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开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17:56


2009年05月12日 14:25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映秀5月12日电(记者 张朔)今天下午2时许,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正式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 涛参加纪念活动。

在纪念活动主会场设在映秀镇的漩口中学遗址。

会场内,主席台就设在倒塌的教学楼前,台阶上铺满鲜花,台阶正中陈列着一大一小两块白色的巨石。上面的石块刻着一面断裂的表盘,时间停留在2时28分。下面的石块上刻着大地震发生的日期,2008年5月12日。

2009年05月12日 14:25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映秀5月12日电(记者 张朔)今天下午2时许,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正式举行。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 涛参加纪念活动。

在纪念活动主会场设在映秀镇的漩口中学遗址。

会场内,主席台就设在倒塌的教学楼前,台阶上铺满鲜花,台阶正中陈列着一大一小两块白色的巨石。上面的石块刻着一面断裂的表盘,时间停留在2时28分。下面的石块上刻着大地震发生的日期,2008年5月12日。


主持人刘奇葆(四川省委书记)]: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现在开始,向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贡献花篮。  [14:26]

[人民网]:礼兵敬献花篮。  [14:27]

[人民网]:胡 锦 涛主席走向花篮,整理绶带。  [14:28]

[刘奇葆]:向四川汶川特大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  [14:28]

[刘奇葆]:默哀毕!  [14:30]

[刘奇葆]: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4:30]

[刘奇葆]: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 锦 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14:3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胡 锦 涛]: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我们深切的思念。  [14:40]

[胡 锦 涛]: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面对空前惨烈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惊人的意志、勇气、力量,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表现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14:40]

[胡 锦 涛]:我们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迅速出台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迅速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中央大力支持,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产业重建和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生活。  [14:42]

[胡 锦 涛]:这一切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海内外同胞和衷共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和风雨同舟的强烈力量。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成绩,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4:42]

[胡 锦 涛]: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向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各民族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14:42]

[胡 锦 涛]:我们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众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的真诚同情和宝贵支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再一次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14:43]

[胡 锦 涛]:同志们,朋友们,当前,我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  [14:43]

[胡 锦 涛]: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是我们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坚实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坚实物质基础,我们要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14:43]

[胡 锦 涛]: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系灾区群众根本利益,关系灾区长远发展。当前,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克难,力争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早日住上永久性住房。全面恢复和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积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  [14:44]

[胡 锦 涛]:要继续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同时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引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要加强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的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14:44]

[胡 锦 涛]: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坚持兴利除害、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14:45]

[胡 锦 涛]: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及国际人道主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为人类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作出积极贡献。  [14:45]

[胡 锦 涛]:同志们,朋友们,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14:45]

[人民网]:胡 锦 涛讲话结束后,在小号独奏音乐中,胡 锦 涛、李克强、李源潮、徐才厚等中央领导人向罹难者纪念碑敬献菊花。  [14:52]

主持人刘奇葆(四川省委书记)]: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现在开始,向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贡献花篮。  [14:26]

[人民网]:礼兵敬献花篮。  [14:27]

[人民网]:胡 锦 涛主席走向花篮,整理绶带。  [14:28]

[刘奇葆]:向四川汶川特大遇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们默哀。  [14:28]

[刘奇葆]:默哀毕!  [14:30]

[刘奇葆]: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4:30]

[刘奇葆]: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 锦 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  [14:3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胡 锦 涛]: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我们深切的思念。  [14:40]

[胡 锦 涛]: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面对空前惨烈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惊人的意志、勇气、力量,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表现出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大无畏气概,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14:40]

[胡 锦 涛]:我们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原则,科学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迅速出台一系列支援灾区的政策、措施积极开展对口支援,迅速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中央大力支持,灾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产业重建和结构调整,历史文化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灾区人民正大踏步走向新生活。  [14:42]

[胡 锦 涛]:这一切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海内外同胞和衷共济,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和风雨同舟的强烈力量。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成绩,必将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14:42]

[胡 锦 涛]: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民警,向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各民族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14:42]

[胡 锦 涛]:我们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得到了众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的真诚同情和宝贵支持,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再一次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14:43]

[胡 锦 涛]:同志们,朋友们,当前,我国正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为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而团结奋斗。  [14:43]

[胡 锦 涛]: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是我们战胜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坚实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坚实物质基础,我们要牢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努力夺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14:43]

[胡 锦 涛]: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关系灾区群众根本利益,关系灾区长远发展。当前,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仍十分繁重,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克难,力争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先恢复群众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早日住上永久性住房。全面恢复和提高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积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努力建设人民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美好新家园。  [14:44]

[胡 锦 涛]:要继续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同时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引领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要加强对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物资的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14:44]

[胡 锦 涛]:我们要继续扎扎实实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坚持兴利除害、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14:45]

[胡 锦 涛]:要加强防灾减灾领域及国际人道主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为人类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作出积极贡献。  [14:45]

[胡 锦 涛]:同志们,朋友们,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伟大实践再一次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勇敢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全面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14:45]

[人民网]:胡 锦 涛讲话结束后,在小号独奏音乐中,胡 锦 涛、李克强、李源潮、徐才厚等中央领导人向罹难者纪念碑敬献菊花。  [14:52]
2009年05月12日 11:30:0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5月12日电(新华网记者王玉山 徐壮志 刘永华):那不朽的名,那永恒的爱——写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

    如果说生命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尊重,那么,在伟大中国前行的征途中,必将镌刻危急时拯救了无数生命的人民军队。

    如果说灾难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记忆,那么,在中华民族记忆的最深处,必将铭记废墟中挺立起不屈脊梁的中国军人。

