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海路南北的转折 ——再看1947年的战局扭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2:07:58


      昨天听老师上课说到1947年国共的形势逆转,但是老师只谈了现象,限于时间没有对内容细讲。我今天泡了一天图书馆,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CDer给予指正。
      首先,为什么说1947年是国共转折呢?
      1947年2月,蒋介石在《对于最近社会经¬济军事情势之分析》说:“一年余以来,政府要收复什么地方,就收复什么地方,长春如此,张家口也是如此……共产党绝对不能流窜幸存。现在共产党还想把政府拖倒,这无异是一个幻梦,不料某报反而替他们宣传,真是可笑之至!”何等意气风发。而在这一年最后一天的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尤以最后十日,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何等挫败。
      1946年底毛泽东说:“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而1947年12月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与师哲散步时说:“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胜利,敢不敢胜利。”将双方最高统帅在这一年一头一尾的表现相对比,我们完全可以得出1947年是转折一年的结论。
       那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年的转折呢?我尝试从军事这一方面,主要着眼于陇海路南北的战场来看看我的看法。
       我们首先必须清楚,为什么毛泽东在1946年底做出了要熬一年的判断呢?按照传统的说法,解放军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后退,消灭了大量国民党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全面进攻。但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恰好说明当时中共的武装尚无与国民党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能力。回顾1946年的作战,一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不敌杜聿明,撤过了松花江;中原突围,李先念和郑位三突出重围固然是个胜利,但是国民党把中共挤出了大别山;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但是在徐州薛岳对淮阴的压力下还是回撤苏北,并最后撤到山东;陈毅在宿北战役战役中首创歼敌一个整编师的记录,但还是最后回撤到临沂附近;晋察冀的部队先是在大同、集宁识利,又丢了张家口。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国民党军的战线还是向前进的,战略目标还是逐步达成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国民党有能力源源不断地补充其有生力量,这仗解放军是打不赢的。所以到淮阴与张家口被拿下时,蒋介石才如此自信与骄狂。
      回到陇海路南北的战斗,在东面,粟裕在苏北位于陇海路以南,处于突出部的不利位置,国民党军在徐州的重兵威胁其后方,两淮的国民党军威胁其侧翼,所以在取得若干战役胜利之后,不得不战略性地撤到陇海路以北。在中间,国民党打通平汉路的努力在45年底的邯郸战役中就已经受到了重大的挫折,面对当时解放军中最强的刘邓大军局面十分不利,刘邓在奔袭切断了陇海路之后,在定陶战役之中歼灭了1个整编师部、4个旅,陈谢集团又在晋南歼灭了整1旅,可以说晋冀鲁豫战场是1946年解放军唯一占主动的战场。至于西面,在1947年2月底蒋介石彻底翻脸前,比较平静。
      1947年的春天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首先东北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的战斗表明,解放军在东北已经站稳了脚跟,而国民党军在付出重大代价的同时不能够向1946年那样再向前进了。豫北战役和正太路的作战,在平汉路的两端同时取得胜利,也算是进一步确认了解放军在南线中路的主动权。华野2月对李仙洲的围歼和5月对整编74师的围歼可以认为是一个临界点,华东解放军对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消灭超过了国民党军完成预期目标所能忍受的损失。而延安的丢失与中共中央的转战陕北又消除了胡宗南对陇海战线的侧翼威胁。可以这么认为,在中路,国民党从武汉推进到郑州,东路国民党从扬州、泰州、徐州推进到鲁南,陇海路北的新乡、菏泽、枣庄、临沂一线已经是国民党在南线的进攻极点了
