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土的大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56:08
◆薛理勇

在中国象棋中,“炮”被写作“砲”“礟”“礮”等。砲字从石,显然与石头有关,是战争中的攻坚武器。古代的砲是一种木制的机械,形制为一巨大的木架,中轴上设一杠杆,多人把杠杆向后拉,向下压,把巨石放到杠杆顶端特别的大“口袋”中,松手后杠杆会迅速弹起回复原位,“口袋”中的巨石就会被射到较远处,在军事上用于攻城。《新唐书》:“以机发石为攻城械,号‘将军砲’。”大概砲的威力很大,就被叫作“将军砲”。当火药出现并用于军事后,于是原来的石砲被火炮替代,砲就被改写作“炮”了。上海地区曾发现不少古炮,择要介绍。

壹光明中学出土的“平夷靖寇将军炮”

1975年,金陵东路西藏南路西北转角的光明中学人防工地的地下数米处被挖出一门铁炮,长2.3米,前膛口径11.5厘米,后膛最大口径41厘米。炮身上铸有“平夷靖寇将军”炮名,还铸有“两江总督梁章钜巡抚江苏全省牛鉴提督江南全省军门陈化成督造”,以及铸造日期“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吉日”,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枚直径约11厘米的铁弹子,这就是炮弹。7月22日《文汇报》报道了此消息,称“按其出土地点,估计可能是设置在上海北门外沿河一带的炮位,以抗击从西北面进犯的敌人。这一发现,为研究上海军民反侵略斗争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实物证据。”(引自夏东元主编《二十世纪上海大博览》)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同年,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陈化成调任江南水师提督。他到任后立即在上海设立火药局铸造火炮,着手扩建吴淞炮台,加强兵防,这门炮就是陈化成督造的用以抵御外侮、打击流寇的,所以被叫作“平夷靖寇将军”。不过,这门炮应该被安置在吴淞口炮台或沿黄浦江的什么地方才对,此类炮的最大射程一般在300米以内,而光明中学距黄浦江的直线距离约1500米,根本不在射程内,英军是从上海县城东北的吴淞口进黄浦江侵犯上海的,而光明中学则在上海县城的西北,把这门炮理解为“以抗击从西北面进犯的敌人”,那是无稽之谈了。

1849年法租界在上海建立,其区域相当于今西藏南路到黄浦江边,延安东路至人民路之间,今光明中学也在法租界范围内。1860年太平天国为了摆脱或减轻清军对南京围困的压力,派忠王李秀成率军突围东进,太平军东进军在半年间就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杭州、宁波等苏南浙北的主要城市并逼近上海,使江南的局势发生很大的变化,租界方面一方面帮助清政府训练“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在租界的边界建立军事防御设施。法国人梅朋、傅立德著《上海法租界史》有详细的描述,其中讲:“法租界……在洋泾浜和泥城浜相交的地方设置了一个炮兵阵地,有大炮三门和一个可容三十人的哨所,并且,在法租界的斜对角上,在南面界线上,挖一道长五百米的濠沟把江岸和城墙接通,濠沟有护墙和侧翼防御工事,安了六门炮,稍后是一个可容二十人的哨所以及弹药库。”

“洋泾浜和泥城浜相交”就是今延安东路西藏路口。显然,法租界在西界建了多个炮兵阵地,至少安放了9门火炮,光明中学出土的“平夷靖寇将军炮”就是其中的一门,在许多历史地图和著作中,今光明中学处就叫“法兵炮台”。

1903年,法租界在原“法兵炮台”处建“中法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光明中学,这门炮就是当年被埋入地下的。1860年距法租界建立仅11年,当时租界短缺资金和武器,就把中国炮用来镇压太平军。

该炮原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现陈列在宝山区陈化成纪念馆。

贰废品堆里发现的阿姆斯特朗炮

1979年3月29日《解放日报》登载《废品堆里发现珍贵文物》一文,说上海县废旧物资公司龙华加工厂工人在清理从江南造船厂回收的废铁堆中发现一门火炮,炮长3.36米,口径12厘米,经确定,这是清代江南制造局生产的“阿姆斯特朗炮”。

