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清末民初小规模汉服复兴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6:22:47


本文由月曜辛、贞观朔与张氏无崖的文章综合而来,特此向三位同袍鸣谢。

月曜辛、贞观朔之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088321531
张氏无崖之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440879134



在讲清末民初的事儿之前,先来说说清初的事。当时剃发易服已经进行数年,人都被杀得差不多了,抗清势力越来越式微,坚决抗清的黄宗羲似乎也“妥协”了,剃发易服,入了世,虽然不愿意当清朝的官,但也没选择就义,而是讲学于乡间。

在这期间,黄宗羲写了很多著作,其中有一篇名为《深衣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679902.htm。网上曾有人写《从黄宗羲作<深衣考>想到的》一篇文章,思考黄宗羲当时为什么选择“活下去”——因为他选择了活下去,所以很多明朝的思想、著作,才经由他的手保留了下来。而《深衣考》一篇也得以保留,后又有江永书《深衣考误》http://baike.baidu.com/view/1305444.htm。虽不知在清朝两百年里,有没有人敢于偷偷制作深衣,但至少在清末,人们总算还能在一片狼藉中发现被保存下来的“火种”。

说这两段主要是为了做一个连接,一个在历史上不明显,但是确实存在的“清朝时期汉服传承历史”。《深衣考》是一,二是“十从十不从”。

“十从十不从”没有官方文件记载,但是很显然一直到如今,家中的老人都会做被称作“和尚衫”、“毛衫”的婴儿汉服,一些偏远地区的老婆婆年轻时也曾穿过“道士领”袄子什么的。以及真的道士和和尚的衣服,戏剧中的衣服,表明确实有“十从十不从”这样的抗争——是妥协,但也是抗争。

汉服复兴,对于历史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自从剃发易服,“汉服复兴”就一直存在,只是规模的大小罢了。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先行者,但是在历史上,我们不是先行者,我们并不孤单。

黄宗羲《深衣考》


康熙年间  戏服


清末 道士


清末 僧人


清末 儿童、妇女交领衣



现代 婴儿衫,毛衫,和尚领


现代,同袍在街上乱转时发现的婴儿汉服:http://tieba.baidu.com/f?z=73646 ... A%BA%B7%FE&pn=0


噗,貌似还是喜羊羊



到了清末,革命党人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在革命党人中,章太炎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大儒章太炎》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看来深衣还是有人在清朝制作的,但可能只作为死去后穿的服饰,这一方面印证了“生从死不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汉族根本就没有忘记汉服,而这个没有忘记,显然不可能只有章家吧。


在辛亥革命前,有人主张恢复古装,仿效《水浒传》、《七侠五义》中的武生打扮, “头顶高髻,内束紧身,外披圆领双结宽绰长袍。” 认为这种装束“既美观瞻,又复灵便,不失尚武精神。” ”(《黄帝魂·论发辫原因》按语,《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1卷。)

鲁迅谈到南社——“渴望着光复旧物”时也提到了服饰的影响:“例如属于‘南社’的人们,开初大抵是很革命的,但他们抱着一种幻想,以为只要将满洲人赶出去,便一切都恢复了‘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

这说明南社的人在当时都有“恢复汉服”倾向。而这个倾向,不止南社,当时很多会社都有这个倾向,比如在日本的一干著名愤青留学生,都有这个倾向,不过我没有找到相关出处记录,唯一能确定的只有章太炎。

1902年阴历三月十九日,章太炎等人在东京举行纪念明亡的活动,但是清庭向日本方面打了招呼,于是被阻止了:


但是你们看章太炎穿着什么来了:


此后,章太炎回国,并让日本友人帮忙做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现在好像是在国家博物馆还是章太炎纪念馆来着,可惜被不明真相的人标上“写着汉字的和服”……以章太炎的性格,估计很想表示晚上去找工作人员谈谈。


下图便是上面说的那件章太炎“这一生最钟爱的衣服”,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制式不正”“板型不对”什么的完全可以往这里砸不用犹豫。然而,这却是章太炎这一生最钟爱的衣服。




之后,辛亥革命开始。浙江丽水光复时,有两人“头带方巾,身穿明代古装,腰佩龙泉宝剑,站在街头欢迎。”(《辛亥革命在丽水》《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

虽然不知道这两位前辈是谁,历史没有记载下他们的名字,或者照片……但是可以推想的是,在当时,他们绝对不是孤单的。


顺便谈谈太平天国,很多人以为太平天国的服制是汉服,其实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服装,是苗装(形如汉服)、戏服一起乱穿,而建立了国家后,除了洪秀全那件圆领龙袍外,还有对襟马褂式的龙袍,以及军装也基本是是延续清军的马褂,从传世画像上看,妇女不知道为什么多穿左衽大襟衣,领子很多厂字领的……只能说脑补适当吧。






说回正题

清军入关时,孔子后人援引金、元旧例请求多尔衮让孔家保留衣冠,遭到蛮横拒绝。

而两百年后,在康有为的策划下,1912年10月7日孔教会于国内成立,即旧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之诞辰,由康有为的学生陈焕章、麦孟华及在上海的一些前清遗老如沈曾植、陈三立、梁鼎芬、朱祖谋等发起并成立的,其他发起人还有王人文、姚丙然、沈守廉、姚文栋、张振勋陈作霖、沈恩桂等。

