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雍正的历史地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23:17:46
雍正的历史地位

史松</P>
<P>
  介绍雍正,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所依据的是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从前十几集的内容看,电视剧在小说的基础上又有所演义,但总的来说,对雍正没有丑化,基本上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演义的一些情节,还算合理。这是值得称赞的。

  (一)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很重要。

  大家知道,清朝前期有一个“康乾盛世”,是说从康熙到乾隆的130多年里,国家统一、“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是和汉朝的“文、景”时期、唐朝的贞观时期齐名的“太平盛世”。康熙、乾隆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没有雍正,也就没有“康乾盛世”。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但在康熙后期,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震撼了朝野上下,最高层的分裂导致政局不稳,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朝廷内外党派林立,勾心斗角;官场腐败,贪贿成风;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民变、起义此伏彼起,揭竿而起者如河南亢、湖南谢录正、台湾朱一贵,都拥众上千直至数万。准噶尔蒙古在西北边疆的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沙俄在北方一直虎视眈眈。

  这时正值十八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方兴未艾,欧洲列强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用血与火的野蛮手段实行殖民扩张,一片片土地被鲸吞,一个个民族被奴役,侵略锋芒已经指向中华大好河山。荷兰殖民者的战船就曾几次叩响中国的南大门。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的动荡局面不能扭转,大一统的局面不能维持,动乱不已,四分五裂,在强敌面前,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确实不堪设想。

  雍正帝即位后,以坚毅的决心、果断的措施,匡失纠偏,继往创新,使国家恢复了稳定,康熙开始的事业得到维护和发展。加上乾隆的继续努力,才有了“康乾盛世”。雍正帝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二)

  令人奇怪的是,雍正帝一直被否定。否定雍正的理由,首先是说他“篡改康熙遗诏”,得位不正。

  按封建伦理,说一个皇帝是“篡位”,就可以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我们今天本来不必置疑。但考诸史实,“篡改遗诏说”完全不能成立,它是雍正即位后他的政敌强加给他的。

  康熙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长达二十余年,确实是错综复杂,波澜迭起,惊心动魄。电视剧里用了近一半的时间(二十集)来描绘这场斗争。这场斗争在当时条件下有其必然性。康熙帝儿子众多,列序者25人,在康熙47年时,除幼子外,从皇长子到皇十四子共12人(六、十一早亡),多数皇子各自有党。诸皇子中,老二胤是唯一由皇后生的,是为嫡子。出生时其母赫舍里氏即逝。当时正值“三藩”乱起,康熙帝为安定人心,也是纪念皇后,于胤周岁时即立为皇太子。

  二十几年纵横捭阖,风云变幻。康熙39年皇子派系矛盾开始暴露,康熙47年斗争总爆发。康熙42年,皇太子的忠实支柱、朝廷重臣索额图因三年前助皇太子“潜谋大事”、“结党妄行”被废黜处死,康熙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皇太子党瓦解。五年后,胤终于被废。其间,皇长子胤劝康熙除掉胤,皇三子胤揭发胤用巫术使胤迷乱,众官推举皇八子胤祀为皇太子,皇十四子胤   因袒护胤祀引起康熙震怒,种种情节,电视剧里所描绘的大致不差。康熙无奈,只好宣布胤“病愈”,复立为皇太子,胤虽复立,究竟今非昔比,三年以后又被推倒。

  皇子争斗使老年的康熙“过伤心神”。他开始谈到死,说“死生常理,朕所不讳”。但康熙终究是一位英主,身虽病弱而神智清醒,对其诸子知之极深。为使他选定的继位者能顺利登基,他使出了怪招。康熙57年,他派皇十四子、贝子胤以“大将军王”的名义西征,命其驻于离京城数千里远的西宁。使其远离朝廷,新帝登基时不能为患。也使胤祀等人以为“大将军王”立功回京必当皇太子,有了盼头,“兴兵逼位”的紧迫危险可以缓解。另外,西北前线的十万大军分为三路,皆由康熙直接指挥,不怕胤拥兵作乱。重用隆科多也是关键一着。康熙59年,以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掌管京城二万禁卫军,命其随侍于皇帝身边。两年后,康熙帝在最后时刻传位雍正,“一言而定大计”,隆科多起了重要作用。

