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宏观经济数据将公布 中国是否实现软着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48:36
不出意外的话,国家统计局1月25日将正式公布2004年的宏观经济数据。此前,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2004年GDP的增幅为9.3%。尽管这个数字比起年初中央定的7%左右的增长目标高了许多,但是,考虑到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去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迫近10%的GDP增长率,9.3%左右的增幅已经反映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P>
<P>乐观的学者认为,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的新情况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不过,反 对的声音同样存在。1月18日,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财经》杂志年会上明确表示,由于体制性障碍的存在,目前还不能轻言经济实现软着陆。中国社科院张卓元同样认为,软着陆的说法过于乐观。
<P>
<P>中国经济软着陆,到底只是一种迹象,还是一种事实,或者说其它?本报为此专访了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室副主任许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即使在我们采访的学者之间,依然可以看出学术界的种种争议。
<P>
<P>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软着陆?
<P>
<P>经济观察报: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软着陆,目前判断并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实现了软着陆,也有人认为,现在说软着陆为时尚早。你们怎么看?
<P>
<P>祝宝良:关于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说法,最早是刘国光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提出的,是指经济过快增长,超过其潜在增幅,然后慢慢下降到一定幅度。对于着陆的标准,国外一些人认为,如果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那就是硬着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认为如果GDP增幅低于7%,就算硬着陆,如果在7%-8%,普遍认为就实现了软着陆。
<P>
<P>我认为,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空间为9.5%,如果连续几个季度超过,就会有比较大的风险,会带来能源、交通等要素的紧张和物价上扬。而如果紧缩,经济就会往下走,低于7%,就会发生所谓的硬着陆。
<P>从1997年到200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保持在“七上八下”(即7%-8%)这个区间,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那时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P>
<P>
<P>许键:软和硬是相对而言,1993年经济增长的政策结果是“硬”吗?但1995年后的结果则是汇率制度并轨,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替代投资不足的矛盾,创造了低通胀高增长的结果,这是“软”着陆吧,但没有1993年中央的十六条政策措施,是不可能有以后的局面的。对经济学而言,主要在于经济是否能保持长期持续的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在转轨过程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不错的,问题是下一步要关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需要微观经济基础支撑,也需要体制的转变,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目标明确后是能做到的。
<P>
<P>陶冬:大家对于着陆、软着陆,有很多的争议,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给出一个定义。我认为是否着陆,可定义为经济是否回到了一个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当经济回复到了一个持续的增长轨道的时候,我不管增长率是7%、9%还是10%,就算是基本实现了一个调整的过程。
<P>
<P>经济观察报:在你们看来,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软着陆?理由是什么?
<P>
<P>祝宝良:其实我不太同意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说法。因为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并没有全面过热,只是结构性过热,一部分行业过热,另一部分比如农业还没达到潜在增长水平。既然经济没有全面过热,那么所谓软着陆也就无从说起了。
<P>
<P>如果非得说着陆,我认为去年第四季度出现软着陆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该季度的GDP增幅预计低于9%,已经出现了软着陆的迹象。
<P>
<P>陶冬:我认为,中国经济目前还没有软着陆。经济运行的高度,在去年5月到10月有所下降,之后又重新开始了上升的过程。中国经济与其说着陆或者说软着陆,不如说目前进入了一个重新上升的过程。
<P>
<P>我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首先,投资增长依然过快,而且有明显进一步回升的迹象。
<P>过去两个月,国家发改委连续批准大型的工业投资项目;地方很多在去年夏天下马的投资工程也重新上马,除了像铁本等几个被高调批判的项目外,其他的陆陆续续的都在重新恢复;而在经济政策上面,有些策略可能行不通。比如,在地方政府的眼中,比如说地方有钢铁的需求,与其说向宝钢买,不如自己造。而这背后,还有地方官员政绩的考虑和地区发展的考虑,就业的考虑。“有保有压”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保的保了,但是压的却没有压下来。 </P>
<P>
<P>第二个理由是,目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完全被压下来。
<P>
<P>第三,我认为把中国经济从上升周期拉下来到下降周期的最终原因是瓶颈。一些季节性因素消失以后,瓶颈现象将进一步大范围恶化,最终造成挤出效应,一些制造业企业等会由于成本的上升最终搞不下去。
<P>
<P>许键:去年第四季度只是信贷指标回落到正常区间,对2005年经济发展很有好处,但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比重仍然失衡,投资率过高的矛盾仍然存在。
<P>
<P>物价走势如何?
