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成中国新的出口品 17%增速目标迫资金出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57:32
 2015年境外投资总目标1500亿美元

  17%增速目标迫资金“出海”   欧盟或成下一选项

  杜丽娟

  编者按/2005 年后,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持续、快速上升的态势,截至2011 年底,投资总存量达到3660 亿美元。 在中国政府“十二五”规划(2011 ~2015年)中,海外直接投资更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之一。

  17%是“十二五期间”境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目标,2015 年将达到1500 亿美元。但在中国企业既往的“成绩单”上,东南亚、拉丁美洲甚至非洲才是主要的投资目的国,矿产是主要目标,仅有5%的资金投向欧盟。然而,欧债危机之后,市场开始提供新的机会。受资本擎制的欧洲制造业企业开始频频向中国企业抛来“橄榄枝”,三一重工[微博](12.00,0.49,4.26%)、吉利汽车[微博]等企业甚至鲸吞下了一些历史悠久的大企业。到欧盟并购技术、开拓市场是“试水者”的共同诉求,而伴随这些过程中,审查、审批、劳资矛盾等字眼也纷至沓来。

  什么样的企业正在成为“赴欧者”? 欧盟会提供怎样的并购机会?欧盟是否会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名单上排在前面的选项?一些观察者的意见或许能给企业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资金,正成为中国新的出口品。

  2013年1月31日,中国欧盟商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对欧盟境外投资报告》,其中显示,有97%的受访者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对欧盟的投资。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呈上升,并且从绿地投资转移到并购交易的趋势在增加 。”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大卫·库奇诺(Davide Cucino) 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国有企业在投资额上占明显优势,但是私有企业在交易数量上占有较大比重。”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6%。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运作能力的提高,这支走出去的“队伍”中,频现民企身影。适时并购海外企业,布局海外生产基地,成为他们走出去的一个路径。

  抄底新兴产业

  1月9日,国内最大民营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控股宣布成功收购美国MiaSolé公司,正式进入美国市场。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告诉记者,“汉能此次的收购价格仅为其报价的十分之一,此前,MiaSolé公司报价为12亿元美元。”

  据了解,MiaSolé公司目前市值20亿元,其铜铟镓硒(CIGS)薄膜技术已达到目前国际最先进,量产转化率已达到15.5%。“收购完成后,MiaSolé公司将作为汉能的全资子公司,美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以及人员都保持不变,对于汉能而言,此次收购算是一个抄底。”李河君说。

  而这也是汉能控股继2012年6月收购德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 子公司Solibro股权后,一年内的第二次海外并购。

  欧美双反对国内的晶硅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海外依存度超过八成的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旋即面临全部丢失。“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开拓海外市场,只能另辟蹊径,于是我们选择一个新行业作为突破口,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直接收购海外企业,占领市场。”李河君说。

  中银国际报告显示,2011年国内大型集中光伏电站占累计光伏安装容量的75.8%;与之相反的是,成熟光伏市场如德国,其并网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公寓、公共建筑、农场等分布式场所,具备广阔的薄膜电池应用前景。

  上海创瑞投资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唐浩夫认为,“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后,通过对外投资从全球获取资金、市场、技术和战略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

  新能源领域的收购案例是中国企业出击海外投资追寻产业升级趋势的一个缩影。

  在1月 23日,汇丰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投资于欧洲的中国企业中,有28%选择投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表明欧洲的新兴产业颇受中国企业青睐。

  大卫·库奇诺表示,从其统计的交易数量看:通信设备和服务、工业机械、设备、替代/ 可再生能源替代/ 可再生能源已经名列中国投资者在欧盟投资达成交易数量最多的行业之一。

  而这个趋势重要的支持来自于金融机构。“一方面客观来看,中国新能源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整体性劣势依然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也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具有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优势。”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Siro说。

  民企勇出海

  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通报显示,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685.8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占当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44%,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已成为我国企业资源领域“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在“十二五”规划中,预计境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2015 年将达到1500 亿美元。

