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牵头航空发动机将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05:50
本报记者 张巧玲

由两院院士师昌绪牵头、组织两院院士提出的“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工程咨询研究报告”终于尘埃落定。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获悉,航空发动机将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正在组织专家论证。“下一步最关键的是要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大响认为,中央已明确指示同意列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下决心把航空发动机搞上去,这对加快我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解决长期制约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抓住机遇,举全国之力,坚决打好航空发动机‘翻身仗’”。尽快走出仿制“陷阱”

“国外的设计师是设计什么样的飞机,就有什么样的发动机;而我们是有什么样的发动机,就设计什么样的飞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黄俊做过飞机设计师,对此体会颇深。

黄俊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飞机设计受发动机的制约很大,现在发动机被公认为是制约航空装备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创新研究工作没有很好地持续开展下去。

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我们主要是眼睛向外,航空发动机以引进为主,在引进的基础上发展、改进或仿制。”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通过引进生产和测绘仿制国外航空发动机来满足部队装备的急需,符合当时的国情。”刘大响认为。

20世纪40年代,美、苏两国对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研制,也是从购买英国专利进行仿制开始的。但它们只仿制了一轮,就很快转向自主研制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问题在于,专利引进或测绘仿制的发动机型号过多,延续时间过长;在仿制过程中,又没有安排足够的经费和精力认真抓好消化吸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的引进和仿制,但许多关键技术并没有吃透,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对促进自主研发的作用较为有限。而且许多引进项目往往挤掉或者削弱了国内的自主研制工作,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长期的测绘仿制思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束缚了自主发展。“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是花大钱也买不来的,尤其是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发动机的复杂性和集成度在大幅提升,今后再想通过仿制来完全掌握先进发动机技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想借此途径走向自主研制更是十分困难。”刘大响强调。

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是根治飞机‘心脏病’的必然选择。”刘大响认为,只有狠下决心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精选几个有重大意义和带动作用的军民用发动机,走完自主研制的全过程,才能一通百通,才能真正完成从测绘仿制向自主研制的战略转变

尊重规律 动力先行

时至今日,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已引起国人高度关注,加快发展已成共识。但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航空发动机才能甩掉落后帽子“破茧而出”?

“坚持动力先行,加强预先研究,切实打好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锻炼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刘大响说,这也是国外航空发动机加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据报道,国外二代战机研制周期为5~7年,发动机为7~8年;三代战机研制周期为6~10年,发动机为10~15年;四代战机研制周期为10年,发动机的研制周期长达15~18年,甚至更长。

早在1980年,美国审计长向国会作证时就曾指出:“新发动机的发展比飞机机体需要更长时间,如果后者是决定进度的因素,两者就不应该同时开始。”

事实上,航空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都是将优先发展航空发动机作为国策,列为国家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并给予大量经费支持。

刘大响指出,航空发动机本身也是一个独立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研制难度大、投资多、周期长、风险高,为了满足飞机的研制进度,发动机必须先行立项,才能赶上飞机的进度要求。

所谓“动力先行”,主要是讲发动机的关键技术预研、材料工艺技术、基础设备条件建设要先行,还要提前进行核心机/验证机的综合技术验证;但在其转入型号研制后,在战技指标明确的前提下,则必须要搞好飞机与发动机的一体化设计,不断搞好两者的匹配与协调。此外,坚持核心机派生系列化发展,是航空发动机研制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几乎每一型新研发动机都要使用几十年,都要经过不断改进改型和派生发展,使性能、可靠性、耐久性不断提高,形成应用范围宽广的发动机系列,才能较好地满足多型航空装备发展对动力的需求。

例如,美国以F101发动机的核心机为基础,成功地派生发展出F110、CFM56两大系列军民用涡扇发动机;而CFM56又发展了十几个型别,装备了十几种军民用飞机。

举全国之力 坚持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
中科院院士徐建中认为,要想缩小与世界航空强国的差距,必须提前独立地开展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必须特别注重基础研究,同时要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

徐建中介绍,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提高军用航空发动机推重比,改善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研发安静而清洁的发动机,还要研究多电或全电发动机、智能发动机、超声速军民用发动机及新概念发动机。

“为了扭转航空动力的落后局面,应根据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刘大响认为。

一要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要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发动机走完自主研制的全过程,早日解决军民用发动机的自主保障问题;三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航空动力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四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锻炼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五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举全国之力,打好航空发动机“翻身仗”。

徐建中也认为,只要发挥全国优势力量,进行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特别是发展颠覆性的创新技术,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就有望迅速缩小。

“当前我国航空发动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举全国之力,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彻底根治飞机‘心脏病’的成功,一定能够为军民用航空装备提供健康强劲的‘中国心’。”刘大响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6035.shtm
正式承认了这个重大专项的存在,估计在8,9月间会正式公布,举国之力啊,啥也不说了,这就相当于汉朝文景时代实行的马政,现在的粽子肯定不会为将来没有的标准4代中推发愁了,本报记者 张巧玲