<P>
<P>经济观察报: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可能是物价指数,央行研究局预测2005年全年的物价涨幅是3.28%, 你们对物价的基本判断是什么?
<P>
<P>许键: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复杂,但有两个因素要重点关注,一是货币的多少问题,二是供求平衡问题。
<P>去年由于存在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瓶颈,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一直比较高。这需要辨证地看,去年的价格是从通货紧缩中走过来的,经济起来了,特别是自发性经济增长的动力起来后对价格有一定的恢复作用,但由于一下子上得太快,供求失衡当然会波及价格。还有去年的信贷控制,因为外汇占款和国内信贷总额大一些,在货币乘数作用下放大了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是存在的。今年信贷与货币供给管住了,对以后价格有正面影响。这里还有一个货币控制问题,是否像有些人说的,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经不是宏观金融调控的中介目标了,今年的货币信贷管住了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实现的,难道是完全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利率来解决的吗?对中国而言,对货币供应量最要紧的是信贷控制,通过控制信贷,在把握货币乘数前提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当然,在搞好信贷控制时要关注微观经济对信贷需求的矛盾。2005年的物价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投资率增长情况,2004年投资率过高也有一定的滞后影响。 </P>
<P>
<P>祝宝良:去年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按照我们的观察,这种价格上涨9-12个月就会传导到CPI上。它包括两轮传导。第一轮传导是员工工资、企业利润率等没有变动,直接就传导到了消费品上,这一般需要9-12个月;第二轮传导不仅下游的消费品价格上涨,而且相应地,工资也会增加。我不知道央行的15-20个月时间的这种传导指的是哪一种。实际上,目前,家电开始涨价、民工工资上涨等说明第一轮、第二轮都有所传导了。
<P>
<P>我比较担心今年物价涨幅仍然比较高。从粮食价格来看,已经比国际要高,碰到了“天花板”。值得注意的倒是一些公益行业,比如煤、电等存在大幅度上涨的可能。因为在2004年,这些没有大幅上涨,是因为受到国家发改委的规定:物价同比涨幅如果连续三个月超过3%,或者当月环比超过1%,就不能出台提价措施。而到了今年,这些价格的涨幅可能会比较大。
<P>
<P>我们预计,全年物价的涨幅会在4%。而且今年的物价不像去年,它会是全面的上涨。
<P>
<P>第一轮是成本推动,不是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能解决问题的,因此不需要关注第一轮。关键是要看它的连锁反应,那就是成本上涨推动工资等增加。第二轮上涨是不仅成本上涨,消费也上涨了,因此应该控制消费。从宏观政策上来说,除了从总量上压投资外,还应该看物价上涨对工资的传导能不能控制。我认为是应该能控制好的。
<P>陶冬:现在通货膨胀的回落和去年通货膨胀的上升,一样的突然,一样的有戏剧性,也是一样的理由:就是粮食价格。我认为,粮食驱动的通货膨胀有限,但2005年,除了粮食不涨之外,其他什么都涨。从原材料、燃料、工资、交通,到电力、教育、卫生、通信,全涨。目前,中国正处在粮食拉动型通货膨胀向成本驱动型通货膨胀转移的过程,目前的通货膨胀,正处于两个通胀高峰中间的一点。 </P>
<P>
<P>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那么通货膨胀率还会上升,甚至今年通胀率最高可能超过去年高峰的5.3%。
<P>
<P>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P>
<P>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或许不大可能硬着陆,但风险还是存在的。就你们的观察,中国经济2005年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是什么?
