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讨论一下闪电战和大纵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6:06:32
<P>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观点,用来抛砖引玉</P>
<P>谈到大纵深作战就必须说明其和闪电战的异同,显然二者的实施都要用到一些相同的力量,坦克、机械化部队、空军,但是在怎样分配调制这些力量上二者是有所不同的。
在装甲力量使用上,闪电战理论主张用装甲部队实施突破,而后快速推进,它用同一种坦克实施突破和推进二种不同的任务,这一思想也体现在了德国早期3号和4号坦克的设计上(一种多用途的中型坦克)。但是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当一支装甲部队投入激烈的突破敌人防线的战斗后,就必然遭受一定的损伤,这样就影响了其进一步推进的力度和速度(如果部队重新整备、补给就必然丧失速度,坐失突破后制造的包围歼灭敌人的良机),结果在遇到敌人层层防御后,装甲矛头在突破的过程中就被不断消弱了,最终丧失突破能力必须停下补给。因此闪电战模式不适合进行纵深推进作战,用闪电战模式包饺子切记不要贪大求急,这样只会造成皮破馅漏。闪电战模式只适合作用在浅纵深,用装甲部队发动一次次规模较小的钳型攻势,在突破后迅速迂回包抄,它的精髓就在于包的速度,这个速度要快如闪电,充分发挥装甲部队的冲击性和机动性,使敌方来不及逃跑(不求包得大,但求包得快、包得牢)。</P>
<P>显然一战结束后各国的军事家在总结经验、教训时都对西线漫长的阵地战深恶痛绝,而在双方总体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要突破敌人的防线是难以实现的或者说更本不可能。有人会说坦克能够帮助突破阵地,是这样的!在一战时坦克往往进行一些非对称作战,面对的只是对方阵地上的机关枪和惊慌失措的步兵。但是在一战后期,双方都拥有了坦克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反坦克能力,此时如果仍然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用坦克进行蛮攻,那么结局往往是悲惨的。

苏联红军在总结一战和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后得出一个结论——要突破敌人的防线,必须集中5倍以上的兵力,然而在整条战线上别说拥有5倍的兵力,就是拥有二倍的兵力都是不怎么可能的事情。西方的一些人为了贬低苏联红军,经常把红军的进攻描绘成依靠蛮力大锤式的一线平推,毫无技巧可言,而事实上如果他们这样认为的话他们就必须承认红军在整条战线上拥有比敌人多5倍的兵力——显然这根本不可能。实际上红军有着自己独特的关于装甲战的观点和一整套理论。</P>
<P>苏联的大纵深思想起源于20年代。30年代初随着各方面物质条件的成熟,红军开始按照纵深作战理论进行重新构建,最终这种纵深作战理论发展成了影响深远的大纵深战役理论。

前面说到,既然在整条战线上要取得绝对的力量优势不可能,那么要实现突破也就必须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要发起突破的几段相对狭窄的攻击正面上,在这个局部的窄正面上集结5倍以上的兵力。要实现这一点标准的大纵深理论将战线上的部队分为三部分,突破梯队、后续梯队、筑垒部队。

突破梯队是执行突破敌人防线任务的部队,他们主要是由强大炮兵和重型坦克支援的步兵部队(也可以是机械化步兵),他们将在攻击正面的敌人阵地上打口一个突破口,并且巩固和扩大这个突破口。

后续梯队也称纵深作战任务部队,它可以是突破梯队后的第二梯队,也可以是之后的第N梯队。他们的任务是在突破梯队打开突破口后通过这个突破口攻入敌人防线后方,并且以高速向敌人纵深推进,占领要地、摧毁敌人的后方设施、最终分割、包围、歼灭敌人,这也要求纵深作战部队以装备战略机动性能和战斗效能俱佳的中型坦克为主。当然在突破梯队无法完成突破的情况下,后续梯队也将转换为突破梯队,冲击敌人防线,一波波后续梯队将像海浪一样将敌人的防线冲垮。

筑垒部队虽然不参与进攻,但是却是大纵深作战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就如前面所说的,我方部队不占有优势,那么要在攻击正面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战线其它段就必然减少兵力。要防止敌人在这些地方突破就必须在这里布置筑垒部队,这些部队的人数非常少,往往要求他们以少量的部队防守一个相当宽的正面,这些部队被配强大的阵地火力,并且埋设大量地雷。但是他们的机动性很差,其任务是一旦敌人进攻就死守阵地,用火力击退敌人。</P>
<P>
在纵深作战中,装甲部队按照3种模式配置——НПП、ДПП、ДД。