由两院院士师昌绪牵头、组织两院院士提出的“我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工程咨询研究报告”终于尘埃落定。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获悉,航空发动机将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正在组织专家论证。“下一步最关键的是要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大响认为,中央已明确指示同意列一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下决心把航空发动机搞上去,这对加快我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发展,解决长期制约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抓住机遇,举全国之力,坚决打好航空发动机‘翻身仗’”。尽快走出仿制“陷阱”

“国外的设计师是设计什么样的飞机,就有什么样的发动机;而我们是有什么样的发动机,就设计什么样的飞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黄俊做过飞机设计师,对此体会颇深。

黄俊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飞机设计受发动机的制约很大,现在发动机被公认为是制约航空装备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创新研究工作没有很好地持续开展下去。

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我们主要是眼睛向外,航空发动机以引进为主,在引进的基础上发展、改进或仿制。”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通过引进生产和测绘仿制国外航空发动机来满足部队装备的急需,符合当时的国情。”刘大响认为。

20世纪40年代,美、苏两国对涡轮喷气发动机的研制,也是从购买英国专利进行仿制开始的。但它们只仿制了一轮,就很快转向自主研制的发展道路。

我国的问题在于,专利引进或测绘仿制的发动机型号过多,延续时间过长;在仿制过程中,又没有安排足够的经费和精力认真抓好消化吸收,虽然搞了一轮又一轮的引进和仿制,但许多关键技术并没有吃透,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对促进自主研发的作用较为有限。而且许多引进项目往往挤掉或者削弱了国内的自主研制工作,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长期的测绘仿制思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束缚了自主发展。“航空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是花大钱也买不来的,尤其是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航空发动机的复杂性和集成度在大幅提升,今后再想通过仿制来完全掌握先进发动机技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想借此途径走向自主研制更是十分困难。”刘大响强调。

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是根治飞机‘心脏病’的必然选择。”刘大响认为,只有狠下决心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精选几个有重大意义和带动作用的军民用发动机,走完自主研制的全过程,才能一通百通,才能真正完成从测绘仿制向自主研制的战略转变

尊重规律 动力先行

时至今日,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已引起国人高度关注,加快发展已成共识。但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遵循什么样的规律,航空发动机才能甩掉落后帽子“破茧而出”?

“坚持动力先行,加强预先研究,切实打好基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锻炼一支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刘大响说,这也是国外航空发动机加速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

据报道,国外二代战机研制周期为5~7年,发动机为7~8年;三代战机研制周期为6~10年,发动机为10~15年;四代战机研制周期为10年,发动机的研制周期长达15~18年,甚至更长。

早在1980年,美国审计长向国会作证时就曾指出:“新发动机的发展比飞机机体需要更长时间,如果后者是决定进度的因素,两者就不应该同时开始。”

事实上,航空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都是将优先发展航空发动机作为国策,列为国家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并给予大量经费支持。

刘大响指出,航空发动机本身也是一个独立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研制难度大、投资多、周期长、风险高,为了满足飞机的研制进度,发动机必须先行立项,才能赶上飞机的进度要求。

所谓“动力先行”,主要是讲发动机的关键技术预研、材料工艺技术、基础设备条件建设要先行,还要提前进行核心机/验证机的综合技术验证;但在其转入型号研制后,在战技指标明确的前提下,则必须要搞好飞机与发动机的一体化设计,不断搞好两者的匹配与协调。此外,坚持核心机派生系列化发展,是航空发动机研制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几乎每一型新研发动机都要使用几十年,都要经过不断改进改型和派生发展,使性能、可靠性、耐久性不断提高,形成应用范围宽广的发动机系列,才能较好地满足多型航空装备发展对动力的需求。

例如,美国以F101发动机的核心机为基础,成功地派生发展出F110、CFM56两大系列军民用涡扇发动机;而CFM56又发展了十几个型别,装备了十几种军民用飞机。

举全国之力 坚持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
中科院院士徐建中认为,要想缩小与世界航空强国的差距,必须提前独立地开展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必须特别注重基础研究,同时要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

徐建中介绍,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提高军用航空发动机推重比,改善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研发安静而清洁的发动机,还要研究多电或全电发动机、智能发动机、超声速军民用发动机及新概念发动机。

“为了扭转航空动力的落后局面,应根据目前我国航空发动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刘大响认为。

一要进一步夯实技术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要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发动机走完自主研制的全过程,早日解决军民用发动机的自主保障问题;三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航空动力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四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锻炼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五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举全国之力,打好航空发动机“翻身仗”。

徐建中也认为,只要发挥全国优势力量,进行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特别是发展颠覆性的创新技术,我国与国外的差距就有望迅速缩小。

