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推荐《“怀夷”与“抑商”:明代海洋力量兴衰研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3:58:33


作者是山东大学历史系的陈尚胜

此书于1997年6月首次出版,是我2000年夏天高考刚结束刚时买的第一本关于明代海洋力量的学术著作。这也是我首次接触到的系统分析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的学术书籍,虽然全书不过18万字,但对于我深入学习历史,影响巨大。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明代海外交通重要事件的系统研究,揭示出明代中国海洋事业有声转衰的主要原因,在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怀夷”与“抑商”的海外贸易政策。所谓“怀夷”就是按”怀柔远人“的方针来优惠外国商人的来华贸易;所谓“抑商”,就是用禁止或压制的办法来对待本国商民的出海贸易,因而造成了中、外商人在航海业和国际贸易上的不公平竞争,导致了明代中国海洋力量的衰落。书中还阐明:在15世纪以后,如何扶植本国商人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因素。

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959968.html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不要将该电子书用于商业或其他非法目的。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作者是山东大学历史系的陈尚胜

此书于1997年6月首次出版,是我2000年夏天高考刚结束刚时买的第一本关于明代海洋力量的学术著作。这也是我首次接触到的系统分析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的学术书籍,虽然全书不过18万字,但对于我深入学习历史,影响巨大。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明代海外交通重要事件的系统研究,揭示出明代中国海洋事业有声转衰的主要原因,在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怀夷”与“抑商”的海外贸易政策。所谓“怀夷”就是按”怀柔远人“的方针来优惠外国商人的来华贸易;所谓“抑商”,就是用禁止或压制的办法来对待本国商民的出海贸易,因而造成了中、外商人在航海业和国际贸易上的不公平竞争,导致了明代中国海洋力量的衰落。书中还阐明:在15世纪以后,如何扶植本国商人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已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因素。

下载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959968.html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不要将该电子书用于商业或其他非法目的。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本书一个特点,就是每一章开篇都有段和章节内容相关联的引言,现摘录如下——


第一章 航海古国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马克思

中国人一直被称为非航海民族,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他们的独创性本身表现在航海方面正如在其它方面一样。——(英国)李约瑟




第二章 开国海禁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朱元璋


第三章 西洋远航

在中国的黄金时代,约公元1420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它亚洲国家的任何国家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的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她的对手。——(英国)李约瑟
第四章 中退西进

要感谢中国皇帝鼓励的海禁政策所造成刻意的缺席,使得葡萄牙人能在毫无东方海权的抗衡下,以惊人的速度成为印度洋上的主宰者。——(美国)博克塞

美洲的发现、经由好望角前往东印度群岛的航道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所记载的最伟大、最重要的事件。——(英国)亚当.斯密


第五章 争贡之役

太宗(按:即明成祖)嗣登大宝,(日本)国王嗣立受册封。自是或二三年,或五六年,贡无定期,皆诏至京师,燕赏优渥,捆载而归。是以其贡而来也,于利不于义,往往各道争先受遣之为幸。—— (明朝) 李言恭、郝杰

第五章 争贡之役

太宗(按:即明成祖)嗣登大宝,(日本)国王嗣立受册封。自是或二三年,或五六年,贡无定期,皆诏至京师,燕赏优渥,捆载而归。是以其贡而来也,于利不于义,往往各道争先受遣之为幸。—— (明朝) 李言恭、郝杰
第六章 嘉靖倭乱

夫海贼称乱,起于负海奸民通番互市,夷人十一,流人十二,宁、绍十五,漳、泉、福人十九。虽既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明朝)屠仲律
第七章 筹海之争

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明朝)唐枢

今能恤海商,即所以固海防也。——(明朝)霍与瑕
第八章 月港开放

于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明朝)许孚远
第九章  海外“罪民”

中国四民,商贾最贱,岂以贱民兴动兵革?又商贾中弃家游海,压冬不回,父兄亲戚,共所不齿。弃之无所可惜,兵之反以劳师。——(明朝) 徐学聚
第十章 末世英雄

郑芝龙之所以能将其庞大的海上势力统领在一道,靠的是军事上和外交上的技巧,靠的是成功的贸易活动,更重要的是依靠其大家族和忠实的闽南同乡的支持。——王赓武
第十一章  “ 怀夷"  “抑商”

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明太祖)朱元璋

商税者,国家以抑末之民,岂以为利!令夷人慕义远来,乃欲浸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万万矣!——(明成祖)朱棣

