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泛讲——第六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14:37
第八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若想齐家就必须先修其身,但是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习惯,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优点看得很舒服,其弱点看得也很舒服,一旦他讨厌的时候,固然其缺点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同时他的优点也会变得不舒服,并且在喜欢他的时候,对他所喜欢的事物同样喜欢,对他不喜欢的事物也同样不喜欢,很多人都会这样不自觉得如此待人行事。当男女之间谈恋爱的时候,往往都看不见彼此的缺点,甚至将其美化,总觉得对方什么都是好的,简直就是太完美了,但是两人吵架离婚的时候,怎么看觉得对方都是魔鬼一个,这都是人之常情。“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他所敬畏的事物也会心怀敬畏。“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对他所同情的事物会同样去同情。“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对他所讨厌的事物也同样会心生厌恶。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所以真正的君臣之间讲究的必定是真诚,敢于在君主面前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敢于在君主面前指出其过错,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在不否认彼此的长处下,要勇于指出彼此之间的错误,并督促其改正,不能因为喜欢某人,就将他的缺点变成优点,或是因为讨厌某人,就将他的优点变成缺点,要真正做到在朋友交往之中,对彼此的优点要加以赞扬,对彼此的缺点不讨厌,要认真对待,帮助朋友指出并改正缺点。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姑息养奸,把朋友的缺点当成优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彼此的错误互相包庇遮掩甚至纵容,其实好朋友之间更要负起指正彼此错误的责任,绝不能鼓励朋友犯错误,绝不能鼓励朋友在自己的缺点上继续走下去并泛滥,否则这种朋友是否真正的朋友就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要承认别人的长处,正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样一来,才是真正的君子,是真正的贤达之人,能够做到这样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一般人总是溺爱自己的孩子,因为过分的溺爱而不知道孩子的缺点,还有人在自己的庄稼已经长到结硕的时候,还以为庄稼尚未成熟,这样的人就麻烦,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作为君子肯定要跨过此关,一定要明察秋毫,明察是非,明察内外,明察消息往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身修,进而才能家齐。
第九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是以修身为基点的三维坐标系,向内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即内圣,对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外王,横向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整个《大学》传十章对这个坐标做了提纲挈领的相应说明,前面我们谈到“明德日新﹑知止致善”等等,主要是对内即自身,从这里开始主要是对外。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宗族式的金字塔社会,一个家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如果不能齐其家,那么就不能对社会起到标榜的作用,那么如何教化他人?又如何治国呢?作为古代的政治家抓纲治国必须具备典型作用。现代社会有时候会先树立一个典型或搞试点,成功以后再推而广之,然而也出现某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业绩而制造一些假样板。当然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事情都无法推广开来,但是可以真正不受局限并推而广之的就只有“修身”,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各行各业,它不受其它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不管是贫贱之家还是富贵之家都可以去“齐家”。现在不少家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那是因为没有做好“修身”,其实修身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很多小麻烦都会自然而然地远离于你和你的家庭,而大麻烦也会有所减弱。古代中国以家庭或家族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那么作为细胞所起到的功能和作用就非常重要,古时若某地方忤逆不孝﹑打家劫舍﹑邻里不安的事情过多,教化不及,那么该地方官员将会受到责罚。现在我们常看到的基层建设﹑地方建设等,都可以看作是“齐家”的范畴。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易经》系辞有云“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齐家有术,这个家小为一个一个的小家庭,大可以是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地方,再大就可以为一个国家,孔子曾言“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能用我,那就可以将国家治理地犹如西周盛世一般,这里就可见“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是有迹可循,其中蕴涵着极深的道理,现代家庭﹑部门﹑企业﹑地方以及国家,都可以细心去加以体会和推敲。