      在战线相对焦灼的这一时期,双方在鲁西南进行了鏖战,刘邓打得相对不错,但也损失严重,陈粟则有连续的几个仗没有打好,双方在鲁西南进行的反复争夺是类似消耗战,对于解放军是不利的。线式作战的关键在于保持战线的完整,国民党军沿着陇海路从西安到郑州再到徐州基本保持了一条完整的战线,压缩着晋冀鲁豫解放军与华野的机动空间,其部队可依托铁路进行机动,又依托黄河天险,似乎是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在解放军还无法正面对抗国民党最精锐部队,如“土木”系那一“土”的整编11师与邱清泉的第五军时尤为如此。而这一条战线又是解放军大踏步后退的结果,已经退无可退了,假如解放军继续在陇海线一线进行争夺,必然是华野那几个没有打好的仗的重演,无法取得战略性的突破。要打开中原的战局,就必须切断陇海线,隔断郑州与徐州两个剿总的联系,同时打开晋冀鲁豫解放军与华野的机动空间,以利于在运动中大量歼敌。
      如前文中所说,抗战中129师就发展最好的部队,46、47年的战局中刘邓大军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那越过陇海线开辟战场的任务就自然由刘邓承担了。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陕北战场的重要作用,刘邓跃进大别山也不过12万人,要是胡宗南的20万部队不在陕北,而是东进到郑州,那似乎解放军只能另想办法了,也正是在1948年初,中原战场上已经胜局初奠时,毛泽东东渡黄河,准备进城了。传统的说法是跃进大别山之后,把战争引向了国统区,破坏了国民党军队西安、武汉、徐州三点间的前进基地,从而赢得了主动权。另一方面,如前面所说了,线式作战的关键在于保持战线的完整,陇海路中段被解放军打开一个巨大的战略缺口之后,国民党必须要调集部队来填补这个缺口,一方面是桂系的部队,一方面从东面和西面调兵,在陇海路西面和东面的调兵,又使得陈谢集团和华野经略中原,于是陇海路的战线彻底瓦解了。
       一旦陇海路的战线被突破,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就陷入了无解的状态,首先,国民党军已经没有有生力量来重新像1945、1946年那样重构战线了。那学习解放军,大踏步后退,在后方重构战线?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国民党军名义上还是政府军,大踏步后退的政治后果是无论如何承担不起的,另一方面,也找不到合适的战线,刘邓已经跃进到长江边了,假如要后撤,最乐观的估计战线也在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一线,而这一线没有陇海路这样的铁路来依托,无论是后勤还是调兵都很困难,况且在这种情况之下西安尚有潼关之险,徐州的侧翼就一马平川完全暴露了,形成了巨大的突出部,就像1948年末当中原国民党军被解放军消灭殆尽时一样。那放弃徐州呢?这个陇海路东段的要点又是无论如何无法放弃的,一旦放弃了徐州,退到蚌埠一线的话,华野就会获得空前的自由,利用津浦路北上可以无悬念的拿下济南,甚至参加华北战局,南下可以威胁南京,这又是蒋介石无法接受的。所以国民党军只能在在无稳定战线的新情况下进行运动作战,在1948年把河南的老本蚀光,进而在1949年初把江北赔得干干净净。所以到1947年底,就算不算上东北战场,国民党也是败局已定了。
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蒋介石在1947年初不搞重点进攻,把在山东损失的74师补强徐州,把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部队至少调15万到郑州,那刘邓是无论如何也突破不了陇海路的。那然后呢?国共在陇海路上先僵持,刘邓和陈粟北上解决傅作义,然后和东北的林彪一起南下,或许解放军要到1949年才能够越过陇海线了,但那时就不止刘邓的12万了,或许是200万了。战争转折的真正原因永远都不是在战场上的,国民党的失败不在于怎么指挥失误损失了多少部队,苏联在1941年比国民党还惨,而是他无法弥补这种损失,打着抗战的旗号,国民党的实力在1946年达到了巅峰,而后就一路下滑了。而中共的力量始终是上升的,这种转折是必然发生的,只是究竟是在1947还是1948亦或是1949发生的问题。


      昨天听老师上课说到1947年国共的形势逆转,但是老师只谈了现象,限于时间没有对内容细讲。我今天泡了一天图书馆,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CDer给予指正。
      首先,为什么说1947年是国共转折呢?