  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世界各国投资的回报周期长,一些新兴产业和能源企业都不同程度上面临资金短缺的境况,客观上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投资这些领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以上述汉能收购为例,MiaSolé首席执行官John Carrington认为,在MiaSolé开始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时,他们列出了10条标准,“其中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是我们比较看重的因素,MiaSolé虽然有先进的技术,可是市场扩展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稍差,需要长期投资者来支持其研发工作并扩大其生产规模。在此过程中,汉能经过筛选后符合要求”。

  安永中国海外投资服务主管合伙人吴正希曾表示,未来三年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投资将有更多机会。“其中新能源以技术为主,一些有关太阳能的技术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此外和地产、文化相结合的产业也值得关注。”

  汇丰银行分析称,整体而言,虽当下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但中国企业对继续拓展海外业务热情不减。有83%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扩张海外业务;受访企业普遍对其海外业绩前景表示乐观。

  然而,中国海外投资研究院刘泽斌告诉记者,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相比国企具有一些机遇:“随着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保护主义的抬头,国企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往往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这恰是民营企业的一些优势。对民营企业来说在这个领域投资,优势更为明显,也更容易被海外接受和欢迎”。

  大卫·库奇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调查中欧盟国家欢迎中国企业去投资,但是通讯和电信领域并不包括在内。

  这个态度其实并非出乎意料。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投资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企业自己的商业考虑,又在多大程度上基于政府鼓励?这是投资接收国常问及的一个关键问题。确实,在一些国际案例中,相关国家政府、媒体或其他公共利益团体确实对中国投资者的独立性和动机提出了质疑。例如,美国众议院对中国电信[微博]企业的调查报告就引起了很多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欧洲政府代表在就《中国对欧盟境外投资报告》发表评论意见时也特别提到:中国企业应提高管理结构的透明度,明确党委书记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这将有利于国际社会接纳中国企业。

  相比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更容易获得认同,这份报告中也显示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在国内却比国有企业更容易受到监管。

  报告显示,31%的民企在海外投资时遇到过审批问题,但国有企业遇到同样问题的比例则是26%。尤其在省级审批层面,民企受到监管影响的比例高达23%,但国有企业仅为5%。这份报告中的受访企业均在欧盟国家完成过至少一项投资。

  运营管理是核心

  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基本仍停留在输出资金的阶段,这就如同传统的一般贸易中,中国企业只出售产品,并没有在产品的运营和品牌上做过多的涉足。

  李河君说,此次收购美国MiaSolé公司,“在并购完成后,MiaSolé的管理团队将保持不变,只是董事会主席和首席财务官由汉能来任命。”

  而此前,万达集团花30多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时,也只派一个董事长和一个副财务总监加入管理层,在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看来,2名高层足够管理美国公司。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情况似乎并不乐观。Siro认为,作为资金输出方,如何能够用资金交换等价的技术,设备,产品等等,需要每一个企业去认真考量。

  《中国对欧盟境外投资报告》统计发现,有78%的受访中资企业表示在欧盟遇到经营层面的困难。其中工作许可证、劳工法以及税务问题成为运营中面临的前三大挑战。这与第三方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近期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报告中反映出的情况一致。

  “目前派驻中国员工到欧洲工作困难重重,而在欧洲本地雇佣劳工的成本则比较高。”有受访的中国企业这样表示。

  在运营环节上的困难实际阻挠着中国企业更多实现在欧洲的投资。 2004年~2010年期间,中国大部分的境外直接投资都流向亚洲,只有5%的境外直接投资流向欧洲。2011年,中国投资仅占流入欧盟的外国总投资的1.4%,与此同时,欧盟在华投资占中国吸收外国总投资中的比重则为20%。

  吴正希表示,海外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公司整合要尽早开始,贯穿始终。“它是过程性的事情,是需要时间慢慢累积,而不像估值,把估值做好了做细了就出来一个结果,一般建议,整合要尽早开始做,而不是在交易并购之后才来规划这件事情。”

  业内人士分析,真正能够较圆满实现预订目标的海外并购只有三到四成。能否实现并购目标,关键在于并购后的整合,如何把各自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30202/001214481739.shtml2015年境外投资总目标1500亿美元

