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武士道和日本刀原来如此(作者:我叫中国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8 06:12:54
原帖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707732892?pn=1,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大凡只要看过日本文艺作品,就不可能无视作为日本符号的武士道和日本刀。但是随着世人对武士道和日本刀的逐渐了解,那层神圣光环慢慢的褪色失去神秘的光彩。其实所谓武士道和日本刀的神话是近代的产物。

一.武士道——上世纪初的产物

武士道,这种提法最早是一个日本人新渡户稻造于明治32(1899年)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书《武士道》说的,这本书主要的目的是让美国人从好的方面认识日本人(日本锁国的大门正是被美国人踢开的),当时仅流传于美国知识分子小圈子。后来在这本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出版物逆引进到日本,掀起了日本的“武士道”狂热。

由于日本的对外扩张的战争需求,以及日本实际丢弃传统武术几乎一代人,本来引以为傲的肉搏战已经不如对手的矛盾,使得以明治38年(1903年)为界,政府决定借鉴《武士道》这本书。明治41年(1905年)日本语印刷本出版,“武士道”一词才正式成为了日语。这个印刷本出版是响应中日甲午海战(1894-1895年)后日本政府的要求。是当时日本战争国策的一部分。那本书第十三章的标题就是:刀·武士之魂。而当时一般日本百姓并不知道横空出世的“武士道”是什么东西。

二.废刀令:日本刀最后的绝响以及光复

1868年明治大王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明治3年(1870年)明治政府下令禁止庶民带刀;明治5年(1872)年更实行“散发脱刀令”;明治9年(1876年)《大礼服竝ニ军人**官吏等制服著用ノ外带刀禁止》,以及随着征兵令的实施,更加强制实行废刀;原本拥有特权的士族开始了一连串的叛乱,最终导致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内战:“西南战争”。 因为当时日本刀被西洋文明认定为野蛮的象征,面对着使用日本刀的保守势力的代表,明治当局在关于废除日本刀的决心上异常坚定。

明治10年(1877年)的“西南战争”进行正酣中。明治军军官仍必须严守禁止携带日本刀的命令。西南战争后日本的武士和日本刀已经寿终正寝。同时作为“条约改正运动”脱亚入欧的障碍,传统的日本拳术、剑道都引向了全道场废除的方向。

美国学者巴什福德·迪安的研究著作中记载到,他曾经于 1900年远赴日本考察刀剑的制造工艺,并且找到了几位依然掌握此类技艺的家族。但当他五年后重返该地时,发现这些老人已经纷纷离开人世。而子孙们已经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贱价卖出。日本武士刀的存在环境基本不存在了。

这和日本明治维新毅然与旧时代割断一切关系有关,导致有部分家族虽然保留了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但技艺已经完全失传。而在1905年之后,日本各地的古玩店里日本刀只能沦为不值钱的,带有异国情调的工艺品。

而现代的日本刀是在1933年2月6日,由荒川五郎、粟厚彦三郎等在东京下议院本着复兴日本民族精神的旗号,在帝国美术院第四部经过数年时间用收集到的民间资料重新制作的。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日本刀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和龙泉一样称为仿古,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日本武士刀。

三.古代战场的真日本刀作用

日本刀在日本战场是不是真正的武器?实际上日本刀作为武器发了多少作用,又有多少人知道。

日本历史研究家铃木真哉研究了日本战争史上最辉煌的战国时期。主要依据1729名武士向自己的主公申报战场战绩的,称为“军忠状”的记录。

由统计数据得知,最多的伤害是由箭矢造成的,占38.6%,其次是火枪(铁炮)占22.2%,然后是长枪20.8%,之后是石块占11.3%。日本刀所带来的伤害仅占4.5%,另一些伤害由可以忽略的其他途径造成。

所以他认为日本刀在战斗中并不起实际作用,日本刀的主要作用只是砍下死人的首级,以便领赏。

战国时代结束,天下被德川家康统合。这位君主和一般首任和平时代的君主一样,开始着手废武削兵行动。他规定了日本刀的定制,使得日本战国长刀就此告别历史舞台。日本刀成了短小而合新制的短刀(相对于战国的武器刀)。刀成了只是武士身份的象征物。

至此日本刀作为武器的剩余意义都已经全部失去。彻底转成了工艺品、装饰品。

四.幕府末期的日本刀

在幕末鸟羽伏见会战时,进城的天皇军更是惊讶: 因为那些幕府军高级将领遗留下来的武士刀“虽然名贵,但是细长, 看来像装饰品,一点都不像有战斗力的武器”。

近代刀剑修复家成濑关次在修理武士刀时,也多次提到“武士刀的脆弱超乎一般人想像”, 在他的修理记录中,他修过好几把缺口的「正宗」、 甚至还修过整把断裂的「村正」,这也在在证明武士刀“好刀”不见得真的能拿去实战。

