部分都被烧在公路等基建上了,有理无理,地方基建设施先进,是有利于经济良性增长和效率提高的。这是没问题的。

但麻烦就在于这里。中国财政是分税制。基建投资带来的效率增长,之后随之而来的税收增长,大部分都被中央财政拿走。地方上只能干瞪眼,基建投入的钱,是他们从银行圈来的,后面要还的钱,只能从财政税收上面找,但地方财政就是没钱。非但如此,一旦中央财政有所吃紧,地方财政更吃紧,因为中央从地方那里拿走更多。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营改增,表面上看是企业税率降低了,实际上地方营业税,很多时候是定额包税,也就说,税务局给企业一个额度,不管你今年赚钱赔钱,你缴纳这么多就行啦,事实上很多地方营业税率是打折的——放水养鱼的道理谁都懂。但改成增值税,原先暗中减免的税负这下真的变成实缴了,而地方税源少了一大快的同时,其他方面收费就更狠了,譬如北京律师营业税率一下子涨到47%,这纯粹就是不让人干活嘛。最后企业日子没法过了。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

聊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你逼银行不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短期内没问题,银行老总被拉去喝茶谈话,大家回单位统一思想掐死几家地方平台,再搞爆几家不听话的中小银行理财产品,但中长期看,财政不改革,地方政府还是要想办法从银行圈钱。道理很简单,财权和事权太不匹配,地方财政困窘之下,那是什么办法都会想出来的。更重要的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激增的时候,是2009年上半年,这个时候利率极低,也就是说我们尽管说地方烂帐严重,但实际上12万亿大部分的信贷累计问题其实并不多,性质并不严重。道理很简单,经济谷底玩杠杠做多,无论如何要比在顶峰用杠杠安全的多。目前的麻烦仅仅是地方财政根本不可能还银行贷款——因为其中很多都是无现金流的项目

简单总结一下:地方政府这两年拆借银行资金太猛,玩得太大了,中央老大要出手管一管了。最后结果无非是中央财政兜底一部分,地方政府咬牙扛一部分,银行出血割肉弥补一部分。今年经济很可能真给安信那帮大牛说中了,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因为老大一定要让它破,大破可能性不大,但一定要早破,不这样,后面烂帐全算他头上了。至于崩盘,这么说吧,现在银行间市场崩盘了,但债市还挺着,债市完蛋了,你要看楼市崩没崩,楼市没崩,就不会大破。至于股市,嚓,早就崩了,已经屌丝好多年,不说也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10d8b0101egv2.html?tj=1
2013年06月20日, 凤凰网,

摘要:  

1、过去27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每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1%,这是天文数字,

2、在货币政策上,很多国家的政府忘记了什么叫“节制欲望”,不断迎合短期诉求,

3、人民银行要马上把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准备金率和其它政策不变,

4、中国经济急需减肥,工业产能过剩应该尽快消化,房地产泡沫急需尽快消化



中国经济象得了肥胖症的中年男子

财知道: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呼吁央行在周三前降存准率,亦有研究人员就是否应该降息进行了激烈辩论。降息降准,你怎么看?为什么?

张化桥:35 年来,中国的信贷扩张是疯狂的,不负责任的,害自己的。五月份,我出版了一本英文书,讲的就是影子银行的爆发以及货币政策难辞其咎。现在我正在准备中文版。过去27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每年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1%,过去十年,也高达18.2%。今年四月底的增长率竟然也高达16.1%。这都是天文数字。中国人真的疯了。

在财政支出上,很多国家的政府不断迎合市民和企业的短期欲望,导致了赤字累累。在货币政策上,很多国家的政府忘记了什么叫"节制欲望",不断迎合市民和企业的短期诉求,结果钞票越印越多,通胀失去控制。中国和巴西是穷国的典型代表。希腊和西班牙是富国的代表。

每次遇到一点点经济痛苦,市民和企业就呼唤政府救济:财政政策放松,货币政策放松。降准无非就是多发放贷款。古谚:一口确实不能吃成一个胖子,但是,胖子又确实是一口一口吃成的。中国经济确实象一个得了肥胖症的中年男子。

印钞票最大胆的是中国人

财知道:我们看到很多人,包括经济学家、专业的分析人士都喜欢央行出台降准降息措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这种偏好?如果降准降息,对当前的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后果?

张化桥:太多的经济学人放弃了道义责任和公正。我感到痛心。过去12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了6倍,原因 是每年17.7%的复合增长。1986年,我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上班,从那时起,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43倍。背后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是21.1%。咱们究竟想用多快的速度把这个国家整垮呢?我们批评美欧和日本的印钞票,但是,别人的货币增长率都在单位数字,5%以下。最胆大的是中国人。

财知道:有人认为,现在经济处于低点、就业不足,通过降准降息,推出刺激政策。相比造成的通胀,这个牺牲是值得的。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张化桥:胖子每次吃东西的时候都觉得必要,每次躲避体育锻炼时,也觉得有必要。

中国急需一个像样的经济衰退

财知道:当前的经济形势,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才是正途?