对于“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又有什么样的指标或是衡量标准呢?文中接着说到“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即孝﹑弟﹑慈。古人常说忠臣必出孝子之门,能够善于侍奉父母的人肯定能够善于侍奉君主。弟者,应为悌,以前讲究尊卑有序,长兄为大,那么作为兄弟,就要善于侍奉兄长,这是因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必须要一个秩序,而社会的秩序就是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但是“弟者,所以事长也”并非仅仅局限于兄弟之间,它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之中,当然在现代社会里面,“事长”已经变得很淡漠了。如何才能“事长”呢?就需要降服自己的任性和傲慢的心理。
“慈者,所以使众也”。上一辈对下一辈要慈,国君对臣民要慈,只有慈爱才能将大家指挥起来。使众并非是命令,而是建立在上慈下顺的基础上,要使之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接受上面的指使,那作为上面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慈。如果严律重刑,轻则人情淡薄,重则可能民反,老子《道德经》就有云“国家昏乱,有忠臣”和“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一个社会能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上有次第﹑规范并和谐,处于上位或长位的人能够以慈对众,处在下面的人自然就能任劳任怨。现代社会注重市场经济,更多的是唯利是图,唯利所驱,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等理论大行其道,对前面所说的理论基本上已经不重视并放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在适应社会言利的同时还是应该注意我们古代圣贤所流传下来的这一套思想遗产,使我们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良心得安,使自己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能保持一份温情。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百姓呢?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完善,虽然在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采取亲民政策,但是不少官员更注重的是自己的政绩﹑仕途,而对于老百姓真正的需要往往漠不关心,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不少这样令人心寒的事情,就不再多说了。其实一个地方官员,或者更高一级的官员,甚至是国家领导,都应该对普通老百姓保持一种“如保赤子”之心,那么在施政上,在制订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上就会让我们看到于现在完全不同的局面,而那些贪污腐化﹑尔虞我诈的现象都将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会显得更加光明。当然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这些,但是只要心诚求之,随时检查自己的心态,就能使自己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对百姓永保关爱,自然能“虽不中,亦不远矣”。保持这样的发心,以这样的动机出发,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失误,实现社会真正稳定的局面也就不远了。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中国古代女性并不是要先学习如何抚养子女才被嫁出去,其实她们大都是在十四五岁时就已经出嫁了,然后才开始学习如何当媳妇,如何生孩子是不需要教的,生下来以后如何带也是不用教的,只是带得好与不好罢了,总之经验可以积累。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自己生育的骨肉,十月怀胎,血脉相连,自然会生发出浓浓的爱心,全部身心都将围着孩子转,很少会遇到对自己子女缺乏关爱的女性,如果当领导的能向女性生育﹑关爱﹑教养子女一样对待普通老百姓,那么社会的局面将是多么可喜。
所以治国先治其家,儒家把治家的道理应用于治国上面,家庭都是骨肉之间。宋明理学大师张载在其《西铭》里就有云“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乾是父,坤是母,上天是父亲,大地是母亲,然后才有我们人类的存在。“皇帝大君者,吾之父母也”,皇帝或是领导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以前皇帝要父仪天下,皇后要母仪天下,都要为天下之表率。“民众,吾之同胞无语也”,把老百姓都看作如同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