关于幕末,大部分日本文艺作品必会提到的一场激斗:池田屋事件(いけだやじけん)的刀剑修理记录几乎就是这种说法的注释。

1864年7月8日(元治元年旧历六月五日)在京都发生的一宗政治袭击事件。池田屋是京都三条小桥的一间旅馆,当日京都守护职属下的武装组织——“新选组” 突袭池田屋,屋内多位主要来自长洲藩的尊王攘夷急进派,重要人物被杀或被捕。此事件又被称为“池田屋骚动”、“池田屋事变”,新选组局长近藤勇在书面上称为“洛阳骚乱”。
其间日本刀的毁伤情况表,足见日本刀相当容易受伤:一场激战过后,众组员都将刀剑交给修理研磨师龙斋俊永 修理。俊永对这批刀剑的损毁程度作了颇详细的记录,不单止令后世对于日本刀剑在实战中的性能和表现有更清晰的了解,更直指多名组员的 “名刀” 的真伪。
以下为一部份较有趣的记录:  

- 一番队副长助勤冲田总司的「加贺清光」... 「鋩子」折断。
- 二番队副长助勤永仓新八的「播州住手柄山氏繁」... 「鋩子」折断。
- 三番队副长助勤斋藤一的「摄州住池田鬼神丸国重」... 小伤无数。
- 四番队副长助勤松原忠司的「加州住藤岛友重」... 大伤四处,小伤十九处。
- 五番队副长助勤武田观柳斋 的「越前住常陆守兼植」... 小伤六处。
- 八番队副长助勤藤堂平助的「上总介兼重」... 「物打」小伤十一处,近「锷」却有大伤四处,无药可救。
(此刀得到“俊永”极高的评价,若能保存至今,势必是无价的珍品。)
- 十番队副长助勤「原田左之助」的 「江府住兴友」... 「物打」小伤七处,近「锷」大伤两处。

此外,队士浅野藤太郎的「武州重住藤原是一」, 岛田魁的「奥州仙台住源兵卫国包」, 三品仲治的「备州长船住藤原佑平」和佐佐木藏之丞的「越中住兼明」出现了弯曲情况;队士篠冢岸三所用佩刀「云州住家贞」的「物打」折断,都是较少见的损伤形式。

日本“名刀”的脆弱可见一斑。

五.二战战后的名刀

1970年11月,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煽动军队组织武装政变失败,切腹自杀。他是一个在政治思想上谬误多端、在艺术上的成就又不容抹煞的复杂人物。

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由他的学生兼爱人森田必胜介错,用的也是名刀, 问题是在介错时,“一刀下去砍不断首级”,结果只好像拖锯子一样来回拖,(据说当时三岛由纪夫“哀嚎声声传室外”,想必颇痛!)

森田必胜用的是名刀「关孙六」介错,但连砍数次都未能砍下三岛由纪的头颅,三岛由纪夫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还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

六.日本刀的神话和伪物

如果要说那些鬼神故事,必能吹水好多天,如果要列出那个很长的名单,那会是一大版。

如果试图总结的话,说句不算夸张的话:基本所有日本名刀都有神话背景,而所有的日本名刀几乎都有赝品。至少在战国到幕末即是如此(以“池田屋”事件为例可见一斑)。

七.新的神话仍在继续

随着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日本急需要摆脱战败国的处境,日本的民族意识抬头,尤其日本对二次元领域的统辖,使得日本可以为自己的文化大力鼓吹,武士道乃至日本刀再次活跃在文艺作品的方方面面。



日本刀原来如此物语(7分45秒、11分25秒有武士道和铃木真哉研究的介绍)

原帖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707732892?pn=1,作者观点仅供参考


大凡只要看过日本文艺作品,就不可能无视作为日本符号的武士道和日本刀。但是随着世人对武士道和日本刀的逐渐了解,那层神圣光环慢慢的褪色失去神秘的光彩。其实所谓武士道和日本刀的神话是近代的产物。

一.武士道——上世纪初的产物

武士道,这种提法最早是一个日本人新渡户稻造于明治32(1899年)年在美国以英文出版的书《武士道》说的,这本书主要的目的是让美国人从好的方面认识日本人(日本锁国的大门正是被美国人踢开的),当时仅流传于美国知识分子小圈子。后来在这本墙外开花,墙内香的出版物逆引进到日本,掀起了日本的“武士道”狂热。