张化桥:我认为,我们的经济急需要减肥。第一步,中国人民银行要马上把利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准备金率和其它政策不变。年底,再加息一个百分点。中国急需一个像样的经济衰退,需要减肥。工业产能过剩应该尽快消化。房地产泡沫急需尽快消化。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挥霍急需制止或者减少。

昨天,我在香港一个研讨会上讲,中国人的愚蠢外汇政策害了自己30年,现在,咱们被美国人套住了。美元成 了咱们中国人的货币,相当于你炒股票不小心炒成了二股东。中国人如果不小心,就会用国内信贷膨胀和信贷爆炸的办法来收拾美国人。怎么收拾美国人?很简单。 全球第二个次贷危机一定会在中国爆发。那个威力将远远超过希腊和西班牙的小打小闹,也会超过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那时候,中国就会绑架全球,实现中国人的最终报复。他们会需要救济中国人,因为咱们越来越绑在一起了。

对此,我感到非常害怕。为什么?中国的信贷扩张如此迅猛,神州大地的优良的贷款机会哪里有那么多?放贷的机会怎么会如此快速增长?这就只能迫使和诱 使银行不断降低放贷标准,直到给无家可归的人们贷款。美国的次贷就是这样来的。不是吗?美国的银行家本来都是聪明的,他们也是一步步走向次贷危机的。

中国现在的真实利率是负数。这就给了咱们很多幻觉:很多投资项目都变得可行了。你在做可行性研究时,如果把利率提高2-3个百分点,看看那些项目还是否可行。咱们自己骗自己,太久了。应该休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kzzm.html?tj=fina

一场“有药无引”的宽松

2013年06月18日09:34         鲁政委        来源:金融时报     



  现实:“有融资、无增长”

  在社会融资方面,从单月社会融资量来看,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各月的社会融资总量,甚至已超过刺激力度极为强劲的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今年1月和3月单月甚至创出了2.5万亿元的惊人纪录。从年初以来的社会融资累计数据来看,1月至4月累计社会融资总额7.9万亿,与去年1月至6月融资总量基本持平;从同比增速来看,虽然1月至4月份累计同比整体略低于2009年下半年100%至110%的增速,但最低累计同比增速接近60%,最高甚至达到了创纪录的160%,总体状态仍然是相当惊人的。

  然而,在社会融资总量惊人增长的同时,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却迟迟没有显现。此前市场曾一度发现较为有效的社会融资总量同比增速领先GDP一个季度的规律,到今年却完全失效了: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出现的复苏“嫩芽”,在极端丰沛社会融资一如既往的灌溉下,在今年第一季度不仅未能继续“抽条”反倒还开始“凋谢”。

  流行的解释:片面甚至错误

  面对这种情况,目前最具影响力的流行解释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融资虽多但主要被用来“借新还旧”。这种说法存在着明显的统计概念错误。因为所谓单月社会融资总量,统计的是轧差后的净新增量;各月累计的社会融资,也统计的是自当年1月开始的轧差后新增量的累计。

  第二种是从流动性释放到经济增长存在一个时间差。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本质上却是一种无法搞清微观机理的“黑箱式”解释,也无法说明为何此前存在的社会融资增速领先GDP一个季度的经验模式,到了今年初就突然失效了。

  第三种是资金在空转,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这种看法相当具有影响力。因为数据显示,近年来社会融资总量中信贷占比呈现迅速下降态势,2013年以来更是首次降到了50%以下;与之对应的,则是银行同业金融市场业务的迅速发展和占比上升。这些数据似乎印证了所谓“空转”的说法。但问题是,任何放出去的资金,都是要收息的,在目前股市不涨、房地产被调控(虽仍在上涨、但预期不稳快速变现变得更困难了,房地产的确仍然吸引了部分社会融资进入,但要说1月至4月8万亿元左右的社会融资大部分都去了房地产,则显然言过其实),“空转”如何提供必要的利息来源保障?

  我们的看法:缘于一场“有药无引”的宽松

  简单地以社会融资猛增而GDP没有回升、银行同业金融市场业务增长速度更快便认定资金“空转”,而并没有落到需要资金者的手中是片面的。因为在社会融资增速加快的同时,居民和企业存款增速的确都同步出现了回升。

  但与此同时,从固定资产投资来看,其资金来源在经历了1月至2月份短暂的回升之后,随即便出现了下降。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增速低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意味着投资的资金链显得较为紧张。如果进一步剔除房地产,则其他投资的资金来源显得更加短缺。这似乎足以让人们相信:社会融资主要进入了房地产,除此之外,并没有进入其他投资项目。但是,在建项目计划投资规模是与社会融资的上升是同步的。也就是说,至少在建项目的投资“计划”情况,已相当清楚地反映了社会融资总量回升的积极效果。

  如果根据在建项目与社会融资的情况推定融资进入了投资之中,那么,又该如何解释整个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未能因社会融资的回升而出现强劲回升呢?在我们看来,这应该是意味着,单纯依赖“在建项目”本身,即便其资金来源充裕,但由于施工本身中必须遵循的物理建设次序(比如,得先打地基,然后才能盖楼,不能打地基和盖楼一起做迅速拉起投资),巨大的计划投资本身并不能在同一时间就全部展开从而体现于固定投资增长和GDP增速上,因而,在在建项目正常推进的同时,还必须同时依赖“新开工项目”的外延式铺开才能使得投资增速回升。

