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系海军历史地位的重新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7:13:22


http://www.beiyang.org/wenku/wenku51.htm

关于近代中国海军的流派问题,近年以来颇为引起学者的兴趣。诸如形成的背景、演变的过程、兵力的大小、人事的变迁、以及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分崩离合等问题,均曾加以分析探讨,成绩斐然可观。惟于海军中的最大一个派系,以闽系为主的中央海军,迄今尚未见有人作一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殊为遗憾。

闽系海军是近代中国新海军的先驱,也是近代中国海军中的一个最大的派系,自宣统元年(1909)起即渐以中央的海军正统主导中国海军的发展,并且影响民国以来的政局,其历史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闽系海军自发韧至衰微,前后计有八十余年之久,历经沧桑,时盛时衰,时分时合,可是却始终皆能保持其中央海军的优势地位,成为中国海军的主流。其间固不乏良好之表现,但亦难免有若干可议之处。古以后之史家对之褒贬不一,迄今尚无定论。本文主旨,即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是非功过,重加检讨,藉期世人对于闽系海军的历史地位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闽系”一词的由来及其组织成份。

“闽系”一词的来源,实以清光绪十六年(1890)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William.M.Lang)所用的“Fukienese Clan”(福建帮)为最早。琅氏于北洋海军建军之初,曾经先后二次受聘自英来华,担任北洋舰队的海军总查,成绩斐然。可是却因遭受军中少壮派将领之反对,而于光绪十六年二月(1890.3)中旬发生香港升旗事件,迫使其愤而辞职。琅氏在向英海军部报告中,认为“升旗事件”乃系林泰曾(左翼总兵)、刘步蟾(右翼总兵)以及李鸿章的英文秘书罗丰禄和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宗光(复)等福建人故意排挤他的一项阴谋,故而使用“福建帮”一词。在同一报告中,琅氏并曾指出:福建帮在舰队中的势力极大,一旦使之当权,则海军即可能为他们所毁坏。那时候,“该舰队即将变成福建人家族的舰队,各舰艇即将为他们的亲族所充满,而训练有素的北方人也将要被他们所踢开”。琅氏之所言可能系出于一时的激愤。但从日后闽系海军的表现观之,却多少亦为他不幸所言中。此一特色,也几乎决定了其后数十年中国海军的命运。

论及闽系海军组织的主要构成分子,固以福建人为主,但其中也有一部分非福建人,如徐振鹏、吴应科和程璧光等皆为广东人。不过因其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仅可称为泛闽系。实则由于省藉不同,彼此貌合神离,终于还是分道扬镳,而与闽系分离。

其次,闽系海军中由于毕业学校的不同,还可以分为船政系(船政学堂毕业者)与非船政系(船政学堂之外的其他学校,如广东的黄埔水师学堂,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以及天津水师学堂和烟台海军学校等之闽藉毕业生)。船政学堂设立的时间较早,故闽系海军前期的中坚如萨镇冰、叶祖珪、刘冠雄、李鼎新等皆由此出身。但自李鼎新之后闽系海军的主要领袖即为“非船政”的闽系分子所取代。如杜锡圭、林建章、周兆瑞、陈季良、陈绍宽等皆为江南水师学堂出身;曾以鼎、李世甲等皆为烟台海军学校出身;而杨树庄则为黄埔水师学堂出身。

再次,闽系海军的重要将领虽然多为闽产,但论其中坚人物,却多来自福州(闽侯),如同早期的刘步蟾、林泰曾、萨镇冰、叶祖珪、刘冠雄、李鼎新、林葆怿、饶怀文、蓝建枢、黄钟英;晚期的蒋拯、杜锡圭、曾以鼎、林建章(福建长乐亦属福州)、林用谟、杨树庄、陈绍宽、陈季良等亦皆为福州人。由此可知福州人实为闽系海军的核心。

二、闽系海军形成的历史背景。

闽系海军之所以形成,并非偶然,而实有其地理的历史的及人文的种种错综复杂因素。福建省地处于中国东南沿海,位于欧亚大陆的东侧边缘,海岸线复杂曲折,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加以其地山多田少,必须衣食于海,因之自古以来闽人即擅长海上活动,而以精于海战著称。如明代平定倭寇的名将俞大猷即为泉州(晋江)人,其“俞家军”与戚继光的“戚家军”几于齐名。其后的颜思齐、郑芝龙、郑成功均曾称雄海上,闻名于时。台湾收归大陆后,清代东南沿海的江浙闽粤各省水师总兵提督等高级将领,多为闽省的水师将领所出任,诸如康熙年间的万正色(晋江)、施琅、施世骠、施世纶(晋江);雍正年间的林亮(漳浦)、蓝廷珍(漳浦)、吴英(莆田)、许良树(同安);乾隆年间的陈伦炯(同安)、蓝鼎元(漳浦)等人无不来自于闽南的漳州与泉州。嘉庆年间著名的海盗,以及平定海盗之乱的李长庚皆为福建的同安人(泉州府),更是一时传为佳话。