儒家把亲人﹑爱人的情怀作为主调,而现在为官者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否则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果能将此做到,自然就能如文中所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有了榜样以后,一家兴仁,那么对邻里就会有示范作用。当年本人在农村的时候,曾经走过不少的村落和生产队,只要该村落的生产队长为人厚道,提倡礼义廉耻,那么整个村落家家户户都会遵守礼义廉耻,规规矩矩,都是忠厚可爱之人,进而对周边的村落也会有相应的影响,反之,该生产队长鱼肉乡里,为非作歹,横霸一方,那么该村落的局面也会非常混乱,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存在的,如同自然界中的生态链,一环紧扣一环,有了如此的因就必然会有如此的果。
“一家让,一国兴让”,在亲戚之间,兄弟之间,单位同事之间,能够作到礼让是很不容易的,不仅大家有体会,本人对此也深有感触。当年做知青的时候,刚开始就向陶渊明一样过着桃花源似的生活,大家如同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今天在张家,明天就到李家,相互之间团结友爱,没有一丝忧愁。后来开始招工回城了,能够回城的名额有限,且断断续续,今天招几个,明天又招几个,于是乎,本来相处融洽的知青之间就开始矛盾从生,相互之间进行攻击,本人生性仁厚,看到这些感觉非常痛惜,自己首先表态不参与竞争,扎根农村,于是大家都不讨厌本人,但是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所以要真正实现“一家让,一国兴让”非常艰难,关键是整个社会应该需要这样的推广力量,要有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势,否则就会被别人认为是傻子,或者被别人看作是别有用心,社会的正气需要建立,而掌握国家正气力量的是国家的领导和政府机关,一个家庭的正气所在就是家长,而一个企业有无正气,就看这个企业的领导,如果没有这样的提倡者,一家仁,一国也不可能仁,一家让,一国也不可能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对于这些贪戾﹑横行霸道不加制止,那么大家就会群起而效仿,本来只有一个坏人在外面杀人放火,国家机关置若罔闻,那么有些人处于自卫生存的目的也会参与,更不要说还有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了,所以对这些不加以制止,正气不扬,邪气就会肆虐。“其机如此”,在《通书》我们就曾谈到过“机”,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因此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细心体会这个“机”。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使整个事情失败,所谓一粒耗子屎打坏一锅汤。如果我们的中央领导能够英明伟大正确,那么就能达到“一人定国”,特别是国家需要英雄人物的时候,我们纵观一下毛泽东的历史,还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最近是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候的中国,那时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可以说是无人不左,甚至曾被迫害的人的思维也都是处于一种左的状态,对毛泽东的思想深信不疑,忽略或视而不见他的一些错误,甚至仍然将之当成是正确的,出现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如果没有邓小平,以及胡耀邦等人挽狂澜于既倒,那么这近二十年来,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就真是无法想象了。如果在全中国解放以后,不采取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我们国家应该是非常有希望的,但是恰恰失去了这个“机”,全国上下的思想走进了误区,而且没有及时回头,从而造成了中国将近二十年的迷茫和失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尧舜以仁爱统帅天下,那么天下的人也会同样实行仁爱。桀纣用贪暴来统帅天下,那么天下的人也会变得贪暴。君主号召人民要仁爱,而自己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老百姓也是不会听从的。最近在法制在线上,就报道某省长或某市委地委县委书记前段时间还在台上做廉政建设报告,言之确确,声色俱厉,结果没过几天就被政府双规,对他们在台上和台下的表现作一番对比,就可见一斑了,即讽刺又另人心寒。上面的人在台上满口仁义道德,下面却男盗女娼,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将这一切都尽收眼底。所以只有当君子自身具有了美德,才能要求别人也去修养美德,孔子有云“未能正己,焉能正人”,这里文中就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必须要先正己,正己就是修身,顺着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道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自己为人处事正大光明,才能敢于要求别人也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不能要求别人愿意。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只有自己不沾染恶习,才能要求别人也不沾染恶习,自己在家或是在单位里打麻将,结果上街后禁止别人打麻将,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说是立身处事的一些原则,只有先端正自己,才能要别人也端正。