  照理来说,新上项目应该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一方面,从2012年5月份开始,国家发改委就批准了总额累计超过10万亿元的项目;另一方面,今年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其压倒性的措辞和导向仍然是要“强力推动大项目,千方百计争投资”,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冲动上项目,中央也给他们批了项目并希望他们能尽快上一些。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固定资产投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增速变化情况却令人不解:今年以来“新建项目”同比增速下降,只有“改建项目”同比是上升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我们看来,其背后关键的原因是,按照我国目前的投资管理制度,一个新项目如果要上马,必须得先有20%至40%的项目资本金才可以宣布“上马”、进而才可申请贷款,否则不得上马、不得办理贷款。在有批文、有冲动、有贷款(贷款不能作为项目资本金)的情况下,“新建项目”同比增速下降,只能解释为地方政府项目资本金的严重不足。

  顺便提及的是,“改建项目”之所以同比增速能够上升,是因为“改建项目”属于此前已经验过资、已宣布上马了的项目,此时只要有贷款就可立刻快速推进,所以,政策的放松可以迅速体现在改建项目增速的回升上。扩建项目之所以同比下降,是因为扩建往往容易会被视为“重复建设”而不属于信贷等宏观政策优先支持的范畴(甚至还有意要收紧控制),而且也没有办法实现新一届政府的“新战略”,所以,此类项目同比增速也是下降的。

  贷款虽然不能作为项目资本金,但信托、委托等其他多种多样“非标融资”方式融到的资金,其中有相当部分“拐个弯”就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了。这就是为何在信托、委托等风起云涌的2012年,新建项目同比增速总体上还是上升的;但到2012年12月,新一届政府连续发文反复规范地方融资,由此使得各类套取资本金的“非标融资”在政策执行口径被摸清楚之前不能不有所收敛,由此自然也阻住了地方政府上新项目的步伐。

  至此,“有融资、无投资、无增长”状态出现的根本原因已经很清楚了:因为决定项目能否上马、从而后续的信贷等其他资金能否顺利注入的“项目资本金”极度短缺,这味“药引子”的缺乏,导致其他融资再多也无法立即起效。一句话,年初以来的状态,不过是一场“有药无引”的宽松。

  既然没有项目资本金,为什么还要那么多贷款等其他融资呢?为什么要把钱拿出来闲置在那里呢?因为项目已批、地方政府又强烈想上,先把钱弄出来枕戈待旦,一旦项目资本金到位就立即宣布上马,就是各个地方的自然而然的行为。

  问题的出路:耐心等待

  如果单纯从短期经济的启动来讲,解决了项目资本金这个“药引子”,经济就能快速雄起。所以,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第一,直接宣布下调项目资本金比例要求。比如,先前要求30%项目资本金的,宣布下调到15%,由此将能够极大缓解地方资金的不足。这种办法在2009年至2010年间曾经使用过。

  第二,增加中央对项目的拨款。财政拨款可以作为项目资本金,增加拨款有利于新项目上马。但很可能中央目前财政资金也不是很宽松。

  第三,允许地方担保的平台公司通过发债筹集的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如果财政拨款不足,可以考虑这种办法。

     但必须指出的是,当前中国政府和企业的负债率都已不低,即便是单纯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目前“铺下来的投资摊子”纵向比较也已经大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根据近十年的数据,从在建项目计划投资与GDP的比率来看,在2004年至2007年间一直在100%以内,而此后快速攀升,到2012年上升到了创纪录高位134%,比2004年的86%上升了48个百分点;从新建项目计划投资规模来看,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2004年至2008年间从未超过40%,但2009年之后却连年上升,到2012年已高达史无前例的60%,比2004年的31%高出了将近一倍。

  无论以上哪种缓解项目资本金的办法,在推高了当前GDP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好都会加大中国经济的中长期风险,因而需要认真权衡,个人建议能不用就不要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项目资本金的不足,站在长期、全局的角度,似乎还应该是值得庆幸的,因为它客观上起到了有效遏制地方胡乱投资的冲动,也自动矫正了去年下半年非正常的、运动式的项目审批所可能造成的严重问题。

  当然,随着年内财政收入的自然到位,中央该进行的转移支付也会自然下拨到位,一些新项目的资本金是会陆续缓慢到位,由此也会让一些新项目开工。我们现在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

  (作者为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本报专家组成员)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5c4d60102e5yq.html?tj=fina
货币政策大错升级(2013-06-20 14:03:56)转载▼标签: 杂谈  


如果说,过去三年中国货币政策在不该紧的时候“紧”是一个重大失误的话,那么今天货币政策在中国经济即将失速之时“更紧”——顺周期调控,这将是重大错误的升级。

今天(2013年6月20日),中国货币市场回购定盘利率全线暴涨,隔夜拆息达到空前的12.85%,7天期利率10.77%,14天利率10%。这样的利率水平快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时受灾国的水平了,世所罕见。与此同时,无论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货币流动性全线告急,实体经济贷款排队,高价优先,信贷利率大幅攀升。

同样是6月20日,汇丰制造业PMI显示,中国制造业前景继续恶化;而就在中国经济基本面不断走弱之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加速升值——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升值,而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受到流动性紧而又紧的影响,中国股市同时发生惨跌,市场信心几乎回归冰点。

面对此情此景我必须要问:是谁赋予了中国央行“顺周期”调控经济的权利?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疯狂的利率变化是否预示着中国金融和经济危机已经开始了?

