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隆中对”的战略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8 11:32:46
“隆中对”的战略探讨
众所周知,诸葛武侯一语“隆中对”,刘备称“善”。自此刘备的实力便由弱渐强。终于三分天下。
诸葛武侯语:"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但后情况有变,由于战略操作失误,加之关羽的个性弱点。终使荆州落入孙权之手。“隆中对”的战略构思终究没有实现。但是,孙刘有几次联合出兵也隐约有着“隆中对”的影子。

后人多认为隆中对是个绝妙的战略构想。但亦有人认为“隆中对”是有其战略上的致命弱点的。
北宋苏洵说:“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战略上的失策。毛泽东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从评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赞同苏洵对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不知各位有何意见?“隆中对”的战略探讨
众所周知,诸葛武侯一语“隆中对”,刘备称“善”。自此刘备的实力便由弱渐强。终于三分天下。
诸葛武侯语:"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但后情况有变,由于战略操作失误,加之关羽的个性弱点。终使荆州落入孙权之手。“隆中对”的战略构思终究没有实现。但是,孙刘有几次联合出兵也隐约有着“隆中对”的影子。

后人多认为隆中对是个绝妙的战略构想。但亦有人认为“隆中对”是有其战略上的致命弱点的。
北宋苏洵说:“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战略上的失策。毛泽东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从评点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不仅赞同苏洵对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不知各位有何意见?
我倒认为诸葛亮的选择是对的。
诸葛亮提出进军西南,鼎足三分,是形势所逼,当时北方基本上已经被曹操平定,进军北方显然是不可能的,再说以前刘备数次败给曹操,就算让他北上,他也不会肯。东南孙氏政权已经历经三世,根基已经非常稳固,实力也算雄厚,进兵东南显然也不可取。剩下的就只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章和汉中张鲁这三个地盘了。这三个人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优柔寡断,毫无进取之心,对臣民的恩德也不多,进取倒有希望。就刘备的实力而言,必须借兵才能达到目的,所以他要先借刘表的实力,先取刘章,次而反攻刘表,最后吞并张鲁。这是隆中之策所要做的第一步。可是由于曹操的南下计划被打乱。但大方向没变,而且最后这三个地方他都得到了。
再说诸葛的两路齐出,这也是非常精妙的设想,他说了,“东连孙吴”,这点很重要,对他要连,也要防,所以驻守荆州的士兵也不能少,当真正两路齐出的时候,这路兵马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攻,而是抢和拖,抢是和东吴抢战略枢纽,一方面可以防备东吴有变,另一方面也为以后进攻东吴作准备。拖是拖住曹操在东部的军队,减少西路主力军的压力。真正唱主角的并不是这路兵。
真正的主角就是像诸葛后来做的那样,是西出汉中的那路军队,它集中了汉军的主力。西路军的作战目的是首先出汉中直取关中,夺下了关中,就真正的制造出铁壁合围的局面,曹操将陷于被动。迫使他后撤以扭转局面,到时汉军主攻洛阳方向,吴军主攻山东方向。曹操未必能顶得住,要是保不住退到黄河以北的话,那另一支力量就显出来了,就是辽东公孙氏,此人唯利是图,目光短浅,很可能会从背后进攻曹操。这样曹操腹背受敌,必然失败。这是隆中之策的第二步。
接下来就是东吴,灭掉曹操以后,东路军在进军中所抢到的战略重镇就显出重要了。以这些地点为出发,灭东吴也就不难了。隆中策第三步完成。
然后就是灭掉剩下的阿猫阿狗,最后再让献帝和刘琦一样“病死”,刘备称帝。隆中策完美收场。
这是我的看法,还望各位指教。
诸葛亮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能到这一步,已属难能可贵了。
隆中对最大的弱点就是荆州和东吴这一对矛盾,又想要荆州又想结好孙权,两头都要占便宜,那有这么好的事,孙权又不是傻子。
游梦中兄:
隆中策出台的时间是刘表还在位的时候,不存在与东吴的矛盾问题。当时所谓的外联东吴是在基本解决了刘章以后,回攻刘表的时候才应该要求联合的。完美隆中策是和东吴合攻刘表,分荆州,而不要求刘备独占荆州。
要说隆中策的弱点,应该是没有多考虑曹操南下。在假设曹操不会南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实荆州的存在为吴和魏之间提供了缓冲,对吴有利无害,是东吴的短视害己害人。
诸葛亮的选择是当时唯一可行的选择。弱点肯定有,但这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以下是引用catsite在2003-6-24 12:23:00的发言:
其实荆州的存在为吴和魏之间提供了缓冲,对吴有利无害,是东吴的短视害己害人。