“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自己如果不符合恕道,而要求别人去行恕道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综上所述,所以“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这里的齐家实际上也是包含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系统。一个人能兴仁让,那么一家人就能兴仁让,进而一国就能兴仁让。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庸》,都很爱引用《诗经》的语言。桃之夭夭,其意远非我们现在所谈的逃之夭夭,在《诗经》里面它其实是非常美的一首诗歌。夭,用现在的习惯就在前面加一个女旁,即妖,妖艳。桃花如此灿烂,其叶晶莹碧露,一副盎然的生机。之子于归,一女子要出嫁了。宜其家人,她肯定和她未来的家人和谐相处,而后可以教家人。再一次重申了治国在治其家的道理,不管是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大家都要讲究一个“宜”,要和谐相处。
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作为一国之君,若能尊敬老人,那么老百姓就会身体力行地遵行孝道。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奖励乘车让位的报道,对于在汽车上给老年人﹑孕妇﹑带小孩的让座的人要予以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但就是这点奖励还远未引起很多人的在意,我爱人带我母亲去医院看病,我往往都让她们打出租车去,一来公交车很拥挤,交通不顺畅,另外现在某些司机也没什么比较好的职业道德,小偷又如此盛行,更关键的是要想在车上有人让座简直是难上加难,还是不要图此便宜。这些不好的现象层出不穷,媒体也给予了很多的报道,这里就不再过多论说了。
所谓上行下效,关键的是上面的人能不能把工作做到实处,真正能够做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要起到模范作用。明朝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曾谈到了汉唐以及宋时期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那时宰相可以带剑上朝,且进殿时皇上要起立并赐座,如果有上了六十岁的其他大臣必赐座几凳,表示尊老,并且对于民间上了年纪的人,要责成地方官员逢年过节时须上门慰问,从上到下都保持这样的光明面。但是在君臣之间,君民之间,领导和被领导者之间能保持这样的鱼水情是比较艰难的,可是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目标坚持地走下去,那么国家肯定会大有希望。历史上政府和百姓之间处于极端矛盾的时候,大都是历代历朝的末期,大家可以通过有关的历史记载去了解。
“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作为最上层的领袖如果能够访贫问苦,体察下情,解民生之疾苦,那么下面的老百姓就会紧紧地围绕在你的周围,不会轻易地背叛你,所以君子的言行一定要有这样的道德示范作用,要作为一种经常把握的法则,并将之形成规矩固化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德风,那就不可能做到有信于民。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上司惩罚或错怪你,却不能因此把怨气对你的下属发泄。下属对你有所冒犯,却不能因此将其转嫁给你的上司。过去遇到的麻烦,不要留给未来去解决。后来遇到的麻烦,不要因此认为是前人所犯下的错而有所怨恨,前后左右都是同此道理。孔子曾赞美其弟子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也是基于此。第八章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若想齐家就必须先修其身,但是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习惯,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优点看得很舒服,其弱点看得也很舒服,一旦他讨厌的时候,固然其缺点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同时他的优点也会变得不舒服,并且在喜欢他的时候,对他所喜欢的事物同样喜欢,对他不喜欢的事物也同样不喜欢,很多人都会这样不自觉得如此待人行事。当男女之间谈恋爱的时候,往往都看不见彼此的缺点,甚至将其美化,总觉得对方什么都是好的,简直就是太完美了,但是两人吵架离婚的时候,怎么看觉得对方都是魔鬼一个,这都是人之常情。“之其所畏敬而辟焉”,对他所敬畏的事物也会心怀敬畏。“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对他所同情的事物会同样去同情。“之其所敖惰而辟焉”,对他所讨厌的事物也同样会心生厌恶。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所以真正的君臣之间讲究的必定是真诚,敢于在君主面前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敢于在君主面前指出其过错,朋友之间也是如此,在不否认彼此的长处下,要勇于指出彼此之间的错误,并督促其改正,不能因为喜欢某人,就将他的缺点变成优点,或是因为讨厌某人,就将他的优点变成缺点,要真正做到在朋友交往之中,对彼此的优点要加以赞扬,对彼此的缺点不讨厌,要认真对待,帮助朋友指出并改正缺点。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姑息养奸,把朋友的缺点当成优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彼此的错误互相包庇遮掩甚至纵容,其实好朋友之间更要负起指正彼此错误的责任,绝不能鼓励朋友犯错误,绝不能鼓励朋友在自己的缺点上继续走下去并泛滥,否则这种朋友是否真正的朋友就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要承认别人的长处,正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样一来,才是真正的君子,是真正的贤达之人,能够做到这样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一般人总是溺爱自己的孩子,因为过分的溺爱而不知道孩子的缺点,还有人在自己的庄稼已经长到结硕的时候,还以为庄稼尚未成熟,这样的人就麻烦,这也是很多人的通病,作为君子肯定要跨过此关,一定要明察秋毫,明察是非,明察内外,明察消息往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身修,进而才能家齐。