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因为从宏观上看,作为总量政策,央行长时间实施“顺周期”政策、而且越发疯狂之后,中国经济恶性循环已经达到了极致,为GDP“断崖式”下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是吗?汇丰PMI下跌加速已经清晰表达。

问题是中国政府并未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国务院常务会议摆明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调子,但从实际情况看,金融正在摧毁实体经济。在我看来,中国金融正在犯着严重的错误。

首先,把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当成了结构性政策,这一点,我们已经多次指出。所谓“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这就是明显的政策错位。

第二,忽视货币政策的相对性。我们对货币供应量的评估,一味依据自身历史情况去判断松紧,而忽视了在开放条件下,中国货币松紧程度与境外、尤其是强势货币国家货币条件松紧程度的比较。以致,人民币没完没了地升值,中国经济恶性循环。

第三,一味崇拜“蒙代尔三元悖论”所阐述的原理。实际上,“三元悖论”所揭示的仅仅是开放条件、汇率波动与货币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并未涉及货币政策与经济稳定发展的关系。所以,中央银行为了追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无视经济死活,这是对中国经济伤害最大、最不负责任的表现。

我当然认为,中国货币市场利率的大幅攀升和美联储QE政策调整密不可分,这就是中国货币政策相对性的具体体现。现在,美国市场的利率已经开始走高,资本大量撤离中国的事情可能正在发生,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今天想走当时就能走得了的。所以,货币吃紧将持续一段时间。

现在看,中央银行是在拿商业银行当“池子”。外汇流入的时候,逼迫商业银行更多地持有外汇,从而收紧了商业银行人民币的流动性。如果外汇流出,也是最先商业银行吐出外汇,增加人民币流动性。而现在正处于转换期,所以中央银行“绷着劲”,试图通过外汇流出增加人民币流动性。

但问题是,这样的做法完全没有考虑实体经济的生存问题,没有考虑中国经济可能因此而发生危机的问题。只要实体经济贷款周转失灵,并发生大面积违约,商业银行死定了。中国经济和金融危机必然发生。现在看,危机将至,因为美联储的政策可谓灵活多变,运用自如。而我们还在鼓励企业“走出去”,还在扩大资本流出的口子,这明显是“作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dbd1d0102e68y.html
央行制造金融恐慌(2013-06-21 14:13:28)转载▼标签: 杂谈  


据报道,6月20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隔夜拆息最高居然达到30%。也许是我“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但除了上世纪80年代的“美元恶性收缩”、以及金融危机之下的国家“被逼收缩”之外,我确实没有见过哪国的中央银行如此调控市场利率,如此有意营造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我认为,中央银行必须予以解释,如此大起大落的利率,如此干枯饥渴的流动性,如此无所顾忌的资本坠落、财富蒸发,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央行这样的做法到底意欲何为?否则,这样的行为就是对中国经济、国民的犯罪。

我们都知道,中央银行仅仅法定存款准备金一项,手里就握有21万亿元现金。这21万亿元现金,每年将消耗4000亿元利息。这4000亿元现金无非两个解决路径,第一中央财政支付,第二发行货币支付。但无论哪种支付方式,都是老百姓的心血——财政支出是老百姓的纳税,发行货币是通过制造通胀后的全民支付。

有人心疼吗?更令人心疼的是:这笔巨额支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为境外“热钱”支付利息。更更让人心疼的是:这么一大笔流动性闲置在“池子”里边,中央银行却让股票市场、信贷市场——让中国实体经济遭受饥渴之苦,大幅拉高市场利率,拉高贷款利率,拉高实体经济成本。不管央行主观愿望如何,这样的做法势必引发国外“套利资本”涌向中国,客观上帮助了“套利资本”从利息的最终支付者——中国实体经济身上攫取巨额利润。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调控?中国人民是否能够或应对承受这样的代价?“中国人民”银行是不是必须予以解释?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我是在看不到,中国央行所做出的积极响应,而能够看到的都是相反的情况。

昨天有媒体报道说:中国股市不看肖钢,而是看央行。何止股市,整个中国经济都被栓到了央行的“裤腰带”上。不是吗?为了托住中国经济,政府一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经得起紧缩货币政策的对冲?无法获得金融支持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可持续?

当积极财政政策被紧缩货币政策摧毁之后,那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便站出来叫嚣:政府投资的贻害无穷。因此,政府什么都不该干,应对让市场自然调节。这样的言论,实际已经砍断了中国经济一根重要的支柱,废掉了中国政府投资的政策手段。奇了怪了,全世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都在干预,而且美国的干预已经取得成效,但我们这个“非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却比完全市场经济国家更加“市场”。天下岂有此理?

中国央行一向是市场经济改革的“坚定推进者”,但政策信息透明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原则吗?那为什么中央银行还要偏好“暗箱操作”?所以我希望中央银行言行一致,履行你们的信仰,向中国公众公开你们的政策意图。告诉我们,为了实现你们的目标,我们还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是谁赋予了中央银行“顺周期”调控的权利?