      1947年2月,蒋介石在《对于最近社会经¬济军事情势之分析》说:“一年余以来,政府要收复什么地方,就收复什么地方,长春如此,张家口也是如此……共产党绝对不能流窜幸存。现在共产党还想把政府拖倒,这无异是一个幻梦,不料某报反而替他们宣传,真是可笑之至!”何等意气风发。而在这一年最后一天的日记中写到:“本月忧患最深,尤以最后十日,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何等挫败。
      1946年底毛泽东说:“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而1947年12月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与师哲散步时说:“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胜利,敢不敢胜利。”将双方最高统帅在这一年一头一尾的表现相对比,我们完全可以得出1947年是转折一年的结论。
       那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年的转折呢?我尝试从军事这一方面,主要着眼于陇海路南北的战场来看看我的看法。
       我们首先必须清楚,为什么毛泽东在1946年底做出了要熬一年的判断呢?按照传统的说法,解放军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后退,消灭了大量国民党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全面进攻。但我们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恰好说明当时中共的武装尚无与国民党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能力。回顾1946年的作战,一战四平,东北民主联军不敌杜聿明,撤过了松花江;中原突围,李先念和郑位三突出重围固然是个胜利,但是国民党把中共挤出了大别山;粟裕在苏中七战七捷,但是在徐州薛岳对淮阴的压力下还是回撤苏北,并最后撤到山东;陈毅在宿北战役战役中首创歼敌一个整编师的记录,但还是最后回撤到临沂附近;晋察冀的部队先是在大同、集宁识利,又丢了张家口。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是国民党军的战线还是向前进的,战略目标还是逐步达成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国民党有能力源源不断地补充其有生力量,这仗解放军是打不赢的。所以到淮阴与张家口被拿下时,蒋介石才如此自信与骄狂。
      回到陇海路南北的战斗,在东面,粟裕在苏北位于陇海路以南,处于突出部的不利位置,国民党军在徐州的重兵威胁其后方,两淮的国民党军威胁其侧翼,所以在取得若干战役胜利之后,不得不战略性地撤到陇海路以北。在中间,国民党打通平汉路的努力在45年底的邯郸战役中就已经受到了重大的挫折,面对当时解放军中最强的刘邓大军局面十分不利,刘邓在奔袭切断了陇海路之后,在定陶战役之中歼灭了1个整编师部、4个旅,陈谢集团又在晋南歼灭了整1旅,可以说晋冀鲁豫战场是1946年解放军唯一占主动的战场。至于西面,在1947年2月底蒋介石彻底翻脸前,比较平静。
      1947年的春天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首先东北四保临江三下江南的战斗表明,解放军在东北已经站稳了脚跟,而国民党军在付出重大代价的同时不能够向1946年那样再向前进了。豫北战役和正太路的作战,在平汉路的两端同时取得胜利,也算是进一步确认了解放军在南线中路的主动权。华野2月对李仙洲的围歼和5月对整编74师的围歼可以认为是一个临界点,华东解放军对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消灭超过了国民党军完成预期目标所能忍受的损失。而延安的丢失与中共中央的转战陕北又消除了胡宗南对陇海战线的侧翼威胁。可以这么认为,在中路,国民党从武汉推进到郑州,东路国民党从扬州、泰州、徐州推进到鲁南,陇海路北的新乡、菏泽、枣庄、临沂一线已经是国民党在南线的进攻极点了
      在战线相对焦灼的这一时期,双方在鲁西南进行了鏖战,刘邓打得相对不错,但也损失严重,陈粟则有连续的几个仗没有打好,双方在鲁西南进行的反复争夺是类似消耗战,对于解放军是不利的。线式作战的关键在于保持战线的完整,国民党军沿着陇海路从西安到郑州再到徐州基本保持了一条完整的战线,压缩着晋冀鲁豫解放军与华野的机动空间,其部队可依托铁路进行机动,又依托黄河天险,似乎是立于不败之地,尤其是在解放军还无法正面对抗国民党最精锐部队,如“土木”系那一“土”的整编11师与邱清泉的第五军时尤为如此。而这一条战线又是解放军大踏步后退的结果,已经退无可退了,假如解放军继续在陇海线一线进行争夺,必然是华野那几个没有打好的仗的重演,无法取得战略性的突破。要打开中原的战局,就必须切断陇海线,隔断郑州与徐州两个剿总的联系,同时打开晋冀鲁豫解放军与华野的机动空间,以利于在运动中大量歼敌。
