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肯的对上海的一点看法***【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42:38
经常在论坛上看到很多关于上海人的争论,焦点往往从上海人的个性谈起,辩论结尾的常常是上海是经济一流,政治两流,文化三流的城市。不置可否,可是内心有种呐喊!我从小喝着黄浦江的水长大,30年来至少见证了上海发展所带来的日新月异,我对它的热爱不亚于爱我身边的亲朋好友。但是,爱好终究不能替代客观的取向,它无法代庖我以审视的眼光去观察养我滋润我生命的地方。
  
   上海的色彩很斑驳。你说它有得天独厚的明珠光采,它会在你深究的眼里让你看到或许晦涩下的阴暗。如果你看到了它穿越表层的角落里的龌龊,它马上让你在它日益升腾的辉煌里自惭形秽。它年盛气傲,又活力四射。
    
    有些上海人对别人的批评上海的理由嗤之以鼻。“上海人怎么了?它就是整个中国经济版图中经济最强大的。不要葡萄吃不到,就说酸。”其实,某种程度上海的发展相似于美国。是世界人类共同完成的一幅作品。它的人文,物质,观念,城市氛围历史底蕴不太充足,但是绝对可以说:迄今参与铸造建设上海城市的人来自全球的任何地方。要不怎么说“十里洋场”?所以,说上海是上海人的,至少有种狭隘。外滩那招牌建筑(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建筑群,一直以傲人的姿态注视着来自世界各种各样肤色的人。其实,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而眼花缭乱的世界级别的大财团和各式各样银行的入赘,给上海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上海发展的地灵人杰奠定了基础。  
  
   上海的国际化形态决定了上海人的多样化,我们父辈是经历过大跃进,文革的一代。所以,他们比较保守,也厌倦了政治,小富即安。他们往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理想空间。其它地方上的唾沫也就基本涌向他们。斤斤计较,谨小慎微,每次看到小品里上海男人的猥琐样子,总是有一股难以言状的情绪。如果说:对自身设计的生活追求有错的话,错在于营造自我为中心,而隐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的豪迈。所以,这种追求在别人的眼里的认可程度就打了折扣。
  
   上海的古名叫“华亭“。不难猜了,那就是徐家汇的华亭宾馆为什么那么著名?而上海以前的华亭路更是为上海的商业产生过何等的震撼,以至于华亭路拆迁,而它的效应已经延伸到了襄阳路,摩肩接踵里不难发现时尚的感召力,各种各样的肤色,给它增添了许多奇异风采。上海的时髦在于没有年龄的区别。传播方式很多,各种时尚杂志,广告,时装秀传递着时代讯息。感受时尚更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经常可以在闹中取静的某一条马路上看到衣着雅致的老年族。在市中心的迪斯科舞厅里,如果你要练舞步,很容易找到那些60-70岁的老人教你,一定是既耐心又舞步娴熟。
  
   上海文化底蕴该划到那一类,我尚不清楚。30年代孤岛时期诞生的“左翼”,鲁迅,张爱玲等作家,让那时期的中国文化添了一抹挥自不去的亮点。还有京派的“四大名旦”也在上海的舞台得到初始的确定。我喜欢上海的人文在于它的贴切与精致。越剧,评弹雅致而糯润。总是喜欢去逛那些路边小屋的书店,感觉文化也充满温情。在葱葱郁郁的马路边,一墙爬山虎遮住了色彩含蓄的木屋,浓阴下梧桐叶被微风吹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书屋门前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呼唤,驻足在书店里买书的兴趣都浪漫起来。休闲时候,神定气闲的享受新马泰,欧洲。。。。。。的旅游,可以邀朋友去风景宜人的度假村,可以去大剧院,音乐厅,艺术展览馆,上海博物馆陶冶性情。
  
   曾经有一笑话,倒也对上海人的精明入木三分。说有个孩子去小店买一根针。店主说:三分两根。小孩很为难,因为一根针要收两分啊!可是店主很热情的说:没关系,买一根针收你两分是有点亏你,那就再给你几张手纸吧。一个笑话都理智得让人咋舌。这种精明带着循规蹈矩的市场契约精神,带着悲哀的繁琐!所以,外地人常常有交不到上海朋友的感叹,因为他们对上海人这种天性里的AA制孳生与任何一个角落表示极大的困惑。记得学生时代,几个同学一同相约去庐山。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看到了冰冻矿泉水真的好像六月下雪。几个同学马上围了上去。当得知它的价格长了数倍的时候,和商人争论,无奈也只能变成了心痛。喝完水,手中的空瓶成了唯一可以发泄的对象。周围的游客感叹,又是上海人。是的,保护自己的权益让上海由迷恋变得执著。同时也让上海人少了好多温情。
  
