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贴群众的好当家——杨兆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0:13:15
发布者:皮皮鲁 时间:2011-05-28 08:07:24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http://www.jfdaily.com/a/2156243.htm

    5月24日,普陀区紫藤苑小区一幢居民楼发生邻里纠纷,杨兆顺将他们请到居委会调解。

    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



    当家人杨兆顺的这个“家”,不好当!

    先来晒一晒他刚接手时的“家底”: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小区,居民大多来自有“穷街”之称的棚户区动迁户,2925户住家,6500人,一半是弱势群体,其中下岗待业人员810人,吃低保的493人,“两劳”释放人员332人,精神病患者88人,吸毒人员48人,治安情况相当复杂……

    再来瞧一瞧当年小区的周围环境:地处城乡结合部,出门两条路,一条棋牌室林立,常有人吆五喝六,聚众赌博;一条多的是发廊和浴室,穿着暴露的“小姐”来回游荡。当地人戏称为“拉斯维加斯”和“阿姆斯特丹”,也就是赌城加红灯区。天一擦黑,连出租车也绕道……

    12年前,杨兆顺出任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他如坐在火山口,面对“内忧外患”,说不准哪天有人打上门来,说不准哪天爆发一起恶性事件……

    12年后,紫藤苑,昔日治安“重灾区”,而今已变成全国性文明社区和上海市文明小区。那么,杨兆顺又是如何当好这个“家”的呢?


    再难办的事,也当自家事

    ——没有一家一户的安定,何来小区大家庭的和谐?居民群众的诉求,不分大小,都是大事,都要当作自己家里的事去办
  
  

    一个春风拂面的上午,记者踏入紫藤苑小区,一栋栋房屋略显陈旧,一条条小路却整洁宁静,黑板报、读报栏、便民告示牌排列有序,时不时见戴红袖章的志愿者在巡逻,一派祥和景象。

    老人们沐浴在春光里,神态怡然。记者问一位老大爷,“杨书记对你们好不好?”人答“好!”

    “怎么个好法?”

    “杨书记都把我们当家里人了,还能怎么个好?!”

    老人一言,道出了杨兆顺管理小区的法宝,那就是用情打动群众,用心为居民群众办实事。

    杨兆顺老家有句土话:锅不热,饼不靠。只要有空,他常去居民家中坐一坐,去街巷楼道走一走,去小区周围转一转。他平时用三种语言和居民交谈——苏北话、上海话、普通话,因为这里居民的老家大多来自苏北,苏北话一说,“舅舅舅妈”一叫,大家感觉就近了。杨兆顺的抽屉里,常备小糖小果,见大人带小孩来递上一颗,居民群众来居委会如同走亲戚,居委会就是居民的“娘家”。

    一天深夜,一吸毒女猝死家中,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死者丈夫还在服刑,丧事就由居委会帮着办了,孩子咋办?杨兆顺领着孩子找到他们奶奶,但人家不接受,好说歹说,老人才收下小孙子。他只好又领着大孙子回来,看着孩子一路走一路哭,别提心里有多难受。杨兆顺联系到孩子就读的学校,把孩子转为住宿生,一再拜托老师多多关照,让可怜的孩子有家的温暖。从那以后,杨叔叔经常去看孩子,多了一份牵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杨兆顺从棉纺厂分流下岗,一时成了社会人,家里妻病儿幼,他出去做过搬运工,看过仓库,开过出租车,那都是为了生存,其实内心很痛苦。

    他曾在“五卅”烈士顾正红塑像前宣誓入党,清楚党员的使命。他不甘平庸,偶尔得知团市委举办“社区管理培训班”,兴冲冲前去,不意超过报考年龄。他对人说:我是优秀的,请给我一次机会。果然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结业,他捧着证书去找所在街道的党委书记,毛遂自荐。书记一听,当即安排他去居委会。由此,人生的轨迹开始改变,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一路走来,杨兆顺感恩党组织和提携过他的人,对弱势群体有种特殊的感情和理解。