由于日本的对外扩张的战争需求,以及日本实际丢弃传统武术几乎一代人,本来引以为傲的肉搏战已经不如对手的矛盾,使得以明治38年(1903年)为界,政府决定借鉴《武士道》这本书。明治41年(1905年)日本语印刷本出版,“武士道”一词才正式成为了日语。这个印刷本出版是响应中日甲午海战(1894-1895年)后日本政府的要求。是当时日本战争国策的一部分。那本书第十三章的标题就是:刀·武士之魂。而当时一般日本百姓并不知道横空出世的“武士道”是什么东西。

二.废刀令:日本刀最后的绝响以及光复

1868年明治大王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明治3年(1870年)明治政府下令禁止庶民带刀;明治5年(1872)年更实行“散发脱刀令”;明治9年(1876年)《大礼服竝ニ军人**官吏等制服著用ノ外带刀禁止》,以及随着征兵令的实施,更加强制实行废刀;原本拥有特权的士族开始了一连串的叛乱,最终导致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内战:“西南战争”。 因为当时日本刀被西洋文明认定为野蛮的象征,面对着使用日本刀的保守势力的代表,明治当局在关于废除日本刀的决心上异常坚定。

明治10年(1877年)的“西南战争”进行正酣中。明治军军官仍必须严守禁止携带日本刀的命令。西南战争后日本的武士和日本刀已经寿终正寝。同时作为“条约改正运动”脱亚入欧的障碍,传统的日本拳术、剑道都引向了全道场废除的方向。

美国学者巴什福德·迪安的研究著作中记载到,他曾经于 1900年远赴日本考察刀剑的制造工艺,并且找到了几位依然掌握此类技艺的家族。但当他五年后重返该地时,发现这些老人已经纷纷离开人世。而子孙们已经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贱价卖出。日本武士刀的存在环境基本不存在了。

这和日本明治维新毅然与旧时代割断一切关系有关,导致有部分家族虽然保留了祖先遗留下来的产业,但技艺已经完全失传。而在1905年之后,日本各地的古玩店里日本刀只能沦为不值钱的,带有异国情调的工艺品。

而现代的日本刀是在1933年2月6日,由荒川五郎、粟厚彦三郎等在东京下议院本着复兴日本民族精神的旗号,在帝国美术院第四部经过数年时间用收集到的民间资料重新制作的。

所以现代意义上的日本刀在很大程度上只能和龙泉一样称为仿古,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日本武士刀。

三.古代战场的真日本刀作用

日本刀在日本战场是不是真正的武器?实际上日本刀作为武器发了多少作用,又有多少人知道。

日本历史研究家铃木真哉研究了日本战争史上最辉煌的战国时期。主要依据1729名武士向自己的主公申报战场战绩的,称为“军忠状”的记录。

由统计数据得知,最多的伤害是由箭矢造成的,占38.6%,其次是火枪(铁炮)占22.2%,然后是长枪20.8%,之后是石块占11.3%。日本刀所带来的伤害仅占4.5%,另一些伤害由可以忽略的其他途径造成。

所以他认为日本刀在战斗中并不起实际作用,日本刀的主要作用只是砍下死人的首级,以便领赏。

战国时代结束,天下被德川家康统合。这位君主和一般首任和平时代的君主一样,开始着手废武削兵行动。他规定了日本刀的定制,使得日本战国长刀就此告别历史舞台。日本刀成了短小而合新制的短刀(相对于战国的武器刀)。刀成了只是武士身份的象征物。

至此日本刀作为武器的剩余意义都已经全部失去。彻底转成了工艺品、装饰品。

四.幕府末期的日本刀

在幕末鸟羽伏见会战时,进城的天皇军更是惊讶: 因为那些幕府军高级将领遗留下来的武士刀“虽然名贵,但是细长, 看来像装饰品,一点都不像有战斗力的武器”。

近代刀剑修复家成濑关次在修理武士刀时,也多次提到“武士刀的脆弱超乎一般人想像”, 在他的修理记录中,他修过好几把缺口的「正宗」、 甚至还修过整把断裂的「村正」,这也在在证明武士刀“好刀”不见得真的能拿去实战。

关于幕末,大部分日本文艺作品必会提到的一场激斗:池田屋事件(いけだやじけん)的刀剑修理记录几乎就是这种说法的注释。

1864年7月8日(元治元年旧历六月五日)在京都发生的一宗政治袭击事件。池田屋是京都三条小桥的一间旅馆,当日京都守护职属下的武装组织——“新选组” 突袭池田屋,屋内多位主要来自长洲藩的尊王攘夷急进派,重要人物被杀或被捕。此事件又被称为“池田屋骚动”、“池田屋事变”,新选组局长近藤勇在书面上称为“洛阳骚乱”。
其间日本刀的毁伤情况表,足见日本刀相当容易受伤:一场激战过后,众组员都将刀剑交给修理研磨师龙斋俊永 修理。俊永对这批刀剑的损毁程度作了颇详细的记录,不单止令后世对于日本刀剑在实战中的性能和表现有更清晰的了解,更直指多名组员的 “名刀” 的真伪。
以下为一部份较有趣的记录:  

