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将韩信(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53:03
论韩信(转)
----------------------------------------
论韩信《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騷》”,无论现代物质文明有多大的飞跃,都掩饰不了其不朽的思想光芒。它的价值不仅是在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哲学方面——对人性的认识及其间的智慧的角逐。
  每次翻阅《史记》,读到淮阴候列传,我不免对人性感概万千。
  淮阴候韩信是淮阴县人,淮阴候是刘邦对他的最终的封号,也不过是虚名罢了。韩信出生于秦末,生逢乱世,青年时期父母双亡,家境穷困溱倒,也没有人瞧得起他,但他是有抱负的人,自认为自己的才能终有一天会崭露头角的。他个子高大,常爱佩带刀剑在大街上行走。江阴有一个屠?br>

...江阴有一个屠户曾公开地挑衅他说:“你的装束表面上看是个士人,其实你的内心非常胆小,如果你是有种的人,就拿剑和我格斗,如果胆小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最终韩信接受了他的侮辱,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就是能忍“胯下之辱”的典故。在当时冷兵器时代,人们崇尚血气之勇,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信条,而韩信竟能忍之,并反其道而为之——“士可辱,不可杀”。从此间足可窥见韩信的过人之处,不愿置身于无谓的小事小非中。

  韩信在贫困时期,竟一时落魄到没有饭吃的地步,一位漂洗丝絮的老妇曾收留他,给他饭吃。他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会报答你的。”老妇人说:“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还希望你报答什么啊。”

后来,韩信投奔了项羽,参加了搞击暴/秦的队伍之中,他曾屡次向项羽献策,屡次不被采纳。他的才能不被人认同,他的命运也只围绕在士卒之间,他在项羽处,终将不会有出头之日,于是他逃离了项羽,又投奔到汉王刘邦处。

汉王一开始也没有重用他,他没有什么资历,也没有什么背景,人微言轻啊!此时他已感到无望,也已有了去意。后来遇到汉王的丞相箫何,并与之谈论,箫何大惊,发现他是天下奇才,于是打算向汉王推荐。这时韩信也对汉王没什么信心了,于是他又选择了逃离。

萧何听说后,连夜马不停蹄地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随后,萧何向汉王推荐了韩信,汉王起初不以为然,萧何说:“大王如果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可以不用韩信,如果想争夺天下,可用之人,非韩信不行。”汉王最终接受了韩信的推荐,并用他的建议,选择良辰吉日,设置高坛,拜韩信为统帅三军的大将。

从一个士卒,一夜之间晋升为大将,就好比现在社会里,一个平民百姓,一夜间被提拔为国家总/理。这其中的权力的反差远之万里,当时韩信的心情可用一个成语不表述——受宠若惊!短时间这么大的反差,承受能力弱的人,会疯的!臂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

韩信做了汉王的大将,把他用兵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帮助汉王打败并统治了许多割据势力。这些仅凭汉王是远不能做到的。后来,韩信打败了原齐国,向汉王上表自封为齐王,当时汉王正与楚王项羽在垓下打得焦头烂额,常吃败仗,见表后悖然大怒,但还是强压着怒火,表面上装着很赞同的样子,刻下了印绶,当着众臣的面,正式宣布韩信为齐王,并致书韩信来垓下会师,攻击项羽。

  当初汉王拜韩信为大将,目的只是让他为自己建功立业,并不情愿他居功自傲,来分他的权势。韩信自封为齐王,为将业身首异处伏下了祸根。韩信接到刘邦正式的封赏后,很是高兴,便打算如约到垓下去围攻项羽。他的谋臣蒯通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临行前,他向韩信进言曰:“我私下认为你现在的情形很危险,当今刘、项两王的命运系于你手,您替汉王出为,汉王就胜,替项王出力,项王就胜利。以您现在的地位和实力,不如不出兵,保持中庸,让双方两利地一起存在下去,然后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种形势谁都不敢先动手,凭着您的聪明才智,将来霸业可成。”

