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事变革浪潮中的后备力量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52:3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军事变革浪潮的勃勃兴起,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从本国的战略需要出发,调整各自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指导思想,力求突出质量、减少数量,提高后备力量建设的整体效益,以及与常备军的一体化程度,以便建设一支与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强大的后备力量。

  员额精干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世界各主要国家以“大打”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常备军及后备力量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规模必须进行压缩。另一方面,随着军用高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信息装备的广泛使用,使战争的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以工业时代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庞大的机械化军队将逐步被编组更加灵活、反应更加迅速的信息化军队所代替,这就要求后备力量与现役部队一样,对人力密集型的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队开始对其后备力量进行从庞大到强大的结构性改革。如法国20世纪80年代预备役的最高员额为300万人,2000年时则压缩到50万人;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时的预备役部队为165.5万人,到1998年已压缩到135万人;俄、英、德、日等国也都不同程度地裁减了预备役部队的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虽然都相应地削减了预备役部队的规模,但由于一个预备役士兵所需要的维持费只相当一个现役士兵的 1/4至1/8,有着极高的投入产出比,因此,虽然大多数国家的预备役都进行了削减,但削减的幅度都低于现役部队。以美军为例,1990-1997年间,美军陆军预备役人数减少了21%,而同期陆军现役人员则削减了34%,预备役在陆军中的比重总体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上升。

  任务常备化

  在常备军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各国普遍提高了对预备役等后备力量的战备要求,以保证战时拥有足够的高素质人员,而且不需要长时间的动员就可迅速投入使用。为此,一些国家在提高预备役战备程度上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如编组可迅速召回的预备役部队、将预备役人员预先编入现役部队等,使预备役部队在编组形式上出现了常备化趋势。如美军在1998年陆军重型师改编中,每个师都编入了417名预备役人员,其员额占全师总人数的3%。这些人员平时仍在原预备役部队服预备役,但属于现役部队的正式成员,当所在师执行紧急任务时,马上可担负现役任务。为了应付部队进行快速扩充的需要,日本也于1997年4月修订了预备役制度,开始征召应急预备役。根据这种制度,日本陆军师或旅的4个团中要选定一个团,其80%的编制员额由应急预备役提供。应急预备役军人同现役军人一样,同为“真正的防卫力量”,可以担负与现役人员相同的作战任务,其训练时间和征召的次数也较原来显著增加,这就大大提高了预备役人员的常备化程度。

  编组模块化

  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武装冲突和各种突发事件成为威胁各国安全的主要形式,需要大规模动员预备役部队的情况大大减少,现役部队的编组趋向小型化、多样化,以应付各种不同规模的威胁。这在客观上要求预备役部队多建制多级别予以快速补充。因此,预备役的编组小型化、模块化成为预备役部队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法国以在欧洲大陆与苏联进行大规模地面战争为备战重点,预备役师为部队主要编组形式,而目前,法国为奉行有限的对外干涉战略,适应向海外快速部署的需要,开始将团级部队作为预备役部队的主要编成形式,并编有大量担负作战及保障任务的预备役分队。英国的预备役部队也实行了模块化、小型化编组,地方军一般不编组师和旅级部队,其基本的编组形式是各种不同用途的预备役团,此外还编有大量的营以下作战、支援及勤务保障分队,以便进行模块化对口补充。

  构成多样化

  由于战争样式等的发展变化,预备役部队在现代战争中所面临的任务将变的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其编成多元化、多能化。首先,预备役部队的军兵种结构必须合理。未来作战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军兵种结构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作战任务的完成。特别是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未来的预备役部队应改变目前以陆军预备役为主的模式,建立结构合理的军兵种专业结构,以适应不同军种和专业领域的需求。美军己对军种预备役部队进行了新的结构调整,陆军预备役部队的步兵师团将减少,其他兵种和专业兵种的预备役部队将增加,海、空军也将建立战略海运、战略空运、空中加油、电子对抗等专业预备役部队。这种多样化的编成可使其预备役部队遂行各种作战任务和非军事任务。