- 一番队副长助勤冲田总司的「加贺清光」... 「鋩子」折断。
- 二番队副长助勤永仓新八的「播州住手柄山氏繁」... 「鋩子」折断。
- 三番队副长助勤斋藤一的「摄州住池田鬼神丸国重」... 小伤无数。
- 四番队副长助勤松原忠司的「加州住藤岛友重」... 大伤四处,小伤十九处。
- 五番队副长助勤武田观柳斋 的「越前住常陆守兼植」... 小伤六处。
- 八番队副长助勤藤堂平助的「上总介兼重」... 「物打」小伤十一处,近「锷」却有大伤四处,无药可救。
(此刀得到“俊永”极高的评价,若能保存至今,势必是无价的珍品。)
- 十番队副长助勤「原田左之助」的 「江府住兴友」... 「物打」小伤七处,近「锷」大伤两处。

此外,队士浅野藤太郎的「武州重住藤原是一」, 岛田魁的「奥州仙台住源兵卫国包」, 三品仲治的「备州长船住藤原佑平」和佐佐木藏之丞的「越中住兼明」出现了弯曲情况;队士篠冢岸三所用佩刀「云州住家贞」的「物打」折断,都是较少见的损伤形式。

日本“名刀”的脆弱可见一斑。

五.二战战后的名刀

1970年11月,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煽动军队组织武装政变失败,切腹自杀。他是一个在政治思想上谬误多端、在艺术上的成就又不容抹煞的复杂人物。

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时,由他的学生兼爱人森田必胜介错,用的也是名刀, 问题是在介错时,“一刀下去砍不断首级”,结果只好像拖锯子一样来回拖,(据说当时三岛由纪夫“哀嚎声声传室外”,想必颇痛!)

森田必胜用的是名刀「关孙六」介错,但连砍数次都未能砍下三岛由纪的头颅,三岛由纪夫难忍痛楚,试图咬舌自尽,还沉吼低呼著:“再砍!再砍!使力!”,第四次介错改由学习过居合道的盾会成员古贺浩靖执行,终于成功……

六.日本刀的神话和伪物

如果要说那些鬼神故事,必能吹水好多天,如果要列出那个很长的名单,那会是一大版。

如果试图总结的话,说句不算夸张的话:基本所有日本名刀都有神话背景,而所有的日本名刀几乎都有赝品。至少在战国到幕末即是如此(以“池田屋”事件为例可见一斑)。

七.新的神话仍在继续

随着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日本急需要摆脱战败国的处境,日本的民族意识抬头,尤其日本对二次元领域的统辖,使得日本可以为自己的文化大力鼓吹,武士道乃至日本刀再次活跃在文艺作品的方方面面。



日本刀原来如此物语(7分45秒、11分25秒有武士道和铃木真哉研究的介绍)

日本刀和我国汉以后的剑一样,更多的时候是用来表明身份,阶级和防身的物品而非用于战场上的武器。
看日本刀的样式就能知道日本刀的脆弱。刀背到刀刃很窄,刀尖到刀柄的长度很长,而且中间无厚度过度。
但是也有很多优点,比如轻便,锋利。而且当时日本刀的制刀技术跟淬火技术都是世界一流的,弥补了刀硬度的不足。

楼上说日本刀不用于战场上是不对的。举例,戚继光剿灭倭寇时,当时的日本浪人就是使用的传统日本刀,配合上日本刀法,威力不小。
戚继光在《短器长用解》中写到: “长刀,此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彼以此跳舞光闪而前,我兵已夺气矣。倭喜跃,一迸足则丈余,刀长五尺,则大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遭之者身多两断。缘器利而双手使用,力重故也。”可见日本刀的硬度也并非那么脆弱。