第九章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是以修身为基点的三维坐标系,向内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即内圣,对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外王,横向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整个《大学》传十章对这个坐标做了提纲挈领的相应说明,前面我们谈到“明德日新﹑知止致善”等等,主要是对内即自身,从这里开始主要是对外。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宗族式的金字塔社会,一个家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如果不能齐其家,那么就不能对社会起到标榜的作用,那么如何教化他人?又如何治国呢?作为古代的政治家抓纲治国必须具备典型作用。现代社会有时候会先树立一个典型或搞试点,成功以后再推而广之,然而也出现某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业绩而制造一些假样板。当然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很多事情都无法推广开来,但是可以真正不受局限并推而广之的就只有“修身”,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各行各业,它不受其它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不管是贫贱之家还是富贵之家都可以去“齐家”。现在不少家庭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那是因为没有做好“修身”,其实修身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很多小麻烦都会自然而然地远离于你和你的家庭,而大麻烦也会有所减弱。古代中国以家庭或家族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那么作为细胞所起到的功能和作用就非常重要,古时若某地方忤逆不孝﹑打家劫舍﹑邻里不安的事情过多,教化不及,那么该地方官员将会受到责罚。现在我们常看到的基层建设﹑地方建设等,都可以看作是“齐家”的范畴。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易经》系辞有云“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齐家有术,这个家小为一个一个的小家庭,大可以是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一个地方,再大就可以为一个国家,孔子曾言“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如果能用我,那就可以将国家治理地犹如西周盛世一般,这里就可见“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是有迹可循,其中蕴涵着极深的道理,现代家庭﹑部门﹑企业﹑地方以及国家,都可以细心去加以体会和推敲。
对于“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又有什么样的指标或是衡量标准呢?文中接着说到“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即孝﹑弟﹑慈。古人常说忠臣必出孝子之门,能够善于侍奉父母的人肯定能够善于侍奉君主。弟者,应为悌,以前讲究尊卑有序,长兄为大,那么作为兄弟,就要善于侍奉兄长,这是因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必须要一个秩序,而社会的秩序就是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但是“弟者,所以事长也”并非仅仅局限于兄弟之间,它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人事关系之中,当然在现代社会里面,“事长”已经变得很淡漠了。如何才能“事长”呢?就需要降服自己的任性和傲慢的心理。
“慈者,所以使众也”。上一辈对下一辈要慈,国君对臣民要慈,只有慈爱才能将大家指挥起来。使众并非是命令,而是建立在上慈下顺的基础上,要使之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接受上面的指使,那作为上面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慈。如果严律重刑,轻则人情淡薄,重则可能民反,老子《道德经》就有云“国家昏乱,有忠臣”和“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如果一个社会能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上有次第﹑规范并和谐,处于上位或长位的人能够以慈对众,处在下面的人自然就能任劳任怨。现代社会注重市场经济,更多的是唯利是图,唯利所驱,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等理论大行其道,对前面所说的理论基本上已经不重视并放弃,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在适应社会言利的同时还是应该注意我们古代圣贤所流传下来的这一套思想遗产,使我们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良心得安,使自己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能保持一份温情。
