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从传记看老江对美外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3:39:51
从传记看江泽民对美外交

--------------------------------------------------------------------------------

● 陈有为(华盛顿)

  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后的十多年间,是中美关系动荡不定、起伏多变、最难把握的时期。从罗伯特·库恩写的江泽民传记(英文版)中可以看到,作为邓小平钦定的领导人,江泽民最关切、最困扰、也最难办的对外政策问题,就是中美关系。

  原因在于内外局势的复杂变化。一方面,苏联垮台使中美关系的原有战略合作基础消失了;另一方面,中国的内政问题--人权问题又突出起来,成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中国上下的反美情绪空前激烈,美国朝野对中国政府的反感也前所未有。在内外不利因素的夹缝中,要想排除重重阻力使中美关系“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从双方横眉冷对的僵持状态中走出来,重新得到稳定发展是极为困难的。

  江泽民临危受命之际,手中没有外交大权。尽管邓小平表示过要让江来抓中美关系,但实际上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江才有可能亲自过问对美外交。

  江泽民内心的对美政策有他自己一本帐。这从基辛格等人在“**********”后访问北京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中可以感觉出来。与其他领导人相比,江的口气比较委婉,更多着眼于未来。从内心来说,江不仅要消极地紧跟邓小平“斗而不破”的方针,更想积极地把中美关系拉回到天安门事件以前的状况。

  库恩的江泽民传记,从中美两方面收集不少外人所难以了解的事实,记述了江泽民在与美国两届三任总统交往中处理中美关系的情况。

执政初期的外交困境


  克林顿上台初期,中美关系仍然陷于僵局,毫无松动迹象。美国拿人权、贸易、军控与武器扩散的牌来制约中国。天安门事件后第一个美国高级官员夏塔克副国务卿到访北京,下飞机后竟然在与中国官方接触之前先去见魏京生。1993年夏天,美国怀疑开往中东的中国“银河号”海运船装载化学武器的原料,出动海军进行拦阻检查。检查结果并非如此,这件事情却激化了中国的反美情绪,增加了对江泽民处理对美外交的压力。

  半年之后,江泽民在西雅图举行的APEC会议上第一次与克林顿会面。虽然他不卑不亢地希望打开中美关系的僵局,克林顿却表情严峻,脸孔紧绷,江有点紧张。他念了15分钟讲稿,责备美国对中国人权问题缺乏了解,强调国与国之间不得干涉内政,指出最惠国待遇的附加条件是冷战遗风。

  克林顿却将了江泽民一军,提出释放政治犯,让国际红十字会代表探监、让不同政见者家属出境等五项措施,作为中国继续享有最惠国待遇的条件。对江的访华邀请,克一推了之。虽然中国出于面子,佯称会谈是“积极与建设性的”,但库恩的评价却是“气氛冷淡,受到挫折”。

  1995年5月,莫斯科举行庆祝欧战胜利50周年,江泽民与克林顿在有所缓和的气氛中再次会见。双方谈到台湾问题与李登辉访美,克林顿表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承诺不接受李登辉来访。但不久,他却批准给李登辉发签证。这使江十分恼怒,在内部讲话中指责“美国政治家不信守诺言。即使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会当面撒谎”。

  克林顿后来给江发出一封私人信件来修补关系,但江认为美国是在测试他的领导能力与处理危机的能力。

  为了遏阻台独趋势,北京在东海发射导弹之后,又在台湾海峡进行导弹演习。美国则先后出动两艘航母巡弋台海,以防发生冲突。中国高层曾考虑拟定对台使用武力的八项条件,后被江简化为“外国入侵台湾”与“台湾宣布独立”两条。当时会见过江泽民的基辛格认为,江的目的是避免冲突,在中国能够保持尊严的情况下缓和台海局势。

两国关系逐渐升温

  当年10月下旬,江克两人在联合国50周年大庆时第三次相逢。他们在纽约林肯中心会谈,由于气氛不错而从原定的30分钟延长到90分钟。双方认为需要恢复高层接触,克林顿保证李登辉今后访问只是偶尔与私人性质。