降至近代,绿营水师没落,新海军肇兴,海军仍为福建人的天下,所不同的仅是闽南人已为福州人所取代。这自然是因为福州船厂与马尾船政学堂均设于福州之故。近代海军与传统海军的最大不同之处,即在其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具有高度的科技性与机械性,亦即李鸿章所谓的“西方专门之学”,“须经先在学堂课以测算,再遣出洋精习数年,乃冀有成”的“西人绝技”。这也就是说:新海军,必须要在国内的学堂教育,并且还要出洋留学再加深造,经过西人的长期教导,而透过国际科技转移才可学到或掌握驾驶及操纵此一新海军的能力。因此,乃使近水楼台的福州人得以捷足先登,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先驱。非常不幸的是他们几于一开始就认为海军是一条登龙的捷径有利可图,远于第一批留学英法的“闽厂生徒”回华之前,即表现“一得自矜、贪慕荣利”。声言:“创办铁甲,正我辈富贵之日,苟非高官厚禄,切不可就。”及至回国进入海军服务,逐渐地由偏裨而荐至将校,更是俾倪不可一世。视海军为其专利。尤其是民国初年刘冠雄出任海军总长时代,先后十年,连任八次(每易阁揆为一任);李鼎新继之,又于四年之间连任五次,俨然是海军的不倒翁。他们依附军阀,把持海军,以中央的海军正统自居,排斥异己,遂使闽系海军的势力盛极一时。其后杜锡圭、杨树庄、陈绍宽继之,虽然不属于“船政系”(或马尾系),但依然同为福州人,闽系的结构并无改变。以海军部的人事为例,根据《大清缙绅全书》清末时期大体尚为福建与广东藉者各半,维持一个巧妙的平衡。可是一到民国时代,即大为不同,如在民国廿二年三月海军部编纂的《海军部职员录》中,海军部内共有204人,其中福建人即有142之多,约占全数的70%。其他海军总司令及各舰队司令,乃至各海军机构的首长,也是非闽人莫属,其垄断可见一斑。

三、闽系海军的演变

闽系海军的历史,约可由以下六个阶段组成:1、发韧阶段(1866-1895)。2、转变阶段(1896-1911)。3、全盛阶段(1912-1917)。4、分裂阶段(1917-1927)。5、复盛阶段(1927-1937)。6、式微阶段(1937-1949)。一、二阶段均在清末时期,计有46年。其间第一阶段从船政学堂之设立,到派赴英国留学,到参加南北洋海军,可谓闽系海军之发韧;时值西方海权国家侵迫,中国海防告急,新海军的创设迫在眉睫,因之此一批受过新式海军教育并曾留学英国深造的优秀青年遂成为新时代的宠儿,而为南北洋所延揽。特别是北洋大臣李鸿章,更是视之如获至宝。北洋海军中的重要职位如同总兵、副将、管驾、管轮等大部分皆由彼等所充任。不意,历经十年,南北洋海军却先后于中法战争(1884-1885)及中日战争(1894-1895)被毁。以致沈葆桢与李鸿章所苦心经营的新海军毁于一旦。而北洋海军中的这批军官亦或死或黜,一度成为废弃。后一阶段,由于清末的重整海军,又使这批军官再度获得重用。非但出任南北洋舰队的提督;而且还推入海军部成为负责策划全国海军事务的主要领导。在筹议复兴海军之初,两江总督周馥(1905)和练兵处提调姚锡光(1907)都曾提出过改革海军的计划,但并未为清廷所采纳。宣统元年(1909)特派肃亲王、镇国公载泽、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等为筹办海军大臣,负责进行筹划事宜,重建海军的工作方才展开。在这几位筹办大臣之中,惟有萨镇冰是海军专家,不仅留学英国,且为甲午战争中镇守日岛的名将,毫无疑问地应以他为幕后的主持者


http://www.beiyang.org/wenku/wenku51.htm

关于近代中国海军的流派问题,近年以来颇为引起学者的兴趣。诸如形成的背景、演变的过程、兵力的大小、人事的变迁、以及彼此之间的勾心斗角、分崩离合等问题,均曾加以分析探讨,成绩斐然可观。惟于海军中的最大一个派系,以闽系为主的中央海军,迄今尚未见有人作一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殊为遗憾。