荆州的地理位置很好,四通八达。是真正的战略要枢、兵家必争之地,蜀吴的荆州之争是必然会发生的。
东吴的确短视,如果将进攻时间推后,对东吴更有利。
东吴与魏有长江之隔。不利攻。荆湘之地人才辈出,是一个联结枢纽。可攻可防。若要出兵,东吴又怎能弃易从难?吕蒙的话就很说明问题:“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另外,分荆州我觉得好像又不是,蜀当时就没有还荆州的意思。后来给了吴3镇,但真正的战略要地还是在蜀手里。让吴芒刺在背……乃至最后魏、吴各占荆州部分。

武候当时的设想大概是刘备会接刘表让的荆州(吴早已虎视眈眈,刘表和吴积怨以久,有杀父之仇啊)。但以荆州疑兵,而以汉中出兵古来例子不多。刘邦有了一次,但他有韩信。而且武候数次北伐之地所看起来似乎有些大军劳师远征的意味。再说2路出兵,若主力部队被击溃(汉中那个地方并不好打)。则那个疑兵并不能起多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不应该会把战略寄托在友邦身上,那是不保险的。何况益州地小民少(不过武候训练的兵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分兵能够有效的集中战力么?若蜀进攻受阻,吴是不会白费力气的。何况蜀也不会和魏两败俱伤让吴去捡现成的把……
若魏降兵力集中在宛一带。现以优势兵力灭掉疑兵,然后挥师北上……?

当然,我不是说武候3分天下有问题,这个战略观点绝对是正确的。
类似的观点很多人都提过,鲁肃、周喻、郭嘉……
欢迎各位探讨
诸葛的建议看起来是先让刘备借刘表之势占领益州,以刘表的性格,是会借刘备兵把他打发走的。只有刘备占领了益州,就是“外联东吴了”。合力分了荆州,要诀也是一个“抢”字。东吴诸公志向并不远大,是会安心和刘备分荆州的。这样,外联东吴已成。
再说两路出兵,先出兵的肯定是西路兵,打张鲁的汉中,这点并不难做到,打下之后,曹操不会坐视刘备做大,必会来和他抢汉中,这时刘备以才胜之兵对曹操的远来之师,占的便宜一定不少,且汉中之地,交通不便,不可能大兵团作战。这样曹操兵多的优势就显现不出来了。西路兵的首要任务是要先打几个胜仗,这点也不难做到,让东吴看到有利可图,增加他策应蜀汉的决心。
西路兵出战曹操一段时间以后,东路军才会出动,这样所谓的曹军集兵东部就变成不大可能的了。开始时也要打硬仗,只要取胜,做出进军顺利的态势,这样两路军都有声有色。东吴这种贪图小利的国家必会出兵。东吴的进军也会比《三国》里的北伐打的要顺利的多,因为蜀汉的东路军的小胜利绝对会吸引曹操在东部的军队去围攻,只要东吴动起来,那已被调动的曹军面临的形势将是十分危险,败退也是可以被预见的了。东吴的开局顺利必然会激励他继续北进。搅乱曹操东部,造成的必是他首尾不能相顾。东西都顾不了。这样隆中对的进兵计划就能顺利进行。
我觉得东吴不是说志向不远大就不取荆州,门户啊。必然要取。
不过吴主孙权确实没有它哥哥和父亲那样的志向
说东吴无大志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太早的去抢荆州,结果还是和人分荆州,且给他下步的北伐造成了麻烦,没有策应,结果只能是失败。吴蜀谁都没可能以单独的实力灭掉魏国。
隆中策要求的就是两者策应进击。先难后易。
正是东吴抢荆州的做法改变了蜀汉原来的打算,变成向现易后难,虽然最后刘备也失败了。但是就算他胜利的灭掉东吴,那得到利益的也将是曹魏。因为这是刘备绝对是地广兵不足,曹魏在中部和东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造成突破。最终还是会迫使刘备收缩战线。打东吴等于费力不讨好。
我现在很想知道为什么主席给了那样一个评语?
主席也算是战略高手啊。难道是他打游击战打习惯了?
由四川出关中的路一定相当难走,后勤补给相当困难。所以需要荆州来做前进基地,至于说所谓兵力分散,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没有荆州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而没有益州下场只怕更惨,毕竟荆州是四战之地,实在不适合做战略大后方。而且从关羽一开始打的几个胜仗来看,即使兵力分散,要守住荆州也不是没可能,只能说关羽实在没什么战略头脑,而东吴背后捅刀也实在够狠的。
以下是引用杨威利在2003-6-25 22:12:00的发言:
我现在很想知道为什么主席给了那样一个评语?
主席也算是战略高手啊。难道是他打游击战打习惯了?