在1912年第一届孔教大会上,陈焕章曾经提议:“凡支分会会长必须制深衣章服,会员愿制服者听。”

这是陈焕章的照片,看上去很像儒巾+深衣,可是找不到全身照:


民国孔教运动中的孔教新创仪式述论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235

第五,儒服。儒者有其别于他人的服饰,这大约是自孔子或孔子之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的事情,所以,《礼记》有《儒行》一篇,载有鲁哀公问儒服之事。在后世的儒生也有别于社会上其他阶层的服饰特征。在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中,服制的改换也是礼制中必有的事情。清朝既去,民国新建,服制改革也是民国礼制中必然的事项。这让人想起钱玄同在辛亥年作《深衣冠服说》,1912年3月,钱玄同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曾经‘玄冠’,穿上‘深衣’,系上‘大带’上办公所去,赢得大家笑一场,朋友们从此传为笑柄”[30]。但是,民国后孔教徒们的服饰如何,已不在国家体制管理范围中。因此,在第一届孔教大会上,陈焕章曾经提议:“凡支分会会长必须制深衣章服,会员愿制服者听。”这一提议得到了《宗圣汇志》后方编辑的“大为有见”的称赞[31],这显然是有助于孔教强化其宗教特征的行为。而且,在大会其间,陈焕章实行着自己的孔教服饰主张,“惟陈君焕章深衣玄冠,被服儒者。”“有僧人某亦观礼听讲,偏袒袈裟,服彼法服,吾辈儒家者流而不屑与夷狄伍,乃吾之章甫逢掖,绝迹于世,视彼雍容法服者,当愧死矣。”[32]对僧人法服的赞叹,使得孔教徒们也对自己的服制加以关心。早在上一年,陈焕章就已经从儒服上论证孔教是一种宗教了,“孔子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所谓儒服也。……有特别之宗教,即有特别之衣冠,孔教既有特别之衣冠,故孔教实为宗教。”[10]17

此后,深衣这一服饰就多次出现在孔教的种种集会场所,成为孔教徒自鸣于世,有别于他教教徒的视觉特征。“甲寅元旦正午,同人俱集事务所,钟鸣二下,齐升礼堂,分班向圣像行三跪九叩礼,公推宋伯鲁上香,谒圣后,大众团拜,陈焕章、常赞春、高丽人全秉薰俱服深衣行礼。”“二月初六日,实为仲春丁祭之期……是日与祭诸人,均穿长衣马褂,且最大多数皆戴六合一统帽,惟李文治、陈焕章、李时品三君皆玄冠深衣,又会员之来自高丽者,其数人皆服深衣焉。”[33]在第二届全国孔教大会上,朝鲜人李承熙提议要求,上自总统下至儒士,均服孔子以来的章甫深衣,“子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垂教之大典也。今春国子监士林之祀,衣冠雅俗,不等常庸,焕然秋丁大总统之躬享,又不免仍用时制礼服,亦恐非夫子之本意也。顷承熙在北京作《孔祀冠服说》,蒙总会收付杂志。夫夫子冠服即章甫深衣也……请从兹会,峻发大论,凡参祭儒士,皆服深衣章甫大带,继复联和于大总统,凡系典章冠服,一复中华旧仪,庶夫子之灵,悦豫于冥冥之中,而中华全域,始可得光复之休。”[34]不过,从现有的文献中,仅能发现陈焕章等了了数人曾经玄冠深衣,其场合也仅仅是祀孔活动或孔教大会,其他教徒似乎并没有积极响应。记载中的朝鲜人服深衣奉孔教,是因为他们已经是流落到中国的亡国之人,其对孔教的信奉与国人中孔教徒对孔子的信奉当有相当不同的感受。

第十七届孔教大会,不知道中间穿深衣者是否为李文治、陈焕章、李时品中的一个?


前面也提到1912年3月,钱玄同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曾经‘玄冠’,穿上‘深衣’,系上‘大带’上办公所去,赢得大家笑一场,朋友们从此传为笑柄”。

而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再次身穿孔子时深衣到军ZF报道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社会推广。

虽然五四时各种头脑发热,钱玄同也头脑发热……

但是在1912年,钱玄同算得上是“汉服先行者”了,且比后来的民国祭服还来得早……

民国祭服,就是上面那张照片中,深衣者旁边几位所穿的。

关于民国祭服,这个可得要好好说说。很多人以为上面的祭服是官服,甚至是袁世凯龙袍,其实这是当时的民国政府制定的国家祭典礼服,仿古代爵弁服,此时袁世凯还没有称帝。


网上流传的其称帝时照片,所着的不过是早就存在的民国祭典礼服,不过袁世凯所穿着的是总统级别的圆领袍式祭服,并且借由祭天来宣示“皇权”,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说成“领头恢复汉服的壮举”,还不学无术的说“这是明代皇帝的常服,某人继承传统、领头人”……明代皇帝压力很大,浙江丽水的无名前辈压力很大,陈焕章压力很大,钱玄同压力很大,鲁迅压力很大,南社压力无比大。

至于袁世凯的“冕服”,记载为登极衣冠,则由陶洙设计。冠用平顶,皇帝十二旒、卿九旒、大夫七旒、士五旒。上衣下赏,绣山龙火藻八章。武职仍旧,惟帽章改为双龙,将中嵌红珊瑚,校中嵌蓝宝石,尉中嵌水晶等珠。此冕服无图无真相。