闽系海军是近代中国新海军的先驱,也是近代中国海军中的一个最大的派系,自宣统元年(1909)起即渐以中央的海军正统主导中国海军的发展,并且影响民国以来的政局,其历史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闽系海军自发韧至衰微,前后计有八十余年之久,历经沧桑,时盛时衰,时分时合,可是却始终皆能保持其中央海军的优势地位,成为中国海军的主流。其间固不乏良好之表现,但亦难免有若干可议之处。古以后之史家对之褒贬不一,迄今尚无定论。本文主旨,即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是非功过,重加检讨,藉期世人对于闽系海军的历史地位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闽系”一词的由来及其组织成份。

“闽系”一词的来源,实以清光绪十六年(1890)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William.M.Lang)所用的“Fukienese Clan”(福建帮)为最早。琅氏于北洋海军建军之初,曾经先后二次受聘自英来华,担任北洋舰队的海军总查,成绩斐然。可是却因遭受军中少壮派将领之反对,而于光绪十六年二月(1890.3)中旬发生香港升旗事件,迫使其愤而辞职。琅氏在向英海军部报告中,认为“升旗事件”乃系林泰曾(左翼总兵)、刘步蟾(右翼总兵)以及李鸿章的英文秘书罗丰禄和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严宗光(复)等福建人故意排挤他的一项阴谋,故而使用“福建帮”一词。在同一报告中,琅氏并曾指出:福建帮在舰队中的势力极大,一旦使之当权,则海军即可能为他们所毁坏。那时候,“该舰队即将变成福建人家族的舰队,各舰艇即将为他们的亲族所充满,而训练有素的北方人也将要被他们所踢开”。琅氏之所言可能系出于一时的激愤。但从日后闽系海军的表现观之,却多少亦为他不幸所言中。此一特色,也几乎决定了其后数十年中国海军的命运。

论及闽系海军组织的主要构成分子,固以福建人为主,但其中也有一部分非福建人,如徐振鹏、吴应科和程璧光等皆为广东人。不过因其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仅可称为泛闽系。实则由于省藉不同,彼此貌合神离,终于还是分道扬镳,而与闽系分离。

其次,闽系海军中由于毕业学校的不同,还可以分为船政系(船政学堂毕业者)与非船政系(船政学堂之外的其他学校,如广东的黄埔水师学堂,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以及天津水师学堂和烟台海军学校等之闽藉毕业生)。船政学堂设立的时间较早,故闽系海军前期的中坚如萨镇冰、叶祖珪、刘冠雄、李鼎新等皆由此出身。但自李鼎新之后闽系海军的主要领袖即为“非船政”的闽系分子所取代。如杜锡圭、林建章、周兆瑞、陈季良、陈绍宽等皆为江南水师学堂出身;曾以鼎、李世甲等皆为烟台海军学校出身;而杨树庄则为黄埔水师学堂出身。

再次,闽系海军的重要将领虽然多为闽产,但论其中坚人物,却多来自福州(闽侯),如同早期的刘步蟾、林泰曾、萨镇冰、叶祖珪、刘冠雄、李鼎新、林葆怿、饶怀文、蓝建枢、黄钟英;晚期的蒋拯、杜锡圭、曾以鼎、林建章(福建长乐亦属福州)、林用谟、杨树庄、陈绍宽、陈季良等亦皆为福州人。由此可知福州人实为闽系海军的核心。

二、闽系海军形成的历史背景。

闽系海军之所以形成,并非偶然,而实有其地理的历史的及人文的种种错综复杂因素。福建省地处于中国东南沿海,位于欧亚大陆的东侧边缘,海岸线复杂曲折,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加以其地山多田少,必须衣食于海,因之自古以来闽人即擅长海上活动,而以精于海战著称。如明代平定倭寇的名将俞大猷即为泉州(晋江)人,其“俞家军”与戚继光的“戚家军”几于齐名。其后的颜思齐、郑芝龙、郑成功均曾称雄海上,闻名于时。台湾收归大陆后,清代东南沿海的江浙闽粤各省水师总兵提督等高级将领,多为闽省的水师将领所出任,诸如康熙年间的万正色(晋江)、施琅、施世骠、施世纶(晋江);雍正年间的林亮(漳浦)、蓝廷珍(漳浦)、吴英(莆田)、许良树(同安);乾隆年间的陈伦炯(同安)、蓝鼎元(漳浦)等人无不来自于闽南的漳州与泉州。嘉庆年间著名的海盗,以及平定海盗之乱的李长庚皆为福建的同安人(泉州府),更是一时传为佳话。