朕思此等贸易外洋者,多系不安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全无顾忌,则漂流外国者,以致愈众。——(清世宗)胤禛
有个疑问,当初如果要贸易,中国的航海技术是否支持到绕过非洲到欧洲的航行?
3483365 发表于 2013-1-25 20:53
有个疑问,当初如果要贸易,中国的航海技术是否支持到绕过非洲到欧洲的航行?
范春歌到南非国会档案馆时曾经看到一张中国古地图,它可以佐证最早到达非洲好望角的航海家是中国的郑和。范春歌向记者介绍说,这张中国古地图现在日本,南非国会档案馆也是根据日本原图复制的。这张图长约180厘米,宽约145厘米,图的上方有“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一行篆书汉字,它绘出了亚洲、非洲的全貌,其中好望角也清晰地显示在图上。据地图题跋所示,这张地图绘于明朝的1402年,而郑和船队初次航海的时间是1405年。郑和船队在出发前可能已经掌握了类似的航海资料,因此船队绕过非洲好望角也很有可能。

出处 http://tieba.baidu.com/p/528462376
范春歌到南非国会档案馆时曾经看到一张中国古地图,它可以佐证最早到达非洲好望角的航海家是中国的郑和。 ...
不是说的这个,我说当时中国-欧洲建立航线后,能不能支持长期以货运为主的航行?
3483365 发表于 2013-1-25 23:04
不是说的这个,我说当时中国-欧洲建立航线后,能不能支持长期以货运为主的航行?
按照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所著《晚明史》的说法,晚明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海上贸易是上涨态势的,可惜这个进程被清军入关打断了。在此之前,受政策及其它因素影响,不是很频繁。

按照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樊树志所著《晚明史》的说法,晚明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海上贸易是上涨态势的,可惜这 ...
这个分析的还是比较笼统,我对中国当时的海洋技术是否支持这么长的海上贸易还是比较怀疑的,尤其是历代重农轻商,北方军事压力又重的条件下
再怎么整都没满清的迁界禁海危害大啊,愣是被玩成了内陆国家啊。。。
3483365 发表于 2013-1-26 13:47
这个分析的还是比较笼统,我对中国当时的海洋技术是否支持这么长的海上贸易还是比较怀疑的,尤其是历代重 ...
感觉明清都是更依靠漕运,对海运都不是很重视
感觉明清都是更依靠漕运,对海运都不是很重视
这就是当时的症结啊,不愿去远海,自认世界中心

virgoshaka 发表于 2013-1-26 14:18
再怎么整都没满清的迁界禁海危害大啊,愣是被玩成了内陆国家啊。。。


关于迁界禁海的影响,《晚明史》有这样一段记载。



图片来源:《晚明史》上卷 P63

注意黑线部分,赴马尼拉的中国商船,1644--1684年为停滞衰退期,平均每年6.6艘。在此之前的平均数为26-27艘。

1684年台湾郑克爽向清军投降。即使此后,海外贸易也没有恢复到1644年之前的规模。
1685-1716年平均每年16.4艘,1717-1760年甚至衰退到平均每年12.4艘的程度。

virgoshaka 发表于 2013-1-26 14:18
再怎么整都没满清的迁界禁海危害大啊,愣是被玩成了内陆国家啊。。。


关于迁界禁海的影响,《晚明史》有这样一段记载。

IMG_0362.JPG (133.18 KB, 下载次数: 2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26 14:37 上传



图片来源:《晚明史》上卷 P63

注意黑线部分,赴马尼拉的中国商船,1644--1684年为停滞衰退期,平均每年6.6艘。在此之前的平均数为26-27艘。

1684年台湾郑克爽向清军投降。即使此后,海外贸易也没有恢复到1644年之前的规模。
1685-1716年平均每年16.4艘,1717-1760年甚至衰退到平均每年12.4艘的程度。
3483365 发表于 2013-1-26 14:46
这就是当时的症结啊,不愿去远海,自认世界中心
更多的可能是对海运的不信任,以及那么多漕工的就业压力吧
民宅 发表于 2013-1-26 14:48
关于迁界禁海的影响,《晚明史》有这样一段记载。
呵呵,这就是康乾盛世啊,吃糠喝稀,将海权拱手相让。。
好像到了明末的时候,那时候的舰船设计也开始落后于西方了。

virgoshaka 发表于 2013-1-26 14:58
好像到了明末的时候,那时候的舰船设计也开始落后于西方了。


这也是海禁政策所带来的恶果。

为实施海禁和限制民间海上贸易,不仅令海船改尖头为平头,还限船阔为五六尺。

嘉靖二年(1523年),罢市舶司。
嘉靖四年(1525年),“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

明朝政府这些错误政策,是导致明代中后期造船业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virgoshaka 发表于 2013-1-26 14:58
好像到了明末的时候,那时候的舰船设计也开始落后于西方了。


这也是海禁政策所带来的恶果。

为实施海禁和限制民间海上贸易,不仅令海船改尖头为平头,还限船阔为五六尺。

嘉靖二年(1523年),罢市舶司。
嘉靖四年(1525年),“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
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