1914年冬至,中华民国在北京天坛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


而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是在1915年12月。袁世凯洪宪中华帝国从来没有举行祭天大典。

长期以来,中华民国在1914年冬至的祭天大典,被误会为“袁世凯称帝祭天”。


1914年中华民国政事堂礼制馆颁布《祭祀冠服制》,印制 《祀天通礼》、《祀孔典礼》、《祭祀冠服图》 四书。

编号:0803-446 中国书店
作者:政事堂礼制馆 撰
年代:民国三年(1914)印制
函册:4册
纸张:纸本
装帧:线装
尺寸(厘米):半框:21.6×16


民国三年,政事堂礼制馆编纂、公布了《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图》,以政府的名义最后一次规定了祭服制度。准备重新恢复祭天与祭孔的活动,制定了《祀天通礼》《祀孔典礼》等祭祀制度,但是在这种仪式上总不能穿西式礼服,前清的满洲袍褂也肯定不合适,用传统汉式应该是最为恰当的,于是由当时著名的学者如朱启钤先生等人在依据对于所谓“周制”等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这套祭祀冠服。

祭祀冠服主要由爵弁制的祭冠、玄色的上衣、前三幅后四幅的纁色下裳、腰间系的大带、内衬的中衣以及靴等组成,在大体上基本延续的还是传统汉式礼服的样式,但进行了简化,如撤去了革带,革带既撤,那附着于革带的蔽膝、绶、佩等也被裁撤。祭服分为大总统、一等至五等几种级别,主要由缀在祭冠前部的“冠章”和上衣上章纹补的章纹数、补子的个数(章纹数与补子的个数一致,如大总统祭服是十二章纹,缀有十二个补子;一等官员是九章纹,缀有九个补子)作为区别。





袁世凯率领文武官员穿着这种服饰在圜丘坛和北京孔庙祭祀的照片现在仍可看到,可作为了解当时祭典、祭服的形象资料。这套祭服直到民国十八年,孔德成与众人在曲阜孔庙的合影中亦尚可见。

当年鲁迅在任职教育部的十多年中,也曾穿着这套祭祀冠服在北京成贤街的孔庙负责过祭孔典礼,只是不知能否找到鲁迅穿祭服主持祭典的照片?


这是1914年中华民国政事堂礼制馆颁布《祭祀冠服制》的主要设计者、著名学者朱启钤先生:


1914年中华民国祭天的仪仗队,准备跳汉服绡舞:


孔府旧藏 民国 青缎五章文祭祀大礼服

衣身长112、腰宽59、袖长60、袖宽29、裳长105厘米

青缎五章文冕服是近代祭孔时穿戴的祭祀用礼服。

此套冕服是由冕、衣、裳、带、绶组成。冕为无旒之冕(爵弁http://baike.baidu.com/view/466943.htm),冕版前圆后方,与筒状冠武相连为一体;衣裳是青缎面、蓝绸里;衣为交领右衽、宽袖、两侧开裾至腋下的直身式;裳为左右两片,腰部以横幅蓝布相连;衣裳边镶缘三寸宽的黑花纹黄闪光缎。衣的背、肩、肘五处缀有黄白丝线刺绣的“宗彝” (两件绘有虎猴形祭器的图案)、 “粉米” (米团状图案)、 “藻” (水草纹)、 “黼” (斧纹)、 “敝” (亚形纹)五章文团形补。绶、带是由三寸宽的黑花纹黄闪光缎制成,带长95厘米,以方形铜带扣环扣在腰部,绶的外形是一蝶形结下垂两条长长的缎带。


民国 七章纹祭服实物


身穿民国祭服的官员画像。其实不知道咋整的,看上去好像是明朝青红黑祭服……压根颜色就反过来了。


明制祭服


身穿祭服的民国官员照片


20世纪20年代祭孔大典实况:http://www.ilishi.com/?p=28257

民国祭服,袁世凯总统级别祭服相关资料: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thread-11855-1-1.html

民国《祭祀冠服制》 祭祀冠服图.pdf: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667545.html

这套祭服直到袁世凯的称帝某破灭后,民国还在使用(反倒是如今台湾地区热衷穿黑蓝色马褂祭孔,而祭孔表演人员穿的也不是民国那一身,脑补请适度),可见民众对于穿着恢复汉服的意愿,无论是称帝前,还是称帝后,与某人的是没有关系的。而且在其后的祭孔活动,已经失去了帝王特权象征意义。

20年代祭孔大典实况:http://www.ilishi.com/?p=28257
大陆民国期间最后一次祭孔是在1948年。


清末民初,汉民族意识觉醒,汉服,汉文化复兴是普遍现象,有志之士早在清朝即将灭亡——已经灭亡初年便各种自发和相应。现在某些袁粉为了见不得人的目的,把复兴的源头,功劳全部堆给袁世凯,还叫嚣着因为所以,要搞汉服政治化,为了政治目的而存在,形同于陈朕冰写几句歪诗,穿一穿戏服,仿佛很有传统文化底子,然后就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汉服第一人(袁粉也到处说袁世凯是汉服第一人),现今汉服运动是他的功劳,尊他当皇帝,不知道他们清不清楚害臊两个字怎么写?知不知道神经病院往左转不送。用网友的话来说:放过大头吧,大头很无辜,鄙视大头粉。