阿姆斯特朗(Wi11iamGeorgeArmstrong,1810—1900)是英国机械工程师和发明家,发明和制造了许多工程机械。他对传统的西洋炮作了改进,特别强调后膛填炮(传统的炮是前膛炮,就是先将引线埋好,将火药从前膛塞进去后压实,再将炮弹从前膛塞入,点引线引爆火药,将炮弹射出),还加长炮身和增加膛线,使火炮的操作更方便、迅速,射程更远,命中率更高,他改进的火炮就被叫作“阿姆斯特朗炮”(Arm-stronggum),并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事配制。

近代以后,中国主要从英国进口阿姆斯特朗炮,安装在沿海兵防要塞。清代上海出版的《点石斋画报》中多次提到阿姆斯特朗炮运抵上海的事,其中“边防巨炮”一画的配画文中讲:阿姆斯特朗炮“日前在下海浦(历史河流,部分填平后筑成今海门路,用机器提置公和祥码头,相当于后来的‘高阳路码头’),每炮重约四十墩(吨),每提一炮到岸,则船身为之浮起,其重量可知矣。闻将运至吴淞口并长江口岸边防所”。

上海的江南制造局成立时就是兵工厂,大约从19世纪80年代就聘外国技师自己生产阿姆斯特朗炮等几种型号的火炮,为此还在日晖港黄浦江边建立“试炮场”,遇上试炮,附近一段的黄浦江宣布停航。1889年1月1日《申报》报道了江南制造局总办聂缉椝(仲芳)邀请“中西各官及各营统领”到“试炮场”观看试炮的过程和场面,说“江南制造局洋匠柯礼斯造成阿姆斯特朗大炮一尊,约长二丈余,炮门径八寸。每放一出,须用子药一百八十磅”,“是炮四面可旋转”。

大型的阿姆斯特朗炮重达几十吨,多装置在要塞固定的炮位上,江苏镇江焦山上的炮台旧址还在,原来装置的阿姆斯特朗炮都不知到哪里去了,镇江博物馆也仅藏阿姆斯特朗炮弹数枚而已,小型的阿姆斯特朗炮用了炮车,是清兵的重要装备,到上世纪初以后,阿姆斯特朗炮被更先进的火炮替代,中国阿姆斯特朗炮已所存无几。所以,这次发现的阿姆斯特朗炮尤显珍贵。该炮今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

叁黄浦江里捞起的“红衣大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药的国家,但火药多用于制造鞭炮或用来驱鬼避邪,估计到了宋代后才出现少量火炮,炮身粗而短,射程有限,命中率差。不过,在冷兵器时代炮的威力和作用是令人敬畏的。明代,中国人把荷兰人或欧洲人称之“红夷”,这可能是“长红头发的夷人”的意思。《明史·兵志四》中讲:“其后,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天启中,锡(赐)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那种从西方来的“红夷炮”能洞穿城墙,威力太大了,皇帝赐名“大将军”,还像神那样被供着。到了明末,中国也仿“红夷炮”,汉语用“夷”称外族是贬义词,“中国制造”的不应该叫作“红夷炮”,于是被改称为“红衣炮”。由于炮的杀伤力太大,一旦被敌方掌握会对自己很不利,清初规定“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世宗实录》),就是讲未经中央政府批准,任何省不得擅自铸炮。我长期从事博物馆事业,曾工作过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就收藏多门古炮,而我见过的炮更是数以百计,一些大型的炮身上都铸有“xx将军”,那就是所谓的“将军炮”,一般,炮身上会铸有:炮名、督造、监造人名字、铸造日期,有的炮还铸有炮长、炮重、装火药量等铭文,无非是要说明炮是经批准铸造的。但一些铸造年代稍晚的炮可能没有铭文,这是因为进入近代后,西洋进口的“红夷炮”越来越多,世界的兵器已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兵器时代发展,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各地烽烟四起,战乱不已,清廷被迫推行团练,即允许地方组织乡勇来维持地方治安,镇压农民起义,于是放宽了铸炮的种种限制,这一时期地方自铸的炮上就不铸监造人、铸造日期等铭文。

2012年2月29日夜,黄浦江上清除淤泥的挖泥船施工时,在东门路偏北约50米,距岸线约20米的江底约8米处捞起一门清代火炮。次日,我应上海市文物局之邀赶到现场,该炮为生铁铸造,长约160厘米,炮身上没铸铭文,基本可以断定是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红衣炮”。炮重估计600公斤,可以安置在城墙的炮位上,也可以固定在炮车上随军出征。不少人提出问题,上海城墙上曾有这样的炮,但上海城墙距炮的出土地有几百米,不致于有人将炮搬动几百米扔进黄浦江吧?而黄浦江近市中心段沿岸根本就没有炮台,那这门炮是怎么沉到黄浦江底的呢?