    一个24岁小伙子,体重350多斤,在家是个宝,出门犯了难,237次求职,统统打水漂,愁得全家团团转。父亲没法子,见到杨兆顺就喊“救救我孩子吧”。一个居委会书记有多大能耐?也只有去求人,一圈下来也是白搭。杨兆顺最后想到有点“利益关系”的物业经理,人家一看,这么胖的人能干啥?连坐的椅子都需特制。杨兆顺使出“杀手锏”:你就当他是我的儿子,求你帮帮忙!胖小伙这才有份工作。

    居民群众的诉求,没有大小之分,在杨兆顺看来都是大事,都要当作自己家里的事去办。没有一家一户的安定,何来小区大家庭的和谐?没有小区的和谐,何来社会的稳定?

    有个困难户,家里老人去世,家属到居委会申请补助费,但要求大大超过标准,任凭干部怎么解释也听不进,一气之下撂下狠话走人。当晚,54岁的杨兆顺臂挽黑纱,捧着花圈,一进门对着老人遗像,“咚咚咚”磕上三个响头,陪着守灵,与家属促膝谈心,以一片真诚打动了家属。


    再难弄的人,也是家里人

    ——“刁民”也有合理诉求,将心比心,才能不把人“逼上梁山”。让他们赢得人的尊严,就会从小区平安的潜在威胁者变成平安建设的参与者
   

    想当年,小区居委会初开张,一下子拥来一群“两劳”释放人员,踢门砸窗闹着办低保。更有一“刺头”裔根发,长得人高马大,曾因杀人被判死缓,蹲过20年大牢。他冲进居委会,二话不说,脑袋一头撞穿夹板做的服务柜台,来个下马威,看你们办不办?

    在裔根发家里,忆起那一幕,他自己笑了,“我够狠了,没想到杨书记比我还狠!他拍着桌子吼,‘你有种,头不要拔出来!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老裔自称是个“黑人”。早年去吉林插队,屡屡犯案,在东北和新疆都服过刑,转来转去把户籍弄丢了。没户口咋办低保?杨兆顺了解到,他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全靠外来妹妻子一人打工,生活没有保障。于是,先帮他母亲办了低保,又帮他儿子报上户口,将来读书可减免费用,还安排他在小区做点事。老裔的生活有着落了,人也转变了,还当起楼组长,管起了别人。杨兆顺为他的户口整整跑了十年,现在终于有了眉目。像老裔这样的“狠角色”都力挺居委会,令许多“山上下来”的人心悦诚服,“杨书记肯定也会帮我们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老裔说起这一切,几度哽咽。他低头看着自己一双过去动刀挥拳的手,喃喃地说:我没什么文化,真不知道怎么表达对杨书记的感情……

    杨兆顺真心帮助那些别人眼中的“刁民”,他常说:刁民也有合理诉求,将心比心,当一个人遇到生存危机,我们不伸出援手,不就把人逼上梁山?这批人恰恰是小区最不安定的因素,既然落户我们小区,都是一家人。

    一天,某医院门口乱作一团,一男子一手握着装满汽油的雪碧瓶,一手拿着打火机,大声嚷嚷要自焚,谁劝也不听。当杨兆顺一出现,刚才还要死要活的人突然不吭声了,乖乖地收起汽油瓶,同意和医院再次协商解决问题。原来,这是小区的居民陈某,当初刑满释放身无分文,是杨兆顺主动上门,给他救急的吃饭钱,还为他落实低保、安排工作,让一个对社会有着对立情绪的人,从心理上回归社会。杨兆顺知他性格暴躁易走极端,便和他有一个约定,“今后不管你遇到什么问题,不可乱来,有我在!”现在,陈某已是小区一名平安志愿者。 (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瘾君子夏长明,一次毒瘾又犯了,手头无钱,居然以低价7万元,卖掉他唯一的财产一套动迁房,且已收了定金签了合同。杨兆顺一得知,马上赶到他家,一把抢下他的户口簿、身份证。他又夺又骂:“我父母都不管我,你凭啥管? ”杨兆顺目光如喷出火来:“我现在就是你的爹,管定你了!”夏长明毒瘾发作,杨兆顺捆上他的手脚,整整陪了一周多,晚上也不离开,喂饭送水。夏长明大小便失禁,又帮着擦身洗裤子……躺在床上35天,他醒了,杨兆顺紧紧抓住他的手,“兄弟,你给我站起来! ”