韩信听后长叹一声说:“汉王等我不簿,我没有车子坐,汉王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没有衣服穿,汉王脱下他的衣服给我穿,没有东西吃,汉王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人家车子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服,要想到人家的忧虑,吃人家食物的,甘愿为其去死,如今我又岂能背之啊!”。

蒯通又进言:“您自认为跟汉王刘邦友好,想要建立千秋万代的功业,我私下认你错了,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阵馀还是平民的时候,彼此结成至死不忘的朋友。后来遇到利益上的分岐,最终反目成仇,常山王向汉王借兵,杀死了成安君,头脚分尸两地。

这两个人的交情是天下最深厚的,然而终于互相残杀,为什么呢?祸根就在于人的私心,而且人心难以预料,现在您要用忠诚和信/义和汉王交往,肯定不会比张耳、阵馀二君的交情更深厚,而你们之间存在的利益之间的事情要远远大于此二君,所以我认为您肯定汉王一定不会危害您,也错了。

大夫文种和范蠡使危亡的起越国保存下来,使越王勾践称霸,但越王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越王杀死,苍蠡逃亡以存己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友谊而论,您跟汉王是比不上张耳和阵馀的,就忠诚而论,是不会超过大夫文种和范蠡对于越王勾践的。

这两种人足够您借鉴了。希望您能深入地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我听说勇敢和谋略震动君主的人,自身危险,功业是天下第一的人,无法赏赐。您具有震动君主的威势,拥有无法赏赐的功绩,您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会相信,您归附汉国,汉国人恐惧。您处在臣子的地位,却有震动君主的威势,声名比天下人都高,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韩信听后说道:“先生金石之言,我会考虑的。”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韩信说道:“善于听取意见的人,是事情成功的关键,理智上明知怎样做,决策时却不敢实行,这是一切事情的祸根。因此说:”猛虎的犹豫,不如黄峰、蝎子的敢于用刺;骏马的踌躇,不如劣马的稳步;勇士的狐疑,不如庸夫的必达;虽然有舜、禹的智慧,但闭口不说,就不如聋哑人的比手划脚。‘功业难以成功却容易失败,时机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我所希望的是您能自立为齐王,摆脱汉王的节制与束缚,去建立自己的功业,这才适合您的选择呀!希望您能再次考虑。“

  最终,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劝言,对汉王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功劳很多,汉王必不会负他。于是率领齐国的兵力到垓下与汉王会师,利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了项羽,邦汉王刘邦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然而也就是此时,汉高祖(汉王)突然袭击,趁其不备夺去了韩信的齐王兵权,改封为楚王。但此时韩信仍是不思悔改,不愿背叛汉高祖。但汉高祖还是疑忌他,后来运用阵平的计谋——借巡视云梦泽会见各诸候之机擒获了韩信,然后完全解除了他的王位与兵权,把他软禁于京都洛阳,降为淮阴候。此时的韩信明白蒯通的话已晚矣!也已无能作为了。但他仍不甘心,想伺机反扑,于是勾结拥有重兵的阵希谋反,趁汉高祖讨伐之机,发动宫庭内变。但最终机谋洩露,被吕后用萧何的计谋骗至长乐宫,随后身首舁处,被诛灭三族。当初是萧何向汉高祖推荐了韩信,后来也是萧何献策杀死了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读罢淮阴候列传,我不禁感概人性对于真理的软弱,于是我一直想把它探究到深处。
  韩信是有军事才能的人,他的志向是能够被人重用,发挥他的才能,他的志向原本也仅限于此,并没有超越于此有争霸天下的雄心。他和汉王刘邦的志向显然不在一个平台上,也于是他终究从属于刘邦,而不能越之。