戚继光后来结合日本刀的样式以及苗刀样式创造了戚刀,并且根据得来的日本刀谱学习并改进了刀法。在明代时,可以说无论是从刀法还是刀的制作上,中国都已经落后了。而日本刀的制作技术相传是从中国唐代传过去的,后来失传。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12 22:16
看日本刀的样式就能知道日本刀的脆弱。刀背到刀刃很窄,刀尖到刀柄的长度很长,而且中间无厚度过度。
但是 ...
日本刀的技术源头应该追溯到汉魏晋时期的中国,就像和服一样,唐代日本通过与中国的文化技术交流进一步提升了自身,但其本身有几百年时间打下的根基。
胡尘 发表于 2012-7-12 23:15
日本刀的技术源头应该追溯到汉魏晋时期的中国,就像和服一样,唐代日本通过与中国的文化技术交流进一步提 ...
说的是,在此之前日本有自己的锻造技术的。唐代时唐刀技术的传入使日本刀的铸造产生了一次飞跃,而日本刀的铸造技术就是以唐刀技术为基础的,后来又有发展。

可惜中国改朝换代频频,不仅铸造技术,其它很多技术都失传了。日本岛国的封闭性反而更能传承中国古代的一些技术。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翰林学士集》、《天工开物》这些典籍都曾失传,后由日本传回。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12 23:26
说的是,在此之前日本有自己的锻造技术的。唐代时唐刀技术的传入使日本刀的铸造产生了一次飞跃,而日本刀 ...
嗯,其实唐刀一类的直刀在中国的没落还有兵器发展的客观要求,昂贵又不能回炉的直刀确实不适合古代中国这种动辄数十万人大会战的战争环境。当然,还有政治因素,现在中国也禁枪嘛!;P
胡尘 发表于 2012-7-12 23:45
嗯,其实唐刀一类的直刀在中国的没落还有兵器发展的客观要求,昂贵又不能回炉的直刀确实不适合古代中国这 ...

的确啊。这里是感慨了下优良锻造技术的失传。
其实要说大规模作战的话,长柄武器的发展也是个必然,唐以前有长矛,戟等,使用这些武器的名将不少。到了宋代发展出来了枪,乍看之下枪跟矛很像,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从硬柄改为软柄,可以借力打力。另外再配合阵法,比如戚继光的鸳鸯阵,进可攻,退可守。完爆倭寇。

说到政治因素,在元代因为防汉思想作祟,老百姓做饭用的菜刀都是几家几户用一把,还得登记造册,由此诞生了刀削面,算是元朝给中华传统美食做了一个别样的贡献吧。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12 23:55
的确啊。这里是感慨了下优良锻造技术的失传。
其实要说大规模作战的话,长柄武器的发展也是个必然,唐 ...
噗,刀削面还有这样的来历啊:P
打刀这东西,的确锋利,但是的确容易坏。

另外倭寇拿打刀的多是因为很多人就是破落的武士。日本至少战国时期普通步兵还是拿竹枪的。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12 22:16
看日本刀的样式就能知道日本刀的脆弱。刀背到刀刃很窄,刀尖到刀柄的长度很长,而且中间无厚度过度。
但是 ...
那是戚继光骗军费的托辞。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12 22:16
看日本刀的样式就能知道日本刀的脆弱。刀背到刀刃很窄,刀尖到刀柄的长度很长,而且中间无厚度过度。
但是 ...
这里所说的不上战场并非绝对,而是与作战的功能相比,日本刀更多的用于仪式化的东西。对于倭寇来说,多属于下层浪人阶层,当然是有什么用什么,即便如此,倭寇的主流兵器也不是日本刀而是长矛,弓箭,火枪之类的。
我国古代对日本刀的推崇,更多是出于对其优美的外形工艺而非对其用于战场上的实用性,戚继光所创的戚家刀从型制到使用方法都和日本刀完全不同,而苗刀是我国早已有之,和日本刀没有什么关系。
极乐鸟 发表于 2012-7-13 18:36
那是戚继光骗军费的托辞。
这方面的资料很多的,回头我再给你敲上来,不是戚继光一个这么说。除非这些人一起串通好了骗军费。

zy820717 发表于 2012-7-13 19:10
这里所说的不上战场并非绝对,而是与作战的功能相比,日本刀更多的用于仪式化的东西。对于倭寇来说,多属 ...


呵呵,我没说苗刀跟日本刀有关啊。我说戚刀是参考日本刀跟苗刀的样式制作的,苗刀苗刀,听名字就能知道是中国的,苗者,修长也,实际也是如此。

另外,要说完全不同那是不对的。使用方法,戚继光也的确参考了日本刀法。这都是有记载的。古代对日本刀的推崇远远赶不上现在对日本刀的推崇。戚继光一个武将,当然是从战场实用性上来考量武器。说到优美,中国武器样式更多,优美的也不少。
zy820717 发表于 2012-7-13 19:10
这里所说的不上战场并非绝对,而是与作战的功能相比,日本刀更多的用于仪式化的东西。对于倭寇来说,多属 ...