    汶川地震后1年里,灾区的土地上,仍然到处传颂着人民子弟兵那不朽的名,那永恒的爱。

    把生的希望献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60年前,诗人臧克家一首原本是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汶川的天空,铭刻着雄鹰飞过的痕迹。

    2008年5月31日13时,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

   当日下午,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

    那是邱光华在地震灾区的第63次飞行。抗震救灾10多天里,他已往灾区运送物资90多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6月10日10时55分,直升机残骸在深山峡谷中被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永远地汇入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1年来,灾区人民时刻想念着给他们带来生命希望的陆航团官兵们。

    2009年5月6日,汶川映秀镇6名伤员代表提着一篮篮鸡蛋和水果,来到邱光华机组生前所在部队,看望烈士家属。

    时间抹不去心头的伤痛,但坚强让他们努力前行。

    烈士李月的父亲李兆实,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人深深理解儿子的选择:"作为人民子弟兵,应该为人民做出牺牲。"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整整1年后的这个日子,邱光华机组雕像在成都落成。这一天,成千上万群众自发前来缅怀烈士。

    汶川的土地,见证了子弟兵的大爱永生。

    2008年6月18日,再过122天就满26岁的济南军区某师炮兵指挥连士官武文斌,在灾区连续劳累了32天后,停止了呼吸,永远长眠在了抗震救灾的战场上。

    在由19名参与抢救的医学专家和医生联合签名的医学报告上,写着:"死亡诊断: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猝死。诱因:过度劳累。"

    一名年轻的士兵,用生命兑现了向灾区人民的承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的很高,很高。"

    2008年6月30日,武文斌牺牲12天后,他的家乡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出现了一条新修的砂石路,由村口直通他的家门口,乡亲们将其命名为"文斌路"。

    2009年4月29日,武文斌牺牲300多天后,又一条"文斌路"出现在他生前曾战斗过的都江堰市胥家镇街头。

    今天,武文斌生前所在连队官兵仍继续战斗在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线。

    汶川的人民,不会忘记自己哺育的好儿女。

    地震袭来时,正在家乡羌寨北川县擂鼓镇陈家山村休假的第二炮兵某部羌族排长陈大桂和他的藏族妻子杨欢,在一连救了11名乡亲后,自己一家五口和另外4位乡亲被深埋进废墟……

    "大桂一直站在沟边救人,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一家绝对跑得出来。"乡亲们含泪说。

    "大桂",成了人们由死地通向生界的桥梁,而他却被垮塌的山体无情淹没。

    英雄远去,但英雄所在的部队却从未停止过对灾区的援建和援助。

    第二炮兵援建的占地45亩、建筑面积17800平方米、能容纳学生1080名、教职员工60名的汶川八一小学建成后,将是一所全寄宿制农村普通完全小学。

    2009年5月12日,大桂生前的战友和乡亲们齐聚在陈家山下,默默焚香,寄托哀思。

    把生的希望献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邱光华机组、武文斌、陈大桂……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英雄们,安静地长眠于同一个地方:汶川地震灾区。

    勇敢,是军人性格中最基本的因子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2日   来源:人民日报

那些不屈的力量让我们前行——写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一)日历再次掀到了这一页:5月12日。

去年今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让八万多鲜活的生命骤然消逝,千万个温暖的家庭永失至爱。深创巨痛,撕扯着13亿同胞的心灵。

    “用一束朝阳,点燃祝福的烛光;用一缕白云,写满回忆的诗行;用一朵鲜花,盛开不尽的思念;用一声鸟啼,敲出祭奠的钟响……”

    365个日日夜夜过去,汶川依然是中华民族伤痛之所在,灾区依然是亿万国人情思之所系。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艰苦卓绝的百万灾民紧急安置,再到举国参与灾后恢复重建,这一年,灾区不曾停步,中国奋力前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依然在中国大地光大延绵。
(二)整整一年了。
5月11日,一名男子在北川祭奠亲人。5月10日下午14时至5月13日15时,北川老县城管制区域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再度有限开放,方便当地群众开展祭奠活动。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那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信念,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相对于“一线希望,百倍努力”的生死驰援,相比于三分钟震后巨大的情感震撼和众志成城,这一年来,日复一日的重建家园之路无疑更加复杂更加繁巨。当我们擦干泪水走向未来,所面临的是更多挑战和困难。

    大地震留给我们一连串冰冷的数字:400多万伤病员需要救治,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灾,数以百万计的民房受损,波及4600万百姓。

    国际舆论惊叹: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受灾面积,相当于西班牙的整个国土,受灾人口“比北欧五国人口总和还多”,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多亿元。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大复杂,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

    从城市到山乡,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我们能否及时“复原”?

    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本来薄弱的经济基础,能否支撑灾后重建?

    巨大的伤亡与破坏,也危及着灾区人民的精神家园与文化传统。文化重建与精神重建,这个对国人来说陌生而沉重的任务,我们能否扛得起来?

    当天灾震碎无数家庭,哀恸穿透心灵,生者如何在痛楚中重获希望?日子怎样进行,血脉如何延续,不屈的生命之花如何继续绽放?

    翻开中国灾难史,大灾之后往往继之大乱;纵览世界救灾史,乱象频生的,往往集中于灾后这一年。疫病蔓延、治安混乱、资源浪费、重建缓慢……这一切会不会在中国重演?

