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日本为何难解中国心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1:18
<P>●黄彬华(联合早报 20050105)</P>
<P>  回顾去年的中日两国关系,中国一度盛行所谓"对日新思维"的思想活动,认为在历史课题上与日本纠缠不清,无助于长远改善东亚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不如各退一步,采取更加务实的政策。
  积极推动这"对日新思维"的代表人物、《人民日报》前高级评论员马立诚,2004年初在日本出版专著,书名是《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据说是日本文艺春秋社出版的。
  书出版后,日本极端右翼表示欢迎,新保守主义分子也对其推崇备至,但却在中国国内遭到舆论强烈抨击,特别是遭到网民的围攻,指马立诚是向日本错误发出投降讯号。
  "新思维"原本是个中立名词,却被马立诚强调为要"从反日退却";而日本的理解是中国不再要求"谢罪",一波胜似一波。
  9月,中国外交部的日本通、负责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的副外长王毅,再度出使日本。前驻日大使武大伟则调回北京当副外长。
  这个人事安排,令几乎使所有日本观察家都认为中日关系会开始有所松动。同时,日本新外长町村信孝也刚走马上任。虽然町村是个著名的"亲台派",但却有迹象显示,他也有意改变双方僵持的局面。中日关系似乎已经出现了转机。
  自民党高层访华的频率增加了。再者,国内舆论"嫌中"的论调减少。各种迹象显示,水面下的中日外交活动已经活跃起来。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日本倾全力在为小泉安排中日首脑峰会。即使访中受到中国拒绝,能够在第三国为他安排峰会,就已算是外交有所突破。
  但10月河内举行亚欧峰会,中国总理温家宝还是不见小泉首相。11月智利举行亚太经合非正式峰会,小泉总算见到了胡锦涛主席。接着,小泉又在"亚细安+3"峰会期间,与温家宝总理举行了会谈。中日关系总算再现曙光。
  但就在双方关系逐步和缓过程中,日本新防卫大纲,突然又杀出视中国为假想敌的宣言,接着还宣布批准李登辉到日本"家庭旅行"的重大决策。在中国看来,这些不仅是出尔反尔,背后捅刀的非信义行为,而且是从正面挑战中国,根本无意与中国和解的表示。</P>
<P>  小泉摆脱了财界左右</P>
<P>  小泉如此一再重复使用两面政策,再度激怒了中国,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使用"李登辉牌"的做法,只有把冷淡的中日关系推向冰冷的状态。
  小泉纯一郎为何如此翻云覆雨,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在过去的一年,日本政坛的特征是小泉政权依然"稳如泰山"。
  小泉曾巧妙宣布,他2006年任满将不再竞选连任,这使得所有渴望坐上首相宝座的人都在养精蓄锐,静观其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期待小泉能把权力禅让给自己,或自己所属的派阀。因此没有人愿意在此时挑战小泉的施政,更没有人企图迫使小泉提早下台。
  于是,小泉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势力便可以为所欲为,甚至不顾后果,以国家民族利益捍卫者的姿态,与新崛起的中国针锋相对。除了钓鱼岛主权纷争,参拜靖国神社、停止ODA(政府开发援助)、争夺俄罗斯输油管,以及东海油气田和主权划分等等,全都是在小泉执政期间激化的。
  日本财界与执政自民党原本是共生关系,但近期两者却有分道扬镳的倾向。首先,泡沫经济破灭,财界元气大损。其次,小泉上台,自民党的传统派阀政治受到干扰,政官商关系也起变化。
  第三,财界本身也正处于新旧交代,青黄不接时代,显得群龙无首。这些变化让小泉政府得以我行我素,即使中日关系变成"政冷经冷",利益攸关的财界也只能保持沉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财界也确实到了应摆脱政治襁褓的时代。他们接受官僚恩惠,又与政客勾结,再组成政官商联盟铁三角的经商模式,确实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有些大企业径自往国外投资设厂,甚至将经营总部搬迁到国外,包括中国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也冲淡了政官商的模式。当然,它也冲淡了财界影响政策,左右政局的能耐。
  换言之,小泉是历届保守政权中,与财界关系最薄,也最不受财界左右的政治人物。</P>
<P>  "中国人脉"不如前任
  现代国际政治,政府的功能不仅是保护国民,维护国家利益,还应协助商家开拓市场。但日本的官僚政客至今还埋头于分配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官僚的特长是"行政指导",而政客扮演的主要角色,则是协助瓜分利益。
  小泉以前的政府都曾建立起"中国人脉"关系,像竹下登、桥本龙太郎、野中广务等,这由于他们一方面与北京建立了互信关系,另一方面是除了政务之外也曾替大企业在中国推展商务。
  中国正在提升铁路交通系统,日本就渴望能通过参与京沪高速铁路等工程,左右中国未来的铁路交通技术。现在,不仅中日政界的"人脉"中断,更因为小泉政府与中国的对抗,日本明显丧失近水楼台的优势。
  法国、德国等政府高官接连访华,加上中国民间舆论压力,高速铁路十之八九不会让日本坐享其成。
  目前,中日关系"政冷经热",即使政府高层关系冷淡,甚至ODA削减或取消,日本在华的投资和贸易等商业活动还是欣欣向荣。这点,是日本商界感到庆幸的。
  但是,这种反常状态能够维持多久?明显的,即使正常商务会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干预,额外的、庞大的、国家规模的商机,就不会再让日本鱼与熊掌兼得。
  因此"政冷"也"经冷",反而是今后发展的常态。除了"经冷",日本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发言权,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的议席、东亚地区的合作问题,难免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个人顽固或一国独善必然要付出的代价。</P><P>●黄彬华(联合早报 20050105)</P>