<P>
<P>许键:2005年对中国经济来讲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主要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需要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在不太影响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局面怎样解决。一讲汇率就讲要升值,为什么?美元的走势是否摆脱了“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发现并提出的理论:美元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要作为国际货币,价值就难以稳定的影响?中国是否具备浮动汇率体制管理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在经济起飞过程是高估还是低估了本币币值?等等这些理论没有搞清之前,最好不要奢谈什么升值问题;二是投资率问题,这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国民收入循环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国有投资和财政政策问题,以及投资管理问题;三是解决三农和微观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有就业矛盾比较大的问题。
<P>
<P>总的来讲,2005年是我国经济步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开端的第二年,存在问题,但并不影响发展的大方向。
<P>
<P>祝宝良:就像你说的,硬着陆的可能不大。如果有危险的话,我想可能有几点:第一,投资出现大落的局面。现在大家认为,投资反弹的可能性比投资大落的可能性更大。除非国家政策力度过大,否则这种局面应该不会出现;第二,出口会减少;第三,汇率的不确定性。我个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应该适当升值。中国普遍为加工贸易,受汇率的影响应该不太大。这是从消费上分析的。如果从供给上看,能源、交通等瓶颈问题能不能跟得上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源等跟不上,比如原油进口受限制等,就有可能造成经济的混乱。
<P>
<P>陶冬:我的看法是,2005年中国经济第一个看点是人民币,由于海内外热钱涌动,政府在这个问题上非常低调,但是低调不代表不做事情。2005年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人民币到底怎么走。
<P>
<P>第二个看点是宏观政策走势。我个人认为投资还会进一步反弹,带来的瓶颈现象会进一步恶化,从而带来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挤出效应。如果我的判断正确的话,要么政府在2005年采取前瞻性的经济措施,放缓经济增长,要么2005年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特约记者 李艾 本报记者 王延春)
<P>
<P>来源:经济观察报 </P>不出意外的话,国家统计局1月25日将正式公布2004年的宏观经济数据。此前,国家发改委的消息称,2004年GDP的增幅为9.3%。尽管这个数字比起年初中央定的7%左右的增长目标高了许多,但是,考虑到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去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迫近10%的GDP增长率,9.3%左右的增幅已经反映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P>
<P>乐观的学者认为,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的新情况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不过,反 对的声音同样存在。1月18日,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在《财经》杂志年会上明确表示,由于体制性障碍的存在,目前还不能轻言经济实现软着陆。中国社科院张卓元同样认为,软着陆的说法过于乐观。
<P>
<P>中国经济软着陆,到底只是一种迹象,还是一种事实,或者说其它?本报为此专访了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室副主任许健、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即使在我们采访的学者之间,依然可以看出学术界的种种争议。
<P>
<P>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软着陆?
<P>
<P>经济观察报: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软着陆,目前判断并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在去年第四季度就已经实现了软着陆,也有人认为,现在说软着陆为时尚早。你们怎么看?
<P>
<P>祝宝良:关于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说法,最早是刘国光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提出的,是指经济过快增长,超过其潜在增幅,然后慢慢下降到一定幅度。对于着陆的标准,国外一些人认为,如果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那就是硬着陆;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认为如果GDP增幅低于7%,就算硬着陆,如果在7%-8%,普遍认为就实现了软着陆。
<P>
<P>我认为,中国经济潜在的增长空间为9.5%,如果连续几个季度超过,就会有比较大的风险,会带来能源、交通等要素的紧张和物价上扬。而如果紧缩,经济就会往下走,低于7%,就会发生所谓的硬着陆。
<P>从1997年到200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基本保持在“七上八下”(即7%-8%)这个区间,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那时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P>
<P>
<P>许键:软和硬是相对而言,1993年经济增长的政策结果是“硬”吗?但1995年后的结果则是汇率制度并轨,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替代投资不足的矛盾,创造了低通胀高增长的结果,这是“软”着陆吧,但没有1993年中央的十六条政策措施,是不可能有以后的局面的。对经济学而言,主要在于经济是否能保持长期持续的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看,在转轨过程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相当不错的,问题是下一步要关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需要微观经济基础支撑,也需要体制的转变,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目标明确后是能做到的。
<P>
<P>陶冬:大家对于着陆、软着陆,有很多的争议,但是没有一个人真正给出一个定义。我认为是否着陆,可定义为经济是否回到了一个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当经济回复到了一个持续的增长轨道的时候,我不管增长率是7%、9%还是10%,就算是基本实现了一个调整的过程。
<P>
<P>经济观察报:在你们看来,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软着陆?理由是什么?