   许多外地人指责上海人排斥外地人,而崇拜外国人。我一直感觉有失偏颇。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英雄不问出处,外来者只要有能力还是能够找到相对的公平。在对待外国人同样“崇洋而不媚外”。许多里弄街坊里就有金发碧眼也有来自亚洲的外国侨民。但是,很多的上海人把送自己子女到国外留学当成他们毕生的追求。这种视野本身就带着高瞻远瞩的预知超然。但是,骨子里的上海人更喜欢把下一代培养成一个高级白领,金领,而非让个体生命励炼而后灿烂。有俯瞰世界的视野,但是缺乏这振臂一呼的气概。
  
   上海人需要进取,需要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生存立命的原则在于不守旧的沾沾自喜,不在于小有成绩的自我陶醉。上海政府很强悍,市民在进取中成长,天时地利让我们拥有一个梦寐所求的发展空间,在文明眼球聚焦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精采与挑战?经常在论坛上看到很多关于上海人的争论,焦点往往从上海人的个性谈起,辩论结尾的常常是上海是经济一流,政治两流,文化三流的城市。不置可否,可是内心有种呐喊!我从小喝着黄浦江的水长大,30年来至少见证了上海发展所带来的日新月异,我对它的热爱不亚于爱我身边的亲朋好友。但是,爱好终究不能替代客观的取向,它无法代庖我以审视的眼光去观察养我滋润我生命的地方。
  
   上海的色彩很斑驳。你说它有得天独厚的明珠光采,它会在你深究的眼里让你看到或许晦涩下的阴暗。如果你看到了它穿越表层的角落里的龌龊,它马上让你在它日益升腾的辉煌里自惭形秽。它年盛气傲,又活力四射。
    
    有些上海人对别人的批评上海的理由嗤之以鼻。“上海人怎么了?它就是整个中国经济版图中经济最强大的。不要葡萄吃不到,就说酸。”其实,某种程度上海的发展相似于美国。是世界人类共同完成的一幅作品。它的人文,物质,观念,城市氛围历史底蕴不太充足,但是绝对可以说:迄今参与铸造建设上海城市的人来自全球的任何地方。要不怎么说“十里洋场”?所以,说上海是上海人的,至少有种狭隘。外滩那招牌建筑(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建筑群,一直以傲人的姿态注视着来自世界各种各样肤色的人。其实,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而眼花缭乱的世界级别的大财团和各式各样银行的入赘,给上海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上海发展的地灵人杰奠定了基础。  
  
   上海的国际化形态决定了上海人的多样化,我们父辈是经历过大跃进,文革的一代。所以,他们比较保守,也厌倦了政治,小富即安。他们往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理想空间。其它地方上的唾沫也就基本涌向他们。斤斤计较,谨小慎微,每次看到小品里上海男人的猥琐样子,总是有一股难以言状的情绪。如果说:对自身设计的生活追求有错的话,错在于营造自我为中心,而隐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的豪迈。所以,这种追求在别人的眼里的认可程度就打了折扣。
  
   上海的古名叫“华亭“。不难猜了,那就是徐家汇的华亭宾馆为什么那么著名?而上海以前的华亭路更是为上海的商业产生过何等的震撼,以至于华亭路拆迁,而它的效应已经延伸到了襄阳路,摩肩接踵里不难发现时尚的感召力,各种各样的肤色,给它增添了许多奇异风采。上海的时髦在于没有年龄的区别。传播方式很多,各种时尚杂志,广告,时装秀传递着时代讯息。感受时尚更不是年轻人的专利。经常可以在闹中取静的某一条马路上看到衣着雅致的老年族。在市中心的迪斯科舞厅里,如果你要练舞步,很容易找到那些60-70岁的老人教你,一定是既耐心又舞步娴熟。
  
   上海文化底蕴该划到那一类,我尚不清楚。30年代孤岛时期诞生的“左翼”,鲁迅,张爱玲等作家,让那时期的中国文化添了一抹挥自不去的亮点。还有京派的“四大名旦”也在上海的舞台得到初始的确定。我喜欢上海的人文在于它的贴切与精致。越剧,评弹雅致而糯润。总是喜欢去逛那些路边小屋的书店,感觉文化也充满温情。在葱葱郁郁的马路边,一墙爬山虎遮住了色彩含蓄的木屋,浓阴下梧桐叶被微风吹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书屋门前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呼唤,驻足在书店里买书的兴趣都浪漫起来。休闲时候,神定气闲的享受新马泰,欧洲。。。。。。的旅游,可以邀朋友去风景宜人的度假村,可以去大剧院,音乐厅,艺术展览馆,上海博物馆陶冶性情。
  
   曾经有一笑话,倒也对上海人的精明入木三分。说有个孩子去小店买一根针。店主说:三分两根。小孩很为难,因为一根针要收两分啊!可是店主很热情的说:没关系,买一根针收你两分是有点亏你,那就再给你几张手纸吧。一个笑话都理智得让人咋舌。这种精明带着循规蹈矩的市场契约精神,带着悲哀的繁琐!所以,外地人常常有交不到上海朋友的感叹,因为他们对上海人这种天性里的AA制孳生与任何一个角落表示极大的困惑。记得学生时代,几个同学一同相约去庐山。爬到半山腰的时候,看到了冰冻矿泉水真的好像六月下雪。几个同学马上围了上去。当得知它的价格长了数倍的时候,和商人争论,无奈也只能变成了心痛。喝完水,手中的空瓶成了唯一可以发泄的对象。周围的游客感叹,又是上海人。是的,保护自己的权益让上海由迷恋变得执著。同时也让上海人少了好多温情。
  