  雍正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首先是稳定政局。在当时,稳定政局就必须巩固皇权,清除朋党。皇八子胤祀一党(包括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首当其冲。雍正用了三年时间,使胤祀之党不复存在。随后,又处理了胤祉之党。雍正对胤祀、胤恨之切骨,二人被囚后因虐待致死。对其他骂名,雍正都喋喋不休地辩解,唯独对“杀弟”一项,他说“不辩亦不受”。当时,胤、胤在康熙时被圈禁,雍正时死于禁中;被雍正圈禁的胤祉、胤、胤,除胤祉病死外,胤、胤于乾隆即位后释放、封爵。

  年羹尧、隆科多本来是雍正朝的重要支柱,一在外,一在内,权势极大,年党、佟党布满朝廷内外。新的朋党又在威胁皇权。年羹尧贪婪、骄纵,竟以“宇宙第一伟人”自居。他在西北手握重兵,妄想如雍正地位不稳,天下大乱,则可称雄一方,问鼎中原。隆科多是康熙临终时的顾命大臣,保卫雍正顺利登上皇位,功劳极大。但他忙于收罗门下,包庇胤祀党人,引起雍正猜忌;又自比诸葛亮,有挟持之意,就更为雍正所不容。年被赐死,隆亦死于禁中,年党、佟党迅速瓦解。

  雍正初年的清除朋党,杀了一些人,抄了许多家,成百上千的人被流放,社会上一片恐怖。朝为高爵显官,暮为囚徒罪犯,真是触目惊心。雍正承认,他是不得已的。面对强大而顽固的反对派,他只能以“菩萨心肠”,用霹雳手段解决问题。雍正说:“若畏浮言之讥讪而不能果断者,此庸主之所为也。”

  政局稳定后,雍正帝迅速从各方面进行改革,收到显著成效。加上惩治贪污、整顿吏治等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帑丰盈,人民富庶”的“盛世”景象又出现了。

  (三)

  雍正帝的性格和作风是很有特点的。

  他很自负,说“朕虽不谓上等圣明之君,亦非庸愚下流之主”。熟悉官场和下层的情形,是他的优势。他45岁登基。年少时随父皇南巡北狩。成年后又受委派主持祭祀、复核会试考卷、清查通州、京城的国家粮库(共有仓廒938座,存粮千万石以上)。他对官场积弊知之颇深,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之习,皆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勤于政务,是他最大长处。他每夜批奏折常至深夜。现存朱批奏折约35000件,蝇头小楷的批语常是数百言。白天,他还要与朝臣议国事,览章奏。他说:“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堂,披览诸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千数百言。”他以“忠、廉、勤”三字要求臣下。他起用了一批勇于任事、不避艰险、不畏权贵的官员(如:鄂尔泰、李卫、田文镜)。这批人是各项改革的推行者,雍正王朝的坚强支柱。

  雍正帝精明过人,十分自信,以致察察为明,猜忌多疑。他性情急躁,年轻时康熙说他“喜怒不定”,嘱他“戒急用忍”。他处理人和事往往太急、太苛,绝对化,不留余地,缺乏宽容含蓄和大度。对臣下,恩宠时推心置腹,甜言蜜语,不拘形迹;厌恶时则讽刺挖苦,戏弄调侃,破口大骂;被他认为是“返恩为仇”者,更是深痛恶绝,咬牙切齿,立置死地。这些弱点,影响了他的政绩,产生了消极作用。他的儿子弘时(雍正成年的儿子三人:弘时、弘历、弘昼)大概是不赞成对胤祀等的做法,他一怒之下将弘时发给胤祀为子,后来又撤去黄带,将其处死。

  他过于要强,受不得一点委屈。听到外界对他有怀疑、攻击,往往亲自辩解,絮絮叨叨,不厌其烦。雍正七年,他知道社会上流传他的“十大罪状”(“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时,几次亲书谕旨逐条批驳,又将攻击言论和谕旨编成书,叫《大义觉迷录》,令全国士子每月初一集体朗读,以致“谤毁君父之言,每于月吉宣之于口”。“十大罪状”被雍正自己愈描愈黑,扩散到全国穷乡僻壤,深入人心,演化成许多稗官野史,流传至今。

  他累极了,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至劳至苦”。雍正八年,他最亲爱倚重的皇十三弟怡亲王胤祥逝世。胤祥小雍正8岁,雍正曾想向他托付后事,不意先他而去。他伤心悲痛,终于病倒。惟恐一病不起,他召集皇十六弟胤禄、皇十七弟胤礼、皇子弘历、弘昼及亲近大臣交待后事:传位弘历,以后施政从宽。这次大病之后,雍正曾多次有密旨访医、求仙。他本来同僧、道、喇嘛一直有交往,对神仙、星相、卜筮、风水都信之不疑,从雍正11年起,他召集皇弟、皇子及大臣研究佛学。一群“居士”(雍正自称“圆明居士”,收徒14人,胤禄是“爱月居士”,胤礼是“自得居士”,弘历是“长春居士”,等等)参禅论道,还在宫里举行法会。雍正帝表示皈依佛门,是不是对某些事情有忏悔之意呢?又过了五年,雍正13年8月,他终于不治,享年58岁。他是累死的。