    大地震一年后,中国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三)仿佛是一种回答,更是一种象征。

这是5月9日拍摄的青川县城乔庄镇概貌。四川省青川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甘、陕三省交界处,地处龙门山构造带。汶川大地震中,该县受灾严重。 5月7日,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在“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方面确定青川县城党政机关驻地不再搬迁,保留县城所在乔庄镇的基本功能,加大对竹园镇的建设力度。青川县城的一些单位将适度分流到竹园镇。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一年前,都江堰—汶川公路沉埋于垮塌的山腹。“挺进汶川”,曾是救援部队最渴望的目标也是最难打的硬仗。那条在余震中时断时续的“生命线”,成为全国人民心头之痛。

    一年后,汶川传来喜讯:全长82公里的“都汶生命线”定于5月12日正式通车,都江堰至映秀镇全长近26公里的高速公路,也将双向通行。

    大地震没有击垮中国人民。如同一家英国媒体所言,震灾造成了伤痕,“但我们也看到了忍耐、尊严、勇气和爱”。在这永载史册的沉重苦难中,大勇与大爱,让中华民族挺直不屈的脊梁。

    汶川大地震之后,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更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悲痛中的中国,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震后不到三个月,数百万户住房损毁家庭的过渡安置,基本完成;

    寒风蚀骨之际,中华大地掀起“暖冬行动”,四面八方踊跃捐助的棉被棉衣,带着全国人民的体温,温暖着每一幢板房;

    春天来了,越来越多的受灾百姓离开板房,搬进新居;越来越多的遗属重组家庭,用坚强的微笑迎接新生活;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帐篷学校”,走进全国各地援建的新校舍;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最平凡的处境里,诠释生命的意义,寻找生活的出路……

    3个月,半年,一年,几乎每天都有新开工的项目,每天都有新推进的道路。

    一年来,川甘陕三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成投资3600亿元,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完工99.5%,98%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

    一年来,18省市援建四川的资金已达394.75亿元。39个重灾县所需重建的3340所学校七成已开工建设,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将搬进永久性校舍学习;

    一年来,巴蜀大地经济仍然保持较强走势。地震百余日,经济急剧下滑的势头就被遏制,经济走势图呈V型探底回升。四川人仿佛用这个象征胜利的“V”字,宣告“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一年来,多达78亿元的四川重建投资,用于恢复公共文化设施,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损毁于大地震的世界文化遗产二王庙重新站起,千年都江堰经保护安然无恙,川北群山之巅“云朵中的民族”笑容依然动人……

    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短短的一年,灾区沿着这三个维度,一砖一瓦重绘破碎的山川、倾覆的家园。

    如果说突如其来的灾难最能考验一个国家的意志,那么漫长艰辛的重建则最能测试一个民族的坚忍。那些废墟上升腾的希望,灾难中萌生的力量,让人在毁灭中见证复生,在痛苦中感受坚强。

    岷江之畔,滔滔江水奔腾而过,巴蜀之地,精神永存,魂魄犹在,文脉不绝。
(四)是什么支撑一个民族在灾难中不断创造感动世界的奇迹?是什么让“世界猛然发现了一个在危难时刻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伟大中国”?

这是5月3日拍摄的绵竹市汉旺镇废墟和钟楼。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在汶川地震中严重受灾。如今,经过江苏援建者近一年的努力,一座汉旺新镇正在崛起。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美国历史学家胡克说过,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汶川大地震以最惨烈的形式,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带给了中国,但也正是在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中,人们看到了“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看到了上下同心造就的万众一心,看到了由此迸发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胡 锦 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走进最需要他们的人民中间。“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一句朴实的承诺抚慰了悲痛中的灾区群众,感动了中国,打动了世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感叹:胡 锦 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专注和积极态度,值得所有外国朋友尊重和赞扬。

    抗震救灾一年来,党中央第一时间发布全国总动员令,第一时间启动国家一级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部署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第一时间从各大军区调集十万大军,第一时间调动全国各种资源汇聚成救援合力。震后27天,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震后四个月,在公开征求国内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处变不惊、 沉着应对,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外媒评价“中国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管理能力”。

    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临时过渡房,还是在震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无论是汇集共产党员真情的“特殊党费”,还是凝聚全国人民爱心的无私捐助,这一年,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感天动地的“人民品质”。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13亿中国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和智慧。

    “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这灾区大地最醒目的标语,成为“中国力量”的最好注脚。坚定的领导层,坚强的人民,让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蕴藉着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期待,书写着共和国浴火重生的希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2日   来源:人民日报

那些不屈的力量让我们前行——写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一)日历再次掀到了这一页:5月12日。

去年今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让八万多鲜活的生命骤然消逝,千万个温暖的家庭永失至爱。深创巨痛,撕扯着13亿同胞的心灵。

    “用一束朝阳,点燃祝福的烛光;用一缕白云,写满回忆的诗行;用一朵鲜花,盛开不尽的思念;用一声鸟啼,敲出祭奠的钟响……”

    365个日日夜夜过去,汶川依然是中华民族伤痛之所在,灾区依然是亿万国人情思之所系。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艰苦卓绝的百万灾民紧急安置,再到举国参与灾后恢复重建,这一年,灾区不曾停步,中国奋力前行。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依然在中国大地光大延绵。
(二)整整一年了。
5月11日,一名男子在北川祭奠亲人。5月10日下午14时至5月13日15时,北川老县城管制区域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再度有限开放,方便当地群众开展祭奠活动。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那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举国动员的生死营救,生命至上的国家信念,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定格为无数震撼心灵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相对于“一线希望,百倍努力”的生死驰援,相比于三分钟震后巨大的情感震撼和众志成城,这一年来,日复一日的重建家园之路无疑更加复杂更加繁巨。当我们擦干泪水走向未来,所面临的是更多挑战和困难。

    大地震留给我们一连串冰冷的数字:400多万伤病员需要救治,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灾,数以百万计的民房受损,波及4600万百姓。

    国际舆论惊叹: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受灾面积,相当于西班牙的整个国土,受灾人口“比北欧五国人口总和还多”,直接经济损失达8000多亿元。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大复杂,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

    从城市到山乡,房屋大量倒塌损坏,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我们能否及时“复原”?