最近,国际金融市场对中国经济一致看空,华尔街已经发出“抛售人民币”的指令。而我们自己到底做了怎样的准备?我们还看到,美国突然抛出“逐渐退出QE”的政策,这将为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我们自己到底做了怎样的准备?美国利用自己独特的货币地位左右开弓地伤害中国,我们到底懂不懂症结何在?谁在想办法应对?为此我请求、要求、渴求中央银行敢于站出来,给国人一个全面的解释。
金融危机就在月底,别做降准备金的梦啦,相反流动性还要收缩呢,今日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暴涨206基点
2013-06-19 16:57:38评论(21)
45  
金融危机就在月底,别做降准备金的梦啦,相反流动性还要收缩呢,今日上海银行间拆借市场隔夜利率暴涨206基点,1周利率大涨137.2点,2周利率大涨212.9点,1月利率大涨43.7点.

为什么2周利率涨幅最高?

6月底,商业银行们的第一次大考就要开始了,特别是中型商业银行,3月底以来银监会对理财产品进行规管,13万亿(元)的理财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大约2-3万亿)将在6月底到期,给银行带来很大的现金支付压力。过去3年,中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占存款规模的比例从2010年的10%左右升至今年3月的近30%.

银行,尤其是中型股份制银行的钱都能贷多少贷多少,手头的资金非常紧张,这下子又有银行的资金链要断了,这次不会像光大那样,仅仅只有60亿,这次最少也有1000亿,足以做一场小型金融危机咯.现在连四大行都缺钱.

别指望央行给流动性了,昨天20亿央票的发行是明确表示,无论你们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有多紧张,我央行是不会放水激活流动性的。央行主办的报纸金融时报在周一的报道中否认中国货币市场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并且认为个别银行遭遇融资问题是因为其严重依赖在银行间市场借入短期资金以及超过贷款的限制。该报道还称银行需要自己解决融资问题,不应该依赖央行介入提供流动性。

今日银行间债券市场特别延长半个小时,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急着找钱阿,债券流标严重,只能提高收益率才能勉强好一些

不给商业银行们点颜色看看,央行是不会善罢甘休的,这么容易就投降,央行以后还怎么在金融界里混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261240101dkt1.html?tj=fina
中国式“休克疗法”简评
2013-06-20 22:28:46评论(7) shibor 紧缩 财经
2
  知道本届政府是届相对强硬的政府,上来就是冲着“排毒”而来;但是很多方面,和上届政府相比,在经济政策上转向太剧烈太彻底,还是极不适应。

  短期的银行间拆借利率和债券回购利率都创了历史高点,而且,(总理会上说得明白)终于大家相信不会再有救兵了。这样的局面和上届政府那种央行和银行你侬我侬相互帮衬的温馨景象大相径庭。

  在经济的下行周期里搞紧缩;在美国复苏力度不确定、欧日和新兴市场衰退未了被迫走上宽松刺激之路的外部环境中,搞紧缩。这是什么情况?

  通常的宏观调控都是逆周期的,目的是要平滑经济波动,这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开一辆没有定速巡航的汽车,你要开得平稳,就得在减速时轻压油门,在超速时轻压刹车。就像伯南克和他的前任们做的那样。但中国经济这辆车,好像坐起来很不平顺,如果前面有了在加速时踩油门的动作,现在就得赶紧踩刹车,即使已经在失速状态下,也得往死里踩。

  不是逆周期?这仅是表面现象!

  根子的问题是中国的调控并非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如果说上次4万亿的疯狂已经被证明违背了经济规律,那么现在的紧缩的动机同样并非以经济规律为优先考虑。

  根子的问题是中国的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太大。最近的新闻里除了SHIBOR发飚外,还有广东多城提交造城方案,理由就和经济规律毫无瓜葛,仅仅是广东的GDP全国老大的位置被江苏追得紧了。这种心态很有代表性。如果老大都有如此强烈的紧迫感,老二老三以及一大串中西部的后进生,当然更有动机要把本地GDP拉上去。于是,这个国家一方面中央是在想办法控制GDP,理想的状态是让GDP自然降温,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想办法继续热火朝天大干快上。可见中央的理想注定不能实现。

  所以,谁说中国的调控不是逆周期?逆的不是经济周期而已。头脑和四肢要反着来,够拧巴吧?

  中央逆了地方的意志,其实,这还只是一方面。中国的债务膨胀势头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大而不能倒与自我强化。由于经济效率的低下,大量的债务已经走进了庞氏骗局的死胡同,为了维持不崩盘,只能借新还旧,借短缓长,从银行表内到民间,大量信贷都被这些债务黑洞所吸收,所以虽然1月、3月社会融资大超预期,但未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动力。如果顺着这个庞氏骗局来,中国总体债务将呈指数级不断膨胀。所以,休克疗法是为了逆这个趋势,这次社会融资总额和M2都是上升到调控目标,而GDP不再是调控目标。

  所以,李克强经济学其实和安倍经济学有不少神似之处。就是在经济体两难的夹缝中,意图走出一条生路,而进行着走钢丝一般的实验。现在就面临窘境了。比如中央要“三定”要放权,地方却在做加大干预力度的事。中央要把影子银行风险和银行隔离开来,但大量依赖影子金融的民营小微可能饥渴而死,大量的影子银行产品投资人可能要承受违约风险或投资亏损风险而死;转移了风险却冻结了经济活力。一边说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但短期流动性危机已经开始撬动长期债券收益率,融资成本全面提升自然会加快庞氏骗局崩盘进程。虽说中央能看到经济的底牌,但未必能理解经济的底牌——否则之前也不会屡出昏招了。也许,李现在做的事放到温那个时代,就正确了。但是现在去做,就是在赌了。

