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刊登李从军文章:全球经济再平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49:09

李从军

《纽约时报》刊登新华社社长撰写的评论

全球经济再平衡

这是继2011年6月《华尔街日报》刊载《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后,美国主流大报再次发表新华社社长署名文章。

7月5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发言。为期3天的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当天在莫斯科开幕,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约200家媒体的负责人或代表参加本次峰会。峰会的主题是“世界媒体:21世纪的挑战”。新华社记者鲁金博摄

【美国《纽约时报》7月18日文章】题:全球经济再平衡(作者李从军)

中国近几年流行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妇和一个美国老妇在天堂里相遇了。中国老妇说:“我到临死前终于攒够钱买一套房子了。”美国老妇则说:“我临死前才终于把房子贷款还清了。”

这则笑话基于美国人喜欢挥霍而中国人习惯节俭的成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失衡的世界经济如何失去方向。

这次危机在两个方面区别于过去的经济动荡,同时也解释了它持久不愈的原因。第一个是信贷悖论:它在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破坏稳定。全球金融的扩张及其支配地位为更快的资本积累和物质丰富打开大门,但与此同时也播下危机的种子。在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神秘的金融操纵让消费者能够轻易享受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和更长的假期,即便他们根本没有储蓄。

美国等富裕国家的信用过剩导致中国和巴西等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国家生产过剩。这种不平衡对双方都产生消极影响。在西方,几十年来,实业家们纷纷将生产转到劳动力、设备和材料都更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本国的制造业不断被掏空。此外,中产阶级也萎缩了,原因是金融驱动型经济产生的收益都到了“肥猫”手里,他们操控着信贷杠杆。在新兴经济体,城市化和工业化使无数人摆脱贫困,但也给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危机的第二个特点是相互关联性。如今世界不再是平的了,它更像一个迅速收缩的鱼缸。全球化解释了为什么占欧洲经济产值2.3%的希腊这条小鱼的蹦跳挣扎威胁到整个欧洲大陆的沉浮。它也解释了我在安徽一个偏远山区了解到的一家养鹅农户面临的困境。在危机之前,一只鹅的鹅绒可以卖13元人民币(约合2美元);但在危机之后,同样数量的鹅绒只能卖不到7元。这个农民在城里打工的儿子也因为大量海外订单取消而下了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印度等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经济改革,信息技术也给生产和销售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是,由此带来的高增长和低通胀的全球繁荣不可复制。自从互联网泡沫2000年破裂之后,世界经济就再没有找到新的推动力。相反,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消费者试图通过无节制的借贷---其中很多用于房地产---来实现经济繁荣。现在,日益提高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持续增加的通胀压力和数额巨大的主权债务已经让财政和货币政策杠杆不再那么有效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首先,我们不能期待通过新自由主义--包括私有化、解除管制和自由贸易--来振兴经济。信贷悖论从狭义上说是一种金融危机--更广义上说它是一种信仰危机,它呼唤我们从以资本为中心的经济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当然,我们不能指望资本本身去自律。要防止它抵押掉人类的未来,各国政府必须改变对市场的放任态度。政府需要用“看得见的手”来管理市场,修补监管制度,约束不计后果的行为。政府应鼓励私有企业投资真正的经济,推动技术创新和就业,而不是投机和牟取暴利

其次,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即美国、中国和欧盟,必须增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合作,避免保护主义倾向。

第三,必须恢复平衡,包括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衡。中国已经行动起来,鼓励国内消费,而不是一味依赖出口。

“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航空、核能和太空探索领域的革命。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出现了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只有科技领域的进一步创新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并引领世界最终走出当前的危机。

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推动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两国还需要在贸易、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和技术等领域加强合作。中美两大经济体彼此已经高度依赖:去年,双边贸易超过4500亿美元。

摩擦难以避免,但重要的是双方通过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协调合作来处理分歧。只有承认我们对彼此的极度依赖,我们才能让“鱼缸效应”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产生负面影响。(李从军是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通讯社是中国的官方通讯社---《纽约时报》注)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7/19/16125662_0.shtml

39810aa1b286728a40aabc4dfea2019b.jpg (18.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19 14:43 上传