    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本来薄弱的经济基础,能否支撑灾后重建?

    巨大的伤亡与破坏,也危及着灾区人民的精神家园与文化传统。文化重建与精神重建,这个对国人来说陌生而沉重的任务,我们能否扛得起来?

    当天灾震碎无数家庭,哀恸穿透心灵,生者如何在痛楚中重获希望?日子怎样进行,血脉如何延续,不屈的生命之花如何继续绽放?

    翻开中国灾难史,大灾之后往往继之大乱;纵览世界救灾史,乱象频生的,往往集中于灾后这一年。疫病蔓延、治安混乱、资源浪费、重建缓慢……这一切会不会在中国重演?

    大地震一年后,中国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三)仿佛是一种回答,更是一种象征。

这是5月9日拍摄的青川县城乔庄镇概貌。四川省青川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川、甘、陕三省交界处,地处龙门山构造带。汶川大地震中,该县受灾严重。 5月7日,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在“5·12”抗震救灾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说,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和充分论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有关方面确定青川县城党政机关驻地不再搬迁,保留县城所在乔庄镇的基本功能,加大对竹园镇的建设力度。青川县城的一些单位将适度分流到竹园镇。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一年前,都江堰—汶川公路沉埋于垮塌的山腹。“挺进汶川”,曾是救援部队最渴望的目标也是最难打的硬仗。那条在余震中时断时续的“生命线”,成为全国人民心头之痛。

    一年后,汶川传来喜讯:全长82公里的“都汶生命线”定于5月12日正式通车,都江堰至映秀镇全长近26公里的高速公路,也将双向通行。

    大地震没有击垮中国人民。如同一家英国媒体所言,震灾造成了伤痕,“但我们也看到了忍耐、尊严、勇气和爱”。在这永载史册的沉重苦难中,大勇与大爱,让中华民族挺直不屈的脊梁。

    汶川大地震之后,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更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悲痛中的中国,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震后不到三个月,数百万户住房损毁家庭的过渡安置,基本完成;

    寒风蚀骨之际,中华大地掀起“暖冬行动”,四面八方踊跃捐助的棉被棉衣,带着全国人民的体温,温暖着每一幢板房;

    春天来了,越来越多的受灾百姓离开板房,搬进新居;越来越多的遗属重组家庭,用坚强的微笑迎接新生活;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帐篷学校”,走进全国各地援建的新校舍;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最平凡的处境里,诠释生命的意义,寻找生活的出路……

    3个月,半年,一年,几乎每天都有新开工的项目,每天都有新推进的道路。

    一年来,川甘陕三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成投资3600亿元,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完工99.5%,98%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

    一年来,18省市援建四川的资金已达394.75亿元。39个重灾县所需重建的3340所学校七成已开工建设,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将搬进永久性校舍学习;

    一年来,巴蜀大地经济仍然保持较强走势。地震百余日,经济急剧下滑的势头就被遏制,经济走势图呈V型探底回升。四川人仿佛用这个象征胜利的“V”字,宣告“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一年来,多达78亿元的四川重建投资,用于恢复公共文化设施,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损毁于大地震的世界文化遗产二王庙重新站起,千年都江堰经保护安然无恙,川北群山之巅“云朵中的民族”笑容依然动人……

    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短短的一年,灾区沿着这三个维度,一砖一瓦重绘破碎的山川、倾覆的家园。

    如果说突如其来的灾难最能考验一个国家的意志,那么漫长艰辛的重建则最能测试一个民族的坚忍。那些废墟上升腾的希望,灾难中萌生的力量,让人在毁灭中见证复生,在痛苦中感受坚强。

    岷江之畔,滔滔江水奔腾而过,巴蜀之地,精神永存,魂魄犹在,文脉不绝。
(四)是什么支撑一个民族在灾难中不断创造感动世界的奇迹?是什么让“世界猛然发现了一个在危难时刻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伟大中国”?

这是5月3日拍摄的绵竹市汉旺镇废墟和钟楼。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在汶川地震中严重受灾。如今,经过江苏援建者近一年的努力,一座汉旺新镇正在崛起。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
美国历史学家胡克说过,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汶川大地震以最惨烈的形式,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带给了中国,但也正是在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中,人们看到了“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看到了上下同心造就的万众一心,看到了由此迸发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胡 锦 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走进最需要他们的人民中间。“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一句朴实的承诺抚慰了悲痛中的灾区群众,感动了中国,打动了世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感叹:胡 锦 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专注和积极态度,值得所有外国朋友尊重和赞扬。

    抗震救灾一年来,党中央第一时间发布全国总动员令,第一时间启动国家一级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部署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第一时间从各大军区调集十万大军,第一时间调动全国各种资源汇聚成救援合力。震后27天,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震后四个月,在公开征求国内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处变不惊、 沉着应对,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外媒评价“中国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管理能力”。

    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临时过渡房,还是在震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无论是汇集共产党员真情的“特殊党费”,还是凝聚全国人民爱心的无私捐助,这一年,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感天动地的“人民品质”。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13亿中国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和智慧。

    “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这灾区大地最醒目的标语,成为“中国力量”的最好注脚。坚定的领导层,坚强的人民,让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蕴藉着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期待,书写着共和国浴火重生的希望。