  装备现代化

  积极改进和发展预备役部队的武器装备,提高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的预备役部队在装备上已逐步向现役部队靠拢。美军就明确提出,对预备役部队中的应急待命部队、配属旅、战备加强旅等战备模块等级要求高、在危机时和战时作为首批力量投入战场的单位,其换装过程要与现役部队保持同步。美军陆军预备役部队已装备了先进的 M1 A1主战坦克、“ 帕拉丁”野战火炮、“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空军预备役部队在继续装备 F- 15和 F-16战斗机的同时,还装备了4架 B-1 B战略轰炸机和8架 B-52战略轰炸机;海军预备役部队增编了现代化的滚装船、扫雷指挥控制舰、 P-3 C反潜巡逻机,还装备了“肯尼迪”号核动力航空母舰。英、法、德等国家的预备役部队也根据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在武器装备上向现役部队看齐,逐步缩小了预备役和现役部队在装备上的“时间差”和“质量差”。

  使用经常化

  在预备役的使用上,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现役部队裁减量大的国家,正逐步扩大预备役的使用范围,使预备役部队的使用也趋于经常化。如美国将现役部队的部分职能赋予预备役部队,为了突破国会对平时使用预备役的限制,美军普遍采取了以执勤代训的方法,让更多的预备役部队参与在海外的非战争行动、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行动。如1995年美军在派往西奈半岛执行维和任务的部队中就有80%来自预备役;美国对前南斯拉夫地区进行的“尖刀卫士”海上封锁行动、向波斯尼亚空投援助物资的“提供希望”行动中,也都有大量的预备役人员参加。通过采取这些行动,不仅保证了现役部队能集中精力做好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同时也使预备役部队经受了锻炼,增强了预备役与现役部队的协同作战的能力。最近,美军还提出了未来和平时期的70%战斗支援任务都将由预备役部队承担的设想。法国也制定了预备役使用的新原则,允许军队在危机时期甚至在和平时期根据需要征召预备役人员服现役,担任临时任务,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和救灾活动。俄罗斯和独联体等一些国家也都按照应付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原则,研究改革预备役建设和使用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军事变革浪潮的勃勃兴起,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从本国的战略需要出发,调整各自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指导思想,力求突出质量、减少数量,提高后备力量建设的整体效益,以及与常备军的一体化程度,以便建设一支与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强大的后备力量。

  员额精干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总体趋向缓和,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世界各主要国家以“大打”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常备军及后备力量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规模必须进行压缩。另一方面,随着军用高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信息装备的广泛使用,使战争的形态开始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以工业时代为背景建立起来的庞大的机械化军队将逐步被编组更加灵活、反应更加迅速的信息化军队所代替,这就要求后备力量与现役部队一样,对人力密集型的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队开始对其后备力量进行从庞大到强大的结构性改革。如法国20世纪80年代预备役的最高员额为300万人,2000年时则压缩到50万人;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时的预备役部队为165.5万人,到1998年已压缩到135万人;俄、英、德、日等国也都不同程度地裁减了预备役部队的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国家虽然都相应地削减了预备役部队的规模,但由于一个预备役士兵所需要的维持费只相当一个现役士兵的 1/4至1/8,有着极高的投入产出比,因此,虽然大多数国家的预备役都进行了削减,但削减的幅度都低于现役部队。以美军为例,1990-1997年间,美军陆军预备役人数减少了21%,而同期陆军现役人员则削减了34%,预备役在陆军中的比重总体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上升。

  任务常备化

  在常备军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各国普遍提高了对预备役等后备力量的战备要求,以保证战时拥有足够的高素质人员,而且不需要长时间的动员就可迅速投入使用。为此,一些国家在提高预备役战备程度上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如编组可迅速召回的预备役部队、将预备役人员预先编入现役部队等,使预备役部队在编组形式上出现了常备化趋势。如美军在1998年陆军重型师改编中,每个师都编入了417名预备役人员,其员额占全师总人数的3%。这些人员平时仍在原预备役部队服预备役,但属于现役部队的正式成员,当所在师执行紧急任务时,马上可担负现役任务。为了应付部队进行快速扩充的需要,日本也于1997年4月修订了预备役制度,开始征召应急预备役。根据这种制度,日本陆军师或旅的4个团中要选定一个团,其80%的编制员额由应急预备役提供。应急预备役军人同现役军人一样,同为“真正的防卫力量”,可以担负与现役人员相同的作战任务,其训练时间和征召的次数也较原来显著增加,这就大大提高了预备役人员的常备化程度。