呵呵,我没说苗刀跟日本刀有关啊。我说戚刀是参考日本刀跟苗刀的样式制作的,苗刀苗刀,听名字就能知道是中国的,苗者,修长也,实际也是如此。

另外,要说完全不同那是不对的。使用方法,戚继光也的确参考了日本刀法。这都是有记载的。古代对日本刀的推崇远远赶不上现在对日本刀的推崇。戚继光一个武将,当然是从战场实用性上来考量武器。说到优美,中国武器样式更多,优美的也不少。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13 19:55
这方面的资料很多的,回头我再给你敲上来,不是戚继光一个这么说。除非这些人一起串通好了骗军费。


日本刀锋利异常,刀法简捷实用,这个我不反对。但一跃一丈、身多两断明显夸张。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13 19:55
这方面的资料很多的,回头我再给你敲上来,不是戚继光一个这么说。除非这些人一起串通好了骗军费。


日本刀锋利异常,刀法简捷实用,这个我不反对。但一跃一丈、身多两断明显夸张。

极乐鸟 发表于 2012-7-13 20:34
日本刀锋利异常,刀法简捷实用,这个我不反对。但一跃一丈、身多两断明显夸张。


一丈不过三米多点而已,我们初中升学考试,立定跳远,满分是两米四六,这么多年了,我现在记得还很清楚。那还是16岁左右的跳跃能力。何况一个练家子。如果再借点起势之力,跳跃这么远更在情理之中。

“身多两断”的“身”该是指的前一句的“长器”,比如长矛,枪等,毕竟是木柄的,被刀拦腰一砍,断了也很正常。
这两点都算不得夸张。

刚才我翻阅完了《纪效新书》、《阵纪》,正在翻阅《辛酉刀法》,里面对于倭寇战法、日本刀及其刀法多有记载。
极乐鸟 发表于 2012-7-13 20:34
日本刀锋利异常,刀法简捷实用,这个我不反对。但一跃一丈、身多两断明显夸张。


一丈不过三米多点而已,我们初中升学考试,立定跳远,满分是两米四六,这么多年了,我现在记得还很清楚。那还是16岁左右的跳跃能力。何况一个练家子。如果再借点起势之力,跳跃这么远更在情理之中。

“身多两断”的“身”该是指的前一句的“长器”,比如长矛,枪等,毕竟是木柄的,被刀拦腰一砍,断了也很正常。
这两点都算不得夸张。

刚才我翻阅完了《纪效新书》、《阵纪》,正在翻阅《辛酉刀法》,里面对于倭寇战法、日本刀及其刀法多有记载。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13 20:51
一丈不过三米多点而已,我们初中升学考试,立定跳远,满分是两米四六,这么多年了,我现在记得还很清楚 ...
我也练过点武术,一跃三米不难,但跃出三米还有攻击力则很难。形意高手的虎扑也不过如此。
极乐鸟 发表于 2012-7-13 21:06
我也练过点武术,一跃三米不难,但跃出三米还有攻击力则很难。形意高手的虎扑也不过如此。
刀势用猛,长短兵相接,要趁对方招式用老时,贴身近战。跃出三米,对于持刀的劈砍来,杀伤力不小的。
很多记载都表明,倭寇的身法很灵活,左右跳跃倏忽。练形意的人的一跃,一丈是入门,两丈多的像郭云深,三丈多的像孙禄堂,可称高手。
戚继光骗军费是有道理的,因为明朝文官集团搞垮了军队和军工,明军装备的武器和垃圾差不多,所以和日本刀一对比,显得对方神兵利器,其实不是倭刀厉害,而是明器太菜。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西北军私造的大刀做工粗糙,毫无美感,却能在白刃战中取得均势,也没听说被倭刀一斩两断,反倒是一劈倭刀两段的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舍得用料,西北军大刀工艺不行,但可以用分量弥补,倭刀再锋利在重量面前只有断裂一条路。
yanhaifst2 发表于 2012-7-15 11:49
戚继光骗军费是有道理的,因为明朝文官集团搞垮了军队和军工,明军装备的武器和垃圾差不多,所以和日本刀一 ...
呵呵,抗战时期的大刀就是鬼头刀,在明代早就有。而且不仅这种鬼头大刀,像偃月刀等等不小十数种,在《阵纪》里都有记载。说倭刀没有用不对的,戚继光后来去北边戍边,已经在军队里使用上苗刀以及倭刀。
倭刀刀法也被学过来,不是毫无道理的。