李从军

《纽约时报》刊登新华社社长撰写的评论

全球经济再平衡

这是继2011年6月《华尔街日报》刊载《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后,美国主流大报再次发表新华社社长署名文章。

7月5日,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上发言。为期3天的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当天在莫斯科开幕,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约200家媒体的负责人或代表参加本次峰会。峰会的主题是“世界媒体:21世纪的挑战”。新华社记者鲁金博摄

【美国《纽约时报》7月18日文章】题:全球经济再平衡(作者李从军)

中国近几年流行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妇和一个美国老妇在天堂里相遇了。中国老妇说:“我到临死前终于攒够钱买一套房子了。”美国老妇则说:“我临死前才终于把房子贷款还清了。”

这则笑话基于美国人喜欢挥霍而中国人习惯节俭的成见,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失衡的世界经济如何失去方向。

这次危机在两个方面区别于过去的经济动荡,同时也解释了它持久不愈的原因。第一个是信贷悖论:它在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破坏稳定。全球金融的扩张及其支配地位为更快的资本积累和物质丰富打开大门,但与此同时也播下危机的种子。在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神秘的金融操纵让消费者能够轻易享受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和更长的假期,即便他们根本没有储蓄。

美国等富裕国家的信用过剩导致中国和巴西等以出口为导向的新兴国家生产过剩。这种不平衡对双方都产生消极影响。在西方,几十年来,实业家们纷纷将生产转到劳动力、设备和材料都更廉价的发展中国家,他们本国的制造业不断被掏空。此外,中产阶级也萎缩了,原因是金融驱动型经济产生的收益都到了“肥猫”手里,他们操控着信贷杠杆。在新兴经济体,城市化和工业化使无数人摆脱贫困,但也给环境带来很大影响。

危机的第二个特点是相互关联性。如今世界不再是平的了,它更像一个迅速收缩的鱼缸。全球化解释了为什么占欧洲经济产值2.3%的希腊这条小鱼的蹦跳挣扎威胁到整个欧洲大陆的沉浮。它也解释了我在安徽一个偏远山区了解到的一家养鹅农户面临的困境。在危机之前,一只鹅的鹅绒可以卖13元人民币(约合2美元);但在危机之后,同样数量的鹅绒只能卖不到7元。这个农民在城里打工的儿子也因为大量海外订单取消而下了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印度等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经济改革,信息技术也给生产和销售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但是,由此带来的高增长和低通胀的全球繁荣不可复制。自从互联网泡沫2000年破裂之后,世界经济就再没有找到新的推动力。相反,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消费者试图通过无节制的借贷---其中很多用于房地产---来实现经济繁荣。现在,日益提高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持续增加的通胀压力和数额巨大的主权债务已经让财政和货币政策杠杆不再那么有效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首先,我们不能期待通过新自由主义--包括私有化、解除管制和自由贸易--来振兴经济。信贷悖论从狭义上说是一种金融危机--更广义上说它是一种信仰危机,它呼唤我们从以资本为中心的经济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当然,我们不能指望资本本身去自律。要防止它抵押掉人类的未来,各国政府必须改变对市场的放任态度。政府需要用“看得见的手”来管理市场,修补监管制度,约束不计后果的行为。政府应鼓励私有企业投资真正的经济,推动技术创新和就业,而不是投机和牟取暴利

其次,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即美国、中国和欧盟,必须增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合作,避免保护主义倾向。

第三,必须恢复平衡,包括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的平衡、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平衡。中国已经行动起来,鼓励国内消费,而不是一味依赖出口。

“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了航空、核能和太空探索领域的革命。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出现了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只有科技领域的进一步创新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并引领世界最终走出当前的危机。

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推动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但两国还需要在贸易、投资、金融、基础设施和技术等领域加强合作。中美两大经济体彼此已经高度依赖:去年,双边贸易超过4500亿美元。