  17%增速目标迫资金“出海”   欧盟或成下一选项

  杜丽娟

  编者按/2005 年后,中国海外直接投资出现了持续、快速上升的态势,截至2011 年底,投资总存量达到3660 亿美元。 在中国政府“十二五”规划(2011 ~2015年)中,海外直接投资更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之一。

  17%是“十二五期间”境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目标,2015 年将达到1500 亿美元。但在中国企业既往的“成绩单”上,东南亚、拉丁美洲甚至非洲才是主要的投资目的国,矿产是主要目标,仅有5%的资金投向欧盟。然而,欧债危机之后,市场开始提供新的机会。受资本擎制的欧洲制造业企业开始频频向中国企业抛来“橄榄枝”,三一重工[微博](12.00,0.49,4.26%)、吉利汽车[微博]等企业甚至鲸吞下了一些历史悠久的大企业。到欧盟并购技术、开拓市场是“试水者”的共同诉求,而伴随这些过程中,审查、审批、劳资矛盾等字眼也纷至沓来。

  什么样的企业正在成为“赴欧者”? 欧盟会提供怎样的并购机会?欧盟是否会成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名单上排在前面的选项?一些观察者的意见或许能给企业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资金,正成为中国新的出口品。

  2013年1月31日,中国欧盟商会在北京发布了《中国对欧盟境外投资报告》,其中显示,有97%的受访者表示将进一步扩大对欧盟的投资。

  “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呈上升,并且从绿地投资转移到并购交易的趋势在增加 。”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大卫·库奇诺(Davide Cucino) 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国有企业在投资额上占明显优势,但是私有企业在交易数量上占有较大比重。”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的44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4亿美元,同比增长28.6%。

  近年来,随着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运作能力的提高,这支走出去的“队伍”中,频现民企身影。适时并购海外企业,布局海外生产基地,成为他们走出去的一个路径。

  抄底新兴产业

  1月9日,国内最大民营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控股宣布成功收购美国MiaSolé公司,正式进入美国市场。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告诉记者,“汉能此次的收购价格仅为其报价的十分之一,此前,MiaSolé公司报价为12亿元美元。”

  据了解,MiaSolé公司目前市值20亿元,其铜铟镓硒(CIGS)薄膜技术已达到目前国际最先进,量产转化率已达到15.5%。“收购完成后,MiaSolé公司将作为汉能的全资子公司,美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以及人员都保持不变,对于汉能而言,此次收购算是一个抄底。”李河君说。

  而这也是汉能控股继2012年6月收购德国太阳能电池制造商Q-Cells 子公司Solibro股权后,一年内的第二次海外并购。

  欧美双反对国内的晶硅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海外依存度超过八成的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和欧盟旋即面临全部丢失。“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开拓海外市场,只能另辟蹊径,于是我们选择一个新行业作为突破口,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直接收购海外企业,占领市场。”李河君说。

  中银国际报告显示,2011年国内大型集中光伏电站占累计光伏安装容量的75.8%;与之相反的是,成熟光伏市场如德国,其并网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公寓、公共建筑、农场等分布式场所,具备广阔的薄膜电池应用前景。

  上海创瑞投资管理公司管理合伙人唐浩夫认为,“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后,通过对外投资从全球获取资金、市场、技术和战略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

  新能源领域的收购案例是中国企业出击海外投资追寻产业升级趋势的一个缩影。

  在1月 23日,汇丰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投资于欧洲的中国企业中,有28%选择投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表明欧洲的新兴产业颇受中国企业青睐。

  大卫·库奇诺表示,从其统计的交易数量看:通信设备和服务、工业机械、设备、替代/ 可再生能源替代/ 可再生能源已经名列中国投资者在欧盟投资达成交易数量最多的行业之一。

  而这个趋势重要的支持来自于金融机构。“一方面客观来看,中国新能源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整体性劣势依然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国有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也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具有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优势。”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Siro说。

  民企勇出海

  根据201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通报显示,2011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685.8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占当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44%,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已成为我国企业资源领域“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在“十二五”规划中,预计境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7%,2015 年将达到1500 亿美元。