降至近代,绿营水师没落,新海军肇兴,海军仍为福建人的天下,所不同的仅是闽南人已为福州人所取代。这自然是因为福州船厂与马尾船政学堂均设于福州之故。近代海军与传统海军的最大不同之处,即在其为工业革命的产物,具有高度的科技性与机械性,亦即李鸿章所谓的“西方专门之学”,“须经先在学堂课以测算,再遣出洋精习数年,乃冀有成”的“西人绝技”。这也就是说:新海军,必须要在国内的学堂教育,并且还要出洋留学再加深造,经过西人的长期教导,而透过国际科技转移才可学到或掌握驾驶及操纵此一新海军的能力。因此,乃使近水楼台的福州人得以捷足先登,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先驱。非常不幸的是他们几于一开始就认为海军是一条登龙的捷径有利可图,远于第一批留学英法的“闽厂生徒”回华之前,即表现“一得自矜、贪慕荣利”。声言:“创办铁甲,正我辈富贵之日,苟非高官厚禄,切不可就。”及至回国进入海军服务,逐渐地由偏裨而荐至将校,更是俾倪不可一世。视海军为其专利。尤其是民国初年刘冠雄出任海军总长时代,先后十年,连任八次(每易阁揆为一任);李鼎新继之,又于四年之间连任五次,俨然是海军的不倒翁。他们依附军阀,把持海军,以中央的海军正统自居,排斥异己,遂使闽系海军的势力盛极一时。其后杜锡圭、杨树庄、陈绍宽继之,虽然不属于“船政系”(或马尾系),但依然同为福州人,闽系的结构并无改变。以海军部的人事为例,根据《大清缙绅全书》清末时期大体尚为福建与广东藉者各半,维持一个巧妙的平衡。可是一到民国时代,即大为不同,如在民国廿二年三月海军部编纂的《海军部职员录》中,海军部内共有204人,其中福建人即有142之多,约占全数的70%。其他海军总司令及各舰队司令,乃至各海军机构的首长,也是非闽人莫属,其垄断可见一斑。

三、闽系海军的演变

闽系海军的历史,约可由以下六个阶段组成:1、发韧阶段(1866-1895)。2、转变阶段(1896-1911)。3、全盛阶段(1912-1917)。4、分裂阶段(1917-1927)。5、复盛阶段(1927-1937)。6、式微阶段(1937-1949)。一、二阶段均在清末时期,计有46年。其间第一阶段从船政学堂之设立,到派赴英国留学,到参加南北洋海军,可谓闽系海军之发韧;时值西方海权国家侵迫,中国海防告急,新海军的创设迫在眉睫,因之此一批受过新式海军教育并曾留学英国深造的优秀青年遂成为新时代的宠儿,而为南北洋所延揽。特别是北洋大臣李鸿章,更是视之如获至宝。北洋海军中的重要职位如同总兵、副将、管驾、管轮等大部分皆由彼等所充任。不意,历经十年,南北洋海军却先后于中法战争(1884-1885)及中日战争(1894-1895)被毁。以致沈葆桢与李鸿章所苦心经营的新海军毁于一旦。而北洋海军中的这批军官亦或死或黜,一度成为废弃。后一阶段,由于清末的重整海军,又使这批军官再度获得重用。非但出任南北洋舰队的提督;而且还推入海军部成为负责策划全国海军事务的主要领导。在筹议复兴海军之初,两江总督周馥(1905)和练兵处提调姚锡光(1907)都曾提出过改革海军的计划,但并未为清廷所采纳。宣统元年(1909)特派肃亲王、镇国公载泽、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等为筹办海军大臣,负责进行筹划事宜,重建海军的工作方才展开。在这几位筹办大臣之中,惟有萨镇冰是海军专家,不仅留学英国,且为甲午战争中镇守日岛的名将,毫无疑问地应以他为幕后的主持者
是转载的话快补链接,不然会被扣分。
大家谁可以讲一下闽系和电雷系恩怨
国民党海军四大派系之中央海军电雷系http://roomx.bokee.com/6206319.html
                                       

国民党的海军,传统上由四个派系组成,就是所谓的四海:陈绍宽的中央海军是中国海军主力舰队,人员多半来自福建,称为闽系,喝英国茶说英国话,打仗一般但是一派皇家海军的绅士形象;沈鸿烈东北海军,大多军官为留日海军人员,满嘴巴哥牙路骁勇善战,九一八后退据青岛,称为青岛系;蒋介石自己在海军的嫡系——电雷学校,负责人欧阳格,喜欢鼓捣鱼雷水雷这类带响儿的玩艺儿,称为电雷系;还有就是陈策的老牌儿革命党海军广东系。这四个派系共同组成国民党海军,其矛盾纠葛直到今天还可以看到影子。为了强调团结,国民党海军才到处挂出来“四海一心”的招牌。

1932年初发生了“一•二八”淞沪事变,在上海的闽系海军第一舰队舰艇消极避战、观望不前,致使日本海军舰艇入侵长江,一度威胁南京,京畿震动,朝野上下对闽系海军一片抨击。蒋中正认为国是紧急,同时建立一支嫡系海军的时机已经成熟,遂跳过海军部,委派从闽系中脱离出来、曾随孙中山在广东参加护法的欧阳格中将到镇江北固山的甘露寺创立电雷学校,中国现代海军史又一个大名鼎鼎的系统——电雷系,就此诞生。