明朝政府这些错误政策,是导致明代中后期造船业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民宅 发表于 2013-1-26 15:16
这也是海禁政策所带来的恶果。

为实施海禁和限制民间海上贸易,不仅令海船改尖头为平头,还限船阔为 ...
类似的政策满清也搞过,而且还限制了商船的武装,搞得中国的商船在鬼佬眼里成了薄皮大馅的饺子。。
类似的政策满清也搞过,而且还限制了商船的武装,搞得中国的商船在鬼佬眼里成了薄皮大馅的饺子。。
后来还有军舰兼运输船的外路吧
3483365 发表于 2013-1-27 18:19
后来还有军舰兼运输船的外路吧
郑芝龙集团军舰和武装商船是一体的。
民宅 发表于 2013-1-27 19:22
郑芝龙集团军舰和武装商船是一体的。
但是对上来西洋的海盗,郑芝龙打起来确实很吃力啊,无论是船的大小还是火力都不够。

virgoshaka 发表于 2013-1-28 09:25
但是对上来西洋的海盗,郑芝龙打起来确实很吃力啊,无论是船的大小还是火力都不够。


“郑贼固甚么,而狡黠异常,习于海战,其徒党皆内地恶少,杂以番倭彪悍,三万余人矣。其船器则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此皆贼之所长。”

——《靖海纪略》
virgoshaka 发表于 2013-1-28 09:25
但是对上来西洋的海盗,郑芝龙打起来确实很吃力啊,无论是船的大小还是火力都不够。


“郑贼固甚么,而狡黠异常,习于海战,其徒党皆内地恶少,杂以番倭彪悍,三万余人矣。其船器则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此皆贼之所长。”

——《靖海纪略》
2013-1-28 10:16 上传



出自—— 《就这样收复台湾》 亮剑“海上马车夫”——郑家海商集团争锋荷兰(4)

链接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186268_141193.html

郑芝龙的水师,自制战船吸收了荷兰人的造船工艺,并载有杀伤力巨大的重炮。
virgoshaka 发表于 2013-1-28 09:25
但是对上来西洋的海盗,郑芝龙打起来确实很吃力啊,无论是船的大小还是火力都不够。
战船有些差距,但数量和战术以及官兵的战斗意志弥补了这一点。

1627年福建铜山岛之战、1633年料罗湾海战,荷兰人均遭惨败。

在料罗湾海战以后,郑芝龙重建了中国在远东水域的海上霸权。
民宅 发表于 2013-1-28 10:32
战船有些差距,但数量和战术以及官兵的战斗意志弥补了这一点。

1627年福建铜山岛之战、1633年料罗湾海 ...
所以,我用的是吃力一词,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换了满清的水师去打西洋人,我只能说呵呵了。。。
所以,我用的是吃力一词,就是这个原因,如果换了满清的水师去打西洋人,我只能说呵呵了。。。
你准备打公海舰队还是大舰队?
郑芝龙集团军舰和武装商船是一体的。
当时怎么保证损管的,木匠么?
3483365 发表于 2013-1-28 12:51
你准备打公海舰队还是大舰队?
:D,丽姨,乃是让我去架空一个舰队咩,我说的是明末清初那会的。。。
不清楚这段历史,有时间翻翻哈
,丽姨,乃是让我去架空一个舰队咩,我说的是明末清初那会的。。。
没事叫沃作什么,最近老中枪
这也是海禁政策所带来的恶果。

为实施海禁和限制民间海上贸易,不仅令海船改尖头为平头,还限船阔为 ...
为什么当时要实行如此严厉的限制措施呢?

小儿科 发表于 2013-2-11 11:15
为什么当时要实行如此严厉的限制措施呢?


嘉靖年间的海禁和明初不同。和嘉靖纪年(1522)以来日益频繁的海盗活动有关。

至于嘉靖二年(1523年)罢市舶司,是因为“争贡之役”。

——“嘉靖元年,给事中夏言奏倭寇祸起于市舶,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

——“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明史》卷75,卷78
小儿科 发表于 2013-2-11 11:15
为什么当时要实行如此严厉的限制措施呢?


嘉靖年间的海禁和明初不同。和嘉靖纪年(1522)以来日益频繁的海盗活动有关。

至于嘉靖二年(1523年)罢市舶司,是因为“争贡之役”。

——“嘉靖元年,给事中夏言奏倭寇祸起于市舶,遂革福建、浙江二市舶司。”

——“嘉靖二年,日本使宗设、宋素卿分道入贡,互争真伪,市舶中官赖恩纳素卿贿,右素卿,宗设遂大掠宁波。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
                                ——《明史》卷75,卷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