<P>  回顾去年的中日两国关系,中国一度盛行所谓"对日新思维"的思想活动,认为在历史课题上与日本纠缠不清,无助于长远改善东亚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不如各退一步,采取更加务实的政策。
  积极推动这"对日新思维"的代表人物、《人民日报》前高级评论员马立诚,2004年初在日本出版专著,书名是《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据说是日本文艺春秋社出版的。
  书出版后,日本极端右翼表示欢迎,新保守主义分子也对其推崇备至,但却在中国国内遭到舆论强烈抨击,特别是遭到网民的围攻,指马立诚是向日本错误发出投降讯号。
  "新思维"原本是个中立名词,却被马立诚强调为要"从反日退却";而日本的理解是中国不再要求"谢罪",一波胜似一波。
  9月,中国外交部的日本通、负责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的副外长王毅,再度出使日本。前驻日大使武大伟则调回北京当副外长。
  这个人事安排,令几乎使所有日本观察家都认为中日关系会开始有所松动。同时,日本新外长町村信孝也刚走马上任。虽然町村是个著名的"亲台派",但却有迹象显示,他也有意改变双方僵持的局面。中日关系似乎已经出现了转机。
  自民党高层访华的频率增加了。再者,国内舆论"嫌中"的论调减少。各种迹象显示,水面下的中日外交活动已经活跃起来。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日本倾全力在为小泉安排中日首脑峰会。即使访中受到中国拒绝,能够在第三国为他安排峰会,就已算是外交有所突破。
  但10月河内举行亚欧峰会,中国总理温家宝还是不见小泉首相。11月智利举行亚太经合非正式峰会,小泉总算见到了胡锦涛主席。接着,小泉又在"亚细安+3"峰会期间,与温家宝总理举行了会谈。中日关系总算再现曙光。
  但就在双方关系逐步和缓过程中,日本新防卫大纲,突然又杀出视中国为假想敌的宣言,接着还宣布批准李登辉到日本"家庭旅行"的重大决策。在中国看来,这些不仅是出尔反尔,背后捅刀的非信义行为,而且是从正面挑战中国,根本无意与中国和解的表示。</P>
<P>  小泉摆脱了财界左右</P>
<P>  小泉如此一再重复使用两面政策,再度激怒了中国,特别是在关键时刻使用"李登辉牌"的做法,只有把冷淡的中日关系推向冰冷的状态。
  小泉纯一郎为何如此翻云覆雨,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在过去的一年,日本政坛的特征是小泉政权依然"稳如泰山"。
  小泉曾巧妙宣布,他2006年任满将不再竞选连任,这使得所有渴望坐上首相宝座的人都在养精蓄锐,静观其变,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期待小泉能把权力禅让给自己,或自己所属的派阀。因此没有人愿意在此时挑战小泉的施政,更没有人企图迫使小泉提早下台。
  于是,小泉代表的新保守主义势力便可以为所欲为,甚至不顾后果,以国家民族利益捍卫者的姿态,与新崛起的中国针锋相对。除了钓鱼岛主权纷争,参拜靖国神社、停止ODA(政府开发援助)、争夺俄罗斯输油管,以及东海油气田和主权划分等等,全都是在小泉执政期间激化的。
  日本财界与执政自民党原本是共生关系,但近期两者却有分道扬镳的倾向。首先,泡沫经济破灭,财界元气大损。其次,小泉上台,自民党的传统派阀政治受到干扰,政官商关系也起变化。
  第三,财界本身也正处于新旧交代,青黄不接时代,显得群龙无首。这些变化让小泉政府得以我行我素,即使中日关系变成"政冷经冷",利益攸关的财界也只能保持沉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财界也确实到了应摆脱政治襁褓的时代。他们接受官僚恩惠,又与政客勾结,再组成政官商联盟铁三角的经商模式,确实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有些大企业径自往国外投资设厂,甚至将经营总部搬迁到国外,包括中国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也冲淡了政官商的模式。当然,它也冲淡了财界影响政策,左右政局的能耐。
  换言之,小泉是历届保守政权中,与财界关系最薄,也最不受财界左右的政治人物。</P>
<P>  "中国人脉"不如前任
  现代国际政治,政府的功能不仅是保护国民,维护国家利益,还应协助商家开拓市场。但日本的官僚政客至今还埋头于分配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官僚的特长是"行政指导",而政客扮演的主要角色,则是协助瓜分利益。
  小泉以前的政府都曾建立起"中国人脉"关系,像竹下登、桥本龙太郎、野中广务等,这由于他们一方面与北京建立了互信关系,另一方面是除了政务之外也曾替大企业在中国推展商务。
  中国正在提升铁路交通系统,日本就渴望能通过参与京沪高速铁路等工程,左右中国未来的铁路交通技术。现在,不仅中日政界的"人脉"中断,更因为小泉政府与中国的对抗,日本明显丧失近水楼台的优势。
  法国、德国等政府高官接连访华,加上中国民间舆论压力,高速铁路十之八九不会让日本坐享其成。
  目前,中日关系"政冷经热",即使政府高层关系冷淡,甚至ODA削减或取消,日本在华的投资和贸易等商业活动还是欣欣向荣。这点,是日本商界感到庆幸的。
  但是,这种反常状态能够维持多久?明显的,即使正常商务会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干预,额外的、庞大的、国家规模的商机,就不会再让日本鱼与熊掌兼得。
  因此"政冷"也"经冷",反而是今后发展的常态。除了"经冷",日本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发言权,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的议席、东亚地区的合作问题,难免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个人顽固或一国独善必然要付出的代价。</P>
中国再逐步走向对日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