电雷学校直辖于参谋本部,不接受闽系中央海军的命令,但一切制度、课程、服装均为海军式。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欧阳格,教务主任冯涛,下设教务组和事务组,学生队和学兵队带队军官由桂永清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调来,教职员主要来自广东的黄埔海校、东北的青岛海校以及中央海军中一部分不满闽系的人员,此外还聘请了德籍顾问劳威等。招生时注重籍贯,严格杜绝福建人氏的进入,以实现其“纯洁性”。比较特殊的是,因为电雷设校的初衷是建设一支以水雷和快艇为主的江防力量来阻止日军溯江进犯,所以它不但是军校,也是战斗部队,先后编成了一个鱼雷快艇大队和一批练习舰艇,俨然是一支独立的小型海军。

      电雷学校成立之初,参谋本部将其直属的江阴电雷大队拨给电雷学校,该大队有视发水雷数具,可以做为学员的实习之用。欧阳格还利用自己在浙江外海警察局的关系,调来了“海静”号巡逻艇、“镇海”号驳船和“01”号汽艇供学员和学兵们练习布雷用。

电雷学校既然意在培养非闽系的海军干部,当然倍受旧海军的排挤。陈绍宽与整个闽系对电雷都怀有极大的敌意,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频频给电雷学校穿小鞋。电雷校长欧阳格中将被海军部叙阶为少校,电雷学员和学兵被禁止穿海军制服,后经欧阳格再三争取才获得了海军制服的穿着权,但帽沿上不得绣有“中华民国海军”字样。电雷学校学生毕业后海军部不承认其具有海军军籍,而电雷学生第一次上舰参观必须在德国海军的“科隆”号巡洋舰上进行,因为海军部拒绝拨出军舰供学生实习或参观。好在电雷既自称“海军的黄埔军校”,自然受到蒋委员长的特别照顾,才不至于早早被闽系海军所消灭。

      1934年12月,电雷学校第一期航海班学生50人和学兵300人经2年学习毕业,在“同心”、“同德”两舰上实习9个月后,挑选出杨维智、刘功棣赴英国,齐鸿章、崔之道、黎玉玺、汪济、姜瑜、王恩华、李敦谦、傅洪让等赴德国学习鱼雷快艇技术。同年,该校向英、德两国订购了10多艘鱼雷快艇,于1936年底—1937年初回国,中国第一支鱼雷快艇舰队由此编成。

l Jo)N6_
      1936年,电雷学校在招收了两期学生后迁往江阴黄山港,改隶军政部,正式定名为军政部电雷学校。蒋中正亲自兼任校长,欧阳格任教育长负责实际事务。此时德国顾问已经回国,欧阳格遂觅得对快艇使用更为熟悉的意大利顾问来校授课并充当工程师和技术员。学校此时的编制也大为扩充,设立了办公厅及教务、训练、军务、财政、经理5个组,下辖学生大队、学兵总队、快艇大队、鱼雷大队、工厂、医院和直属舰船。

      抗战爆发时,电雷学校的快艇已有11艘编入快艇大队的战斗序列,欧阳格亲自兼任大队长,安其邦任队副。其中1936年接收了8艘英制艇,分别编组为“文天祥”和“史可法”两个中队。各艇艇长皆为电雷一期毕业生,编阶上尉:“史34”姜翔翱,“史102”胡敬端,“史181”杨维智,“史223”陈溥星,“文42”黄震白,“文88”谢宴池,“文93”吴士荣,“文171”刘功棣。1937年又接收了3艘德制艇,编为“岳飞”中队,“岳22”艇长齐鸿章,“岳253”崔之道,“岳371”黎玉玺。此时的电雷学校已是中国中拥有鱼雷快艇最多的作战单位。为对快艇进行防空隐蔽,学校在黄山下开挖了洞库;还分别在德国及香港订购了鱼雷快艇母舰各一艘。1937年1月,又用商轮改装成1080吨的练习舰的“自由中国”号,以教官陈立芬为舰长,供学员赴外洋做远航训练用。可叹的,电雷初建时是指望同时建立快艇与水雷两支部队的,但欧阳格为避免闽系掣肘,完全采用外购的英国和德国“S”式、“H”式两型水雷,成本过于高昂,以至规模太小。从初建到1938年中,电雷共招收学员和学兵4期,共计毕业学生108人,学兵500余人。