“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百姓呢?政府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完善,虽然在大力提倡为人民服务,采取亲民政策,但是不少官员更注重的是自己的政绩﹑仕途,而对于老百姓真正的需要往往漠不关心,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不少这样令人心寒的事情,就不再多说了。其实一个地方官员,或者更高一级的官员,甚至是国家领导,都应该对普通老百姓保持一种“如保赤子”之心,那么在施政上,在制订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上就会让我们看到于现在完全不同的局面,而那些贪污腐化﹑尔虞我诈的现象都将会大大减少甚至消失,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会显得更加光明。当然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会这些,但是只要心诚求之,随时检查自己的心态,就能使自己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对百姓永保关爱,自然能“虽不中,亦不远矣”。保持这样的发心,以这样的动机出发,就不会有什么大的失误,实现社会真正稳定的局面也就不远了。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中国古代女性并不是要先学习如何抚养子女才被嫁出去,其实她们大都是在十四五岁时就已经出嫁了,然后才开始学习如何当媳妇,如何生孩子是不需要教的,生下来以后如何带也是不用教的,只是带得好与不好罢了,总之经验可以积累。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因为自己生育的骨肉,十月怀胎,血脉相连,自然会生发出浓浓的爱心,全部身心都将围着孩子转,很少会遇到对自己子女缺乏关爱的女性,如果当领导的能向女性生育﹑关爱﹑教养子女一样对待普通老百姓,那么社会的局面将是多么可喜。
所以治国先治其家,儒家把治家的道理应用于治国上面,家庭都是骨肉之间。宋明理学大师张载在其《西铭》里就有云“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乾是父,坤是母,上天是父亲,大地是母亲,然后才有我们人类的存在。“皇帝大君者,吾之父母也”,皇帝或是领导就如同我们的父母,以前皇帝要父仪天下,皇后要母仪天下,都要为天下之表率。“民众,吾之同胞无语也”,把老百姓都看作如同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般。
儒家把亲人﹑爱人的情怀作为主调,而现在为官者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否则就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果能将此做到,自然就能如文中所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有了榜样以后,一家兴仁,那么对邻里就会有示范作用。当年本人在农村的时候,曾经走过不少的村落和生产队,只要该村落的生产队长为人厚道,提倡礼义廉耻,那么整个村落家家户户都会遵守礼义廉耻,规规矩矩,都是忠厚可爱之人,进而对周边的村落也会有相应的影响,反之,该生产队长鱼肉乡里,为非作歹,横霸一方,那么该村落的局面也会非常混乱,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存在的,如同自然界中的生态链,一环紧扣一环,有了如此的因就必然会有如此的果。
“一家让,一国兴让”,在亲戚之间,兄弟之间,单位同事之间,能够作到礼让是很不容易的,不仅大家有体会,本人对此也深有感触。当年做知青的时候,刚开始就向陶渊明一样过着桃花源似的生活,大家如同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今天在张家,明天就到李家,相互之间团结友爱,没有一丝忧愁。后来开始招工回城了,能够回城的名额有限,且断断续续,今天招几个,明天又招几个,于是乎,本来相处融洽的知青之间就开始矛盾从生,相互之间进行攻击,本人生性仁厚,看到这些感觉非常痛惜,自己首先表态不参与竞争,扎根农村,于是大家都不讨厌本人,但是局面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所以要真正实现“一家让,一国兴让”非常艰难,关键是整个社会应该需要这样的推广力量,要有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势,否则就会被别人认为是傻子,或者被别人看作是别有用心,社会的正气需要建立,而掌握国家正气力量的是国家的领导和政府机关,一个家庭的正气所在就是家长,而一个企业有无正气,就看这个企业的领导,如果没有这样的提倡者,一家仁,一国也不可能仁,一家让,一国也不可能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对于这些贪戾﹑横行霸道不加制止,那么大家就会群起而效仿,本来只有一个坏人在外面杀人放火,国家机关置若罔闻,那么有些人处于自卫生存的目的也会参与,更不要说还有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了,所以对这些不加以制止,正气不扬,邪气就会肆虐。“其机如此”,在《通书》我们就曾谈到过“机”,机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因此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细心体会这个“机”。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有时候一句话就可以使整个事情失败,所谓一粒耗子屎打坏一锅汤。