   许多外地人指责上海人排斥外地人,而崇拜外国人。我一直感觉有失偏颇。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英雄不问出处,外来者只要有能力还是能够找到相对的公平。在对待外国人同样“崇洋而不媚外”。许多里弄街坊里就有金发碧眼也有来自亚洲的外国侨民。但是,很多的上海人把送自己子女到国外留学当成他们毕生的追求。这种视野本身就带着高瞻远瞩的预知超然。但是,骨子里的上海人更喜欢把下一代培养成一个高级白领,金领,而非让个体生命励炼而后灿烂。有俯瞰世界的视野,但是缺乏这振臂一呼的气概。
  
   上海人需要进取,需要发扬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生存立命的原则在于不守旧的沾沾自喜,不在于小有成绩的自我陶醉。上海政府很强悍,市民在进取中成长,天时地利让我们拥有一个梦寐所求的发展空间,在文明眼球聚焦的今天,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精采与挑战?
不论谁,就算那些对自己的家乡有或多或少的不满的人,也不会希望别人来诋毁自己的家乡的。北京人怎么了?上海人怎么了?河南人怎么了?安徽人又怎么了?大家都爱自己的家乡,将心比心,也就在讨论别人的家乡的时候嘴下留情吧。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愿意从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遵守公德,热情待人,虽然我们没有力量改变所有的上海人,但是我们希望那些对上海有偏见的朋友能通过我们重新认识上海人:)
      此外大家也不要再吵了,不要把我们论坛良好的气氛搞坏了,先谢谢大家了
大家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不就得了。是吧?中国人不打中国人。[em00][em00][em00]
响应北京兄弟的帖子,自己再顶一下
说得好!!!!!!从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遵守公德,热情待人!坚决反对挑起地域之争!
支持!!!
这里有小撮人(网特?)专门挑拨地域之争,兄弟们别甩他们!
别让人家说我们中国人只会搞内讧。
非名牌毕业生的狙击战
哎~~~~~。我感觉上海人已经改变了很多了。我是上海人我爱上海。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但我更是中国人。要不然我也不会在这里。关注和企盼我国的强大。
说的算公道了,但毕竟身为上海人,观点有局限!我了解上海,或许客观一点。

“江湖”上关于上海的传说绝非空穴来风,无风起浪。

确实有相当比例的上海人,被自己人,也就是其他上海人称为败类!可能是历史原因吧。

一老太太将女儿嫁到外地,探望女婿时张口闭口你们乡下你们乡下,闹了半天,原来在她眼里,上海之外的地方都是乡下!!那可是一省会阿。

令我感动的一则事是:一上海女孩在一件典型的上海式的丑行后,对那个外地人说,我带他向您道歉,不是所有的上海人都是那样的!!
针对某些人再顶一下自己的帖子
我是上海人,但我从不歧视外地人!而且我也很向往祖国各地生活!支持一下!
只要爱国的人我都喜欢。不爱国的,对不起!无法沟通。
我不是上海人,不过在上海读了6年书,严重支持楼主
唉,这不光是上海人的问题,在中国,城里的看不起农村的,大城市的看不起小城市的都是普遍现象,只不过北京上海之流,是作为“食物链”的顶层,比较显眼而已,而我们河南,因为经济相对落后,就成了众始之矢,不管怎么说,都是整个中国的悲哀。
顶一把,让时间自然淘汰老上海人吧
针对现在论坛上的一些不太好的动向,再顶一下自己的文章
上海朋友能这么想最好了!
123
上海人太势利,看看南京路时装商店一楼站柜台的那派狐狸精就能说明一切。
她们看到外地人均投以鄙视的眼光,非使用本地语言者均被蔑称为外地人,可她们中许多人的父辈可能都是从“江北”逃难过来的,以之于她们中的一部分人至今还保留着“王小毛”式的上海话,她们在危棚简屋进行着她们的传种接代工作。
在火车上抢座位的大多是上海人。
一个单位里所出现的麻烦事,其中一般都有上海人。
以下是引用inn在2003-6-8 12:59:00的发言:
不论谁,就算那些对自己的家乡有或多或少的不满的人,也不会希望别人来诋毁自己的家乡的。北京人怎么了?上海人怎么了?河南人怎么了?安徽人又怎么了?大家都爱自己的家乡,将心比心,也就在讨论别人的家乡的时候嘴下留情吧。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愿意从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遵守公德,热情待人,虽然我们没有力量改变所有的上海人,但是我们希望那些对上海有偏见的朋友能通过我们重新认识上海人:)
       此外大家也不要再吵了,不要把我们论坛良好的气氛搞坏了,先谢谢大家了


说得不错
顶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