火炮是武器,规定只有军队使用,当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包括江南制造局在内的一些兵工厂已批量生产新型火炮,军队的“红衣炮”被置换后调拨给地方警力或缉私队使用。清代后期上海沿海仍有海盐生产,私盐走私十分严重,上海又是港口,走私更为猖獗,并形成“塘桥帮”“光蛋帮”“南帮”“北帮”等走私团伙,贩盐、走私主要走黄浦江及其支流水道,于是上海的海关、税务均设有“缉私队”、“盐捕营”等机构,在快艇上架炮打击走私。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中讲:南北枭帮互战争,炮声远震接枪声。

巡防水陆军分布,咫尺相遇静守营。

(秦荣光注:“浦东各港口,均有盐炮船停泊,‘光蛋’之来,皆盐营纵之耳。”)

缉私队为缉私而建,而缉私队又放纵走私,两头拿钱,而当走私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他们也会通过非法途径弄到火炮,武装走私。缉私队使用的是一种船身较轻,船体狭长的快船,特点是速度快,火炮通常安置在船首,可以在追赶敌船时炮击,而缺点是容易侧翻。而这门炮的出土地近十六铺闹市,不可能是走私船行走的路线,所以该炮应该是缉私船不慎落入江底的。据悉,相关机构将会在南外滩滨江建立一个关于外滩历史的陈列馆,这门炮会在陈列馆展出。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1/25/19517950_0.shtml◆薛理勇

在中国象棋中,“炮”被写作“砲”“礟”“礮”等。砲字从石,显然与石头有关,是战争中的攻坚武器。古代的砲是一种木制的机械,形制为一巨大的木架,中轴上设一杠杆,多人把杠杆向后拉,向下压,把巨石放到杠杆顶端特别的大“口袋”中,松手后杠杆会迅速弹起回复原位,“口袋”中的巨石就会被射到较远处,在军事上用于攻城。《新唐书》:“以机发石为攻城械,号‘将军砲’。”大概砲的威力很大,就被叫作“将军砲”。当火药出现并用于军事后,于是原来的石砲被火炮替代,砲就被改写作“炮”了。上海地区曾发现不少古炮,择要介绍。

壹光明中学出土的“平夷靖寇将军炮”

1975年,金陵东路西藏南路西北转角的光明中学人防工地的地下数米处被挖出一门铁炮,长2.3米,前膛口径11.5厘米,后膛最大口径41厘米。炮身上铸有“平夷靖寇将军”炮名,还铸有“两江总督梁章钜巡抚江苏全省牛鉴提督江南全省军门陈化成督造”,以及铸造日期“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吉日”,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枚直径约11厘米的铁弹子,这就是炮弹。7月22日《文汇报》报道了此消息,称“按其出土地点,估计可能是设置在上海北门外沿河一带的炮位,以抗击从西北面进犯的敌人。这一发现,为研究上海军民反侵略斗争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实物证据。”(引自夏东元主编《二十世纪上海大博览》)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同年,时任福建水师提督的陈化成调任江南水师提督。他到任后立即在上海设立火药局铸造火炮,着手扩建吴淞炮台,加强兵防,这门炮就是陈化成督造的用以抵御外侮、打击流寇的,所以被叫作“平夷靖寇将军”。不过,这门炮应该被安置在吴淞口炮台或沿黄浦江的什么地方才对,此类炮的最大射程一般在300米以内,而光明中学距黄浦江的直线距离约1500米,根本不在射程内,英军是从上海县城东北的吴淞口进黄浦江侵犯上海的,而光明中学则在上海县城的西北,把这门炮理解为“以抗击从西北面进犯的敌人”,那是无稽之谈了。