1912—1913年间 法学家沈家本着汉服照
沈家本:http://baike.baidu.com/view/218852.htm
1912年清朝灭亡,1913年沈家本去世,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穿起汉服并拍照的。但是,无论从哪方面,他都是可敬的老者。



民国建立后,当时的报刊报道街头的景象是:“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一时“洋洋洒洒,陆离光怪,如入五都之市,令人目不暇接。”(《梦游民国》,《申报》1912年9月14日。)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不可名状。”(《大公报》“闲评二”,1912年9月8日。 ) 真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新旧土洋,千奇百怪。与其说这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映照,不如说这已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此后军阀战乱——抗日战争——内战,好不容易恢复点元气的中国再次陷入战火纷争,民不聊生,明天是生是死都不知道,更别说关心文化问题,民国初年的小规模汉服复兴迅速湮灭……但是,这中间还是有所亮点的。

1947年辅仁大学学位服


领口,衣缘颜色与辅仁大学的学位服不一样,不知道是哪个大学,什么时候的。不过话说回来,民国祭服前后也不大一样,不过具体状况就不明了。


陈垣校长与辅仁大学:http://news.dayoo.com/history/201008/20/88671_13647349.htm
由此文可以知道,这种学位服绝对不可能是“日式”,一是和服长袍不是偏襟裁剪,二是陈校长愤青中……

这位道长所着汉服为襦裙,其与和服男装最大的不同在于:襦裙下身为裳,和服男装下身为绔(裤)。


民国 琴社老照片


清末民初影楼装……表示比现在的影楼装顺眼多了。这两位位女子的照片不似Cosplay ,也不是舞台装束(因为看过梅兰芳的黛玉葬花的戏装照片,与这两位的服装大不相同)。她们的服装看起来不比同时代的和服难看,质地也是上乘的(旧时代的京剧照片总是看到戏服是发皱的)、而且两人的姿势也看不出在故意造作,连扇子、笛子、伞都没用上,纯粋是生活照,可能是当时富人家的闺秀。只是当时中国的富人寥寥无几,所以不能把汉服普及在当时的社会上,反而让低阶层(八大胡同、里弄、长三堂子)的旗袍给大众化了。


中华民国国民党时期,仍然存在汉服。注意看前排左一左二,穿的就是汉服短褐!


下图是一位民国时期的乡村老农,也穿的汉服:



再之后百废待兴,结果没过一阵子文革了……再再之后,我们在这里。

剃发易服——《深衣考》——十从十不从——死后着深衣——辛亥革命前,不少人主张恢复明朝古装——南社主张恢复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章太炎在日本穿汉服,回国接着穿——浙江丽水光复时,身穿明朝服饰欢迎义军的无名前辈——孔教会在第一届第二届大会上提出穿深衣——钱玄同穿深衣上班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社会推广——沈家本穿着汉服——民国政府考证制作祭服——辅仁大学汉式学位服——我们

有一种力量,叫做坚持。有一种坚持,叫做前仆后继。我们在这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本文由月曜辛、贞观朔与张氏无崖的文章综合而来,特此向三位同袍鸣谢。

月曜辛、贞观朔之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088321531
张氏无崖之文章链接:http://tieba.baidu.com/p/1440879134



在讲清末民初的事儿之前,先来说说清初的事。当时剃发易服已经进行数年,人都被杀得差不多了,抗清势力越来越式微,坚决抗清的黄宗羲似乎也“妥协”了,剃发易服,入了世,虽然不愿意当清朝的官,但也没选择就义,而是讲学于乡间。

在这期间,黄宗羲写了很多著作,其中有一篇名为《深衣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679902.htm。网上曾有人写《从黄宗羲作<深衣考>想到的》一篇文章,思考黄宗羲当时为什么选择“活下去”——因为他选择了活下去,所以很多明朝的思想、著作,才经由他的手保留了下来。而《深衣考》一篇也得以保留,后又有江永书《深衣考误》http://baike.baidu.com/view/1305444.htm。虽不知在清朝两百年里,有没有人敢于偷偷制作深衣,但至少在清末,人们总算还能在一片狼藉中发现被保存下来的“火种”。

说这两段主要是为了做一个连接,一个在历史上不明显,但是确实存在的“清朝时期汉服传承历史”。《深衣考》是一,二是“十从十不从”。

“十从十不从”没有官方文件记载,但是很显然一直到如今,家中的老人都会做被称作“和尚衫”、“毛衫”的婴儿汉服,一些偏远地区的老婆婆年轻时也曾穿过“道士领”袄子什么的。以及真的道士和和尚的衣服,戏剧中的衣服,表明确实有“十从十不从”这样的抗争——是妥协,但也是抗争。

汉服复兴,对于历史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自从剃发易服,“汉服复兴”就一直存在,只是规模的大小罢了。在这个时代,我们是先行者,但是在历史上,我们不是先行者,我们并不孤单。

黄宗羲《深衣考》

1.jpg (68.56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0:45 上传



康熙年间  戏服

2.jpg (44.54 KB, 下载次数: 2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0:46 上传