  调控成功回避不了减货币和减债务,而成败的命门在:1、地方政府的施政动机;2、政府项目乃至整个经济体的效率。前者解决的根本途经是政改,后者解决的根本途经是放弃国有体制。这是两座现成的桥,没人走,我们还在摸石头过河,非要挤那窄门。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选宽松是疯狂到毁灭,选紧缩是痛苦到毁灭,那才是可怕!不知道我们离那天的到来,还有多久?多保重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8bec7f0101p78q.html?tj=fina
紫水晶788 发表于 2013-6-21 18:44
央行制造金融恐慌(2013-06-21 14:13:28)转载▼标签: 杂谈  

这个看来是真急了,问题是央行能够解释什么,当初一窝蜂的去投机的时候,向谁解释过?
李克强三提“盘活存量货币”传递政策新信号
2013年06月21日 14:39
来源: 新华网
76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新华网北京6月21日电(记者 邱小敏)6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这是一个多月以来,李克强总理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此前在5月13日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他曾指出,“在存量货币较大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较高。要实现今年发展的预期目标,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在6月8日主持环渤海省份经济工作座谈会时,李克强二度要求“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国经济面临诸如外贸增速下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PPI连续负增长等不利局面,与此同时,银行间短期资金利率不断走高,A股市场持续低迷,有人寄希望于管理层进一步放松银根。

    然而,我们应当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非常复杂的局面和诸多困难与挑战:一方面,经济结构失衡,产能过剩问题严重,新兴行业、“三农”、小微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已成痼疾;另一方面,前5月人民币新增信贷4.21万亿元,同比多增2792亿元;截至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货币存量逼近百万亿元大关。大量的资金投放并没有换来经济的健康发展,资金周转效率低下,所谓的“资金空转”问题凸显。

    在这种背景下,“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务院的用意正是力图以金融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平衡,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

    理解决策层 “盘活存量”这步棋的用心与决心,下一步,金融监管部门如何落实将值得期待:差别化的信贷政策,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放松利率管制实质性展开利率市场化改革,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都有望得到实现。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6/21/c_124892389.htm
很有意思,19号的新闻再发一次,只是。。。。。。。。。
我只知道,资金充裕,利率走低,利率走高,资金紧张!

紫水晶788 发表于 2013-6-21 18:24
今天我算是开眼了,谁能想到银行间市场居然会崩掉!关于中国经济在今年出现危机的说法,网上更是满天飞。但 ...


楼市崩了,那整个中小企业,私人与银行间的贷款中介也就崩。
现在银行向它们放贷,大多数要抵押物的,而抵押物通常就是各个地产(如商品房,厂房及其土地使用权)

中介崩了,没了这个最可靠,最可行的中介,银行靠什么来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拿什么来向民营企业,私人业主放贷?!
紫水晶788 发表于 2013-6-21 18:24
今天我算是开眼了,谁能想到银行间市场居然会崩掉!关于中国经济在今年出现危机的说法,网上更是满天飞。但 ...


楼市崩了,那整个中小企业,私人与银行间的贷款中介也就崩。
现在银行向它们放贷,大多数要抵押物的,而抵押物通常就是各个地产(如商品房,厂房及其土地使用权)

中介崩了,没了这个最可靠,最可行的中介,银行靠什么来保护自己的资金安全,拿什么来向民营企业,私人业主放贷?!
真军牌 发表于 2013-6-21 21:52
楼市崩了,那整个中小企业,私人与银行间的贷款中介也就崩。
现在银行向它们放贷,大多数要抵押物的, ...
银行已经商业化,大企业自然会受到优待,小企业自然会排到最后,这才是市场经济啊!要想小企业过得好,整个市场的资金必须充沛!
明朝人囤积白银亡了国,中国人现在囤积的是房子(2013-06-22 09:18:39)转载▼  
           明末囤积白银与中国囤积房子

   明初曾经大力推行纸币,纸币是以国家信用做保证的货币,不过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社会养成对贵金属货币的崇拜,纸币的接受程度一直很低。尽管朱元璋是喜欢把人剥皮填草的暴君,但还是无力扭转对纸币的不信任。明初的纸币一般是用来糊弄外国朝贡使团的,或者是奖励官员的,官员也只是把纸币当奖状咯。

    明朝权贵人士有将银子藏在地窖里的习惯,清朝这个好传统也被保留了,之所以囤积银子,实际还是对政府的不信任,尽管他们是政府系统的一员,但却是对政府不信任,他们更坚信贵金属的保值作用。五百年后,人们找到了另一个白银的替代品,那就是房子。今天房子基本和白银对等,只是房子还有点实用功能,不过权贵们大部分房子都是空置的,出租都很少,这个实用功能也不明显。和明代很类似,权贵们将搜刮来的钱第一时间变成白银存了起来,不过不是藏在地窖里,而是二环路两旁。