主席的结论是从结果往前推导得出来的。诸葛亮隆中策时说的是一上将军留荆州以攻,但留在荆州的恰恰是关羽这个贪慕虚名骄傲自大的家伙。这是他用人的一大败笔。
而且就主席的战略思想来说,他一直反对和忌讳的就是哑铃状的进攻方法。但隆中策所要求的恰恰不是哑铃状的进攻,而是三叉戟式的推进。主席是从结果推知隆中策是错误。忽略了东吴在隆中策中的重要地位。
以下是引用超级快快在2003-6-25 22:46:00的发言:
由四川出关中的路一定相当难走,后勤补给相当困难。所以需要荆州来做前进基地,至于说所谓兵力分散,那也是没有办法的,没有荆州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而没有益州下场只怕更惨,毕竟荆州是四战之地,实在不适合做战略大后方。而且从关羽一开始打的几个胜仗来看,即使兵力分散,要守住荆州也不是没可能,只能说关羽实在没什么战略头脑,而东吴背后捅刀也实在够狠的。

正因为四川的路难走,才要把重点放在西路军,蜀军虽难,但对于曹操来说更难,他带兵多,粮草很成问题,光靠关中接济粮草不太可能,经过战乱关中已经贫乏的很了。必须从中原运粮,后勤这一块就够曹操吃的。带的兵少,则根本打不过蜀军。所有这些对曹操来说都是极大的难题,反观蜀军从益州运粮北上虽也艰辛,但比曹操要近的多。所以说,把进攻重点放在西线是大有可为的。
荆州之地则绝不能作为与曹操作战的主战场,一马平川,对于兵少的蜀军来说,大战绝对将是恶梦一场,拼消耗是曹操喜欢看到的。蜀吴两家谁也没办法拼过曹魏。
蜀国最大的败笔就是让关于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守荆州,派张飞都比派他强。
但是我觉得当时恐怕也就他了
庞统不死,则张飞。子龙,武候都在荆州。情况也许会好些
我到认为决不能留他,诸葛亮当时的想法很明确,厚着脸皮跟东吴耍无赖,但无赖耍的要巧。关羽恰恰不是那种人,他太爱沽名钓誉,让他装可怜,他绝对不会干的。诸葛亮留他可能是想用他的“威名”镇住东吴。败笔啊。
当时荆州最高长官应该让文官来做,比如孙乾什么的,武将嘛,纵管五虎上将,黄忠最合适。
呵呵,丛后人的眼光,我觉得刘备手下的几个大将应该说黄忠是最没有明确弱点的。就是名头不太响亮。
站在当时的立场上,确实关羽有文有武,算是个准帅才。可惜的是性格弱点太强。
另外我觉得和东吴拖这个战略实在不能算是个好战略,因为三角方面,未必就一定是两个弱的要联合起来。东吴当时也是动了投降曹操的心得。所以我觉得作自身战略是不应把“盟友”的帮助作为到一个主要的计算里的。不保险
嘻嘻,作为守将,你和他耍无赖,他也奈何你不得,毕竟守将不是主子,孙权也不能探得刘备有多少家底可以和他拼。要不是关羽办砸了事,孙权未必赶来攻。刘备后来东征初期颇为顺利,就可以看出孙权对老刘的估计颇为不足。所以说,只要守将适当,东吴是不会来攻的。
孙权是不会投靠曹操的。赤壁之辱就不说了,就是孙权聪明一点点,看看刘琮的下场他也不会投降曹操,还有当时主事的是鲁肃,他也决不会让孙权投降的。
别忘了,隆重策是制定在曹操南下以前,诸葛的计划时在即取一周回吞荆州时和孙权结盟,无论从道义上还是利益上,孙权都会同意出兵,只是初期并不能希望他会出兵很多,但只要疏浚打得有声有色,东吴一定会加派兵丁伐魏。这是由孙权那种短视性格所决定的必然。
实际上隆重策是被实际所改动了。蜀吴联盟并不牢固。但只要吴军不攻荆州,蜀军还是会先出汉中。但速度会减慢,总方向还是不会变,东路军初期不再是配合西路作战,而是要独当一面,要求是稳中求胜,只要东路军在初期几个月能做到稳进,尽管东吴对蜀有疑虑,但他还是会出兵,孙权也时刻想着北伐扩大地盘。
你说得不应把“盟友”计算在内也有一定道理,但你也要看到,就当时而言,蜀吴谁也离不开谁。他们制定任何一项计划都要把对方计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