     抗战爆发之时,电雷二期航海科学生兵248名正随“自由中国”舰在南洋做远航训练,归航时战争已经爆发,海岸皆已被封锁,于是在香港靠岸,人员循陆路返校。日军进逼南京之时,电雷学校先迁江西星子,后又退湖南岳阳。1938年6月28日,电雷学校教育长欧阳格中将因作战不力罪被扣押,电雷学校也被海军总司令部接管。闽系不打算接受尚未毕业的第3、4期学员,学员们也拒绝进入闽系的海军学校,最后将这批学生转入迁移到四川万县的原青岛海校继续学习;所属12艘鱼雷快艇及其它可用装备交予海军总司令部成立快艇大队参加作战。电雷学校的历史自此结束。

     电雷学校的创始人欧阳格被捕后,遭遇闽系声势惊人的指控,被认定犯有贪污和不战而退之罪状,于1940年8月在重庆被枪决,真正原因则至今众说纷纭。至于电雷的毕业生,在抗战后蒋中正解决闽系、建设“新海军”的运动中成为中坚力量,到台湾后不少官居海军要津。最著名的黎玉玺将军曾担任过台湾海军总司令和参谋总长。+

资料

欧阳格不是福建人,因故曾被中央海军开除。1931年他从美国海军参谋学校结业回国后,想回海军任职,又遭陈绍宽冷遇。因此,欧阳格与闽籍海军将领结怨很深,成为闽系海军的政敌。这一点恰巧被蒋介石所看中,欧阳格就成为承办电雷学校的合适人选。
 \5K;D0\}Xu32n
  1933年,在考试院长戴季陶和军政部长何应钦的支持下,欧阳格征用了镇江西门的北五省会馆旧址和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开办电雷学校。学校设置的课程与海军学校基本相同,学生穿海军服装,但学校直辖于参谋本部,而不属于海军部。

  电学校校长初为欧阳格,教务主任冯涛,下设教务组和事务组。学生队和学兵队带队军官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长桂永清调来的,教职员则是从广东海军黄埔海校、东北海军青岛海校以及中央海军中不满闽系的人员中招来的,福建人一个也不用,就连学生和学兵也没有一个福建人。教官中聘有德籍顾问劳威等。

学校开办时,参谋本部把其所辖的江阴电雷大队划归电雷学校。这个大队是1902年由清朝海军设立的水雷营演变而来的,装备有视发水雷数百具。学校还从浙江外海警察局拨来“海静”号巡逻艇1艘,购买了“镇海”号驳船及“01”号汽艇。经改装后,均供学生和学兵们练习布雷之用。e sM
  
1932年,电雷学校在南京招考第一期航海班学生50人。其中,高中毕业生32人,黄埔军校第八期毕业生18人(其中有后来任台湾海军司令的黎玉玺);同时,招收了学兵30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电雷学校于1933年1月正式开学,学生所学课程除增加的电雷课外,其余全是海军学校的课目。学兵所学的专业有帆缆、轮机、枪炮、鱼雷、通信等。学兵设立学兵总队,下分航海大队、轮机大队及通讯队。

 WpD6y7h1934年12月,第一期学生和学兵同时毕业。毕业学生被授予少尉军衔,分配在从四川军阀刘湘处接收来的“同心”、“同德”号浅水炮舰上实习。9个月实习期满后,挑选出杨维智、刘功棣赴英国,黄震白、胡敬端赴德国学习快艇战术;赵汉良、孙苏赴美国学习鱼雷技术;齐鸿章、崔之道、黎玉玺、汪济、姜瑜、王恩华、李敦谦、傅洪让等赴德国学习鱼雷快艇技术。这些留学生除孙苏留下监造快艇和水雷外,其余的都于1936年底或1937年初随从英、德两国购买的鱼雷快艇回国。第一期的其余毕业生及学兵多数分在学校的各部门工作。

1935年3月,电雷学校又在南京招考了第二期学生55名、学兵300名入校。学生先被送到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接受半年的入伍训练,于1936年2月返回镇江,继续学习海军课程。

      1936年5月,电雷学校迁往江苏江阴县的黄山港,并改隶于军政部,正式名称为军政部电雷学校。蒋介石亲自兼任校长(1936年10月9日,蒋介石曾到电雷学校视察并讲话),欧阳格改任教育长负实际责任。德籍顾问回国后,改由意大利海军顾问来校授课,并有一些意大利人充当工程师和技术员。学校迁到江阴后,已负有作战使命,学校编制大为扩充。校本部设立办公厅及教务、训练、军务、财政、经理5个组。下辖学生大队、学兵总队、快艇大队、鱼雷大队、工厂、医院及直属舰船等。