不是说现在,就是放在古代,倭刀跟鬼头大刀对砍,也是倭刀断的多。两者的厚度、重量差太远。但是灵活性上,倭刀就占据很大优势。戚继光参考日本的《阴流刀法》(或作《隐流刀法》)创的《辛酉刀法》,从中可以看出,倭刀刀法变化多、快,后来日本的这刀谱它们还失传了。戚继光想方设法弄军费是没错,但不足以说明这种种历史记载的东西。

抗战时,白刃战劈砍,前期咱们是吃亏的,一方面可能是体力不行,一方面可能就是训练不足。
不是说鬼子的刀工艺复杂不容易修复和批量生产么?二战时量产的指挥刀,那就是渣一般的存在
xxg1017 发表于 2012-7-20 10:46
不是说鬼子的刀工艺复杂不容易修复和批量生产么?二战时量产的指挥刀,那就是渣一般的存在
你第一句说到点子上了,的确如此,工艺复杂,费时费力。传统的日本名刀都是手工打造的,一进入流水线生产,质量直线下降。
不知道技术水平发展到现在,工业化生产的日本刀怎么样。谁了解的可以给科普下。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20 14:43
你第一句说到点子上了,的确如此,工艺复杂,费时费力。传统的日本名刀都是手工打造的,一进入流水线生产 ...


请见山东汉威公司的网页,那里说得比较详细~~~
关于日本刀,别的不多说了,以哥萨克骑兵刀做对比,两者刀脊厚度、刀面宽度大致相当。而这两者的刀脊厚度,刀面宽度都大于美国巴顿骑兵剑,而美国巴顿剑与法国骑兵剑相当......
呵呵,请你推理之,我说多了怕被人骂为汉奸,呵呵~~~~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20 14:43
你第一句说到点子上了,的确如此,工艺复杂,费时费力。传统的日本名刀都是手工打造的,一进入流水线生产 ...


请见山东汉威公司的网页,那里说得比较详细~~~
关于日本刀,别的不多说了,以哥萨克骑兵刀做对比,两者刀脊厚度、刀面宽度大致相当。而这两者的刀脊厚度,刀面宽度都大于美国巴顿骑兵剑,而美国巴顿剑与法国骑兵剑相当......
呵呵,请你推理之,我说多了怕被人骂为汉奸,呵呵~~~~
无敌小白 发表于 2012-7-20 15:49
请见山东汉威公司的网页,那里说得比较详细~~~
呵呵,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得到资料。好的,谢谢!
好的日本刀都是手工品,利是挺锋利的,就是韧性不行,一对一或小规模PK还可以,打大阵就不行了。二战时批量的指挥刀,前期也还行,后期就是,嗯,上面有童鞋说了,就是渣一样的存在……好好的唐朝陌刀,笔直的身材到了日本就弯了……
PS:部队的装备,都是批量的,跟手工品比起来,一些指标比不上是正常的……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20 14:43
你第一句说到点子上了,的确如此,工艺复杂,费时费力。传统的日本名刀都是手工打造的,一进入流水线生产 ...
工业化商品刀的话,个人还是继续推销武刀剑向日葵
东风妖洞妖 发表于 2012-7-26 16:06
好的日本刀都是手工品,利是挺锋利的,就是韧性不行,一对一或小规模PK还可以,打大阵就不行了。二战时批量 ...
好像是由于日本人当时的锻造技术不过关,无法造直刃的刀身吧。陌刀那种大杀器,好像没见倭人仿造成功过。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12 22:16
看日本刀的样式就能知道日本刀的脆弱。刀背到刀刃很窄,刀尖到刀柄的长度很长,而且中间无厚度过度。
但是 ...
有两点要说明一下:第一,楼主并没有说刀不用于战场,只不过说刀用于进展的多,战场上多用远距武器;其二,当年剿倭寇时,我想并非是日本刀太厉害。日本刀固然厉害,但当时明军卫所兵战斗力低下恐怕也是一个显得日本刀厉害的原因吧!
无敌小白 发表于 2012-7-20 15:49
请见山东汉威公司的网页,那里说得比较详细~~~
关于日本刀,别的不多说了,以哥萨克骑兵刀做对比,两者 ...
大可不必如此,有什么就说,各抒己见,我想没有人会骂你是汉奸,大家互相交流想法嘛,这样才能互有裨益!
现在中国能锻造出和唐陌刀一样的锋利且兼具硬度与韧性的刀嘛?知道的科普一下
天朝郭三爷 发表于 2012-8-22 16:15
有两点要说明一下:第一,楼主并没有说刀不用于战场,只不过说刀用于进展的多,战场上多用远距武器;其二 ...
你的回复有点文不对题。
很明显我是回复我楼上的那位朋友的,我在三楼明显指出了回复的人,就是二楼的朋友。

“远距兵器”没有这种说法,也不明确。或许你指的是长柄武器或者远距离攻击类武器如弓弩等?