(五)这一年,我们守望相助,甘苦备尝,全民携手重建破碎的家园。
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 锦 涛前往陕西地震重灾区汉中市,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是胡 锦 涛在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同受灾群众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3日,工人在广能蓥峰水泥厂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建设工地焊接窑尾预热塔。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重点扶持建设项目广能蓥峰水泥厂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9月上旬正式开工建设以来,目前已顺利完成工程总量的68%,力争今年6月底前提前投产,为地震灾区重建提供优质的建筑原材料保障。广能蓥峰水泥厂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877亿元,设计能力日产4000吨熟料水泥。新华社发(邱海鹰 摄)

震后19天,胡 锦 涛总书记在大巴山深处防震棚的黑板上写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在号召灾区自力更生、奋起自救的同时,中央果断作出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启动对口支援机制。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

    “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一科学决策是灾后重建中最大的创新。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造就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山东—北川,广东—汶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把北川当作山东的一个县来建”、“都江堰就是上海的第20个区”,“对口援建是检验东部各省综合实力和政治觉悟的窗口”——原来相距遥远的两地,从此手足相连。

    江苏人把“苏南模式”带进绵竹重灾区,以市场化手段援建开发区项目;浙江人将“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创业精神,注入青川那一方水土……资金、人才、产业迅速从东部向灾区集结转移,东部先进的改革经验与管理模式,也迅速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

    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们赞叹:大灾之后,由中央统一安排,发达地区支援灾区的做法,世所罕见。“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是救灾速度和效率的保证”。

    对口援建,让西部重镇从地震的阴影里迅速走出,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带来了新的起点、新的出发,加快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步伐。对口援建,让“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找到了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支点,与灾区协力同心,谱写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篇章。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汶川大地震以一种猝不及防的特殊方式,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验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也验证了我们党的决策能力和执政能力。
(六)这一年,我们用13亿人的同风共雨,将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到新的疆界。

8月21日,都江堰人民挥手送别成都军区空军抗震救灾部队。当日,驻扎在都江堰的成都军区空军抗震救灾部队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正式回撤。数百名当地群众冒雨前往送别。新华社记者 海明威 摄
“在八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是那么令人惊讶的现代、灵活、开放”,大地震之后,世界如此感慨。灾难中呈现的伟大中国,废墟上站起的大写的“人”,诠释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一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并以无数感人的细节和执着的坚守,给予我们新的震撼。

    山崩地裂,灾区人民替整个民族承受了巨大灾难。共和国版图上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做灾区人民最坚强的后盾”,强烈的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升华。

    当习惯冬日暖气的山东大汉,在寒冬阴湿的板房里纷纷病倒,北川人感动得喊出“鲁川同心”;当上海人不辞辛劳,为各乡镇重建项目夜以继日地奔忙,都江堰人说:“你们感动了一座受伤的城市”。

    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样让全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山河可以移位、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念永远不会倒塌”。与灾区人民甘苦与共,让每个人深深懂得什么是“祖国情结”,体会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血浓于水的彼此关爱。

    一场大灾难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曾有人担心,这种精神会在琐碎的生活中逐渐磨灭,那些心手相连的情谊和震撼心灵的感动会让位于世俗的计较,回复于日常的淡漠。然而一年为证,这情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消失。相反,它经历了从“非常”到“平常”的考验,完成了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深流”的转换。在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中,亿万中国人日日夜夜的坚守,全国人民点点滴滴的努力,见证着抗震救灾精神的永生。

    我们看到,在地震初期的生命大营救中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爱国热情,理性地投入到灾后重建之中。14.5万志愿者赶赴灾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医务人员和教师,深入灾区的一顶顶帐篷、一座座板房——共和国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元素。这种公民意识的逐渐成熟,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们看到,在废墟上锻造的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顽强地贯穿于重建家园的历程之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从灾难的记忆中挣扎出来,灾区临时校舍里的朗朗书声,活动板房上空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的滴滴汗水,构成了巴蜀大地最坚毅的表情。不等不靠不要,坚定坚强坚韧,这种生活的信心和生命的尊严,凝聚起缔造明天的深厚力量。

    我们看到,大地震中感天动地的共产党人身影,依然行进在灾后重建的艰辛路途上。最危险最繁重的任务,最坚忍最顽强的意志,最无私最动人的奉献,碎石瓦砾之中,英勇的共产党人始终奋战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最前沿。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无数共产党人用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党对人民的忠诚,验证着理想与信念的伟大力量。

    灾后重建,经年不懈。是亿万中国人的执着与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日益突显,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不断充实着中国社会进步的底气,不断铸就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软实力。
(七)这一年,我们用共和国的坚韧奋斗,将以人为本的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漩口中学的学生们准备去上课(7月26日摄)。四川汶川县漩口中学的1150名师生目前已经整体迁至山西省长治市长安慈善学校过渡复课。在经过十余天的适应后,这些经历了地震伤痛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已步入正轨。虽然是异地求学,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让他们重新绽放笑容。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大地震吞噬了美好的家园、和谐的社区、明亮的教室、活泼的孩子,也震毁了灾区群众休戚与共的生活体系,曾经的身份关系,曾经的社会生活,曾经的温暖情爱。

    重建,不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复制,不是依靠简单的物质救助与政策支援来解决暂时的问题,而是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旗帜下,将目光放在灾区人民自我发现与自我重建的需要上,尊重他们的生活逻辑,提高他们的“可行性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抗震救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同生产自救结合起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推进物质重建同构建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建设生态文明……让生命自主把握命运和前途,让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现实的尊重,这是灾后重建的文化意义,也是执政党“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表达。