<P>
<P>祝宝良:其实我不太同意中国经济软着陆的说法。因为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并没有全面过热,只是结构性过热,一部分行业过热,另一部分比如农业还没达到潜在增长水平。既然经济没有全面过热,那么所谓软着陆也就无从说起了。
<P>
<P>如果非得说着陆,我认为去年第四季度出现软着陆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该季度的GDP增幅预计低于9%,已经出现了软着陆的迹象。
<P>
<P>陶冬:我认为,中国经济目前还没有软着陆。经济运行的高度,在去年5月到10月有所下降,之后又重新开始了上升的过程。中国经济与其说着陆或者说软着陆,不如说目前进入了一个重新上升的过程。
<P>
<P>我主要有三方面的理由:首先,投资增长依然过快,而且有明显进一步回升的迹象。
<P>过去两个月,国家发改委连续批准大型的工业投资项目;地方很多在去年夏天下马的投资工程也重新上马,除了像铁本等几个被高调批判的项目外,其他的陆陆续续的都在重新恢复;而在经济政策上面,有些策略可能行不通。比如,在地方政府的眼中,比如说地方有钢铁的需求,与其说向宝钢买,不如自己造。而这背后,还有地方官员政绩的考虑和地区发展的考虑,就业的考虑。“有保有压”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保的保了,但是压的却没有压下来。 </P>
<P>
<P>第二个理由是,目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完全被压下来。
<P>
<P>第三,我认为把中国经济从上升周期拉下来到下降周期的最终原因是瓶颈。一些季节性因素消失以后,瓶颈现象将进一步大范围恶化,最终造成挤出效应,一些制造业企业等会由于成本的上升最终搞不下去。
<P>
<P>许键:去年第四季度只是信贷指标回落到正常区间,对2005年经济发展很有好处,但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比重仍然失衡,投资率过高的矛盾仍然存在。
<P>
<P>物价走势如何?
<P>
<P>经济观察报:目前大家比较关注的可能是物价指数,央行研究局预测2005年全年的物价涨幅是3.28%, 你们对物价的基本判断是什么?
<P>
<P>许键:导致物价上涨的因素很复杂,但有两个因素要重点关注,一是货币的多少问题,二是供求平衡问题。
<P>去年由于存在能源,原材料和运输瓶颈,生产资料价格涨幅一直比较高。这需要辨证地看,去年的价格是从通货紧缩中走过来的,经济起来了,特别是自发性经济增长的动力起来后对价格有一定的恢复作用,但由于一下子上得太快,供求失衡当然会波及价格。还有去年的信贷控制,因为外汇占款和国内信贷总额大一些,在货币乘数作用下放大了货币供给,对物价的影响是存在的。今年信贷与货币供给管住了,对以后价格有正面影响。这里还有一个货币控制问题,是否像有些人说的,我国货币供应量已经不是宏观金融调控的中介目标了,今年的货币信贷管住了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实现的,难道是完全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利率来解决的吗?对中国而言,对货币供应量最要紧的是信贷控制,通过控制信贷,在把握货币乘数前提下,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目标。当然,在搞好信贷控制时要关注微观经济对信贷需求的矛盾。2005年的物价影响主要还是取决于投资率增长情况,2004年投资率过高也有一定的滞后影响。 </P>
<P>
<P>祝宝良:去年是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按照我们的观察,这种价格上涨9-12个月就会传导到CPI上。它包括两轮传导。第一轮传导是员工工资、企业利润率等没有变动,直接就传导到了消费品上,这一般需要9-12个月;第二轮传导不仅下游的消费品价格上涨,而且相应地,工资也会增加。我不知道央行的15-20个月时间的这种传导指的是哪一种。实际上,目前,家电开始涨价、民工工资上涨等说明第一轮、第二轮都有所传导了。
<P>
<P>我比较担心今年物价涨幅仍然比较高。从粮食价格来看,已经比国际要高,碰到了“天花板”。值得注意的倒是一些公益行业,比如煤、电等存在大幅度上涨的可能。因为在2004年,这些没有大幅上涨,是因为受到国家发改委的规定:物价同比涨幅如果连续三个月超过3%,或者当月环比超过1%,就不能出台提价措施。而到了今年,这些价格的涨幅可能会比较大。
<P>
<P>我们预计,全年物价的涨幅会在4%。而且今年的物价不像去年,它会是全面的上涨。