  再从另一个方面讲,造成韩信悲剧的那就是“知遇之恩”,韩信从军后,虽有大才却不被人用,后经萧何荐于汉王,汉王一夜之间筑高坛,讲大礼,把他从一个士卒提升为统率大军的大将,这是多在的殊遇啊!在后来作战其间,没有车子,汉王的车子给他乘,没有衣服穿,汉王的衣服给他穿,缺少吃的,汉王的食物让与他吃。人的心啊,又怎能经受这样的“打击”。

(写到此,我又想到战国时候的军事家吴起在率兵打仗时,常与士兵同穿同吃。士兵中有一个生毒疮的,吴起亲自为他吮吸脓汁,士兵的母亲得知此事,大哭。别人以为他是感动的哭,她却说:“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的父亲作战勇往直前,绝不后退,最后终于死在了敌人的手里,现在吴公又替我的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将会死在哪里?”)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韩信能不为汉王效命吗?虽说蒯通对于韩信的苦口劝说,皆是金石之言,韩信不采纳不是不明白其道理,而是人性的软弱战胜不了真理,一直心系着“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饮水思源啊!但殊不知此时的源头已不是彼时的源头,它会随时让你断水的。

  战胜自我,常是我们勉励自身的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一种信念。人性的软弱不仅只是表现在胆怯、害羞之类,而主要是太过于对旧情的依恋,沉浸在昔日的曾经。
  “好汉不提当年勇,英雄不念旧日情。”
昔日已成为过去,过多的回忆只会带来无尽的烦忧,包括美好的与痛楚的。美好的,你现在已经没有,痛楚的只会让你揪心。所以做人的道理应在于对正在进行时的生活的把握与实施!论韩信(转)
----------------------------------------
论韩信《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騷》”,无论现代物质文明有多大的飞跃,都掩饰不了其不朽的思想光芒。它的价值不仅是在史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哲学方面——对人性的认识及其间的智慧的角逐。
  每次翻阅《史记》,读到淮阴候列传,我不免对人性感概万千。
  淮阴候韩信是淮阴县人,淮阴候是刘邦对他的最终的封号,也不过是虚名罢了。韩信出生于秦末,生逢乱世,青年时期父母双亡,家境穷困溱倒,也没有人瞧得起他,但他是有抱负的人,自认为自己的才能终有一天会崭露头角的。他个子高大,常爱佩带刀剑在大街上行走。江阴有一个屠?br>

...江阴有一个屠户曾公开地挑衅他说:“你的装束表面上看是个士人,其实你的内心非常胆小,如果你是有种的人,就拿剑和我格斗,如果胆小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最终韩信接受了他的侮辱,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这就是能忍“胯下之辱”的典故。在当时冷兵器时代,人们崇尚血气之勇,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信条,而韩信竟能忍之,并反其道而为之——“士可辱,不可杀”。从此间足可窥见韩信的过人之处,不愿置身于无谓的小事小非中。

  韩信在贫困时期,竟一时落魄到没有饭吃的地步,一位漂洗丝絮的老妇曾收留他,给他饭吃。他对老妇人说:“我将来一定会报答你的。”老妇人说:“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才给你饭吃,还希望你报答什么啊。”

后来,韩信投奔了项羽,参加了搞击暴/秦的队伍之中,他曾屡次向项羽献策,屡次不被采纳。他的才能不被人认同,他的命运也只围绕在士卒之间,他在项羽处,终将不会有出头之日,于是他逃离了项羽,又投奔到汉王刘邦处。

汉王一开始也没有重用他,他没有什么资历,也没有什么背景,人微言轻啊!此时他已感到无望,也已有了去意。后来遇到汉王的丞相箫何,并与之谈论,箫何大惊,发现他是天下奇才,于是打算向汉王推荐。这时韩信也对汉王没什么信心了,于是他又选择了逃离。

萧何听说后,连夜马不停蹄地把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随后,萧何向汉王推荐了韩信,汉王起初不以为然,萧何说:“大王如果只想长期在汉中称王,可以不用韩信,如果想争夺天下,可用之人,非韩信不行。”汉王最终接受了韩信的推荐,并用他的建议,选择良辰吉日,设置高坛,拜韩信为统帅三军的大将。