(《中国青年报》1999年1月24日)</P>雍正的历史地位

史松</P>
<P>
  介绍雍正,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所依据的是二月河的长篇历史小说《雍正皇帝》。从前十几集的内容看,电视剧在小说的基础上又有所演义,但总的来说,对雍正没有丑化,基本上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演义的一些情节,还算合理。这是值得称赞的。

  (一)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是很短暂的一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很重要。

  大家知道,清朝前期有一个“康乾盛世”,是说从康熙到乾隆的130多年里,国家统一、“四海升平”、“国泰民安”,是和汉朝的“文、景”时期、唐朝的贞观时期齐名的“太平盛世”。康熙、乾隆的事迹已经家喻户晓,鲜为人知的是,没有雍正,也就没有“康乾盛世”。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英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但在康熙后期,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震撼了朝野上下,最高层的分裂导致政局不稳,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朝廷内外党派林立,勾心斗角;官场腐败,贪贿成风;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民变、起义此伏彼起,揭竿而起者如河南亢、湖南谢录正、台湾朱一贵,都拥众上千直至数万。准噶尔蒙古在西北边疆的分裂活动日益猖獗,沙俄在北方一直虎视眈眈。

  这时正值十八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方兴未艾,欧洲列强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用血与火的野蛮手段实行殖民扩张,一片片土地被鲸吞,一个个民族被奴役,侵略锋芒已经指向中华大好河山。荷兰殖民者的战船就曾几次叩响中国的南大门。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中国的动荡局面不能扭转,大一统的局面不能维持,动乱不已,四分五裂,在强敌面前,中国各民族的命运确实不堪设想。

  雍正帝即位后,以坚毅的决心、果断的措施,匡失纠偏,继往创新,使国家恢复了稳定,康熙开始的事业得到维护和发展。加上乾隆的继续努力,才有了“康乾盛世”。雍正帝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二)

  令人奇怪的是,雍正帝一直被否定。否定雍正的理由,首先是说他“篡改康熙遗诏”,得位不正。

  按封建伦理,说一个皇帝是“篡位”,就可以从根本上予以否定。我们今天本来不必置疑。但考诸史实,“篡改遗诏说”完全不能成立,它是雍正即位后他的政敌强加给他的。

  康熙诸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长达二十余年,确实是错综复杂,波澜迭起,惊心动魄。电视剧里用了近一半的时间(二十集)来描绘这场斗争。这场斗争在当时条件下有其必然性。康熙帝儿子众多,列序者25人,在康熙47年时,除幼子外,从皇长子到皇十四子共12人(六、十一早亡),多数皇子各自有党。诸皇子中,老二胤是唯一由皇后生的,是为嫡子。出生时其母赫舍里氏即逝。当时正值“三藩”乱起,康熙帝为安定人心,也是纪念皇后,于胤周岁时即立为皇太子。

  二十几年纵横捭阖,风云变幻。康熙39年皇子派系矛盾开始暴露,康熙47年斗争总爆发。康熙42年,皇太子的忠实支柱、朝廷重臣索额图因三年前助皇太子“潜谋大事”、“结党妄行”被废黜处死,康熙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皇太子党瓦解。五年后,胤终于被废。其间,皇长子胤劝康熙除掉胤,皇三子胤揭发胤用巫术使胤迷乱,众官推举皇八子胤祀为皇太子,皇十四子胤   因袒护胤祀引起康熙震怒,种种情节,电视剧里所描绘的大致不差。康熙无奈,只好宣布胤“病愈”,复立为皇太子,胤虽复立,究竟今非昔比,三年以后又被推倒。