  但是,江泽民想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的要求却未能如愿。克林顿不愿得罪国会,只想邀请江泽民进行工作访问。钱其琛认为美国既然缺乏以国家元首来接待江的政治意愿,也就劝江打消了这个念头。

  尽管如此,库恩的传记里说,在这次会见中,“两位领导人第一次不用事先准备好的说帖进行对话。克林顿认为,这是他第一次开始了解江泽民并把他看作一位政治家”。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中美关系终于逐渐升温。江泽民也在国内进一步巩固了权力,为他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创造了条件。邓小平曾在天安门事件之后时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要求华盛顿接待江泽民访问美国,现在这次迟来的访问总算实现了。

  中国方面对于这次访问寄予很大希望。从1997年10月26日到达夏威夷珍珠港开始,到华盛顿与克林顿会谈为止,江泽民使出浑身解数,展现个人魅力,尽力争取访问成功。他下海游泳,在讲话中插入英语,宴会上引吭高歌,在哈佛大学侃侃而谈,面对记者不怕刁难,拜访国会议员谈笑自若。

  他借林肯释奴的历史来谈西藏问题,借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好莱坞影片《飘》来责问美国为何反对中国统一。他让美国公众看到了一个活跃而不僵化、富有性格、寻求友谊、愿意沟通,完全有别于老一代中国领导人的生动形象。

  这是一次使中美关系走出天安门事件阴影的破冰之旅,白宫在南草坪举行仪式,鸣礼炮21响,克林顿设国宴招待贵宾。江泽民与克林顿达成了全面推进中美合作关系的一连串协定,其中包括中美之间建立热线联系,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

  八个月之后,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回访,中美首脑在会谈中同意两国核武器不再互相瞄准对方。克江两人在记者会上即席回答问题,表示全面推进中美合作的意愿,中国电视则破例进行实况转播。江泽民还在中南海设家宴招待克林顿夫妇。克林顿在归途中抛出对台“三不”政策,给台湾当头一棒,中美关系的气氛更加热乎起来。

  克林顿后来在自传中说,在跟江泽民打了五年交道之后,“我对他的政治技巧和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有深刻印象”。而江泽民在和克林顿第五次会见时,也把克林顿称为“我的朋友”了。

再次遇到严重危机

  但是,好景不常。1999年5月突然发生炸馆事件,科索沃战争中的美机向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发射了七枚导弹。一小时内,江泽民紧急召集全体常委,听取军事、外交与情报部门汇报,了解情况,进行决策,大家都看着江泽民怎么办。

  库恩说,江召集的这个会连开了三天。老百姓要想给政府三巨头打电话,发现江李朱“三个人都失踪了”。外交部收到的抗议信件堆积如山,电话总机也被堵住,网上的骂声不绝于耳。有人要求对北约总部发射导弹,还有人主张和俄国建立军事联盟对抗美国。

  库恩说,美国驻华大使萨瑟给国务院的报告说,使馆已被中国学生重重包围。从外面扔进来的“莫洛托夫鸡尾酒(苏联人在反德战争中用玻璃瓶自制的炸弹)”使两处着火,使馆建筑遭到破坏。

库恩就这件事情访谈过曾任中国副外长的王光亚。王说,当时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与美国打交道”,而是如何对付中国民众,防止学生“反应过度”。

  库恩说,江泽民那时既担心中美关系崩裂,又顾虑军内强硬派借此反他,拒绝接听克林顿的电话。虽然克林顿发出了正式道歉信,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到中国大使馆去悼念死者,但中国都不公开报道。库恩的传记评论说,西方有人以为炸馆事件可以使中美关系倒退,使美国保守势力受到鼓舞。但事实恰好相反,“江泽民利用危机事件巩固了地位,加强改革计划,中国媒体赞扬他处理很得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 11:39:40编辑过]
从传记看江泽民对美外交

--------------------------------------------------------------------------------

● 陈有为(华盛顿)

  1989年天安门事件以后的十多年间,是中美关系动荡不定、起伏多变、最难把握的时期。从罗伯特·库恩写的江泽民传记(英文版)中可以看到,作为邓小平钦定的领导人,江泽民最关切、最困扰、也最难办的对外政策问题,就是中美关系。