从一个士卒,一夜之间晋升为大将,就好比现在社会里,一个平民百姓,一夜间被提拔为国家总/理。这其中的权力的反差远之万里,当时韩信的心情可用一个成语不表述——受宠若惊!短时间这么大的反差,承受能力弱的人,会疯的!臂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

韩信做了汉王的大将,把他用兵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帮助汉王打败并统治了许多割据势力。这些仅凭汉王是远不能做到的。后来,韩信打败了原齐国,向汉王上表自封为齐王,当时汉王正与楚王项羽在垓下打得焦头烂额,常吃败仗,见表后悖然大怒,但还是强压着怒火,表面上装着很赞同的样子,刻下了印绶,当着众臣的面,正式宣布韩信为齐王,并致书韩信来垓下会师,攻击项羽。

  当初汉王拜韩信为大将,目的只是让他为自己建功立业,并不情愿他居功自傲,来分他的权势。韩信自封为齐王,为将业身首异处伏下了祸根。韩信接到刘邦正式的封赏后,很是高兴,便打算如约到垓下去围攻项羽。他的谋臣蒯通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在临行前,他向韩信进言曰:“我私下认为你现在的情形很危险,当今刘、项两王的命运系于你手,您替汉王出为,汉王就胜,替项王出力,项王就胜利。以您现在的地位和实力,不如不出兵,保持中庸,让双方两利地一起存在下去,然后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这种形势谁都不敢先动手,凭着您的聪明才智,将来霸业可成。”

韩信听后长叹一声说:“汉王等我不簿,我没有车子坐,汉王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没有衣服穿,汉王脱下他的衣服给我穿,没有东西吃,汉王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乘人家车子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服,要想到人家的忧虑,吃人家食物的,甘愿为其去死,如今我又岂能背之啊!”。

蒯通又进言:“您自认为跟汉王刘邦友好,想要建立千秋万代的功业,我私下认你错了,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阵馀还是平民的时候,彼此结成至死不忘的朋友。后来遇到利益上的分岐,最终反目成仇,常山王向汉王借兵,杀死了成安君,头脚分尸两地。

这两个人的交情是天下最深厚的,然而终于互相残杀,为什么呢?祸根就在于人的私心,而且人心难以预料,现在您要用忠诚和信/义和汉王交往,肯定不会比张耳、阵馀二君的交情更深厚,而你们之间存在的利益之间的事情要远远大于此二君,所以我认为您肯定汉王一定不会危害您,也错了。

大夫文种和范蠡使危亡的起越国保存下来,使越王勾践称霸,但越王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越王杀死,苍蠡逃亡以存己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就友谊而论,您跟汉王是比不上张耳和阵馀的,就忠诚而论,是不会超过大夫文种和范蠡对于越王勾践的。

这两种人足够您借鉴了。希望您能深入地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我听说勇敢和谋略震动君主的人,自身危险,功业是天下第一的人,无法赏赐。您具有震动君主的威势,拥有无法赏赐的功绩,您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会相信,您归附汉国,汉国人恐惧。您处在臣子的地位,却有震动君主的威势,声名比天下人都高,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韩信听后说道:“先生金石之言,我会考虑的。”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韩信说道:“善于听取意见的人,是事情成功的关键,理智上明知怎样做,决策时却不敢实行,这是一切事情的祸根。因此说:”猛虎的犹豫,不如黄峰、蝎子的敢于用刺;骏马的踌躇,不如劣马的稳步;勇士的狐疑,不如庸夫的必达;虽然有舜、禹的智慧,但闭口不说,就不如聋哑人的比手划脚。‘功业难以成功却容易失败,时机难以得到却容易失去。我所希望的是您能自立为齐王,摆脱汉王的节制与束缚,去建立自己的功业,这才适合您的选择呀!希望您能再次考虑。“