摩擦难以避免,但重要的是双方通过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协调合作来处理分歧。只有承认我们对彼此的极度依赖,我们才能让“鱼缸效应”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不是产生负面影响。(李从军是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通讯社是中国的官方通讯社---《纽约时报》注)
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2_07/19/16125662_0.shtml
我第一次听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时,中国没有按揭,没有公积金。它只表明消费的方式不同而已。扯什么挥霍节俭。现在中国人和美国人一样了的贷款买房了。也挥霍了吗?
谁之天下 发表于 2012-7-19 15:10
我第一次听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时,中国没有按揭,没有公积金。它只表明消费的方式不同而已。扯什么挥霍节俭。 ...
不完全一样,中国的首付是必须有的,而且现在比原来高;但在美国,首付都没有强制性要求,可以无首付买房。没有首付也能贷款买房,更容易滋生泡沫,文中也说了 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消费者试图通过无节制的借贷---其中很多用于房地产---来实现经济繁荣。
"中国近几年流行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妇和一个美国老妇在天堂里相遇了。中国老妇说:“我到临死前终于攒够钱买一套房子了。”美国老妇则说:“我临死前才终于把房子贷款还清了。”
"
这个笑话在08年以后有了新版本。
中国老太太临死终于凑够了钱,死在家里的床上,而美国老太太因为还不起贷款,房屋被银行收回,被赶到大街上了,死在公园的长凳上了。
第一次听到这个笑话的时候,正是《读者》之流横行中国的时候。。
中国老太太给子女留下了一套房子,美国老太太给子女留下了一笔债务
   中国老太太临死住院抢救住了半月ICU,子女把房卖了。{:soso__10294597620315175181_3:}
说得好像中国不是靠房地产等投资拉动经济那样,新华社神马时候出过有影响力的经济评论?
灰鸡中的战斗鸡 发表于 2012-7-19 16:10
中国老太太给子女留下了一套房子,美国老太太给子女留下了一笔债务
支持你,呵呵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7-19 16:32
中国老太太临死住院抢救住了半月ICU,子女把房卖了。
美国老太都交不起贷款了,自然没有医保了,然后活活病死在长椅上?
寻找张菁 发表于 2012-7-19 19:58
美国老太都交不起贷款了,自然没有医保了,然后活活病死在长椅上?
  如果这个美国老太太有绿卡的话她就可以申请绿卡住房或进老人院.死在长椅上的可能很小.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7-19 16:32
中国老太太临死住院抢救住了半月ICU,子女把房卖了。

还是美国老太太好,ICU都不用了,掏把枪就解决了自己。
完美主意 发表于 2012-7-19 20:24

还是美国老太太好,ICU都不用了,掏把枪就解决了自己。
  破产了,房子里的东西都要拍卖,枪都没了。;P
不是说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能进吗?
看来资本家比国王还还牛。
中国老太太临死住院抢救住了半月ICU,子女把房卖了。
icu每天高里算1万,半个月才15万,医保报销70%,只交4.5万,卖套房在二线城市也得50万,还剩45万以上那

就算医保只报一半,也剩好几十万,老人一辈子节俭,就这么被你给抹了?
灰鸡中的战斗鸡 发表于 2012-7-19 20:53
icu每天高里算1万,半个月才15万,医保报销70%,只交4.5万,卖套房在二线城市也得50万,还剩45万以上那
...
可能是老太太抢救了半个月后最终过世了,子女不想睹物思人,卖了房去别处买新房了~
和抢救费无关
大家想多了
思想的幽灵同学思考问题的模式就是:对中国的问题做最坏的推定,对美国的问题做最好的推定。
这篇文章不错。观点其实就是中国的老一套,但对美国人来说可能很新颖。居然敢否定资本的力量,中国人太牛了。
思想的幽灵 发表于 2012-7-19 16:32
中国老太太临死住院抢救住了半月ICU,子女把房卖了。
支持你,哈哈哈,说得好~~
一说美国老太全是有绿卡的,全是不会得病的
一说中国老太全是没医保的,全是要住icu
要都是这样标准来比较,灯塔国还真是人类的希望
shijian2008 发表于 2012-7-19 22:55
思想的幽灵同学思考问题的模式就是:对中国的问题做最坏的推定,对美国的问题做最好的推定。
他是一个有态度的超大网友。
chinaxixi 发表于 2012-7-19 15:56
"中国近几年流行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中国老妇和一个美国老妇在天堂里相遇了。中国老妇说:“我到临死前终于 ...
但是中国的公(知)砖(家)精(英)会说,死在哪里,重要吗?归根结底,人家米国的老太太生前享受到了,而中国的老太太生前一天都没享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