   白银肯定无法做小额支付,就像你去酒店吃饭给酒店一个卫生间,那不行,小额支付在明朝还是用铜钱的,犹如今天的纸币,中国的铜储量相对白银可以说是无限储量。

  房价为什么居高不下,越来越高,这跟白银对铜钱一直通货膨胀一样。明朝也是如此,铜钱不断贬值,白银不断升值,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人们都被铜钱兑换成银子,就像很多中等收入者买房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的纸币贬值,于是白银成为铜钱追捧对象,自然通货膨胀。

   明末人叶梦珠《阅世篇》卷七《食货一》中记载崇祯壬申(163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民间已嫌其贵”,十一、二年(1638 - 1639 年)“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七、八分,识者忧之”,十五年(1642 年) 春“时钱值日落,每千值银不过四钱几分。白米每石文银五两,计钱一十二千有奇”。顺治三年(1646 年)“斗米几至千文”,四年(1647 年)“白米每石文银三两。”六年(1649 年)“大熟,糯米每石价止一、二两,珠米每石九钱,白米每石价一两耳。”也即是说,如以铜钱计,崇祯时十年间米价上涨了十倍,银价上涨了五倍。也就是说白银针对铜钱,涨了2倍。如同今天房子对应纸币,涨了2倍。

   普通百姓手中只有铜钱,这也就是大部分普通百姓的资产负债表中银行活期储蓄占到了90%以上,而固定资产几乎没有。而固定资产就是房子,就是白银。权贵之所以财富迅速增长,主要还是固定资产增值,当然了搜刮也很多。

   明1581年,为了增加明朝政府的财政收入,明朝大学士张居正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因为实施这一改革的前提是清查土地,所以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因遭大地主的阻挠而停止了。然而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也就是说,你必须把铜钱兑换成白银才行,也就是现在你要讨老婆,得把手持的纸币变成房子,房子成了刚需。

    好了,我们穿越回明朝末年,明末白银稀缺,主要是权贵们窖藏银子,“房姐”、“房媳”、“房叔”、“房爷”……随便一个什么鸡毛官都占有那么多套商品房!动辄40套50套,我估计200套的也不会少,如同明末的200担窖银。所以一线城市虽然很多有很多房地产项目,但仍然是供不应求,疯抢。

   让明末出现崩溃的另一个触发点是161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哈布斯堡王朝与反哈布斯堡王朝激战30年,这期间江南出口欧洲的丝绸、茶叶和瓷器锐减。江南商品主要出口地西班牙经济出现了危机,17世纪30年代,西班牙最大的宝库,墨西哥的银矿产量急速下滑,西班牙王室如梦方醒,禁止白银流出。两者导致江南出口业迅速萧条,人民收入锐减。这跟目前的出口下滑类似,欧盟经济危机,减少进口,美国日本与中国贸易摩擦,也减少进口。中国的白银全部依赖出口换汇,出口危机就意味着白银减少。

   今天中国大部分普通百姓还是制造业,特别是出口制造业养活了大部分普通百姓,权贵们搜刮这些来自出口行业的利润,将其变成白银也就是房子。明末大量手工业者、丝绸业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出口换来的白银最终都流入权贵的口袋,如同今天,我们出口行业的税收都流入权贵口袋。

    威尔·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一书中所言,“当贫富分化达到不可持续的爆发点,人类历史上通常选择两种途径解决问题:通过立法重新分配财富,或者通过革命重新分配贫困。”

   明末起义爆发了,农民要的是银子,崇祯从内务府拿出10万两白银,很快,农民们投降了,明末起义的部队名字很独特,神一魁、王左桂、王嘉胤、红狼、小红狼、点灯子、过天星、独头虎,等等,这些人一接到银子,就投降了。不过银子很快就花光了,农民又造反了,崇祯发现自己没银子来招抚了,加税加税再加税,加税逼得更多人造反,无论招抚还是镇压都得银子,而政府没有银子了也舍不得银子,银子都在权贵那里呢,恶性循环开始了。

    中国本届政府当政十年里的最后一次房地产调控,也是第九次房地产调控。一届政府锲而不舍的十年调控房价,而房价越调越涨,这在老外看来不可思议,但事情的确实实在在发生了。为什么抑制需求的房地产调控屡屡无效?很简单,银子要比纸币保值啊。

    政策总是无效?因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都是白银窖藏者,囤积了大量房子,让他们打压房价,好比一个人要他左手砍右手?你会吗?他们会吗?

  老子道德经有几句名言,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爱”指吝啬,“费”指浪费,破费。“藏”指囤积财富,“厚”指很多,“亡”指失去。太吝啬了最终必然破费更多,囤积财富越多,必然失去财富更多。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明末吝啬的出名的楚王是这几个字的标准解释,楚王的财富是非常多的,自朱元璋建立明朝,近300年的财富积累,财富几乎富可敌国。就在张献忠进攻楚王驻地武昌时,左良玉表示愿意帮楚王抵御张献忠,前提是楚王出兵饷,左良玉的兵1年就发了1次军饷,严重影响战斗力,楚王当即拒绝了。张献忠兵临城下,楚王的手下为了募集更多的士兵来保卫武昌城,恳求楚王把金库里的金银拿出一点招募士兵,楚王是出了名的一毛不拔,拿了一把椅子给士兵们说,这是当你太祖皇帝坐过的椅子,你们拿去卖了,兵慌马乱之际,别说是太祖皇帝做过的椅子,太祖皇帝的玉玺都不值钱,谁买啊,吃都吃不饱。武昌守将朱其指出那张椅子是楚王上一年花半两银子买的,楚王立刻以藐视亲王为名打了朱其40大板,朱其于是投降张献忠,带张献忠入城,张献忠查抄楚王府,得黄金3万多两,白银超过600万两(一说180万两),差不多比明朝末年全国的财政收入高两倍。张献忠把楚王的金银珠宝用车拉往城外,足足600多车都没拉完。张献忠把质量最差的珠宝与75岁的楚王朱华奎放在一个口袋内,然后扔到长江里,淹死了楚王。