  皇子争斗使老年的康熙“过伤心神”。他开始谈到死,说“死生常理,朕所不讳”。但康熙终究是一位英主,身虽病弱而神智清醒,对其诸子知之极深。为使他选定的继位者能顺利登基,他使出了怪招。康熙57年,他派皇十四子、贝子胤以“大将军王”的名义西征,命其驻于离京城数千里远的西宁。使其远离朝廷,新帝登基时不能为患。也使胤祀等人以为“大将军王”立功回京必当皇太子,有了盼头,“兴兵逼位”的紧迫危险可以缓解。另外,西北前线的十万大军分为三路,皆由康熙直接指挥,不怕胤拥兵作乱。重用隆科多也是关键一着。康熙59年,以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掌管京城二万禁卫军,命其随侍于皇帝身边。两年后,康熙帝在最后时刻传位雍正,“一言而定大计”,隆科多起了重要作用。

  雍正即位后,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首先是稳定政局。在当时,稳定政局就必须巩固皇权,清除朋党。皇八子胤祀一党(包括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首当其冲。雍正用了三年时间,使胤祀之党不复存在。随后,又处理了胤祉之党。雍正对胤祀、胤恨之切骨,二人被囚后因虐待致死。对其他骂名,雍正都喋喋不休地辩解,唯独对“杀弟”一项,他说“不辩亦不受”。当时,胤、胤在康熙时被圈禁,雍正时死于禁中;被雍正圈禁的胤祉、胤、胤,除胤祉病死外,胤、胤于乾隆即位后释放、封爵。

  年羹尧、隆科多本来是雍正朝的重要支柱,一在外,一在内,权势极大,年党、佟党布满朝廷内外。新的朋党又在威胁皇权。年羹尧贪婪、骄纵,竟以“宇宙第一伟人”自居。他在西北手握重兵,妄想如雍正地位不稳,天下大乱,则可称雄一方,问鼎中原。隆科多是康熙临终时的顾命大臣,保卫雍正顺利登上皇位,功劳极大。但他忙于收罗门下,包庇胤祀党人,引起雍正猜忌;又自比诸葛亮,有挟持之意,就更为雍正所不容。年被赐死,隆亦死于禁中,年党、佟党迅速瓦解。

  雍正初年的清除朋党,杀了一些人,抄了许多家,成百上千的人被流放,社会上一片恐怖。朝为高爵显官,暮为囚徒罪犯,真是触目惊心。雍正承认,他是不得已的。面对强大而顽固的反对派,他只能以“菩萨心肠”,用霹雳手段解决问题。雍正说:“若畏浮言之讥讪而不能果断者,此庸主之所为也。”

  政局稳定后,雍正帝迅速从各方面进行改革,收到显著成效。加上惩治贪污、整顿吏治等措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帑丰盈,人民富庶”的“盛世”景象又出现了。

  (三)

  雍正帝的性格和作风是很有特点的。

  他很自负,说“朕虽不谓上等圣明之君,亦非庸愚下流之主”。熟悉官场和下层的情形,是他的优势。他45岁登基。年少时随父皇南巡北狩。成年后又受委派主持祭祀、复核会试考卷、清查通州、京城的国家粮库(共有仓廒938座,存粮千万石以上)。他对官场积弊知之颇深,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之习,皆深知灼见,可以屈指而数者。”勤于政务,是他最大长处。他每夜批奏折常至深夜。现存朱批奏折约35000件,蝇头小楷的批语常是数百言。白天,他还要与朝臣议国事,览章奏。他说:“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堂,披览诸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千数百言。”他以“忠、廉、勤”三字要求臣下。他起用了一批勇于任事、不避艰险、不畏权贵的官员(如:鄂尔泰、李卫、田文镜)。这批人是各项改革的推行者,雍正王朝的坚强支柱。

  雍正帝精明过人,十分自信,以致察察为明,猜忌多疑。他性情急躁,年轻时康熙说他“喜怒不定”,嘱他“戒急用忍”。他处理人和事往往太急、太苛,绝对化,不留余地,缺乏宽容含蓄和大度。对臣下,恩宠时推心置腹,甜言蜜语,不拘形迹;厌恶时则讽刺挖苦,戏弄调侃,破口大骂;被他认为是“返恩为仇”者,更是深痛恶绝,咬牙切齿,立置死地。这些弱点,影响了他的政绩,产生了消极作用。他的儿子弘时(雍正成年的儿子三人:弘时、弘历、弘昼)大概是不赞成对胤祀等的做法,他一怒之下将弘时发给胤祀为子,后来又撤去黄带,将其处死。

  他过于要强,受不得一点委屈。听到外界对他有怀疑、攻击,往往亲自辩解,絮絮叨叨,不厌其烦。雍正七年,他知道社会上流传他的“十大罪状”(“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怀疑诛忠、好谀任佞”)时,几次亲书谕旨逐条批驳,又将攻击言论和谕旨编成书,叫《大义觉迷录》,令全国士子每月初一集体朗读,以致“谤毁君父之言,每于月吉宣之于口”。“十大罪状”被雍正自己愈描愈黑,扩散到全国穷乡僻壤,深入人心,演化成许多稗官野史,流传至今。