  快艇大队由4个中队组成:“岳飞中队”辖3艘德国制造的鱼雷快艇,即“岳22”、“岳253”、“岳371”号;“史可法中队”辖4艘英国制造的鱼雷快艇,即“史34”、“史102”、“史181”、“史223”号;“文天祥中队”辖4艘英国制造的鱼雷快艇,即“文42”、“文88”、“文93”、“文171”号;“颜杲卿中队”辖4艘英国制造的鱼雷快艇,即“颜53”、“颜92”、“颜161”、“颜164”号。直辖舰船有“策电”、“同心”、“同德”号练习舰。1937年1月,又用一艘商船改装为“自由中国”号练习舰,这是电雷学校最大的军舰,为1080吨。水雷主要是从英国和德国购回的“S”、“H”式2种。在江阴,除有军港外,还开挖了洞库,可供鱼雷快艇进入隐蔽。此外,学校还向英国订购了2艘快艇母舰,即“戚继光”号和“谭伦”号,后因抗战爆发而不了了之。

      1936年6月,马尾海军学校第四期轮机班学生晏海波等30人因违反校规被开除。欧阳格得知后,收容了其中非闽籍学生12人,成立电雷学校第一期轮机班。该批学生于1937年3月学习结束后,被派往德国留学。后来这些人成为抗战后迫使陈绍宽下台的重要力量之一。9l y)sXY~Q*~`C] G$yF
   wE$[bP!u
E)g
  1937年3月,第二期学生48人及学兵200人,乘“自由中国”号舰进行远洋航行训练。该舰舰长由主任教官刘勋达担任。“自由中国”号舰出长江口后向南航行,经我国各港后,又驶经香港、海防、顺化、西贡、新加坡、槟榔屿、泗水、山打报、坤甸等地。返航时,“七•七”抗战已开始,军舰无法回到江阴,只得在香港驻泊,学生和学兵由主任教官冉鸿翮、总训练官马步祥等率领经陆路回到江阴,立即上艇实习,不久就分派战时任务。

      1936年6月,电雷学校在南京招考第三期新生132名。接着,又招第四期新生134名,还招了数百名学兵。第三、四期新生均于8月间集中在镇江旧校地接受军事训练后又到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受训。
1937年8月,第三、四期学生迁往江阴新校舍开始正规学习海军课程,并担负江阴的防空作战任务。11月,上海沦陷,日军进逼江明。电雷学校先迁移到江西星子县,后又撤至湖南岳阳的南津港。j

     1938年7月,欧阳格被扣押后,电雷学校交由海军总司令部接管。除第二期学生和学兵毕业外,第三、四期学生不愿到闽系海军学校学习,陈绍宽也不愿接收他们。原拟将他们遣散,后几经周折,改由搬到四川万县的东北海军学校收纳。但其中大部分人已自行离去,剩余的230人编为东北海校第五期航海甲班和丙班继续学习。这样,电雷学校存在了6年后,于1938年烟消云散了。^(Uv
  www.huayu.org~2\B*ha;kV$cf
  虽然电雷学校开办时间不长,仅毕业学生108人,学兵500余人,但因该校是蒋介石亲自授意举办的,其毕业生在国民党军队中仍有一定地位。欧阳格常对学生们说,电雷学校是海军中的黄埔军官学校。ugNB        uzi
K)C
  O        xIM
za1dB
  电雷学校和中央海军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常常发生磨擦。欧阳格任电雷学校教育长后,军政部把他的简历送到海军部铨叙,原拟授予他海军中将。谁知海军部回复说,欧阳格的资历只够一名少校。欧阳格闻讯后勃然大怒。一次,他在训话中说:“陈绍宽给我少校,我照样干我的中将教育长。”在—次授勋仪式上,当陈绍宽接受勋章时,欧阳格攻击陈绍宽受之有愧,理由是龙潭战役前,海军对孙传芳渡江北撤未加阻挠,直到领到饷款后才转过炮口攻打孙传芳。陈绍宽也对电雷学校隶属军政部、却穿海军服非常不满,认为该校官兵应穿陆军服。经过几番争执,电雷学校官兵虽然保住了海军制服,但水兵帽的“中华民国海军”字样被改为“电雷学校”4字,军官们必须佩带“电雷学校”的证章。

      1935年,电雷学校的“同心”舰驻泊重庆时,一艘外舰舰长前来拜会“同心”舰舰长池敬樟,被他拒绝。那位外舰舰长认为有违国际礼貌,引起交涉,一直闹到外交部和行政院。(注)欧阳格撤了池敬樟的职。陈绍宽认为这有损海军名誉,要求取消电雷学校。结果,行政院命令电雷学校不准再穿海军制服,校舰不得再挂海军旗和长旒。电雷学校官兵听说此事后十分气愤,后经欧阳格多方活动,才保住了水兵服,但必须加佩绣有水雷标志的臂章。中央海军向日本订购了“宁海”舰之后,欧阳格也借机大肆攻击了一番。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欧阳格连夜从南京返回江阴,打开仓库,把枪支发给学生和学兵紧急戒严,防止陈绍宽趁机消灭电雷学校。直到蒋介石回南京后,欧阳格才取消了战备状态。