    小区治理,治心为上。小区平安一个个潜在的威胁者,在杨兆顺掏心贴肺的抚慰下,一个个“归顺”,赢得了人的尊严,成为平安建设的参与者。


    再大的力量,也比不过人心齐
    ——让党员发挥志愿服务骨干的作用,让“边缘人”重建自信变成小区的主人。凝聚起人心,办法就多了,力量就强了


    一名志愿者,看见楼上有人抛西瓜皮,他提着塑料袋等在下面,见一块捡一块,捡完还朝楼上喊“扔完没有?”。做到这份上,谁还好意思乱扔东西?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紫藤苑有个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服务队,杨兆顺任队长,无论治安管理还是环境整治,“一个党员一面旗”,小区处处显风采。 100多名党员带头做到: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护好自家楼。

    杨兆顺至今还经常提起一位老志愿者江如棣。老人一搬到小区,家具还没卸车,就直跑居委会,“我是党员,前来报到”。他参加服务队,天天默默无闻地巡逻,风雨无阻。都以为他身子骨硬朗,直到有一天倒下,查出竟是肝癌晚期。生命的最后一刻,老人请杨兆顺给他戴上志愿者红袖章,还是念着小区的平安啊。

    榜样凝聚人心。在党员的带动下,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改变小区面貌成为广大居民的自觉行动。小区门口两条路,天天有三五成群的志愿者巡逻。老爷爷老奶奶戴着红袖章,拿着小板凳,索性坐在不良门店旁边,一发现可疑情况,马上报警,一经查实,立马处罚。如此一来,那些个黑店都如多米诺骨牌似地,一个挨一个关门。两年时间,丑恶现象越来越少。

    信不信由你。现在紫藤苑的保安队长,就是过去的瘾君子夏长明,居民们都亲热地叫他“夏队”。小区里有老人行动不便,他每天跑上跑下买饭送菜;今年过年,一户人家着火,他冲在最前面,眉毛也被烧掉;有人跳河寻短见,他一把抱住拦下,还一路劝导送回家……老夏已获得四本荣誉证,还被评上 “德治标兵”。每一次拿到荣誉,他都激动得热泪盈眶,须知,他过去拿到的尽是传唤证、拘留证、逮捕证、释放证!他说:“杨书记挖心挖肺地待我好,如果我夏某人再不争气,那简直不如畜生!”杨兆顺的社区管理,让许多“边缘人”重建自信,变成小区的主人。

    不少居民有感于杨兆顺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纷纷出来回报小区,施阿姨就是个中一例。她一家四口,丈夫、儿子、女儿都是精神病患者,丈夫去世还是居委会帮助办的后事。紧接着,儿子和女儿相继发病住院,医药费又成了问题。施阿姨急得只会哭,杨兆顺了解到她女儿年轻时曾工作过一年,经多方奔走,按政策为她女儿办了退休和医保手续。记者去看望施阿姨,她动情地说:没见过这么好的居委会书记!杨书记太辛苦了,要帮助多少人啊。我闲着也是闲着,不为小区做点事,心里会难受。

    杨兆顺好强好学,50岁去读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琐事再多,不忘“充电”。他又在不断琢磨创新社区管理。在他的带动下,居委会干部成了一支创新团队。一部“社区信息词典”,囊括了紫藤苑所有居民的资料,30万字8000张照片,细到车辆甚至哪一家养啥宠物,打开电脑一目了然。一项“稻草人工程”,小区的能工巧匠榜上有名,诸如修车开锁,随叫随到。居民互相帮助,意在倡导和谐。“红孩子广播站”、“紫藤苑荣誉室”、“流动人口色卡表”等等创新举措,一切为了让居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紫藤家苑,平安乐园。杨兆顺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心头,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以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实现了社区和谐。发布者:皮皮鲁 时间:2011-05-28 08:07:24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http://www.jfdaily.com/a/2156243.htm

    5月24日,普陀区紫藤苑小区一幢居民楼发生邻里纠纷,杨兆顺将他们请到居委会调解。

3919062.jpg (8.6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9-27 19:53 上传


    本报记者 邵剑平 摄



    当家人杨兆顺的这个“家”,不好当!