  最终,韩信没有听从蒯通的劝言,对汉王心存侥幸,认为自己功劳很多,汉王必不会负他。于是率领齐国的兵力到垓下与汉王会师,利用十面埋伏之计打败了项羽,邦汉王刘邦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然而也就是此时,汉高祖(汉王)突然袭击,趁其不备夺去了韩信的齐王兵权,改封为楚王。但此时韩信仍是不思悔改,不愿背叛汉高祖。但汉高祖还是疑忌他,后来运用阵平的计谋——借巡视云梦泽会见各诸候之机擒获了韩信,然后完全解除了他的王位与兵权,把他软禁于京都洛阳,降为淮阴候。此时的韩信明白蒯通的话已晚矣!也已无能作为了。但他仍不甘心,想伺机反扑,于是勾结拥有重兵的阵希谋反,趁汉高祖讨伐之机,发动宫庭内变。但最终机谋洩露,被吕后用萧何的计谋骗至长乐宫,随后身首舁处,被诛灭三族。当初是萧何向汉高祖推荐了韩信,后来也是萧何献策杀死了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读罢淮阴候列传,我不禁感概人性对于真理的软弱,于是我一直想把它探究到深处。
  韩信是有军事才能的人,他的志向是能够被人重用,发挥他的才能,他的志向原本也仅限于此,并没有超越于此有争霸天下的雄心。他和汉王刘邦的志向显然不在一个平台上,也于是他终究从属于刘邦,而不能越之。

  再从另一个方面讲,造成韩信悲剧的那就是“知遇之恩”,韩信从军后,虽有大才却不被人用,后经萧何荐于汉王,汉王一夜之间筑高坛,讲大礼,把他从一个士卒提升为统率大军的大将,这是多在的殊遇啊!在后来作战其间,没有车子,汉王的车子给他乘,没有衣服穿,汉王的衣服给他穿,缺少吃的,汉王的食物让与他吃。人的心啊,又怎能经受这样的“打击”。

(写到此,我又想到战国时候的军事家吴起在率兵打仗时,常与士兵同穿同吃。士兵中有一个生毒疮的,吴起亲自为他吮吸脓汁,士兵的母亲得知此事,大哭。别人以为他是感动的哭,她却说:“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的父亲作战勇往直前,绝不后退,最后终于死在了敌人的手里,现在吴公又替我的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将会死在哪里?”)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韩信能不为汉王效命吗?虽说蒯通对于韩信的苦口劝说,皆是金石之言,韩信不采纳不是不明白其道理,而是人性的软弱战胜不了真理,一直心系着“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饮水思源啊!但殊不知此时的源头已不是彼时的源头,它会随时让你断水的。

  战胜自我,常是我们勉励自身的对待生活积极向上的一种信念。人性的软弱不仅只是表现在胆怯、害羞之类,而主要是太过于对旧情的依恋,沉浸在昔日的曾经。
  “好汉不提当年勇,英雄不念旧日情。”
昔日已成为过去,过多的回忆只会带来无尽的烦忧,包括美好的与痛楚的。美好的,你现在已经没有,痛楚的只会让你揪心。所以做人的道理应在于对正在进行时的生活的把握与实施!
据说韩信死时是这样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今天下已定,吾亦当死。”
所謂報答只說明此人沒有獨立的人格,不完整的人卻不和彆人互補,怎樣成獨立的功業。悲劇不斷的重复是因為我們有缺陷的教育,沒有培養獨立的人,就是說不是因人而人,而是因教育而教育,是需要什么樣的人就培養什么樣的人。
老夫记得的文革时听的一段诗,但已记不全了,也忘了是出自何处以及老夫的记忆是否有误,是传陈毅引的一个咏史诗:
。。。。
“城玉要烧三天满,辩才须用十年期。”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若是当年身先死,一生真伪谁人知”
俗子胸襟谁识君?英雄末路当折磨!