1849年法租界在上海建立,其区域相当于今西藏南路到黄浦江边,延安东路至人民路之间,今光明中学也在法租界范围内。1860年太平天国为了摆脱或减轻清军对南京围困的压力,派忠王李秀成率军突围东进,太平军东进军在半年间就攻克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昆山、杭州、宁波等苏南浙北的主要城市并逼近上海,使江南的局势发生很大的变化,租界方面一方面帮助清政府训练“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另一方面在租界的边界建立军事防御设施。法国人梅朋、傅立德著《上海法租界史》有详细的描述,其中讲:“法租界……在洋泾浜和泥城浜相交的地方设置了一个炮兵阵地,有大炮三门和一个可容三十人的哨所,并且,在法租界的斜对角上,在南面界线上,挖一道长五百米的濠沟把江岸和城墙接通,濠沟有护墙和侧翼防御工事,安了六门炮,稍后是一个可容二十人的哨所以及弹药库。”

“洋泾浜和泥城浜相交”就是今延安东路西藏路口。显然,法租界在西界建了多个炮兵阵地,至少安放了9门火炮,光明中学出土的“平夷靖寇将军炮”就是其中的一门,在许多历史地图和著作中,今光明中学处就叫“法兵炮台”。

1903年,法租界在原“法兵炮台”处建“中法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光明中学,这门炮就是当年被埋入地下的。1860年距法租界建立仅11年,当时租界短缺资金和武器,就把中国炮用来镇压太平军。

该炮原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现陈列在宝山区陈化成纪念馆。

贰废品堆里发现的阿姆斯特朗炮

1979年3月29日《解放日报》登载《废品堆里发现珍贵文物》一文,说上海县废旧物资公司龙华加工厂工人在清理从江南造船厂回收的废铁堆中发现一门火炮,炮长3.36米,口径12厘米,经确定,这是清代江南制造局生产的“阿姆斯特朗炮”。

阿姆斯特朗(Wi11iamGeorgeArmstrong,1810—1900)是英国机械工程师和发明家,发明和制造了许多工程机械。他对传统的西洋炮作了改进,特别强调后膛填炮(传统的炮是前膛炮,就是先将引线埋好,将火药从前膛塞进去后压实,再将炮弹从前膛塞入,点引线引爆火药,将炮弹射出),还加长炮身和增加膛线,使火炮的操作更方便、迅速,射程更远,命中率更高,他改进的火炮就被叫作“阿姆斯特朗炮”(Arm-stronggum),并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事配制。

近代以后,中国主要从英国进口阿姆斯特朗炮,安装在沿海兵防要塞。清代上海出版的《点石斋画报》中多次提到阿姆斯特朗炮运抵上海的事,其中“边防巨炮”一画的配画文中讲:阿姆斯特朗炮“日前在下海浦(历史河流,部分填平后筑成今海门路,用机器提置公和祥码头,相当于后来的‘高阳路码头’),每炮重约四十墩(吨),每提一炮到岸,则船身为之浮起,其重量可知矣。闻将运至吴淞口并长江口岸边防所”。

上海的江南制造局成立时就是兵工厂,大约从19世纪80年代就聘外国技师自己生产阿姆斯特朗炮等几种型号的火炮,为此还在日晖港黄浦江边建立“试炮场”,遇上试炮,附近一段的黄浦江宣布停航。1889年1月1日《申报》报道了江南制造局总办聂缉椝(仲芳)邀请“中西各官及各营统领”到“试炮场”观看试炮的过程和场面,说“江南制造局洋匠柯礼斯造成阿姆斯特朗大炮一尊,约长二丈余,炮门径八寸。每放一出,须用子药一百八十磅”,“是炮四面可旋转”。

大型的阿姆斯特朗炮重达几十吨,多装置在要塞固定的炮位上,江苏镇江焦山上的炮台旧址还在,原来装置的阿姆斯特朗炮都不知到哪里去了,镇江博物馆也仅藏阿姆斯特朗炮弹数枚而已,小型的阿姆斯特朗炮用了炮车,是清兵的重要装备,到上世纪初以后,阿姆斯特朗炮被更先进的火炮替代,中国阿姆斯特朗炮已所存无几。所以,这次发现的阿姆斯特朗炮尤显珍贵。该炮今由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