   你会说那是动乱时期,好,我们来看个和平时期的。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颁布实施算缗令。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每4000钱抽税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两算,船五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轺车者,小车也。基本上税率是6%,虽然是资产税,但放在古代,还算低了。不过商人们都吝啬,对于平白多出的6%的税,他们感觉到很难忍受。听到这个法令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琢磨怎样偷税漏税。史书上清楚的记录下了几个字:"富豪皆争匿财"。实际上当时是自行报税,国家不去查,商人们自以为很聪明,低报瞒报。不过他们很快就吃到苦头了。制定算缗令的是出名的酷吏张汤,他早料到人们会低报瞒报,公元前114年,张汤发布告缗令,它完全是针对算缗中的报税行为的。说一旦发现有商家把货物隐匿不报,或者所报不实,就要被发配边疆,戍边一年,而且所有财产全部没收充公。对于有勇于告发的人,收上来的财产分给他一半。所以此令被称作"告缗令"。这个告缗令才是张汤真正的目的所在。他不可能不知道,全国根本没有几个愿意遵守算缗令的商人。因此,他先让你们自行报税,引诱你们隐匿财产,再将告缗令重磅推出,把你们的财产全部吞没。那些不知深浅的商人们即便在告缗令推出之后仍然存着侥幸心理:我们大家都偷税,难道你能把大家的财产都没收了不成?他们低估了张汤,他就是要收到你破产,。《汉书·食货志》里面清楚地记录下了告缗令的威力:中产以上商贾大抵遇告破家,国家得民财物数以亿计。

   多藏必厚亡阿,那一天何时到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f261240101dmlb.html
HOHO,一堆大大小小的典当行,会怎么样?
金融方面的知识还是太少了
看看学习
局外人看不懂的银行间市场
2013年06月22日 01:59  证券时报网          我有话说
  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某外资银行债券交易员说,他打算在周五的日记中这样写:愉快的一周终于过去了!这一周中,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借钱借钱……钱真的很难借,有时候要给很高的利率,有时候还要打折处理持有的债券。但相比股市而言,我们是幸福的!

  某基金公司交易员说,她打算在双休日画一组漫画,好好纪念一下这惊心动魄的一周。她认为,这个市场是小众市场,但却是可以与央行直接对话的市场;这个市场是不透明的市场,但却是可以影响全局的市场。她相信,这个市场的欢笑多于泪水。

  他们都认为,中国的银行间市场,是局外人永远看不懂的地方。这里发生的很多事,都是被“二传手”、“三传手”传播出去的,其中有不实消息,有过分渲染,也有很多的澄清与道歉。大部分人甚至不清楚这些公开说明本身是真是假,某些人或许知道真相,但什么都不会说。

  银行间市场就是这样一座城,不是里面的人想出来或外面的人想进去,而是外面的人无法了解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有胡乱的猜测和揣摩,然后就是稀里糊涂的下跌。

  城里面的人说,一开始,大家都认为央行会出手,但后来多数人认为,即使不放钱,央行也会暂停央票发行。最后全部的人都想通了,央行肯定不会放钱,但会让有钱的大型银行略微降价放出一些钱。

  情绪反复波动,造成了回购利率的大起大落。这周的5个交易日里,隔夜利率先下跌214个基点,然后又连续3天上涨686个基点,周五又大幅回落305个基点。利率曲线,就像是一道锋利的“闪电”。

  经历了这一周,银行间市场的人都还坚强地活着。尽管债券收益率大幅攀升、资金成本剧烈波动,但多数人都相信,过了7月5日(半年末考核后的首次准备金例行补缴日)那个鬼门关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bond/20130622/015915878936.shtml
紫水晶788 发表于 2013-6-22 17:07
明朝人囤积白银亡了国,中国人现在囤积的是房子(2013-06-22 09:18:39)转载▼  
           明末囤积白银与中 ...
那时候,权贵及其子女没地方可去,现在中国只不过是个地球村中的一小部分。10岁以下的不过占世界的10%而已,权贵何处不为家。光在中国就有很多户口,外国的户照也少吗?!
继续用不走西方的邪路来压迫中下层吧。自己的子女要到西方去过邪路的生活啊。
真军牌 发表于 2013-6-22 19:55
那时候,权贵及其子女没地方可去,现在中国只不过是个地球村中的一小部分。10岁以下的不过占世界的10%而已 ...
嗯,不堪忍受的人们赶紧移民吧,咱不说太平洋没加盖,翻过喜马拉雅山,就到了最大的民主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