  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使世界各国投资的回报周期长,一些新兴产业和能源企业都不同程度上面临资金短缺的境况,客观上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投资这些领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以上述汉能收购为例,MiaSolé首席执行官John Carrington认为,在MiaSolé开始寻找战略合作伙伴时,他们列出了10条标准,“其中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是我们比较看重的因素,MiaSolé虽然有先进的技术,可是市场扩展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稍差,需要长期投资者来支持其研发工作并扩大其生产规模。在此过程中,汉能经过筛选后符合要求”。

  安永中国海外投资服务主管合伙人吴正希曾表示,未来三年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投资将有更多机会。“其中新能源以技术为主,一些有关太阳能的技术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此外和地产、文化相结合的产业也值得关注。”

  汇丰银行分析称,整体而言,虽当下世界经济前景尚不明朗,但中国企业对继续拓展海外业务热情不减。有83%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扩张海外业务;受访企业普遍对其海外业绩前景表示乐观。

  然而,中国海外投资研究院刘泽斌告诉记者,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相比国企具有一些机遇:“随着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保护主义的抬头,国企在海外投资过程中往往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这恰是民营企业的一些优势。对民营企业来说在这个领域投资,优势更为明显,也更容易被海外接受和欢迎”。

  大卫·库奇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调查中欧盟国家欢迎中国企业去投资,但是通讯和电信领域并不包括在内。

  这个态度其实并非出乎意料。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投资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企业自己的商业考虑,又在多大程度上基于政府鼓励?这是投资接收国常问及的一个关键问题。确实,在一些国际案例中,相关国家政府、媒体或其他公共利益团体确实对中国投资者的独立性和动机提出了质疑。例如,美国众议院对中国电信[微博]企业的调查报告就引起了很多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

  欧洲政府代表在就《中国对欧盟境外投资报告》发表评论意见时也特别提到:中国企业应提高管理结构的透明度,明确党委书记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这将有利于国际社会接纳中国企业。

  相比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更容易获得认同,这份报告中也显示民营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在国内却比国有企业更容易受到监管。

  报告显示,31%的民企在海外投资时遇到过审批问题,但国有企业遇到同样问题的比例则是26%。尤其在省级审批层面,民企受到监管影响的比例高达23%,但国有企业仅为5%。这份报告中的受访企业均在欧盟国家完成过至少一项投资。

  运营管理是核心

  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基本仍停留在输出资金的阶段,这就如同传统的一般贸易中,中国企业只出售产品,并没有在产品的运营和品牌上做过多的涉足。

  李河君说,此次收购美国MiaSolé公司,“在并购完成后,MiaSolé的管理团队将保持不变,只是董事会主席和首席财务官由汉能来任命。”

  而此前,万达集团花30多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时,也只派一个董事长和一个副财务总监加入管理层,在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看来,2名高层足够管理美国公司。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情况似乎并不乐观。Siro认为,作为资金输出方,如何能够用资金交换等价的技术,设备,产品等等,需要每一个企业去认真考量。

  《中国对欧盟境外投资报告》统计发现,有78%的受访中资企业表示在欧盟遇到经营层面的困难。其中工作许可证、劳工法以及税务问题成为运营中面临的前三大挑战。这与第三方机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近期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报告中反映出的情况一致。

  “目前派驻中国员工到欧洲工作困难重重,而在欧洲本地雇佣劳工的成本则比较高。”有受访的中国企业这样表示。

  在运营环节上的困难实际阻挠着中国企业更多实现在欧洲的投资。 2004年~2010年期间,中国大部分的境外直接投资都流向亚洲,只有5%的境外直接投资流向欧洲。2011年,中国投资仅占流入欧盟的外国总投资的1.4%,与此同时,欧盟在华投资占中国吸收外国总投资中的比重则为20%。

  吴正希表示,海外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公司整合要尽早开始,贯穿始终。“它是过程性的事情,是需要时间慢慢累积,而不像估值,把估值做好了做细了就出来一个结果,一般建议,整合要尽早开始做,而不是在交易并购之后才来规划这件事情。”

  业内人士分析,真正能够较圆满实现预订目标的海外并购只有三到四成。能否实现并购目标,关键在于并购后的整合,如何把各自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

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30202/001214481739.shtml
希望钱能生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