“当前我国航空发动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举全国之力,我们一定能够取得彻底根治飞机‘心脏病’的成功,一定能够为军民用航空装备提供健康强劲的‘中国心’。”刘大响说。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6/266035.shtm
正式承认了这个重大专项的存在,估计在8,9月间会正式公布,举国之力啊,啥也不说了,这就相当于汉朝文景时代实行的马政,现在的粽子肯定不会为将来没有的标准4代中推发愁了,
鼓掌
好消息!热烈鼓掌!
非常期待,鼓掌
不是马上就要出了WS13 15了吗 怎么又重新立项? 文章说四代机发动机周期要15年 要这么长时间啊
师老都多大年纪了,还牵头啊
虽然读不懂是什么发动机,但是这是好消息
好消息!
这个可以“举全国之力”。。 向师老致敬!
早该了,为时未晚,鼓掌。。
一定要有国家意识,这样才能稳步前行
bobozhou26 发表于 2012-6-26 11:24
不是马上就要出了WS13 15了吗 怎么又重新立项? 文章说四代机发动机周期要15年 要这么长时间啊
WS13今年初都定型了,15明年就能装机实验,这里主要还是基础技术研究,不再依托于具体的某飞机型号,不再让当年的WS6,WS12,WS8的悲剧重演,也尽量避免WS9和WS11出现的毛病
早该搞了
bobozhou26 发表于 2012-6-26 11:24
不是马上就要出了WS13 15了吗 怎么又重新立项? 文章说四代机发动机周期要15年 要这么长时间啊

15年还嫌长?按照兔子的历史经验,一台新机耗费20年左右也算正常。
涡扇15即便亮相也不过是头几批的原型机,还有漫长的试验调整周期等着呢,到设计定型起码还需五年以上。至于山寨货色涡扇13,力争达到正牌行货的水平先吧。
应该说反了吧,国外是先有新一代发动机,再开始新一代战机研制,我国是先有战机立项,再研制配套发动机
终于认识到这个重要性了,抓紧赶吧,必经咱们国家也有些基础
   "集全国之力搞好航空发动机",这是个好消息。发动机在中国是通病,不单航空发动机不行,汽车、轮船甚至摩托车发动机相对来说也不行,是不是也要"集全国之力”?
  本人无其他意思,只希望国家增加航空发动机投入的同时,也要找找其他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形成发动机制造和研发的良性循环。
亡羊补牢呀,迟了,不过立项拨钱才是硬道理,狠下一条心,把基础材料搞上去,发动机自己上项目,不和飞机立项一起搞,飞机搞了随时捞出来用,货架理论
好消息,很振奋。
"集全国之力搞好航空发动机",这是个好消息。发动机在中国是通病,不单航空发动机不行,汽车、轮船甚至摩 ...
航发解决了舰用和发电的燃气轮机就是菜,倒是火箭的动力应该一并加入这个计划,内燃机那些玩意叫民间去搞也行。
东野翔1418 发表于 2012-6-26 11:33
WS13今年初都定型了,15明年就能装机实验,这里主要还是基础技术研究,不再依托于具体的某飞机型号,不再 ...
现在我们在研的航发项目有哪些?
东野翔1418 发表于 2012-6-26 11:33
WS13今年初都定型了,15明年就能装机实验,这里主要还是基础技术研究,不再依托于具体的某飞机型号,不再 ...
15明年装机?这么快
重大好消息啊!激动!
引进是掌握不了核心技术的!
希望严格长时间执行,不是昙花一献。
终于定下来了!
这个要支持。{:soso_e179:}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希望持之以恒!
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一定会把心脏病彻底克服。
早就知道了 西瓜大飞动飘过
基础行业,像材料,加工,工艺管理,质量控制等一系列都得齐头并进才行。重点部分多投点钱进去也是必须的的,但相关学科的投入也应该重视。
中国很大的问题是这么多年仿制都没仿制好。


师老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师老千秋万代,万寿无疆

师老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师老千秋万代,万寿无疆
现在搞算水到渠成.

工业化水平已经上升到相当高度,产业结构产业配套重大装备已经成型,是否搞得好搞得成纯粹是机制问题了.

下了决心问题不大,发动机没那么神乎其神.
才立项啊。歼20哭了。有没有搞错啊。
还是那个定律:只要能引进的,都落后。被封锁的,自主都能搞出来。
泪流满面,魂牵梦绕,加油吧各位



比起JY公知笔刀之宵小之辈,师老这样的泰斗以及无数幕后奋斗的科研人员们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好消息!其实歼10年代就应该想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更仿不来,早举全国之力就好了。现在也不晚,让我看到效果吧!
好啊好啊   早就应该把航空动力当作专项了
想当年,国家规划四个现代化的"高新技术"范围时,居然认为航空工业不算,当时航空部的一些头头急得四处公关,最后才算纳入,但在经费上依然没有大的变化,直到大使馆挨炸了,国家忽然又怪起航空工业不给力了……天可怜见,当时航空部下属单位多少业务骨干跳槽下海,就连我所在单位都准备破产裁撤了,结果一夜之间风向又变了,有时候真得感谢老美和ww。现在看看发动机这样子,心里很感慨,唯一不满足的是:为什么不早十年?非要急了、痛了才发现~