叁黄浦江里捞起的“红衣大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药的国家,但火药多用于制造鞭炮或用来驱鬼避邪,估计到了宋代后才出现少量火炮,炮身粗而短,射程有限,命中率差。不过,在冷兵器时代炮的威力和作用是令人敬畏的。明代,中国人把荷兰人或欧洲人称之“红夷”,这可能是“长红头发的夷人”的意思。《明史·兵志四》中讲:“其后,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天启中,锡(赐)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那种从西方来的“红夷炮”能洞穿城墙,威力太大了,皇帝赐名“大将军”,还像神那样被供着。到了明末,中国也仿“红夷炮”,汉语用“夷”称外族是贬义词,“中国制造”的不应该叫作“红夷炮”,于是被改称为“红衣炮”。由于炮的杀伤力太大,一旦被敌方掌握会对自己很不利,清初规定“子母炮系八旗火器,各省概造,断乎不可”(《清世宗实录》),就是讲未经中央政府批准,任何省不得擅自铸炮。我长期从事博物馆事业,曾工作过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就收藏多门古炮,而我见过的炮更是数以百计,一些大型的炮身上都铸有“xx将军”,那就是所谓的“将军炮”,一般,炮身上会铸有:炮名、督造、监造人名字、铸造日期,有的炮还铸有炮长、炮重、装火药量等铭文,无非是要说明炮是经批准铸造的。但一些铸造年代稍晚的炮可能没有铭文,这是因为进入近代后,西洋进口的“红夷炮”越来越多,世界的兵器已从冷兵器时代向火兵器时代发展,尤其是太平天国时期,各地烽烟四起,战乱不已,清廷被迫推行团练,即允许地方组织乡勇来维持地方治安,镇压农民起义,于是放宽了铸炮的种种限制,这一时期地方自铸的炮上就不铸监造人、铸造日期等铭文。

2012年2月29日夜,黄浦江上清除淤泥的挖泥船施工时,在东门路偏北约50米,距岸线约20米的江底约8米处捞起一门清代火炮。次日,我应上海市文物局之邀赶到现场,该炮为生铁铸造,长约160厘米,炮身上没铸铭文,基本可以断定是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红衣炮”。炮重估计600公斤,可以安置在城墙的炮位上,也可以固定在炮车上随军出征。不少人提出问题,上海城墙上曾有这样的炮,但上海城墙距炮的出土地有几百米,不致于有人将炮搬动几百米扔进黄浦江吧?而黄浦江近市中心段沿岸根本就没有炮台,那这门炮是怎么沉到黄浦江底的呢?

火炮是武器,规定只有军队使用,当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包括江南制造局在内的一些兵工厂已批量生产新型火炮,军队的“红衣炮”被置换后调拨给地方警力或缉私队使用。清代后期上海沿海仍有海盐生产,私盐走私十分严重,上海又是港口,走私更为猖獗,并形成“塘桥帮”“光蛋帮”“南帮”“北帮”等走私团伙,贩盐、走私主要走黄浦江及其支流水道,于是上海的海关、税务均设有“缉私队”、“盐捕营”等机构,在快艇上架炮打击走私。清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中讲:南北枭帮互战争,炮声远震接枪声。

巡防水陆军分布,咫尺相遇静守营。

(秦荣光注:“浦东各港口,均有盐炮船停泊,‘光蛋’之来,皆盐营纵之耳。”)

缉私队为缉私而建,而缉私队又放纵走私,两头拿钱,而当走私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他们也会通过非法途径弄到火炮,武装走私。缉私队使用的是一种船身较轻,船体狭长的快船,特点是速度快,火炮通常安置在船首,可以在追赶敌船时炮击,而缺点是容易侧翻。而这门炮的出土地近十六铺闹市,不可能是走私船行走的路线,所以该炮应该是缉私船不慎落入江底的。据悉,相关机构将会在南外滩滨江建立一个关于外滩历史的陈列馆,这门炮会在陈列馆展出。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1/25/19517950_0.shtml
嘉定的孔庙里也有几门炮展出。
满清的大炮就是个奇迹
补个图吧


“其后,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天启中,锡(赐)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

见到西方火炮居然派遣官员祭祀,明朝时中华文明衰退到这步田地。



“其后,大西洋船至,复得巨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天启中,锡(赐)以‘大将军’号,遣官祀之。”

见到西方火炮居然派遣官员祭祀,明朝时中华文明衰退到这步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