清末 道士

3.jpg (86.64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0:47 上传



清末 僧人

4.jpg (77.22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0:50 上传



清末 儿童、妇女交领衣

5.jpg (81.37 KB, 下载次数: 2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0:54 上传


6.jpg (69.53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0:54 上传



现代 婴儿衫,毛衫,和尚领

7.jpg (135.6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0:56 上传



现代,同袍在街上乱转时发现的婴儿汉服:http://tieba.baidu.com/f?z=73646 ... A%BA%B7%FE&pn=0

8.jpg (104.26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0:57 上传



噗,貌似还是喜羊羊

9.jpg (92.11 KB, 下载次数: 2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0:59 上传




到了清末,革命党人开始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在革命党人中,章太炎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大儒章太炎》一书中有如下记载:

10.jpg (47.31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0 上传


看来深衣还是有人在清朝制作的,但可能只作为死去后穿的服饰,这一方面印证了“生从死不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汉族根本就没有忘记汉服,而这个没有忘记,显然不可能只有章家吧。


在辛亥革命前,有人主张恢复古装,仿效《水浒传》、《七侠五义》中的武生打扮, “头顶高髻,内束紧身,外披圆领双结宽绰长袍。” 认为这种装束“既美观瞻,又复灵便,不失尚武精神。” ”(《黄帝魂·论发辫原因》按语,《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1卷。)

鲁迅谈到南社——“渴望着光复旧物”时也提到了服饰的影响:“例如属于‘南社’的人们,开初大抵是很革命的,但他们抱着一种幻想,以为只要将满洲人赶出去,便一切都恢复了‘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

这说明南社的人在当时都有“恢复汉服”倾向。而这个倾向,不止南社,当时很多会社都有这个倾向,比如在日本的一干著名愤青留学生,都有这个倾向,不过我没有找到相关出处记录,唯一能确定的只有章太炎。

1902年阴历三月十九日,章太炎等人在东京举行纪念明亡的活动,但是清庭向日本方面打了招呼,于是被阻止了:

11.jpg (73.98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2 上传



但是你们看章太炎穿着什么来了:

12.jpg (60.23 KB, 下载次数: 2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3 上传



此后,章太炎回国,并让日本友人帮忙做了一件衣服,这件衣服现在好像是在国家博物馆还是章太炎纪念馆来着,可惜被不明真相的人标上“写着汉字的和服”……以章太炎的性格,估计很想表示晚上去找工作人员谈谈。

13.jpg (43.24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5 上传



下图便是上面说的那件章太炎“这一生最钟爱的衣服”,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制式不正”“板型不对”什么的完全可以往这里砸不用犹豫。然而,这却是章太炎这一生最钟爱的衣服。

14.jpg (51.94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6 上传


15.jpg (53.99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6 上传




之后,辛亥革命开始。浙江丽水光复时,有两人“头带方巾,身穿明代古装,腰佩龙泉宝剑,站在街头欢迎。”(《辛亥革命在丽水》《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集)

虽然不知道这两位前辈是谁,历史没有记载下他们的名字,或者照片……但是可以推想的是,在当时,他们绝对不是孤单的。


顺便谈谈太平天国,很多人以为太平天国的服制是汉服,其实太平天国起义时的服装,是苗装(形如汉服)、戏服一起乱穿,而建立了国家后,除了洪秀全那件圆领龙袍外,还有对襟马褂式的龙袍,以及军装也基本是是延续清军的马褂,从传世画像上看,妇女不知道为什么多穿左衽大襟衣,领子很多厂字领的……只能说脑补适当吧。

16.jpg (22.37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7 上传


17.jpg (57.84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8 上传


18.jpg (97.9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8 上传


19.jpg (79.3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8 上传




说回正题

清军入关时,孔子后人援引金、元旧例请求多尔衮让孔家保留衣冠,遭到蛮横拒绝。

而两百年后,在康有为的策划下,1912年10月7日孔教会于国内成立,即旧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之诞辰,由康有为的学生陈焕章、麦孟华及在上海的一些前清遗老如沈曾植、陈三立、梁鼎芬、朱祖谋等发起并成立的,其他发起人还有王人文、姚丙然、沈守廉、姚文栋、张振勋陈作霖、沈恩桂等。

在1912年第一届孔教大会上,陈焕章曾经提议:“凡支分会会长必须制深衣章服,会员愿制服者听。”

这是陈焕章的照片,看上去很像儒巾+深衣,可是找不到全身照:

20.jpg (4.93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09 上传



民国孔教运动中的孔教新创仪式述论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235

第五,儒服。儒者有其别于他人的服饰,这大约是自孔子或孔子之后不久就已经开始了的事情,所以,《礼记》有《儒行》一篇,载有鲁哀公问儒服之事。在后世的儒生也有别于社会上其他阶层的服饰特征。在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中,服制的改换也是礼制中必有的事情。清朝既去,民国新建,服制改革也是民国礼制中必然的事项。这让人想起钱玄同在辛亥年作《深衣冠服说》,1912年3月,钱玄同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曾经‘玄冠’,穿上‘深衣’,系上‘大带’上办公所去,赢得大家笑一场,朋友们从此传为笑柄”[30]。但是,民国后孔教徒们的服饰如何,已不在国家体制管理范围中。因此,在第一届孔教大会上,陈焕章曾经提议:“凡支分会会长必须制深衣章服,会员愿制服者听。”这一提议得到了《宗圣汇志》后方编辑的“大为有见”的称赞[31],这显然是有助于孔教强化其宗教特征的行为。而且,在大会其间,陈焕章实行着自己的孔教服饰主张,“惟陈君焕章深衣玄冠,被服儒者。”“有僧人某亦观礼听讲,偏袒袈裟,服彼法服,吾辈儒家者流而不屑与夷狄伍,乃吾之章甫逢掖,绝迹于世,视彼雍容法服者,当愧死矣。”[32]对僧人法服的赞叹,使得孔教徒们也对自己的服制加以关心。早在上一年,陈焕章就已经从儒服上论证孔教是一种宗教了,“孔子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所谓儒服也。……有特别之宗教,即有特别之衣冠,孔教既有特别之衣冠,故孔教实为宗教。”[10]17

此后,深衣这一服饰就多次出现在孔教的种种集会场所,成为孔教徒自鸣于世,有别于他教教徒的视觉特征。“甲寅元旦正午,同人俱集事务所,钟鸣二下,齐升礼堂,分班向圣像行三跪九叩礼,公推宋伯鲁上香,谒圣后,大众团拜,陈焕章、常赞春、高丽人全秉薰俱服深衣行礼。”“二月初六日,实为仲春丁祭之期……是日与祭诸人,均穿长衣马褂,且最大多数皆戴六合一统帽,惟李文治、陈焕章、李时品三君皆玄冠深衣,又会员之来自高丽者,其数人皆服深衣焉。”[33]在第二届全国孔教大会上,朝鲜人李承熙提议要求,上自总统下至儒士,均服孔子以来的章甫深衣,“子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垂教之大典也。今春国子监士林之祀,衣冠雅俗,不等常庸,焕然秋丁大总统之躬享,又不免仍用时制礼服,亦恐非夫子之本意也。顷承熙在北京作《孔祀冠服说》,蒙总会收付杂志。夫夫子冠服即章甫深衣也……请从兹会,峻发大论,凡参祭儒士,皆服深衣章甫大带,继复联和于大总统,凡系典章冠服,一复中华旧仪,庶夫子之灵,悦豫于冥冥之中,而中华全域,始可得光复之休。”[34]不过,从现有的文献中,仅能发现陈焕章等了了数人曾经玄冠深衣,其场合也仅仅是祀孔活动或孔教大会,其他教徒似乎并没有积极响应。记载中的朝鲜人服深衣奉孔教,是因为他们已经是流落到中国的亡国之人,其对孔教的信奉与国人中孔教徒对孔子的信奉当有相当不同的感受。

第十七届孔教大会,不知道中间穿深衣者是否为李文治、陈焕章、李时品中的一个?

21.jpg (58.22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11 上传



前面也提到1912年3月,钱玄同在浙江教育司当科员时“曾经‘玄冠’,穿上‘深衣’,系上‘大带’上办公所去,赢得大家笑一场,朋友们从此传为笑柄”。

而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再次身穿孔子时深衣到军ZF报道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社会推广。

虽然五四时各种头脑发热,钱玄同也头脑发热……

但是在1912年,钱玄同算得上是“汉服先行者”了,且比后来的民国祭服还来得早……

民国祭服,就是上面那张照片中,深衣者旁边几位所穿的。

关于民国祭服,这个可得要好好说说。很多人以为上面的祭服是官服,甚至是袁世凯龙袍,其实这是当时的民国政府制定的国家祭典礼服,仿古代爵弁服,此时袁世凯还没有称帝。

22.jpg (51.26 KB, 下载次数: 2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15 上传



网上流传的其称帝时照片,所着的不过是早就存在的民国祭典礼服,不过袁世凯所穿着的是总统级别的圆领袍式祭服,并且借由祭天来宣示“皇权”,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说成“领头恢复汉服的壮举”,还不学无术的说“这是明代皇帝的常服,某人继承传统、领头人”……明代皇帝压力很大,浙江丽水的无名前辈压力很大,陈焕章压力很大,钱玄同压力很大,鲁迅压力很大,南社压力无比大。

至于袁世凯的“冕服”,记载为登极衣冠,则由陶洙设计。冠用平顶,皇帝十二旒、卿九旒、大夫七旒、士五旒。上衣下赏,绣山龙火藻八章。武职仍旧,惟帽章改为双龙,将中嵌红珊瑚,校中嵌蓝宝石,尉中嵌水晶等珠。此冕服无图无真相。

1914年冬至,中华民国在北京天坛举办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

23.jpg (102.46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16 上传



而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是在1915年12月。袁世凯洪宪中华帝国从来没有举行祭天大典。

长期以来,中华民国在1914年冬至的祭天大典,被误会为“袁世凯称帝祭天”。


1914年中华民国政事堂礼制馆颁布《祭祀冠服制》,印制 《祀天通礼》、《祀孔典礼》、《祭祀冠服图》 四书。

编号:0803-446 中国书店
作者:政事堂礼制馆 撰
年代:民国三年(1914)印制
函册:4册
纸张:纸本
装帧:线装
尺寸(厘米):半框:21.6×16

24.jpg (36.29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17 上传



民国三年,政事堂礼制馆编纂、公布了《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图》,以政府的名义最后一次规定了祭服制度。准备重新恢复祭天与祭孔的活动,制定了《祀天通礼》《祀孔典礼》等祭祀制度,但是在这种仪式上总不能穿西式礼服,前清的满洲袍褂也肯定不合适,用传统汉式应该是最为恰当的,于是由当时著名的学者如朱启钤先生等人在依据对于所谓“周制”等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这套祭祀冠服。