      欧阳格自己是海军中将,但电雷学校的干部多来自陆军,于是闹了不少笑话。一次,英国海军的炮舰在长江中与电雷学校的练习舰同心号相遇。英国人喜欢搞些虚套子,花架子礼节,于是按照国际惯例鸣炮敬礼,而同心号毫无反应,英国舰长奇怪之下,前往同心号拜访,又发现该舰舰长还在高卧,根本没有意识到要接待客人。这英国佬饿着肚皮离开同心舰,还是按照规矩,在自己的汽艇尾部一个立正,抽出战刀,用标准的海军动作向同心舰行“撇刀礼”,他看到的不是还礼,而是一群水手如同看猴子一样的瞅着自己,把英国人气的半死。官司打到老蒋面前,海军部长陈绍宽上将痛斥欧阳格这帮手下连起码的海军礼节都不懂,不许他们穿海军军服,免得有辱海军名声。老蒋其人有个特点,用人特别重视服饰是否整洁,礼仪是否端正,问答是否利落这套表面功夫,所以同心号事件正是犯了他的大忌。都是一个派系的,他表面上压住了陈绍宽,心里对欧阳格却不由得失望,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直到抗战之前,电雷系都是半死不活,没有像其他嫡系那样得到充分的支持。

海军是个复杂的技术兵种,电雷学校的教官们是一帮陆军凯子,就欧阳格一个明白人挑大梁,从训练到军纪都要手把手的教,他根本忙不过来,哪里来得及教习这些驴才晓得的海军礼仪呢?从实战看,电雷学校的训练水平还是不错的,抗战开始,陈绍宽的中央海军主力只会在长江上修封锁线打防御,电雷学校却敢于用仅有几艘鱼雷艇主动出击,奇袭日军侵华旗舰出云号,打得有声有色(这一仗电雷学校的鱼雷艇指挥官是一期高材生胡敬瑞,此人后来当了舰长,在长治号起义中试图反抗,被起义水兵杀死,电影《海魂》中那个倒霉的鼓浪号舰长的原型就是他)连留守人员都用作教具的高射机枪打下了日军的轰炸机,很给海军增光。C!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与海军均发布作战命令,集结部队展开对日作战。电雷学校鱼雷艇大队所属“史102”、“文171”两艘鱼雷快艇伪装后于14日出发赴上海执行奇袭日军“出云”号巡洋舰的任务。于15日夜全部到达上海龙华,在16日白天勘查好地形并确定了攻击路线后于当日晚,由“文71”掩护“史102”进行鱼雷攻击。这是抗战开始后,中国海军第一次主动攻击日军舰艇。

蒋介石卸磨杀驴的做法几乎毁掉了电雷学校艰难创下的基业。欧阳格的被处决,标志着电雷学校系统的崩溃。公布的借口是其贪污腐化,但笔者认为是另有隐情,在此多说两句。 欧阳格此时军衔为海军中将,是电雷学校的奠基人。但是欧阳格早年为烟台海校毕业,并与与国民党海军另一个传奇将领——陈策私交甚犊,同为国民党元老,论资历,两人甚至还在蒋介石之上。而这两人与沈鸿烈早期都较受蒋的重用,以制衡当时的海军部长陈绍宽,但是当抗战的烽火燃起后,蒋介石觉得时候已到,这几人便纷纷倒台,不是发配国外,就是勒令休养,最凄惨的就是欧阳格。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其结果也算是咎由自取,谁叫老蒋的丑事他基本都知道?比如逮捕李之龙就是他亲自动手实行的,而调动中山舰的命令是他内侄欧阳钟传达的。此中玄机现在也难参透,估计他也不会双手干干净净。 电雷学校虽然存在的时间短暂,但是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对于抗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而解放战争中他们很多人却坚持反动立场,拒绝参加起义。比如胡敬端就由于反对起义而被水兵击毙。由于是蒋介石的嫡系,逃台的电雷系军官后来都大有长进,特别是岳飞中队三位艇长后来全部任舰队司令以上职务,授中将以上军衔。几乎撑起逃台后国民党海军的脊梁。

陈策在国民党海军历史上地位也很高
断腿将军
学习一段历史
上月刚做完一集片子《马尾船政》觉得他们很厉害
可惜福州市政府不怎么重视马尾船政学堂等等文化渊源及历史意义
{:soso_e123:}“电雷学校”,一段历史!
duncan 发表于 2012-9-3 00:40
可惜福州市政府不怎么重视马尾船政学堂等等文化渊源及历史意义
想想太祖是怎么评价山头的,投机客不喜欢山头,太祖会喜欢么。
这个,是海研会感兴趣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