长枪长矛对刀剑都是优势,但是也看你枪法如何,挥舞起长枪来很容易招式用老,回防不及,被刀剑近身劈砍戳刺。日本刀以及刀法都被戚继光研究与继承发展下来了,我在上面都有提到。恐怕不会支持你说的“并非是日本刀太厉害“的观点。
天朝郭三爷 发表于 2012-8-22 16:23
现在中国能锻造出和唐陌刀一样的锋利且兼具硬度与韧性的刀嘛?知道的科普一下
我楼上的帖子已经说过了,山东汉威公司,你可以去搜索一下视频和该公司的网页。
这比我在此写帖子,更能让你有直观的认识。
天朝郭三爷 发表于 2012-8-22 16:19
大可不必如此,有什么就说,各抒己见,我想没有人会骂你是汉奸,大家互相交流想法嘛,这样才能互有裨益!
既然你这么说了,呵呵~~
这么说吧。
日本武士刀在日本战国时代有多种款式,一个回帖实在难以描述,现专说抗战时代的日本指挥刀。
这种日本指挥刀,重量大约在1~1.5公斤左右,通常来说略重于哥萨克骑兵刀;其刀刃长度比哥萨克骑兵刀略长,刀脊、刀面差不多。(只能说差不多,因为这两种刀的标准化,实在是做的不怎么样......)
综上所述,理论上来说,这两种刀的“战斗力”大致来说是差不多的,具体到每一把刀的质量,就看做这把刀的工匠技术水平和材料。(但必须指出的是,因为日本人当时的普遍身高,日本指挥刀在实战时,在通常情况下,是以双手剑的战斗方式进行的。)
此外,日本指挥刀与哥萨克骑兵刀与法国骑兵剑、美国巴顿剑做对比,前两者的刀脊、刀面都略胜后两者。而后两者之所以被称为“剑”,不止是因为它们是直刃的,而且作战方式都是以“刺击”居多,即便是骑兵作战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从刀重、刀脊、刀面这个角度出发,若日本指挥刀是“华而不实的玩物”,那哥萨克骑兵刀也是,法国骑兵剑与美国巴顿剑更是~~~
嘻嘻嘻嘻~~~O(∩_∩)O
因为幕末时代进过长期的承平已经使日本刀佩刀化,江户时代的刀一般都是佩刀(在当时连锋利的刀也被视为不吉利,品刀的标准是看刀是否华美而不是是否能用于实战),刀身薄重量轻并不适合于格斗,在格斗中损坏很正常。用于实战的日本刀比用于日常佩戴的日本刀的刀身要厚要重。
在万历明日朝鲜战争中明军、朝军的刀经常的日军的刀斩断,废材朝军先不管他,朝鲜战场上的明军大部分是从各地调来精锐装备精良。这说明日本刀在实战中的价值是相当不错的。明末武人就相当喜欢使用日本刀,明军也装备过仿造的日本刀。
还有在当时的作战中长枪的使用频率比刀大,这并不代表刀在实际作战中没用。
日本人明明是用刀,为什么叫剑道?分不清吗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7-20 14:43
你第一句说到点子上了,的确如此,工艺复杂,费时费力。传统的日本名刀都是手工打造的,一进入流水线生产 ...
这玩意量产和张小泉、王麻子基本就是一个档次,双立人必胜之
elicxxx 发表于 2012-8-26 17:23
这玩意量产和张小泉、王麻子基本就是一个档次,双立人必胜之
是,跟现代材料还有锻造工艺一比,以前的材料跟工艺都是浮云哪。
技术总是进步的。
魂自商都 发表于 2012-8-26 20:54
是,跟现代材料还有锻造工艺一比,以前的材料跟工艺都是浮云哪。
技术总是进步的。
兄弟家里三代打铁(到我爹、我叔那代),打过菜刀、锉刀,也打过单刀和鬼头大刀。据说质量上颇有口碑。自从有了段床和工业量产的高质量胚钢,加上成熟的热处理工艺。刀具的质量和刀具师傅的手艺关系已经不大了。那些所谓的纯手工的刀具基本都是装13,骗钱的。
实在受不了了,一个步兵用佩刀跟骑兵刀比结实,赢了有意思吗?
用法都不一样,你怎么不跟锤子比呢?好歹都是步兵用的。
刀在步兵手里就是现在手枪、卡宾枪的用途,解放前还有手枪队呢,那是主战兵器吗?
至于倭寇刀法好,那就跟东北的绺子枪法好一样,社会混乱的时候能称雄一时,正规军来了一样白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