  编组模块化

  冷战结束后,局部战争、武装冲突和各种突发事件成为威胁各国安全的主要形式,需要大规模动员预备役部队的情况大大减少,现役部队的编组趋向小型化、多样化,以应付各种不同规模的威胁。这在客观上要求预备役部队多建制多级别予以快速补充。因此,预备役的编组小型化、模块化成为预备役部队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如20世纪90年代以前,法国以在欧洲大陆与苏联进行大规模地面战争为备战重点,预备役师为部队主要编组形式,而目前,法国为奉行有限的对外干涉战略,适应向海外快速部署的需要,开始将团级部队作为预备役部队的主要编成形式,并编有大量担负作战及保障任务的预备役分队。英国的预备役部队也实行了模块化、小型化编组,地方军一般不编组师和旅级部队,其基本的编组形式是各种不同用途的预备役团,此外还编有大量的营以下作战、支援及勤务保障分队,以便进行模块化对口补充。

  构成多样化

  由于战争样式等的发展变化,预备役部队在现代战争中所面临的任务将变的复杂多样,这就要求其编成多元化、多能化。首先,预备役部队的军兵种结构必须合理。未来作战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军兵种结构不合理就会直接影响到作战任务的完成。特别是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未来的预备役部队应改变目前以陆军预备役为主的模式,建立结构合理的军兵种专业结构,以适应不同军种和专业领域的需求。美军己对军种预备役部队进行了新的结构调整,陆军预备役部队的步兵师团将减少,其他兵种和专业兵种的预备役部队将增加,海、空军也将建立战略海运、战略空运、空中加油、电子对抗等专业预备役部队。这种多样化的编成可使其预备役部队遂行各种作战任务和非军事任务。

  装备现代化

  积极改进和发展预备役部队的武器装备,提高预备役部队的战斗力,已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西方发达国家的预备役部队在装备上已逐步向现役部队靠拢。美军就明确提出,对预备役部队中的应急待命部队、配属旅、战备加强旅等战备模块等级要求高、在危机时和战时作为首批力量投入战场的单位,其换装过程要与现役部队保持同步。美军陆军预备役部队已装备了先进的 M1 A1主战坦克、“ 帕拉丁”野战火炮、“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空军预备役部队在继续装备 F- 15和 F-16战斗机的同时,还装备了4架 B-1 B战略轰炸机和8架 B-52战略轰炸机;海军预备役部队增编了现代化的滚装船、扫雷指挥控制舰、 P-3 C反潜巡逻机,还装备了“肯尼迪”号核动力航空母舰。英、法、德等国家的预备役部队也根据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在武器装备上向现役部队看齐,逐步缩小了预备役和现役部队在装备上的“时间差”和“质量差”。

  使用经常化

  在预备役的使用上,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现役部队裁减量大的国家,正逐步扩大预备役的使用范围,使预备役部队的使用也趋于经常化。如美国将现役部队的部分职能赋予预备役部队,为了突破国会对平时使用预备役的限制,美军普遍采取了以执勤代训的方法,让更多的预备役部队参与在海外的非战争行动、战斗支援和战斗勤务支援行动。如1995年美军在派往西奈半岛执行维和任务的部队中就有80%来自预备役;美国对前南斯拉夫地区进行的“尖刀卫士”海上封锁行动、向波斯尼亚空投援助物资的“提供希望”行动中,也都有大量的预备役人员参加。通过采取这些行动,不仅保证了现役部队能集中精力做好大规模战争的准备,同时也使预备役部队经受了锻炼,增强了预备役与现役部队的协同作战的能力。最近,美军还提出了未来和平时期的70%战斗支援任务都将由预备役部队承担的设想。法国也制定了预备役使用的新原则,允许军队在危机时期甚至在和平时期根据需要征召预备役人员服现役,担任临时任务,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和救灾活动。俄罗斯和独联体等一些国家也都按照应付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的原则,研究改革预备役建设和使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