如果我们的中央领导能够英明伟大正确,那么就能达到“一人定国”,特别是国家需要英雄人物的时候,我们纵观一下毛泽东的历史,还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最近是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候的中国,那时整个国家的政治局面可以说是无人不左,甚至曾被迫害的人的思维也都是处于一种左的状态,对毛泽东的思想深信不疑,忽略或视而不见他的一些错误,甚至仍然将之当成是正确的,出现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如果没有邓小平,以及胡耀邦等人挽狂澜于既倒,那么这近二十年来,中国会变成什么样子就真是无法想象了。如果在全中国解放以后,不采取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我们国家应该是非常有希望的,但是恰恰失去了这个“机”,全国上下的思想走进了误区,而且没有及时回头,从而造成了中国将近二十年的迷茫和失落。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尧舜以仁爱统帅天下,那么天下的人也会同样实行仁爱。桀纣用贪暴来统帅天下,那么天下的人也会变得贪暴。君主号召人民要仁爱,而自己反其道而行之,那么老百姓也是不会听从的。最近在法制在线上,就报道某省长或某市委地委县委书记前段时间还在台上做廉政建设报告,言之确确,声色俱厉,结果没过几天就被政府双规,对他们在台上和台下的表现作一番对比,就可见一斑了,即讽刺又另人心寒。上面的人在台上满口仁义道德,下面却男盗女娼,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将这一切都尽收眼底。所以只有当君子自身具有了美德,才能要求别人也去修养美德,孔子有云“未能正己,焉能正人”,这里文中就说“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必须要先正己,正己就是修身,顺着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道路持之以恒地走下去,自己为人处事正大光明,才能敢于要求别人也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不能要求别人愿意。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只有自己不沾染恶习,才能要求别人也不沾染恶习,自己在家或是在单位里打麻将,结果上街后禁止别人打麻将,这肯定是行不通的。以上几个方面,可以说是立身处事的一些原则,只有先端正自己,才能要别人也端正。“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自己如果不符合恕道,而要求别人去行恕道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综上所述,所以“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这里的齐家实际上也是包含了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这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系统。一个人能兴仁让,那么一家人就能兴仁让,进而一国就能兴仁让。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庸》,都很爱引用《诗经》的语言。桃之夭夭,其意远非我们现在所谈的逃之夭夭,在《诗经》里面它其实是非常美的一首诗歌。夭,用现在的习惯就在前面加一个女旁,即妖,妖艳。桃花如此灿烂,其叶晶莹碧露,一副盎然的生机。之子于归,一女子要出嫁了。宜其家人,她肯定和她未来的家人和谐相处,而后可以教家人。再一次重申了治国在治其家的道理,不管是夫妻之间,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大家都要讲究一个“宜”,要和谐相处。
第十章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作为一国之君,若能尊敬老人,那么老百姓就会身体力行地遵行孝道。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关于奖励乘车让位的报道,对于在汽车上给老年人﹑孕妇﹑带小孩的让座的人要予以象征性的物质奖励,但就是这点奖励还远未引起很多人的在意,我爱人带我母亲去医院看病,我往往都让她们打出租车去,一来公交车很拥挤,交通不顺畅,另外现在某些司机也没什么比较好的职业道德,小偷又如此盛行,更关键的是要想在车上有人让座简直是难上加难,还是不要图此便宜。这些不好的现象层出不穷,媒体也给予了很多的报道,这里就不再过多论说了。
所谓上行下效,关键的是上面的人能不能把工作做到实处,真正能够做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要起到模范作用。明朝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曾谈到了汉唐以及宋时期皇帝和宰相之间的关系,那时宰相可以带剑上朝,且进殿时皇上要起立并赐座,如果有上了六十岁的其他大臣必赐座几凳,表示尊老,并且对于民间上了年纪的人,要责成地方官员逢年过节时须上门慰问,从上到下都保持这样的光明面。但是在君臣之间,君民之间,领导和被领导者之间能保持这样的鱼水情是比较艰难的,可是如果能按照这样的目标坚持地走下去,那么国家肯定会大有希望。历史上政府和百姓之间处于极端矛盾的时候,大都是历代历朝的末期,大家可以通过有关的历史记载去了解。
“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作为最上层的领袖如果能够访贫问苦,体察下情,解民生之疾苦,那么下面的老百姓就会紧紧地围绕在你的周围,不会轻易地背叛你,所以君子的言行一定要有这样的道德示范作用,要作为一种经常把握的法则,并将之形成规矩固化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德风,那就不可能做到有信于民。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上司惩罚或错怪你,却不能因此把怨气对你的下属发泄。下属对你有所冒犯,却不能因此将其转嫁给你的上司。过去遇到的麻烦,不要留给未来去解决。后来遇到的麻烦,不要因此认为是前人所犯下的错而有所怨恨,前后左右都是同此道理。孔子曾赞美其弟子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也是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