<P>
<P>第一轮是成本推动,不是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能解决问题的,因此不需要关注第一轮。关键是要看它的连锁反应,那就是成本上涨推动工资等增加。第二轮上涨是不仅成本上涨,消费也上涨了,因此应该控制消费。从宏观政策上来说,除了从总量上压投资外,还应该看物价上涨对工资的传导能不能控制。我认为是应该能控制好的。
<P>陶冬:现在通货膨胀的回落和去年通货膨胀的上升,一样的突然,一样的有戏剧性,也是一样的理由:就是粮食价格。我认为,粮食驱动的通货膨胀有限,但2005年,除了粮食不涨之外,其他什么都涨。从原材料、燃料、工资、交通,到电力、教育、卫生、通信,全涨。目前,中国正处在粮食拉动型通货膨胀向成本驱动型通货膨胀转移的过程,目前的通货膨胀,正处于两个通胀高峰中间的一点。 </P>
<P>
<P>如果这个判断成立的话,那么通货膨胀率还会上升,甚至今年通胀率最高可能超过去年高峰的5.3%。
<P>
<P>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P>
<P>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或许不大可能硬着陆,但风险还是存在的。就你们的观察,中国经济2005年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是什么?
<P>
<P>许键:2005年对中国经济来讲是具有挑战性的一年,主要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需要考虑通过什么方式在不太影响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解决,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局面怎样解决。一讲汇率就讲要升值,为什么?美元的走势是否摆脱了“特里芬”难题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发现并提出的理论:美元价值要稳定,它就不能作为国际货币;要作为国际货币,价值就难以稳定的影响?中国是否具备浮动汇率体制管理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在经济起飞过程是高估还是低估了本币币值?等等这些理论没有搞清之前,最好不要奢谈什么升值问题;二是投资率问题,这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国民收入循环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国有投资和财政政策问题,以及投资管理问题;三是解决三农和微观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有就业矛盾比较大的问题。
<P>
<P>总的来讲,2005年是我国经济步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开端的第二年,存在问题,但并不影响发展的大方向。
<P>
<P>祝宝良:就像你说的,硬着陆的可能不大。如果有危险的话,我想可能有几点:第一,投资出现大落的局面。现在大家认为,投资反弹的可能性比投资大落的可能性更大。除非国家政策力度过大,否则这种局面应该不会出现;第二,出口会减少;第三,汇率的不确定性。我个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应该适当升值。中国普遍为加工贸易,受汇率的影响应该不太大。这是从消费上分析的。如果从供给上看,能源、交通等瓶颈问题能不能跟得上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源等跟不上,比如原油进口受限制等,就有可能造成经济的混乱。
<P>
<P>陶冬:我的看法是,2005年中国经济第一个看点是人民币,由于海内外热钱涌动,政府在这个问题上非常低调,但是低调不代表不做事情。2005年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人民币到底怎么走。
<P>
<P>第二个看点是宏观政策走势。我个人认为投资还会进一步反弹,带来的瓶颈现象会进一步恶化,从而带来对制造业和农业的挤出效应。如果我的判断正确的话,要么政府在2005年采取前瞻性的经济措施,放缓经济增长,要么2005年经济就会出现硬着陆。(特约记者 李艾 本报记者 王延春)
<P>
<P>来源:经济观察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