НПП(步兵支援模式),这些装甲部队可以是与步兵(机械化步兵)编在一起的少量坦克部队,以及加强这些部队的重型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组成。НПП部队也就是编制在突破梯队内协助步兵进行突破的装甲力量,突破梯队除了配置НПП部队外还需要配置火炮和火箭炮加强旅,这些部队尽可能强调攻击力,而机动性是比次要的。

ДПП(远距离步兵支援模式),这种装甲部队一般与纯机械化步兵编制在一起,他们可以适当地加强突击炮和自行火炮,它们往往扮演第二梯队的任务,在突破梯队打开突破口后首先通过突破口的是他们,他们的任务是迅速打垮敌人防线后的预备部队,为后续梯队扫清道路,所以他们被要求具备一定的机动力,这在编制时要注意。

ДД(纵深作战模式),这类装甲部队是所有装甲部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纵深战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他们应该是纯坦克部队,或者编制由少量的机械化步兵,它们最强调的是速度,因此一切影响速度的加强编制都可以舍去或者只加强一些轻型侦察坦克、舟桥部队。其任务是在前梯队实现突破和扫清障碍任务后越过前梯队,快速向敌人后方纵深推进,在大范围内对敌人实施分割包围。

另外就是关于筑垒部队的配置,个人观点是应该以步兵为主,加强反坦克火炮和炮兵旅(不需要自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5 15:47:41编辑过]
<P>以下是我自己的一些观点,用来抛砖引玉</P>
<P>谈到大纵深作战就必须说明其和闪电战的异同,显然二者的实施都要用到一些相同的力量,坦克、机械化部队、空军,但是在怎样分配调制这些力量上二者是有所不同的。
在装甲力量使用上,闪电战理论主张用装甲部队实施突破,而后快速推进,它用同一种坦克实施突破和推进二种不同的任务,这一思想也体现在了德国早期3号和4号坦克的设计上(一种多用途的中型坦克)。但是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当一支装甲部队投入激烈的突破敌人防线的战斗后,就必然遭受一定的损伤,这样就影响了其进一步推进的力度和速度(如果部队重新整备、补给就必然丧失速度,坐失突破后制造的包围歼灭敌人的良机),结果在遇到敌人层层防御后,装甲矛头在突破的过程中就被不断消弱了,最终丧失突破能力必须停下补给。因此闪电战模式不适合进行纵深推进作战,用闪电战模式包饺子切记不要贪大求急,这样只会造成皮破馅漏。闪电战模式只适合作用在浅纵深,用装甲部队发动一次次规模较小的钳型攻势,在突破后迅速迂回包抄,它的精髓就在于包的速度,这个速度要快如闪电,充分发挥装甲部队的冲击性和机动性,使敌方来不及逃跑(不求包得大,但求包得快、包得牢)。</P>
<P>显然一战结束后各国的军事家在总结经验、教训时都对西线漫长的阵地战深恶痛绝,而在双方总体兵力相当的情况下要突破敌人的防线是难以实现的或者说更本不可能。有人会说坦克能够帮助突破阵地,是这样的!在一战时坦克往往进行一些非对称作战,面对的只是对方阵地上的机关枪和惊慌失措的步兵。但是在一战后期,双方都拥有了坦克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反坦克能力,此时如果仍然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用坦克进行蛮攻,那么结局往往是悲惨的。

苏联红军在总结一战和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后得出一个结论——要突破敌人的防线,必须集中5倍以上的兵力,然而在整条战线上别说拥有5倍的兵力,就是拥有二倍的兵力都是不怎么可能的事情。西方的一些人为了贬低苏联红军,经常把红军的进攻描绘成依靠蛮力大锤式的一线平推,毫无技巧可言,而事实上如果他们这样认为的话他们就必须承认红军在整条战线上拥有比敌人多5倍的兵力——显然这根本不可能。实际上红军有着自己独特的关于装甲战的观点和一整套理论。</P>
<P>苏联的大纵深思想起源于20年代。30年代初随着各方面物质条件的成熟,红军开始按照纵深作战理论进行重新构建,最终这种纵深作战理论发展成了影响深远的大纵深战役理论。