    先来晒一晒他刚接手时的“家底”: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小区,居民大多来自有“穷街”之称的棚户区动迁户,2925户住家,6500人,一半是弱势群体,其中下岗待业人员810人,吃低保的493人,“两劳”释放人员332人,精神病患者88人,吸毒人员48人,治安情况相当复杂……

    再来瞧一瞧当年小区的周围环境:地处城乡结合部,出门两条路,一条棋牌室林立,常有人吆五喝六,聚众赌博;一条多的是发廊和浴室,穿着暴露的“小姐”来回游荡。当地人戏称为“拉斯维加斯”和“阿姆斯特丹”,也就是赌城加红灯区。天一擦黑,连出租车也绕道……

    12年前,杨兆顺出任紫藤苑小区党总支书记,他如坐在火山口,面对“内忧外患”,说不准哪天有人打上门来,说不准哪天爆发一起恶性事件……

    12年后,紫藤苑,昔日治安“重灾区”,而今已变成全国性文明社区和上海市文明小区。那么,杨兆顺又是如何当好这个“家”的呢?


    再难办的事,也当自家事

    ——没有一家一户的安定,何来小区大家庭的和谐?居民群众的诉求,不分大小,都是大事,都要当作自己家里的事去办
  
  

    一个春风拂面的上午,记者踏入紫藤苑小区,一栋栋房屋略显陈旧,一条条小路却整洁宁静,黑板报、读报栏、便民告示牌排列有序,时不时见戴红袖章的志愿者在巡逻,一派祥和景象。

    老人们沐浴在春光里,神态怡然。记者问一位老大爷,“杨书记对你们好不好?”人答“好!”

    “怎么个好法?”

    “杨书记都把我们当家里人了,还能怎么个好?!”

    老人一言,道出了杨兆顺管理小区的法宝,那就是用情打动群众,用心为居民群众办实事。

    杨兆顺老家有句土话:锅不热,饼不靠。只要有空,他常去居民家中坐一坐,去街巷楼道走一走,去小区周围转一转。他平时用三种语言和居民交谈——苏北话、上海话、普通话,因为这里居民的老家大多来自苏北,苏北话一说,“舅舅舅妈”一叫,大家感觉就近了。杨兆顺的抽屉里,常备小糖小果,见大人带小孩来递上一颗,居民群众来居委会如同走亲戚,居委会就是居民的“娘家”。

    一天深夜,一吸毒女猝死家中,留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死者丈夫还在服刑,丧事就由居委会帮着办了,孩子咋办?杨兆顺领着孩子找到他们奶奶,但人家不接受,好说歹说,老人才收下小孙子。他只好又领着大孙子回来,看着孩子一路走一路哭,别提心里有多难受。杨兆顺联系到孩子就读的学校,把孩子转为住宿生,一再拜托老师多多关照,让可怜的孩子有家的温暖。从那以后,杨叔叔经常去看孩子,多了一份牵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杨兆顺从棉纺厂分流下岗,一时成了社会人,家里妻病儿幼,他出去做过搬运工,看过仓库,开过出租车,那都是为了生存,其实内心很痛苦。

    他曾在“五卅”烈士顾正红塑像前宣誓入党,清楚党员的使命。他不甘平庸,偶尔得知团市委举办“社区管理培训班”,兴冲冲前去,不意超过报考年龄。他对人说:我是优秀的,请给我一次机会。果然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结业,他捧着证书去找所在街道的党委书记,毛遂自荐。书记一听,当即安排他去居委会。由此,人生的轨迹开始改变,不仅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舞台。一路走来,杨兆顺感恩党组织和提携过他的人,对弱势群体有种特殊的感情和理解。