  他累极了,精神上和肉体上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至劳至苦”。雍正八年,他最亲爱倚重的皇十三弟怡亲王胤祥逝世。胤祥小雍正8岁,雍正曾想向他托付后事,不意先他而去。他伤心悲痛,终于病倒。惟恐一病不起,他召集皇十六弟胤禄、皇十七弟胤礼、皇子弘历、弘昼及亲近大臣交待后事:传位弘历,以后施政从宽。这次大病之后,雍正曾多次有密旨访医、求仙。他本来同僧、道、喇嘛一直有交往,对神仙、星相、卜筮、风水都信之不疑,从雍正11年起,他召集皇弟、皇子及大臣研究佛学。一群“居士”(雍正自称“圆明居士”,收徒14人,胤禄是“爱月居士”,胤礼是“自得居士”,弘历是“长春居士”,等等)参禅论道,还在宫里举行法会。雍正帝表示皈依佛门,是不是对某些事情有忏悔之意呢?又过了五年,雍正13年8月,他终于不治,享年58岁。他是累死的。

(《中国青年报》1999年1月24日)</P>
我只知道雍正杀了许多贪官
雍正最喜欢额尔泰,田文静,李卫这三人,最倚重张庭玉。
他最亲爱倚重的兄弟是皇十三弟怡亲王胤祥
<P>“喜怒不定”,嘱他“戒急用忍”。他处理人和事往往太急、太苛,绝对化,不留余地,缺乏宽容含蓄和大度。对臣下,恩宠时推心置腹,甜言蜜语,不拘形迹;厌恶时则讽刺挖苦,戏弄调侃,破口大骂;被他认为是“返恩为仇”者,更是深痛恶绝,咬牙切齿,立置死地。这些弱点,影响了他的政绩,产生了消极作用。</P><P>性格很像我,我要留神,努力修正自己</P>
<P>客观公正!</P><P>雍正朝刑罚岢刻,是因为前朝晚期官场贪污,糜烂,风气大坏。要打击此风,须有非常手段。重典治乱世,古以有之。三国诸葛亮:“治蜀从严”即是明证。非此,无法整顿吏治。</P><P>今日反贪,可用此法。</P><P>一家之言,欢迎辩论。</P>
雍正倍受抨击的一个地方就是他设立了清朝的秘折制度——他安插在全国各地的亲信可以绕过正常的公文体系而直接给他上奏折,主要是监察、告发各地官员百姓,实质是特务统治。
我们是应该正确的看待其在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实很多的评价对这位以“寡恩”著称的皇帝是不公正的!
<P>“朕虽不谓上等圣明之君,亦非庸愚下流之主”。</P><P>雍正是真正清朝强大的推动者!!</P>
寄生虫的头
小时候,老爷子曾经跟我说过一句:雍正踏踏实实地攒了不少钱,乾隆给花了个差不多。
还是无法挽救中华的败落
把买官卖官确立为国家制度,还历史地位,好笑[em01][em01][em01]
<P>有没有人发现康熙雍正乾隆的关系有点像现在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啊?除了血缘。</P>
<B>以下是引用<I>songla01</I>在2004-7-20 22:45:00的发言:</B>
寄生虫的头


雍正最早提出让旗人出籍去自食其力的,只是阻力太大,到乾隆的时候不再搞了
<P>顶</P>
<P>顶</P>
<P>正确看待吧 也就超大还能看见这样正常讨论历史的地方了 这帖子要是在别处还讨论? 发帖子的人敢说一句雍正是人估计就要被扣上满Y的帽子了  </P><P>  最后一句正确看待 不要吹捧 不要过分贬低</P>
<P> 雍正朝刑罚岢刻,是因为前朝晚期官场贪污,糜烂,风气大坏。要打击此风,须有非常手段。重典治乱世,古以有之。三国诸葛亮:“治蜀从严”即是明证。非此,无法整顿吏治。</P><P>
</P><P>说的有道理~~~~</P>
<B>以下是引用<I>英雄、</I>在2004-7-22 16:49:00的发言:</B>
把买官卖官确立为国家制度,还历史地位,好笑[em01][em01][em01]