祭祀冠服主要由爵弁制的祭冠、玄色的上衣、前三幅后四幅的纁色下裳、腰间系的大带、内衬的中衣以及靴等组成,在大体上基本延续的还是传统汉式礼服的样式,但进行了简化,如撤去了革带,革带既撤,那附着于革带的蔽膝、绶、佩等也被裁撤。祭服分为大总统、一等至五等几种级别,主要由缀在祭冠前部的“冠章”和上衣上章纹补的章纹数、补子的个数(章纹数与补子的个数一致,如大总统祭服是十二章纹,缀有十二个补子;一等官员是九章纹,缀有九个补子)作为区别。

25.jpg (70.49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18 上传


26.jpg (76.26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18 上传


27.jpg (70.38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19 上传


28.jpg (78.02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19 上传



袁世凯率领文武官员穿着这种服饰在圜丘坛和北京孔庙祭祀的照片现在仍可看到,可作为了解当时祭典、祭服的形象资料。这套祭服直到民国十八年,孔德成与众人在曲阜孔庙的合影中亦尚可见。

当年鲁迅在任职教育部的十多年中,也曾穿着这套祭祀冠服在北京成贤街的孔庙负责过祭孔典礼,只是不知能否找到鲁迅穿祭服主持祭典的照片?


这是1914年中华民国政事堂礼制馆颁布《祭祀冠服制》的主要设计者、著名学者朱启钤先生:

29.jpg (35.49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20 上传



1914年中华民国祭天的仪仗队,准备跳汉服绡舞:

30.jpg (65.24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21 上传



孔府旧藏 民国 青缎五章文祭祀大礼服

衣身长112、腰宽59、袖长60、袖宽29、裳长105厘米

青缎五章文冕服是近代祭孔时穿戴的祭祀用礼服。

此套冕服是由冕、衣、裳、带、绶组成。冕为无旒之冕(爵弁http://baike.baidu.com/view/466943.htm),冕版前圆后方,与筒状冠武相连为一体;衣裳是青缎面、蓝绸里;衣为交领右衽、宽袖、两侧开裾至腋下的直身式;裳为左右两片,腰部以横幅蓝布相连;衣裳边镶缘三寸宽的黑花纹黄闪光缎。衣的背、肩、肘五处缀有黄白丝线刺绣的“宗彝” (两件绘有虎猴形祭器的图案)、 “粉米” (米团状图案)、 “藻” (水草纹)、 “黼” (斧纹)、 “敝” (亚形纹)五章文团形补。绶、带是由三寸宽的黑花纹黄闪光缎制成,带长95厘米,以方形铜带扣环扣在腰部,绶的外形是一蝶形结下垂两条长长的缎带。

31.jpg (49.56 KB, 下载次数: 2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22 上传



民国 七章纹祭服实物

32.jpg (88.09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23 上传



身穿民国祭服的官员画像。其实不知道咋整的,看上去好像是明朝青红黑祭服……压根颜色就反过来了。

33.jpg (60.02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25 上传



明制祭服

34.jpg (66.98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26 上传



身穿祭服的民国官员照片

35.jpg (86.5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26 上传



20世纪20年代祭孔大典实况:http://www.ilishi.com/?p=28257

民国祭服,袁世凯总统级别祭服相关资料:http://www.picturechina.com.cn/bbs/thread-11855-1-1.html

民国《祭祀冠服制》 祭祀冠服图.pdf: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667545.html

这套祭服直到袁世凯的称帝某破灭后,民国还在使用(反倒是如今台湾地区热衷穿黑蓝色马褂祭孔,而祭孔表演人员穿的也不是民国那一身,脑补请适度),可见民众对于穿着恢复汉服的意愿,无论是称帝前,还是称帝后,与某人的是没有关系的。而且在其后的祭孔活动,已经失去了帝王特权象征意义。

20年代祭孔大典实况:http://www.ilishi.com/?p=28257
大陆民国期间最后一次祭孔是在1948年。


清末民初,汉民族意识觉醒,汉服,汉文化复兴是普遍现象,有志之士早在清朝即将灭亡——已经灭亡初年便各种自发和相应。现在某些袁粉为了见不得人的目的,把复兴的源头,功劳全部堆给袁世凯,还叫嚣着因为所以,要搞汉服政治化,为了政治目的而存在,形同于陈朕冰写几句歪诗,穿一穿戏服,仿佛很有传统文化底子,然后就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汉服第一人(袁粉也到处说袁世凯是汉服第一人),现今汉服运动是他的功劳,尊他当皇帝,不知道他们清不清楚害臊两个字怎么写?知不知道神经病院往左转不送。用网友的话来说:放过大头吧,大头很无辜,鄙视大头粉。


1912—1913年间 法学家沈家本着汉服照
沈家本:http://baike.baidu.com/view/218852.htm
1912年清朝灭亡,1913年沈家本去世,不知道他是在什么样的状况下穿起汉服并拍照的。但是,无论从哪方面,他都是可敬的老者。