  原因在于内外局势的复杂变化。一方面,苏联垮台使中美关系的原有战略合作基础消失了;另一方面,中国的内政问题--人权问题又突出起来,成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的重大障碍。中国上下的反美情绪空前激烈,美国朝野对中国政府的反感也前所未有。在内外不利因素的夹缝中,要想排除重重阻力使中美关系“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从双方横眉冷对的僵持状态中走出来,重新得到稳定发展是极为困难的。

  江泽民临危受命之际,手中没有外交大权。尽管邓小平表示过要让江来抓中美关系,但实际上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江才有可能亲自过问对美外交。

  江泽民内心的对美政策有他自己一本帐。这从基辛格等人在“**********”后访问北京与中国领导人的谈话中可以感觉出来。与其他领导人相比,江的口气比较委婉,更多着眼于未来。从内心来说,江不仅要消极地紧跟邓小平“斗而不破”的方针,更想积极地把中美关系拉回到天安门事件以前的状况。

  库恩的江泽民传记,从中美两方面收集不少外人所难以了解的事实,记述了江泽民在与美国两届三任总统交往中处理中美关系的情况。

执政初期的外交困境


  克林顿上台初期,中美关系仍然陷于僵局,毫无松动迹象。美国拿人权、贸易、军控与武器扩散的牌来制约中国。天安门事件后第一个美国高级官员夏塔克副国务卿到访北京,下飞机后竟然在与中国官方接触之前先去见魏京生。1993年夏天,美国怀疑开往中东的中国“银河号”海运船装载化学武器的原料,出动海军进行拦阻检查。检查结果并非如此,这件事情却激化了中国的反美情绪,增加了对江泽民处理对美外交的压力。

  半年之后,江泽民在西雅图举行的APEC会议上第一次与克林顿会面。虽然他不卑不亢地希望打开中美关系的僵局,克林顿却表情严峻,脸孔紧绷,江有点紧张。他念了15分钟讲稿,责备美国对中国人权问题缺乏了解,强调国与国之间不得干涉内政,指出最惠国待遇的附加条件是冷战遗风。

  克林顿却将了江泽民一军,提出释放政治犯,让国际红十字会代表探监、让不同政见者家属出境等五项措施,作为中国继续享有最惠国待遇的条件。对江的访华邀请,克一推了之。虽然中国出于面子,佯称会谈是“积极与建设性的”,但库恩的评价却是“气氛冷淡,受到挫折”。

  1995年5月,莫斯科举行庆祝欧战胜利50周年,江泽民与克林顿在有所缓和的气氛中再次会见。双方谈到台湾问题与李登辉访美,克林顿表示遵守“一个中国”原则,承诺不接受李登辉来访。但不久,他却批准给李登辉发签证。这使江十分恼怒,在内部讲话中指责“美国政治家不信守诺言。即使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会当面撒谎”。

  克林顿后来给江发出一封私人信件来修补关系,但江认为美国是在测试他的领导能力与处理危机的能力。

  为了遏阻台独趋势,北京在东海发射导弹之后,又在台湾海峡进行导弹演习。美国则先后出动两艘航母巡弋台海,以防发生冲突。中国高层曾考虑拟定对台使用武力的八项条件,后被江简化为“外国入侵台湾”与“台湾宣布独立”两条。当时会见过江泽民的基辛格认为,江的目的是避免冲突,在中国能够保持尊严的情况下缓和台海局势。

两国关系逐渐升温

  当年10月下旬,江克两人在联合国50周年大庆时第三次相逢。他们在纽约林肯中心会谈,由于气氛不错而从原定的30分钟延长到90分钟。双方认为需要恢复高层接触,克林顿保证李登辉今后访问只是偶尔与私人性质。

  但是,江泽民想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的要求却未能如愿。克林顿不愿得罪国会,只想邀请江泽民进行工作访问。钱其琛认为美国既然缺乏以国家元首来接待江的政治意愿,也就劝江打消了这个念头。