    从共和国首度为平民的群体遇难设立国家哀悼日,到保留地震遗址为灾区人民留下永恒的记忆;从将资金安排的自主权下放受灾地区,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促百万劳动力稳定就业;从关爱生者、为灾区干部群众提供心理服务,到尊重逝者、统计核实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名单……

    灾后重建这一年,党和政府格外关注灾区人民的主体意识,在帮助人们走过危机的同时,努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人生发展机会,促进文化传统的接续,推进社会的和谐,重振人们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开辟新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唤起了灾区人民自强自救的激情。这种激情化为现实的创造力,使灾后重建成为新进步、新提升的开端。

(五)这一年,我们守望相助,甘苦备尝,全民携手重建破碎的家园。
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 锦 涛前往陕西地震重灾区汉中市,察看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是胡 锦 涛在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村同受灾群众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3月3日,工人在广能蓥峰水泥厂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建设工地焊接窑尾预热塔。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重点扶持建设项目广能蓥峰水泥厂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9月上旬正式开工建设以来,目前已顺利完成工程总量的68%,力争今年6月底前提前投产,为地震灾区重建提供优质的建筑原材料保障。广能蓥峰水泥厂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5.877亿元,设计能力日产4000吨熟料水泥。新华社发(邱海鹰 摄)

震后19天,胡 锦 涛总书记在大巴山深处防震棚的黑板上写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在号召灾区自力更生、奋起自救的同时,中央果断作出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启动对口支援机制。震后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

    “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一科学决策是灾后重建中最大的创新。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造就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山东—北川,广东—汶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把北川当作山东的一个县来建”、“都江堰就是上海的第20个区”,“对口援建是检验东部各省综合实力和政治觉悟的窗口”——原来相距遥远的两地,从此手足相连。

    江苏人把“苏南模式”带进绵竹重灾区,以市场化手段援建开发区项目;浙江人将“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创业精神,注入青川那一方水土……资金、人才、产业迅速从东部向灾区集结转移,东部先进的改革经验与管理模式,也迅速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

    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们赞叹:大灾之后,由中央统一安排,发达地区支援灾区的做法,世所罕见。“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是救灾速度和效率的保证”。

    对口援建,让西部重镇从地震的阴影里迅速走出,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带来了新的起点、新的出发,加快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步伐。对口援建,让“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找到了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支点,与灾区协力同心,谱写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篇章。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汶川大地震以一种猝不及防的特殊方式,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验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也验证了我们党的决策能力和执政能力。
(六)这一年,我们用13亿人的同风共雨,将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到新的疆界。

8月21日,都江堰人民挥手送别成都军区空军抗震救灾部队。当日,驻扎在都江堰的成都军区空军抗震救灾部队圆满完成抗震救灾任务,正式回撤。数百名当地群众冒雨前往送别。新华社记者 海明威 摄
“在八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是那么令人惊讶的现代、灵活、开放”,大地震之后,世界如此感慨。灾难中呈现的伟大中国,废墟上站起的大写的“人”,诠释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一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并以无数感人的细节和执着的坚守,给予我们新的震撼。

    山崩地裂,灾区人民替整个民族承受了巨大灾难。共和国版图上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做灾区人民最坚强的后盾”,强烈的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升华。

    当习惯冬日暖气的山东大汉,在寒冬阴湿的板房里纷纷病倒,北川人感动得喊出“鲁川同心”;当上海人不辞辛劳,为各乡镇重建项目夜以继日地奔忙,都江堰人说:“你们感动了一座受伤的城市”。

    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样让全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山河可以移位、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念永远不会倒塌”。与灾区人民甘苦与共,让每个人深深懂得什么是“祖国情结”,体会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血浓于水的彼此关爱。

    一场大灾难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曾有人担心,这种精神会在琐碎的生活中逐渐磨灭,那些心手相连的情谊和震撼心灵的感动会让位于世俗的计较,回复于日常的淡漠。然而一年为证,这情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消失。相反,它经历了从“非常”到“平常”的考验,完成了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深流”的转换。在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中,亿万中国人日日夜夜的坚守,全国人民点点滴滴的努力,见证着抗震救灾精神的永生。

    我们看到,在地震初期的生命大营救中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爱国热情,理性地投入到灾后重建之中。14.5万志愿者赶赴灾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医务人员和教师,深入灾区的一顶顶帐篷、一座座板房——共和国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元素。这种公民意识的逐渐成熟,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们看到,在废墟上锻造的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顽强地贯穿于重建家园的历程之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从灾难的记忆中挣扎出来,灾区临时校舍里的朗朗书声,活动板房上空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的滴滴汗水,构成了巴蜀大地最坚毅的表情。不等不靠不要,坚定坚强坚韧,这种生活的信心和生命的尊严,凝聚起缔造明天的深厚力量。

    我们看到,大地震中感天动地的共产党人身影,依然行进在灾后重建的艰辛路途上。最危险最繁重的任务,最坚忍最顽强的意志,最无私最动人的奉献,碎石瓦砾之中,英勇的共产党人始终奋战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最前沿。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无数共产党人用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党对人民的忠诚,验证着理想与信念的伟大力量。

    灾后重建,经年不懈。是亿万中国人的执着与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日益突显,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不断充实着中国社会进步的底气,不断铸就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软实力。
(七)这一年,我们用共和国的坚韧奋斗,将以人为本的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漩口中学的学生们准备去上课(7月26日摄)。四川汶川县漩口中学的1150名师生目前已经整体迁至山西省长治市长安慈善学校过渡复课。在经过十余天的适应后,这些经历了地震伤痛的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已步入正轨。虽然是异地求学,但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让他们重新绽放笑容。  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大地震吞噬了美好的家园、和谐的社区、明亮的教室、活泼的孩子,也震毁了灾区群众休戚与共的生活体系,曾经的身份关系,曾经的社会生活,曾经的温暖情爱。