前面说到,既然在整条战线上要取得绝对的力量优势不可能,那么要实现突破也就必须将有限的兵力集中在要发起突破的几段相对狭窄的攻击正面上,在这个局部的窄正面上集结5倍以上的兵力。要实现这一点标准的大纵深理论将战线上的部队分为三部分,突破梯队、后续梯队、筑垒部队。

突破梯队是执行突破敌人防线任务的部队,他们主要是由强大炮兵和重型坦克支援的步兵部队(也可以是机械化步兵),他们将在攻击正面的敌人阵地上打口一个突破口,并且巩固和扩大这个突破口。

后续梯队也称纵深作战任务部队,它可以是突破梯队后的第二梯队,也可以是之后的第N梯队。他们的任务是在突破梯队打开突破口后通过这个突破口攻入敌人防线后方,并且以高速向敌人纵深推进,占领要地、摧毁敌人的后方设施、最终分割、包围、歼灭敌人,这也要求纵深作战部队以装备战略机动性能和战斗效能俱佳的中型坦克为主。当然在突破梯队无法完成突破的情况下,后续梯队也将转换为突破梯队,冲击敌人防线,一波波后续梯队将像海浪一样将敌人的防线冲垮。

筑垒部队虽然不参与进攻,但是却是大纵深作战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就如前面所说的,我方部队不占有优势,那么要在攻击正面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战线其它段就必然减少兵力。要防止敌人在这些地方突破就必须在这里布置筑垒部队,这些部队的人数非常少,往往要求他们以少量的部队防守一个相当宽的正面,这些部队被配强大的阵地火力,并且埋设大量地雷。但是他们的机动性很差,其任务是一旦敌人进攻就死守阵地,用火力击退敌人。</P>
<P>
在纵深作战中,装甲部队按照3种模式配置——НПП、ДПП、ДД。

НПП(步兵支援模式),这些装甲部队可以是与步兵(机械化步兵)编在一起的少量坦克部队,以及加强这些部队的重型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组成。НПП部队也就是编制在突破梯队内协助步兵进行突破的装甲力量,突破梯队除了配置НПП部队外还需要配置火炮和火箭炮加强旅,这些部队尽可能强调攻击力,而机动性是比次要的。

ДПП(远距离步兵支援模式),这种装甲部队一般与纯机械化步兵编制在一起,他们可以适当地加强突击炮和自行火炮,它们往往扮演第二梯队的任务,在突破梯队打开突破口后首先通过突破口的是他们,他们的任务是迅速打垮敌人防线后的预备部队,为后续梯队扫清道路,所以他们被要求具备一定的机动力,这在编制时要注意。

ДД(纵深作战模式),这类装甲部队是所有装甲部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纵深战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他们应该是纯坦克部队,或者编制由少量的机械化步兵,它们最强调的是速度,因此一切影响速度的加强编制都可以舍去或者只加强一些轻型侦察坦克、舟桥部队。其任务是在前梯队实现突破和扫清障碍任务后越过前梯队,快速向敌人后方纵深推进,在大范围内对敌人实施分割包围。

另外就是关于筑垒部队的配置,个人观点是应该以步兵为主,加强反坦克火炮和炮兵旅(不需要自行)</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5 15:47:41编辑过]
<P>以前也有人发过类似的,请参见</P><P>http://www.cjdby.net/dispbbs.asp?boardid=39&amp;star=1&amp;replyid=1739696&amp;id=119548&amp;skin=0&amp;page=15</P>
大纵深就是四字真言的一种延伸:疾如风、徐如林侵、烈如火、不动如山。
大概是日俄战争时从武田信玄那里学来的[em06][em06][em06][em06]
没用的~岛津家的铁炮队就不吃这套~上衫也不吃~您还不如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呢!
我从来不认为苏军是平行推进,看看西班牙内战时候的共和国军的表现就知道了。除非这个部队是政委指挥的~带兵都死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6 21:57:12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calvin</I>在2005-3-16 21:36:00的发言:</B>
我从来不认为苏军是平行推进,看看西班牙内战时候的共和国军的表现就知道了。除非这个部队是政委指挥的~带兵都死了。