传陈毅文革时引白居易的《放言诗》抱怨: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更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倘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韩信是中国最为全面的军事家!!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是不是韩信评传里的
不是,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发的个人感叹而已。
好象只有最后一段是你的
请看清楚题目已注明是《转贴》
让人感慨不以的好文~~
《战神韩信》以历史为依据,博采传统历史小说的笔法,结旧开新,独具风格,系统讲述了西汉开国第一功臣、战神韩信的精彩一生。文字典雅生动,故事波澜起伏,情节引人入胜。全书21万字,定价:25元。

韩信(?—公元前19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代名将、战略家、统帅,也是公元前三世纪末世界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大军事家;他灵活用兵,奇谋百出,奋发昂扬,以弱克强,终其一生,攻必取,战必胜,未尝一败,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个经典战役,也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让后世兵家叹为观止;韩信略不世出,功高无二、国士无双,被汉高祖刘邦誉为“兴汉三杰”之一;北宋著名史学家、《资治通鉴》主编司马光更一语破的:“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韩信之功也!”
作者简介

冯建林,1970年出生,河北赞皇人,广读中国历史、传统文学,文章典雅凝重,清新俊逸,曾被香港文学大师金庸先生誉为“文字精警,当世不多”。著有《中国历代棋王传》、《李德裕评传》、《战神韩信》、《史话历史人物》等作品,曾获选第九届石家庄市文艺繁荣奖。
楼上够狠的。竟然把2003年的也挖出来了。:lol
刘邦将韩信捉住后曾问韩:“你驰骋疆场百战百胜,怎么会被我这个不会打仗的人捉住?”。韩回答说:“我只善将兵,而陛下却善将将。”---------可惜啊,可叹!韩信又是一个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典型。
原帖由 Wing969977 于 2008-9-24 16:33 发表
刘邦将韩信捉住后曾问韩:“你驰骋疆场百战百胜,怎么会被我这个不会打仗的人捉住?”。韩回答说:“我只善将兵,而陛下却善将将。”---------可惜啊,可叹!韩信又是一个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典型。

韩信谋身的技能是当时顶级的了,可惜碰上了天生神武,厚黑俱全的刘邦。
当然刘邦也是甘冒奇险,如果韩信真想谋反,带兵去了云梦天下就改姓了。
现在想,项羽的军事才能有很大的局限,据说他在鸿沟相持时屡战屡胜,但结果却很一般。既没有消灭刘邦军主力,也没有拿下鸿沟推进战线。
原帖由 dzhiqiong 于 2008-9-24 17:01 发表
现在想,项羽的军事才能有很大的局限,据说他在鸿沟相持时屡战屡胜,但结果却很一般。既没有消灭刘邦军主力,也没有拿下鸿沟推进战线。



可以质疑项羽的政治才能,但是不应质疑他的军事才能。

须知萧何尽发关中老幼、兵谷钱粮到刘邦那里,要不刘邦那里还能撑到楚汉鸿沟划界?
功高震主!
原帖由 古猛龙 于 2008-9-24 21:14 发表



可以质疑项羽的政治才能,但是不应质疑他的军事才能。

须知萧何尽发关中老幼、兵谷钱粮到刘邦那里,要不刘邦那里还能撑到楚汉鸿沟划界?

项羽的后方面积更大人口更多。
:D 项羽死要面子而已,这一次部队打光了也犯不着自杀呀,溜回去组织子弟再来玩过呗!动不动自杀的话跑路大王刘邦得死n回了;P
原帖由 胜真 于 2003-6-16 05:30 发表
据说韩信死时是这样说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猎狗烹;今天下已定,吾亦当死。”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吾固当烹。
是韩信被高祖抓了后对高祖说的,见《史记》、《中国通史》
比起罗严塔尔的那句话强多了~
你看的书不少,就是.................................
送你一句话
     以史为鉴,以史为镜。通古而预今,知理而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