    重建,不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复制,不是依靠简单的物质救助与政策支援来解决暂时的问题,而是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旗帜下,将目光放在灾区人民自我发现与自我重建的需要上,尊重他们的生活逻辑,提高他们的“可行性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抗震救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同生产自救结合起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推进物质重建同构建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建设生态文明……让生命自主把握命运和前途,让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现实的尊重,这是灾后重建的文化意义,也是执政党“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表达。

    从共和国首度为平民的群体遇难设立国家哀悼日,到保留地震遗址为灾区人民留下永恒的记忆;从将资金安排的自主权下放受灾地区,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促百万劳动力稳定就业;从关爱生者、为灾区干部群众提供心理服务,到尊重逝者、统计核实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名单……

    灾后重建这一年,党和政府格外关注灾区人民的主体意识,在帮助人们走过危机的同时,努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人生发展机会,促进文化传统的接续,推进社会的和谐,重振人们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开辟新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唤起了灾区人民自强自救的激情。这种激情化为现实的创造力,使灾后重建成为新进步、新提升的开端。
(八)在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时代遗址,出土过许多“纵目”巨人。他们眼观六路,注视着古往今来。

5月9日,在新校舍奠基仪式上,映秀小学的女教师们露出笑脸。当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映秀小学举行新校舍奠基仪式。这座小学在地震中校舍彻底倒塌,孩子们在板房上课至今新校舍用地10446平方米,可容纳12个班。 新华社发

蜀地多难,蜀道多艰,一次次的灾难磨砺,却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巴蜀文明,成就了川人百折不挠的品格。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但巨大的灾难如何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深切的伤痛如何才能凝聚为前行的力量?

    一周年,按照民族的习俗,该为逝去的亲人点上白烛,深情告慰:长者安居,幼者安学;全国相助,同胞相亲;绝路已通,家园新生……

    一周年,全国人民将再一次向大地震遇难者致哀,共和国的信心与力量会在13亿人的泪光中再次凝聚、焕发;

    一周年,当灾难渐渐远去,伤痛渐渐平复,我们要让灾难变成财富,让人性的光辉永存,民族的精神永在,社会的进步永续。

    多难兴邦,不仅在于灾难在一瞬间唤醒了良知,更在于良知和责任的苏醒带来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制度的创新,会使得公众的热情和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上有序而持久地释放。

    多难兴邦,不仅在于灾难在一瞬间震出了精神认同,更在于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为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一切刚刚开始,重建之路依然漫长。在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我们担起了灾后重建的繁重艰巨,也创造了北京奥运会的光荣梦想;我们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风暴考验,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地震摧不垮我们的信心,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13亿人的精神认同,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正凝聚为一种不屈的力量,深植于我们民族的肌体,推动共和国在挑战与逆境中淬火成长。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将以此证明自己的智慧和理性,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告慰那些曾经闪亮又骤然消逝的灵魂,让逝者在爱与希望中永生,让生者在爱与希望中前行。

    (九)5月12日。又一个初夏。

5月9日,四川省都江堰市绿地土桥小学的入学仪式上举行升旗仪式。当日,由上海援建的都江堰绿地土桥小学正式竣工交付并举行入学仪式。这是都江堰灾区第一所开工建设、第一所交付使用的永久性学校,同时也是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工程中最早竣工的项目。绿地土桥小学位于都江堰市崇义镇,占地约24亩,总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室、食堂等7幢建筑,并配有200米标准塑胶跑道、2个羽毛球场和1个篮球场等设施。该校容纳12个班500余名学生就读,全部建筑抗震设防烈度均达8度。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世界将目光再次投向中国,投向地震灾区的广袤大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用眼睛和心灵见证了毁灭。今天,他们重赴灾区,见证复生。

    灾难的痕迹已经变得有些模糊,顽强的野草渐渐覆盖大自然的伤口。汶川,北川,映秀,绵竹……这些曾经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名字,在“重建”、“机遇”、“发展”中重现生机。

    5月12日,在地震中救出29个人的志愿者陈岩,将以震区里的婚礼,告慰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向世人传递这样的信息:“逝者安息、生者图强,我们应该坚强,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应该追求幸福。”

    灾难磨砺精神,苦痛铸就坚韧。民族复兴漫漫征程上的中国人民,以这一年的特殊精神积淀和顽强奋斗,在艰苦考验中慨然前行。坚强,希望,幸福,这些普通人生活与命运的呐喊渴望,交织成中华大地最动人的乐章。

    我们的耳畔,再次响起胡 锦 涛总书记的坚定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任仲平)
希望永远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默哀下:')
看到介绍东汽那段拿老机器煽情 我想问那些工人谁还想用老机器 谁不想用新机床 说的话听了真可笑

看到介绍东汽那段拿老机器煽情 我想问那些工人谁还想用老机器 谁不想用新机床 说的话听了真可笑
红色近卫军 发表于 2009-5-12 15:58

老机器30万修好了可以继续用,效果并不差。新机器800万。。。。。。
看到介绍东汽那段拿老机器煽情 我想问那些工人谁还想用老机器 谁不想用新机床 说的话听了真可笑
红色近卫军 发表于 2009-5-12 15:58