    一个24岁小伙子,体重350多斤,在家是个宝,出门犯了难,237次求职,统统打水漂,愁得全家团团转。父亲没法子,见到杨兆顺就喊“救救我孩子吧”。一个居委会书记有多大能耐?也只有去求人,一圈下来也是白搭。杨兆顺最后想到有点“利益关系”的物业经理,人家一看,这么胖的人能干啥?连坐的椅子都需特制。杨兆顺使出“杀手锏”:你就当他是我的儿子,求你帮帮忙!胖小伙这才有份工作。

    居民群众的诉求,没有大小之分,在杨兆顺看来都是大事,都要当作自己家里的事去办。没有一家一户的安定,何来小区大家庭的和谐?没有小区的和谐,何来社会的稳定?

    有个困难户,家里老人去世,家属到居委会申请补助费,但要求大大超过标准,任凭干部怎么解释也听不进,一气之下撂下狠话走人。当晚,54岁的杨兆顺臂挽黑纱,捧着花圈,一进门对着老人遗像,“咚咚咚”磕上三个响头,陪着守灵,与家属促膝谈心,以一片真诚打动了家属。


    再难弄的人,也是家里人

    ——“刁民”也有合理诉求,将心比心,才能不把人“逼上梁山”。让他们赢得人的尊严,就会从小区平安的潜在威胁者变成平安建设的参与者
   

    想当年,小区居委会初开张,一下子拥来一群“两劳”释放人员,踢门砸窗闹着办低保。更有一“刺头”裔根发,长得人高马大,曾因杀人被判死缓,蹲过20年大牢。他冲进居委会,二话不说,脑袋一头撞穿夹板做的服务柜台,来个下马威,看你们办不办?

    在裔根发家里,忆起那一幕,他自己笑了,“我够狠了,没想到杨书记比我还狠!他拍着桌子吼,‘你有种,头不要拔出来!这样能解决问题吗?’”

    老裔自称是个“黑人”。早年去吉林插队,屡屡犯案,在东北和新疆都服过刑,转来转去把户籍弄丢了。没户口咋办低保?杨兆顺了解到,他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全靠外来妹妻子一人打工,生活没有保障。于是,先帮他母亲办了低保,又帮他儿子报上户口,将来读书可减免费用,还安排他在小区做点事。老裔的生活有着落了,人也转变了,还当起楼组长,管起了别人。杨兆顺为他的户口整整跑了十年,现在终于有了眉目。像老裔这样的“狠角色”都力挺居委会,令许多“山上下来”的人心悦诚服,“杨书记肯定也会帮我们的”。

    人心都是肉长的,老裔说起这一切,几度哽咽。他低头看着自己一双过去动刀挥拳的手,喃喃地说:我没什么文化,真不知道怎么表达对杨书记的感情……

    杨兆顺真心帮助那些别人眼中的“刁民”,他常说:刁民也有合理诉求,将心比心,当一个人遇到生存危机,我们不伸出援手,不就把人逼上梁山?这批人恰恰是小区最不安定的因素,既然落户我们小区,都是一家人。

    一天,某医院门口乱作一团,一男子一手握着装满汽油的雪碧瓶,一手拿着打火机,大声嚷嚷要自焚,谁劝也不听。当杨兆顺一出现,刚才还要死要活的人突然不吭声了,乖乖地收起汽油瓶,同意和医院再次协商解决问题。原来,这是小区的居民陈某,当初刑满释放身无分文,是杨兆顺主动上门,给他救急的吃饭钱,还为他落实低保、安排工作,让一个对社会有着对立情绪的人,从心理上回归社会。杨兆顺知他性格暴躁易走极端,便和他有一个约定,“今后不管你遇到什么问题,不可乱来,有我在!”现在,陈某已是小区一名平安志愿者。 (下转第5版)

    (上接第1版)瘾君子夏长明,一次毒瘾又犯了,手头无钱,居然以低价7万元,卖掉他唯一的财产一套动迁房,且已收了定金签了合同。杨兆顺一得知,马上赶到他家,一把抢下他的户口簿、身份证。他又夺又骂:“我父母都不管我,你凭啥管? ”杨兆顺目光如喷出火来:“我现在就是你的爹,管定你了!”夏长明毒瘾发作,杨兆顺捆上他的手脚,整整陪了一周多,晚上也不离开,喂饭送水。夏长明大小便失禁,又帮着擦身洗裤子……躺在床上35天,他醒了,杨兆顺紧紧抓住他的手,“兄弟,你给我站起来! ”

