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应超越军事斗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06:08
9月25日,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编海军服役,它标志着中国告别了安理会最后一个无航母的常任理事国的历史。关于“辽宁舰”入役的军事斗争意义已有许多著述,但对中国第一艘航母的经济、战略和政治涵义及其长远影响,则在公共层面讨论得不多。这与航母入役恰逢中国反制日本“购岛”的时机不无关系,人们自然首先会关注“辽宁舰”在未来海上军事斗争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航空母舰作为一国海军耗资最为巨大、系统最为复杂的顶级作战平台,处于水面舰艇生态链的顶端,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面对如此昂贵的作战系统,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发展自己的航空母舰?除了军事意义之外,这一问题可以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寻找答案。

  在经济上,由于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工业设计和制造部门,航母的建造将因此形成一条超长的产业链。在设计、装备、材料、工艺、制造、组装、测试等各领域都能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迈上一个新的水平。另一方面,超长产业链将导致所谓的“榕树效应”,以航母为目标形成的制造业体系将溢出至其他军事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而这一升级进程所具有的正外部性则会反哺社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出发,发展航母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如同设立一个远大目标而后形成“倒逼机制”,逼迫国人在既有水平上去攻坚一个处于世界海军前沿的高难系统,最终实现国力、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政治上,航母的首要作用在于保护中国的海外权益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201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超过36000亿美元,年海外直接投资超700亿美元,累计投资净额过4000亿美元,在海外定居投资就业留学的中国人不下千万。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50%,而中国主要的能源进口对象地区却于近年开始陷入政治动荡。航母的压倒性军事优势所具备的威慑作用,在未来对中国海外权益和海上通道的保护将发挥重要的影响。

  其次,航母在非军事行动领域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兰德公司近年已就这一课题发表过数份研究报告。航母强大的作战指挥中心能在海上形成一个控制空域和海域广大的调度中枢,在陆上基础设施被摧毁的条件下发挥无可替代的调度功能。航母本身还配备了多架直升机,其甲板则可作为直升机海上起降机场。在大规模海上搜救、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等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期间,“林肯”号航母在短时内共向灾区运送了570万磅的物资;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航母在提供海上起降和参与救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预见,“辽宁舰”的入役将对世界航母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增添极具分量的权重。中国宣布的“发展航母是对世界和平更大的历史担当”在这一领域会得到最贴切的体现,并帮助树立起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发展航母遵循的是一条与自身国力增长相适应的路径。与之相对,美国拥有全球现役航母中的11艘,数量超其他航母拥有国总和,总吨位超其余国家之和数倍。但这是在冷战架构下为了与苏联全面对抗,同时应对世界范围内两场半局部战争而形成的,在当下全球的冲突态势面前显得无必要的过分庞大。在美国联邦赤字面临“财政悬崖”的今天,这一对比就显得更加突兀。虽然“辽宁舰”甫一入役就使中国跃居现役航母总吨位的世界第二,同时有关后续国产航母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但中国不应也不会走上美国式的航母发展道路。更何况,从航母平台进入海军序列到航母编队系统整合形成战斗力还有漫长的道路。虽然近期因海洋领土争端使中国航母入役受到广泛关注,但我们自己应将眼光超越其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而投射到中国及其海军远大的未来。

9月25日,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编海军服役,它标志着中国告别了安理会最后一个无航母的常任理事国的历史。关于“辽宁舰”入役的军事斗争意义已有许多著述,但对中国第一艘航母的经济、战略和政治涵义及其长远影响,则在公共层面讨论得不多。这与航母入役恰逢中国反制日本“购岛”的时机不无关系,人们自然首先会关注“辽宁舰”在未来海上军事斗争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航空母舰作为一国海军耗资最为巨大、系统最为复杂的顶级作战平台,处于水面舰艇生态链的顶端,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面对如此昂贵的作战系统,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发展自己的航空母舰?除了军事意义之外,这一问题可以在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寻找答案。

  在经济上,由于囊括了几乎所有的工业设计和制造部门,航母的建造将因此形成一条超长的产业链。在设计、装备、材料、工艺、制造、组装、测试等各领域都能提升中国制造业整体迈上一个新的水平。另一方面,超长产业链将导致所谓的“榕树效应”,以航母为目标形成的制造业体系将溢出至其他军事工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升级,而这一升级进程所具有的正外部性则会反哺社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出发,发展航母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如同设立一个远大目标而后形成“倒逼机制”,逼迫国人在既有水平上去攻坚一个处于世界海军前沿的高难系统,最终实现国力、科技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政治上,航母的首要作用在于保护中国的海外权益和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201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超过36000亿美元,年海外直接投资超700亿美元,累计投资净额过4000亿美元,在海外定居投资就业留学的中国人不下千万。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超过50%,而中国主要的能源进口对象地区却于近年开始陷入政治动荡。航母的压倒性军事优势所具备的威慑作用,在未来对中国海外权益和海上通道的保护将发挥重要的影响。

  其次,航母在非军事行动领域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兰德公司近年已就这一课题发表过数份研究报告。航母强大的作战指挥中心能在海上形成一个控制空域和海域广大的调度中枢,在陆上基础设施被摧毁的条件下发挥无可替代的调度功能。航母本身还配备了多架直升机,其甲板则可作为直升机海上起降机场。在大规模海上搜救、人道主义救援减灾等方面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004年12月印度洋大海啸期间,“林肯”号航母在短时内共向灾区运送了570万磅的物资;2011年3月日本地震海啸,航母在提供海上起降和参与救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预见,“辽宁舰”的入役将对世界航母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增添极具分量的权重。中国宣布的“发展航母是对世界和平更大的历史担当”在这一领域会得到最贴切的体现,并帮助树立起中国的国际形象。

  中国发展航母遵循的是一条与自身国力增长相适应的路径。与之相对,美国拥有全球现役航母中的11艘,数量超其他航母拥有国总和,总吨位超其余国家之和数倍。但这是在冷战架构下为了与苏联全面对抗,同时应对世界范围内两场半局部战争而形成的,在当下全球的冲突态势面前显得无必要的过分庞大。在美国联邦赤字面临“财政悬崖”的今天,这一对比就显得更加突兀。虽然“辽宁舰”甫一入役就使中国跃居现役航母总吨位的世界第二,同时有关后续国产航母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但中国不应也不会走上美国式的航母发展道路。更何况,从航母平台进入海军序列到航母编队系统整合形成战斗力还有漫长的道路。虽然近期因海洋领土争端使中国航母入役受到广泛关注,但我们自己应将眼光超越其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而投射到中国及其海军远大的未来。

航母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军事斗争!
关键看头儿还学孔子不,要是一味的唾面自干,来十艘航母也是憋屈。
用军事来保障经济,用经济来发展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