  尽管如此,库恩的传记里说,在这次会见中,“两位领导人第一次不用事先准备好的说帖进行对话。克林顿认为,这是他第一次开始了解江泽民并把他看作一位政治家”。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中美关系终于逐渐升温。江泽民也在国内进一步巩固了权力,为他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创造了条件。邓小平曾在天安门事件之后时机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要求华盛顿接待江泽民访问美国,现在这次迟来的访问总算实现了。

  中国方面对于这次访问寄予很大希望。从1997年10月26日到达夏威夷珍珠港开始,到华盛顿与克林顿会谈为止,江泽民使出浑身解数,展现个人魅力,尽力争取访问成功。他下海游泳,在讲话中插入英语,宴会上引吭高歌,在哈佛大学侃侃而谈,面对记者不怕刁难,拜访国会议员谈笑自若。

  他借林肯释奴的历史来谈西藏问题,借反映美国南北战争的好莱坞影片《飘》来责问美国为何反对中国统一。他让美国公众看到了一个活跃而不僵化、富有性格、寻求友谊、愿意沟通,完全有别于老一代中国领导人的生动形象。

  这是一次使中美关系走出天安门事件阴影的破冰之旅,白宫在南草坪举行仪式,鸣礼炮21响,克林顿设国宴招待贵宾。江泽民与克林顿达成了全面推进中美合作关系的一连串协定,其中包括中美之间建立热线联系,美国支持中国加入WTO。

  八个月之后,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回访,中美首脑在会谈中同意两国核武器不再互相瞄准对方。克江两人在记者会上即席回答问题,表示全面推进中美合作的意愿,中国电视则破例进行实况转播。江泽民还在中南海设家宴招待克林顿夫妇。克林顿在归途中抛出对台“三不”政策,给台湾当头一棒,中美关系的气氛更加热乎起来。

  克林顿后来在自传中说,在跟江泽民打了五年交道之后,“我对他的政治技巧和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有深刻印象”。而江泽民在和克林顿第五次会见时,也把克林顿称为“我的朋友”了。

再次遇到严重危机

  但是,好景不常。1999年5月突然发生炸馆事件,科索沃战争中的美机向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发射了七枚导弹。一小时内,江泽民紧急召集全体常委,听取军事、外交与情报部门汇报,了解情况,进行决策,大家都看着江泽民怎么办。

  库恩说,江召集的这个会连开了三天。老百姓要想给政府三巨头打电话,发现江李朱“三个人都失踪了”。外交部收到的抗议信件堆积如山,电话总机也被堵住,网上的骂声不绝于耳。有人要求对北约总部发射导弹,还有人主张和俄国建立军事联盟对抗美国。

  库恩说,美国驻华大使萨瑟给国务院的报告说,使馆已被中国学生重重包围。从外面扔进来的“莫洛托夫鸡尾酒(苏联人在反德战争中用玻璃瓶自制的炸弹)”使两处着火,使馆建筑遭到破坏。

库恩就这件事情访谈过曾任中国副外长的王光亚。王说,当时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不是如何与美国打交道”,而是如何对付中国民众,防止学生“反应过度”。

  库恩说,江泽民那时既担心中美关系崩裂,又顾虑军内强硬派借此反他,拒绝接听克林顿的电话。虽然克林顿发出了正式道歉信,美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到中国大使馆去悼念死者,但中国都不公开报道。库恩的传记评论说,西方有人以为炸馆事件可以使中美关系倒退,使美国保守势力受到鼓舞。但事实恰好相反,“江泽民利用危机事件巩固了地位,加强改革计划,中国媒体赞扬他处理很得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 11:39:40编辑过]
这本书在哪有的下载?
<P>同楼上的问题</P>
传记?当然极尽修饰美言,反正我是不会看的。
目前還沒有下载!
没有什么特别好看的地方
<P>已经找到了</P><P>准备贴过来!</P>
不懂可不可以贴呢?
贴吧!看看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的事件也好!
<B>以下是引用<I>anka45</I>在2005-3-3 0:22:00的发言:</B>
不懂可不可以贴呢?


要注意知识产权阿,还是贴出链接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