<P>西方的一些人为了贬低苏联红军,经常把红军的进攻描绘成依靠蛮力大锤式的一线平推,毫无技巧可言,而事实上如果他们这样认为的话他们就必须承认红军在整条战线上拥有比敌人多5倍的兵力——显然这根本不可能。</P>
<B>以下是引用<I>柴旭大王</I>在2005-3-16 21:55:00的发言:</B>

<P>我认为闪电战是把坦克与大纵深作战理论的结合.</P>
<P>在德国装甲兵手册中坦克的主要任务是反步兵.而反坦克的任务主要由专业的反坦克部队完成.可见在加强了炮兵,工程兵的坦克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在合适的突破口上出击完全可以在作到在损失微小的前提下突破敌人阵地.而在突破后装甲部队可以更快速的达到合围的目的.只要完成切断敌人后路.战略目的就能达到.比如在基辅战役中第三装甲师在达到合围地域时只剩下3辆坦克了,一样完成了战役.</P>
<P>然而德国的闪电战存在以下不足</P>
<P>1 坦克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独立作战,但是在很多场合内仍然离不开步兵.而装甲兵和步兵在速度上存在差异.二者在作战中容易分离.缺少步兵的坦克在敌放精心准备的反坦克阵地面前是十分危险的.</P>
<P>2 先头部队在遭遇强敌时为了保证前进速度往往绕开,把他留给后续部队解决.但是这样容易造成对沿途的关键节点控制力差.直接拉长了行军距离不利于后勤运输,对战役的后续发展容易造成致命影响.象啊登战役中,由于巴丝托尼的缘故使得先头部队后劲不足.影响战役进程.成为失败的因素之一.</P>
<P>兄弟才疏学浅,希望高手指点.</P>

<P>闪电战与大纵深在装甲部队的运用上是不同的,甚至影响到了二国坦克发展的道路。
<P>闪电战讲求整个战争的突然性,所以这就不仅仅是军事的问题,还包括外交、国际政治、国内政治、经济的政策。可以说闪电战是一整套国家战略,而大纵深只是军事领域的战役层面的理论。</P>
即使有5倍,也是找一点突击推进。当然有这样的兵力,基本是可以突破的。只是有一些战术没有贯彻,会出现被截断,箭头被包围的情况。反冲击也是当时双方经常使用的减缓突破带来的战线崩溃的方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7 15:57:22编辑过]
<P>Валия:</P><P>你也许对闪电战的本质理解有所偏离,闪电战的实质和核心是“瘫痪”和“崩溃”。其依靠突然袭击、机动、立体化压制和摧毁,通过快速突击和穿插打击,将敌人的补给线,交通完全摧毁,同时在心理上和意识上让敌人快速地失去“平衡”和“抵抗意识”,来实现最高效率的战术效果。关键目标是“失去平衡”和“崩溃”,就像柔道一样,利用打击敌人最关键的地方和创造形势,让敌人失去平衡来摔倒的艺术。德军在法兰西战役中,利用闪击战的迅速,将法军后方的交通线,补给线和联系全部切断,造成前线法军在被包围和失去指挥联系中崩溃,同时利用弹性的迅速的进军,使后方法军的组织防御处于顾此失彼的“失衡”,从而迅速达到崩溃敌军的效果。巴巴罗沙计划对苏军的效果也是如此,让庞大而呆板的苏军处于被切断后路、失去组织和丢失抵抗意识的不断崩溃中,从而达到初期的效果。你可以研究利德哈特写的《战略论》,里边有很透彻的分析。说到底,闪击战其实是一种“间接战略”。</P><P>苏军提出的大纵深理论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一种“直接”战略,主要依靠装甲部队的高速推进和大纵深穿插,来利用战略纵深破坏和包围,达到歼灭敌军作战力量,摧毁敌军纵深组织来实现战略目标。闪击战更多地是讲究利用最小代价实现让对方“失去平衡”和“失去组织和意识”,以实现总体上的最好目标;大纵深其实还是战术层次,讲究利用大纵深的突击实现对敌军战斗力量直接性的打击和歼灭。</P><P>所以个人觉得两者其实层次是不同的,也都有其存在和合乎当时实际的依据。</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9 11:25:2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9 10:57:38编辑过]
大概是光荣的游戏玩多了,对老祖宗的东西反而研究不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0 21:39:1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