老机器30万修好了可以继续用,效果并不差。新机器800万。。。。。。
网络截图,
工人是干活赚钱 干的多赚的就多 机器好活干的就好就多赚的就多 就这么简单。还有我很想知道加班费是不是按照法定的给的 我估计不可能
红色近卫军 发表于 2009-5-12 16:13
工人没有得加班费的证据? 拿出来!
不好意思 也许我说错了 我说的是可能没有按照劳动法规定的给
红色近卫军 发表于 2009-5-12 16:33
继续要求拿证据。
刚看到的不知道算不算
共有61篇贴子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 一个大型的央企形象.黑暗的东汽...  
东汽.外人眼中理想的工作单位.待遇好,稳定.福利好...
东汽.其他单位羡慕的单位.设备好..技术先进...
东汽.带动了德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在这样美好的条件下.逐渐的走向了下坡路...
     东汽.现在的环境.真是无法形容.在老一辈退休之后,现在的领导班子逐渐年轻化..所谓的人才,大学生.所谓的技术人才.真的是多的没有办法形容...
可是他们真的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吗?大家都跟明白..
    自从东汽开始招聘大量的劳务工后.东汽的美丽形象开始走向了黑暗的一面.东汽职工的子女和外来务工还有大量技校毕业的学生被东汽招进厂里做劳务工后.压榨.欺压.剥削.这几个词语形象的表现了现在的东汽...
    现在每个单位重要分厂和子公司都有劳务工.这些劳务工在正式工的压迫下过着黑暗的生活..每天干着最脏最累的活.经常在单位领导的呵斥下,被受侮辱.待遇最少..连自己每个月拿的有什么钱都不知道.而正式工每天上班.衣服不换.喝茶.聊天.溜号.不务正业.赌博.酒后上班.安排劳务工干活,然后就溜号.劳务工把活干好了.说是应该了.干不好.就是.骂.侮辱.利用各种条件克扣工资,奖金...连过年的奖励都少的不能再少了...
   主要的重型分厂里,一线劳务工更是辛苦.在工段长和班长的欺压下.过着更加黑暗的生活..基本上所有生产任务全是劳务工在干``可以说``东汽没有正式工一样的可以生产.
   东汽的正式工们``你们想想.你们的子女如果在工作岗位上也是这样的受气.你们心里舒服嘛.你们还有良心嘛..你们过着舒服的日子.但是子女却在外面被欺负.你们的心和肺呢????让狗吃了嘛.
   社会宣传的是正面.而你们却在败坏东汽的名声....
   东汽在你们这些没有良心的正式工的带领下.将逐渐走向毁灭...  

  
作者:221.236.104.*   2009-1-18 23:19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一个大型的央企形象.黑暗的东汽...  
官的老婆不内退,官的老婆职位好,官的老婆不上班,官的老婆钱照拿,官的儿女走后门,官的儿女职位红,官的儿女正式工,官的儿女官来护  

  
作者:61.139.91.*   2009-1-19 09:0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一个大型的央企形象.黑暗的东汽...  
东汽.外人眼中理想的工作单位.待遇好,稳定.福利好...  
东汽.其他单位羡慕的单位.设备好..技术先进...  
东汽.带动了德阳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在这样美好的条件下.逐渐的走向了下坡路...  
东汽.现在的环境.真是无法形容.在老一辈退休之后,现在的领导班子逐渐年轻化..所谓的人才,大学生.所谓的技术人才.真的是多的没有办法形容...  
可是他们真的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作为吗?大家都跟明白..  
自从东汽开始招聘大量的劳务工后.东汽的美丽形象开始走向了黑暗的一面.东汽职工的子女和外来务工还有大量技校毕业的学生被东汽招进厂里做劳务工后.压榨.欺压.剥削.这几个词语形象的表现了现在的东汽...  
现在每个单位重要分厂和子公司都有劳务工.这些劳务工在正式工的压迫下过着黑暗的生活..每天干着最脏最累的活.经常在单位领导的呵斥下,被受侮辱.待遇最少..连自己每个月拿的有什么钱都不知道.而正式工每天上班.衣服不换.喝茶.聊天.溜号.不务正业.赌博.酒后上班.安排劳务工干活,然后就溜号.劳务工把活干好了.说是应该了.干不好.就是.骂.侮辱.利用各种条件克扣工资,奖金...连过年的奖励都少的不能再少了...  
主要的重型分厂里,一线劳务工更是辛苦.在工段长和班长的欺压下.过着更加黑暗的生活..基本上所有生产任务全是劳务工在干``可以说``东汽没有正式工一样的可以生产.  
东汽的正式工们``你们想想.你们的子女如果在工作岗位上也是这样的受气.你们心里舒服嘛.你们还有良心嘛..你们过着舒服的日子.但是子女却在外面被欺负.你们的心和肺呢????让狗吃了嘛.  
社会宣传的是正面.而你们却在败坏东汽的名声....  
东汽在你们这些没有良心的正式工的带领下.将逐渐走向毁灭...  

  
作者:125.68.1.*   2009-1-26 21:16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一个大型的央企形象.黑暗的东汽...  
这就是全国人民关注的受灾东汽。当官的怎么没被震死
还有我为什么要这么说 因为本人也在国企里工作了好多年也是干的这些东西 所以知道些国企的毛病所以才这么一说
这样的企业,为什么手中的定单排到了2010年之后呢?我不是很明白啊!
既然你这么说那这讨论也没什么意义了 反正这话题也是跑的有点远了 还是更多关注灾区建设吧
乃终于知道这个题目被乃带偏了,很好。
当然知道 只是看电视看到介绍机床那段有感而发而已
什么企业都有问题,你咋不说私企还是明摆的家族制?
东汽的实力是不容质疑的,想想三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