36.jpg (135.03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28 上传




民国建立后,当时的报刊报道街头的景象是:“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一时“洋洋洒洒,陆离光怪,如入五都之市,令人目不暇接。”(《梦游民国》,《申报》1912年9月14日。)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不可名状。”(《大公报》“闲评二”,1912年9月8日。 ) 真是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新旧土洋,千奇百怪。与其说这是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映照,不如说这已开始了服装自由穿着的时代。 (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37.jpg (196.6 KB, 下载次数: 2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29 上传



此后军阀战乱——抗日战争——内战,好不容易恢复点元气的中国再次陷入战火纷争,民不聊生,明天是生是死都不知道,更别说关心文化问题,民国初年的小规模汉服复兴迅速湮灭……但是,这中间还是有所亮点的。

1947年辅仁大学学位服

38.jpg (63.64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30 上传



领口,衣缘颜色与辅仁大学的学位服不一样,不知道是哪个大学,什么时候的。不过话说回来,民国祭服前后也不大一样,不过具体状况就不明了。

39.jpg (25.78 KB, 下载次数: 2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31 上传



陈垣校长与辅仁大学:http://news.dayoo.com/history/201008/20/88671_13647349.htm
由此文可以知道,这种学位服绝对不可能是“日式”,一是和服长袍不是偏襟裁剪,二是陈校长愤青中……

这位道长所着汉服为襦裙,其与和服男装最大的不同在于:襦裙下身为裳,和服男装下身为绔(裤)。

40.jpg (63.43 KB, 下载次数: 1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32 上传



民国 琴社老照片

41.jpg (34.31 KB, 下载次数: 2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33 上传



清末民初影楼装……表示比现在的影楼装顺眼多了。这两位位女子的照片不似Cosplay ,也不是舞台装束(因为看过梅兰芳的黛玉葬花的戏装照片,与这两位的服装大不相同)。她们的服装看起来不比同时代的和服难看,质地也是上乘的(旧时代的京剧照片总是看到戏服是发皱的)、而且两人的姿势也看不出在故意造作,连扇子、笛子、伞都没用上,纯粋是生活照,可能是当时富人家的闺秀。只是当时中国的富人寥寥无几,所以不能把汉服普及在当时的社会上,反而让低阶层(八大胡同、里弄、长三堂子)的旗袍给大众化了。

42.jpg (81.78 KB, 下载次数: 1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35 上传



中华民国国民党时期,仍然存在汉服。注意看前排左一左二,穿的就是汉服短褐!

43.jpg (73.97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36 上传



下图是一位民国时期的乡村老农,也穿的汉服:

44.jpg (131.03 KB, 下载次数: 1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7-6 01:37 上传




再之后百废待兴,结果没过一阵子文革了……再再之后,我们在这里。

剃发易服——《深衣考》——十从十不从——死后着深衣——辛亥革命前,不少人主张恢复明朝古装——南社主张恢复汉官威仪,“人们都穿大袖的衣服,峨冠博带,大步地在街上走”——章太炎在日本穿汉服,回国接着穿——浙江丽水光复时,身穿明朝服饰欢迎义军的无名前辈——孔教会在第一届第二届大会上提出穿深衣——钱玄同穿深衣上班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社会推广——沈家本穿着汉服——民国政府考证制作祭服——辅仁大学汉式学位服——我们

有一种力量,叫做坚持。有一种坚持,叫做前仆后继。我们在这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学习了,唉,汉服啊,但愿有真正兴盛起来的那一天!
结婚的时候来一套玩玩

其他时候嫌麻烦
zhepro 发表于 2012-7-6 08:33
结婚的时候来一套玩玩

其他时候嫌麻烦
呵呵,想穿就穿,不想穿就不穿呗;P
胡尘 发表于 2012-7-6 22:16
呵呵,想穿就穿,不想穿就不穿呗
他本来就是这个意思,不用你重复。
2012-7-6 22:34 上传

这几个清朝妃子....特别是左下..........................
和尚道士  都有几分神仙气
短褐 挺有时代感的 这个最容易普及了吧,方便实用

做宣传,胜在持久
铺天盖地人家以为你做广告的.
有点意思
ekoo 发表于 2012-7-6 23:38
短褐 挺有时代感的 这个最容易普及了吧,方便实用
呵呵,多谢指正:b
历史不容忘记
感谢科普
佛利萨 发表于 2012-7-11 19:03
感谢科普
不客气,我也是分享同袍的心血之作嘛;P
果然经济基础才是一切的根本啊~
everyxt 发表于 2012-7-11 21:24
果然经济基础才是一切的根本啊~
那是,很早时有小钱钱就能让鬼推磨了:D
这个汉服还是礼服化较好
棒子算是文化保留的比较好的也只是当礼服穿更别说我们了
什么重大典礼之类的可以去租套穿穿,汉服威仪平时的时候不太适应吧
还有汉服的选料工艺必须不低于和服韩服否则就是折杀华夏…
初夏の风 发表于 2012-7-12 23:01
这个汉服还是礼服化较好
棒子算是文化保留的比较好的也只是当礼服穿更别说我们了
什么重大典礼之类的可以 ...
汉服是个种类繁多的服装体系,有适用于重大礼仪场合的仪式礼服,也有时候平时穿着的生活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