    小区治理,治心为上。小区平安一个个潜在的威胁者,在杨兆顺掏心贴肺的抚慰下,一个个“归顺”,赢得了人的尊严,成为平安建设的参与者。


    再大的力量,也比不过人心齐
    ——让党员发挥志愿服务骨干的作用,让“边缘人”重建自信变成小区的主人。凝聚起人心,办法就多了,力量就强了


    一名志愿者,看见楼上有人抛西瓜皮,他提着塑料袋等在下面,见一块捡一块,捡完还朝楼上喊“扔完没有?”。做到这份上,谁还好意思乱扔东西?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紫藤苑有个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服务队,杨兆顺任队长,无论治安管理还是环境整治,“一个党员一面旗”,小区处处显风采。 100多名党员带头做到: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护好自家楼。

    杨兆顺至今还经常提起一位老志愿者江如棣。老人一搬到小区,家具还没卸车,就直跑居委会,“我是党员,前来报到”。他参加服务队,天天默默无闻地巡逻,风雨无阻。都以为他身子骨硬朗,直到有一天倒下,查出竟是肝癌晚期。生命的最后一刻,老人请杨兆顺给他戴上志愿者红袖章,还是念着小区的平安啊。

    榜样凝聚人心。在党员的带动下,志愿者队伍迅速壮大,改变小区面貌成为广大居民的自觉行动。小区门口两条路,天天有三五成群的志愿者巡逻。老爷爷老奶奶戴着红袖章,拿着小板凳,索性坐在不良门店旁边,一发现可疑情况,马上报警,一经查实,立马处罚。如此一来,那些个黑店都如多米诺骨牌似地,一个挨一个关门。两年时间,丑恶现象越来越少。

    信不信由你。现在紫藤苑的保安队长,就是过去的瘾君子夏长明,居民们都亲热地叫他“夏队”。小区里有老人行动不便,他每天跑上跑下买饭送菜;今年过年,一户人家着火,他冲在最前面,眉毛也被烧掉;有人跳河寻短见,他一把抱住拦下,还一路劝导送回家……老夏已获得四本荣誉证,还被评上 “德治标兵”。每一次拿到荣誉,他都激动得热泪盈眶,须知,他过去拿到的尽是传唤证、拘留证、逮捕证、释放证!他说:“杨书记挖心挖肺地待我好,如果我夏某人再不争气,那简直不如畜生!”杨兆顺的社区管理,让许多“边缘人”重建自信,变成小区的主人。

    不少居民有感于杨兆顺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纷纷出来回报小区,施阿姨就是个中一例。她一家四口,丈夫、儿子、女儿都是精神病患者,丈夫去世还是居委会帮助办的后事。紧接着,儿子和女儿相继发病住院,医药费又成了问题。施阿姨急得只会哭,杨兆顺了解到她女儿年轻时曾工作过一年,经多方奔走,按政策为她女儿办了退休和医保手续。记者去看望施阿姨,她动情地说:没见过这么好的居委会书记!杨书记太辛苦了,要帮助多少人啊。我闲着也是闲着,不为小区做点事,心里会难受。

    杨兆顺好强好学,50岁去读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琐事再多,不忘“充电”。他又在不断琢磨创新社区管理。在他的带动下,居委会干部成了一支创新团队。一部“社区信息词典”,囊括了紫藤苑所有居民的资料,30万字8000张照片,细到车辆甚至哪一家养啥宠物,打开电脑一目了然。一项“稻草人工程”,小区的能工巧匠榜上有名,诸如修车开锁,随叫随到。居民互相帮助,意在倡导和谐。“红孩子广播站”、“紫藤苑荣誉室”、“流动人口色卡表”等等创新举措,一切为了让居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紫藤家苑,平安乐园。杨兆顺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心头,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以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实现了社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