      如前文中所说,抗战中129师就发展最好的部队,46、47年的战局中刘邓大军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那越过陇海线开辟战场的任务就自然由刘邓承担了。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陕北战场的重要作用,刘邓跃进大别山也不过12万人,要是胡宗南的20万部队不在陕北,而是东进到郑州,那似乎解放军只能另想办法了,也正是在1948年初,中原战场上已经胜局初奠时,毛泽东东渡黄河,准备进城了。传统的说法是跃进大别山之后,把战争引向了国统区,破坏了国民党军队西安、武汉、徐州三点间的前进基地,从而赢得了主动权。另一方面,如前面所说了,线式作战的关键在于保持战线的完整,陇海路中段被解放军打开一个巨大的战略缺口之后,国民党必须要调集部队来填补这个缺口,一方面是桂系的部队,一方面从东面和西面调兵,在陇海路西面和东面的调兵,又使得陈谢集团和华野经略中原,于是陇海路的战线彻底瓦解了。
       一旦陇海路的战线被突破,国民党军在中原战场就陷入了无解的状态,首先,国民党军已经没有有生力量来重新像1945、1946年那样重构战线了。那学习解放军,大踏步后退,在后方重构战线?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国民党军名义上还是政府军,大踏步后退的政治后果是无论如何承担不起的,另一方面,也找不到合适的战线,刘邓已经跃进到长江边了,假如要后撤,最乐观的估计战线也在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一线,而这一线没有陇海路这样的铁路来依托,无论是后勤还是调兵都很困难,况且在这种情况之下西安尚有潼关之险,徐州的侧翼就一马平川完全暴露了,形成了巨大的突出部,就像1948年末当中原国民党军被解放军消灭殆尽时一样。那放弃徐州呢?这个陇海路东段的要点又是无论如何无法放弃的,一旦放弃了徐州,退到蚌埠一线的话,华野就会获得空前的自由,利用津浦路北上可以无悬念的拿下济南,甚至参加华北战局,南下可以威胁南京,这又是蒋介石无法接受的。所以国民党军只能在在无稳定战线的新情况下进行运动作战,在1948年把河南的老本蚀光,进而在1949年初把江北赔得干干净净。所以到1947年底,就算不算上东北战场,国民党也是败局已定了。
历史不容假设,但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蒋介石在1947年初不搞重点进攻,把在山东损失的74师补强徐州,把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部队至少调15万到郑州,那刘邓是无论如何也突破不了陇海路的。那然后呢?国共在陇海路上先僵持,刘邓和陈粟北上解决傅作义,然后和东北的林彪一起南下,或许解放军要到1949年才能够越过陇海线了,但那时就不止刘邓的12万了,或许是200万了。战争转折的真正原因永远都不是在战场上的,国民党的失败不在于怎么指挥失误损失了多少部队,苏联在1941年比国民党还惨,而是他无法弥补这种损失,打着抗战的旗号,国民党的实力在1946年达到了巅峰,而后就一路下滑了。而中共的力量始终是上升的,这种转折是必然发生的,只是究竟是在1947还是1948亦或是1949发生的问题。
土地,人口就是战斗力!没农民怎么挖矿造兵营啊!
还是说到跃进大别山的问题了,不过问题切入点很新颖。
:最乐观的估计战线也在大别山北麓与淮河一线,而这一线没有陇海路这样的铁路来依托,无论是后勤还是调兵都很困难

看来从战术上实现了发挥自己优势,暴露对手劣势的调动。解放军的步行机动能力是长期磨练出来的。国军不行,胖的拖瘦,瘦的拖死。
作为学生文章看了还行,那个时候不叫解放军,好像叫华东野战军.记得当时打下的第一座城市是石家庄
从这个角度说,跃进大别山的意义现实得多。
当时的民心确实转到了TG这面
文章写得不错
zxcvb65987 发表于 2012-11-17 23:22
当时的民心确实转到了TG这面
法币贬值得太快了。
鼓掌,纯粹从军事战略角度来说确实是这样的。 全面进攻后的重点进攻,国府进行得太过勉强了。
3年多的时间,拥有数百万军队和美国支持的国名党就被一群“土鳖”打的丢掉了整个中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超大应该多些这样的文章,最近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
不错,话说土改和忆苦思甜两大杀器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