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当年是不是应该先生产一些T-1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52:37
看《鹤之旅》上面讲述苏27的开发过程,说27姬开发到第八个年头,77年原型机T-10-1已经试飞,而且也通过了苏联军方鉴定,马上就要准备投产了,但是因为性能达不到要求,被西蒙诺夫彻底推翻,重新设计了T-10-S,又拖了好几年,到1984年才投产,才有了今天的苏27。
今天看来,我觉得苏联也许在78年就先把T-10-1先投产了比较好,T-10-1性能再不济,也要明显好于美国的F4,估计和当年没有超视距作战能力的F16A也能抗衡,在系统的支持下,打下F15也不是没有可能,起码比当时苏联大量生产的坑爹货MIG23要好多了。苏联4代机出现太晚,黎巴嫩战争和两伊战争都没赶上,只能让苍老的的米格21,笨拙的米格23和被美国人脱掉底裤研究过的米格25参战,在美制战机面前毫无优势,甚至被打得很惨。
如果把T-10-1做为苏27A型生产,虽然只有3代半水平,但78年就可以投产,如果AL-31暂时搞不定,可以用AL-21F3或者R-35-300代替,战斗力要明显强于米格23,这样就能赶上黎巴嫩战争和两伊战争,表现肯定不会像米格23那么难看,还可以吸取实战经验,用于改进苏27,待改进完成的T-10-S成熟后,作为苏-27B大量投产,原先生产的苏27A可以统统作为猴版外销,这样也符合苏联的武器销售政策。
我觉得这样起码比一直生产米格23到1983年(还不算从84年开始改进出23MLD)好。
看《鹤之旅》上面讲述苏27的开发过程,说27姬开发到第八个年头,77年原型机T-10-1已经试飞,而且也通过了苏联军方鉴定,马上就要准备投产了,但是因为性能达不到要求,被西蒙诺夫彻底推翻,重新设计了T-10-S,又拖了好几年,到1984年才投产,才有了今天的苏27。
今天看来,我觉得苏联也许在78年就先把T-10-1先投产了比较好,T-10-1性能再不济,也要明显好于美国的F4,估计和当年没有超视距作战能力的F16A也能抗衡,在系统的支持下,打下F15也不是没有可能,起码比当时苏联大量生产的坑爹货MIG23要好多了。苏联4代机出现太晚,黎巴嫩战争和两伊战争都没赶上,只能让苍老的的米格21,笨拙的米格23和被美国人脱掉底裤研究过的米格25参战,在美制战机面前毫无优势,甚至被打得很惨。
如果把T-10-1做为苏27A型生产,虽然只有3代半水平,但78年就可以投产,如果AL-31暂时搞不定,可以用AL-21F3或者R-35-300代替,战斗力要明显强于米格23,这样就能赶上黎巴嫩战争和两伊战争,表现肯定不会像米格23那么难看,还可以吸取实战经验,用于改进苏27,待改进完成的T-10-S成熟后,作为苏-27B大量投产,原先生产的苏27A可以统统作为猴版外销,这样也符合苏联的武器销售政策。
我觉得这样起码比一直生产米格23到1983年(还不算从84年开始改进出23MLD)好。
到时候T-10S就得叫苏-27M了,B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到时候T-10S就得叫苏-27M了,B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本人虽然不是阴谋论者,但美苏之间在北面干的那一架,还是有些来头的,谁让勃哥和根哥两个死顽固对上呢!顺便的苏—27就有了现在的模样。米子家的23也没有你说的那么不及,看看《红鹰中队》,老米还是很赞赏23,不过那家伙太难驾驭了,不是老鸟根本使不了。所以说对名声太差的机机,还是要客观的对待。


通过与由波兰间谍马里安·佐查斯基(Marian Zacharski)搞来的F-15性能资料相对比,设计师发现T-10依然处于下风。为了达到新指标以及之前的试飞不稳定性,苏-27几乎被重新设计。

按指标制造的T-10-7和T-10-12被命名为T-10S-1(S代表系列即Series)和T-10S-2。T-10S与T-10相比改进很多,主要是:

    机气动布局做了重新设计:加大机翼面积、减小后略角、除去翼刀、将弧性的翼梢改为方形并加导弹发射轨、后缘襟翼和副翼改为单一的襟副翼并增加计算机控制的前缘襟翼、减速板从机身下方改为与F-15一样的机背减速板
    进气道改进:为避免引擎吸入跑道上的杂物,前起落架向后移到两个进气道之间,进气道内加装防杂物吸入的网状隔板
    发动机舱重新设计:机匣由发动机底部移到了上部,由此双垂尾放置到两个发动机外侧,而尾喷口也变为可调式

以上几处改进使得飞机的横截面面积大幅减小,提高了苏-27的机动性、速度、航程。其他诸如机头、机尾、座舱、起落架等许多地方也作了明显的改进。

第一架T-10S-1于1980年出厂,1981年年4月20日首飞,试飞员还是伊留申。然而此时的T-10S依然不够可靠,1981年9月3日因燃油系统故障T-10S-1坠毁,伊留申死里逃生;之后生产的T-10S-2在81年12月23日由于前缘襟翼故障坠毁。试飞员科马洛夫(Aleksander Komarov)亦不幸遇难;1982年5月31日出厂的T-10-17(由T-10-7/T-10S-1发展而来)尽管第一次试飞时飞掉一个机翼,但飞机和试飞员尼古拉·萨多夫尼科夫(N.Sadovnikov)都保住性命,而且通过这次飞行找到了前两次事故的解决方案。

此后经过一系列改进,真正的生产型苏-27终于在1982年11月出厂。量产型的苏-27(也被称为苏-27S,北约代号为Flanker-B)

通过与由波兰间谍马里安·佐查斯基(Marian Zacharski)搞来的F-15性能资料相对比,设计师发现T-10依然处于下风。为了达到新指标以及之前的试飞不稳定性,苏-27几乎被重新设计。

按指标制造的T-10-7和T-10-12被命名为T-10S-1(S代表系列即Series)和T-10S-2。T-10S与T-10相比改进很多,主要是:

    机气动布局做了重新设计:加大机翼面积、减小后略角、除去翼刀、将弧性的翼梢改为方形并加导弹发射轨、后缘襟翼和副翼改为单一的襟副翼并增加计算机控制的前缘襟翼、减速板从机身下方改为与F-15一样的机背减速板
    进气道改进:为避免引擎吸入跑道上的杂物,前起落架向后移到两个进气道之间,进气道内加装防杂物吸入的网状隔板
    发动机舱重新设计:机匣由发动机底部移到了上部,由此双垂尾放置到两个发动机外侧,而尾喷口也变为可调式

以上几处改进使得飞机的横截面面积大幅减小,提高了苏-27的机动性、速度、航程。其他诸如机头、机尾、座舱、起落架等许多地方也作了明显的改进。

第一架T-10S-1于1980年出厂,1981年年4月20日首飞,试飞员还是伊留申。然而此时的T-10S依然不够可靠,1981年9月3日因燃油系统故障T-10S-1坠毁,伊留申死里逃生;之后生产的T-10S-2在81年12月23日由于前缘襟翼故障坠毁。试飞员科马洛夫(Aleksander Komarov)亦不幸遇难;1982年5月31日出厂的T-10-17(由T-10-7/T-10S-1发展而来)尽管第一次试飞时飞掉一个机翼,但飞机和试飞员尼古拉·萨多夫尼科夫(N.Sadovnikov)都保住性命,而且通过这次飞行找到了前两次事故的解决方案。

此后经过一系列改进,真正的生产型苏-27终于在1982年11月出厂。量产型的苏-27(也被称为苏-27S,北约代号为Flanker-B)
tovarich 发表于 2012-11-3 15:05
通过与由波兰间谍马里安·佐查斯基(Marian Zacharski)搞来的F-15性能资料相对比,设计师发现T-10依然处于 ...
其實有沒有資料詳細說明當時的對比結果?? 我就真的沒有見過十分具體的資料.

航電無論如何都是死症, 但T-10在推重比上應比現有SU-27好得多, 至少能追貼F-15A.
瓦良格hk 发表于 2012-11-3 15:36
其實有沒有資料詳細說明當時的對比結果?? 我就真的沒有見過十分具體的資料.

航電無論如何都是死症, 但 ...
借花献佛:http://www.afwing.com/intro/su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