<P>这个,偶对历史不太了解啦,但细买官卖官和花钱抵罪地行为好像在汉代起就已经很风行了。宋元明三代这种东东好像已经细当时政府认可地了。汉武帝时不已经有了明确地花钱抵罪制吗?像李卫之样地官员凭文识肯定细考不上官地,但他在康熙朝已经用钱捐了个什么职员乐。按偶看,从汉起,买官卖官似乎已经细一种国家制度了。不知对不对。^_^||||||</P>
评价够高的!
东汉的卖官比清朝是有过而无不及 连正常升迁都要花钱的
人家说《雍正王朝》是影射朱熔基
<P>看来雍正还算是个好皇帝啊!</P>
<B>以下是引用<i>品质眼</i>在2004-6-27 20:51:00的发言:</B>
我只知道雍正杀了许多贪官
<p>
<P>评论很客观</P><P>乱世当用重典</P>
<P>金钢不可夺其志</P>
买官卖官始于汉武帝,在汉代是合法的,到东汉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P>雍正的几个改革在其死后大部分停止,主要触动利益太多</P><P>摊丁入亩,地主恨死了,乾隆上台后停止</P><P>出旗入籍,旗人朝廷不养,八旗旗民个个不愿,乾隆上台后停止</P><P>火耗归公,没了小金库,官员怨声载道,乾隆上台后成了空文</P><P>改土归流,倒是被继承了,对维护国家统一有好处</P><P>乾隆没他老子看得远。</P>
<P>历来改革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P><P>因为会触动即得利益者</P><P>雍正还是很有胆识的</P>
<B>以下是引用<i>dabenzhong</i>在2004-7-20 12:34:00的发言:</B>
我们是应该正确的看待其在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实很多的评价对这位以“寡恩”著称的皇帝是不公正的!
<p>
<P>雍正在清朝的历史上是个治理国家的好皇上</P><P>但是,对于母亲和自己的兄弟手足可就是心狠手辣了。</P><P>而且,篡位之说是滑稽之谈,雍正是正常即位。</P><P>但对兄弟的杀戮可是骇人听闻 的。</P><P>大家可以去看看CCTV-10百家讲坛  中国满学研究会会长闫崇年</P><P>讲解的满清的历史,</P><P>雍正是炼丹吃丹药中毒死亡的。</P><P>不过,论其功还是很大的,再清朝历史上起到上承前启后的作用。</P><P>但是,康熙是一个觉对名君!!!</P>
<P>“康乾盛世”其实并没有现在某些搞历史的人说得那么好。</P><P>现在为什么没人提康乾时期大兴“文字狱”,那可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不少人。</P><P>还有天地会,白莲教,民族压迫也不是没有。</P><P>康熙乾隆晚年都太骄横自富,政局腐败,位子坐久了都有这毛病。</P>
<B>以下是引用<I>伶洲鸠</I>在2005-1-9 16:02:00的发言:</B>

<P>“康乾盛世”其实并没有现在某些搞历史的人说得那么好。</P>
<P>现在为什么没人提康乾时期大兴“文字狱”,那可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不少人。</P>
<P>还有天地会,白莲教,民族压迫也不是没有。</P>
<P>康熙乾隆晚年都太骄横自富,政局腐败,位子坐久了都有这毛病。</P>


这个是封建王朝的普遍通病,或者说是封建制度所造就的必然的历史趋势,也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清朝大概是最腐败的,除了抄家皇帝雍正期间有所收敛,其他腐败一直比较严重。
应该说专利历来无法解决腐败,同样民主也时,只是民主要比绝对的专制要好一些。
<B>以下是引用<I>Capricorn</I>在2005-1-9 19:34:00的发言:</B>
应该说专利历来无法解决腐败,同样民主也时,只是民主要比绝对的专制要好一些。


只要收入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就有腐败的可能
现在的腐败程度,比起清朝怎么样?
<B>以下是引用<I>蔚蓝色</I>在2004-6-28 0:21:00的发言:</B>

<P>“喜怒不定”,嘱他“戒急用忍”。他处理人和事往往太急、太苛,绝对化,不留余地,缺乏宽容含蓄和大度。对臣下,恩宠时推心置腹,甜言蜜语,不拘形迹;厌恶时则讽刺挖苦,戏弄调侃,破口大骂;被他认为是“返恩为仇”者,更是深痛恶绝,咬牙切齿,立置死地。这些弱点,影响了他的政绩,产生了消极作用。</P>
<P>性格很像我,我要留神,努力修正自己</P>

<P>有前途</P>
没办法,封建制度在明清已发展到了顶峰,弊端自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